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n2是什么地质

n2是什么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09 14:58:07

㈠ 地质、地貌

一、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海拔为1000~1700m,地形总体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高原地貌景观,大致以长城为界,可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北部属波状沙漠高原,大部分被沙漠覆盖,有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地形平缓,呈波状起伏,海拔为1100~1500m,相对高差为30~80m;南部属黄土高原,构成我国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黄土厚100~200m,在姬塬一带厚度可达300余米,沟壑纵横,切割强烈,地形破碎。

子午岭将黄土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陕北黄土高原,海拔为1300~1600m,地势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地形切割破碎,多呈梁、峁地貌类型;西部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势自周围向中部的马莲河口降低,形成陇东盆地,中部和南部地区,黄土塬为主要地貌单元,如董志塬、长武塬、北极塬等,塬面平坦,往往被冲沟切割成众多塬块,面积23~227km2

二、构造

1.盆地内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SN走向、不对称的中生代缓倾向斜盆地,周边以断裂为界。这些断裂深达盆地基底,活动时间长,自中生代早期至新生代均有活动,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发育,分属不同构造体系,西部边界断裂为磴口-平凉断裂,属高角度逆冲断裂;北界为黄河断裂(磴口-托克托断裂),南界为渭河盆地北缘断裂,均属裂谷型高角度正断裂;东部为离石断裂。向斜西翼受六盘山逆冲断裂带破坏,形成陡倾的逆冲断阶带,见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伊盟隆起,南抵渭北断褶带,轴线SN走向,内部无大型断裂构造,为较完整缓倾不对称向斜,向斜东翼向西缓倾,岩层倾角多小于1°,又称伊陕斜坡;西翼距轴部10~20km,向东倾斜,倾角1°~10°;向斜轴部呈SN走向,地层倾角平缓,埋深最大,呈带状,紧邻盆地西缘,也称天环坳陷。

伊盟隆起位于盆地北部,北起黄河断裂,南接主体向斜,西连西缘逆冲断裂带,东靠晋西挠褶带,与河套断陷相邻。北界为一系列EW走向、北倾斜的高倾角正断层带(磴口-托克托断裂),自南向北呈阶梯状断落,南升北降,古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伊盟隆起基底为古老的结晶岩系,盖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厚度不超过1km,地层从南向北超覆,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为二叠系和侏罗系。

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横剖面示意图(据侯光才等,2008)

2.盆地周边构造带

盆地周边构造带由西缘逆冲构造带、渭北隆起和晋西挠褶带组成,分属不同构造体系。

(1)西缘逆冲构造带

东起磴口-平凉断裂,西至贺兰山-六盘山褶皱带,近SN走向,北起磴口,南至宝鸡一带,长约300km,为我国北方西部构造体系与东部构造体系的结合部。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冲断裂组成,断距大且深,使基底发生错断。大体以青铜峡—马家滩为界,断裂带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冲断层组成,断层倾向多样,基底卷入变形,前震旦系变质杂岩及下古生界灰岩常逆冲到中生代地层之上,出露地层普遍较老。近EW走向的平推断层将该断裂分割为3部分,北部的桌子山段,以西倾高角度逆冲断裂为主,由一系列SN走向的向斜、背斜组成;中部的石嘴山段,由东倾的逆冲断层组成,为一大型逆冲断隆;南部的陶乐—横山堡段,由一系列的东倾逆冲断裂组成,断层密集,规模大,由北向南断层密度和规模逐渐减小,至横山堡进入转换带。

南段:北起马家滩,南至平凉,属祁连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块的结合部,由一系列西倾叠瓦状逆掩断裂组成,倾角上陡下缓,未波及基底,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该段被东西向平推断裂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自马家滩至惠安堡,为南、北两大逆冲构造体系的转换带,由一系列叠瓦状逆掩断层和夹于其间的褶皱冲断席组成,逆掩推覆作用发育,剖面上地层多呈重复叠置;南部,北起沙子井,南至平凉,以西倾逆冲断层为主,推覆体主要为三叠系,其下为寒武系—奥陶系组成的大型背斜构造。

(2)渭北隆起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沿千阳、永寿、铜川、黄龙、宜川一线分布,呈EW走向,为中生代燕山期隆起。新生代,南部断陷,以梯状断阶或以地堑、地垒相间的形式出现,构成渭河盆地的北缘。断裂多为正断层,走向NE50°~60°,断面南倾,倾角35°~55°。

(3)晋西挠褶带

离石断裂是晋西挠褶带的东部边界,同时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东部边界。该断裂呈SN走向,北起林格尔,经兴县、方山县、蒲县,南至黑龙关,长约270km,为高角度逆冲深断裂,断至岩石圈,倾向多变,北部断面西倾,倾角60°~80°;中段断面东倾或西倾;南段主断面东倾,倾角45°~70°。燕山运动使断层东侧的吕梁山断块向西推挤,使离石断裂西部形成了近SN走向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构成晋西挠褶带。从区域上看,晋西挠褶带东翘西伏,岩层产状西倾,倾角5°~10°,可看成鄂尔多斯向斜东翼的上翘部分。

