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㈠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报告含义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eport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反映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
㈡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全面,既不烦琐,又要避免简单化,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图幅地质研究水平,又要敢于从地球科学发展的观点探求问题。因此,它既是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又是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地质报告的各章节内容如下:绪言、地层、构造、地质发展简史、矿产及其他国土资源概况和结语等部分。
(一)绪言
1.简要说明上级下达项目任务书文号及其任务要求,工作起止时间。
2.简要说明工作区范围、地理位置及坐标,地形地貌、交通、气候、覆盖程度、经济地理概况等。
3.简述工作区的地质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参见《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简称《总则》,下同),表B1]。
4.简述工作区或图幅任务完成情况及其工作量(《总则》,表B2)。
(二)地层
1.按时代由老至新,介绍工作区地层系统,阐明各岩层单位的岩性、岩石组合、基本层序特征及规模和横向变化规律,简述沉积作用特征。
2.说明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以及其他地层单位或岩石单位的关系(《总则》,表B3),新建地层单位应说明其历史沿革和建立根据(《总则》,表B4)。
3.对火山岩地层除按地层学进行论述外,还应对其火山岩石学、火山喷发旋回、火山构造和古火山机构进行叙述。火山岩发育地区可单列一章。
本节应附各时代地层的实测剖面图、地层柱状图、接触关系素描图以及数码像片等。
值得指出:若工作区全为岩浆岩,则本节为岩浆岩;若是变质岩区,则本节为变质岩;若本区三大岩类均有分布,则岩浆岩、变质岩分别编为(三)、(四),其叙述的内容参见本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三)构造
1.概述区域构造背景,阐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板块理论)和区内构造基本特征。
2.按构造层或构造运动期次,遵循由老地层组成的构造至新地层所组成的构造顺序来进行描述的原则。叙述区内各种构造形迹(褶皱、断裂、面理、线理等)的形态、产状、规模和性质等特征及空间分布态势,论述各种构造之间的次序关系及从属级别(《总则》,表B12、B13)。
3.按构造旋回的观点论述区域性深大断裂和主导断裂的类型和展布格架以及导岩、控矿、促变的机制与特征及相关关系,阐明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影响。
4.对区内发育的推覆构造、滑脱构造、拉伸构造(断陷盆地)、叠加褶皱等,应阐明其特征并进行运动学、动力学的初步分析和时空的演化过程。
5.本章需附工作区构造纲要图及各种地质构造素描图或数码照片。
(四)地质发展简史
1.运用板块构造观点,简述工作区所处的区域大地构造区位。区内历经多少次构造(热)事件(幕)的影响,与此相伴的地质发展时期与阶段。
2.按地质发展时期阶段由老至新分别阐述各时期沉积环境、沉积建造、构造运动造成的主要构造类型、岩浆(火山)活动、变质作用与矿产等状况,海水如何进退以及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
(五)矿产及其他国土资源概况
1.简述工作区主要矿产资源和成矿地质条件及潜在远景;对其他国土资源概况,如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建材资源“砂、石、土”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要给予说明。
2.简述区内对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危害大的一些环境地质问题等,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六)结语
