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小洞天是什么地质构成

小洞天是什么地质构成

发布时间: 2021-02-09 14:30:10

⑴ 道家36小洞天,72福地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十大洞天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记载:

1、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

2、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3、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

4、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

5、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6、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7、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8、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

9、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10、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二、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云:“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

1、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2、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

3、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

4、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5、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

6、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7、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8、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

9、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10、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

11、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

12、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13、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

14、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今安徽潜山);

15、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16、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

17、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18、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19、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20、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21、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22、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

23、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24、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25、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

26、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27、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28、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29、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30、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31、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32、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33、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34、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35、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36、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三、七十二福地

《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

1、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

2、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

3、仙磕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

4、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5、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

6、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江青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

7、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

8、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

9、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

10、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

11、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12、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

13、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

14、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

15、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

16、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17、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

18、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

19、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

20、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

21、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

22、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

23、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

24、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

25、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

26、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

27、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

28、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

29、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

30、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

31、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

32、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

33、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

34、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

35、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

36、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

37、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

38、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

39、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

40、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

41、 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42、 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

43、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44、 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

45、 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

46、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

47、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

48、 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

49、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

50、 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

51、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

52、 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53、 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54、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

55、 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

56、 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57、 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

58、 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59、 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

60、 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

61、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

62、 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

63、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

64、 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

65、 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

66、 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

67、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

68、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在今山西大同);

