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是地质材料的动态三轴压缩

什么是地质材料的动态三轴压缩

发布时间: 2021-02-08 21:20:55

① 地质资料收集工作的特点

(一)计划性

地质工作是一项宽泛的社会生产活动,点多、面广、战线长,野外工程施工与室内研究并举,与地质工作伴生的除了矿产资源和能源产品外,我们更关注的是非物质产品财富——地质资料。

地质研究与矿产勘探开发工作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地质矿产工作事业单位或企业每年都是有工作计划的。单位根据地勘费的下达多少,安排地质矿产工作项目,对下属单位安排地质矿产工作时都是有年度工作任务书的。在计划经济年代,地勘费与地质工作任务多数情况下是吻合的。实行市场经济后,上级按认证后的投资项目,下达勘探开发任务书,有了任务书,地质资料产生的范围就确定了。地质资料收集的计划就有依据了。如某企业下达给二级单位:地球物理勘探两个二维地球物理勘探项目,一个三维地球物理勘探项目;下达给钻井公司:15口探井30000米钻井工作量,20口开发井45000米钻井工作量;下达给研究院500万吨储量研究任务,六个勘探课题研究项目;下达给采油厂50万吨油气产量,三个研究课题等。这些任务很具体,地质资料收集计划就围绕这个任务书下达的工作量,围绕它们的地质工作所应该产生的地质资料做收集计划。有了收集计划,收集工作就能有的放矢,及时安排地质资料的验收人员、整理人员、鉴定工作、入馆时间和馆藏位置,安排复制资金和分发单位,安排汇交计划和知会利用客户。

(二)及时性

地质资料收集专职人员应该有时间“节点”意识。地质信息数据和文件材料产生后,首先掌控在单位的科技人员手中,应当在合适的时间内将其收集到地质资料保管部门,避免延误归档和及时提供利用。什么时间收集才算及时?地质资料产生后,在生产技术或研究人员手中已处理完毕,相关部门组织了验收或评审形成了验收意见书、项目评审报告,生产技术或研究人员根据验收报告或评审报告要求,进行了修改后,就应整理归档。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

(1)探矿权人应当在勘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30日前汇交;

(2)除下列情形外,采矿权人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90日前汇交:①属于阶段性关闭矿井的,自关闭之日起180日内汇交;②矿权人开发矿产资源时,发现新矿体、新矿种或者矿产资源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自开发勘探工作结束之日起180日内汇交;

(3)因违反探矿权、采矿权管理规定,被吊销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的,自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15日内汇交;

(4)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自该项目竣工之验收日起180日内汇交;

(5)其他地质资料自地质工作项目结束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因不可抗力,地质资料汇交人申请延迟汇交,需经批准,方可延期汇交,延期最长不超过180日”。以上是国家要求资料汇交单位汇交资料的截止时间。

汇交单位还需向自己的下级单位、下属资料室提出上交要求,必然要提前在汇交期限到达之前接收到下属单位交来的成果地质资料,且留足检查验收时间,才能保证自己向国家及时汇交。如中国石化对其下属分公司要求:

(1)在勘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90个工作日前汇交地质资料(比全国地质资料馆提前60天)。

(2)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150个工作日前汇交地质资料(比全国地质资料馆提前60天)。

(3)缩小勘查区块范围时,在勘查许可证变更前90个工作日汇交被放弃区块的地质资料。

(4)由勘查转入采矿的,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前90个工作日汇交该矿区的地质资料。

(5)在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提前终止勘查或采矿活动的,在办理许可证注销登记手续前60个工作日汇交地质资料。分公司对其下属单位还会提前,以便对自己的直属下级提交的地质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和修改整理,也才能保证总公司对分公司的上交和汇交时间要求。

需要汇交的地质资料,是在单位资料已经归档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基层的单位收集了地质资料,需要鉴定、整理、复制、归档,所以收集地质资料不及时,最终会影响逐级的上交、汇交时间。更会因此影响资料的及时提供利用,指导矿业勘探开发决策部署,使后续的施工工期的时间因此而后延。

