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中有哪些理论
1. 地质构造的相关理论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张伯声教授创立的一种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理论学说。这一学说的思想萌芽于1959年。当时主要阐明的问题是,相邻二地块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都以它们之间的活动带为支点带,互作天平式摆动,并相应地引起支点带本身与之同时做激烈的波状运动。1963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个地壳是由不同级别的激烈运动的活动带与不同级别的相对稳定的地壳块体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级套一级的镶嵌构造。并把相邻二地块的天平式摆动在空间上扩大范围来统一考虑,引伸出地块波浪的概念。自此以后,经过张伯声教授等不断地研究,逐步系统化、理论化,成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说。波浪状镶嵌构造有别于五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提起过的地壳的镶嵌构造。他们只是认为地壳的某些部分像一层“巨大的角砾”,杂乱无章地镶嵌在一起。而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则认为地壳的镶嵌是有规律的,其空间展布、运动变化都好像是几个系统的波浪的相互交织。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在理论兼收并蓄了“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从地球自身的运动探讨了波浪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赋于“地球四面体理论”以新的含义。它指出,由于地球以收缩为主的脉动,使地表产生四个地壳波浪系统。它们各自不停的传播及相互交织,形成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网。地球由于脉动所派生的自转速度的变化,又加剧或减弱了一些方向的地壳波浪,并可在上述波浪镶嵌构造网上叠加一些其他构造形象。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就是地球以收缩为主要趋势的脉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自转速度的变化所造成的综合效应。
该学说以地壳波浪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蚕行式、蛇行式和蠕行式)来形象地说明地壳各大小块体的运动是以水平方向传递为主,但“漂而不远,移而不乱”。它有别于“板块构造说”所认为的地壳几大板块在地幔上作远距离漂移的看法。而且波浪状镶嵌构造是由于不同系统的级级相套的地壳波浪交织而成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级级相套的地壳块体的镶嵌构造。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又称东西向构造体系,或称东西复杂构造带。在大陆壳上突出的表现为横亘东西的隆起山岭,往往出现在一定纬度上,它的规模很大,是具有全球意义的。
它主要是受南北向挤压力而产生的。它的主体是由东西走向的。
褶皱或压性断裂构成的,同时还有与它垂直的张性断裂和与它斜交的两组扭性断裂。这一系列东西复杂构造体系,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发展过程,也不一定具有同样的综合形态,但却具有主要的共同特征,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构造体系以及组成它的主要褶皱和断裂,大致都是东西走向的。在中纬度地区比较集中,它在大陆上断续延伸长达几千公里,在大洋底也有它存在的踪迹。它的发展历史很长,经历了反复多次的地壳运动,一般常伴随有东西走向的岩浆岩带分布。所以对各种矿产的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从中国大地构造轮廓来看,有三条明显呈东西向的山脉,形成三条横亘东西的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由北往南是:阴山—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和南岭构造带。
经向构造体系
经向构造体系是一些走向南北的强烈构造带,又称南北向构造体系。其规模不等,性质也不尽相同。它主要由走向南北的褶皱和压性断裂以及伴生的张性、扭性断裂构成。在中国最为显著的南北向构造带出现在四川西部和云南中部,其中以大雪山—戛贡山为主体,称为川滇南北向构造带。该带在地理上称为横断山脉。自西向东并列有高黎贡山、怒山和大雪山,由一系列强烈褶皱和规模巨大的冲断层组成。在中国境内的其它地方,还有一些不太强烈的经向构造体系。在北方如贺兰山区南北走向的构造带与祁吕贺山字形脊柱相复合;在南方,四川东南至贵州中部,有川黔南北向褶皱群出现。此外,还有一些经向构造体系,有的是呈零星分布,有的与“山”字型构造的脊柱相复合。
扭动构造体系
上述的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和经向构造体系,反应了经向或纬向的水平挤压或引张作用,都是具有全球性的构造体系,也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两个基本方向。但是,由于地壳组成的物质的不均一性,而使沿着纬向或经向的作用力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地壳发生扭动,便形成各种扭动形式的构造体系。
扭动构造体系的形式很多,根据作用力方式不同,可分为直线扭动和曲线扭动,前者一般称为扭动构造,如“多”字型、“山”字型构造;后者一般称为旋扭构造或旋卷构造,如帚状构造等。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前面所说的东西向或南北向水平应力,是由于在重力的作用下,地球自转速度改变时所引起的离心力(一种是南北向的,一种是东西向的)产生的结果。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自转速度是有变化的。就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的切应力,使地壳产生运动。切应力在赤道上为最大(因为地球转速最大),两极为最小(地球转速等于0),因此在赤道附近出现巨型张裂、扭裂以及大的旋卷构造。
地球不是一个理想的刚体,当自转角速度变快时,它的扁度就要变大,地球表层—地壳物质就向赤道拥挤,中纬度地带受挤压最强,于是就出现大规模的纬向(横向)构造带。同时,在纬向切应力方面,当自转加速度变快时,就使地壳中的结合不牢固的部分物质,因跟不上转速加快的步伐而掉队,犹如车速急增时,乘客后仰一样。这就使部分地壳相对地向西滑动,如美洲大陆相对于欧非大陆落后,便在它们之间出现了大西洋;美洲大陆西缘遇着太平洋底硅镁层的阻挡,形成南北向的巨大挤压带—纵向大山脉,伴生的山字型弧顶也向西凸出。
“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
“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即地壳运动的多旋回理论,是黄汲清教授于一九四五年提出来的。该学说是在地槽发展单旋回观点上的进一步发展。所谓单旋回,是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提出来的地槽褶皱带发展的模式。他认为,地槽发展初期以下沉为主,有大量蛇绿岩出现;以后地槽型沉积褶皱成山,与此同时有大量花岗岩侵入,随后有安山岩喷发和各种小侵入体;最后褶皱带遭受剥蚀,地槽转化为地台,并有玄武岩喷溢。这就是有名的地槽发展单旋回的基本观点。
该学说认为,板块运动说与多旋回构造运动说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相补充,互相结合。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过程中,把这两种学说密切结合起来,是地质工作者的长期任务。
“断块构造”学说
断块构造学说,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文佑教授等,继承与发展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思想,吸取了“地槽地台说”、“板块说”等的合理部分,在分析与综合中国及世界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断块说在研究方法上,强调运用地质力学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球的构造形成与形变进行辨证分析,将构造旋回的划分与构造形成、形变过程联系起来。认为地壳的形变,一般是从褶皱到断裂;但一经产生断裂,它便对以后的变形起决定性作用,即第一期的断裂控制第二期的褶皱,第二期的褶皱改造第一期的形变,也就是基底控制盖层,盖层改造基底,所以断块学说,侧重于研究断裂的形成与发展。该学说认为,地壳形变主要取决于力和介质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都是不均一的,应力的集中与释放往往发生在介质的不均一处。由于受力方式、边界条件以及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断裂常以不同型式组成“X”型、“Y”型等断裂体系,可表现为拉张、挤压、剪切、剪切—挤压,以及层间滑动等不同活动方式。按不同深度,断裂可划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四级。同样,被各种断裂网格所切割成的断块,也相应地划分为四级。随着深度及温度压力的增加,褶皱与断裂具分层性,这种分层性与地球各圈层之间,“软”、“硬”层之间的层间滑动有关。构造层划分要考虑形成与形变两个方面,从形成到形变是构造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旋回。每一个构造旋回的形成控制该旋回的形变,而前一构造旋回的形变又控制下一旋回的形成,所以基底断裂构造常可控制盖层的构造发育。在区域应力场的演化中,压、张、剪是同时存在的,一个地区挤压,相邻地区必然拉伸,反之亦然。同样一个时期挤压,必然在另一时期拉张,反之亦然。挤压区常以水平运动为主,拉张区常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和垂直是一个运动的两种方式,何者为主,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由于断块学说吸取了有关大地构造学说的优点,使许多疑难问题从理论上得到科学的解释,因此受到国内外地质界的普遍重视,并已在石油、铁矿、地震地质、水文工程等项生产实践中收到一些实际效果。
地洼学说简介