69、 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

70、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

71、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

72、 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

⑵ 泰山地质地貌

五岳之首——泰山
中文名称: 泰山
英文名称: Mount Tai
泰山 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0")。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是五岳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它在山东省中部,津浦铁路的东侧,因位于我国东部,故称东岳。 泰山山势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时被称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历代名人宗师对泰山亦仰慕备至,纷纷到此游览。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尤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盘道,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拍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禅仪式绰绰伊始。此外还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 皇顶等主要名胜古迹。
泰山兼具古、丽、幽、妙,摩崖碑碣数不胜数,庙宇观堂满山遍布,山势壮丽,自然景观巍峨、雄奇、沉浑、峻秀。全山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历代文人雅士吟咏题刻和碑记无数。泰山的自然风光更是泰山引人之处,泰山高峰峻拔,雄伟多姿,既是“天然山岳公园”,又是“东方历史文化缩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奥、旷五区。麓区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与西路之间的环山路线;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庙沿中路至南天门之间;妙区虽地势平坦,然别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于过南天门经天街至绝顶之间;奥区林木苍郁,花草茂盛,位于泰山之阴为后石坞;旷区坦途绿荫,溪深谷幽,位于大众桥过黑龙潭沿西溪桥至中天门。
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3月到11月。 游泰山要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当黎明时分,游人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 瞬息万变,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象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壮观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云海玉盘----泰山云雾可谓呼风唤雨,变换无穷:时而山风呼啸,云雾弥漫,如坠混沌世界;俄顷黑云压城,地底兴雷,让人魂魄震动,游人遇此,无须失望,因为你将要见到云海玉盘的奇景:有时白云滚滚,如浪似雪;有时乌云翻腾,形同翻江倒海;有时白云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时云朵填谷壑,又象连绵无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峦恰似海中仙岛。站在岱顶,俯瞰下界,可见片片白云与滚滚乌云而融为一体,汇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横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若漫步泰山极顶,又适逢阴雨刚过,天高气爽,仰望西天,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在夕阳在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烂的亮边,时而闪烁着奇珍异宝殿的光辉。那五颜六色的云朵,巧夺天工,奇异莫测,如果云海在此时出现,满天的霞光则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壮丽的景色、大自然生动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黄河金带----新霁无尘、夕阳西下时,举目远眺,在泰山的西北边,层层峰峦的尽头,还可看到黄河似一条金色的飘带闪闪发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 、造成蜃景,均叫“黄河金带”。它波光鳞鳞,银光闪烁,黄白相间,如同金银铺就,从西南至东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处。清代诗人袁枚在《登泰山诗》中对黄河金带描写生动而传神:“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
晚霞夕照与黄河金带的神奇景色,与季节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领略和享受这一奇观美景,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旅游时机。应该说 秋季最好,因为这时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其次是大雨之后,残云萦绕,天晴气朗,尘埃绝少,山清水秀。你尽可放目四野,饱览“江山如此多娇”的秀容美貌。
登泰山的路线:上泰山的路有四条,东路是登山盘路从红门起步至玉皇顶石阶6566级,沿途多庙宇、多碑刻、多古树名木,历史传说,是泰山旅游的精华所在,也是最能体现泰山的雄伟与博大。走完全程需四个小时。西路是游览公路,从天外村乘车上山,一个小时到中天门,与车路汇合,从中天门即可乘坐游览索道,也可徒步攀登十八盘至岱顶。桃花屿是泰山西大门,从泰安城乘车西北去至界首进山至桃花源,从桃花源乘索道亦可到达岱顶。天烛峰步游路为泰山东大门,从泰安城乘车至艾洼,上达天烛胜境坊进山。徒步攀登至后石坞,乘后石坞索道达与岱顶,一般需5个小时。
到泰山游览,要尽量避免乘旅游车上下、乘索道往返,这样的行程安排索然无味。如果时间、体力允许,最好要爬一爬中天门至南天门一段,感受泰山的不同凡响。登山要注意的事项:1、山上昼夜温差大,若在山上住宿,尽管有大衣可租,但自己最好多备一件衣服。2、上山宜穿旅游鞋、平跟布鞋,不要穿高跟鞋。3、徒步登山要脚踏实地,速度不要太急,照相尤其注意脚下,所谓“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泰山有名的土特产品有泰山灵芝、泰山何首乌、泰山板栗、泰山核桃、燕子石制品、泰山赤磷鱼、肥城桃你在游览的间隙,别忘了品尝一下这些特产呵,那样,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永存心头。
泰山具有极其美丽壮观的自然风景,其主要特点为雄、奇、险、秀、幽、奥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常令世人慨叹,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泰山景区分麓、幽、妙、奥、旷五区,其中麓区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与西路之间的环山路线;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庙沿中路至南天门之间;过南天门经天街至绝顶一段,虽地势平坦,然别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称为妙区;泰山之阴为后石坞,此处林木苍郁,花草茂盛,素有奥区之誉;旷区位于大众桥过黑龙潭沿西溪桥至中天门,这里坦途绿荫,溪深谷幽。于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
泰山的名胜古迹众多,主要的景点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关帝庙、红门宫、斗母宫、经石峪、五松亭、碧霞祠、仙人桥、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其中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被誉为岱顶四大奇观。
泰山气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凉爽,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阴凉舒适,到山顶时,还需携带寒衣。夏天虽是泰山的多雨季节,不过若能赶上夏季的雨过天晴,就可在山顶上领略到山上红霞朵朵,脚下云海碧波的壮丽景色。春秋两季较温和,平均气温10℃,但春季风沙较大。秋天则风雨较少,晴天较多,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为登山观日出的黄金季节。冬季虽天气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机会较多。
最佳旅游时间:游泰山,4月~11月为佳,观日出则以秋季为最佳。岱顶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据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见黄河。冬天要待下雪时,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轻易放弃登山,此刻山上常会遇到云海奇观,若遇上日出云海就更幸运。黄金周期间泰山人太多,不过泰山上的缆车和盘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确实做的很不错。
编辑本段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五岳之首”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历朝历代,无论谁当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 (II) (III) (IV) (V) (VI);N(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编号: 200-002