1.阐述工作区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与重要进展。
2.指出工作区尚未解决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意见。
(七)主要参考文献
(八)图版、附图与附表
值得指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图幅的具体任务要求和实际地质素材进行编写,鼓励在地质报告中应用新理论、新观点总结归纳各类地质资料。若图幅是联测的应编写联测报告,字数不超过15万字。片区完成后,应立项编写片区区域区调总结报告。
㈢ 说明一份完整的地质调查报告包含哪些内容
地质调查报告分勘查程度,具体内容都有固定要求,或查看规范,里面有说明
㈣ 区域地质构造调查与研究是什么
1.在地质调查所《汇报》、《专报》以及有关专论
(1)最早首推翁文灏1919年在《地质汇报》第一号发表了《绥远(内蒙)地质矿产报告》,文中对大青山煤田地质构造作了分析,是最早把该煤田区域构造划分为褶皱、断层和平层三类;在煤田南部还发现了逆掩断层,从术语概念做了精辟的阐述,显示了作者当时对构造地质的内涵的理解有一定深度,1928年发表《热河北票附近地质构造研究》(《地质汇报》11号)文中确定该区逆掩断层普遍存在,同时确定该地为中国横移断层的典型区域,最后还探讨了地壳运动发生的时期。
(2)1922年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翁文灏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出席了大会,并发表《地震对中国某些地质构造的影响》受到称赞,被选为大会副主席,这是中国地质学家首任国际地质大会的领导成员;丁文江向大会提交了《滇东的构造地质学》(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该文发表在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1922)。这是一篇地质构造的专论,是他从1911年英国学成归国途中专程绕道云南、贵州等地进行地质考察,并于1914—1915年再次专程赴云南(西南地区)进行地质考察的总结。文中列举出九个构造单位:龙爪山脉、扬子弧之红色高原、鲁南山脉、扬子变质杂岩、东川侵蚀平原、牛栏江褶皱山脉、宣威高原、罗平高原,并均论及其构造特点。(遗憾的是,一些学者的论著中竞误为翁文灏先生所著,早应纠正——笔者注。)1929年丁文江发表了《中国造山运动》,是中国早期探讨造山运动的专论。
(3)1926年翁文灏在东京召开的“泛太平洋科学会议”上发表《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Crustal movements in East china,Proceeding 3rd Pan,Pacific Science Congress,Tokyo),在总结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构造的演化,首先提出了中生代侏罗—白垩纪时期的大规模造山运动,并将其命为“燕山运动”;他在北京西山的九龙组和髫髻山组火山岩之间,及这一火山岩组与山东王氏组之间,分出两个造山幕。这一新的发现和认识,改变了地台稳定不变的传统观念,“燕山运动”成为东亚地区主要构造特征之一,开创了我国构造运动分期的原则。
(4)1928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首创性的提出《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引起全球性的构造规律》,初步建立以水平运动为基础的活动论构造类型,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相呼应,并启迪和发展地质力学新学科,奠定了思想基础。
(5)30年代中,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朱森、李毓尧、李捷在李四光所长领导下,进行了系统的宁镇山脉及其附近的区域地质调查,1935年撰成《宁镇山脉地质》专著,文中强调论述了各种规模的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和平推断层,在褶皱形成的论述中倾向于自南向北的观点,褶皱形式呈南北合翼,东西钩键;并建立了中国的构造运动幕,创意了一些造山运动及其名称术语,诸如:茅山运动、金子运动、南象运动、苏皖运动、东吴运动、黄山运动等。谭锡畴、李春昱完成了《四川西康地质志》,文中对研究区域的构造单元,做了明确的划分;文中涉及广阔的调查地区,特别是对大巴山及其附近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阐述。