研究人员有时为了在第一时间获取勘探工程信息,直接与生产现场技术人员联系,获取如测井曲线类的由设备设施产生的机出图件与数据,用以对生产一线的决策与调度指挥,指导后续勘探与开发或安全生产与施工,等不及走正常程序:归档后的印刷分发提供利用。这是地质资料管理中收集与其他档案收集中的“及时性”的特殊之处。这种特殊处理,极大地方便了现场生产指挥要求,也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种特殊,不应当影响施工项目结束或研究课题结题后正常的地质资料接收与归档程序。由于这种特殊解决了“等着归档后才能利用”带来的问题,因为研究和决策人员已经在第一时间获取了最急用的数据信息资料,但也因为解决了他们资料利用上的急不可耐的紧迫性,消解了生产技术人员事后归档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压力,从而延缓按时归档的内驱力。这是收集人员应当关注理顺的工作细节,及时敦促按时归档。

(三)完整性

在归档前收集时,地质科技文件材料及数据信息的内容和各类签章手续应当完整齐全。

在归档前收集时,根据地质科技文件材料的成套性,保证件数完整齐全。同一项地质勘探工作是各类施工工程的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如一项钻探工程,涉及钻井、测井、录井、固井、测试、试油等子工程,是由六个子工程组成的一个相互配合的单井整体工程,每个工作环节都串在一根链条之上,每个工作环节上都有地质科技文件材料或数据信息产生,不能疏漏各个环节上的每一件文件材料与数据。

野外勘探工作和室内研究工作也是一个整体,野外取得的资料,到室内进行处理、解释、化验、分析。最后根据各类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形成结论式的地质工作成果——地质报告。每一分项地质工作都是一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档号下的地质资料也呈现系统性,容不得哪个环节“掉链子”。系统内的资料不完整,直接影响综合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会使地质工作的全貌,整体记录因此残缺不全。

为了控制资料上交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些矿产企业会在工程合同中列出资料清单。在工程质量验收时,同时验收资料的数量。当承担项目方提交的地质资料在质量和数量上不符合要求时,项目承担方需要根据项目验收时验收组提出的整改要求进行整改,直到地质资料上交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验收要求为止。

以下是地球物理勘探二维项目合同中招标的甲方单位向施工的乙方单位所提出的一份地质资料清单:

A.成果报告

纸质载体:地球物理勘探成果报告、附图、附件20份及与其相应的电子文件光盘3份。

B.纸质载体的野外原始记录、相应的电子文件

(1)野外工作(含方法试验)原始记录簿(本)及各种计算簿、成果簿、统计簿(如班报表、检查工作、基点网工作等)。

(2)野外观测系统。

(3)测量野外观测手簿、水文点记录手簿等原始记录、计算手簿及有关图件。

C.仪器原始记录

(1)纸质载体:各种仪器观测的原始校验记录、性能试验记录,原始数据体(光盘或磁带等)及相关图纸、照相图纸、底片等。

(2)仪器班报(纸质载体和光盘电子文件),原始记录(光盘或磁带),SPS数据(光盘或磁带等),现场采集剖面,小折射、微测井记录及成果等各种野外采集原始资料(纸质载体和光盘电子文件)。

D.综合性成果资料

(1)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和解释推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成果数据体、图表(册)等(如物探工作中的速度谱、时间剖面、时深转换以及其他特殊处理剖面等)。

(2)技术阶段小结、总结,技术专报,为评审汇报准备纸质载体和光盘电子文件,包括多媒体PPT。

(3)收集的并直接作为本项目依据的资料(纸质载体、电子文本或扫描数据文件)。

E.样品分析资料(纸质载体、电子文本或数据光盘)

(1)采样记录簿及采样位置平面、剖面图。

(2)样品登记簿、送样清单。

(3)分析、鉴定、实验、测试成果报告及其数据表、曲线图、照片、底片及其电子数据等。

(4)内、外质检报告。

F.管理性文件(纸质载体、电子文本或数据光盘)

(1)成果报告最终评审(鉴定、验收)意见书。

(2)任务书,招标、投标书,发包、承包书,合同、协议书。

(3)调研报告、立项论证材料。

(4)项目计划、计划调整或项目撤销文件。

(5)设计书及其附图、设计审批意见书、设计更改申请书及审批意见书。

(6)重要技术措施,有关技术指示、专家建议。

(7)技术会议文件。

(8)质量监理、检查、验收文件。

(9)项目预、决算文件。

(10)如果该项目或课题成果获奖或取得专利,还需上交成果奖申报、评审、奖励文件,获奖凭证,专利文件等。

该物探二维项目工程验收时,验收组对照上述合同清单中的A、B、C、D、E、F、六条及其小项一致,那么,该物探二维项目工程的成套地质资料就是具备相对完整和系统性。其他勘探开发项目的地质资料完整性也可以根据合同要求提供的清单进行验收,以此确定工程项目地质资料验收的完整性。