三、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与华北地区基本相同,自下而上,地层基本序列为:太古宙—元古宙结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白垩系碎屑岩以及新生界松散堆积物。其中,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白垩系碎屑岩和第四系的黄土和砂砾石层是区内重要的含水岩系。盆地的向斜构造使老地层呈环带状出露在盆地周边,盆地内则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层,表层多为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1.前寒武系

前寒武系主要出露在盆地周边的构造隆起区。太古宇主要为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等,元古宇主要为浅变质绿片岩,在盆地内主要构成盆地的基底。

蓟县系主要为深灰—灰白色中厚层硅质条带或硅质团块白云岩,下部偶见砾岩透镜体。岐山一带厚度大于2000m,陇县一带厚度为500~700m,与下伏前长城系的砂页岩及火山岩和上覆寒武系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蓟县系在渭北西部、陇县、千阳、平凉和宁夏南部是重要的岩溶含水层。

2.寒武系

(1)下寒武统

猴家山组(1h):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在前震旦系之上,底部为灰黄色含砾石英砂岩、鲕粒灰岩,上部为紫灰色灰岩、砂质白云岩与页岩互层。

朱砂洞组(1zs):为一套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13.1~47m。

馒头组(1m):为紫褐色砂质白云岩、灰白色石英砂岩、页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与上覆地层张夏组呈整合接触,厚50~535m。

(2)中寒武统

在盆地中部、东部、南部和西北部称为张夏组,而在西南部则称为陶思沟组和呼鲁斯台组。

张夏组(Є2 z) : 以灰色中厚层鲕状灰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与上下地层呈整合接触,厚49 ~ 354m,具南厚北薄、东厚西薄的特点。

陶思沟组(Є2 t) : 出露在宁夏青龙山一带,为灰白色、灰黄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和页岩,厚109.5m,整合在朱砂洞组之上。

呼鲁斯台组(Є2h) : 与下伏陶思沟组呈整合接触,为紫红色页岩与薄—中层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不等厚互层,间夹鲕状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厚144.6m。

(3) 上寒武统

在盆地西缘称为炒米店组和阿不切亥组,在东部地区称为三山子组(延至奥陶系) 。

炒米店组(3 ch) : 主要分布在桌子山和岗德尔山背斜的两翼,岩性为灰色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透镜体和页岩,厚215.6 ~ 337.6m。

阿不切亥组(Є 3-O1 ) : 分布于宁夏青龙山等地,为泥质条带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及少量页岩,与下伏呼鲁斯台组呈整合接触,厚70.88 ~433.6m。

三山子组(Є 3-O1 ) : 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地区,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细晶白云岩,下部为黄灰色夹紫灰色薄层细晶白云岩、竹叶状砾屑粉晶白云岩和薄层泥质粉晶白云岩。厚93 ~ 200m。

3.奥陶系

奥陶系出露于盆地周边,主要出露于西北缘桌子山及其南的经黑山、太阳山、云雾山,盆地南缘的景福山、铁瓦殿、金栗山以及东缘的稷王山、汉高山和偏关,总体呈U字形分布,盆地内奥陶系深埋于地下。

(1) 下、中奥陶统

马家沟组(O1-2m) : 盆地内广为分布。大体以泾河为界,东、西两部分岩性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底部为灰褐色钙质砾岩、含砾砂岩,中部以黄绿色黄灰色泥灰岩、页岩为主,上部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为主,厚200 ~ 350m。西部地区,在岐山、泾河一带,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灰岩,厚度在1000m 以上; 在桌子山、青龙山一带,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厚50 ~ 570m。该组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2) 中奥陶统

峰峰组(O2 f) : 分布在盆地东缘及富平以东,下段为灰黄色、褐黄色薄层泥灰岩与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厚层灰岩互层,局部夹石膏; 上段为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及褐灰色白云岩。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与上覆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193.55 ~ 389.06m。

平凉组(O2p) : 主要分布在渭北地区,富平一带主要岩性以多层凝灰岩和混杂角砾岩和薄板状灰岩为特征,厚860m; 在渭北西部,为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紫红色粉砂岩,间夹泥灰岩; 东部富平一带底部夹燧石条带灰岩,厚800m。

(3) 上奥陶统

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缘。

西缘背锅山组(O3b) : 为灰色、肉红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夹少量黄绿色页岩。在陇县一带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紫红色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和瘤状灰岩,下部为灰色块状灰岩、角砾状灰岩。

