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质现象有哪些
A. 地质灾害发生前有哪些自然现象
答:地质灾害发生前有以下自然现象:(1)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出现泉版水(井水)突权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等异常现象;(2)动植物异常,如蛇挡道,蚯蚓上路乱窜,蚂蚁成群结队携幼上树,猪、狗、羊、鸡等惶恐不安、不入窝圈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木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B.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哪些 地理现象都包括哪些
1、地球运动
北半球夏半年白昼长于夜,冬半年白昼短于夜;从窗户射入房间的阳光,夏季少,冬季多;日影朝向。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日出时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东南。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不同,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也不一样,由此确定北半球二分二至日节气,或南北半球的季节。
2、海洋河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索马里沿岸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舟山渔场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长芦盐场晒制海盐最好的季节是雨季来临前的一段时间。
海南和台湾的盐场晒盐则是夏天最好;南大洋冬季封冻线范围比夏季大,南半球夏季时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较多;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北半球冬季(圣诞节前后)。
3、季节气候
亚欧大陆上的活动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压,冬季是亚洲高压;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华北春季干旱,长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 7月上旬梅雨,梅雨后伏旱,北方秋高气爽;昆明准静止锋在冬半年影响云贵高原,贵阳等地冬半年阴雨连绵。
4、动物迁徙
非洲草原上动物的迁徙与植物的枯荣相关,植物的枯荣又受该地的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正处于夏季,气候湿润,形成湿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动物来此生活,非洲南部热带草原与此相反。
在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活动的动物夏季北迁到苔原带,冬季迁至亚寒带针叶林带;北半球候鸟夏季北迁,冬季南迁;天山高山牧场,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林带以下。
5、农事活动
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和油菜等是秋天种, 次年初夏收; 一般的作物是春种秋收, 如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早稻收割一般7月中旬前后,晚稻秋天收割(10月底11月初);棉花在秋季收摘;剪羊毛一般在冬季,因为羊毛品质好。
6、资源利用
水资源一般丰歉与降水季节变化、河流补给类型相关,蓄清排浑,一般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汛期前排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
风能利用一般是冬季好于其他季节;沼气利用夏季优于冬季(气温高); 太阳能利用一般是夏季优于冬季, 沼气也是夏季好于冬季;伏季休渔。夏季,一般在6-9月左右,各海区不完全一致。
7、自然灾害
寒潮在冬半年发生,秋冬春都有可能,以秋季、春季的危害为大。台风、暴雨一般在夏半年发生,旱灾则要注意发生的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中国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地质灾害的滑坡、泥石流看它的诱发因素暴雨发生的季节。
C. 常见的自然地质有哪些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D. 常见的自然地质有哪些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E. 地理现象都包括哪些
具体现象
在地球上,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分布不符合一般规律,而是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个性特征,从而形成了独特有趣的地理现象。下面试举数例分析说明。 濒临海洋的荒漠地区 海洋是水汽的源地,云雨的故乡。大陆沿海地区一般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比较丰富,多属于气候湿润地区。但是,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等地区却形成了荒漠环境。因为这里常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干燥;同时,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很少,云雨难以形成。此外,沿岸海洋中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的干旱程度,使荒漠区一直延伸到海岸边。其中最典型的是南美洲的智利北部和秘鲁沿海地区,这里不仅是世界上降水最少、气候最干旱的地区,而且荒漠区随强大的秘鲁寒流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成为一大自然奇观。 “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地球上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所以气候干旱。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这里,故称为“回归沙漠带”。但是,这一带并非到处都少雨。例如我国华南地区,虽然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但因位于大陆东岸,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夏季风和台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造成丰沛的降水。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植被繁茂。特别是广东省的鼎湖山,森林茂密,万木葱茏,恰似镶嵌在华南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赢得了“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之美誉。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现已参加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纬度较“高”的炎热中心 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一般是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但是,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并不在赤道而是出现在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这里7月份平均气温多在30℃以上,其中利比亚的阿济济亚曾出现过58℃的绝对最高气温,是有名的世界“热极”。这是因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不同,特别是赤道附近云量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加强,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撒哈拉沙漠地区终日晴空万里,烈日当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加上沙漠地区植被稀少,地表裸露,空气干燥,增温强烈,所以就形成了全球的炎热中心。 无寒暖流交汇的大渔场 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区,浮游生物的滋长和繁殖特别迅速,鱼类饵料丰富;同时,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都滞留在那里,所以渔业资源丰富。世界上的几个主要大渔场几乎都位于这些海区。例如大西洋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及中国的舟山渔场等等。但是,作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却与众不同,它的形成跟这里的上升流有关。上升流把海水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水上层,供给海洋浮游生物所需要的养料,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秘鲁附近的海域也成为世界有名的渔场之一。 赤道雪山与极圈花园 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在赤道南侧的赤道带内,有几座海拔超过5000m的高山,例如非洲坦桑尼亚境内的乞力马扎罗山、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上的查亚峰等。它们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但终年冰峰峭立,白雪皑皑,成为赤道地区的奇观。 北欧的冰岛虽然位于北极圈附近,但并不是一个终年冰天雪地、气候奇寒的国度,实际上全国仅有10%左右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冰岛气候相对比较温和湿润,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则比较暖和,所以人称“冰岛不冰”。此外,冰岛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和热泉很多。当地居民充分利用温泉热水发展温室生产。在温室里生长着西红柿、黄瓜、辣椒等新鲜蔬菜,以及热带、亚热带出产的香蕉、葡萄等水果,还培育了多种艳丽芬芳的鲜花。由此可见,在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得天独厚的冰岛就成了一块罕见的“热洲”。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以下依次为:地理现象 空 间 分 布 冬半年 夏半年
