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九凤谷有什么地质地貌

九凤谷有什么地质地貌

发布时间: 2021-02-10 06:04:55

『壹』 高中地理里提到的地质地貌常用有哪些,成因什么,详细

地理构造只要指抄向斜,背斜,地契,地垒,断层等.
地貌只要指的事地表的形态,只要是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质时期的构造和新第三纪以来形成的新构造。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和岩石构造地貌。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构造受外力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断层崖、断层线崖等。由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褶曲、断层等遗迹,称为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间歇上升的阶地等。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挤压或拉张,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大陆褶皱山系高原、大陆裂谷、断陷盆地;大陆边缘的岛弧、海沟、大陆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类型。

『贰』 地质地貌描述大多包括哪些内容只需要一个概述。

区域地貌、微地貌、地形坡度,高程、高差,周边冲沟、水系等

『叁』 我国地质地貌景观有哪些主要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地质抄形态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较为著名的作为代表。
中国地形呈现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
第一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貌主要是高寒荒漠,戈壁滩,冰川。著名代表新疆罗布泊,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藏北高原。
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和沙漠为主,地貌主要是高原,沙漠,盆地。著名代表新疆塔里木盆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貌主要是低矮山脉,半岛,洼地。著名代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肆』 四川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有哪些具体一点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四川有世界遗产6处,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东风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
四川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156家(其中5A级10家,4A级130家),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峨眉山、九寨沟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川共建自然保护166个,面积8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4%,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白水河、黑水河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也已进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0年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5%。2013年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121处,国家森林公园33处。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博物馆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齐名,为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国家地质公园1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6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
四川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6处。

『伍』 重庆是属于什么地质地貌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

地形特征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地质地貌
丘陵

『陆』 世界上有哪些地质地貌类型

减肥效果是根据个人体质 以及运动强度决定的,体重并不是减肥的重点,你的目标应该是在注意体型的情况下再关注自己的体重。

『柒』 地质、地貌

一、地貌

银川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贺兰山为中高山,走向呈NE30°,海拔一般在1500~3200m之间,最高峰达3500m以上,成为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的天然屏障。中部为平原,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冲洪积平原和河湖积平原组成,地势开阔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地形坡度较大,冲沟发育;大体以西干渠为界,以东为平原区,地势平坦,坡度为0.2~1.8,地面海拔1106~1130m,沟渠纵横,湖沼星罗棋布。

按地貌成因和形态划分为堆积剥蚀地貌、堆积地貌和风积地貌3种。

1.堆积剥蚀地貌

包括山前洪积斜平原和冲洪积平原两个形态类型,分别由洪积层和冲洪积层组成。

山前洪积斜平原:由洪积物组成,展布于贺兰山东麓,呈带状分布,是由洪积扇群组成的斜平原。宽8~15km,由第四纪洪积物组成,海拔1140~1700m,以5%~10%的坡度自西向东倾斜,冲沟发育。

冲洪积平原:西邻山前洪积斜平原,东与冲湖积Ⅱ级阶地后缘相接,走向SN,呈带状分布,东西宽5~15km,主要由洪积-冲积物组成,地面坡降为1~3,地形平坦,土质肥沃。

2.堆积地貌

主要为平原Ⅰ级、Ⅱ级阶地,低平碱滩地,扇前洼地几种地貌形态类型。Ⅰ级阶地,沿黄河两岸分布,为近代河湖相沉积,地势平坦,其东西坡降为0.17~1,台面宽4~12km,阶地前缘高出漫滩0.5~1.0m。阶地后缘湖泊、盐沼洼地较发育。Ⅱ级阶地,由全新世早、中期河湖积层组成,呈SN向延伸,阶地宽10~20km,最宽达26km,其上下游平均比降为0.17,地势低平,湖沼遍布,部分地区盐渍化严重。低平碱滩地,分布在平罗西大滩地区,地势开阔平缓,为低平的盐碱滩。扇前洼地,分布于明水湖农场一带,为闭流洼地,水位浅埋,盐渍化严重;黄河漫滩,沿黄河两岸呈不规则带状分布,由全新统冲积物组成。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比降为0.16,漫滩高出黄河水位0.1~1.0m,向黄河微倾。

3.风积地貌

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于五堆子—高仁镇、平吉堡南西及镇北堡北东一带,为典型的固定式草丛沙丘。特别是镇北堡北东一带,分布范围小,沙丘呈馒头状,高1~3m,呈单个不连续状,地形较平坦,主要为白刺等荒漠植物。

活动沙丘:分布于五堆子—高仁镇东部、银川林场东南、平吉堡车站两侧、南梁农场东北等地,多呈活动的新月形沙丘和垄岗沙丘。新月形沙丘长轴呈NW走向,迎风坡平缓,为7°~20°,背风坡朝向SE,坡度为30°~40°,高度为2~5m,个别高达10~15m,由风成细粉砂组成,地形波状起伏。

