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花岗斑岩属于什么地质构造

花岗斑岩属于什么地质构造

发布时间: 2021-02-09 19:25:18

『壹』 花岗斑岩属于岩浆岩吗

属于变质岩

『贰』 花岗斑岩

1.岩体分布及岩相学特征

花岗斑岩大致呈北西方向斜贯矿区中部,长约1000 m,宽20~140 m(图-1c)。出露面积约0.1 km2,深部钻孔控制面积已达0.535 km2。岩体顶面出露最高标高450.6 m,据勘探资料,工程控制最低标高(ZK602)-33.04 m,相对高差483.64 m。花岗斑岩体出露的顶面形态与山区的地貌特征相似。在斑岩体凹凸的部位是内、外接触带成矿的有利部位。

岩石灰白色、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图5-8)。斑晶含量25%~30%,其中石英约10%、长石15%~30%和少量黑云母3%。斑晶大小不等,钾长石较粗大,一般为5~10 mm,呈灰黄-浅肉红色,边缘具熔蚀现象,呈浑圆状,主要为条纹长石和微斜长石,斜长石条纹常绢云母化,有的包裹有细小的斜长石、黑云母等;斜长石斑晶较少,呈板状,被绢云母交代呈假象,大小0.4~2 mm,黑云母斑晶绿泥石化;石英斑晶呈自形,粒径2~3 mm,边缘被熔蚀成浑圆状。基质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由石英、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其中石英约20%、钾长石约15%、斜长石约10%、黑云母约5%组成,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磁铁矿、黄铁矿等。

图5-8 园岭寨斑岩体野外和镜下照片

2.地球化学特征

(1)主元素及岩石化学分类

园岭寨花岗斑岩所测主量元素成分见表5-1。园岭寨花岗斑岩SiO2含量变化不大,介于66.33%~70.77%之间,w(Al2O3)=13.96%~15.57%,w(FeO)=0.63%~0.99%,w(Fe2O3)=0.43%~1.78%,w(MgO)=1.06%~1.54%,w(CaO)=0.37%~2.99%,(K2O)=6.52%~8.33%,w(Na2O)=0.27%~1.01%,w(P2O5)=0.17%~0.21%,总碱含量Na2O+K2O较高,为7.17%~8.62%,K2O/Na2O比值均大于1,Mg为53.47~68.10,Mg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岩石含镁质矿物黑云母和绿泥石较多所致。在SiO2-(Na2O+K2O)图上两者均位于亚碱性系列区(图5-4),岩石的组合指数σ在1.97~2.75,为钙碱性岩。在K2O-SiO2图(图5-5)上显示为钾玄岩系列。除样品ZK205-96外(A/CNK=0.97,A/NK=1.57,属准铝质),其余样品A/CNK=1.33~1.59,A/NK=1.62~1.83,在铝饱和指数图解上(图5-6),样品投影点落于过铝质区域内。

(2)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所测样品的微量和稀土元素数据(表5-2),园岭寨花岗斑岩稀土元素总量ΣREE=104.34×10-6~133.56×10-6,(La/Yb)N=9.27~13.18,轻重稀土分馏明显,δEu=0.80~0.90,异常不明显,暗示未发生斜长石的结晶分离或者源区缺乏斜长石。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上(图5-7d),样品均表现为右倾,Eu处“V”形谷不明显,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亏损。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图5-7c),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等,轻微亏损Ba,Nb,Ta,Sr,P,Eu,Ti,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出Nb,Ti,P槽,显示岩浆陆壳成因的特点。Rb/Sr和Rb/Ba值(表5-2)远高于原始地幔的相应值(分别为0.029和0.088,Hofmann,1988),反映出岩浆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异演化或者源区中低等的部分熔融。