地洼学说是中南矿冶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陈国达院士所倡导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自一八五九年以来,地质界传统的理论是大陆地壳大发展过程只有两个阶段:先出现活动区—地槽区,后来变为“稳定”区—地台区。一九五六年,陈氏在总结中外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阶段,经受断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狭长形或长圆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构造性质既非地台区,也与地槽区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大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因它是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故取名为活化区;又因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内出现地洼盆地,故称地洼区。地洼学说认为,在地壳演化史上,不只活动区可以转化为“稳定”区,而“稳定”区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大陆地壳的发展过程,并非如地槽—地台说认为的那样,直线地仅由地槽阶段发展到地台阶段,而是多阶段、螺旋式的升进。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之间的互相转化递叠,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则向前发展,这叫“动、定转化递进律”。它的力源机制在于上地幔软流层的物质运动,叫散聚交替说,它与板块构造活动有关。
该学说认为,地洼阶段是一个重要成矿期,其特点是形成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分散元素及放射性元素等矿床;汞、氟、金刚石等也很重要。世界上80%的钨、85%以上的钼、50%的锡、40%的铜产于中、新生代;金刚石以中生代为产出的高峰期。
地洼盆地中也产生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石膏、盐,以及沉积铜、铀、铁等矿。其矿床特点常以小面积内可以集中大储量著称。
该学说还认为,地洼区常可继承先成的构造单元的矿产,形成矿床叠加,其成矿作用又可将先成矿床改造富化,形成新的矿床或使先成地层中分散的成矿物质富集形成工业矿床。
因此,在地洼区内矿产综合多样,且常见大而富的多因复成矿床。由于地壳演化新阶段具有如此的成矿作用,因此引起国内外成矿学者的高度重视。有人把第三构造类型与板块构造并列为决定当代地质学家发展的新学说。
地球新论简介
地球新论是由江发世在2013年2月提出来的。
地质构造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形成及地球活动的过程。所以,研究地质构造就需要研究地球的形成及地球活动。为了研究 地磁的成因、地震的成因、火山的成因及地壳运动的成因,江氏将固体地球结构划分为:内球、液态层、外球。为了研究地球起源,将固体地球结构由里向外划分为:地核、内过渡层、液态层、外过渡层、地壳。
大多数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壳运动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以下类型:
地 壳 运 动 分 类 表 序号 分类依据 地 壳 运 动 类 型 1 参照物 1、以黄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2 运动方向 1、 经(南北)向地壳运动;2、纬(东西)向地壳运动; 3 运动方式 1、水平地壳运动;2、垂直地壳运动; 4 运动结果 1、折曲地壳运动;2、断裂地壳运动。 5 地质时代 1、前寒武纪地壳运动;2、古生代地壳运动; 6 地名+时代 1、阜平地壳运动;2、吕梁地壳运动;3、晋宁地壳运动; 7 作用力来源 1、 内力地壳运动;2、外力地壳运动。 8 运动规模 1、 全球性地壳运动;2、区域性地壳运动;3、局部地壳运动。 9 成 因 1、 地震地壳运动;2、火山地壳运动;3、风化剥蚀地壳运动; 10 深 度 1、地表地壳运动;2、浅层地壳运动;3、深层地壳运动。 11 力学性质 1、压性张性扭性混合力学性质地壳运动。 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壳运动的成因和特点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其成因和特点是不同。
2. 工程地质学基础有哪些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资源地质勘查的初步能力和解决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各类工程建设地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的墓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进行资源地质工作及解决与各类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地质环境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在培养方向上可以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勘察技术与工程等方面有所侧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勘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常用技术和测试方法,掌握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3.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及矿产资源评价、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勘探方法的选择、设计、施工、数据处理以及成果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有解决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对环境地质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
4.熟悉地质资源、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理论前沿及技术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主要课程:基础地质学、矿产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掘工程学、基础工程施工、环境地质学、地质工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汁,一般安排34周。
主要专业实验:矿物、岩石、化石鉴定实验、岩士测试实验、钻探实验、物探实验、水文地质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
3. 地质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必学的课程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专门学科。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所谓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地质环境各个要素的总和。包括:
(1)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地形地貌条件(3)地质结构与地应力(4)水文地质条件(5)物理地质现象(6)天然建筑材料
地 质 工 程 Geological Engineering
地质工程领域是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地质问题、所需各类矿产资源、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等是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地质工程领域正是为此目的而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实施和人才培养。地质工程领域服务范围广泛,技术手段多样化,目前,从空中、地面、地下、陆地到海洋,各种方法技术相互配合,交叉渗透,已形成科学合理的、立体交叉的现代化综合技术和方法。
本工程领域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地质学、油气及固体矿产的矿产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遥感地质、数学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
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领域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质调查、工程勘察、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开发相关的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地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了解地质工程领域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解决地质工程有关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与地质工程领域有关的专业文献和撰写论文的外文摘要,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地质工程领域中有关问题。
领域范围
地质工程领域适用的行业包括:地质调查,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评价,大型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建设,公路和铁道建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及监测等。
