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地质灾害怎么分级
① 地质灾害分几个级别各自程度如何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版释放的能量权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 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②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如何划分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湖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防灾避险演练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湖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③ 地质灾害的分级
地质灾害分级是以等级的方式划分一次地质灾害事件的活动程度或破坏损失程回度。根据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答速度等指标反映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称为灾变分级(表1-2);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反映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称为灾度分级(表1-3);在灾害活动概率分析基础上,核算出来的期望损失级别划分,称为风险分级(表1-4)。
表1-2 常见地质灾害灾变分级
续表
表1-3 地质灾害灾度分级
表1-4 地质灾害风险分级
④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分为哪些级别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分为以下级别:
①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以下四级:
A级: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统,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软弱、破碎、富水、导水性良好的地层和大型断层破碎带,特殊地质地段,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可能产生大型、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诱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的地段,高地应力、瓦斯、天然气、放射性问题严重的地段以及人为坑洞等。
B级:中、小型突水突泥地段,较大物探异常地段,断裂带等。
C级: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段、小型断层破碎带,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较小。
D级:非可溶岩地段,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极小。
②不同地质风险地段的预报方式为:
A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地质雷达、红外探测、超前水平钻探等手段进行综合预报。首先以地质分析法进行长距离预报,然后采用中长距离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和一种或几种短距离物探方法相结合进行预报,同时进行多孔超前钻探探查。
B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辅以红外探测、地质雷达,进行必要的超前水平钻孔。当发现局部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按A级要求实施。
C级预报:以地质分析法为主。对重要的地质(层)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地段可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进行探测,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和超前水平钻孔。
目前在隧道施工期间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从专业技术方面可分为常规地质法和物探法两大类,具体有以下几种:(1)超前导坑;(2)正洞地质素描;(3)水平超前探孔;(4)声波测试;(5)红外探水;(6)电磁波法;(7)弹性波法。
⑤ 公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
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⑥ 简述我国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的方法和依据是什么
1 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主要应考虑岩石的成分、结构及其成因,还应考虑岩石内化作用的程度,以及岩石受水作用后的软化、吸水反应情况。为了便于现场勘察时直观地鉴别岩石坚硬程度,在“定性鉴定”中规定了用锤击难易、回弹强度、手触感觉和吸水反应等方法。本条文表3.6.2-1规定了用“定性鉴定”和“代表性岩石”两项作为定性评价岩石坚硬程度的依据。在定性划分时,应注意作综合评价,在相互检验中确定坚硬程度并定名。总结并参考国内已有的划分方法和工程实践经验,可将岩石划分为硬质岩和软质岩两大档次,再进一步划分为坚硬岩、较坚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五个档次。 根据国内外资料,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和定义可按表3-3进行。 2 表征岩石坚硬程度的定量指标有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度Rc、弹性(变形)模量Er、回弹值等。本规范采用将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作为反映岩石坚硬程度的定量指标。国内外研究表明,岩石点荷载强度与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表3—4列举了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经分析验证,本规范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换算式(3.6.2).将实测的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Is(50)换算为Rc作为反映岩石坚硬程度的辅助定量指标。 3 本规范以Rc=30MPa作为硬质岩与软质岩的划分界限。根据Rc和定性划分将岩石坚硬程度划分为五级,表3.6.2-2列示了Rc与坚硬程度对照关系。
⑦ 地质灾害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地质灾害等级划分
根据地质灾害活来动或损失程源度划分的等级。目的是表示地质灾害的轻重程度,便于对不同地质灾害事件或地质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进行对比。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
1. 特大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 大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1000 万元以下的;
3. 中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 ;
4. 小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 3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⑧ 隧道工程岩体分级的作者简介
王石春,研究员,注册岩土工程师,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专业。从事工程地质研究和岩土工程勘测设计、技术咨询工作40多年。曾任中铁西南研究院工程地质研究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岩石力学协会副秘书长等职。在隧道工程地质、围岩分级、地质灾害的防治与预报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计委国际咨询公司专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
主持和参加过国家以及铁道部、交通部、文化部等部委的重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大瑶山特长隧道修建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秦岭特长隧道TBM围岩分级及参数测试技术”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此外,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l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多项。
是《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一2004)围岩分级章节主要编写人。
近20多年参加了新建铁路隧道、公路隧道等重大工程如广州地铁、南京地铁、深圳地铁、成都地铁以及三峡工程的工程地质方面的技术咨询和评审工作,担任了多项重大隧道工程建设监理项目的顾问。
主要论文著作:A ProposalFOR ROCK CLASSIFICATION IN TunneL Engineering(第四届国际工程大会论文集,1982,New Delhi)《软弱岩中铁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2年第1卷第1期)等。
⑨ 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
你好: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
地质灾害分级标准:
1. 特大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 大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1000 万元以下的;
3. 中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 ;
4. 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 3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分级,是表示地质灾害的轻重程度,便于对不同地质灾害事件或地质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进行对比。
希望能够帮到你。
⑩ 公路隧道如何划分
公路隧道分类一般分5类!分二、三、四、五级。二级一般都是稳定的坚硬岩体。五级一般都是土石混合物。围岩分类、分级
现场的铁路、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对围岩分类、
分级是一致的, 都是以定性的描述为主, 同时为了
满足设计计算上的需要也对应提出了各类围岩的
物理、力学指标, 即以定性描述为主和定量指标为
辅的对围岩进行综合评价的分类法。
这一分类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
渐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应逐渐向定量为主的方向发
展。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大发展, 隧道建设规模、
数量也在迅速扩大和增加, 这就为这一工作提供了
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围岩究竟应如何分类, 怎样由定性描述为主逐
渐向定量为主的方向过渡, 这首先要从岩石力学的
角度对围岩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次就是要
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取得资料加以积累, 经统计分析
而逐步实现。
从评价围岩稳定性的角度看, 围岩是从低强度
到高强度, 从具有不连续面和软弱面的非连续体到
整体性较好的连续体以及非均质体和均质体等等
多种多样的情况, 其中软弱面和不连续面是影响围
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围岩分类的定量
研究时也要从这些特点出发, 研究找出能反映这些
特点及如何反映这些特点的某些指标。下面将初步
想到的一些影响和能反映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列出供参考。
a. 岩体节理、层理的产状、数量和性质。
b. 岩体节理、层理间有无填充物, 其物理、力学
性质、含水程度。
c. 岩体节理面、层理面的风化程度。
d. 岩石的质量指标, 若芯采取率。
e. 地下水对岩体的影响。
f. 岩体和岩芯的弹性波传播速度。
g. 初始应力状态。
h. 围岩的允许变形量。
i. 围岩的变形速度.
以上这些有的已有定量指标如岩石的质量指
标, 有的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指标如岩体和岩芯的弹
性波传播速度; 有的如节理的产状、数量可根据现
场的照片通过数字化转换和电子计算机处理后亦
可做出定量的评价。还可以把上述有关指标经处理
后变为综合性指标; 有的如允许变形量, 就要通过
现场监控量测积累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得出。其中日
本广泛开展的量测岩体和岩芯的弹性波传播速度
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指标, 我国也应开展此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 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现场后拍摄的地
质照片来代替部分目前使用的“隧道开挖地质监控
记录表”, 即可以把开挖面的地质调查工作时间减
到最少, 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从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缺乏工程地质人员或
经过短期培训的地质人员, 几乎没有施工单位能真
实地填好此表, 基本上流于形式, 因此很值得研究
改进。总之, 要达到以定量为主进行围岩分类的目
的, 就必须应用岩石力学理论和现代化手段做好开
挖面地质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 为以定量为主围岩
分类法打下科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