『叁』 花岗岩与花岗斑岩的区别

花岗斑岩,
具有斑状结抄构的花岗岩,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
斑状花岗岩,具有似斑状结构的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
花岗岩,是一个大的岩石类型,SiO2含量占岩石的66%以上;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等组成。
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都只是花岗岩其中的一类而已。

『肆』 地层分区与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

4.2.1.1 区域地层的分区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层发育,从太古宇至新生界皆有分布。本书以该区古生代地层区划为基础的划分原则,将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层划分为二个地层大区及三个地层区(图4.4),自北而南向分别为:西伯利亚地层大区(Ⅱ)的阿尔丹地层区(Ⅱ1)、滨太平洋地层大区(Ⅲ)的蒙古-鄂霍次克地层区(Ⅲ2)、西伯利亚地层大区(Ⅱ)的兴安地层区(Ⅱ2)。

图4.5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大地构造略图

(1)贺根山(缝合对接)断裂

位于内蒙古贺根山至突泉一带,是著名的克拉麦里-二连断裂系的东延部分。走向为东西向,东端在突泉被松嫩坳陷掩盖。该断裂带为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板块对接缝合断裂,沿断裂带发育蛇绿岩块、混杂堆积及高压变质带等。

(2)塔源-海拉尔断裂

位于研究区的塔源-海拉尔一带,为中央蒙古断裂的东延部分,属超岩石圈断裂。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沿断裂分布有新元古代蛇绿岩块、混杂堆积,并有高压变质带发育。该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末期,是额尔古纳地块与加格达奇地块的分界断裂,具有对接缝合断裂特征。断裂向北东延伸至上黑龙江地区,被得尔布干断裂截断。

(3)得尔布干断裂

断裂南起呼伦湖东岸经黑山头-得尔布干-塔河至黑龙江岸,呈北东向延伸,倾向北西,具逆断层并有左旋平移特征。该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末期,古生代时期控制了海相沉积,并有基性-超基性岩和花岗岩体的形成。断裂带于晚古生代活动减弱,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又强烈活动,作为大兴安岭火山岩带西缘断裂控制了区域火山岩浆活动,属于超岩石圈断裂。

(4)大兴安岭-太行山断裂

位于大兴安岭主脊,故又称其为大兴安岭主脊断裂。断裂带走向北北东-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60°~80°,具左旋走滑平移正断层特征。断裂带向南延伸至太行山-武陵山,属岩石圈断裂。断裂带形成于中生代,控制了大兴安岭主脊垒、堑构造及火山-沉积带的展布。

(5)嫩江断裂

位于大兴安岭东缘,走向北北东,倾向东。南段(赤峰-八里罕)形成于晚古生代,控制了东西两侧石炭纪-二叠纪沉积作用。该断裂中生代活动强烈,在早白垩世尤为明显,控制了早白垩世含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沿断裂局部有新生代玄武岩浆喷溢活动,至今仍有地震发生。中段(纳河-白城-翁牛特旗)为晚白垩世至新生代长期活动的左旋正断层,控制着松嫩坳陷的形成与演化,为松嫩坳陷西缘断裂。北段(嫩江上游河谷)由两条平行的断裂构成,也称为嫩江岩石圈断裂,断裂东倾,倾角60°~80°,具走滑特征,是加格达奇地块与多宝山岛弧带的分界断裂。

(6)鄂嫩断裂

沿鄂嫩河-石勒喀河,呈向东南凸出的弧形展布。断裂倾向自西而北东相应的为北-北西-北西西向变化,具逆构造特征。据称断裂近处见有蛇绿岩块,为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与额尔古纳地块间的构造单元界线断裂。

(7)南蒙古-鄂霍次克断裂

断裂位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东支的南缘,是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与额尔古纳地块、上黑龙江坳陷、岗仁地块间的构造单元界线断裂。断裂南东倾,具有逆断层构造特征,属超岩石圈断裂。

(8)北蒙古-鄂霍次克断裂

断裂位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东支的北缘,是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与亚布洛夫地块间的构造单元界线断裂。断裂北西倾,具有逆断层构造特征,属超岩石圈断裂。