泰山名胜风景区,位于山东中部,跨越泰安,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时称岱宗,春秋时改为泰山,被称为东岳,位居五岳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质学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2007年5月8日,泰安市泰山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泰山地区在太古时代经历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沉降,终于在3000万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泰山杂岩形成于太古代,年龄在20亿年左右。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设有著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相对高差达1300米,视觉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形成“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泰山绵亘200余公里,盘卧方圆426平方公里,形体集中,产生厚重安稳之感,正如“稳如泰山”一词所述。泰山岩性坚硬,节理发育。古松与巨石相互衬托,云烟和朝日彼此辉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经过考古挖掘科学鉴定的远古文化遗寸,说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被尊为华夏神山。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根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代曾经有七十二君到过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也都到此举行封禅大典。经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封禅祭祀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并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随着"五行"学说的流行,泰山又被封为东岳,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道教人物早在汉魏时起就活跃于泰山地区。在唐、宋、元、清四个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发展,逐步走向辉煌。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创建寺庙。北齐有人在经石峪刻下石经《金刚经》。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泰山风景旅游区包括幽区、旷区、奥区、妙区、秀区、丽区六大风景区。
泰山幽区是指中路旅游区,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线路,自登山盘路的起始点一天门经中天门至南天门,全长5.5公里,几乎全部为盘路,共有6290级台阶。
沿途风景深幽,峰回路转,古木怪石鳞次栉比,主要景点包括岱宗坊、关帝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壶天阁、中天门、云步桥、五松亭、望人松、对松山、梦仙龛、升仙坊、十八盘等。
泰山旷区是指西溪景区,是登山的西路,自大众桥起有一条盘山公路,可以直达中天门。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登山的盘路,两旁峰峦竟秀、谷深峪长、瀑高潭深、溪流潺潺。旷区主要的景观有:黄溪河、长寿桥、无极庙、元始天尊庙、扇子崖、天胜寨、黑龙潭、白龙池等。
泰山妙区自泰山幽区一路拾级而上。过了十八盘,登上南天门,就进入了泰山妙区,即岱顶游览区。除了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留下的遗迹外,真正的体会一下:一览众山小的伟大气魄。妙区的主要景观有:南天门、月观峰、天街、白云洞、孔子庙、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顶、探海石、日观峰、瞻鲁台等。
泰山奥区是以后石坞为中心的景区,其特点是峰雄岩壮、怪石嶙峋、古松竞奇、鸟语花香,雄壮奇奥、美不胜收。由妙区——泰山极顶往后山乘索道可达。奥区的主要胜景有: 八仙洞、奶奶庙、独足盘、天烛峰、九龙岗、黄花洞、莲花洞、尧观台等。更令人称奇的是大自然的造化:著名的鸳鸯松、卧龙松、飞龙松、姊妹松、烛焰松等如珍珠镶嵌在多姿多彩的石岩上。
泰山丽区即泰山山麓及泰城游览区该区是无须登山而感受泰山之美的去处。其主要景观包括:双龙池、遥参亭、岱庙、岱宗坊、王母池、关帝庙、普照寺、五贤祠、汉明堂、三阳观以及不断开辟的新景观等
泰山秀区主要包括桃花峪景区、樱桃圆景区,在泰山的西麓。桃花峪深幽静丽,景色奇秀。且有一条索道直通主峰。樱桃圆则离城不远,鸟语啾啾、溪水潺潺。秀区是泰安人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游人如有足够的时间不可不去。桃花源景区主要景点有:三岔涧、猛虎沟、彩带溪、后寨门、吴道人庵、谷口。
编辑本段风景介绍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邮政编码:271000,电话区号:0538,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区北,东经117°6′,北纬36°16′,海拔1545米。
泰山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的风景名胜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历经几千年的保护与建设,已成为中国山岳风景的代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十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桃园精舍、灵岩胜景等十大自然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
泰山风景区内,有山峰156座,崖岭138座,名洞72处,奇石72块,溪谷130条,瀑潭64处,名泉72眼,古树名木万余株,古遗址42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58处,碑碣1239块,摩崖刻石1277处,石窟造像14处,近现代文物12处,文物藏品万余件。其中城子崖遗址、四门塔、大汶口遗址、灵岩寺、岱庙、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冯玉祥墓等,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日之泰山,正以其雄伟壮丽、庄严伟岸的丰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卓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展示着文明古国的风采。
2007年门票价格:普通票125元,学生票60元。现役军人、新闻记者免票。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主体旅游景点有:遥参亭,正阳门 ,唐槐院 ,东御座 ,秦泰山刻石 ,铜亭 ,岱庙坊 ,汉柏 ,天贶殿 ,大众桥 ,五贤祠 ,三阳观 ,冯玉祥墓 ,普照寺,虎山公园 ,王母池 ,三叠瀑布 ,醉心石 ,对松山 ,中天门 ,孔子登临处 ,望人松 ,斗母宫 ,望仙楼 ,五大夫松 ,十八盘 ,壶天阁 ,舍身崖 ,天下第一山 ,白云洞 ,象鼻峰 ,无字碑 ,宋摩崖 ,丈人峰 ,月观峰 ,仙人桥 ,五岳独尊 ,孔子庙 ,天街 ,玉皇顶 ,碧霞祠 ,南天门 ,拱北石 ,唐摩崖 ,北天门 ,大、小天烛峰 ,望天门 ,尧观顶 ,姊妹松 ,元君庙 ,三折瀑 ,天烛瀑 ,玉泉寺 ,后石坞 ,青桐涧 ,竹林寺 ,无极庙 ,天胜寨 ,长寿桥 ,白龙池 ,傲徕峰 ,扇子崖 ,黑龙潭 ,彩石溪 ,钓鱼台 ,海眼 ,元君庙 ,桃花峪
编辑本段泰山日出
天色略显昏暗, 放眼望去, 寂寥晨星下面是一片静止的山势般起伏的云海, 在茫茫的夜色下, 象极了远处同样黑魆魆的山峰.在最近两个的山峰之间, 一棵泰山松威严地站立着,在透着寒意的山岚中间一动不动.大山默默地耸立着, 甚至听不到鸟叫, 这个时候的泰山属于静谧, 属于安详. 东方的启明星静静地挂在那里, 远处的观日峰仿佛泰山探出的点金指, 和那造型美观的的八角亭组成了一副绝佳的构图.
天色慢慢亮了起来, 几乎跟视线平齐的帷幔似的云彩淡淡地镶上了一道美丽的金边.云海也渐渐地层次分明起来, 甚至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距离较近的云彩开始不安分地翻滚和流动。而稍远的地方, 云海还是与大山融为一体地默默地耸立着.很快, 这种的翻滚和流动就由近及远地影响到了那些山峰一样的云海, 他们先是慢慢变矮, 慢慢变得起伏不再柔和, 终于在一段时间之后被慢慢拉平.这个时候的云海更加象如水月色下的平静的大海,只是没有波涛翻滚所产生的哗哗的波浪声.
天色越来越亮, 云海逐渐变得洁白, 和它们投下的阴影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对比. 天边帷幔的金边也越来越颜色生动, 慢慢就变成了金黄色.山岚仍然寂静无声地吹拂着, 不过这次却已经带来了氤氲的雾气, 黑烟一样从头顶越过, 然后慢慢地遮住云海, 启明星也为之黯淡.黑雾并没有散去, 山岚甚至和人们赌气般的从四面聚起了更多的雾气, 速度极快的从人们的头顶和脚下,四面八方地来遮住观日点.但是很快地, 黑雾就逐渐散去, 云海和帷幔又慢慢展现到眼前.在日出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面, 黑雾和云海此消彼长地战斗着, 人们的心境也忽而变好, 忽而失望.当人们已经熟悉了这种变化, 心态逐渐变得平和的时候, 黑雾终于开始变淡, 轻烟一样散去。天色慢慢地亮了起来, 天地相接的地方, 春水一样一湾一下子变成了迷人的鲜红.帷幔不再鲜明, 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亮红色.太阳慢慢地就探出了自己红色的面孔, 小小桔子一样,一点点地往上跳跃着. 过了约有两分钟,一个圆圆的、红彤彤的太阳跳了出来,顿时,大地一片艳红。

