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转遥感怎么转

地质转遥感怎么转

发布时间: 2021-02-10 04:51:01

1. 本科学的地质工程,考研想考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哪个更适合

这两个方向都不错,关键是要选好导师,他将决定你毕业后的高度。

2. 遥感地质信息矢量化提取

4.4.1 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处理

主要是将地质资料(包括地质、物探、化探)等的纸介质图件转换成二维栅格图像数据或矢量数据,为遥感地质信息的机助解译、多元地质信息综合处理等提供支持。

4.4.1.1 地质资料的数字化

遥感构造解译图和网格图属性单一,不需进行预处理。但地质矿产图包含了十分复杂、丰富的地质信息,由不同界线隔开的图件单元代表着不同的地质属性。

首先,对地质矿产图进行分析,对各种地质属性进行一定的简化和归并,突出重点属性,使地质资料和数字化结果的规律性内容得到增强。

然后,对地质图、矿产图、遥感解译图和影像单元图分别进行计算机扫描,校正由于图纸在扫描过程中产生变形引起的坐标误差,投影转换应采用6度分带横轴墨卡托投影,投影参数必须与影像数据完全一致,产生以像元形式记录的地质图像。把栅格化后的地质图、矿产图看作是一种分类图,根据不同的亮度值所对应地质属性以及不同矿种赋予不同的颜色,形成一幅数字彩色地质矿产图。

最后,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对图件中的地质界线进行矢量化,并按一定距离间隔输入地理坐标和对应的地质属性,由这些坐标点序列连同它们的编码形成矢量数据,形成可供GIS处理分析用的矢量数据。

4.4.1.2 地质图像信息的预处理

主要包括地质图像的标准化、二值化和配准3个方面。

(1)标准化

对于所获取的具连续变化的物、化探数据图像,由于量纲不同,无法对其灰度值进行直接显示、对比与综合处理。因此,采用下式将其标准化,使它们的数值范围统一到0~255:

1∶250 000 遥感地质解译技术指南

式中:ΔC与所提取的单要素相对应的编码值;C'ij为Cij的二值化结果。

对编码有数值意义的地质图像,如化探异常等,可根据确定的阈值(如异常下限),按下式将其二值化:

1∶250 000 遥感地质解译技术指南

式中:C0为背景值;X为系数;S为方差。

(3)配准

根据综合显示和处理的需要,应把地质图像与其他图像配准到统一的坐标系上(以地形图为参考标准)。

1)地质图像与卫星图像的几何配准:由于地质图像的坐标投影方式和坐标系与几何校正的遥感图像之间有差异,可参照地质图像的地理坐标,选择控制点,利用这些控制点求出正交多项式拟合函数,对卫星图像与地质图像进行几何配准。

2)地质图像与物化探图像的几何配准:由于地质图件与物化探图件一般均以地形图为地理底图,具有统一的地理坐标,因此,将这些数字化图像的坐标原点对齐,就可以完成几何配准。

(4)矢量数据处理

1)数据分层。根据图面特征信息内容和应用要求,把矢量化图件按特征类型划分为点、线、面(区)三个图层。

2)数据编辑。对数字化后的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建立拓扑关系,生成属性表,检查特征的正确性。

3)地质特征编码和属性定义。对点、线、面特征进行数字编码,用不同字符属性字段对地质代号进行表达。

4.4.2 多元地质信息综合处理

多元地质信息包括地、物、化、遥等数据和图像。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图像处理方法综合地、物、化、遥感信息,生成系列图像形式把地质信息直观地显示出来,有助于遥感地质信息的识别和解译。主要内容有:多元地质信息资料的空间配准、多元地质信息资料的图像复合及通过目视解译或计算机处理辅助提取地质信息。多元地质信息处理方法及步骤如下。

1)对图件资料进行数字化和量化处理,转化为网格图像数据,使参与综合处理的各种信息资料具有统一量纲。

2)对不同资料的坐标和投影系统进行调整,使它们与遥感数据的投影系统参数一致。通过控制点的选取和几何校正,与遥感图像配准,使各种信息资料具有相同几何分辨率。

3)对多元数据资料进行不同的图像变换和综合显示,产生所需的各种系列复合图像,辅助提取遥感地质信息。如对物、化、遥感信息的综合处理,先把原始的三波段遥感彩色合成图像进行IHS变换,将物探(航磁、重力)、化探(元素异常)数据图像分别作为合成图像的H和S分量,在IHS空间合成后反变换到RGB空间显示,产生一幅新的彩色合成图像,该图像既具遥感图像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又能反映物、化探信息,有助于遥感地质信息的提取。