二、构造

银川断陷盆地,东以黄河断裂为界与鄂尔多斯地块相接;西界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带;南界断裂,走向NW,位于牛首山东北麓;北缘为石嘴山南一组隐伏断裂所控制。盆地内断裂发育,基底构造复杂,新生界沉积厚度大。

盆地内主要发育3组断裂构造,NE向和NNE向断裂最为发育,控制盆地的东、西边界;NW向断裂和近EW向断裂控制盆地南、北边界。见图3-3-1和图3-3-2。

1.NNE 向至 NE 向断裂

该组断裂控制盆地边界,有的隐伏于平原内部,是盆地内最发育的一组断裂。断层面向盆地中心陡倾,使盆地呈阶梯状断陷,属拉张正断兼右旋剪切走滑断层。自西向东,大型控制性断裂如下:

(1) 贺兰山东麓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第四纪银川盆地西侧构造边界,北起石嘴山西,南止于头关,长 130km,总体走向 NNE,倾向 SE,倾角 60°以上,为一系列右旋走滑正断层组成的断裂带,断层东侧是山前洪积倾斜平原,西侧是高耸的贺兰山,相对高差 2200 ~ 2400m,断层三角面或洪积扇上断层陡坎十分发育,并且错断明代长城,表明该断层带近代强烈活动。

(2) 芦花台断裂

位于银川市城区西约 20km 处,南起洪沟,北至平罗火车站,延伸长度73km,为一条 NE 向、东倾的正断层,倾角 51° ~78°,最大断距 5965m,中部断距大,向南、北两端变小。古近纪时曾是湖盆的西界,断层西盘,新近系直接覆盖在古生界或更老的地层之上。新近纪末,该断层活动不明显。

(3) 银川断裂

该断裂北起黄渠桥南至永宁,延伸长 85km,为一条走向 NNE 向西倾隐伏的正断层,倾角 45° ~ 77°,最大断距3220m,断距由南向北变小。在古近纪,该断裂控制了沉积盆地的东界,直至现代仍有持续活动,是一个活动断裂。

图3-3-1 银川平原构造纲要图(据吴学华等,2008)

图3-3-2 银川平原地质剖面图(据吴学华等,2008)

(4)黄河断裂

该断层控制银川平原东界,北起石嘴山经陶乐至灵武南,全长130km,走向NNE,断面上陡下缓,倾角49°~66°,倾向NWW,为一正断层,切割古近系和新近系,银川市东断距为2800m,向北断距逐渐减小,贺兰县东北为1500m,陶乐附近为800m,至石嘴山仅300m。第四纪仅部分地段有活动。

2.EW向断裂

该组断裂以控制银川平原南、北界为主,有的隐伏在平原中;不同分布位置,其断裂性质差异很大。

该组断裂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北端。规模最大的是石嘴山以北的正谊关断裂,它横切贺兰山,向东延过黄河到拉僧庙,呈隐伏状态;错断了沿线零星分布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现代活动以挤压兼左旋走滑为主,较之NNE向断裂,它的活动强度较弱。另外,在黄渠桥至石嘴山之间有3条南倾的EW向隐伏断裂,它们直接控制平原基底,使基底在15km范围内向南阶梯状断落5km。

3.NW向断裂

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的南半部,包括控制平原南界的牛首山东北麓断裂带和三关口-金积镇断裂以及隐伏在平原中的NW向断裂。

(1)牛首山东北麓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龙首山-六盘山断裂的组成部分,是中朝准地台和祁连地槽的分界线。断裂带由山边断层和台地前缘断层组成。台地前缘断层为一推测断层。牛首山山前台地前缘为一高10m的陡坎,走向NW310°,台地以古近-新近系为基座,第四系沉积很薄,台地东北侧为黄河冲积平原,第四系厚100m以上。陡坎南段1970年曾发生两次4级地震。

(2)三关口-金积镇断裂

该断裂规模较大,北起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青石口,南东延伸至灵武白塔水以南,全长150多千米,总体走向约330°,具压扭左旋性质,在银川平原隐伏于地下。

(3)隐伏在平原中的NW向断裂

银川平原南部隐伏着多条NW向断裂,据人工地震探测,NW向断裂北西延伸到苏峪口附近。

三、地层

银川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中心大体位于平罗—姚伏—银川一线以西及永宁、灵武之间,剖面上呈地堑式的断阶状,为一东缓西陡的地堑型盆地。平罗—姚伏、银川地区、永宁—吴忠一带,第四系厚度超过1600m,向平原边缘沉积厚度迅速减薄。