⑶ 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十大洞天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它们是: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据,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它们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

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

第二,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o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

第四,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

第六,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江青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

第八,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

第十四,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

第十九,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

第二十一,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

第二十二,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

第二十四,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

第二十六,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

第二十七,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

第三十,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

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

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

第三十六,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

第三十七,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

第三十八,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

第三十九,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

第四十,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

第四十一,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四十二,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

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

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

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

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

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

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

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

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

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

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

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

以上据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李思聪《洞渊集》所说,顺序及具体名称均多与此异。兹录北宋道士李思聪所编《洞渊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备考:地肺山、盖竹山、青远山、安山、石磕山、东仙源、青屿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顶后、君山、桂源、灵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马岭山、鹅羊山、真墟、清玉坛、光天坛、洞宫、陶山、洞灵源、三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白水源、逍遥山、阁皂山、始丰山、金精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罗山、彰县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马迹山、地德山、蓝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张公洞、鱼湖洞、中条山、地灵墟、绵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灵山、北邙山、武当山、女儿山、少室山、庐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犊山。

⑷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道教这些胜地都在哪里

道教的这些胜地分布在我国的各个省区,洞天是指神仙居住的名山,我国的五岳都包括在内;福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一般指道观寺院。

福地所指的大部分自古以来就是道士们隐居的地方,例如地肺山(江苏省)、盖竹山(浙江省)、仙磕山(浙江省)、东仙源(浙江省)、西仙源(浙江省)、南田山(湖南省)、玉溜山(山东省)、清屿山(山东省)、郁木洞(江西省,传说是萧子云隐居的地方)、丹霞洞(广东省,蔡经隐居之处)、洞真墟(湖南省,韩终得道之处)。

⑸ 介绍一下关于五岳的知识

嵩山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专祖庭——少林寺;现属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登立嵩顶峻极峰极目远眺,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令人心旷神怡。

⑹ 少女茯苓里的小洞天到底是什么地方

就是很隐蔽一个地方了,这是一个玄幻小说呀,肯定会有奇遇的啊,期待它的播出。

⑺ 华山地质构造是什么

  1. 华山(Mount Hua),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3. 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也是中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只,即西岳华山君神。共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4. 华山是一座断层山,是由于地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沿着断裂面,一边上升,一边下降,断裂大致呈东西向,发生时间大约在距今六七千万年以前。

  5. 断层山,一般都是悬崖峭壁,不易攀登。华山就是这样的。断层北侧下降,形成了渭水平原;南侧上升,形成了华山。现在渭水平原的海拔高度四五百米,而华山巅的高度是2000多米,两者相差1500多米。

  6. 华山是由抗风化能力特别强的花岗岩组成的。这些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大约在白垩纪,距今已有一亿年了。岩体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

⑻ 为什么大小洞天只有小洞天了,大洞天去哪里了

来到三亚,除了欣赏碧海蓝天,还有这样一个地方不容错过,这里集山景、海景与石景为一体,风景秀丽而不失历史韵味,更是一座道教文化胜地,说到这里,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猜到了,它就是大小洞天风景区。


景区内香火不断,不少游人慕名而来,只为在此许愿祈福,鲜艳的许愿结随风飘扬,将道教色彩渲染到极致。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