随着地质矿产调查区域的不断扩大,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大量的区域地质矿产志及调查报告中,几乎都对调查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做出比较系统的论述。
(6)1916年后,地质调查所得14位地质研究所毕业的学员,充实了业务实力,开展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主编了自己的出版物,诸如《汇报》、《专报》、《集刊》等;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也主编了《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6年又主编出版了《地质论评》,大量地质矿产区域调查成果,以及专题性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基本上都发表在这些刊物上,显示出中国地质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2.1922—1949年在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上包括少数《汇报》、《专报》发表的有关区域地质构造的重要论文
1923年赵亚曾在《会志》上发表了《南口地区的构造》;1923年杨钟健在《会志》上发表《南口附近山脉地形特征》;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葛利普发表《地槽的迁移》(《会志》3卷3-4期);1925年王竹泉在《会志》发表《山西地质构造轮廓》;1925年谢家荣、叶良辅在《地质汇报》上发表《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上之地质构造及地质历史》,文中就褶皱变化及其规律性,对下游地文史发育的影响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并对一些外国地质学家,诸如彭拜莱、李希霍芬、维理士等的调查做了深入的评述,纠正了他们一些不确切的论点和不实资料论述;1925年谭锡畴在《会志》上发表了《河南东南部中生代建造与秦岭褶皱形成时期的关系》,这是有关秦岭褶皱形成最早的论述;1928年翁文灏发表《热河北票附近地质构造研究》(《地质汇报》第11号)文中运用阿尔卑斯纳布构造理论来解释研究区域中生代构造特点有其独特观点;1930年孙建初、王曰伦发表《宣化一带地质构造研究》(《汇报》15号);1930年瑞士地质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海姆(汉谟)发表《四川峨嵋山之地质构造》(《会志》第9卷,1期)及《西康贡噶高山之地质构造》(《会志》11卷,1932);1930年侯德封在《地质汇报》15号上发表《太行山东麓煤田地质构造研究》;1931年谭锡畴在《地质汇报》16号上发表《辽宁热河间及朝赤铁道沿线地质构造》;1931年黄汲清在《会志》10卷上发表名著《秦岭大向斜之迁移》;1932年朱森发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之一幕》(《会志》第11卷2);1932年李承三发表《四川西康交界之冰碛及新庙子间地质构造》;(《会志》11卷);1935年陈A、熊永先发表《北平西山之逆掩断层》(《会志》14卷4);1935年张文佑发表《坨里附近地质构造及火成岩》(《中央研究院院务汇报》16号);1936年谢家荣发表《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会志》16卷),这是继叶良辅等著《西山地质志》之后一篇专题构造的论文,是了解北京西山构造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文中着重论及到北京西山自西向北到东南有两半锥形背斜,其间尚有向斜层,并把燕山运动划分五幕九区,文中附有一张《西山地质构造图》,以兹查览;文中在探讨西山地质、西山山系问题时,对李希霍芬把北京附近山脉构造划分为两个带,做了有力的评述;1936年法国学者德日进(ch.Teilhard,1881—1955年)、杨杰发表《山东东部青岛、荣城段地质构造》(《地质汇报》29号);1937年赵金科发表《震旦纪大地槽及其联合古陆中的位置》(《会志》16卷4);1941年李四光发表《广西台地构造之轮廓》(《会志》21卷1);1942年岳希新发表《四川威远背斜中部构造现象之研究》(《会志》22卷3-4);1942年叶连俊、关士聪发表《陇南龙山运动之性质》(《会志》22卷3-4);1944年刘国昌发表《湘西之造山运动及其地理》(《会志》24卷3-4);1945年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美籍德国地质学家米士(P.Misch,1909-?年)发表《云南构造史》(《会志》25卷);1945年喻德渊发表《淮阳山脉中主要造山运动——淮阳运动》(《会志》25卷);1947年刘国昌发表《贵州威宁、水城之地质构造》(《会志》27卷);1948年李树勋发表《祁连山区地层及造山运动之几个问题》(《会志》28卷);1949年曾繁初、何春荪发表《瓦山峨嵋区之地质构造》(《会志》29卷)。