② 成果地质资料的后期整理

1.质量要求

成果地质资料与原本地质资料质量要求有区别:

载体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纸张要求为无酸纸张,原图一般要求透明图聚乙烯质底,而成果地质资料70克印刷纸张即可。没有无酸要求。字迹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的字迹,要求着墨牢靠,墨迹耐久;成果地质资料的字迹可是打印机输出的喷墨,可以是激光打印字迹,可以是小型印刷机印刷,其图件可以是机出打印件,可以是正轨印刷厂的印刷件,还可以是兰晒图、复印图。能看清、方便利用即可,对墨迹无特殊要求。

装订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要求线装,规格是三孔一线,也可用不锈钢订书针装订;成果地质资料无特殊要求,普通的印刷装订和一般的订书机装订都行。

份数要求上的区别:原本地质资料归档一份,而成果地质资料归档多份,除了归档份数外,还可在库房里暂存多份,以替换利用率高而遭受磨损的成果资料。成果地质资料还可根据需要分发给相关科研生产部门,只需办理领用手续即可。

2.成果地质资料的后期鉴定

对日常馆内的成果地质资料的鉴定基本没有工作量,微调而已。日常对因借用而磨损而不能继续供借阅利用件,从成果地质资料的暂存库内拿出备用件进行替换,或电子件打印出一份纸质件进行替换,从暂存部分拿出来替换归档的成果资料,用被替换旧资料的档号,被替换的旧资料淘汰出局,备案销毁。

成果资料没有确定的保管期限要求,以满足日常借阅确定归档份数。

成果资料有保密要求,同一档资料,对不同密级的成果资料分盒保存,防止借阅时泄密。

成果资料分类与原本资料相同,但编号不可能同步。在归档清单与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中多了“份数”一栏。因为成果资料为了满足借阅要求,往往归档多份,各馆藏单位一般按实际借阅需求情况决定归档份数。实际情况是指:借阅利用率情况。

成果资料编目独立成册,与原本资料目录分开管理。

③ 几种主要地质资料编研类型介绍

(一)管理性文件汇编

地质任务书汇编、钻井任务书汇编、工程合同汇编、地质工程招标材料汇编、资源勘探开发征地合同或申请用地与政府批复文件汇编等。

(二)专题资料汇编

区域实测井位坐标汇编,各类地质图件汇编,化验分析报告汇编。三维地震资料目录汇编、井斜数据表汇编等。

(三)学术会议文献汇编

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议及专题论文汇编。

以上三种汇编以原文为主,根据需要可对文件删节,采用节录形式。在汇编正文之前,通常安排编辑说明和目录。编辑说明中简要介绍此汇编的目的、收录文件范围、编排体系等事项。地质资料各类汇编,一般不安排公开发行,多为内部使用。

(四)成果资料摘编

将成果地质资料摘编又称文摘,将成果文摘分类集中起来加以公布,是成果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其优点在于:①成果资料的文摘言简意赅地提示了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文摘汇编信息量大,利用者可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信息概要;②文摘具有引导利用之功效。地质工作科技人员可以借助摘编选择自己所需地质资料报告原文,有针对性地查阅利用;③文摘编辑形式丰富多彩,可出版汇集,也可以杂志形式定期出刊,还可针对读者群供内部查阅。

文摘与地质报告中的“内容摘要”不同,文摘的编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进行标准化编写,“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记叙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文摘一般分编号、题名、作者、出处、文摘者、正文几个部分。

文摘号:是摘编顺序号,如文摘某册文摘,集中汇编了1500个成果地质报告的摘编,这本汇集就有1500个文摘号,有排序作用。

文摘题名:概括揭示成果资料内容,一般使用成果报告的原标题。也可根据资料内容进行提炼标题。

作者:即成果地质资料的地质报告的编写者。编写者多时,一般取前三名。

出处:即地质资料归档后所在资料馆名称(非公开发行)。一般填写资料馆名称不涉及档号,若文章在相关期刊上发表了,可填写相关期刊名称和期号。

文摘者:即文摘报告摘编人。此栏之目的是为标明责任人,以示对编摘内容及出处负责。

正文:与成果地质资料编写中所提到的正文不同,此处的正文是指文摘的具体内容。是对成果资料中的具体地质报告原文内容的概括摘要,它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忠实于地质资料原文,客观、真实地描述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对专业术语不懂的尽量使用资料原文用语,不要带有摘编者的个人主观意见。

