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属于什么地质
⑴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怎么样
简介: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隶属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国家二级即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为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管理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现有职工880人,专业技术人员554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5人,高级工程师96人,工程师173人,博士生4 人、硕士研究生20人,专业技术力量雄厚。4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评为省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获全国劳动模范,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人获省、部级劳动模范。工程院院士刘广润、胡海涛、卢耀如,中科院院士陈梦熊曾先后担任总工或从事科研工作。先后被授予“大庆式企业”、“全国地质勘察功勋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集体”、“湖北省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总站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注重专业技术仪器设备的更新、注重加强科研开发研究力度、注重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竞争力强大的水工环专业地质队伍。 在全省设立武汉、襄阳、宜昌(三峡库区工作站)、荆州、黄石、孝感、咸宁、十堰和恩施分站,设立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地质灾害信息中心、水工环调查中心和水工环研究室等机构,还在加纳设立加纳长江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在柬埔寨设有办事处。
⑵ 湖北十堰市城区地质条件是否适合机械挖孔桩
绝大部分地区不太适合,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因为十堰市为典型的山区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紧缺,大部分建设用地都是通过开挖回填的方式获取的,故一般均为回填土形式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基软弱,容易下沉。机械挖孔桩存在着挤土效应,挖孔桩前需顾及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对地质条件要求比较高,有可能因为地质条件影响孔桩的承载力,该桩也不能用于抗水平荷载,故桩间距一般都不小于4倍孔径,然而回填土地质特征一般土层比较松散,经过时间的积淀地基容易下沉,不适合机械挖孔桩,另外机械挖桩过程中桩孔内部泥浆不便取出,螺旋钻头在拔出过程中容易造成塌孔,产生断桩,截桩等情况,势必会严重影响成桩的质量;人工挖孔桩是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地基处理办法,是一种非挤土桩,单桩承载力大,可适用于持力层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各种地层,成桩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和保证,不依赖大型机械协助和大面积开挖等优势被很多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认可,特别在场地狭窄,场地不平,地质复杂的,地基软弱山区进行地基处理是一种最佳的经济适用处理办法。总之,孔桩是一项工程基础部分,将对后期主体施工的进度,特别是施工质量和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需根据相应的地质条件作出慎重选择。
⑶ 武当山什么地貌 什么土质 怎么样形成的
武当山周边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并有沿旧断层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崖地貌。山地两侧多陷落盆地,如房县盆地﹑郧县盆地等。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东接历史名城湖北省襄阳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区,南依世界自然遗产神农架,北临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6′15″—111°15′23″,北纬32°22′30″—32°35′06″,古称“方圆八百里”,总面积312平方千米。
(3)湖北十堰属于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气候特征:
武当山处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属性,从丹江水库沿岩至天柱峰顶,气候的垂直层带明显,兼有丰富多彩的局部小气候,大体可分三层气候区。
高层:即朝天宫至金顶,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气温7.7-10.0℃之间,无霜期163-194天;
中层:即紫霄宫至朝天宫一带,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湿度10.0-12.0℃,无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当山集镇一带,年平均气温12.8-16.0℃,无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
景区温和气温的成因,是因武当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岭东延伏牛山作屏障,东有起伏的岗峦,减缓了南襄隘道沿汉江西贯的冷空气,中有汉水调节,故水域附近冬暖夏凉。
