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合成地震记录中有什么地质信息

合成地震记录中有什么地质信息

发布时间: 2021-02-10 05:53:52

① 地震发生后,会有哪些地质灾害,形成( )等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② 合成地震记录需要什么测井资料

原始的地震数据和测井曲线

③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时深曲线如何求

人工合成记录的目的就是得到某个地区的时深曲线,通常使用测井序列中的声波专曲线(DT、AC)和你选取的地属震子波(雷克子波,零相位子波等)进行反褶积,就可以得到合成记录,同地震剖面进行对比,达到最大相似后,即确定这个是有效的合成记录,这样测井曲线的深度域和地震剖面的时间域有了很好的匹配,这个就是时深标定,生成的时深关系就是我们的目的

④ 地质资料包括哪些信息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资料。

二、矿产地质资料,包括: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三、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评价、地质勘查以及开发阶段的地质资料。

四、海洋地质资料,包括: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资料。

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包括:

(一)区域的或者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地质资料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地质资料。

(二)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资料。

(三)地质情况复杂的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6公里以上的长隧道,大中型港口码头、通航建筑物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

(四)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岩溶地质资料。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六、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

(三)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资料,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资料等。

(四)地质环境监测资料。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料。

七、地震地质资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质调查、宏观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质资料。

八、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包括: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地质资料;物探、化探普查、详查地质资料;遥感地质资料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九、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包括:

(一)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及各种区域性图件。

(二)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十、专项研究地质资料,包括: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天体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冰川地质、黄土地质、冻土地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极地地质等地质资料。

⑤ 合成地震记录

(一)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及制作过程

合成地震记录即是将测井资料经人工合成转换为地震记录(地震道)。据第五章的讨论,我们知道地震记录x(t)是地震子波w(t)与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的褶积,即

x(t)=w(t)*r(t) (7-1-1)

因此,理论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处理流程为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其实现的过程可以示意地表示于图7-1-1,图中(b)可是由测井资料得到的地下地层速度模型。由地层速度模型通过下列公式算出反射系数序列(如果测井资料中有密度(ρi)资料,则下式中的vi→Zi=vi·ρi):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图7-1-1 地震记录的形成及其反演的原理

反射系数序列与子波褶积便得图中(g)的合成地震记录(地震道)。其中子波的选择则是通过设计若干个地震子波,与测井反射系数曲线褶积得到若干个地震道,把这若干个地震道与井旁实际地震道进行对比,选用符合程度最好的作为要选用的子波。这种从一口井的资料计算出一道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也叫一维地震模型。在实际地震解释中用得更多的是二维地震模型,它的实施过程如下:

(1)从实际地震剖面出发,提出一个地层岩性或油气分布的初步解释方案。

(2)把这个解释方案作为地质模型,将模型的参数输入计算机,计算出合成地震剖面。

(3)比较合成地震剖面和实际地震剖面,看两者是否符合。如果两者符合,说明解释方案正确;否则,就要修改解释方案,并重新进行(2)、(3)项工作,直到解释结果和实际情况能满意地符合为止。

(二)合成地震记录的应用

(1)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能更好地解释地震波的层位,用于地震层位的标定。

(2)利用包括和不包括多次波的合成记录与实际记录对比,能更好地分辨出多次波。

(3)利用多道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合成地震剖面图来确定和寻找地层和岩性油气藏,以及详细的含油气砂层变化等。

⑥ 合成地震记录的概念,解决什么问题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是联合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与区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桥梁,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目前油气勘探工作越来越向隐蔽性油气藏发展,目标尺度越来越小,对合成地震记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于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剖面往往并不能完全一致。本文将着重从原理上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并总结相应的技术对策。 1、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 合成记录的制作是一个简化的一维正演的过程,合成记录F(t)是地震子波S(t)与反射系数R(t)褶积的结果。 F(t) =S(t)×R(t)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和密度测井曲线计算得到反射系数,将反射系数与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根据较精确的速度场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校正,再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调整,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 2、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主要包括计算反射系数、提取地震子波和匹配调整时深关系三个环节,如何对这三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成为决定最终精度的关键,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依照下列方法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2]。

⑦ 合成地震记录的介绍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专(地震道)。它是属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是联合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与区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桥梁,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目前油气勘探工作越来越向隐蔽性油气藏发展,目标尺度越来越小,对合成地震记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剖面往往并不能完全一致。

⑧ 某井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图怎么得来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是联合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与区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桥梁,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目前油气勘探工作越来越向隐蔽性油气藏发展,目标尺度越来越小,对合成地震记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于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剖面往往并不能完全一致。本文将着重从原理上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并总结相应的技术对策。 1、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 合成记录的制作是一个简化的一维正演的过程,合成记录F(t)是地震子波S(t)与反射系数R(t)褶积的结果。 F(t) =S(t)×R(t)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和密度测井曲线计算得到反射系数,将反射系数与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根据较精确的速度场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校正,再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调整,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 2、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主要包括计算反射系数、提取地震子波和匹配调整时深关系三个环节,如何对这三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成为决定最终精度的关键,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依照下列方法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2]。

⑨ 做合成地震记录有哪些方法

合成地震记录来是用声源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合成地震记录是联合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与区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桥梁,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
目前油气勘探工作越来越向隐蔽性油气藏发展,目标尺度越来越小,对合成地震记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剖面往往并不能完全一致。

⑩ 三维地震数据如何生成合成地震记录

需要在井田范围内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面积约2平方公里,寻求三维地震勘探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