(2)文摘语言还需要独立性,使读者不阅读成果报告原文也能从中获得主要内容和相关信息,文摘该是一篇完整的专业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3)文字简练、表意清晰,尽量使用标准地质及相关专业术语,不倡导用图表,篇幅一般在300字左右。

地质资料文摘汇编,主要是地质成果报告文摘汇编,可参考该成果地质资料中的“内容摘要”。

专题地质资料文摘汇编,主要是针对企业事业单位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地质资料文摘汇编。如某矿产企业由于职能调整,需要从事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可组织人员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果资料文摘汇编》、《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果资料文摘汇编》等。

(五)地质矿产工作大事记

地质工作、矿产企业大事记,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在单位范围内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和矿产资源的重要活动。它如同一个人的个人履历记载,一个单位或一个机关的地质、矿产工作大事记录,可以简明扼要地勾画出地质与矿产工作发展历程。帮助回顾地质工作历史,核查地质事件事实经过,是编史修志的重要参考素材和线索。主要有这几种:地质灾害大事记,地质矿产勘探大事记,地质学家生平大事记等。

地质与矿产工作大事记的结构:

(1)题名。为大事记的标题,标题中应包括记述标的、内容、名称等要素。其中时间项可以直接写入标题中。

(2)编辑说明。对大事记的编写情况的说明:编写的目的和读者群、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间起止区间、地质资料的来源、编排体例与结构、编辑方法及主编人员基本情况等。

(3)序言。一般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的单位所写的,内容一般为推介作品,对大事记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编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地质与矿产工作中的人物和重要事情。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一般都排在目录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以丛书体例写的序,也有排在丛书序之前的情况。

(4)目录,也称次目。帮助读者寻找大事条目的线索,一般根据大事记体例编写,如编年体可按历史时期或年代列出大事条目所在页码。如“一轮普查”、“二轮普查”…;“一五攻关”…“八五攻关”。

(5)正文。大事记的主体部分。要求将所述大事详细地说清楚。一般先分几个时段,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一五科技攻关…九五课题攻关”,在每个时段里都以时间顺序排列所记录的地质与矿产工作中的大事。

(6)按语或注释。按地质工作时段编排的大事记,可在每个时期前加一段按语,介绍这段地质工作期间历史背景和大事要点;地质工作大事记中,有一些生僻的地质用语,专用名词,可以注释并加以说明,方便读者理解。

(7)附件。大事记的辅助材料,放在正文之后,以便读者查阅,参考文章篇目、区域地质构造相关图件、相关数据表格等。

地质工作大事记的材料收集,应该齐全,并慎重审核。材料收集应通过下面几个渠道重点收集:①地质矿产工作单位的专业工作会议材料,如矿产勘探工作会议、矿产开发工作会议、采矿工作会议、地质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地质学术研讨会议、地质工程专业技术表彰会议、庆功大会和各类专业年会等。②地质工作年报、月报、专报、新闻报道等。③相关会议记录。

地质工作大事记的材料审核就是对收集来的各种材料,进行审查核准,认真考订,使大事记录准确无误。审查的方法:将不同工程施工单位对叙述同一件地质矿产事例的记录材料对照,也可寻找当事人,上门寻访等。审查可经过以下程序:对需在“大事记”中记录的每件事,力求多方核准一致,对有怀疑之处,考订清楚再予以收录;完成的初稿,分发给相关工程队伍或参与机关部门、相关当事人征求意见,补充不足材料,修改失误之处。最后,请审核部门领导或主管领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印刷或出版后再发现问题的,应予以勘误或其他方法弥补。

地质工作大事记的主要结构有大事时间和大事叙述两个方面组成。大事时间,要求准确的年月日,采用公元时制。特殊地质工作事件,可精确到时分秒。大事叙述,叙述文字运用得当,讲究层次和叙述方法,地质专业术语不别通俗化。大事记,遵循一事一条规则,不必将几件事一起叙述,在同一时间内有几件地质工作事件发生且都需记录时,也应分事件各列条目分别叙述。叙述文字需将所叙地质工作大事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时有顺序,事有始末。这就要求编写人员具备相当的文字功底和专业素养。叙述地质工作事件时,着重客观记录,可适当简要评述或者评价。如叙述苏58井钻获油流时,可加上“标志着苏北工业油流的历史性突破”等评价性词句。

