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件公路什么颜色
1. 矿山地质形成采场地质图件有哪些图
一、矿区地形地质图:地形地质图是反映矿区地形及地质情况的图件,它是在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花纹符号,把地表上各种地质体按比例尺缩小并垂直投影到水平面上的一种图件。地形地质图是研究矿床赋存条件、成矿规律、合理布置生产勘探工程、进行矿山设计建设或技术改造、开拓延伸设计,编制矿山远景规划所必须的图件。
二、矿床地质横剖面图:矿床地质横剖面图是垂直矿体或主要构造走向切割,并反应其沿倾向方向的变化情况及地质特征的图件,矿山最常用的横剖面图是勘探线横剖面图,它是反映矿区地质全貌、矿床地质构造特征、矿体出露及埋藏情况、矿体厚度和品位沿倾向变化规律的重要图件,是绘制水平地质断面图和投影图、矿层底板等高线图的重要依据,是储量计算、矿山设计与生产的必用图件。
三、矿床地质纵剖面图:矿床地质纵剖面图是沿体平均走向切割,用以了解矿床沿走向延长及延深变化情况及其成矿地质条件的图件。
四、矿体投影图:矿体投影图是一个投影面上,表示矿体总的分布轮廓及各级储量范围的图件。当矿体总倾角大于60°时,一般采用垂直纵投影图,小于60°则采用水平投影图。60°~45°之间,为某种需要也可采用倾斜投影图。它是进行储量计算。编制采掘计划和远景规划的基础图件。矿山设计时,各种开拓系统要投影在此图上,矿山生产中,常用该图编制采掘计划。
五、开采阶段地质平面图:开采阶段地质平面图是表示矿体、围岩、构造、矿石质量等在某一标高水平上地质特征及变化的图件,是地下开采编制生产勘探设计、采掘技术计划、确定开采顺序、布置开采块段的重要依据。
六、开采平盘地质平面图:是表现露天开采平盘的矿床矿化情况、分布规律、产状构造、围岩条件及岩石类型等地质现象的平面图件。它是编制采掘计划、计算地质储量的重要依据。
七、等值线图:用一系列的等值曲线分别表明矿体各种地质特征的图件。具体可有:矿体顶(底)板等高线图,矿石品位等值线图,矿体等厚线图等。
2. 一个标准地质图件包括哪些内容
1、内容:主图 图例 柱状图 剖面图(一般两条) 责任表。
2、地质信息:
主图:地版层(当权然需要填色)、断层(一般使用红色笔)、褶皱、区域的地貌需要一些(例如陡坎、房屋、铁路、公路等)当然一些文字性标志也需要的(例如什么山、什么坝、填色的部分是哪个地层等)
图例:每种地层对应一种颜色,整体来说都有规定的颜色;还有一些其他的标志,断层,陡坎等。
柱状图:地区的柱状图反应了该区域的所有地层,包括其地层厚度,岩性特征和化石,矿藏资源,沉积环境等
剖面图:在地图上选择一个能够反应地层和构造运动的一条线,绘制其剖面图,当然其中有些部分在主图上面看不出来,但是需要根据主图和柱状图等信息推测出来,如复杂褶皱、覆盖的地层。
责任表:这个就简单了,内容有单位 、图名、比例尺、编号、制图人、日期、数据来源等。
这些信息在绘制地质图的时候都会有相关的规定。例如图的放置的地方,占用大小等都有规定。而绘制这些提交的还包括你的原始数据,参考的资料等。
3. 地质图和其他图件的编制
地质图是地质调查工作的最主要成果图件。它是按GB958的规定和比例尺的要求将工作区内的各种地质体、构造及其性质、产状要素等地质内容及特征,综合反映在地质图上。所以,地质图的质量直接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的质量,应精心编制。编制的图件包括作者原图、编稿原图和地质图等。
(一)作者原图的编绘
作者原图是在野外实际材料图基础上,作者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协同制作的综合性图件之一,其图框内的内容是根据野外验收意见。由作者补充、修改、完善,并对部分地质内容重新修正、对地质要素进一步合理取舍后,修编于1:5万薄膜图上。经再次扫描、计算机矢量化、数学方法校正、利用MapGIS制图软件再编辑的彩色地质图。
作者原图图框外的内容须由作者根据出版要求,在实际材料图图框外的内容基础上补充相关内容(如图切剖面、有关模式图、综合柱状图、接图表、地质图调查单位、相关地理信息等),图框外内容可由作者根据图面结构进行调整,编于白磅纸上或清绘于薄膜图上。