地质工程领域覆盖的范围包括:地质调查技术和方法与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区域矿产基地及矿产远景区预测与评价,矿区与矿床的勘探、开发与评价,地质工程领域建设、勘查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地质勘探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价、监测与保护,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地质过程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地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及新方法、新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行业的工程管理。
4. 工程地质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
1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区别工程地质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的科学(张咸恭等著《中国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应用性很强,各种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都要做工程地质研究,才能使工程与地质相互协调,既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正常运行,又保证地质环境不因工程建设而恶化,造成对工程本身或地质环境的危害。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土体工程地质研究、岩体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研究、工程地质勘察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等。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处理或改良的科学技术(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岩土工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土力学;研究内容涉及岩土体作为工程的承载体、作为工程荷载、作为工程材料、作为传导介质或环境介质等诸多方面;包括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等等。由此可见,工程地质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一门应用科学;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其本质是一种工程技术。从事工程地质工作的是地质专家(地质师),侧重于地质现象、地质成因和演化、地质规律、地质与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从事岩土工程的是工程师,关心的是如何根据工程目标和地质条件,建造满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工程或工程的一部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岩土技术问题。2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关系虽然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属地质学和土木工程,但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延伸,是有一定道理的。工程地质学的产生源于土木工程的需要,作为土木工程分支的岩土工程,是以传统的力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单纯的力学计算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开始就和工程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与结构工程比较,结构工程面临的是混凝土、钢材等人工制造的材料,材质相对均匀,材料和结构都是工程师自己选定或设计的,可控的。计算条件十分明确,因而建立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基础上的计算是可信的。而岩土材料,无论性能或结构,都是自然形成,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在多种复杂地质作用下的产物,对其材质和结构,工程师不能任意选用和控制,只能通过勘察查明,而实际上又不可能完全查清。岩土工程师不敢相信单纯的计算结果,单纯的计算是不可靠的,原因就在于工程地质条件的不确知性和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不同程度地存在计算条件的模糊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因而虽然土力学、岩石力学、计算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计算假定、计算模式、计算方法、计算参数等与实际之间存在很多不一致,计算结果总是与工程实际有相当大的差别,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5. 地质工程学基础理论
随着人类对地球空间利用的不断扩大,工程规模不断增大,在工程建筑中出现了一类新的工程类型,即地质工程。在国内外这一类型工程迅猛地发展,类型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吃惊。日本的青涵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中国的秦岭隧道,都是梦想变成现实的惊人之作。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地质工程命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在今天的中国,地质工程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已经变成了实际,已经变成了一个行业,一个学科。
随着地质工程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地质工程的认识愈来愈深,对地质工程性质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地质工程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狭义的地质工程的定义是:以地质体做建筑材料,以地质体做建筑结构,以地质环境做建筑环境建筑起来的一种特殊工程谓地质工程;广义的地质工程定义是大地改造工程或者地质环境改造工程。都江堰从宝瓶口劈山筑渠引水灌溉1000多万亩成都平原耕地、保卫兰银铁路的沙波头固沙工程都是典型的大地改造工程;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也是一种大规模的大地改造工程。改造地质环境,改造大地面貌,是一种广义的地质工程。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地质工程的建筑必须以地质为基础,一刻也离不开对地质条件及地质环境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对地质的认识就会造成失误。采矿工程是一种典型的地质工程,这项工程不仅要保证矿山开采安全,提高采矿的经济效益,也要保证环境不遭到破坏。可是由于采矿界对这项地质工程的特点认识不够,只顾采矿,不顾及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因而使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经常发生,盐池河山崩和乌江鸡冠岭山崩就是由此引起的。
实践教育着人们,提高着人们的认识,人们经过总结,逐渐地认识到建筑地质工程的规律,概括上升成为地质工程建筑的理论。理论的作用可以指导人们思考分析问题,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盲目的行动是要失败的,没有理论的知识领域,构不成学科。每一个人的思维活动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不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就是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不同理论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理论的重要性。
地质工程学现在有没有自己的理论呢?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那就没有它特殊的地方了,也就形成不了学科。经过十多年来的地质工程实践和40 年来的工作经验,著者认为已经建立起了地质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一般来说,地质工程理论是由地质和工程两个方面的理论构成的。实践经验表明,地质工程建设中发生问题主要是在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由于对地质条件不重视或认识不清造成的。归根结底地说,对地质工程建设成败起控制作用的是地质因素。据此,著者认为:地.质.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是.地.质.控.制.论.。地质控制论的作用表现在3个方面:①是指导工程地质勘察、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理论;②是指导地质工程施工的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理论;③是指导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体改造理论。地质控制论对基岩地区是很明显的,对土体也照样是适用的。它包括对地质环境的控制,也包括对岩体结构和土体结构的控制,对岩体力学的控制作用,对土体力学的控制作用。
地质超前预报问题在地质工程工作里非常重要,再好的再精的地面测绘和钻探结果也搞不清掌子面前方的真实的地质情况。我们在军都山隧道施工中作过统计,1∶2000的地面地质勘探获得的结构面,仅仅相当于地下开挖揭露出来的9%~10%。结构面在地下变化错综复杂,地质超前预报对地质工程施工十分重要。
地质超前预报是一项具体技术。地质超前预报包括地质条件超前预报、成灾可能性预报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预报3个部分,这3个部分的基础都是地质。目前,一般施工单位对地质超前预报还不太认识,做得也不多,但是做与不做大不一样,做了效果很显著。