④ 地质资料利用的方式

(一)在地质资料馆阅览、摘抄的方式

这是传统的利用档案、图书和资料的一种方式。地质资料馆一般都开辟了阅览场所,有些地质资料只允许在阅览室阅览和摘抄,不允许借出馆外阅读。地质资料馆一般都配备有相应的阅览管理人员、电子阅读设施及与之相适应的阅览管理制度。在这里阅览和摘抄要注意阅览场所的规则,如禁止烟火、不得喧哗、不能在资料上涂鸦或其他有损地质资料的行为,履行阅览、相关摘抄登记、验证手续等。这是地质资料利用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二)成果资料借用或拷贝带走的方式

由于读者阅读时间的零碎,或有其他原因不想在阅览室阅读。在企业资料馆,企业内部系统科技人员是可以通过履行一定手续,将成果地质资料借走、拷贝或复印带走阅读利用的。这种借走或拷贝带走的地质资料可以不在资料馆所阅读。由于保密等原因,一般要求在地质矿产技术人员的工作场所阅读。成果地质资料不同于其他档案,其他档案原件为了防止磨损和档案保护,一般很少借出,如地质资料中是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地质档案)也不借出。成果地质资料有复制本,而且利用率很高,复制本借出不影响原件保存。同一档地质资料归档多套,在同一时间内可供多人阅读,有时多套成果地质资料复制本仍不能满足需要,地质资料馆还与借阅者约定借阅期间,定期归还,使有限套的复制本提高了利用周转率。借阅者通过登记借阅清单并签字完成资料借走手续。若过期不能归还,除了损失自己的诚信外,还会被罚款、不接待再次借阅等处罚。地质资料的借阅在地质和矿产行业内部大量存在,这也是最常见的地质资料利用方式之一。有时在一个企业系统内部还被允许长期使用可以不还,还能出现复印一份给借阅者带走现象。但出现这种情况的利用者,一般是本企业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他们也需履行严格的登记、签字等相关手续,出现泄密时就会追踪到泄密者。

(三)观察实物陈列,获取感性认识的方式

地质资料管理单位,一般设有实物资料(又叫标本)陈列室,一些地质大学或省级地质局还有地质博物馆。陈列某些区块内的地层、地质物性、古生物、各种矿藏、宝石标本等。大型矿产企业的陈列室一般在岩心库区独立设置一个展区,也有在地质资料馆或地质档案馆区内设陈列室。

实物资料的观察,一般是在阅读过文字资料或岩心标本图像的基础上,为了亲眼验证思路的准确性而采取的措施。对实物资料的仔细观察,以获取对矿物、岩性的认识需要自带放大镜等“阅读”工具,并履行相关手续。

(四)采集岩心等样品,化验分析方式

岩心、岩屑、标本、光薄片等矿物属于珍贵实物地质资料。当你对某一区域内的地质、地层、物性的情况感兴趣时,除了最直观的观察该区域内实物地质资料,也可以选择观察该区域内的典型钻井的岩心、岩屑或它们的扫描图像。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调研,在允许的情况下(岩心、岩屑采样审批手续)采集一些实物资料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分析这些实物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古生物薄片、气相识谱、地质年龄同位素测定等。通过化验分析出具的报告,深化该区域的古地理、古生物、地质构造、矿产生成环境等方面的认识。

在钻探过程中,实施取心作业之目的是要解决的问题:获取古生物证据,便于地层对比,确定地层时代;取得矿产生成特征信息,判断区域内目标矿产勘探前景;获取岩性、岩石结构特征信息,分析判断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获取储层物性、含矿及工程力学参数数据,落实和优选测试文案;取得地层顷角、接触关系、断层、岩心裂隙及缝洞特征信息,为判断矿藏类型、确定矿产开发方案提供依据;获取矿藏储量动态、静态计算依据性信息数据,验证开发效果;此外还能有助于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其他工程和地质问题。观测岩心、标本,采集样品与化验分析,能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岩心、岩屑、各类矿物标本是实物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实物地质资料在资料馆、地质资料数据库查看不到。若是需要查看和采集标本、岩心、岩屑样品,就得去实物资料岩心库、岩心管理管理系统查看和采样。

采集岩心、岩屑等实物资料,需要遵守《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和企业相关管理制度。