4.石炭系—侏罗系

加里东运动时期,本区抬升,在志留纪、泥盆纪和早石炭世遭受剥蚀,沉积缺失。到晚石炭世开始出现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系岩性为深灰色、黑色泥岩、页岩,煤层夹白色砂岩、薄层泥灰岩等,厚200~700m,平行不整合在奥陶系之上,陕北的太原组高产天然气,也是主力煤层。

二叠系:是一套碎屑岩夹煤系建造,主要有山西组(P1s)、石盒子组(P2sh)和孙家沟组(P3s),大部分埋于地下,出露于桌子山地区和东部的沟谷中。岩性为中、细砂岩、泥岩互层,夹数层可采煤,厚300~500m。其中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和主力采煤层。

三叠系:为一套内陆河流、湖泊、沼泽相的碎屑建造,大面积出露于东部沟谷中,全盆地均可钻遇,厚度超过5000m。自下而上,刘家沟组(T1l)为一套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完整沉积旋回;二马营组(T2e)以中粗粒长石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上部夹炭质页岩、油页岩;延长组(T3y)、瓦窑堡组(T3w)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炭质页岩、油页岩及煤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产油层和含煤地层。

侏罗系: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夹煤层沉积,全盆地均有发育,平行不整合在三叠系之上,厚度超过2000m。早期,富县组(J1f)为河流-河流湖沼沉积,以泥岩、砂岩沉积为主,夹少量泥灰岩、砾岩、薄层煤;中期为河流-湖沼沉积,以砂岩、泥岩不等厚沉积为主,夹煤层、页岩、煤线,由下而上分为延安组(J2y)、直罗镇组(J2z)、安定组(J2a);晚期仅在盆地西缘的桌子山地区有山麓相的砂砾岩出露。侏罗系是盆地内煤、石油及砂岩型铀矿的主要产层。在煤层浅埋区和出露区有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其厚度不甚稳定,为5~15m,常成为地下水的补给通道。

5.白垩系

鄂尔多斯盆地在白垩纪时为完全封闭为统一的湖盆。碎屑沉积物埋藏浅,成岩程度较低,较为松散,孔隙发育,沉积厚度大,大于1300m,地下水蕴藏丰富,是盆地内主要的含水地层。盆地内地层可分为保安群和六盘山群。六盘山群,仅分布在盆地西南六盘山以东的平凉和陇县;保安群,分布于盆地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出露于伊盟隆起北部,在白于山以北为毛乌素沙地覆盖,仅在地形较高处有小面积出露。

(1)保安群

保安群自两翼向核部厚度逐渐增大,翼部为300~800m,核部则大于1000m,自下而上,可分为宜君组、洛河组、环合组、罗汉洞组等。

宜君组(K1y):为一套山前洪冲积物,岩性主要为杂色砾岩、砂砾岩,厚0~320m,呈扇状、丘状、透镜状产出,从盆地边缘向盆地内尖灭,或相变为河湖相的洛河组;主要出露在盆地南缘的千阳、彬县、旬邑及东缘的安寨、宜君、甘泉、耀县等地。

洛河组(K1l):为一套近源冲积扇、辫状河、沙漠相的沉积组合,岩性以砖红色、棕红色、紫红色长石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具巨型交错层理和板状层理,分布稳定,盆地内均可钻遇,一般厚度为250~350m,最厚可达855m;大体在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盐池—环县—泾川—长武一线以东,砂岩以沙漠相沉积为主;盆地南缘、西缘,盆地北部、东北部的鄂尔多斯以南则是以河流向沉积为主。该地层中,泥岩类地层不足10%,砂层所占比例高,占90%上,结构松散,孔隙发育,连通性好,延伸距离长,分布广,有巨大的储水空间,使之成为鄂尔多斯盆地最重要的含水层。

环河组(K1h):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分布范围比洛河组要向西收缩,一般厚度为200~600m;在向斜核部厚度最大,达800~900m;东部边缘厚度较薄,为0~100m。该组岩性变化较大,大体以白于山北—盐池—靖边一线为界,北部,大部分地区以辫状河相和曲流河沉积为主,岩性为紫灰色、棕红色、青灰色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砂砾岩,夹棕红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底部为粗大的砾岩;南部,以湖相沉积为主,岩性为青灰色、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少量膏岩等细粒沉积物,其中,砂层主要为水下、水上三角洲河道沉积,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

罗汉洞组(K1lh):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的杭锦旗、伊克乌素和西部定边、环县、庆阳、泾川一线,一般厚0~150m;北部主要是洪积扇和辫状河沉积,由棕红色、姜黄色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夹泥岩透镜体组成;南部以辫状河与沙漠相沉积为主,为棕红色、紫红色中粒、不等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钙质细砂岩夹紫红色泥岩。该组与下伏环河组呈侵蚀接触,超覆在奥陶系—三叠系之上。