3.1936—1949年在中国地质学会主编之《地质论评》上发表的区域构造重要论文
1936年中国地质学会创刊了《地质论评》,创刊号就刊登构造地质方面的论文10篇,改变了过去反映构造地质方面成果偏少的局面:
1936年章鸿钊发表《中国中生代晚期以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的新认识》(《论评》1卷1期);同时他还在第2期上对李毓尧、朱森等的名著《宁镇山脉地质》一文,比较系统地评述了有关造山运动的论断,阐述了自己对文中所述的茅山运动,燕山运动、南象运动、金子运动、苏皖运动以及东吴运动等观点和分析;同在第2期上还评介了松泽勋的《热河地方之中生代地壳运动》和《热河地方承德附近之地质构造》两文;
1936年黄汲清发表《瑞士国华来县素女峰破金瓜峰一带之地质研究》(《论评》1卷6期),这是黄先生在瑞士留学时的一篇博士论文,文中第1章就论及四个倒转背斜层,研究区域的从南向东的褶皱作用,较早的提出了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构造体系的演变等;1937年陈国达发表《广东境内燕山运动的构造型相》(《论评》2卷1期);1937年田奇隽之《湖南之造山运动》(《论评》2卷1期高振西评);1938年叶良辅、喻德渊之《南京镇江间之火成岩地质史》(《论评》3卷2期,张兆瑾评);1938年高振西评肖伯著的《叠推状构造之成因及其与结核构造及隔板状结核构造生成之关系》(《论评》3卷1期);1938年陈国达、夏湘蓉《论安源煤系中一滕状褶皱》(《论评》3卷4期);1938年边兆祥评阮维周之《安微南部海西运动之末相》(《论评》3卷6期);1939年王鸿桢评里士著《复叠侵蚀面之认识及其涵义》(《论评》4卷1期);1939年王鸿桢评布勃诺夫《山脉之基底部分与基底》(《论评》4卷);1939年王鸿桢评《布勃诺夫著地壳之格架状构造》(《论评》4卷3期);1939年王鸿桢评《诺克著大规模地壳构造之成因》(《论评》4卷5期);1946年李悦言发表《秦岭东部新生代盆地之构造》(《论评》5卷4期);1941年李四光发表《地质物理学上的几个基本问题》(《论评》6卷6期);1942年郭文魁发表《滇北之早期海西运动》(《论评》7卷1-3期);1942年孙健初发表《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论评》7卷1-3期);1942年张文佑发表《广西“山字型”构造的雏形》(《论评》7卷6期);“山字型构造”1929年为李四光提出,为张文佑等所论证,这一构造以广西龙山—瑶山—大背山为主体,是最早期地质力学一篇重要论著;1942年张寿常、邓玉书发表《湖南“山字型”构造两翼反射弧与新华夏式构造之干涉现象》(《论评》7卷6期);(张寿常1940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著有《构造地质学》)(1954年)。
1944年王超翔发表《云南东北地质构造及其与云南弧之关系》(《论评》9卷1-2期);1944年曾鼎乾发表《西藏地质调查史》(《论评》9卷5-6期);1946年孟宪民发表《云南高原之几种构造现象》(《论评》11卷6期);1947年章鸿钊发表《太平洋区域之地壳运动与其特殊构造之成因解》(《论评》12卷1-2期);1947年王嘉荫发表《湘南山系构造概略》(《论评》12卷3-4期);1947年王朝评《毕令士著构造地质学》(《论评》12卷3-4期);1947年何春荪发表《过去五十年台湾地质之研究》(《论评》12卷5期);1948年吴磊伯发表《对于湘南山系构造的几点意见》(《论评》13卷);1948年李树勋发表《南山区——古老不整合——可能代表加里东运动》(《论评》13卷1-2期);1948年徐铁良发表《“秦岭弧”构造之我见》(《论评》13卷1-2期);1948年孙殿卿、徐煜坚发表《豫皖边境长山一带东西向构造带与南北构造线之反接触现象》(《论评》13卷1-2期);1948年吴磊伯、李铭德发表《浙江桐庐附近帚形构造与其他小型构造之关系》(《论评》3卷1-2期);1948年孙殿卿、谷德振发表《浙江桐庐分水间之构造系统及其干涉现象》(《论评》13卷1-2期);1948年张丽旭、何春荪发表《台湾台中县大安背斜之构造》(《论评》13卷,1-2期);1948年田奇隽发表《湖南雪峰地轴与古生代海侵之关系》(《论评》13卷3-4期);1948年陈培源发表《台湾北部海岸线形态与地质之关系》(《论评》13卷5-6期);1949年曾繁初、何春荪发表《瓦山峨嵋山区之地质构造》(《会志》29卷);1949李春昱发表《褶皱现象和动力来源的关系问题》(《论评》14卷4-6期);1949年梁文郁发表《祁连山西段之近代运动》(《论评》14卷4-6期)。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中的构造地质研究有哪些?