去某岩心库,查看并采集实物资料还需要履行相关手续,如开具介绍信,并获相关部门批准后,就可享受到岩心管理人员的查看接待,或在网上访问岩心扫描图像库。

到实物资料库样采集品,手续就会多一点,特别是参数井、资料井、重要探井的岩心岩屑是需要永久保存的,不能随便采集拿去化验分析的,通常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某课题需要采集岩心样送实验室做分析化验,弄清楚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水饱和度,相关人员首先需要提出采样申请,并附“样品采集清单”,报课题负责人批准,表示该课题确实为分析和研究需要,然后报上级主管领导批准,方可采集到样品。一般情况下能通过观察样品解决问题的,就不会被批准样品采集。非采集不可的,先要查看过去是否已经做过相关层位的化验分析项目,防止重复采集化验分析而造成浪费和损失。

⑤ 按照地质资料实物形态分类

根据地质资料实物产出的形式、来源,总体可分为标本、岩(矿)心、光(薄)片、副样个主要类型。

1.标本

标本主要来源于地表露头,一般为地表地质调查、槽探、坑探工程等所采集。根据专业属性可分为:

1)岩石标本:主要反映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其规格一般为3cm×6cm×9cm。岩石标本按岩性特征可进一步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类型。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岩石标本往往通过实测剖面的方式按岩性分层系统采集,是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并容易保存的实物地质资料类型。

2)化石标本:指采集的沉积岩层中所含的古生物化石标本,是具有重要地质意义和收藏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化石标本的规格依化石种类、形态等不同而不同。

图1-1 实物地质资料分类体系

3)矿物标本:指在地质调查或矿产勘查过程中采集的具有典型特征或典型晶型特征的矿物标本。

从标本采集的系统性看,有些标本是以剖面或图幅为单位系统采集的,如地层、岩体以及构造剖面等,可称之为系统性标本;其余则可称为非系统性标本。

2.岩(矿)心

岩(矿)心主要来源于地下,是通过钻探工程获取的岩石样品。岩(矿)心一般产生在矿产勘查和资源评价过程中,原始的岩(矿)心一般为圆柱状,直径为80~300mm,一般金属矿产类的岩(矿)心直径较小,油气勘探的岩(矿)心直径较大。根据勘探目的,岩(矿)心可划分为油气勘探岩(矿)心、煤田勘探岩(矿)心、金属矿产岩(矿)心和非金属矿产岩(矿)心等类型。另外,根据岩(矿)心的保存情况也可分为缩分岩(矿)心和未缩分岩(矿)心。

3.光(薄)片

光片是一面被磨平并抛光过的矿石小标本。磨光面要求平滑如镜,硬矿物和软矿物的相对突起不过于明显,不应有小坑、细裂缝或擦痕存在。碎屑矿物用各种胶结物(如电木粉)胶结后也可磨成光片。适用于矿石矿物(方铅矿、黄铜矿等)的判别。

薄片主要用来对岩石中的透明矿物进行观察,适用于一般岩石。岩石薄片是将岩石通过切片、研磨技术制成厚度为0.3mm的片状岩石,以便利用显微镜研究岩石的矿物成分特征、结构构造,对岩石进行分类和命名。岩石薄片按专业属性可以划分为沉积岩薄片、变质岩薄片、岩浆岩薄片和构造岩薄片等主要类型。一些特殊的古生物化石(如有孔虫)也是通过制作薄片的方式进行研究的,是比较特殊的或具专属性的薄片类型。作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式,岩石薄片的数量非常巨大,是非常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之一。

4.副样

主要是指进行岩石化学分析时对岩石进行加工粉碎而产生的粉状样品。根据其原样品性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水系沉积物松散型副样;另一类为基岩副样,由基岩样品粉碎产生。

上述4个类型是主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形态类型。除此之外,地质工作产生的液态、气态实物地质资料也属实物地质资料范畴。随着实物地质资料行业的发展,未来按照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形态进行的分类将更加细化和扩大。

⑥ 地质资料的概念

地质资料是人类在地质基础理论研究、矿产勘探与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岩矿心和标本等形式为载体的记录性数据与数据材料。地质资料外延包括: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值得指出的是,档案学意义上的“记录性材料”,强调它的原始性和唯一性;而地质资料也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记录性材料”,其内涵要丰富得多,既包含原始记录意义上的“地质档案”,也包含经过印刷反映地质工作成果的复制件,还包括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矿产样品等反映自然的原始形态的实物。