(9)斯塔诺夫断裂

断裂沿西斯塔诺夫山西南山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断裂北东倾,具左旋逆断层构造特征。它是斯塔诺夫花岗-绿岩区与亚布洛夫地块、卡拉尔花岗-绿岩区间的构造单元界线断裂。断裂向东延伸成为西伯利亚古陆的南缘断裂,属超岩石圈断裂。

(10)卡拉尔断裂

断裂沿乌多坎山脉展布,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平缓。断裂两侧地球物理场特征截然不同,是卡拉尔花岗-绿岩区与亚布洛夫地块间的构造单元界线断裂,属超岩石圈断裂。

4.2.1.4 侵入岩及区域分布特征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侵入岩极其发育,太古宙至新生代均有侵入岩浆活动,且岩石类型繁多、成因类型多样。

4.2.1.4.1 太古宙侵入岩

20世纪90年代经对太古宇岩层深入研究结果,认定原来所划分的混合岩原岩为侵入岩,将其从太古宇岩层中划出,称为变质深成侵入体,从而太古宇岩层进行了解体。变质深成侵入体和绿岩伴生,构成“花岗-绿岩区”。太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侵入岩分布于早前寒武纪古陆(地块)之上。

(1)太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

变质深成侵入体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片麻岩、奥长花岗片麻岩、花岗闪长片麻岩等TTG岩系及紫苏花岗岩组成。它与同期富钾花岗岩侵入体和绿岩伴生,构成“花岗-绿岩区”。

(2)太古宙侵入岩

除上述富钾花岗岩侵入体外,还见有二长花岗片麻岩、钾长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

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二长岩、闪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多见于中、新太古代)。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二长岩、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苏长岩、辉长斜长岩。超基性岩类多数为未分超基性岩,个别岩体可分出纯橄榄岩、二辉橄榄岩、辉石岩等。

4.2.1.4.2 元古宙侵入岩

(1)古元古代侵入岩

分布于早前寒武纪古陆(地块)之上。

古元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发育于中国境内古老地块之上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西北部地区。在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西北部岩性为TTG岩系、花岗质片麻岩;此外,可见同期富钾花岗岩侵入体(碱长花岗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伟晶岩,侵入变质深成侵入体之中。

古元古代侵入岩,除上述富钾花岗岩侵入体外,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一般以二长花岗岩为主体,次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以及碱性花岗岩、花岗斑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主要有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角闪辉长岩、蛇纹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石岩等。发育有少量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类和石英正长岩。

(2)中元古代侵入岩

分布于早前寒武纪古陆(地块)之上及其外侧增生构造带。

该期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次为正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碱性花岗岩、环斑花岗岩、石英二长岩。

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二长岩、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角闪岩、二辉岩等。少量的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类和石英正长岩。

(3)新元古代侵入岩

该期花岗岩类较发育,多发育在古陆或地块边缘,为陆缘增生带的组成部分。

花岗岩类以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为主,其次为花岗闪长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碱性花岗岩。

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主要岩石类型有辉长岩、角闪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绿岩、辉长岩、角闪石岩、辉橄岩、橄榄辉石岩等。

(4)里菲期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极不发育,在俄罗斯赤塔州的柯里其卡地区和额尔古纳河下游左岸分别见有几个早、中里菲期花岗岩类侵入体分布。岩石类型亦单一,均为花岗岩。于哈巴罗夫边区的汉德艾柯地区见有几个不大的碱性岩体和一个超基性岩体分布。碱性岩体岩石类型为霞石正长岩、磷霞岩、霓霞磷霞岩、钛铁霞辉岩、磷酸盐岩。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碱性苦橄岩。