(2)六盘山群

六盘山群分布在陇县和平凉地区,呈NW向展布,不整合在侏罗系之上。主要是一套紫红色、灰绿色山麓相、河流相和湖相碎屑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等,各组间均为整合接触。

三桥组(K1s):分布于宁夏的西吉、同心、固原和泾源等县。岩性为山麓相的浅棕黄色、灰紫色块状砾岩,局部夹砂岩透镜体,钙质胶结,局部含灰岩质的砾石较多,易溶蚀成岩溶孔隙,成为良好的含水地段。

和尚铺组(K1hs):分布于宁夏的同心、固原,甘肃的华亭、庄浪和陕西的陇县、千阳等县。岩性为紫红色、棕红色、棕紫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加少量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有底砾层,属湖相沉积。该层厚度变化较大,在华亭厚度最大,达1216m,向东变薄;在宁夏境内厚度由北向南增大,厚度在38.7~762.4m之间;在陕西厚度为489m,东薄西厚。

李洼峡组(K1lw):分布在宁夏的同心、固原、西吉、彭阳,甘肃的华亭和陕西的陇县。岩性为一套紫色、灰绿色灰白色砂岩、泥岩、泥灰岩的湖相沉积,与和尚铺组为同层相变关系,厚度为90~618m。

6.新生代

(1)古近系—新近系

古近系—新近系在地表广泛出露于盆地中、西部,底部与下伏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发育地层有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

渐新统清水营组(E3q):分布于盆地西部,岩性为褐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岩、泥岩和石膏层,局部夹灰白色石英砂岩、砂质泥岩,厚度变化大,从几十米到数百米。

中新统红柳沟组(N1h):分布在桌子山、同心、固原等县。与下伏清水营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橘红色、橘黄色粘土、粘土质沙土夹灰白色石英砂岩、砂砾岩透镜体,厚73~956m。

上新统:呈残片状分布在盆地边缘,在东部地区称为保德组(N2b)和静乐组(N2j)。保德组,为洪积、冲洪积、湖积相的棕红色、棕黄色砂砾石层、粘土、亚粘土、层状钙质结核和灰绿色粘土、泥灰岩,厚2~070m;静乐组为河湖相的红色、灰绿色粘土夹砂砾石透镜体、泥灰岩和钙质结核层,厚10~25m。

(2)第四系

洪积层:第四系各统均有发育,主要分布在阴山、贺兰山、六盘山等山前地带,岩性为灰色或杂色砾卵石、砂砾石夹粘质砂土透镜体,厚5~130m。

黄土:包括下更新统的午城黄土、中更新统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统的马兰黄土,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西部和南部,其余地区零星分布。午城黄土,下部为淡肉红色亚粘土(石质黄土),夹数层至数十层棕红色古土壤层;上部为浅肉红色石质黄土层,夹10~20层钙质结核层,厚2~84m。离石黄土,为灰黄色、浅褐黄色粉砂质黄土,夹数层褐红色古土壤层和白色钙质结核层,柱状节理发育,厚2~235m。马兰黄土,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夹钙质结核,柱状节理发育,较为松散,厚5~70m。

湖积层:主要有上更新统的萨拉乌苏组和全新统的冲湖积层。萨拉乌苏组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和南部,为湖积相和风积相沉积,厚5~90m,底部有1~2m厚的泥炭层;中部为中粗砂与粉砂质粘土互层;顶部为浅灰色粘土质粉砂,是主要含水层。全新统的冲湖积层,分布在黄河两岸、银吴盆地、卫宁盆地等地形低洼处,岩性为灰黄色、灰黑色细砂、粉砂粘土和淤泥,厚1~30m。

冲洪积层:主要分布在各地山前冲积平原和大型河流的一、二级阶地,岩性主要为灰黄色砂砾石层、砂层夹薄层黏性土透镜体,厚1~30m,是主要含水层。

四、盆地发展史

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区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寒武纪、奥陶纪广大的华北地台区为辽阔的海洋,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志留纪,本区随华北大部分地区抬升,遭受剥蚀,沉积缺失,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的泥盆纪和早石炭世。晚石炭世,华北地台重新成为浅海,出现海陆交互相的煤系沉积。二叠纪,本区由浅海转变为宽阔的内陆盆地,以内陆河流、湖泊、沼泽相的碎屑建造为主。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盆地仍以内陆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煤系建造普遍发育,区内气候逐渐转为干燥炎热;白垩纪早期,气候干燥炎热,盆地内以洪冲积扇、辫状河及沙漠相沉积为主;白垩纪中后期,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新生代: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边际效应影响,鄂尔多斯盆地继续沿断裂整体抬升,成为台地,并褶皱成向斜,形成碟状高原,渐新世盆地中西部地区重新接受沉积,新近纪沉积范围有所扩大,成为较稳定的内陆盆地。周围断陷盆地开始形成,银川盆地、河套盆地、汾河、渭河盆地形成裂谷型地堑盆地,盆地内沉积了河湖相的红色砂、泥岩。