作者原图上的图层,设色、地理要素、地理精度等要求按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规定执行。
现将作者原图的成图步骤与主要内容叙述如下:
1.地形底图的选择
地形底图应是符合要求的国家测绘部门最新出版的正规地形图。但对图上的地形地物要素须作适当简化,以便能清晰地表示地质内容。
2.地质体的取舍
野外手图上的地质内容翔实多样。针对这一情形,在编制地质图时要先拟定地质体取舍,归并乃至扩大表示的方案。应遵循的原则参见地质图的编绘内容。
3.拟定图例
在编图之初应拟定工作区的图例,在编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的情况,作适当的增删或修改。
图例应按照GB958—89《1:50000区域地质图图例》制作规定来编制。图例应包括各种线条、符号、文字代号和简短的说明等内容,力求简洁美观,易于区别和记忆。其编排顺序和内容详见第四章第一节相关内容,也可在遵循上述原则的情况下,编制出新颖的地质图图例(图5-1,5-2)。
图5-1 湖南桂东沙田1:5万地质图图例
(据周维屏等,1993)
图5-2 贵阳花溪燕楼1:5万地质图图例
(据周维屏等,1993)
4.编图原则
(1)填图单元的表示
沉积岩区作者原图(1:5万)均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填图单位。
组及正式命名段和层的编图组是区域岩石地层划分和1:5万地质填图的基本单位,是区域地质研究中最重要的单位。因此,一般来说,在1:5万地质图上应把每一个组都绘制出来。
虽然组内正式命名的段和层也是重要的填图单位,但它们在此只是辅助说明组的特征,因此段只在其顶、底界线能被准确填绘时才参加编图,层则多以特殊的线条或色线来表示。
非正式岩石单位的编图为了便于进行区域地层研究在大区内取得一致,提高岩石地层划分和地质图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组不易划分过细过小。组过细不仅不能充分显示丰富多彩的客观地质现象,反而会导致岩石地层划分的僵化和地质图的呆板化。将地层序列内的特殊生物富集层、旋回、事件层、局部的岩性变化、成岩变化、动力变形变质、矿化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参加编图。充分利用颜色、符号、线划的变化,以灵活的方式、较多的层次加以表示,却能在保持图面活灵活现总体脉络清晰的基础上,反映更多的具体细节(图5-2)。
非正式段:如1、2、3段.上、中、下段,砂岩、页岩、灰岩段等,也是常用的编图单位。这种单位虽不像上述那些非正式单位那样具体、详细,但仍然是不可少的。如组内的某一部分被命名为正式段后,其余的称为非正式段。非正式段已为大家所习用,当组的厚度大,岩性渐变或地质构造、岩性变化特别复杂时,用非正式段配合上述其他类型的非正式单位(如构造混杂岩、糜棱岩等)参加编图是非常之必需的。
群的编图除以组为基本单位外,为了保证图面的真实性,对那些厚度特别小的组,则可采用并组为“群”这一夸大方式来表示,但并组为“群”一定要遵循地层指南的规定,不能任意强行归并。
(2)图式
为了充分利用有效印刷版面反映地质图内难以表现的重要细节,使地质图各具特色,图式应根据工作区地质构造情况和印刷技术要求灵活确定而不作统一规定,但图名、图幅编号、比例尺、图例、责任表、资料来源、接图表是地质图不可或缺的内容。图框外其余版面可灵活编排些能辅助说明工作区地质特征的图表,可为地质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要编制的内容参见地质图的编制。
(二)编稿原图(铝板或薄膜)的编绘
由计算机操作人员利用MapGIS制图软件进行编绘,其图框内的内容同作者原图图框内内容,其中地理部分采用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收集的国家测绘局最新出版的1:5万数字地理图数据。图框外的内容按照出版有关规定要求,将作者原图上图框外的内容扫描,矢量化和再编辑,调整好图面结构摆布,其代号、线、区编辑与图框内有关地质内容属性达到完全对应。
(三)地质剖面图的编绘