4.4.3 机助解译

机助解译过程主要包括:数据的前期预处理、图像增强处理与分析、地质解译等。

4.4.3.1 数据的前期预处理

对工作区用到的数字化地形图、地质图、水系图及交通图等进行空间数据输入和编辑,形成完整、统一的管理体系。根据研究需要,还需对空间数据进行必要缓冲区分析、拓扑关系建立、叠加、数据存储格式转换等。

建立工作区影像库,将有关的遥感影像图及其他影像全部输入该影像库中,影像库中应包含的主要信息有库中的影像文件数、影像文件名、对应的存放路径、影像类型、大小(像元行数、列数)、波段数、像元大小、数据文件存储格式、文件投影方式以及坐标范围等,可方便地对各文件进行几何校正与配准、裁剪、显示、波段组合优化等处理。

4.4.3.2 图像增强处理

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图像增强方法,如傅里叶分析、地形分析、GIS分析、光谱辐射增强、掩模、数据融合、专题信息提取与增强等,增强图像中地质信息。

4.4.3.3 地质解译

机助地质解译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数字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以ERDAS、MAPGIS和PHOTOSHOP等软件为解译平台,根据地质体遥感解译标志,解译圈定岩性、构造、接触关系、地质灾害和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现象;二是以遥感影像为背景,叠合专题地质图层,结合典型地质体影像特征,进行对比修正解译。

3. 遥感地质解译的步骤

选择一个软件erdas、envi等。拿到图像以后先读取,如果是多波段的就先融合,然后根据图像回等答级确定要不要做大气校正、几何纠正。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以后可以选择样本进行训练,然后分类。
这是大体的步骤,具体的细节步骤你问的细我才能答的细

4. 遥感地质解译的工作方法

本次1:25万遥感地质解译方法由影像单元法和影像岩石-地层单元法构成(图6-7),分述如下:

影像单元法:应用于遥感地质前期解译阶段。是以遥感图像为信息源,以可分和可辨的影像标志体或标志区为解译目标,进行图像信息解译分类、命名,并编制遥感影像单元解译图,同时根据搜集到的地质资料编制1:25万遥感解译地质草图。

影像岩石-地层单元法:以影像岩石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1:10万遥感地质解译、遥感解译路线编录和编制解译地质图的方法,是本次开展遥感地质解译的最主要方法。影像岩石单元的建立是通过影像单元反映出的岩性特点、岩石类型、岩石类型组合特征分析对比,结合野外踏勘、剖面测制、野外地质调查及前人资料等综合分析而确定的。其标准与新填图理论的岩石地层、岩石构造地层、岩石谱系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建立、划分的填图种类一致或基本吻合。

图6-8 遥感地质解译路线的布置方法示意图

5. 遥感地质调查的一般程序

在较大范围内进行,通过空中或地面探测获取遥感图像后(或航、卫片),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1.资料的收集、处理和概略解译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1)收集、编录、复制的各类遥感图像和遥感资料并进行相片镶嵌。对部分地区(或全区)还可进行数字图像处理,以增强和突现某些信息。

2)收集制图资料和已有的地质、航空物探及地面物化探资料,以及相关的水文、气象、地貌、土壤、植被、环境等资料。

3)遥感图像的概略解译,需要编制概略地质解译图或若干专题概略解译图。概略解译图可以直接勾绘在相片略图上或聚酯薄膜上,或者转绘在地形图上。编制概略解译图时应详细,界线标绘应精确,以避免重复工作。