还可以举一个如著者曾指导过在黄土中建大型竖井工程的实例。竖井直径达25m,建设单位邀请著者给他们当顾问。著者明确提出,这是一个地质工程,不管怎么设计,怎么施工,有一条必须遵守,这就是必须了解地质情况,而地质情况仅根据勘察结果不行,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地质超前预报。勘察时提出地面18m以下有一层厚层的砂卵石夹层,砂卵石层以下都含地下水。著者的经验是西北黄土中18m以下都位于地下水里是不多见的,故表示怀疑,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做超前预报。具体的办法是在已经挖成的井底超前挖一个2m深的探坑,进行超前探测,探明情况。如果井下地质情况和设计时判断的情况一样,就按原设计继续施工;如果不一样那就修改设计。他们照做了,挖到18m左右出现了砂卵石层,但是没有像原先认为的那样厚3m,只有80~100cm,这一层强行通过了。下面部分有没有水?开挖结果没有水,但是节理十分发育,这是预先估计到的,老黄土里面有节理,这是西北黄土的普遍规律。但是向下挖时,沿着黄土节理面出现掉块儿现象。他们认为是塌方,急忙把著者找到现场,著者看后,告诉他们这不是塌方,而是黄土中节理切割局部掉块。建议采取短进尺,快支护措施解决。一次进尺80~100cm,及时封闭,暴露面大了,时间长了不行,就容易掉块。为了缩短暴露时间,建议把井壁划分为1/4或1/8,分段开挖,挖一段挂网喷射混凝土封闭一段。他们按这个方法做了,结果顺利通过。里面有没有水呢?节理面内有吸附水,有时往外渗,水量很小。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在土体里施工也要实行地质超前预报。
地质体改造及保护,一般叫加固或支护,著者认为叫地质体改造好。这里有一个概念问题。目前在地下工程中防治岩体失稳的措施叫支护。支护是对着岩体失稳后作用于支护上的荷载而言,其基本概念是荷载支护体系。许多施工中,不管土体和岩体的好坏,都认为要产生塌落,塌落下来的地质体压到衬砌上,为此而采取支护。实践表明,大部分工程衬砌后面常常是空的,根本没有支护上,有的根本不需要支护。这样做的结果,有的是虚设,有的是有潜在危险的。因为现在没有支护上,时间长了,有的地方塌了,形成了偏压,隧道衬砌最怕偏压。支护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许多问题。著者提出地质体改造概念主要的出发点是认为地质体自身存在有自稳能力。对地质工程来说它可能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不能满足地质工程稳定性的要求,可以对其薄弱部分进行改造,使之满足地质工程稳定性的要求。如果是地质材料强度不足,可以利用灌浆的办法对地质体进行加固。如果是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的完整性差,可以采取锚固的办法将结构体串起来或采用灌浆的办法将结构面粘结起来,增加其完整性,提高岩体强度。如果属于应力差太大,σ3太小,可以采用预应力锚索或支护的办法提高σ3,减小应力差,提高地质工程稳定性。这是对症下药的办法。哪儿出问题了就解决哪儿的问题,是材料强度不足就解决材料问题;是结构薄弱就解决结构问题;是环境条件问题就解决环境条件;如属于地下水的问题则可以采取疏干地下水或封堵地下水的办法解决问题;属于地应力就解决地应力问题。对建筑基坑工程问题,为了保证基坑稳定性,目前都是采用按土压力计算来加一个抵抗,采用挡墙或护坡桩支挡来做。这个做法是不确切的。最好的方案是采取合适措施维持基坑开挖前的地质环境条件。
1992年著者在北京黄寺做了一个基坑工程。这个基坑距已建成的12层楼房的8m处。地基土是淤泥,建筑方担心基坑开挖时,老楼会遭到破坏,要求保护老楼。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保持老楼现在的地质体赋存环境条件,让老楼地基内的地下水尽量少改变,尽量慢改变,使老楼地基均匀沉降,就不会出现导致老楼破坏的差异变形。为此我们提出一方面在新楼与老楼之间作一道帷幕灌浆防渗,使地下水位尽量慢的变动;另一方面是地应力,开挖卸掉了侧压力,从而使地基土向基坑方向变形。一般的基坑支护是防止基坑壁的土体产生破坏。这里的问题不仅是不允许产生破坏,而且不允许产生过大的变形。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设计了采用护坡桩控制老楼地基内的应力状态,实际上完全保持是不可能的,设计的目标是让桩端的变形不超过老楼允许的倾斜变形。为此,护坡桩直径取800mm,间距1.8m,桩长22.5m,桩顶设有联梁并在联梁上加有拉索。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监测,开挖以后,桩顶变形15cm,基坑深已经达到9.5m,基本达到了设计的要求。所以说,对基坑支护不能简单的根据土压力计算,要根据工程工作目的要求来设计。地质工程设计要根据防止产生工程地质灾害的要求对地质体进行改造的目的进行设计。也就是根据地质体的成分、地质体结构、地质体的赋存环境条件,来满足地质工程稳定的要求对地质体进行改造来设计。在黄寺那个工程,因为土质为淤泥,为了增加它的强度,还在护楼桩后面进行了灌浆,提高淤泥的强度,减小土压力,也就是进行土质改造。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住老楼的地质环境,保持住了老楼的安全。地质体改造的概念和过去的支护概念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最重要的则是承认不承认地质体有自稳能力。荷载支护观点不承认地质体有自稳能力,地质体改造观点认为地质体是有自稳能力的,而且这样做的结果符合地质实际。我们利用这些综合理论来对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部分的地质工程,如边坡、地基和地下洞室,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改造工程工作是有效的。
经过10余年的实践,地质工程学已经形成了它的基础理论。这个理论不是简单的由一个两个定理构成的,而是一个理论体系。它包括有基本原理、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可以称谓地质控制论,这个理论可由图1-1展示。
图1-1 地质工程学基础理论框图
这个框图表明,地质工程学的理论基础是地质控制论,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地质工程基本原理,也就是说地质工程工作必须紧紧地依靠地质。在搞清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设计和施工,这个观念必须时刻牢记。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地质构造控制论、岩体结构控制论、土体结构控制论和地质体赋存环境条件控制论。这既是地质控制论的基本内容,又是地质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它不仅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技术理论,也是建立应用基础或应用技术理论的指导理论。地质工程学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理论是地质工程学基础理论的第二个层次。这里列出了7项应用基础理论:地质环境(包括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和方法、岩体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工程地质探测和测试理论和方法、工程地质超前预报理论和方法、地质体改造理论、方法和技术、岩土体稳定性分析理论和方法、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理论。这是解决地质工程问题时经常用到的实用基础理论,必须在搞清地质条件基础上实施,如果离开了地质,必将脱离地质实际,做出错误结论。可能有人认为,这些提法是人所共知的,没有什么新鲜内容。著者认为不是这样,实际上,在地质工程实践中脱离地质实际的实例随手可拾。可以说地质工程施工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是设计和施工脱离地质实际的结果,或者是对工程地质条件没有搞清楚或认识不清的结果。据著者所作的粗略统计,目前在地质工程施工中由于对地质条件没有搞清楚或认识不清,致使在施工中出现事故所延误工期约占总工期的30%,这是一笔巨大的浪费。其原因就在于对地质工程的基础理论没有掌握,口头上讲是知道的,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知道或没有真正按照去做。因此,在地质工程实践中不认识地质控制论,由此便不重视地质条件对地质工程的控制作用,地质工程施工和设计缺乏针对性,事故层出不穷。
上面谈到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并不是并列的,它们之间是有主有从的。地质构造控制论是所有理论的基础,它对所有理论都有控制作用,是地质控制论的核心理论。它也是所有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地质工程理论的核心理论。
上面仅就地质工程学基本原理做了概括的论述,在此再强调一点,现有的规程、规范常常脱离地质实际,所推荐的理论往往不符合地质实际,应该牢记地质工程学的基础理论是地质控制论。地质工程实践中必须抓住地质控制条件,特别是上述的地质工程学基本原理的控制作用来进行工作才能奏效。地质环境评价必须抓住大地构造背景,地质构造控制理论在这里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岩体质量评价必须抓住岩体结构、结构面的级序控制作用及地质环境赋存条件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工程地质探测和测试必须抓住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布置勘探网,进行测试设计才能取得符合实际的资料;工程地质超前预报必须抓住地质规律、地质体结构、地应力的地质规律、地下水的地质规律来进行才能取得成效。地质体改造及保护则更是如此,必须抓住地质体结构、地应力和地下水条件进行设计地质体改造及保护方案和选取地质改造及保护技术才能取得可靠的效果;岩土体稳定性分析必须抓住岩土体结构和岩土体赋存环境条件控制作用,正确地确定力学模型和岩土体力学参数,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才能取得正确的结果。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这些应用基础理论是为地质工程服务的应用基础理论,必须在研究清楚地质体规律基础上才能取得为地质工程服务的积极成效。
6.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主要专业课
我是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地质工程专业每个学校的侧重点不太一样,专业名称叫法也不尽相同。从实力来讲是中国地质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最强,两个学校地质工程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地大那边是岩土钻掘工程方向最强,成都理工这边是工程地质方向最强。成都理工这边本科阶段叫的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下面分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和物探三个方向,前两个方向在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后一个方向在地球物理学院。中国地大北京那边地质工程没武汉这边强,北京那边学的比较杂,以基坑处理方面为主,武汉这边工程学院有个地质工程的实验班,不过理工这边今年开始在一本招生也要组建实验班了。