⑷ 湖北十堰有北京中地大珠宝鉴定中心吗
没有,只有中首协,没有地质大
⑸ 湖北省十堰市有没有地震
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包括十堰,恩施部分地区不包括)都处于古老的扬子沉积板版块,地质构造是权十分稳定的。所以发生地震的几率十分的小,即是发生,地震的危害也不会很大。所以不用担心十堰近期有地震发生。四川地处青藏高原隆升板块向四川盆地俯冲的板块交界处,所有一旦有俯冲发生,就会发生强烈的地震
⑹ 湖北十堰发现大规模稀土矿藏,这个地方在哪里
湖北省国土资源部门获得证实,该省十堰市竹溪县龙坝镇新发现了大规模稀土矿藏。版在经过为期一权周的实地勘察后,地质专家组已初步判断位于竹溪的老阴山脉下藏有储量非常丰富的稀土资源。 目前,专家组正在对稀土矿产的成分、结构、质量及储量等指标进行检测定位,并称该区域内的森林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都非常丰富,特别是板石、煤炭、大理石、磷和石灰石的储量十分可观。 此前,同属十堰市辖区的竹山县境内也发现了稀土矿12处,具备规模开发的矿床有2处。其中,竹山县得胜镇境内的庙垭“铌—稀土”矿,经湖北省土地储备委员会确认,该矿按铌元素计为世界第二大铌矿,仅次于巴西的铌。
⑺ 十堰的区划
湖北十堰市国土广阔,地形复杂,生物资源南北兼有。共有动植物3000多种,是湖北省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资源31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51.6%,香菇、木耳、魔芋、有机绿茶、山野菜等绿色食品畅销国内外;中药材资源共有1360多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是全国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
全市野生木植物113科,337属,1470种,其中乔木702种,灌木644种,藤本植物124种。珍稀名贵品种,现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8种。国家一类保护的有珙桐、秃杉、水杉等3种,水杉为世界稀有,被称为“活化石”;二类保护的有银杏、杜仲、金钱松等15种;三类保护的有华榛、青檀、天麻等21种。林存量和优势树种较多是本市植物资源的又一特色。全市活立木蓄积量1995年有1869.6万立方米,优势树种有40多个,最突出的是壳斗科植物,即栎类资源。其中黑木耳是本市利用栎类资源生产的传统骨干林特产品,产量、质量在全省占绝对优势。
十堰市的动物资源丰富。仅受到国家和省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达100多种,其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61种,受湖北省重点保护的58种,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金丝猴、梅花鹿、白鹤等14种,二级保护的有猕猴、毛冠鹿、红腹角雉等17种。动物资源的另一大类为水生动物,共有92种,既有大量的普通鱼种,也有内陆水域
少有的哺乳类水生动物和水陆两栖动物,如水貂、大鲵等;十分珍贵的奇特鱼种,如五色鱼、多鳞铲井鱼。大鲵、水貂等许多品种为国家保护的水生动物。动物资源丰富的另一方面是益虫、益鸟、益兽的数量大,初步查明,共有71科、343种,家养动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共有6科、83个品种。全国六大良种之一的郧巴黄牛,营养价值尤其药用价值极高的白羽乌鸡以及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的马头山羊等为良种家畜、家禽的典型代表。
中药材是十堰市生物资源的一大优势。据1986年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该市药用生物达250科,1360种。其中植物类178类、1211种。动物类72科、128种,矿物类21种,总储量55万吨。国家规定的363个重点品种中,该市就有235种,占64.7%,是全国重点药材产区之一。珍稀明贵药材有金钗、麝香、熊胆、天麻等20余种;地道药材有枣仁、五味子、木瓜等100多种。 十堰市矿产资源丰富,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开发十堰,建设十堰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绿松石、金、银、石煤、铁、锡、钒、锑、铅、锌、大理石、石棉、铀、钾、重晶石、钼、钴等50多种,潜在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经地质部门认定,可供开发利用的有7类38个矿床。竹山县银洞沟的湖北银矿是全省黄金和白银的主要产地之一,为全国八大金银矿之一。世界较大的优质绿松石原石,皆产于湖北省十堰市,驰名中外,它色如翡翠质地细腻。珍贵的绿松石是世界上稀有的玉石之一。2010年在十堰的竹山,竹溪两县发现铌储量居世界第二的稀土矿。
天然货币黄金白银:全市金、银矿藏丰富,主要分布于郧县、竹山和汉江沿岸。湖北银矿位于竹山县北部,白银的总储量为929吨,黄金的总储量为9.5吨,在中国属于大型银矿。湖北省地质五大队又在郧县鲍东河探明一个银金矿藏,储量不少于竹山县境内的湖北银矿的藏量。砂金资源主要分布在汉江沿岸,郧县居多因此郧县素有“黄金之乡”的美称,年淘金产量近千两。
石煤:有一定的开采价值,经地质部门调查,核实了269处资源,初步探明了煤炭储量20.4亿多吨,其中17处湖北省储委审批的储量为2.59亿吨,竹溪县广石岩煤矿煤质好,储量为358万吨,平均发热量为4937大卡/公斤。竹山县石煤储量约3亿吨以上,发热量在1500-3500大卡/公斤之间。 魔芋:魔芋精粉被称为东方魔粉,是重要的食品和医药,远销东南亚各国。1994年天竹牌魔芋系列食品在乌兰巴托荣获国际商工贸产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双竹牌魔芋面条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99中国国际农业览会优质奖,竹溪县被誉为“中国魔芋之乡”。全县种植魔芋面积达到2.8万亩,年魔芋精粉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系列食品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
