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什么地质
1. 云冈石窟的地质地貌属于哪种地质地貌
是石灰岩的。
2. 云冈石窟简介
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
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
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2)云冈石窟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遗产价值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遗产保护
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历史上云冈石窟也经历过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冈石窟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3. 云冈石窟简介的内容是什么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概况: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文化遗产价值: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4. 大同云冈石窟是什么时期什么人建造的
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同人,我会在这里尽我所能。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建造者:
据文成帝即位后,请回昙矅和尚负责管理全国的宗教事务。史料记载,平城城外陆羽文成帝有一个昙曜和尚在车队中,他的袈裟被皇帝的马咬了。因为有“马知好人”的说法,文成帝把昙曜当成了佛教徒。
此后,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和平,昙曜的僧人给文成帝写了一封信,在北京西郊的五洲山脚下,召集了全国各地一万多名熟练的工匠来挖掘石窟。云冈石窟的发掘是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第一座大规模建造的皇家石窟寺庙。历史上,窑洞建筑掀起了一股热潮,在中原、河北、河西、西部地区影响深远。
石窟的演变与经验
进入初唐后,平城各方面都不景气,云冈石窟的修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重大工程。
辽金、廖兴宗、道宗时期,梧州山的窑洞大规模修缮达十年之久。
廖宝大二第二年(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寺庙被烧被抢,灵岩楼被彻底卷走。—— 《金碑》
元朝以后,梧州山石窟中有寺庙。
到了明代,大同云冈石窟又被废弃了。所谓云冈,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经过大同,留下张天霖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
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云冈寺。现在保存下来的5号洞和6号洞的木檐和寺院,就是在这个时候重建的。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的云冈石窟也在乾隆年间得到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石窟前的主要洞穴和木结构保存完好。1952年,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并向公众开放。
云冈石窟的发展阶段
早期的五窟被称为的昙曜五窟。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继承和发展了汉代雕刻技艺的优秀传统,吸收和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是云冈石窟雕刻的全盛时期。这个时期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孝道时期,也是最稳定繁荣的时期。其雕刻艺术特点已不同于早期石窟,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后期,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后,石窟大规模发掘停止。在原有石窟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和雕刻工艺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
云冈格罗特的雕像
5. 关于云冈石窟的地理知识
关于云冈石窟的地理知识已成为云冈学研究了。在网络里有这方面的介绍,但很粗浅,需要自己在网上找。如果能深入研究,在云冈学方面可能会有话语权了。
6. 我国三大石窟分别是什么岩石
我国三大石窟分别是:莫高窟:砂岩;云冈石窟:变质岩;龙门石窟:石灰岩;。
三大石窟位于甘肃省的敦煌市、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6)云冈石窟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莫高窟,三大石窟之首,莫高窟一共有700多个洞窟,4.5为你平方米的岩画,2400多尊用泥做的五颜六色雕塑,一起它仍是现在国际上留存内容最为丰厚、规划最为大的释教石窟。是三大石窟中最早被列入国际万文遗产的石窟,时刻是1987年。
云冈石窟,长度有一公里左右,气势磅礴,佛像许多,现在保存洞窟有45个,5万多个造像,250多个窟龛,显现了古时分我国优异的石窟艺术,就其间昙曜五窟来说,石窟里边规划谨慎,巨细共同,是我国释教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龙门石窟,长达有一公里左右,现在留存的窟龛2345个、碑文题记2800余品、造像10万余尊、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阅历朝代许多,存留时刻长,保存许多什物形象和文字材料在必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7. 大同云冈石窟是什么岩石
云冈石窟地处大同煤田北部,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北部边缘云冈块坳中。其岩性特征为:集宁群右所堡组主要由一套经历中深—深度变质作用,普遍遭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的变质岩组成。寒武系-奥陶系: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灰岩及白云岩)组成。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主要为一套水陆交互相的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其构造主要为云冈向斜,主向斜轴呈北东40°左右,其向斜北西翼宽缓,地层倾角平缓。区域性断裂构造主要有口泉断裂带和竹林寺断裂。区内岩浆岩活动不发育。
云冈石窟前为十里河一级阶地、漫滩及河床,顶部及其以北属低山丘陵,地形起伏不大,总体北高南低。在4-5窟间及10窟附近分布两条较大冲沟,石窟顶部及其以北地表大面积被含砾亚砂土松散层覆盖,覆盖层厚度约3—5m。云冈石窟所在巨厚层长石石英砂岩透镜体中见有二组节理较发育。在第二窟中见有一个小泉水出露,流量5公升/分种。石窟座落的砂岩透镜体中地下水位埋深、水量和具体迳流条件不清楚。据1990年晋华宫矿地质资料:十里河床中含孔隙水,静水位埋深0.65米,单位出水量2.59升/秒·米,富水性较好,2001年在该区进行水源勘探时,发现该层已不含水,变为含水透水层。砂岩中含裂隙水,水位埋深11.30——24.40米,单位出水量0.026—0.374升/秒·米,富水性较差。