先将成都理工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专业介绍贴出来,供你参考。
成都理工这边
勘查技术与工程(工程地质)(理科)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力学、地质学理论为基础,培养系统掌握工程地质方面的基本理论,具备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能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学生发展成为工程地质领域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奠定基础。
● 主要课程: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体力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数值法、岩土锚固和支挡工程、基础工程、地基处理与测试、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工程地质新进展等。
●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土、市政、建筑、公路、铁路、机场、水利、水电、矿山、港口、环保等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等技术工作。
● 深造方向: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本校或其他科研院所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本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勘查技术与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理科)
●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力学理论、机械设计为基础,培养系统掌握岩土钻掘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适应21世纪工程建设发展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钻掘工程专门人才。学生在学习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等专业公共课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钻探工艺学、掘进工程、石油钻探、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具有资源勘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能力,以及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 主要课程:岩土钻掘工程学、岩土钻进设备、钻井液工艺原理、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掘进工程、岩土工程设计、石油钻探、特种钻进技术等。
专业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校内外拥有多处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及实验室,实践学分占全部学分的近30%。其中,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安排校外实习一次。
●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资源开发(化石燃料开发、水力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固体矿产开发等):工程建设(道路、机场、桥隧、高层建筑等)、地下矿产资源勘探、能源勘察、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岩土工程施工等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毕业生就业主要为中核、中建、中铁建、中铁工、中国水电等集团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各研究所、公路设计院、各省地矿局及下属地勘设计单位、油田等单位。
● 深造方向:勘查技术与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方向)的一级学科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硕士阶段)。因而勘查技术与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学生可对口完成地质工程(硕士、博士)、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深造。
本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理科)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应用地球物理(含化探、遥感)方法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一般方法和现代化技术,具有油气藏、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勘察等设计与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及其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在水电、铁路、交通、建筑、国土资源、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资源勘查与评价、环境保护、工程勘察与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要课程:地质学基础、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工程数学、场论、弹性波动力学、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测量学、电法勘探、重磁勘探、物探测井、计算方法、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3S技术原理及应用、油气勘查新方法、油气物探软件技术、工程与环境物探、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层析成像等。
●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勘查设计、油气勘探、环境保护、水利水电、航天、海洋、煤炭、能源、建筑、交通、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勘探及管理工作。
● 深造方向: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本校攻读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地球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中国地质大学
080106 地质工程试验班
地质工程试验班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工程为依托,旨在培养培养地质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校地质工科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重点培养地质工程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学校对“试验班”提供了优良的育人环境与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产学研、学研产”、本硕统筹、享有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图书阅览等待遇。其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重视培养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实验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创新型、研究型,将有8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攻读硕士学位。试验班实行末位淘汰、分流—补进的动态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在全院范围内择优选拔补进。
080104 勘查技术与工程(注:岩土钻掘工程)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学、岩土钻掘、应用地球物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资源勘查及工程勘察的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可以在资源勘查、工程勘察和基础工程方向上有所侧重。
办学特色:以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从机械电子、岩土钻掘技术与工程地质等多方面给学生打下宽厚的基础,注重实践环节,使培养的学生具备研究和解决地质工程与石油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业领域:地质勘察、油气钻井、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
7.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理论发展概述有哪些
一、德国地质学家瑙曼提出“大地构造”一词最早有关地球构造讨论的著述,要算是法国地质学家埃利?博蒙(Elie de Beaumont,1798—1874年),他在1830年发表的《地球变动的研究》中已有论述,1830年,收缩理论盛行一时,基本上取代了上隆假说,1852年才全面公布收缩理论内容(见后)。
“大地构造”一词,严格地说,是在1850—1854年德国地质学家K.E.瑙曼(Naumann,1797—1873年)发表的《记录地质学教程》中第一次出现,其含义是泛指研究地壳的组成和结构。相当一段时期内,大地构造学(geotectonics)与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tectonics)作为同义语而流行。1936年E.克鲁斯(Kras)作过阐述,他说: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构造和运动的科学,而近代大地构造学一般系指大型区域性,乃至全球的地质构造而言,与传统的构造地质学有着明显的区分和分工。