黑木耳:十堰市栎类资源丰富,耳林面积为120万亩,生产黑木耳具有悠久历史,并以其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而名扬中外。1984年以来,全市的年产量大体保持在600-800吨,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最高的1987年曾达到1084吨。1994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产量仍达593吨。黑木耳主产地为房县,多年产量都在100万斤上下,名列全国第一房县被誉为“全国燕耳之乡”。1981年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对全国黑木耳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房县木耳以吸水能力强、营养成分高、耳大肉厚、味道鲜美而名列前茅。
茶叶:“高山云雾出好茶。”其中竹溪县生产的“龙峰茶”1984年获湖北省农牧厅优质产品奖,1988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竹山县创制的“圣水毛尖”在1988年湖北省名优茶鉴评中被认定为鄂西北山区名茶,1994年湖北省茶叶质量评比,十堰市共有18个品种分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优质奖。1994年在新加坡举办的世界贸易与科技博览会上,竹溪县生产的“五叶牌”龙须胶股兰保健茶,“家园牌”青龙剑茶和“三叶牌”猕猴桃果茶分别荣获金奖。
杜仲:是十堰市较有名气的土特产品之一。五县一市都有种植,面积现发展到18.2万亩。其中郧西县黑山杜仲场面积达6000亩以上,为全国最大的成片林基地之一。杜仲是一种落叶乔木,目前多作药用,是一种稀有药材。
木瓜:郧县有“中国木瓜第一大县”之美名。木瓜素有“百益果王”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论述:木瓜性温味酸、平肝和胃、舒筋络、活筋骨。常食木瓜具有平肝和胃,舒经活络,软化血管,抗菌消炎,抗衰养颜,抗癌防癌,增强体质之保健功效;木瓜是一种营养丰富、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果之珍品。
竹笋:食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周成王临死前,命召公、毕公率领诸侯拥戴康王登基,是曰以笋席款待,可见笋席在当时是比较隆重的。据分析,鲜笋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钙和其他维生素类各种元素。
郧阳三合汤:因其起源于同治年间的郧县而得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属伊斯兰教风味美食。三合汤的主要配料有:上等红薯粉丝,牛肉饺子,切工考究的卤牛肉片。其味鲜辣爽口,醇香绵软独具特色,深受食客青睐,尤在冬春季节最为盛行。
黄龙剁椒鱼头:又称憨鱼头,最早现于黄龙大坝。因堵河内盛产胖头鲢鱼,人们便用鲢鱼头配野山椒做成了剁椒鱼头。
⑻ 十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和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6万。十堰城区既是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因车而名的车城,也是一座灵山S秀水环抱、四季风景迷人的山城、旅游城,是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十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十堰市域在商、周时属绞、庸等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7年,国家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设立了郧县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省辖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这里是道教和“武当拳”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http://www.bhcts.com/files/2006_6_25/200662592627788111289.asp
⑼ 十堰会地震吗 又地震了 十堰是出名的山城
湖北省地处秦岭褶皱系南缘与扬子地台北侧两大构造单元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和条件。自公元前43年至今,省境内已发破坏性地震34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公元788年竹山西北的6.5级地震。湖北省地震具有震源浅、烈度偏高的特点,近年来湖北省内及周边地区接连发生多次地震。
据了解,十堰最早的地震记载是公元前143年的上庸地震,《史记•景帝记》记载“汉景帝后元年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在所有历史记载和现代仪器记录中,中强地震(震级≥4.5级)有8次,地震的强度和频度居全省中上水平。具体为:公元前143年6月10日竹山县西南(上庸)发生5级地震,公元788年2月12日竹山宝丰西北发生6.5级地震,1633年2月3日竹溪县发生5级地震,1742年秋房县发生5级地震,1887年武当山(太和山)发生4.75级地震,1964年9月5日郧县大柳西北发生4.9级地震,1973年丹江口水库竣工蓄水后发生4.7级、4.6级为代表的系列地震。近几年,竹山(2008年)、房县(2014年)先后分别发生4.1级、4.0级地震,打破了青峰断裂带沉寂多年的平静。
⑽ 湖北十堰市勋西县简介
郧来西县是湖北十堰下辖的县源之一。勋西县地处鄂西北角,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北、西、南三面与陕西省商南、山阳、镇安、旬阳、白河五县接壤,东南与十堰市郧阳区毗连,地扼秦楚要冲,素称“秦之咽喉,楚之门户”。
郧西县版图面积3509平方公里,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55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郧西县辖18个乡镇(场、区),348个村(居)委会,22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66万人(2012年),其中农业人口43.5万人。
县建制于明朝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1947年11月郧西解放,是湖北省解放最早的县;1987年,国务院确认郧西为革命老区县;2001年,被列入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