第四纪:早更新世,本区延续新近纪构造格局,湖区面积缩小,仅在庆阳、静乐等局部地区有坳陷型河湖相沉积;而周边的裂谷断陷盆地继续深陷,湖泊广为发育,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如渭河断陷盆地在这一时期沉积厚度就超过1744.5m。中、晚更新世,全区以抬升为主,抬升差异性明显,在乌审旗、靖边和榆林一带形成相对的低洼区,形成萨拉乌苏组河湖相沉积,在东南部普遍有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沉积,黄土厚100~300m;周边地堑盆地继续沉降,并伴有NE向断裂发生,形成一系列的斜列断阶和断隆;同时,河流侵蚀作用加强,相互袭夺联通,使银川盆地、河套盆地、渭河盆地以及汾河盆地相互连通,构成现代黄河中游水系,盆地中以河流沉积为主。晚更新世—全新世,本区继续抬升,但上升幅度有所减弱,南部及东部地区河谷下切作用强烈,形成晋陕大峡谷,河谷中常可见到3~4级阶地。

㈡ 地球地质

中国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
代 纪 世 代号 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
新生代:
第四纪——
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纪——
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
渐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50
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
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喜玛拉雅构造阶段)
-------------------------------
中生代:
白垩纪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 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构造阶段)
三叠纪 T 250 蜥龙 鱼龙出现 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构造阶段)
-------------------------------
古生代:
晚古生代——
二叠纪 P 290 兽行型类 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单孔类 种子蕨 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 节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现 (海西)华力西构造阶段
早古生代——
志留纪 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 570 硬壳动物出现 加里动构造阶段
-----------------------------
元古代:
新元古代——
震旦纪 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 Nh 800 晋宁运动
青白口纪 Qb 1000 多细胞动物 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
蓟县纪 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 (绿藻)
长城纪 Ch 1800
古元古代 吕梁运动——
滹沱纪Hl 2300 五台运动
五台纪 Wt 2500 阜平运动
---------------------- 好累啊,先这样吧~~~

㈢ n2时代地层上面的地层可能是第四系的吗

按照地质年代的地层划分是的。上新世在地质年代划分中属第三纪晚期。上新世时期,生物界专的面貌接近现代,植物属界巳出现和现代相同的种类,如栎、棕榈 等。脊椎动物中的象、河马、三趾马为其主要 代表。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 “上新统”(上新世时期沉积的地层称为上新统) 。 代表符号为 “N2” 。
上新世是地质时代中第三纪的最新的一个世,它从距今530万年开始,距今258.8万年结束,上新世是英国C.莱伊尔于1833年命名的。上新世前是中新世,其后是更新世。
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58万年。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第四纪前是新近纪。它从约26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㈣ 地质年代顺序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
代 纪 世 代号 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纪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渐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50
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
-------------------------------
中生代白垩纪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 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 T 250 蜥龙 鱼龙出现
-------------------------------
晚古生代二叠纪 P 290 兽行型类 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坚孔类 种子蕨 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 节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志留纪 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 570 硬壳动物出现
-----------------------------
新元古代震旦纪 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 Nh 800
青白口纪 Qb 1000 多细胞动物 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蓟县纪 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 (绿藻)
长城纪 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
五台纪 Wt 2500
-----------------------------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 Ar0 45oo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统——系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群、组、段、层。
地质时代单位有代、纪、世、期、时。
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代的名称和界的名称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纪——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纪的名称和系的名称符合,如寒武纪、奥陶纪等。
震旦纪——很早以前,在我国(特别在北方)就发现在古老变质岩系(即前震旦亚界)之上,含有丰富化石的寒武系之下,发育了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或变质程度很低的沉积岩系,其中除含有大量藻类化石外,很少发现其他生物遗迹,当初就把这套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其时代称震旦纪。震旦是中国的古称。中国是震旦系发育最好的国家,地层完整,剖面清楚,分布广泛。因此,我国很早就把震旦系列入我国地质年代表中。
寒武纪——是因英国的寒武山脉(今译坎布连山脉)而得名。
奥陶纪和志留纪——是根据英国威尔士一个古代民族居住的地方名称和古代民族名称命名。
泥盆纪——是因英国西南部泥盆州(现译为得文郡)海相岩系而得名。
石炭纪——因英格兰的高山灰岩及其含煤层而得名。
二叠纪——最初得名于乌拉尔山西坡的彼尔姆州,“二叠”则因该时代德国南部地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套而得名。
三叠纪——当初按德国南部地层的三分性特点而命名。
侏罗纪——按法瑞交界地方侏罗山(现译为汝拉山)地层研究而命名。
白垩纪——按英吉利海峡两岸主要由白垩土地层构成而命名。