16世纪,地质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桎梏下解脱出来,工业发展对金属矿产需求日益迫切,人们从寻找矿藏中认识到,首先认识地质构造形式是一条捷径,德国矿业工程师阿格利柯拉(Agericola George Bauer,1494—1555年)就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在他的名著《论金属》一书中有系统论述,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成就。比他稍早一点的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ci,1452—1520年)在工程地下发现古代海相生物遗体,使他认识到海岸线不是固定不变的,并提出海洋和陆地有过“沧海桑田”之变,这变化是地壳运动的结果。1669年丹麦学者斯蒂诺(N.Steno,1638—1686年)发表《天然固体中的坚硬物》,书中提出地层延伸理论,指出地层受扰动破坏而倾斜,他以建立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地质发展史而著名,将该区划分出六个阶段。英国地质学家斯特勒奇(J.Strachyi,1671—1743年)较早做过英国煤田地质构造的研究。德国学者勒(雷)曼(Lehmann Johann Gottlob,1719—1967年)发表《山岳的形成》;富泽尔(Fuchsel Geoge Christian,1722—1775年)发表《海陆变迁史》,把地球冷却产生的褶皱认为是构造运动的结果;盖塔尔(Guettard JeanEtinne,1715—1786年)发表《现代山岳受海水、河流、雨水之影响而低减》;狄玛列(Desmarest Nicholes,1725—1875年),在德国,特别是在萨克森地区作过大量区域地质构造调查与研究,但他没有继承郝屯的火山热流是大陆抬升的力源理论,而强调地质突变性的营力作用。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Ломоносовv M.B.,1711—1765年)在名著《论地层》中提出:改变地球面貌的力有内外两种,“内部作用”就是地震,这种作用能使地壳隆起、沉降、海岸变迁,以及山脉的形成和消失。英国学者郝屯(Hutton James,1726—1798年)在《地球理论》中曾论及说地球是按物理学和力学规律发展而变化,所有地质作用是相互联系,并按一定顺序进行。他提出地壳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垂直运动,其中地球内热的上升力最为重要。1777年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一次讲演中,提出山脉的隆起是火山作用造成的。他在地质学上最大的贡献是第一次提出“解释地质现象,只能求助于现在仍可观察到的那些自然力的作用”,完全摆脱神创论的桎梏。
法国地质学家埃利?博蒙(1798—1874年),他在1830年论及收缩理论时,或在1852年全面公布其理论的内容时认为,地球处于一种冷却收缩状态,其外壳冷却到可能有的限度,体积已不再缩小,而地球内部继续冷却收缩,地壳内外不相适应迫使地壳“下沉”、表面缩小而形成褶皱,并把褶皱作用当作主要作用,主张水平挤压力作用形成褶皱。相继发表的《地球变动的研究》、《山脉形成体系》(1852年)中也论及山脉隆起成因观点。还有俄国地质学家索科洛夫(Cokoлов,D.И.,1788—1852年)1839年发表的《地球构造学教程》,以及《山岳体系概念》、《山脉构造的起源和成因》都是以地球冷缩论观点来论述。索科络夫是把构造地质学理论系统化的著名俄国学者。
1863年美国地质学家洛甘(W.E.Logan,1798—1875年)发表的《加拿大地质报告》,以及早年发表的《北美地质文献》中,都强调逆掩断层形成了断块,来解释地质构造问题。
1838年奥地利地质学家E.修斯(Suess,1831—1914年)在著名的《地球的外貌》中提出“地台”、“大陆沉降”、“地壳运动”等术语和概念,1875在《阿尔卑斯山成因》一文中,提出北美与欧洲之间存在“陆桥”的观点,引发热烈的讨论。
美国地质学家F.B.S.泰勒(Taylor,1860—1938年)于1909年发表《从第三纪造山带论地球面貌之起源》,最早提出大陆漂移理论。
法国地质学家G.E.奥格(Haug,1861—1927年)在《地槽与大陆块》一文中,提出地槽与大陆区分,他认为:在地槽中由于海退的沉降面积超过邻近陆缘地区,地槽褶皱引起海侵,这就是被誉为“奥格定理”的基本思想,在《地槽系与大陆区》把地背斜和地向斜称之为“地槽系”,这些著述和论点有力地发展了地槽学说。
1926年美国地质学家R.A.戴利(Daly,1871—1957年)发表的《我们动荡的地球》、《地壳及其稳定》(1933年)、《地应力和地球构造》(1944年)等论著都对地质构造理论作过系统地论述。这个阶段构造地质理论的研究,已是地质科学系统中比较活跃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或大地构造学从作为独立学科起始就假学众多,学派林立,学术论战此起彼复,争论激烈,不同学派对地球组成(起源、运动、演化)有着不同概念和理论体系,形成截然不同的方法论,甚至有着完全对立的地球观和方法论。
二、美国地质学家霍尔1859年提出地槽概念,揭开构造地质学的序幕百余年来,历史上曾有过隆起说、收缩说、膨胀说、均衡说、脉动说、旋回说、潮汐说、大陆漂移说、重力褶皱说、底辟说、底流说、地壳振动说等各种构造地质学假说(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
1859年美国地质学家J.霍尔(Hall,1811—1898年)通过对阿帕拉契山地区的研究,提出了沉积重力负荷导致阿帕拉契山脉呈槽形特征的古生代沉降区。1873年,被J.D.德纳(Dana,1813—1895年)纳入冷缩造山理论体系之中,把这种槽形构造命名为地槽,认为是地球因冷缩而在大陆边缘出现的凹陷带。当时得到法国地质学家奥格(Haug,G.E.,1861—1927年)在《地槽和大陆块》中论证,认为地槽中由于海退的沉降面积超过邻近陆缘地区,地槽褶皱引起海侵。
舒贺特(C.Chuchert,1858—1942年)、科伯(Kober Leopold,1883—?年)等多次论证,特别是法国地质学家M.A.贝特朗(Bertrand,1847—1907年)在1887年将环状构造的克拉通称为造山带,提出造山旋回概念,1928年又提出对称山脉形成模式,在《阿尔卑斯与欧洲大陆的形成》中,提出盛行一时的旋回学说。
1883—1903年奥地利的修斯(1831—1914年)在《地球的面貌》一书中,发展了沉积建造的时空分带理论。在地槽学说发展过程中,德国地质学家H?施蒂勒(Stile,1876—1966年)早年也曾提出过正地槽概念(所指优地槽和冒地槽),在《构造演化获得地壳演化》中倡导比较构造理论,在构造地质学发展史上起过一定积极作用。瑞士构造地质学家E.阿尔冈(Argand,1879—1940年)在其名著《亚洲构造论》及《阿尔卑斯构造地质问题研究》中,树立起大地构造分析中的力学观点。德国地质学家勃格达诺夫(Bogтanof)、德国大地构造学家克劳斯(1889—1970年)也都做过论证。
俄国的卡尔宾斯基(Kapпискнй A.,1847—1936年)、阿尔汉格尔斯基(Apxaнгельский,A.D.,1879—1940年)等在《俄罗斯陆台的发展与构造地质学》(1923年)及《论俄罗斯陆台构造》(1940年),建立起俄罗斯陆台和地槽学派,在俄国和苏联时代占有统治地位。后来,著名地质学家巴甫洛夫(Павгов,п.A.,1854—1929年)通过月古利山构造的研究,发展了卡尔滨斯基陆台理论。进入20世纪,苏联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诸如:沙茨基(Щатский,H.C.,1895—1960年),哈茵(Xaин,B.E.,1914—?年),别洛乌索夫(Белоусов,B.B.,1907—?年),柯西金(Kосвiгин,Ю.A.),杨申(Яншин,А.Л)等,强化了苏联大地构造学派。在他们发表的《地槽学说百年》一文中,系统地反映出他们的理论观点及其发展成就。
因此,在大地构造学史(构造地质学史)研究中,都把霍尔1859年提出的地槽学说,作为学科发展的里程碑,为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地槽地台学说的建立,是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理论研究的标志性的成果,是20世纪前半叶占据统治地位的地壳垂直论、固定论的理论基础。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发展史表明:由于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在地质科学系统中所居的地位和作用,新的构造地质学理论的涌现,能反映不同时期的地质科学各个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发展趋势,如20世纪70年代板块构造地质学出现,尽管对该学说尚有颇大的争论,特别是对大陆地质的乏力,受到质疑和挑战,但在当时却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因而说大地构造学是对地质科学有着深远影响的分支学科,被誉为“地质科学中的哲学”。
8. 地质工程哪些方向比较好
地质工程专业出来的很好找工作,但是都是很苦的工作,居无定所不说,干的活基本不带技术含量很让人崩溃的。好一点的就是设计院之类的,也就待遇相对高一点,别的什么勘察施工单位,你也就是一高学历民工了。
9.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几个主要技术
首先,要明来确地质工程的自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著者认为,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是地质控制论。防治地质灾害或对地质体失稳防治的认识有两种观点:①荷载支护体系观点;②地质体改造观点。而地质体改造观点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观点,它的基础理论就是地质控制论,它科学地提出防治地质体失稳的技术措施。地质体改造是地质工程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地质体组成成分、地质体结构及地质环境条件则形成力的平衡。上述三者之一遭到破坏时,便可能产生失稳,对此可以通过改变其组成成分、结构、地质体赋存环境条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地质工程工作中常用的地质技术,可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①钻探技术;②物探技术:CT、电磁波层析、地质雷达等;③测试技术:综合测孔、流变试验、刚性压机等;④监测技术:遥测、遥控、立体监测等;⑤地质体改造技术:灌浆、锚固、支挡工程等;⑥计算机技术:数值分析、仿真模拟、反分析、自动化控制等。
10. 地质工程专业具体干什么都学哪些课程
以下是兰州大学地质工程教学计划,由于各学校办学特色不同,所以各学校也有所不同!