更值得提及的是,在大量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中,可以说无不论及构造地质问题,有的以独立篇章,这些调查报告,基本上集中发表在(《地质会志》和《地质论评》以外)中国地质调查所主编的《地质汇报》,《地质专报》中。
(1)最早在1919年《地质汇报》第1号上发表的丁文江、张景澄的《直隶山西间蔚县广灵阳原煤田报告》,叶良辅、刘季长之《直隶榆县柳江煤田报告》,刘季长、赵汝钧之《苏北皖北矿产地质报告》,叶良辅之《江浙间矿产地质报告》中都专设“构造”章节阐述研究它的构造概况与特征。
1920年叶良辅在《地质专报》第1号上发表《北京西山地质志》,最早全面论述包括西山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在内的北京附近地质概貌,并着重论述逆断层和大逆掩断的构造运动,以及在《安徽泾宣城煤田地质》(《汇报》3号,1921年)也有简要的构造特征的论述。
(2)王竹泉早期在各煤田调查中,集中发表的《报告》中,最早论及煤田地质构造问题。1920年在江西吉安一带煤田地质(《汇报》第2号)上论及到煤田的断层作用和分布,进而论到研究区域的山脉形成等构造格架,1921年在《山西大同左云怀仁右玉煤田地质》(《汇报》3号)中,论及煤田的背斜层与向斜层的位置及断层的影响;1924年发表《安徽怀远县西南部地质》(《汇报》6号),1924与赵亚曾、田奇瓗合作发表《直隶临城煤田》(《汇报》6号),他与毕庆昌合作发表过有关云南打锁坡煤田、宣威煤田、鸟格煤田,平彝后所煤田等,人都有构造地质的论述。
1928年王竹泉发表《直隶宣化涿鹿怀来三县间地质矿产》(《汇报》13号),文中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该区的断层错动激烈,褶皱极其复杂的构造状况。
1927年发表《河南武安涉县林县安阳一带地质矿产》文中,对研究区域的褶皱、断层、山系的构成各有分述;1928年发表《大青山煤田地质》一文中,除引述了翁文灏1915年调查研究的成果《绥远地质矿产》报告、《煤田之地质构造》中的内容外,还论及到南部的逆掩断层的存在及其影响;1928年发表的《奉天(沈阳)复县五湖嘴煤田地质》(《汇报》11号)一文中描述了大向斜层及三个背斜层,其中对褶皱、断层各有分述;1929年王竹泉、黄汲清发表《热河阜新县煤田》(《汇报》13号)一文中,已得出煤田先受褶皱作用,后受断层的影响,并对逆掩断层作了分析;在《辽宁本溪县田师傅沟煤田、西安县煤田及吉林省额穆县蛟河煤田地质》(《汇报》13号)一文中,分别阐述了各煤田的断层,诸如八盘岭断层、天堡断层;在《直隶井陉地质矿产报告》及《磁沟煤田地质》、《江西修水流域地质矿产报告》(1931年)、《热河朝阳、北票煤田》(《汇报》8号)、《黑龙江之汤原县鹤岗煤田》(《汇报》6号)、《奉天(沈阳)黑山县八道壕煤田》(1926年)等,文中都对地质构造做过阐述;(3)1924年谢家荣与田奇瓗合作发表《直隶磁州及河南六河沟煤田地质》,论及该区域构造地质特征;1925年谢家荣与赵亚曾合作发表《湖北宜昌兴山秭归巴东等县地质矿产》(《汇报》第7号)最早论及鄂西地质构造;1927年与刘季辰合作发表《湖北西南部地质矿产》(《汇报》第10号),文中对研究区的断层和褶皱等构造特点都做过论述;1926年发表《山东章丘煤田中之海成地质》,1932年发表《江苏铜山县贾旺煤田地质》(《汇报》4号);(4)1922年谭锡畴发表《山东淄川、博山煤田地质》(《汇报》),谭锡畴、王恒升合作发表《黑龙江嫩江流域之地质》(《汇报》13号),1930年,谭锡畴等发表《昌福路线地质矿产报告》(《汇报》14号),1931年李春昱发表《西康东部矿产志》(《汇报》17号),同年,发表《辽宁热河间及朝赤铁路沿线地质矿产》等,都在论述中独设构造专题一节;1933年谭锡畴与李春昱合作发表《四川峨嵋山地质》(《汇报》21号),1933年,谭锡畴发表《四川石油地质》(《汇报》22号),1935年发表《四川西康地质志》(《汇报》25号),都涉及构造地质内容;(5)赵亚曾于1927年发表《浙江西部地质》,文中在“构造”一节中,阐述了浙西地区断层繁多,褶皱复杂,并论及其地域一些形成与分布规律;1929年与李春昱等合作发表《开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质》一文,阐述研究区两个向斜层和一个背斜层之分布,提出唐山向斜和青龙山背斜层的论断;1931年与黄汲清合作发表《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汇报》9号),在文中探讨四川彭县地质构造中,发现了飞来峰;(6)1928年王恒升等发表《北京西山妙峰山髫髻山一带火成岩》(《汇报》11号),1929年发表《吉林穆稜密山二县地质矿产纪要》(《汇报》13号),1930年发表《京粤铁路线(南京至福建南平段)地质矿产报告》(《汇报》14号),1931年与候德封合作发表《辽宁省葫芦岛附近锦西县一带地质》及《葫芦岛海港概况》(《汇报》16号),文中都有“构造”一节,分别论及断层及褶皱的形成等;(7)乐森1541311928年发表的《重庆贵阳间地质概要》(《汇报》11号),1929年发表《贵州西部地质矿产》,《贵州南部地质矿产》(《汇报》12号),也都论及构造地质背景和特征;(8)1921年朱庭祜发表《湖南丰阳煤田地质》(《汇报》3号),1924年与李捷合作发表《直隶井泾县地质矿产报告》(《汇报》6号),论及一般性的矿区构造。
其他还有计荣森、高平、路兆洽、王曰伦等的成果,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矿区构造地质调查与研究矿区、矿田构造地质调查与研究,多在上述区域地质矿产报告中加以论述,比较集中的是中国各煤田论述较多,专门论及矿床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方面,虽然为数不多,但反映出早期中国近代地质调查与研究方面,已有学者具备了远见卓识的见解。
