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服务转型做什么
A. 学地质专业的,想转行,选择什么职业好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 我推荐IT专业 在现在这个时代乃至未来 信息技术一直都是热门而且在许多方面 都要运用到IT技术
B. 地质转行都可以干什么
地质的特复点决定了一旦制转行的话专业技能基本上没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笔好就去玩玩文字;编程还行就去当码农;交际能力强可以去搞销售;英语还可以可以去做涉外或者培训机构;狠下心考几个证可以去当会计;应届生还可以去考公务员。
但是!转行穷三年,做好打下手慢慢学东西的准备。
C. 地质工程师转行做什么好
没想到看来到了同行的心自声。如果还有动力的话,工作经历加上再充充电,考个相关的矿产评估师之类的证,靠挂一下也挺不错的;或者如果对珠宝感兴趣的话,考个珠宝鉴定师;看你是地质工程师,那么相关其它如建筑方面应该是容易入行的;再就是去考个当地的地震局,事业单位,虽然是清水衙门,但是不至于总是不在家。
与君共勉,加油,兄弟!
D. 地质工作的供给驱动与需求驱动
形势的发展要求“地质工作必须实现从过去主要由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这个转变无论对公益性地质工作还是对商业性地质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它是关系到地质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但是人们对这个转变的认识与现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两个基本的概念。供给是指卖者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提供到市场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这里的不同价格是指市场能接受、卖者又不赔本的价格);需求是指买者愿意、能够并打算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如果愿意购买而没有支付能力就不能称其为需求,它只是购买者的一种需要或欲望。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地质工作是一种典型的供给驱动型产业,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工作的经费是由中央财政按年拨付的,不受不同价格的约束,不存在赔本的买卖,不管地质工作的产出如何,照样是年初拨款、年末核销。可是转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由于中央财政逐步退出对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直接拨款,而地勘单位自身所能提供的地质工作成本水平又很高,所以连供给也驱动不了。但长期形成的供给驱动的意识仍然存在,且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在确定地质工作项目时,仍然局限于供给圈子。如很多地质项目的确定,先是由地勘主管部门发布项目指南,再由地勘单位层层上报,最后请地质专家评审,领导决策定案。显然,在地质项目形成的全部过程中,从地勘主管部门到地勘单位,从地质专家到领导决策,全部是供给一方,没有需求者。当然,这些单位在确定地质项目时,也调查了解各方面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但他们毕竟不是提供有效需求的需要者,所以仍然是供给驱动型的。
(2)在分析社会对地质工作需要的形势时,作为地质成果的供给一方,常常站在需求一方大喊“资源短缺”,这实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少见的。从20世纪80年代的矿产供求形势论证,到现在的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讲得最多的就是“资源难以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加大对地质勘查的投入”,可是就是没有人出钱解决这个问题,原因就在于提出这个问题的一方不是需求方,而是供给方;如果真正需要和使用资源的一方确实感到了短缺,它就会形成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地质队就会有活干。当前缺少的正是这个,但愿供给者的高喊能够引起需求者的共鸣。
(3)在确定地勘单位自身的生产经营方针时,常常强调以生产为中心(以实物为中心),总是在研究“我能做什么就用什么为社会服务”,而很少研究“客户需要什么,我如何适应客户的需要”。有的地勘单位现在还在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表现。问题不在于这个方针对不对,而在于作为面向市场的地勘单位,这个方针没有回答找什么矿,用多大代价找矿,如果找到的矿社会并不需要,矿业权转让不出去,或者找矿的费用太高,是亏本的买卖,这个方针还能坚持下去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地质勘查的企业,只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追求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应当指出,地质工作的这种供给驱动机制是由来已久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它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了。对于由财政出资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来说,如果仍然坚持供给驱动,从而提供的地质成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迟早会被淘汰出局的;而对由社会出资的商业性地质工作来说,如果仍然坚持供给驱动,那将是寸步难行,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竞争逐步加剧并逐步形成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便能够生存下来;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只有退出市场。所以需求导向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为了使地质工作从供给驱动型转为需求驱动型,应当重点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
(1)对动用财政资金或资源补偿费开展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简称“三性”)地质工作,在确定地质工作项目时,必须听取地质成果需求单位的意见,同时结合地质条件的可能,两者的关系是把需要放在首位。从近年的实践看,对“三性”地质工作的需要主要反映在政府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地质环境保护的需要,产业经济发展、基础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科研创新的需要等。要针对这些方面的需要,追寻承担需要的主管单位,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向财政部门、计划部门反映。如此一来,“三性”地质工作就会出现明确的需求驱动。在这项工作中,地勘单位应当主动,不能被动,更不能消极等待。