8. 云冈石窟所在的地区是什么地形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地形为高原,气候类型是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9. 云冈石窟是什么样的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的武周山上。它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齐名,在国内外享有“石窟三圣”的美誉。在石窟三圣中,莫高窟以塑像和壁画见长,云冈石窟雕刻则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根据山势的自然起伏,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最大的高17米。而最小的佛像仅高几厘米,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460~465)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肼,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53个,其中较大的共有21个。从石窟的分布情况看,云冈石窟可分东、中、西三部,东部四窟,中部九窟,西部八窟。东部的石窟多为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就石窟的类型来看,西部早期五大窟,即著名的昙曜五窟,纯以造像为主,佛像高大挺拔,气魄雄伟,因而石窟平面多作椭圆形,无后室,规模宏大;中部各窟,除中央雕造大佛像外,四壁、拱门及窟顶上都刻有尊像图、经变、本生故事和图案装饰等,可谓“有窟皆是佛,无壁不飞天”。因而石窟平面多为矩形,有后室;还有一些石窟以建塔为主,如第一窟、第二窟及第二十一窟等三窟便是。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云冈石窟的艺术源流十分悠长,它的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秦汉以来的民族艺术传统,同时吸取和融合了印度佛教石窟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其后的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故事浮雕;有构图繁复、典雅精致的装饰纹样等,这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成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艺术成果。云冈石窟保留的衣冠服饰,建筑形制,音乐舞蹈,装饰纹样等形象,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第六窟石雕规模宏大,雕饰瑰丽,技法娴熟,形象俊美,素以精巧著称,被公认为达到了云冈造像艺术的最高峰。走进此窟,尤如进入了一个缤纷的艺术世界,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使人感兴趣的是30多幅石雕经变图。这些石雕经变图描绘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传奇经历,画面相互衔接,一气呵成,雕刻手法简朴有力,结构对称均衡,线条流畅优美,不愧为石雕艺术花园中的奇葩,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第九窟至第十三窟。因清代施以彩绘而异常华丽,所以一般俗称为“五华洞”。第九窟中,后窟明窗上的莲花图案和飞天十人像精美生动。飞天,又名香音神,梵语中称为“犍达婆”,以能歌善舞著称。每当佛祖释迦牟尼讲经时,飞天就凌空歌舞,并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撒播四瑞花雨。此窟中的飞天当空飘舞,姿态万千,表情轻松欢乐,似乎反映了人类对未来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第十二窟也属于“五华洞”之一,因为窟前室的顶部和北壁上雕满了千姿百态的伎乐天和各种乐器,又被人们誉之为“音乐宫”。伎乐天是佛国最下层专司礼乐的神,她们能歌善舞,又能演奏乐器,是佛国艺术界的代表。这些专司歌舞的“伎乐天”,有的载歌载舞,有的表演杂技,而更多的正在手持各种乐器进行演奏,表现了释迦牟尼成佛时欢庆热烈的场面。这些伎乐天石雕形象为学术界研究我国古代尤其是北魏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形象材料。
云冈石窟的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纯以造像为主,平面都为椭圆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这就是云冈最早大规模开凿的“昙曜五窟”。昙曜五窟的造像内容以三世佛为主,体现了昙曜欲使佛法流通后世,永存无绝的思想。昙曜在担任北魏沙门统(统管佛教事务的僧官)期间,竭力劝说北魏文成帝在云冈凿窟造像。昙曜很有政治眼光,又具有佛门智者的远虑。建寺造佛的目的,无非是因为“灵觉冲虚,非象无以筌其形”,佛门信徒建寺造佛,正是通过形象宣扬佛教,使人们比较具体地认识佛,相信佛的存在,从而皈依佛门。昙曜五窟中最著名的是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这尊石佛通高13.7米,脸部丰满,高鼻、薄唇,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左肩斜披着袈裟,右臂裸露在外面,显得雄浑刚健。背光还浮雕着火焰花纹、飞天等。这尊大佛头顶蓝天,盘坐在游人面前。因为它是露天的,便于拍照留影,所以深得游人喜爱。尽管它不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石像,但日久天长竟成为云冈石窟的象征。
可能是由于云冈石窟地处荒僻,交通不便,所以历史上造访云冈并留下赞美文字的文人骚客并不多。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曾云游云冈,他在其名著《水经注》“澡水”条下注:“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州川水,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屋,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径灵岩,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土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州塞口者也。他把云冈形容成塞外仙境,认为简直是美不胜收。当时,武州河水很盛,加上“石鼓寒泉”的泉水,使得云冈石窟附近草木茂密,景色一定非常美。他令人神往的描述是有根据的。唐代诗人宋昱也曾写过一首盛赞云冈石窟的五言诗《题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
影中群像动,空中众灵飞。
檐牖笼朱旭,房廓炼翠微。
瑞莲生佛步,宝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
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这是一首赞美云冈石窟的不朽诗篇,必将永传后世。其中“影中群像动,空中众灵飞”之句更是绝妙,把姿态万千的飞天伎乐描绘得活灵活现,堪称少有的绝句。
云冈石窟记载了佛教在我国的兴衰。它是太武帝灭佛后,北魏皇室重新恢复和振兴佛教的结果。北魏时期,佛寺最多时达到3万余所,它是3万佛寺之首,是北魏皇室崇佛的圣地,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北方的发展。云冈石窟为它的建造者树立了丰碑。为了开凿云冈石窟,成千上万的工匠,利用极其简陋的工具,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鬼斧神工般地雕造出精美绝伦的石像群,为后人留下一座巨大的石雕博物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家和各族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卓越智慧。
云冈石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既继承传统,又借鉴外来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云冈石窟中从建筑、雕塑到音乐艺术的中外融合,使得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独具魅力。
云冈石窟,这个宏伟的“石雕艺术宝库”,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兴衰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我们应该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10. 我想知道云冈石窟的地质背景,工程地质背景,水温地质背景,地层,岩性,还有污染因素
分也不给,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