为了形象地表示工作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编绘地质剖面图(图切)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图切剖面图一般以1~3条为宜。其中最少要有一条横穿图幅的主干图切剖面,其余图切剖面可以横穿图幅,也可以不横穿图幅。若两条剖面都横穿图幅,则不必图切第三条剖面。
(2)图切剖面图要能充分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垂直于主要构造线方向。尽量选择在地层(或侵入岩)出露最全、断层较少,又能反映图幅主要构造形态的空间位置。强调:①图切剖面比例尺与地质图必须一致;②地形、各种地质要素必须与平面图相吻合。
(3)图切剖面图须按“左西右东、左南右北”方位置于地质图图廓下方;剖面长度不宜超过图廓宽度。图廓下方只有列两行剖面的宽度,如果剖面多于两条时,可将短剖面列于一行,主干剖面应独占一行。
(4)当剖面线与某地质界面的夹角小于80°时,该界面产状在剖面上应用视倾角值画出。(注:在图面上示出的数值应是真倾角值)。
(5)剖面岩性用花纹表示,应突出主要岩性和岩性组合。
(6)图切剖面各层的岩性花纹应与综合柱状图及图件中各对应层的岩性花纹一致。剖面中各地质体的符号、颜色应与地质图中各对应地质体的符号、颜色一致。
(7)图切剖面图的地质体界面应依其产状用手工作自然勾绘,切忌用三角板、直尺画成直线。
(8)图切剖面的断裂,应用箭头表示上盘相对运动的方向。
(9)图切剖面可利用地质图图例,无需单列图例。
(10)图切剖面上要有地形要素(如村庄、山峰)、剖面号等内容。
(四)地质图的编绘
地质图是根据最终验收成果,在原有编稿原图基础上,据评审意见补充、修改,利用计算机MapGIS绘图软件编绘、制版、印刷的最终图件。其制图方法与过程实际上是编稿原图制做的延伸,主要制作流程基本相同。其图框内、外的地质内容是根据最终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图5-3)。
现将图面上应表示的基本内容叙述如下:
(1)在1:5万地质图上,应表示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及其性质、地层的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关系、侵入岩相带、变质带界线、蚀变带、断层、韧性剪切带(标出位移和倾斜方向)以及混杂堆积,特征清楚的深海沉积,具有指相意义特殊沉积,特殊意义的岩石、古火山机构等。准确标绘有代表性的地质体产状、面理、线理产状、重要的钻孔位置、图切剖面线、化石点以及同位素年龄样采集地点和年龄值等地质要素,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区域地质现象的基本特征。
(2)用地质代号、花纹和颜色表示地质体物质组成、岩相和时代。颜色按统一色标着色,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的岩体、单元、超单元、混杂岩岩块(片)、按地层处理的喷出岩、变质岩、岩石地层单位均可以岩性岩相花纹和时代单位代号复合表示;蚀变带的岩性以花纹表示;脉岩可按时代着色加岩性代号,也可按岩性着色。图面负担过重时,侵入岩的不同岩性可用文字符号表示,第四纪喷出岩可按岩石类型的颜色和花纹表示,具有特殊意义的岩石地层,构造地层(岩石)也可在表示地层时代的同时,叠加花纹符号表示其形成环境或岩性岩相特征;大面积出露的变质岩区,亦可用花纹直观表示其构造变形特征(主要是面理置换特征)和变质程度等内容;以上各项着色均遵循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图5-3 地质图平面格式布置图
(据卢选元等,1987,修改)
(3)最终地质图仅能表示直径大于2m m的地质体和宽度大于1m m 条带状的地质体。对小于这个限度的地质体要进行合理的归并;对密集细小的岩脉群应选代表性的几条岩脉加以表示;若为含矿岩脉则需适当扩大表示。而对具有独特意义、且厚度很小的标志层、小岩枝等地质体可放大到1mm 示之;所有放大表示的地质体应保持其所属层位、形态、接触关系的真实状态。
