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四川省地质地貌有哪些特点

四川省地质地貌有哪些特点

发布时间: 2021-02-09 20:45:42

㈠ 四川的地理特点有哪些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个地貌亚区。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二)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三)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四)川西北高原地区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在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的地形和地貌,大致沿东经130°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海拔高度一般在300或400米间,丘陵低山散布其间,物产十分富饶;西边则是高原、群山的世界,地势高亢,天高云淡,崇峰深峡,层层叠叠,雪峰、冰川、高原、沼泽、草原…… 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里应有尽有。四川地理的概势,所呈现出的是“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大观。

㈡ 什么四川的地形特点是

四川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 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

㈢ 我国四川地形特征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专藏高原和第二属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

㈣ 四川的地质特点,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因处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带, 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暴雨、地震等诱发因素频发影响, 使之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易发区。汶川大地震更是给四川和全国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本文分析了四川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提出了一些初步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一 四川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一) 地质灾害分布广,频繁发生

四川省的地质灾害在地域分布的总体格局是西部多于东部,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灾害发生盆周山地多于盆中,河谷多于平坝,工程活动频繁区多于工程活动稀少区。

据部分统计, 全省现具有一定规模, 造成危害的崩塌、滑坡约10万余处, 泥石流沟3000余条,危及120余座县市所在城区和800多个乡、镇,500余家工厂、矿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元, 2007年全省21个市(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灾害类型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为主,因地质灾害伤亡200多人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多元。

(二)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四川省是一个矿业大省,近年来不合理开采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恶化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给矿山企业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矿山不合理开采引起了崩塌、滑坡, 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 地表开裂、矿碴泥石流等灾害, 如1995 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开采过程中, 因其回风巷道穿过了顶板芒硝淋溶带致使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附近余居民缺水;1995 年宜宾维兴镇在采煤过程中,关刀岩坡顶发生地表开裂,形成塌陷带,前缘发生大规模崩塌。

(三)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随着四川省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力度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特别是地质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灾害也更加严重。 由于大量建设的挖方、填方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边坡失稳、诱发滑坡、崩塌或形成危岩并导致老滑坡的复活。

(四)季节特征明显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四川省内降雨集中分布每年的5-10月, 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降低斜坡的稳定性。据统计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暴发均与暴雨及长时间降水有关,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更与降雨关系密切。

(五) 地质灾害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 虽然它的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 但其危害严重。

四川省泥石流发生程度高,大、特大规模泥石流的发生是造成省内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严重的泥石流活动区,土壤年侵蚀模数接近3000立方米/平方公里,强大的侵蚀作用使得沟谷和岸坡重力作用不断加剧,山地环境退化,森林植被破坏,并致使泥石流多发区失去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洪水和保护水土的能力,水土流失现象也随之加剧。

二、四川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生物治理措施

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促使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岷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安宁河上游、雅砻江及金沙江中下游、嘉陵江中上游地段因森林砍伐、开山采石、采矿等活动对原始植被及自然边坡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导致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此须采取相应的生物治理措施,恢复生态环境以达到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目的。

生物治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提高自然水土保持能力;对陡坡旱地退耕还林,恢复森林植被,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坡体自然平衡的破坏;禁止任意采石取土,破坏丘陵和山地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的发生。

2、工程治理措施

(1)防治滑坡的主要措施:消除和削弱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滑坡形成的影响,采用拦截、 护坡、堵塞方法防止地表水入渗;修建排水沟、渗井等排走滑体内地下水;增大滑体的抗滑力,阻止滑坡的形成,如修挡土墙、抗滑桩或锚拉抗滑桩;改善坡体形态,消除隐患,可采用后缘减载、前缘加载等方法;改良坡体岩土体性质,提高强度,增大稳定性。可采用灌浆、 锚固、释水等方法。(2)防治崩塌的主要措施:修建护坡、护墙、人工削坡等消除小型崩塌隐患;疏导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冲蚀及侵蚀(3)防治泥石流的主要措施:拦截、滞流,修建拦砂坝、 拦渣坝,设置停淤场,减弱泥石流的动力作用;减少物质流通,疏导下游;设置排导槽,约束水流,改善沟床平面, 抑制泥石流暴发。总之,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从多种因素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采取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多方面,需在各级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才能有效的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国土、气象、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报,确保省、市、区县之间的信息畅通,达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为制定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确依据。