4)根据概略地质解译的成果,确定踏勘路线,选择实测地层剖面的位置,编制遥感地质调查设计书。

2.野外踏勘及建立地质解译标志

在野外踏勘和实测地层剖面的过程中,都应随时对照实地各种标志与相片上的影像特征,研究地层和地质现象的地质解译标志;确定分层单位(填图单位)及其界线的标志。

(1)解译标志

在地质解译过程中,主要是观察和利用解译标志来进行。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标志是指那些能够用来辨认、区分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存在、属性和相关关系的影像特征。其中包括影像中反映出的形态、大小、色调、阴影、水系、地貌、水文、影纹结构、植被、人类活动等标志。

1)形态和大小:任何地物都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大小。许多地物根据其形状和大小就可直接辨认其属性。地物的几何形状和大小与图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有关。一般比例尺越大,分辨率越高,地物细节显示越清楚。相反,则很模糊,甚至显示不出来。在相同比例尺的图像上,由于图像的分辨率不同,地物的形状和大小可表现出不同的清晰度,如有些较小的地物,在高分辨率的航空相片上可表现得非常清晰,而在低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上则显得模糊,甚至没有显示。

2)色调:色调是地物波谱信息构成的影像特征,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色调。因此,它是地质解译中经常使用的重要解译标志。通过肉眼可把图像色调从黑—灰—白分为10级。色调的深浅是相对的,它受地质体的颜色、含水多少、风化程度、表面土壤及植被覆盖程度、光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同一幅图像上,物性相同的地物应有相近的色调,但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却不完全相同或差异很大。因此,应用色调标志时须作具体分析。

3)阴影:阴影具有形状、大小和方向,色调一般为黑色。在航片上可借助阴影的方向和成像时间来判断航片的方位,测量地物的高度。阴影有本影和落影之分。本影是指物体未被阳光照射的阴影部分,即本身的阴影,如山的阴坡、房屋的背阳面等都是它们的本影。本影有助于获得立体感。山体的阳坡明亮,阴坡较暗,其明暗分界线即为山脊线或山谷线。落影是指地物投在地面的影子,即投落阴影。利用落影可以计算地物的高度(h=T tanϕ,其中,h为地物的高度;T为落影长度;ϕ为太阳高度角)。

4)水系标志:水系是非常重要的解译标志,对地形、地貌、岩性、构造解译都非常有用。水系形态、密度、均匀性、对称性、方向性往往是构造和岩性特征的反映。例如,泥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发育地区,易形成高密度树枝状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不良;砂岩、石英砂岩或岩石裂隙发育区,常形成低密度树枝状水系,反映岩石透水性强。水系的均匀性,表示岩石抗风化能力和裂隙发育程度比较相近;水系的对称性,反映区域地形或大片成层岩层向一侧倾斜;水系的方向性,主要反映区域山系、岩层及构造走向。

5)地貌形态标志:地貌形态不仅决定于一定的岩性和构造,而且也决定于一定的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貌形态是不同岩性、构造在不同内外动力作用下的结果。由于地层岩性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抗风化侵蚀能力。岩石的抗蚀能力通常由地貌形态反映出来。抗蚀性强的岩石形成陡坡和陡崖;抗蚀能力弱的岩石形成缓坡和低地。地貌形态除与岩性有关外,还与构造、产状、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利用地貌形态解译地质体,可以从山体的组合形态与规模大小,山顶、山坡形态与地形相对高差等方面来进行。

6)植被:植被的分布与气候的地带性和地形引起的垂直分带性及小气候环境有关。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由于基岩和松散沉积物的岩性、粒度、含水性等的影响,可引起植物群落外貌、种属、层级、密度、长势、单株与群落的生态畸变和宏观生态特征上的改变。植被分布对地质解译既有利,也有弊。不利之处在于植被掩盖了岩层露头和构造,造成解译上的困难;有利的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能作为地质解译的间接标志。例如,地质、水文条件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可引起植物生态异常。解译时应注意总结这类规律,以发现更多的间接地质解译标志。

7)水文标志:主要指陆地水水文特征,包括泉、小溪、河川、湖泊和基岩、松散堆积物的含水性、渗透性等。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都与一定的地质、地貌条件有关,因此,水文标志是地质解译的一个有用标志。

8)人类活动遗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与地质体有关的痕迹、探槽、钻探平机台、道路、建筑、农垦区、历史考古遗迹等都可作为地质解译的间接标志。