(1)1904年留美从师葛利普(哥伦比亚大学)的王宠佑,1924年在《会志》第3卷上发表《构造与矿床的关系》一文,较早论及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多受构造作用的控制的论点,据资料介绍,他在担任美国纽约华昌公司研究部主任时,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构造与矿床的关系的论文;1926年发表《海洋深度和地槽对成矿的关系》(《会志》5卷1);(2)1936年谢家荣在《会志》上发表《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初之造山运动火成岩活跃及与矿产造成之关系》(15卷14期);(3)1936年张文佑、李捷发表《浙赣路沿线地质构造及煤地质》,1943年张文佑发表《赣南钨锡矿与构造关系的初步观察》以及《南岭钨锡的形成与构造体系的关系》等;(4)1947年侯德封在《会志》上发表《四川构造史及其与矿床之关系》(27卷);(5)1937年闫增才在《论评》上发表《油田与大褶皱带》,以介绍世界各国油田分布与地质构造,特别是与大褶皱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分别论及美、欧、亚三大洲典型油田的褶皱理论。可以说这是我国早期有关油田构造的第一篇论文;1947年秦乃在《论评》(12卷3-4)上专门评介了纽豪士之《地质构造与矿床之关系》。
㈤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说明书编写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说明书是填图成果系统全面的总结,是国土资源综合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和治理和重要依据。为使区域地质调查所取得的丰富资料和所达到的水平与研究程度得到全面反映,必须认真编写。
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要求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应以现代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图幅丰富翔实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实事求是地总结客观地质规律。报告编写必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既不烦琐,又要避免简单化,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图幅地质研究水平,又要敢于从地球科学国际先进领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层次规律问题。因此,它既是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同时又是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用性。报告编写要有综合性、逻辑性和艺术性,应做到内容真实、文字通顺、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插图美观、图例齐全、各章节观点统一。
1∶5万图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按单幅编写。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图幅的具体任务要求和实际地质素材进行编写,鼓励在地质报告中应用新理论、新观点总结各类地质资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部分)见附录。
2.地质图说明书要求
说明书的编写一般应在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成稿的基础上将其精简而成,在某种意义上讲,说明书是调查报告的一份详细摘要。说明书要简明扼要地介绍该图幅主要地质构造特征,编写内容应着力于对图面表示内容的说明和解释,以便于应用资料者阅读图件时对其图面表示内容的确切含义有所了解,并通过阅读地质图和相关说明书,能很快熟悉掌握区域地质情况。从这种意义上讲,一幅地质图的说明书就应该是一份读图指导。因此,要求说明书编写的内容必须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表述通俗易懂,文字通顺,文图表并用。编写内容应包括图幅交通地理位置、简要自然经济地理状况、区域地质填图主要进展、地层岩石、构造以及要求进行调查的专项内容等。
㈥ 什么是区域地质调查
简称区调,又称区域地质测量。是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以地质填图为基本手段,进行的综回合性基础地质答调查工作。调查区范围一般按经纬度以国际分幅为单元进行划分,按工作详细程度可分为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中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和大比例尺(1:5万、1:1万)区域地质调查。