1952年地质部成立资料组,从那时起,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就称为“地质资料”。1957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技术档案资料工作暂行通则》,这是具有法规意义上的提到“技术资料”,198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将技术资料中的原始记录通过归档的部分科技文件材料称为科学技术档案。但地质学行业或地质部门一直沿用地质资料名称,在方便利用的思维模式和管理实践中自成一体,不愿改变已经习惯地质资料的称谓。

或许用现代的“信息”观,将其称为地质信息更为贴切一些。将地质信息纳入“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利用”模式进行管理,思路可能会更加开阔。

⑦ 地质资料成果汇交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家对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制度。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构:全国地质资料馆,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依法保存、管理汇交的地质资料,为全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地质资料汇交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前述规定以外的地质项目,由出资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由国家出资的,承担有关地质工作项目的单位为地质资料汇交人;中外合作开展地质工作的,中方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外方承担汇交资料的连带责任。

地质资料汇交范围: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地质资料;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质资料;海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地震地质资料;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资料;专项研究地质资料。

除国家规定需要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细目外,其他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只需汇交目录。

地质资料汇交期限:探矿权人应当在勘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30日前汇交;采矿权人应当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90日前汇交;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自该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其他的地质资料,自地质工作项目结束之日起180日内汇交。

⑧ 实物地质资料的特点

地质资料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与其他两种地质资料相比既有许多共性,又有显著的差异。它们都是地质资料或地球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它们所赋存的信息相互联系,都具有重要的保存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但实物地质资料也有不同于其他地质资料的特点,具有原始性、可重复利用性、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的特点。

原始性是指实物地质资料所载负或储存的是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原始信息,具有最客观、最真实的特点,采集保管后具有最朴素的原始性,不加任何人工修饰,它仍然基本保留原始面貌。因此,它具有更加广阔的开发空间和可持续利用价值。

可重复利用性是指实物地质资料直接取自组成地球的地质体,即实物地质资料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它是地球演变的地质信息的记录,它所蕴含的地质信息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是不变的,是完全可以进行多次深入研究和重复利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多次观察和研究,以便获得新的发现或重新认识某一地质信息。

不复制性(不可替代性)是指,任何一件实物地质资料都是在不同形式的地质工作中,通过特定的手段或方法获取的,而这些工作和手段方法一般不会重复进行,不能像文本资料那样可以复制。因此,从实物地质资料的生成条件和生产条件来看,每一件实物地质资料都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

唯一性是指实物地质资料是地球和天体演化运动过程中,某些特定的动力活动或地质作用的产物。虽然地球或天体运动发生多种周期性变化,但其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造就的实物地质资料不会重新再生。

⑨ 用ABAQUS做常规三轴压缩实验如何得到应力-应变曲线

用ABAQUS分别输出应力与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然后再创建曲线的combine命令,将两条曲线进行处理,转化为应力——应变曲线。
ABAQUS 是一套功能强大的工程模拟的有限元软件,其解决问题的范围从相对简单的线性分析到许多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ABAQUS 包括一个丰富的、可模拟任意几何形状的单元库。并拥有各种类型的材料模型库,可以模拟典型工程材料的性能,其中包括金属、橡胶、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可压缩超弹性泡沫材料以及土壤和岩石等地质材料,作为通用的模拟工具, ABAQUS 除了能解决大量结构(应力 / 位移)问题,还可以模拟其他工程领域的许多问题,例如热传导、质量扩散、热电耦合分析、声学分析、岩土力学分析(流体渗透 / 应力耦合分析)及压电介质分析。

ABAQUS有两个主求解器模块— ABAQUS/Standard 和 ABAQUS/Explicit。ABAQUS 还包含一个全面支持求解器的图形用户界面,即人机交互前后处理模块 — ABAQUS/CAE 。 ABAQUS 对某些特殊问题还提供了专用模块来加以解决。
ABAQUS 被广泛地认为是功能最强的有限元软件,可以分析复杂的固体力学结构力学系统,特别是能够驾驭非常庞大复杂的问题和模拟高度非线性问题。 ABAQUS 不但可以做单一零件的力学和多物理场的分析,同时还可以做系统级的分析和研究。 ABAQUS 的系统级分析的特点相对于其他的分析软件来说是独一无二的。由于 ABAQUS 优秀的分析能力和模拟复杂系统的可靠性使得 ABAQUS 被各国的工业和研究中所广泛的采用。 ABAQUS 产品在大量的高科技产品研究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