9)影纹结构:影纹结构是地物的形状、大小、色调、阴影、水系、地貌、植被、人类活动遗迹等在图像上的综合表现。不同的地质体一般具有不同的影纹结构。在解译过程中,对影纹结构的类型可用点状、格状、栅状、链状、环状、蠕虫状、姜状等来描述,还可进一步区分为宽窄、疏密、粗细、大小、长短等。

(2)解译方法

地质解译就是利用遥感图像的各种影像特征解译地质体。如何利用各种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去辨认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存在和属性,主要由解译任务、图像特点、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解译条件与难易程度等综合因素所决定。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主要有:

1)直译法:对于具有清晰影像和典型特征的地质体,通常可采用直接解译的方法,即观察和利用地质体的各种综合标志,尤其是反映该地质体属性的典型影像特征,直接去辨认、分析、圈定地质体。如灰岩的岩溶地貌和侵入体的综合影像特征、影像地层单位的对称重复和两翼产状的变化、断层的线性影像特征等均可作为直接判断所属地质体的典型影像特征。

2)延伸法:在进行区域图像地质解译时,对有一定特征影像的地质体,常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解译原则来延伸圈定地质体。一般对褶皱岩层、各种断层、破裂面以及岩体、地块的界线常用此方法,即沿着各种地质要素连续地进行观察分析,以确定延伸位置。对于影像特征不清者,常用此法,一般能收到较好的解译效果。

3)对比法:当地质体没有典型的解译标志,不能用直接判断的方法解译时,可将未知地质体与已知地质体的影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达到鉴别未知地质体的目的。

3.详细解译

根据已确定的分层单位和解译标志,按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在立体镜下详细而准确地勾绘出详细的地质解译图。这是进行遥感地质解译的结果,也是绘制地质图的基础。

在详细解译的基础上,布置野外调绘的路线。

4.野外调绘

野外调绘的任务是详细查证解译的成果;查明解译中发现的重要地质现象或者难以解译的现象(必要时需配合山地工程);系统采集标本样品,完成野外资料收集的工作。

野外调绘的基本方法仍然是通过路线地质调查。路线的间距可以比常规地质调查的路线间距大几倍。对重点地段应加密调绘路线,投入较多的野外工作。所谓重点地段主要是指:

1)区域地质和找矿调查中的成矿有利地段和物化探异常区;工程地质调查中的重要工程地质、动力地质区;水文地质调查中的井、泉和岩溶区等。

2)构造复杂或植被茂密,解译效果较差的地段。

3)某些对查明地质构造或地貌规律比较关键的地段。

野外调绘中观测点应用针刺的方法标定在相片上。针刺点位应尽可能精确,针孔不能太大;其误差最大不能超过0.2mm;点号标在相片背面针孔的位置。地质界线应在野外用特种铅笔勾绘在相片(或聚酯薄膜)上。准确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对较复杂的构造,勾绘平面示意图,以便与相片上的影像进行对照。

野外调绘中每天都应进行资料整理。除了野外记录和标本的整理外,应在立体镜下检查野外刺点和连线的正确性,并上墨,标绘野外实测的产状(注意相片方位)。当天的调绘成果均应勾绘在实际材料图上。

5.成图及编写报告

这个阶段的工作与常规调查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图面整饰中,发现图面结构不合理的地段可进行更深入的解译,以求得确切的结果;在资料综合分析中,要研究多种资料的拟合,若有光谱测试资料时,应有地物光谱和解译标志的分析;图件清绘、转绘和成图时,尽可能用现代技术设备,以提高精度和工效。

当进行小区域的调查时,如某矿区地质调查、某地下水水源地的综合水文地质调查或某工程建筑场地及外围工程地质调查等等,野外建立解译标志、详细解译和野外调绘等工作不一定按工作阶段截然分开。在大比例尺地质测绘中,需要与地形控制测量密切配合。

6. 地质学要选方向了,好慌啊,怎么办

看你想干哪方面了,遥感前景应该不错,工作强度没那么大,地化据说不用出野外,要是不喜欢地质,抓紧时间转

7.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

采用传统地质解译抄与数袭字地质解译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传统地质解译即影像判读,对遥感图像上显示的色彩、色调、阴影、花纹、水系等直接或间接解译标志进行判读。数字地质解译可以有目的加大或突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量,目前应用广泛的方法有线性拉伸、比值运算、空间滤波及主成分分析等。