地质工程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对具有良好素质的地质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及地质学等理论基础及系统的地质工程理论、技能和方法,获得工程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训练,能独立从事各种建设工程中的勘察、设计、施工、评价和管理等的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在能源、水利水电、城建、交通、市政、环保和国防等部门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以及工程病害评价和治理。
二、基本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地质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通过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初步具备生产、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建设管理的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坚实的数学、力学和地质学基础。
(2) 地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
(3) 运用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4) 对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工程等开展勘察、评价、治理、设计、规划的能力。
(5) 了解地质工程学科的前沿理论及技术发展动态。
(6) 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技术文献资料。
(7) 掌握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技能,初步具有运用计算机完成地质工程及其相关工作的能力。
(8)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三、学制与学位
(一)学制
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学位
完成本专业学业,修满170学分,符合学校相关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要学科
主要学科:地质工程学,包括:方向A(工程地质学)、方向B(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五、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一)基础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基础水文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化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
(二)主干课程
构造地质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原理、工程地质勘察
(三)特色课程
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地质体改造、环境岩土工程、地球物理
六、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总学分170学分。必修课占102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57学分(含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1学分、形式与政策1学分)、专业类基础课26学分、专业课19学分;选修课46学分,其中专业指选修课23学分、专业任选课17学分、跨学科选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公共基础课 必修 56 33.1 1062 34.1
指选 0 0.0 0 0.0
专业类基础课 必修 25 14.5 450 14.5
专业课 必修 19 11.0 342 10.9
指选 24 14.0 432 13.9
任选 23 13.4 414 13.3
课外活动和实践环节 必修 25 14.0 414 13.3
合 计 172
100
3114 100
(一)公共基础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思想品德修养 2 36 1
2 法律基础 2 36 2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54 6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 36 6
5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36 7
6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54 7
7 形式与政策 1 自学,全校统考
8 大学英语 16 288 1,2,3,4
9 体育 4 144 1,2,3,4
10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3 54 1
11 高等数学 12 216 1,2
12 线性代数 3 54 1
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54 3
小计
(二)专业类基础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地球科学概论 4 72 1
2 工程制图 3 54 2
3 工程化学 4 72 2
4 工程力学 5 90 2
5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4 72 3
6 Fortran程序设计 2 36 3 1-17周
7 工程测量学 3 54 4 1-14周
小计 25
450
(三)专业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构造地质学 3 54 3
2 工程岩土学 2 36 4 1-6周
3 土力学 3 54 4 7-16周
4 岩体力学 4 72 5
5 工程地质勘察 3 54 5 11-20周
6 工程地质学原理 4 72 6 1-14周
小计 19
342
(四)指定选修课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54 3
2 地基基础工程 3 54 5
3 边坡工程 3 54 6 1-14周
4 地下工程 3 54 6 1-14周
A6 结构力学 3 54 3
A7 弹塑性力学 3 54 3
A8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习) 3 54 4 1-14周
A9 工程渗流力学 3 54 5
B6 数学物理方法 3 54 3
B7 地球物理学原理 3 54 3
B8 VC++(含实习) 3 54 4 1-14周
B9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 3 54 5
小计 24 432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 1 1
2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1 1周 2 20-20周
3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3 3周 4 18-20周
4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4 4周 6 17-20周
5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10 7,8
6 地球科学概论实验和实习 0.5 18 1
7 Fortran程序设计实习 1 36 3 1-17周
8 工程力学实验 0.5 18 2
9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0.5 18 3
10 工程测量实习 1 1周 4 16-16周
11 土工实验 1 36 4 5-13周
12 岩体力学实验 1 36 5 5-13周
13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 0.5 18 5 15-19周
小计 25
828
注:未计入随课程讲授进行的课间实验和实习。
(六)任意选修课
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广泛适应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和需要,选修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课程,至少选修23学分,其中专业任选课至少17学分、跨学科(指学科门类,包括本学院力学和土木工程等)任选课6学分。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1 遥感地质学 2 36 5 1-10周
2 土木工程概论 2 54 7 1-10周
3 地质灾害与防治 2 54 7 1-10周
4 道路工程 2 54 7 1-10周
5 矿业工程 2 54 7 8-14周
6 水利水电工程 2 54 7 1-10周
7 地震工程 2 36 8 3-8周
8 工程概预算、招投标与监理 2 54 8 3-11周
9 地理信息系统 2 36 8 3-11周
10 地质工程专题讲座 2 54 8 1-11周
A11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含课程设计) 2 54 4 1-14周
A12 工程建筑概论 2 54 5 1-14周
A13 特殊土工程地质特性与改良 2 54 5 1-10周
A14 工程钻探与取样 2 36 6 1-14周
A15 环境岩土工程 2 54 6 1-10周
A16 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 2 36 6 1-10周
A17 地质体改良 2 54 7 1-10周
A18 动力工程地质学 2 36 8 3-8周
A19 环境工程地质学 2 36 8 3-8周
A20 其它
B11 重磁电勘探 (含实习) 2 54 5
B12 地震波与声波勘探 (含实习) 2 54 5
B13 测井理论与方法(含实习) 2 36 6 8-14周
B14 放射性勘探 (含实习) 2 36 6 1-7周
B15 数字信号处理 2 54 6 1-15周
B16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2 54 7 1-16周
B17 混凝土无损检测 2 54 8 3-11周
B18 其它
小计 其它(根据当年就业形势,临时安排)
七、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要求
本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地质工程专业类必不可少的内容,与课堂教学任务相辅相成。
(一)课外活动
除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外,学生应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和课外学习,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1) 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书画比赛、辩论赛及演讲赛、英语比赛、知识竞赛、文体活动及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2) 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低年级开展政治思想、爱国广义和专业思想教育,在高年级开展毕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3) 结合各级野外实习,因时因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二)科研与生产的初步训练
(1) 广泛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系或研究所负责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报告会、专题和前沿科技讲座、学术讨论与学术交流。学生应积极参加专业类学术活动,同时参加其它相关的学术活动,拓宽知识面。
(2) 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培养科研兴趣、掌握科研方法、锻炼科研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掌握地质工程生产实践的工作程序、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任意选修课的实验和教学实习
任意选修课的实验和教学实习未单独列出,由任课教师根据课时总量灵活掌握。
(四)教学实习时间与安排
(1) 实习时间及安排
工程测量综合实习:1周,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1周,安排在第一学年第2学期最后一周进行;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3周,安排在第二学年第4学期最后三周进行;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4周,安排在第三常年第6学期最后四周进行;
地质工程毕业实习:因目前条件尚不成熟,本计划暂不列入。
(2) 排课要求
第2、4、6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应做出相应调整(总学时不变),以保证野外实习正常进行。其中:
第2学期,课堂教学(含考试)应在第19周末结束,第20周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第4学期,课堂教学(含考试)应在第16周末结束,第17周为工程测量综合实习,第17~20周为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第6学期,课堂教学(含考试)应在第16周末结束,第17~20周为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八、副修和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
(一)副修和双学位教学计划
以“地质工程”作为副修和双学位专业的学生,需按下列计划修学满学分(副修30学分、双学位50学分),按学校有关规定,可获得地质工程专业副修证或地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课 程 学 分
副 修 双学位
地球科学概论 4 4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4 4
构造地质学 3 3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3
工程岩土学 2 2
土力学 3 3
工程地质勘察 3 3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4 4
工程渗流力学 3 3
工程建筑概论 3 3
岩体力学 / 4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习) / 3
地基基础工程 / 3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 8
合计 32 50
(二)副修和双学位教学计划说明
(1) 对于副修地质工程专业或以地质工程为第二专业学位的学生,应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必要实践教学环节,达到规定学分。
(2) 授课时间、内容、要求均与地质工程专业相同,不另外单独安排。
(3) 若原专业已修本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则免修相应课程,不计学分,不足学分从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中选择。