㈦ 区域调查是什么
你是指区域地质调查吗,如果是,它的基本定义是这样的:
区域地质调查是指专小比例尺的属对于某个区域进行地质调查的,调查内容包括地层、构造、矿产等,研究地质构造活动特征,成矿特征,也就是对某个区域进行地质填图,把该区域的地质特征都在地质图上表现出来,并形成正规图件和调查报告,提出今后工作(找矿)的重点和思路。这些内容都需要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地质工作者进行艰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才能够完成。
当某个地区的工作完成后,可以与其他地区相接,直到形成中国地质图。
㈧ 区域地质调查的概念
区域地质调查(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也称区域地质测量,简称区调)是指在选定的区域范围内,运用现代地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充分研究和运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按规定的比例尺进行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找矿和综合研究,阐明区域内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工程地质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因此,区域地质调查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重要经济建设区、中心城市发展和国土规划等提供必要的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地质找矿工作的深入发展,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已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
区域地质调查通常包括区域地质填图和区域矿产调查评价两方面。
区域地质填图(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是在选定或规定的区域范围内,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统一的技术要求,将各种地质体分布特征、三维关系及有关地质现象用规定的地质填图要素填绘于地理底图之上,形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因此,是一项以基础地质研究为主的调查方法。它或在实际观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或在航空像片和遥感影像地质解译并结合地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是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工作区地质和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区域地质填图是获取区域地质图件的最主要手段,尤其是大比例尺地质图,均来自于区域地质填图。
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目的(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区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海洋地质等)都需要按工作的性质及任务要求测制内容不同的各种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等。今后,三维地质填图、生态环境填图将受到更大重视,海洋地质填图也多列为沿海国家的填图系列。建立国家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发展地质调查工作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区域地质填图主要是地面地质填图,尽管有部分立体的推断与分析,但就其图面主要内容和对深部地质体的探索与分析的深度而言,仍然以地表地质信息为主,而且图件也多是平面图式。随着对深部地质体探索手段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地质工作者在进行地面地质填图的同时,应用各种物探、钻探等勘查技术,按照相应的精度获取与研究地壳表层一定深度的地质信息(一般在5km以内),研究地表与地下地质体之间的关系,编制成三维空间地质图,即立体地质填图(spatial geological mapping)。
区域地质调查中所指的“区域”,主要指填图面积较大而具有区域性、地质调查严格受比例尺限定性和图幅范围的整幅性三个方面。区域性是指此类地质调查面积一般大于矿区等小范围的地质调查,或是有别于边界形态或成图轮廓不规则的局部性调查。填图比例尺的限定性,是指地质图上所填绘出的地质填图单位、地质体和各类地质要素的精度必须达到规定的比例尺精度。整幅性是指按地形图国际统一分幅原则确定地质调查的图幅范围与成图边界。整幅性还要求在地质调查中,除国境线之外地区以及少数极难险的特殊地区(有时还包括某些重要的军事禁区)等地段外的所有图区内均应完整填绘地质图。