8. 遥感地质的研究方法,详细些,复制请绕行~急!!!高分在线等

遥感地质的研究方法包罗万象,如果要详细论述,那是一本厚厚的专业书了,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梦的?
但万变不离其宗,基础地质工作是遥感地质的首要条件,如果缺乏基础地质的有关资料,遥感地质就不能解译,更谈不上研究。从地质学的原理来讲,遥感地质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判读2.地层(岩性)判读3.构造判读4.矿带(含矿带)解译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解译6.地质灾害预测
1.地形通过航片或者卫片,用立体读图仪进行观察,在已知高程点的基础上,对解译区域的地形等高线进行勾绘,成图。
2.地层判读每种地层由于硬度,风化程度,颜色等不同,在航片和卫片上显现不同的形态特征,从而根据普通地质学的原理,可以勾绘出地层分布状态,解译出地层的产状。再与地面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可以区分地层的分层及所属统、组、甚至可以细分到段。
3.构造其原理和方法同上
4.成矿解译无论沉积型矿床还是内生矿床或是岩浆岩型矿床,在地表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外在显示,从而反映在航片或卫片上,因此可以据此用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的原理进行解译,从而大致勾出矿层或矿体、含矿带的界线。
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原理同上。
综上所述,遥感地质的研究方法的前提是基础地质,在收集了足够的地表地质资料并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通过遥感地质的方法来达到一定的地质工作目的。遥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的成果必然要以某种地质特征解译来实现。同时,遥感地质的成果,还必须在野外进行验证和修正。

9.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方法

(一)在RGMap系统中使用多波段的方法

①如果RGMap系统已经打开当前的卫星图像,将其关闭。②在MapGIS的图像分析模块中使用图像设色功能设置的红、绿、蓝颜色值在假彩色合成时对应的波段。关闭图像。③在RGMap系统打开卫星图像并刷新,所显示的就为新设的波段组合的假彩色图像(图6-18)。

图6-18 测区十字铺一带的781波段(左)和531波段(右)假彩色图像

(二)测区的遥感图像地质解译

测区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植被发育,基岩出露较差,部分地区林木丛生,解译效果较差,解译程度总体属中等。本次工作采用目视法,遵循从“面→线→点”到“点→线→面”,即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回到宏观的解译方法,循序渐进,反复进行,最终达到详细解译的目的(图6-19)。

图6-19 测区卫片影像解译地质示意图

1.直接判定法

根据遥感图像上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到的标志如色调、形状、阴影、纹理结构、大小、位置、相关布局等解译标志直接撮岩石地层、岩体、构造、地质要素和地质现象信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圈定地质体的边界,效果较明显。

2.对比分析法

借助于不同时相、不同波段、地面资料进行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以确定地质体类型、边界。本次工作共有1、2、3、4、5、7、8共七个波段的数据参与解译,在MapGIS平台下可以单个波段用灰度显示或任选三个波段进行假彩色显示,工作中使用较多的为R=7,G=8,B=1合成彩色。

3.逻辑分析法

运用地学规律的相关分析和实际经验,进行逻辑判断。例如根据水系的分布格局来判断岩性和地貌类型;根据植被的类型来推断土壤类型。逻辑分析大大开拓了遥感图像所能发挥的作用。

4.追索法

根据地层、岩体、地质构造的展布或延伸规律在图像上显示出的不甚清晰的形迹,进行跟踪追索,圈定或勾画地质界线。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圈定地质体边界、褶皱转折端和大型断裂。

5.类比法

此种方法以已知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为参照,推断相邻地区具有相似影像特征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属性;或通过不同地学资料的对比,确定具有某种遥感隐蔽信息特征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属性。

10. 请问mapgis中能不能把1:25万的地质图转化为1:20万地质图,请问可以吗怎么转

首先确认当前数据坐标是带比例尺25万的坐标还是25万图幅的单位是米一比一的坐标,对于矢内量图形若是前者则整容图变换,设置xy方向缩放比为1.25,若是后者则填写0.005, 若数据为栅格数据则通过栅格校正来获得(K9遥感处理系统中提供栅格数据的整图变换工具)。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