2、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宣传地质灾害知识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易发区内或重要地质灾害点附近的单位和群体,要建立地质灾害日常监测制度,并按照有关要求随时上报灾害发展情况,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四川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艰巨。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预防意识和知识水平是重要而有效的防灾减灾途径,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宣传栏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方式,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3、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查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和危害情况,编写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具有指导意义。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并通过对各县、区地质灾害资料的综合研究,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水平,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轻重缓急,分批分期安排治理,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以取得最大防灾减灾效果。

4、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各县区要拟定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各项职责。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成立地质灾害防治组织机构,实行值班、带班制度,并按照有关要求随时上报灾害发展情况,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报警和监督。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险情,快速组织抢险救灾、灾民安置、灾害防治、重建家园等工作,以减轻地质灾害损失,逐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减灾。

5、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强烈,大规模挖山填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必须认真做好建设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非常重要。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建设场地须进行专门的治理,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6、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年度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建立重要的资金支持系统,确保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勘查设计、治理等工作的及时顺利进行。

㈤ 四川地形地貌

四川总复的来说是属于西制部的高海拔山区地区,但是四川的整个地形是属于周边的,比较高,而四川中部的比较低,所以看起来就像个盆地。当然,这只是相对于四川那边而已,中部海拔相对来说低,但是相对于东部来说,哪怕是盆底或者四川中部那部分的海拔还是算高的。

㈥ 四川盆地有什么特点

四川盆地与上述3个盆地的自然景色迥然不同,这里江水滔滔终年不息,葱郁的山林.翠碧的田野衬托着紫红色的土壤,红绿相映成趣,使这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盆地显得分外妖娆。

四川盆地属丘陵状盆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不但形式完整,而且是一个标准的构造盆地。四周邛崃山、龙门山、大巴山、巫山及大娄山环绕,海拔1000~3000米,多紫红色砂页岩,故有“紫色盆地”、“红色盆地”之称。大约距今1亿多年前,四川盆地还是一个内陆大湖。后因地壳运动,周围上升为山地,东缘的巫山地形较低,湖水从巫山溢出,湖底逐渐干涸成为盆地。在地壳水平运动的作用下,盆地山脉都成西南—东北方向排列,以川东一带地势最高,华蓥山最高峰海拔约1800米,成为盆地中的最高点。

盆地中部丘陵和缓起伏,面积几乎占盆地一半以上,形成一个丘陵性盆地。成都平原位于盆地的西部,它是一个由于地壳不断下沉和河流夹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成的扇形冲积平原。平原上河渠交错,灌溉便利,是四川盆地的精华所在。2200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防洪和灌溉,在成都平原。岷江上游利用地形特点,因势利导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盆地除了成都平原的冲积土以外,在广大丘陵地区,满山遍野都是一片紫红色的土壤。这种土壤是从紫红色的砂页岩风化而来的,含有植物所需要的磷、钾等矿物养料,是中国南方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但因这种土壤质地比较疏松,而盆地中的降水又十分丰沛,再加上多丘陵地形,在缺乏植被保护的地方,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长期以来,四川人民为了保持水土修筑了许多梯田。

四川盆地由于经历过由陆地到海盆,由海盆到湖盆,然后又由湖盆转变成为陆盆的历史,所以在盆地中沉积了丰富的煤、铁、盐、天然气和石油等矿藏,再加上盆地内温暖湿润的气候,精耕细作的肥沃土壤,使得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稻、麦、玉米等粮食丰产区,还盛产甘蔗、棉花、蚕丝、茶叶、油菜、药材和水果。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钢铁、机器制造、化工等重工业和许多轻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今,四川盆地正在建设成为中国内地的一个重要的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基地。

㈦ 四川省的地质地貌构造

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便是今雅安的邛崃内山脉,山脉以容西便是川西高原。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川西高原上群山争雄、江河奔流,长江的源头及主要支流在这里孕育古老与神秘的文明。

㈧ 四川的地貌特征有那些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最低点在南边泸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米。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脉所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区。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山地两个地貌亚区。广安市附近的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二)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三)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或两山夹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四)川西北高原地区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在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㈨ 四川的地形地貌和水文。

地形地貌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版原和第二权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水文
四川河流众多,以长江水系为主。黄河一小段流经四川西北部,为四川和青海两省交界,支流包括黑河和白河;长江上游金沙江为四川和西藏、四川和云南的边界,在攀枝花流经四川南部,在宜宾流经四川东南部,较大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理塘河、沱江、嘉陵江、赤水河。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邛海、泸沽湖和马湖,水域面积均不超过1平方公里。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