盆地内第四系沉积物以洪积、冲积和湖积为主,并有湖沼沉积和风积物。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裙十分发育,向东逐渐相变为洪冲积相的细土带。青铜峡峡口附近为黄河冲积扇,由卵砾石组成,向北(下游)渐渐过渡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夹黏性土,黏性土层逐渐增多。

1.下更新统

银川组,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分布在银川平原下部,埋深在190~200m以下,为灰褐色、灰黑色细砂夹灰白、灰褐、棕褐色黏性土、灰褐色卵砾石及砂砾石。自南向北,颜色由红变黑,粒度由粗变细。南部黄河青铜峡峡口冲积扇,岩性为卵砾石或砂砾石,呈浑圆状,向北相变为砾石层、含砾中砂、中砂和细砂层,至银川和银北地区则以粉细砂为主,黏性土层数增加,部分地段含腐殖质或泥砾。

2.中更新统

(1)河湖相沉积层

分布在银川平原下部,埋深80~120m,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为灰色、灰黑色及褐灰色细砂夹灰白、棕灰、灰色黏性土,部分细砂中含泥砾。自南向北,粒度逐渐变细,黄河青铜峡峡口冲积扇全部为卵砾石,向北逐渐相变为砂砾石和中粗砂,至银川以南为含砾中细砂,水平层理发育,部分具斜层理,含较多的植物残体和腐殖质和螺壳。顶板埋深80~120m,底板埋深190~200m,厚70~100m。

(2)冲洪积层

分布在暖泉—玉泉营农场冲洪积平原下部,埋深130~150m,厚60m左右,以暗灰色、灰黄色细砂、青灰色粉细砂为主,夹黏性土,西侧洪积平原下部细砂中含砾石。自西向东,颜色由黄变黑,为冲积相沉积。

3.上更新统

(1)上更新统下段洪积层

分布在贺兰山东麓山前倾斜平原。在近山地带有零星出露,洪积平原中部和前缘埋深60~80m,厚70~90m,为块石、漂砾、砂砾石、砂、黏质砂土、砂质粘土。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细,至洪积平原前缘变为细粒带。

(2)上更新统下段冲洪积层

分布在暖泉—玉泉营农场冲洪积平原下部,埋深60~80m,厚50~90m,岩性为灰色细砂夹砂粘土,近山前斜平原为含砾细砂,该层以冲积为主。通过与河湖积平原地层对比,确定该层为上更新统下段。

(3)上更新统上段洪积层

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构成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自扇顶至前缘,颗粒由粗变细,扇顶部分,岩性为块石、漂砾及砂砾石,呈次棱角—半磨圆状,分选差;洪积扇中部,岩性为砂砾石夹含砾砂土;前缘土带,岩性为粘砂土或砂粘土夹层。该层厚60~80m。

(4)上更新统上段冲洪积层

分布在暖泉—玉泉营农场冲洪积平原和工作区东部、南部边缘台地之上,暖泉—玉泉营农场一带厚60~80m,为以冲积相灰色、黄褐色细砂为主夹灰褐、黄褐色砂质粘土。洪积平原为含砾细砂。

(5)上更新统冲湖积层

该组为一套中厚层粉砂与薄层砂和粘土互层,砂层中多水平层理及斜层理,常夹粘土质砾石,有5个沉积小旋回和3个大的沉积旋回组合,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冲湖积平原下部,埋深2~30m,厚60~120m,北部厚度大于南部。自黄河青铜峡向北粒度逐渐变细,由卵砾石和砂砾石逐渐相变为砾石层和中细砂层。

4.全新统

(1)洪积层

主要分布在银川市新市区以西、大坝火车站、平原东南部边缘,岩性为砂砾石、碎石、含砾粗砂夹黏性土层,厚度小于5m。

(2)冲洪积层

分布在银川平原东部边缘,岩性为粉细砂、黏性土,夹砂砾石,厚度小于20m。

(3)湖沼沉积层

分布在河湖积平原Ⅰ级和Ⅱ级阶地上,银北多于银南。岩性以粉细砂、黏性土为主,厚度小于3m。在Ⅰ级和Ⅱ级阶地地表除近代湖沼沉积外,大部分地区有灌溉淤泥沉积,岩性主要为粉细砂、粘砂土、砂粘土,厚度一般小于2m。

(4)全新统上段风积层

主要分布在陶乐县东部、银川林场、沙湖南等地,岩性为中细砂和粉细砂,最大厚度为20~30m。

四、盆地发展史

银川盆地为新生代拉张型断陷盆地。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导致现今的贺兰山和银川地区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银川地区向贺兰山地区逆冲,抬升最高,并导致局部地层发生倒转。新生代始新世,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沿隆起轴部挤压断裂带出现张裂沉陷,造成大幅差异升降,并逐渐向西扩展。新近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盆地西侧边界已扩展到贺兰山东麓。第四纪,青藏高原隆升,产生NE向挤压,使银川盆地南部边界断裂活跃,导致NE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幅度加大,银川盆地接纳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积。