㈤ 地球地质年代表

中国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
代 纪 世 代号 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
新生代:
第四纪——
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纪——
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
渐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50
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
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喜玛拉雅构造阶段)
-------------------------------
中生代:
白垩纪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 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构造阶段)
三叠纪 T 250 蜥龙 鱼龙出现 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构造阶段)
-------------------------------
古生代:
晚古生代——
二叠纪 P 290 兽行型类 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单孔类 种子蕨 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 节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现 (海西)华力西构造阶段
早古生代——
志留纪 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 570 硬壳动物出现 加里动构造阶段
-----------------------------
元古代:
新元古代——
震旦纪 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 Nh 800 晋宁运动
青白口纪 Qb 1000 多细胞动物 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
蓟县纪 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 (绿藻)
长城纪 Ch 1800
古元古代 吕梁运动——
滹沱纪Hl 2300 五台运动
五台纪 Wt 2500 阜平运动
-----------------------------
太古代:
新太古代 Ar3 2800 (阜平运动结束,五台运动开始)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迁西运动结束,阜平运动开始)
古太古代 Ar1 3600 (迁西运动开始)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 Ar0 45oo Ar 4600 地球形成

㈥ 测定地质年代

地质学家很早就开始了利用岩层的相对层和其中所含的标准化石,作地层对比来研究 地层的年代。但是岩石的年龄有绝对年龄(即自岩石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限)和相对年龄(即依据岩石形成的先后次序而得到的年代)。像这样由地层对比确定的只能是相对年龄,而不是绝对年龄。1902年卢瑟福(E.Rutherford)提出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自然衰变作为 宇宙的时间尺度,即通过计算衰变母体和子体的比值,来确定岩石形成的时间,这才给地 质年代的研究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图5-13 栖霞水泥厂综合物探找水(据程业勋等,2005)

图5-14 α法寻找地下热水(据程业勋等,2005)

图5-15 安徽半汤放射性勘探综合剖面图(据贾文懿,1988)

(一)测定地质年代的原理

依据放射性衰变来测定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时间,可取得各个地质时期岩石的绝对 年龄。

根据本章 第一节中已叙及的放射平衡概念,当母元素与其后代的子元素达到放射平衡时,它们的衰变率应相等。现设母元素的量为N,其后相继的子元素的量为N1,N2,…,Nn;Nn表示最后的稳定元素的量,则它们中间应有如下关系: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若初始t=0时N=N0,即N1=N2=…=Nn=0时,式(5-15)的解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中间各代子元素的解较复杂,这里不予列出。但已知除最后稳定元素外,中间各代子元素 的半衰期都很短,都比初始的长寿母元素短很多。所以,λ1,λ2,…,λn-1》λ,而经历的 时间t也是很长的,因此,λ1t,λ2t,…,λn-1t都是很大的。这样式(5-17)和式(5- 18)即可化简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可见,除最后的稳定同位素以外,各代子元素与起始的母元素数量之比皆为常数。

由式(5-16)和式(5-20)可得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因此,当分析岩石取得母元素和最后稳定元素的数量时,便可由式(5-21)计算出岩石 年龄。

(二)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地质年代测定的方法很多,通常使用的有铀—铅法、钾—氩法、铷—锶法、碳法及裂变径迹法等,这里主要介绍前两种方法。

1. 铀—铅(U-Ph)法

在许多岩浆岩中,特别是伟晶岩中,常含有少量的铀和钍,238U、235U与232Th各系衰 变时,最后形成的都是稳定的铅同位素。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这三个放射系都能满足上述式(5-16)~式(5-18)的条件。若岩石和矿物在形成时,原来不含放射性来源的铅,则由现在所含的铀或钍与铅的比值,就可测出矿物自形成 时到现现的时间,由式(5-20)可写: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由式(5-23)中任一等式均可求出t。

另一方法是将式(5-23)中前两式相除,即得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 是两种铀同位素现在的比值,是已知的,等于137.8。所以,由岩石(或矿石)所含的两种铅同位素的比值 即可求出t。

铀—铅法是最早使用的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方法。由于铀、钍常常共生,一块标本 可测得四种比值,算得的年龄可以彼此验证。又因为它们的半衰期很长,所以最适用于比 较古老的(如前寒武纪)岩石。在实际测定中当然还会碰到更复杂的情况:如在矿物形成 时原来就有铅;铀、钍和铅在地质时期中都可能丢失或增加等等。这些因素常可用适当方 法校正。

2.钾—氩法

铀—铅法虽然是一种较可靠的方法,但含铀、钍的岩,矿石不太多。钾则是一种几乎到处都有的元素,尤其在两种主要造岩矿物——长石和云母中存在。钾的一种同位素40K 是放射性的,它衰变有两种产物:一种是40Ca;另一种是40Ar。由式(5-16),可类比 写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40K0为t=0时的数量。