4.2.1.4.3 早古生代侵入岩

分布于古陆、中间地块之上及其边缘。后者为构造增生带的组成部分。

(1)未分早古生代侵入岩

这是一组未研究清楚的侵入岩,数量不多,岩石类型简单,仅见有花岗岩类及基性岩类。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以花岗岩为主,次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等。

(2)寒武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不发育,数量不多。花岗岩类仅见有两种岩石类型,它们是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角闪辉石岩。

(3)奥陶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主要发育于多宝山地区。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辉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蛇纹岩、辉石橄榄岩、滑石-阳起石岩。

(4)志留纪侵入岩

志留纪侵入岩不发育,出露分散零星。花岗岩类岩石类型见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其中以花岗岩为主。中性岩类为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蛇纹岩、辉石橄榄岩。

4.2.1.4.4 晚古生代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发育,几乎遍布全区分布。其中分布于前中生代构造增生带中的为多。

(1)未分早古生代侵入岩

这亦是一组未研究清楚的侵入岩。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

(2)泥盆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除晚泥盆世侵入岩较发育外,其他时期的侵入岩均不发育。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

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辉石岩、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斜辉辉橄岩、角闪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

(3)石炭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斑岩。中性岩岩石类型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斜长岩、纯橄榄岩、单斜辉石岩、斜方辉石橄榄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

该期侵入岩于早石炭世末期较为发育,岩石类型齐全,出露较多。

(4)二叠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较为发育,岩石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碱性花岗岩、花岗斑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闪长玢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橄榄岩、纯橄榄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正长斑岩、钾霞正长岩。

4.2.1.4.5 中生代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分布较广,其中分布于北部斯塔诺夫山南坡和东海岸者为多。

(1)三叠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较为发育,岩石类型齐全。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碱性花岗岩、花岗斑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辉长闪长岩、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角闪辉长岩、钠长岩、辉绿岩、角闪岩、纯橄榄岩、橄榄岩、辉橄岩、蛇纹岩、辉石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霓霞正长岩、云霞正长岩、白霞正长岩、霓辉正长岩、正长岩、石英正长岩。

(2)侏罗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较为发育,岩石类型齐全,出现了晶洞花岗岩。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碱性花岗岩、晶洞花岗岩、花岗斑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碱性辉长岩、蛇纹石化橄榄岩、辉石岩、纯橄榄岩、角闪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含霞石正长岩、正长斑岩。

在俄罗斯赤塔州北部斯塔诺夫山南坡,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类集中构成一构造花岗岩带。该带长达600km,宽80~100km。其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次为二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

(3)白垩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于东海岸分布较为集中。岩石类型齐全,亦出现了晶洞花岗岩。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碱性花岗岩、晶洞花岗岩、花岗斑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二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角闪岩、橄榄岩、纯橄榄岩、辉石岩、苦橄岩、蛇纹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石英正长岩、正长班岩,伴随有正长伟晶岩。

『伍』 花岗斑岩和斑状花岗岩以及花岗岩这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花岗斑岩, 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
斑状花岗岩,具有似斑状结构的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

花岗岩,是一个大的岩石类型,SiO2含量占岩石的66%以上;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等组成。

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都只是花岗岩其中的一类而已。

没搞清楚的话BaiDu Hi我。

『陆』 花岗斑岩属于哪大类岩石啊

花岗斑岩(Granite prophyry)
花岗斑岩的矿物成分与相应的深成岩--花岗岩相同,不同的是它具有斑状结构,标明它是浅成岩。

『柒』 花岗岩地质特征

攀枝花地区海西晚期岩浆岩属于攀西岩浆岩带的一部分,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伴有碱性岩和花岗岩,组成双峰式裂谷岩浆岩组合。岩浆活动明显受构造控制,集中分布在金河-箐河(金河-箐河断裂)、红格-米易(安宁河断裂)、二滩-攀枝花(攀枝花断裂)和金归塘断裂带上。其中米易-红格岩浆岩带由基性-超基性、碱性正长岩和花岗岩组成“三位一体”的组合。