早更新世,银川盆地为封闭的内流盆地,古黄河自南部青铜峡汇入盆地,气候温润,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银川中部凹陷区和灵武浅陷带。自南向北,岩石粒度由粗变细,南部黄河青铜峡峡口冲积扇岩性为卵砾石或砂砾石,向北相变为砾石层、含砾中砂、中砂和细砂层,至银川和银北地区岩性则以粉细砂为主。

中更新世初期,黄河切穿石嘴山成为外流河,银川盆地也随之成为外流盆地。黄河古道可能仍沿着两个沉积凹陷发育,河面比较宽广。

晚更新世,黄河流经宁化寨、新市区、暖泉农场、高庙湖一带,暖泉农场以南为晚更新世冲洪积平原,由黄河冲积而成,亦称为黄河Ⅲ级阶地,其上分布有多片沙丘或风蚀地。

全新世,黄河向东流摆动,留下Ⅱ级阶地和河漫滩。近期形成现在河床,并有向东移动的趋势。

『捌』 地质地貌景观有哪些主要类型

地貌景观有几种:
河流地貌:三峡
冰川地貌:绒布冰川
黄土及风成堆积地回貌:黄土高原,答塔克拉玛干
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
岩溶地貌:桂林山水
黄土地貌:塬、梁、峁
流水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
风蚀地貌: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新月形沙丘
海岸地貌:基岩海岸(石老人)

『玖』 有关桂林的地质地貌具体是怎样的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现属克罗地亚)上的石灰岩高原内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容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地面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比较缺乏,但地下水系却比较发达。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广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 溶洞 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
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

『拾』 地质地貌

海南岛原本与大陆连为一体,因第四纪初期琼雷地区发生剧烈的上升运动,在急剧上升阶段,东西向断裂带活动,产生断陷形成琼州海峡,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地貌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由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环带,由里向外依次分布于全岛。内环位于中南部,由一系列中、低山组成,分别属于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 3 列山脉。其中以五指山为全岛第一高峰,海拔 1867.1 米,气势高耸挺拔。中环为中、低山外围的丘陵地貌单元,其分布以北部、西部和西南部面积较大。构成中、低山和丘陵地貌的基岩主要有花岗岩类岩石、古老变质岩和白垩纪至古近纪的红层等。外环由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单元构成,是三大环带中面积最大的一环,也是目前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的一环。其中,以台地地貌面积最大,有熔岩台地、花岗岩台地、红岩台地、变质岩台地和山麓洪积台地等类型;阶地地貌面积也较大,以海成阶地为主 , 河成阶地次之;平原地貌面积最小。这是海南岛地貌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火山地貌发育。新近纪以来,有 10 期 59 次火山喷发。第四纪期间有 5 期多次火山活动,在琼北大地上形成了由数十个火山、面积达 4000 平方千米的熔岩盖层构成的火山熔岩地貌,蔚为壮观。第三个特点为沿海堆积平原广布。海南岛除南部个别地方山脉直逼海岸外,其他多为滨海平原。以成形分类,大致分为四种:一是由于雨水冲刷和河流下泻,大量陆源物质在山前地带堆积形成山麓发育的冲积-洪积台阶和河口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二是由海流带来的大量物质在沿岸地带堆积,在间歇性上升作用下,形成海成阶地、海积平原、沙堤与潟湖。三是由沿海强风的搬运作用,大量砂粒在沿岸地带堆积,构成特殊的砂堤——潟湖平原。四是沿海岸带生长的红树林和珊瑚地貌。红树林海岸以东寨港最为典型,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树种最多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其种类达到 19 种,占全国的 79%,世界的 47.5%。2005 年东寨港红树林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都是热带、亚热带特有的生态型海岸地貌类型,海南岛是全国此类海岸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域(图 1-1)。

图 1-1 海南岛地形地貌示意图

地质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组成土壤的矿物成分直接来源于成土母质与母岩,成土母质与母岩风化产生的矿质养分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因此,成土母质与母岩的性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深刻的影响。海南省的土壤母岩与母质共有 10 种,其中花岗岩占总面积的 46.7%,砂页岩占 20.7%,浅海沉积物占 12.1%,玄武岩占 9.5%,滨海沉积物占 2.8%,河流冲积物占2.7%,火山灰占 2.3%,安山岩占 1.5%,紫色砂页岩占 1.4%,石灰岩占 0.3%,此外还有珊瑚。由它们发育而成的土壤理化特性有很大差异。

按地形高程统计,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25.4%,海拔 100 ~ 500 米的丘陵面积占 13.3%,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阶地、平原面积占 61.3%。海南岛海岸线长达 1528千米,周围-5米(1115.92平方千米)至-10米(1214.60平方千米)的等深地区面积达2330.52平方千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