地球自转 绕地轴旋转形成赤道面,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背向太阳,北半球地区受热少 地区受热多
地球公转 形成公转轨道面(黄道),太阳位于近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冬半年较短 线速度最慢,夏半年较长
正午太阳高度 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晨昏线 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均为零,把全球分为昼夜两半球,大气散射导致昼半球实际范围大子夜半球;随地球自转,晨线西移,昏线东移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 纬度增大而西偏
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是昼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日出方位 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北半球太阳轨迹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阳轨迹在北天空 南北半球相同 南北半球相同
等温线 低温低凸,高温高凸 南北半球均向南凸出 南北半球均向北凸出
气压带、风带 沿赤道南北对称分布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对流层厚度变化 从赤道(17、18km)向两极(8、9km)递减 对流减弱,厚度变小 对流旺盛,厚度变大
雪线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高山雪线高度逐渐下降,一般北半球山地北坡高,南坡低,南半球相反;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雪线下降 雪线上升
北印度洋洋流 以赤道为中心受季节影响,流向发生改变的特殊洋流系统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臭氧层空洞 容易在对流层较低的地区上空出现臭氧的极小值分布区,如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地区 9—11月份,南极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酸雨及大气污染 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欧美发达国家以硝酸型酸雨为主 太阳辐射弱,辐射逆温强,空气对流运动弱,大气污染加重,酸雨几率大 太阳辐射强,地面受热多,空气对流旺盛,大气污染较轻,酸雨几率小
航天发射基地 一般选择在纬度较低、开阔平坦、天气多晴的地区 1月温度低,不利于发射和回收 7月温度高,不利于发射和回收
长江口盐度 由河口向外盐度逐渐变大 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同海域盐度变大 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同海域盐度变小
我国的降水 东南多、西北少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西北地区多内流河,东南地区多外流河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黄、淮、海、长江等防汛形势严峻
我国的渔场 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以舟山渔场为最大 带鱼汛 墨鱼汛
我国的季风 东南大部分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风影响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影响,高温多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不同地区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南方水田,北方旱地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到一年一熟
气象灾害 我国北方多大风、干早;南方多涝灾、台风 寒潮、沙尘暴、干早、暴雪 旱涝、暴雨、台风、冰雹、干热风
地质灾害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的过渡地带多地震、滑坡、泥石流;板块交接地带多火山、地震 较少 滑坡、泥石流
F. 大自然有哪些奇妙的现象
极光、日食、火山喷发、瀑布、荧光海滩
1、极光
极光(Aurora),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
2、日食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3、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地质学专业术语,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 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4、瀑布
瀑布是从山壁上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5、荧光海滩
“荧光海滩”又称“火星潮”,由发光浮游生物形成,这一现象是在马尔代夫蜜月旅行的Will Ho意外在海边发现的。
2015年1月22日,中国香港海岸出现蓝色荧光海滩,景象壮观。
G.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7)自然地质现象有哪些扩展阅读: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H. 地质灾害发生前有哪些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发生前有以下自然现象:(1)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版干枯、井权(钻孔)水位突变、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等异常现象;(2)动植物异常,如蛇挡道,蚯蚓上路乱窜,蚂蚁成群结队携幼搬迁上树,猪、狗、牛、羊、鸡等惶恐不安、不入窝圈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I. 常见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结构有哪些
常见的抄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热害等.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主要的地质构造有:
1.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
J.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
一、降水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
二、台风
台风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之近义字乃台风。
三、龙卷风
龙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 。龙卷风可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包括美洲内陆、澳洲西部、印度半岛东北部等,常见的发生时间是春季和夏季。
龙卷风的产生条件包括近地面的风切变和显著的垂直运动/不稳定能量,雷暴是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理想环境,也是引发龙卷风的主要原因,其中由超级单体引发的龙卷被称为超级单体龙卷,其它情形被称为非超级单体龙卷 。超级单体龙卷强度的强度和规模通常大于非超级单体龙卷。
四、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 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五、霜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 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降水
网络—台风
网络—龙卷风
网络—沙尘暴
网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