(2)对企业化经营的地勘单位所从事的地质工作,在地勘费基数定死,并交由地勘单位自主使用后,已经不存在“供给推动”了,只剩下“需求驱动”这一条路子可走,能不能驱动起来却事在人为。也就是说,在需求驱动的形势下,作为供给者一方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必须主动出击。首先,要掀开地质工作“封闭、神秘”的面纱,让社会各方面知道地质工作能做什么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其次,要对本单位已有的地质成果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针对社会需要逐一对照检查,分别作出评估,通过各种途径,让“它”动起来。如果它真是“资产”,只有动起来,才能产生效益。再次,要在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地质工作本身的类别结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想方设法做什么,而不是我能做什么,硬让市场去接受。当前,对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说法很多,如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但问题是谁来出钱做这些工作,出钱者就是需求,所以关键要在“谁出钱”这点上主动开拓。为此,可以开展专题研究,进行可行性实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3)在体制转换时期,地质工作由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既是公益性地质成果的使用者,又是地质勘查行业的主管机构,它的转变至关重要。首先,在当前商业性地质工作不发育的情况下,它可以提出并协助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社会增加对地质勘查的投入。但是这种促进必须作用在地质成果的需求者身上,不能泛泛地号召。到现在,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政府规划提出的增加地勘投入的措施,缺少促进需求的配套政策,所以政府对地质工作的宏观管理也有一个转型的问题。其次,在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方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更能直接促进地质工作需求的增加。浙江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多方疏通,开辟了地质工作为高效农业服务的新途径,使地方政府3年拿出2000万元,为地质工作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创造了先例。当前,人们对地质工作能做什么已经讲的很多了,所缺少的就是把这些供给者所说的能做什么变成需求者的需要。而在这方面,地勘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同地勘单位一起,做好需求启动工作。
E. 关于地质专业转行的问题
地灾与环评的发展前景不会比找矿方面差,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矿山开发,随之而来的地质灾害、环境破坏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所以不会差,况且这是个新生门类,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
不过貌似对于力学知识的需要比较大,你得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F. 地质环境调查的转型方向
从服务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地质环境调查需要积极、努力地推动和实现六个转变。
(一)在研究对象上,实现从特定的地质实体向地球关键带转变
限于当时的国家需求与重点任务,过去的地质环境调查往往关注于特定的地质实体。例如,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对地下水资源的需要,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关注于储存地下水的含水层,对含水层的组成、分布、水力传导性质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资源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国际上将处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交叉地带,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最为紧密、相互作用最为显著的地球圈层称为地球关键带。地球关键带将植物冠层、土壤层、包气带、含水层等纳入统一框架,为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一个系统平台,为气候变化、生态管护、水资源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展示了一种新的图景。地球关键带是“山水林田湖”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学术界定,地球关键带科学研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地质环境调查应以地球关键带为框架,根据认识地球关键带和把握地球关键带规律开展填图、监测与建模。应当指出,以地球关键带为框架,不是完全摈弃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而是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其进行融合、拓展和延伸,使地质环境调查不仅能否服务于资源开发,也能服务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二)在研究模式上,实现从偏重于填图向填图—监测—建模一体化转变
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地质环境变化,是长期的、缓慢的、渐进的、隐蔽的地质过程与突发的、快速的、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地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地质环境管理,了解地质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比了解地质环境要素的状态更有意义,实现地质环境要素预报预警需要地质环境过程研究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刻画。因此,在地质环境研究模式上,需填图—监测—建模并重,遵循3M(填图—监测—建模)循环体系框架,以循环上升的认识过程为主线,从数据采集通向综合分析(图5–13)。填图的目的是精细刻画地质环境物质组成、结构、空间分布等,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环境健康调查等。监测的目的是获得地下水、土壤、地质灾害、地应力等地质环境要素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数据。建模是基于填图数据与监测数据对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能量迁移过程、生态过程等进行定量化模拟。填图、监测、建模构成地质环境研究的完整框架,三者相辅相成、循环上升、互为促进。