九、其它有关说明
(一)本教学计划修订宗旨
针对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实际情况、地质工程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反馈信息,本着“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拓宽口径”的理念,在2004年“地质工程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经修订而制订本教学计划,突出兰州大学地质工程学专业的特色。
与2004年教学计划相比,本教学计划在以下方面进行的修订。
(1) 注重工程地质学基础,主要反映在课程教学内容的修正与更新、部分课程名称的更改与相应教学内容的变更、增设部分专业选修课,使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建设中的若干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就业口径。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相辅相成,在教学计划修订的同时,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尤其加强了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保证学生在掌握地质工程工作方法(勘察→设计→施工→工程对策)的基础上,熟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各领域和各类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问题。
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和遗漏。
(三)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本计划不对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作统一要求,由任课教师在公平、公共的原则下,评定学生的成绩。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如课程设计、论文撰写、学生学术讲座等)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和更进一步的基本技能训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临时选修课程的安排
根据当年就业形势,适当开设部分本计划中未列课程,供学生选修。
(五)生效日期
本教学计划从2006级开始执行。
十、地质工程学本科教学计划总体安排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
学
时 学时
总数 课时分配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讲
授 习题
讨论 实验
或
上机 课外
辅导 第一
学年 第二
学年 第三
学年 第四学年
1 2 3 4 5 6 7 8
公
共
基
础
课 必修 1 思想品德修养 2 2 36 36 2
2 法律基础 2 2 36 36 2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3 54 54 4 1-14周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 2 36 36 3 1-14周
5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 36 36 2
6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3 54 54 3
7 形式与政策 1 0 1 自学
8 大学英语 16 4 288 288 4 4 4 4
9 体育 4 2 144 144 2 2 2 2
10 高等数学 12 4 216 216 6 6
11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3 3 54 54 3
12 线性代数 3 3 54 54 3
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3 54 54 3
专业基础课 必修 14 地球科学概论 4 4 72 72 4
15 工程制图 3 3 54 54 3 1-18周
16 工程力学 5 5 90 90 5
17 工程化学 4 4 72 72 4
18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4 4 72 72 4
19 Fortran程序设计 2 2 36 36 2 1-17周
20 工程测量学 3 4 54 54 4 1-14周
专业课 必修 21 构造地质学 3 3 54 54 3
22 工程岩土学 2 6 36 36 6 1-6周
23 土力学 3 6 54 54 6 7-16周
24 岩体力学 4 4 72 72 4
25 工程地质勘察 3 3 54 54 3
26 工程地质学原理 4 6 72 72 6 1-14周
方向指选 27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3 4 54 54 3
28 地基基础工程 3 4 54 54 3
29 边坡工程 3 4 54 54 4 1-14周
30 地下工程 3 4 54 54 4 1-14周
A31 结构力学 3 3 54 54 3
A32 弹塑性力学 3 3 54 54 3
A33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验) 3 3 54 54 3
A34 工程渗流力学 3 3 54 54 3
B31 数学物理方法 3 3 54 54 3
B32 地球物理学原理 3 3 54 54 3
B33 VC++ (含实习) 3 3 54 54 3
B34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 3 3 54 54 3
任选 本专业任意选修课 17
跨学科任意选修课 6
实践教学环节 必修 35 工程力学实验 0.5 1 18 18 2
36 Fortran程序设计实习 1 2 36 36 2 1-17周
37 地球科学概论实验及实习 0.5 2 18 18 2
38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0.5 2 18 18 2
39 土工实验 1 4 36 36 4 5-13周
40 岩体力学实验 1 4 36 36 4 5-13周
41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 0.5 2 18 18 4 15-19周
42 工程测量实习 1 1周 1周 X 16-16周
43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1 1周 1周 X
44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3 3周 3周 X
45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4 4周 4周 X
46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10 X
课外活动和
社会实践等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 1 1
专业实践教学 24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环节学分合计 25 414 0 414 3 2 4 4 8 0 0 0
必修课学分、学时、实验合计 100 1854 1854 25 26 21 22 7 13 5 0
选修课学分、学时合计 47 846 432 0 0 6 3 3 8 0 0 (+414)
总学时、实验、上机学时合计 170 3114 2286 414 28 28 31 29 18 21 5 0
注:备注栏中“(+414)”为任意选修课总学时;
各学期课时合计中不含任意选修课的课时;
实践课学时为折合学时,且不含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实验和教学实习。
附: 各学期课程分配
第1学期(第一学年第1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思想品德修养 公共基础 2 36 2
2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3 体育 公共基础 1 6 2
4 高等数学 公共基础 6 90 6 全院合班
5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公共基础 3 54 3
6 线性代数 公共基础 3 54 3 全院合班
7 地球科学概论 专业基础 4 72 4
8 地球科学概论实验及实习 实践教学 0.5 18 0 2
9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 实践教学 1
小计 (必修&指选) 24.5
402
24
第2学期(第一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法律基础 公共基础 2 36 2
2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3 体育 公共基础 1 36 2
4 高等数学 公共基础 6 6 6 全院合
5 工程力学 专业基础 5 90 5
6 工程制图 专业基础 3 54 3 2
7 工程化学 指定选修 4 72 4 与土木合
8 工程力学实验 实践教学 0.5 18 0 2
9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实践教学 1 1周 0 20-20周
小计 (必修&指选) 26.5
420 24
第3学期(第二学年第1学期)
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2 体育 公共基础 1 36 2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公共基础 3 54 3 全院合班
4 Fortran程序设计 专业基础 2 36 2 全院合班
5 构造地质学 专 业 课 3 54 3
6 Fortran程序设计实习 实践教学 1 36 0 2
7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0.5 18 0 4
8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 专业基础 4 72 4
9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 指定选修 3 54 3
A10 结构力学 指定选修 3 54 3
A11 弹塑性力学 指定选修 3 54 3
B10 数学物理方法 指定选修 3 54 3
B11 地球物理学原理 指定选修 3 54 3
小计 (必修&指选) 27.5 540 27
第4学期(第二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 4 72 4
2 体育 公共基础 1 36 2
3 工程测量学 专业基础 3 54 4 1-14,与土木合班
4 工程岩土学 专 业 课 2 36 6 1-6周
5 土力学 专 业 课 3 54 6 7-15周
6 工程测量学实习 实践教学 1 1周 0 16-16周
7 土工实验 实践教学 1 36 0 4 5-13周
8 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实践教学 3 3周 0 18-20周
A9 工程与环境物探(含实习) 指定选修 3 54 4 1-14周
A10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 任意选修 2 54 4 1-14周
B9 VC++ (含实习) 指定选修 3 54 4 1-14周
B10
小计 (必修&指选) 21 586 26
第5学期(第三学年第1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岩体力学 专 业 课 4 72 4
2 工程地质勘察 专 业 课 3 54 6
3 地基基础工程 指定选修 3 54 6
4 岩体力学实验 实践教学 1 36 0 4 5-13周
5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 实践教学 0.5 18 0 4
6 遥感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36 4 1-10周
A7 工程渗流力学 指定选修 3 54 3
A8 工程建筑概论 任意选修 2 54 3
A9 特殊土工程地质特性与改良 任意选修 2 54 3
B7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 指定选修 3 54 3
B8 重磁电勘探(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54 3
B9 地震波与声波勘探(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54 3
小计 (必修&指选) 14.5 288 19
第6学期(第三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公共基础 3 54 3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公共基础 2 36 2
3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专 业 课 4 72 6 1-14周
4 地质工程综合实习 实践教学 4 0 0 17-20周
5 边坡工程 指定选修 3 54 4 1-15周
6 地下工程 指定选修 3 54 4 1-15周
A7 工程钻探与取样技术 任意选修 2 36 4 1-10周
A8 环境岩土工程 任意选修 2 54 4 1-15周
A9 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54 4 1-15周
B7 测井理论与方法(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36 6 8-14周
B8 放射性勘探(含实习) 任意选修 2 36 6 1-7周
B9 数字信号处理 任意选修 2 54 4 1-15周
小计 (必修&指选) 19 1923
第7学期(第四学年第1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毛泽东思想概论 公共基础 2 36 2
2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公共基础 3 54 3
3 土木工程概论 任意选修 3 54 6 1-10周
4 地质灾害与防治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5 道路工程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6 水利水电工程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7 矿业工程 任意选修 2 36 6 8-14周
8 地震工程 任意选修 2 36 6 1-6周
9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 0
A10 地质体改良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B10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任意选修 2 54 6 1-10周
小计 (必修&指选) 5 5
第8学期(第四学年第2学期)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总学时 周讲授学时 周实践学时 备注
1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 10
2 工程概预算、招投标与监理 任意选修 2 54 6 3-11周
3 地质工程专题讲座 任意选修 2 54 6 3-11周
4 地理信息系统 任意选修 2 36 6 3-8周
A5 动力工程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36 6 3-8周
A6 环境工程地质学 任意选修 2 36 6 3-8周
B5 混凝土无损检测 任意选修 2 54 6 3-11周
小计 (必修&指选) 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