关于这些岩浆岩形成年代数据变化较大。其中,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较多可以归纳为三个年龄组:186~288Ma,306~392Ma,400~560Ma。峨眉山玄武岩Ar-Ar法年龄数据为218.6~283Ma。结合与玄武岩的关系,认为以海西晚期即(260±20)Ma较为合适(马玉孝等,2001)。

关于其中碱性岩和花岗岩岩体的时代颇有分歧,已获得的同位素年龄有:红格正长岩中黑云母K-Ar法年龄257.8Ma,霞石正长伟晶岩中锆石U-Pb年龄237Ma,二滩歪碱正长岩全岩Rb-Sr等时年龄214Ma,粗面岩为211Ma(成都地质学院,1984)。

花岗岩年龄数据变化较大,红格大平子花岗岩的U-Pb年龄为291Ma,棉花地钾长花岗岩为274Ma(宜昌所,1984),攀枝花营盘梁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Rb-Sr等时年龄为253.37Ma(成都地质学院,1984)。1∶5万区调报告(同德幅、猛狼坝幅、攀枝花幅、金江幅,1∶5万区调报告,四川地矿局,成都理工学院,1999)称为矮郎河花岗岩序列和营盘梁子序列。

营盘梁子序列主要分布在攀枝花构造岩浆带,由多个大小不等的岩体组成,侵入在海西基性-超基性岩和大田石英闪长岩中,沉积盖层为三叠系。岩石类型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浅肉红色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斑岩和钾长花岗岩。主要的造岩矿物斜长石为更长石,钾长石为条纹微斜长石,从早期到晚期,岩体的钾长石含量增多,明显向富钾方向演变;岩体就位深度变浅,岩石多具有斑状结构;放射性强度逐渐升高。

矮郎河序列主要分布在红格以东红格层状岩体及碱性岩的东侧和南部,包括矮郎河花岗岩体等,侵入在震旦系以及海西期基性-超基性岩体和碱性岩体,沉积盖层为上三叠统宝顶组。该序列岩浆活动起始和结束时间都略晚于营盘梁子(马玉孝等,2001)。矮郎河花岗岩系列早期以二长花岗岩为主,晚期以钾长花岗岩为主,后期为钾长花岗斑岩。分为几个岩石单元组,其中与铀矿化有关的是棉花地单元(T1Mηγ),主要分布于棉花地至半箐一带,向北延至米易垭口附近。

该区近NNW-SN向构造发育,同时发育近南北向韧性剪切带。岩体由于南北向构造影响,普遍发育碎裂结构及云英岩化,局部发育带状糜棱岩化,形成片麻状构造。

在会理、米易地区,沿昔格达断裂(安宁河断裂)南北向分布的碱性岩和花岗岩其时代为海西晚-印支早期花岗岩体可能是比较合适的,岩体和地层受到后期近南北向展布的韧-脆性构造和韧性剪切构造影响,发生强烈变形,形成片麻状构造以及糜棱岩化面理。

『捌』 地质方面的问题!!

这个问题嘛比较简单!呵呵!
这是按岩石中SiO2的含量来划分的
据SiO2重量百分回数,通常答将火成岩分为四大类: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 45~53%),中性岩(SiO2 53~66%),酸性岩(SiO2>66%)

超基性岩:最常见的是橄榄岩,辉岩。
基性岩:玄武岩,辉长岩
中性:闪长岩类,安山岩
酸性:花岗岩在长见,还有喷出的流纹岩
这就是最常见的岩石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玖』 斑岩属于什么岩类,成分,结构,构造,成因是什么

属于构造岩类。但论岩性应归于岩浆岩

花岗斑岩和花岗质斑岩在于后者是广义的,泛指具有斑状结构的中酸性侵入岩。
前者侠义,特指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

碎斑岩是一种构造岩,成分变化可能很大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