(三)在效用评价上,实现从偏重资源价值向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耦合方向转变
地质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两类资源:一类是土地、矿产、水等有形的自然资源;一类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控水分等无形的生态服务。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经济增长道路,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取得的。在此过程中,社会高度重视地质环境的资源效用,而忽视了地质环境所具有的环境与生态效用,造成了生产、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展和生态空间的日益萎缩。受此影响,水文地质调查强调对地下水资源量与开发潜力进行评价,而忽视地下水的生态作用;矿产资源调查强调对矿产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价,而忽视矿产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地质调查强调地质环境问题对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而忽视其对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为此,在评估地质环境效用过程中,不仅要评估其资源价值,还要评估其生态价值,全面反映地质环境的实际价值。
图5-13 地质环境调查的填图—监测—建模体系框架
(四)在问题应对上,实现从偏重事后应急向事前预警转变
由于地质环境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累积性、难控性和一旦酿成地质灾害的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目前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还远不成熟。受地质环境调查程度低、监测站点缺乏、历史资料积累少、技术设备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工作,例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地质灾害预警、地震活动预测等,至今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难以做到准确的定量评估和预报预警。以往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区域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摸底性调查、地下水资源的现状调查等方面,而对地质环境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等机理研究显得薄弱。虽然有一些专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实际中调查与研究也有所结合,但是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深度、广度仍非常局限。为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地质环境调查工作需要实现从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后的综合治理向有预见性的事前调控转变,从单纯的技术调控向系统的技术、政策、制度等综合调控转变。
(五)在组织实施上,实现从单纯依赖地质部门向联合大地学部门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地震等资源环境部门,又涉及发展改革、工业与信息化、建设、科技等社会经济部门。国土空间具有多重功能与属性,各个部门管理职能在实现过程中,往往存在空间重叠与功能冲突的情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不仅需要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推进本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需要各部门间的沟通合作与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支撑,地质环境调查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一要求,一方面要责无旁贷做好岩石圈的地质框架构建与地质过程研究,另一方面要遵循地球关键带的框架,主动联合其他资源环境机构推进地球表层圈层的调查与研究,采用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
(六)在国际视野上,实现从偏重解决国内问题向积极参与全球地质环境治理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国际社会期望我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同时我国也有更多的意愿和能力来分担更多的国际公益事务。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家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过去,在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中,强调通过国际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技术与经验来解决国内的地质环境问题,而较少参与全球层面的、跨国区域层面的重大国际项目,解决国外的地质环境问题。根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以及其他国际环境保护需要,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地质环境治理,通过科技合作、技术支持等形式,加强全球性、跨国性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推动全球环境保护行动不断向纵深推进。以参与全球或区域地质环境治理,服务和支撑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G. 学的专业偏,资源勘查,干了七八年地质,现在不景气,转行不知道干什么
国内矿业都不景气,转行业的话,咱们这种好多单位都不要,反正去了都是新人,人家还内不如直接招应容届生。只能找个不限专业的,比如说销售,可是销售压力大,咱又很难像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天天熬夜加班,还是要比别人输一线。苦逼的地矿人啊。 来自职Q用户:曹先生
我正在往工程勘察和环境方向转呢 来自职Q用户:袁先生
H. 地质学专业如若转行,做什么工作比较好
你连转什么行都没目标,当然看不到希望
如何选择自己的目标:寻找自己的兴趣和长处
I. 苦逼地质男,要转行,做什么好
到地质队了,现在地质队也很少出野外,看从事什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