区域矿产调查评价(regional mineral evaluation)是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查明规定图区内各种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规模、产出规律,圈出进一步工作地段和远景区,进行成矿预测,指出找矿方向,根据控制程度估算部分矿床相应级别的资源量。此类地质工作属区域矿产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可按国际分幅图幅、成矿区带、行政区及其他选定的特殊区部署,亦可进行以单矿种或矿组为主的调查。不同比例尺的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精度要求不同。实际野外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原则是以面为主,点面结合,重点检查评价。主要工作内容是收集整理工作区内各类矿产资源资料和相关的物探、化探、遥感、科研等资料,有重点地开展地面物探、化探工作,有选择地进行矿点检查,物化探异常检查,自然重砂和物化探异常加密取样,开展成矿规律研究。按国际分幅图幅工作的1∶5万~1∶25万的区域矿产调查一般结合区域地质调查部署,根据地质条件和需要进行相应比例尺的自然重砂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放射性伽马测量等扫面调查,并对调查中新发现的矿点、矿化点和找矿线索进一步检查。区域矿产调查应提交相应的综合地质报告及附图,或按矿种分别提交调查报告。
区域矿产调查评价是建立在区域地质填图工作基础上的专门性、区域性矿产工作,因此,区域地质填图是区域矿产调查评价工作的基础和先行。鉴于此,并考虑教学课时等相关要求,本书主要阐述区域地质填图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㈨ 地质报告是什么样的
地质报告是全面反映地质勘查工作成果的重要技术文件,是在下达任务全部完成或告一回阶段之后,根据己有的和答本次勘查工作所获得的各种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编写而成的。
它一般由报告正文及各种图件、表格、附件等组成。按地质工作的项目,地质报告可分为矿产地质报告、水文地质报告、工程地质报告、环境地质报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物化探报告、石油地质报告等等;按工作阶段,有中间报告、总结报告、补充报告等。各类报告均须审查、批准。特别是作为矿山、工程建设设计依据的勘查报告,必须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地质、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审查后,方能批准提交使用。
在校实习生的实习报告往往是最头疼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有针对性的完成,关键在于独立完成,有自己的见解。
㈩ 区域地质调查
表6-6 各类主体功能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统计
全国陆域中比例尺(包括版1∶20万和1∶25万)区域地权质调查已经实现全覆盖。截至2014年,全国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53×104km2,覆盖国土面积36.8%,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的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经济区(图6–18)。表6–6列出了各个经济板块各类主体功能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工作程度高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优化开发区域工作程度达到72.3%,其次是重点开发区域47.5%,农产品主产区41.8%,重点生态功能区34.6%。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工作程度最高的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其次是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这是因为地质大调查以来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主要以服务找矿为目标,主要安排在重点成矿区带,而重点成矿区带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空间分布上重叠较多;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和盆地区,第四纪地层大面积覆盖,岩石出露少,不是找矿的重点地区。
图6-18 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据全国地质调查协同部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