同理,可以写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利用式(5-25)和式(5-26)可求t。但自然界中40Ca和Ca常混在一起,故难以测 定40Ca的含量。因此,钾—钙法很少用。钾—氩法可用于岩浆岩和变质岩区,有时也可用 于测定陨石的年龄。

㈦ 地质年代表划分

1、宙为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4个宙(曾经也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

2、4个宙下面又对应划分了5个大的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除此之外还有冥古宙之下划分的雨海代、酒神代等月球地质年代单位;5个大代中的个别又进行了二级代划分,如元古代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等等)。

3、5个代之下又对应划分了12个纪,除此之外国内一般还沿用元古代下的长城纪、蓟县纪、青白口纪等非国际认证的单位。

(7)n2是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从隐生宙到显生宙过渡标志性时间便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现在地球上存在的大多数动物种群都起源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为后来地球物种奠基的正是这次“大爆发”。关于这次生命大爆发的假说有多种,每一种都能够启发我们对于生命这个概念的理解。

假说 1:大气含氧量的升高阻碍生命进化的一大因素便是大气的含氧量,因为含氧量过低,生物无法进行“生理氧化”所以无法从低级演化到高级。

假说2:视觉的出现视觉是最强大的一种感觉,复杂的眼睛可以非常精确的定位猎物,可以观察三维空间非常有效的捕捉猎物,视觉的出现使得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以非常快的速度发生,但是更复杂的眼睛是在稍晚时候才进化出来,视觉来源生物对于光线的感知。

假说3: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发生在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中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由于有性生殖提供了遗传变异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这是造成寒武爆发的原因之一。

假说4:埃迪卡拉纪的软体动物寒武纪之前的年代被称为埃迪卡拉纪埃迪卡拉纪的动物是没有骨骼的软体动物,寒武纪中最早出现的棘皮动物便是他们的后代,因为软体动物没有骨骼,所以没有留下相应的化石,但是真相仍是物种按部就班的演进,只是没有留下化石而已。

㈧ 地质年代表的年代参照表






年代,百万年前
显生宙
(PH)
新生代
(Kz)
第四纪
(Q)
全新世
(Qh)
时:亚大西洋期、亚北方期、大西洋期、北方期、前北方期
0.011700
更新世
(Qp)
晚更新期
0.126
中更新期(原爱奥尼亚期)
0.781
卡拉布里亚阶
1.806
格拉斯期
2.588
新近纪
(N)
上新世
(N2)
皮亚琴察期/勃朗期
3.600
赞克尔期
5.333
中新世
(N1)
墨西拿期
7.246
托尔顿期
11.62
塞拉瓦尔期
13.84
兰盖期
15.97
布尔迪加尔期
20.44
阿基坦期
23.03
古近纪
(E)
渐新世
(E3)
恰特期
28.1
鲁培尔期
33.9
始新世
(E2)
普里阿邦期
38.0
巴尔顿期
42.3
卢台特期
47.6
伊普雷斯期
56.0
古新世
(E1)
赞尼特期
59.2
塞兰特期
61.6
达宁期
66.0
中生代
(Mz)
白垩纪
(K)
晚白垩世
(K2)
马斯特里赫特期
70.6 ± 0.6
坎帕期
83.5 ± 0.7
桑托期
85.8 ± 0.7
科尼亚克期
89.3 ± 1.0
土仑期
93.5 ± 0.8
森诺曼期
99.6 ± 0.9
早白垩世
(K1)
阿尔布期
112.0 ± 1.0
阿普第期
125.0 ± 1.0
巴列姆期
130.0 ± 1.5
豪特里维期
136.4 ± 2.0
凡蓝今期
140.2 ± 3.0
贝里亚期
145.5 ± 4.0
侏罗纪
(J)
晚侏罗世
(J3)
提通期
150.8 ± 4.0
启莫里期
155.7 ± 4.0
牛津期
161.2 ± 4.0
中侏罗世
(J2)
卡洛维期
164.7 ± 4.0
巴通期
167.7 ± 3.5
巴柔期
171.6 ± 3.0
阿连期
175.6 ± 2.0
早侏罗世
(J1)
托阿尔期
183.0 ± 1.5
普连斯巴奇期
189.6 ± 1.5
锡内穆期
196.5 ± 1.0
海塔其期
199.6 ± 0.6
三叠纪
(T)
晚三叠世
(T3)
瑞替期
203.6 ± 1.5
诺利期
216.5 ± 2.0
卡尼期
228.0 ± 2.0
中三叠世
(T2)
拉丁尼期
237.0 ± 2.0
安尼西期
245.0 ± 1.5
早三叠世
(T1)
奥伦尼克期
249.7 ± 1.5
印度期
251.0 ± 0.7
古生代
(Pz)
二叠纪
(P)
乐平世
长兴期
253.8 ± 0.7
吴家坪期
260.4 ± 0.7
瓜德鲁普世
卡匹敦阶
265.8 ± 0.7
沃德期/卡赞期
268.4 ± 0.7
罗德期/乌非姆期
270.6 ± 0.7
乌拉尔世
空谷尔期
275.6 ± 0.7
阿尔丁斯克期
284.4 ± 0.7
萨克马尔期
294.6 ± 0.8
阿瑟尔期
299.0 ± 0.8
石炭纪
(C)
宾夕法尼亚纪/上石炭纪
格热尔期
303.7 ± 0.1
卡西莫夫期
307.0 ± 0.1
莫斯科期
315.2 ± 0.2
巴什基尔期
323.2 ± 0.4
密西西比纪/下石炭纪
谢尔普霍夫期
330.9 ± 0.2
维宪期
346.7 ± 0.4
图尔奈期
358.9 ± 0.4
泥盆纪
(D)
晚泥盆世
(D3)
法门期
372.2 ± 1.6
弗拉斯期
382.7 ± 1.6
中泥盆世
(D2)
吉维特期
387.7 ± 0.8
艾菲尔期
393.3 ± 1.2
早泥盆世
(D1)
埃姆斯期
407.6 ± 2.6
布拉格期
410.8 ± 2.8
洛赫科夫期
419.2 ± 3.2
志留纪
(S)
普里道利世
无生物划分阶
423.0 ± 2.3
兰多维列世/卡尤加世
卢德福德期
425.6 ± 0.9
戈斯特期
427.4 ± 0.5
文洛克世
侯默期/洛克波特期
430.5 ± 0.7
申伍德期/托纳旺达期
433.4 ± 0.8
兰多维利世/亚历山大世
特列奇期/安大略期
438.5 ± 1.1
爱隆期
440.8 ± 1.2
鲁丹期
443.4 ± 1.5
奥陶纪
(O)
晚奥陶世
(O3)
赫南特期
445.2 ± 1.4
凯迪期
453.0 ± 0.7
桑比期
458.4 ± 0.9
中奥陶世
(O2)
达瑞威尔期
467.3 ± 1.1
大坪期
470.0 ± 1.4
早奥陶世
(O1)
弗洛期
477.7 ± 1.4
特马豆克期
485.4 ± 1.9
寒武纪
(∈)
芙蓉世
第十期
489.5
江山期
494
排碧期
497
第三世
古丈期
500.5
鼓山期
504.5
第五期
509
第二世
第四期
514
第三期
521
纽芬兰世
第二期
529
幸运期
541.0 ± 1.0
元古宙
(PT)
新元古代(Pt3)
埃迪卡拉纪
630 +5/-30
成冰纪
850
拉伸纪
1000
中元古代
(Pt2)
狭带纪
1200
延展纪
1400
盖层纪
1600
古元古代
(Pt1)
固结纪
1800
造山纪
2050
层侵纪
2300
成铁纪
2500
太古宙
(AR)
新太古代
2800
中太古代
3200
古太古代
3600
始太古代
3800
冥古宙
(HD)
雨海代
3850
酒神代
3920
原生代
4150
隐生代
4600

㈨ 地质上一共有那几种地层

代纪世 代号 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 新生代 第四纪 全新世 Qh 0.01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纪 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 渐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 50 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 ------------------------------- 中生代 白垩纪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 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 T 250 蜥龙 鱼龙出现 ------------------------------- 晚古生代 二叠纪 P 290 兽行型类 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 坚孔类 种子蕨 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 节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 志留纪 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 570 硬壳动物出现 ----------------------------- 新元古代 震旦纪 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 Nh 800 青白口纪 Qb 1000 多细胞动物 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 蓟县纪 JX 1 400 真核动物出现 (绿藻) 长城纪 Ch 1800 古元古代 滹沱纪 Hl 2300 五台纪 Wt 2500 -----------------------------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 Ar0 45oo 地质年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某一时间阶段的划分方法。 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表 第四纪-全新世-距今1万年 第四纪-更新世-距今250万年 第三纪-上新世-距今1200万年 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 第三纪-渐新世-距今4000万年 第三纪-始新世-距今6000万年 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距今6700万年 白垩纪-距今1.37亿年 侏罗纪-距今1.95亿年 中生代-三叠纪-距今2.30亿年 二叠纪-距今2.85亿年 石炭纪-距今3.50亿年 泥盆纪-距今4.00亿年 志留纪-距今4.40亿年 奥陶纪-距今5.00亿年 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距今6.00亿年 元古代-震旦纪-距今18.0亿年 隐生宙-太古代 距今>50亿年

㈩ 地质岩性名称中是否有“ηγ”,其代表什么

地质岩性中用希腊字母代表岩性,“ηγ”表示二长花岗岩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