(4)图面表示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区域地质调查中无论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研究程度上的差异,编图中应如实加以反映,不能人为掩盖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因客观条件限制,人迹罕至地区,允许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如属此种情况,则须注明,以使资料应用者了解实际情况。
(5)图框外除表示图例和图切剖面外,各图幅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各图幅专题调查重点和特色表示有关内容
1)沉积岩区应着重反映区域沉积岩性岩相变化特点,盆地演化等内容,可用地层柱状图表示区域岩石地层单位和层序地层特征,并可同时表示多重地层划分有关内容,也可辅以地层格架,盆地演化模式图,岩相古地理图作为边图,突出表现区域地层特点
2)侵入岩发育区可将研究较详的侵入岩填图单元划分、就位机制、侵入岩形成构造环境等作为其表示的主要内容:火山岩发育区可用柱状图表现火山作用特点,同时辅以一定的古火山机构立体图等互为映衬,相互补充。
3)变质岩发育区可突出表示构造—地(岩)层柱状图或构造变质变形序列表、变质相图、变质变形特征图、重要叠加改造关系、构造剖面图、构造解析图等内容;造山带区,在图框外可着重表示造山带演化模式、蛇绿混杂岩填图单位划分表、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等。此外,能反映区域地质特点的航、卫片影像资料、照片或素描图,物探、化探等成果均可适当表示,如:可附测区小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图、影像图等。
总而言之,应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表现特色,各图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展示图幅区域地质特点。提倡多用生动形象的图、表,杜绝利用冗长的文字叙述作为有关图面内容的说明。
(6)附在1:5万地质图图框下方的图切剖面,要求能充分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具体需表示的内容参见本章地质剖面图的编绘内容。
(7)地质图的图式图例,应包括图面表示的所有地质代号、符号、花纹、颜色以及各种结构构造和产状要素等。有关编图原则和方法的具体操作,还可参考1:50000“三大岩类填图方法指南”,但对花岗岩类填图单元(如单元、超单元)的表示,建议以岩性加时代和典型产地的办法,应突出岩性和时代。有关沉积岩岩石地层单位年代代号使用,建议尽可能表示到世,如晚二叠世长兴组(P3c)等(图5-1,5-3;附录V彩图1)。
(五)构造纲要图的编绘
构造纲要图是在分析地质图的基础上,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颜色把各种构造形态和特征表示出来的一种平面图,它能使人一目了然地认识和掌握全区的构造特征,尤其在构造情况较复杂的地区,能够表现出该地区较为清晰的构造轮廓。构造纲要图是地质报告中构造章节最主要的插图。
1.构造层
将划分各构造层的角度不整合画在图上,以划分出各构造层,并注明其时代代号。
2.褶皱
在各个构造层内用轴线表示褶皱的延展方向。一般用实心线表示背斜,用空心线表示向斜(见附录Ⅲ)。一定要遵循褶皱核部出露宽的地方,将轴线加宽,出露窄的地方画窄。褶皱倾伏时轴线要消失,褶皱有分支,则轴线亦分支。
轴线分布密集的地方表示褶皱紧密,稀疏的地方则表示褶皱平缓。轴线的画法,要结合两翼岩层产状,定夺其轴线所在,若两翼产状相等,则轴线平分核部或轴部的岩层,反之,则要考虑出露效应。
正常褶曲、倒转褶曲、穹隆构造,构造盆地都应以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别。
3.断层
不同性质的断层应用不同的断层符号表示。线条的长短表示其规模的大小,其被掩盖的部分或需推测的部分可用虚线示之。断层有时可按方向、性质等给予标号和特定的几何图形编号,如
4.岩浆岩体
绘出岩体边界的界线和岩体内部相带界线。用不同的符号注明其岩性和时代,若有原生流动构造及原生节理,也要有选择性的画在图上。
5.产状要素
在构造纲要图上还须将代表性的产状要素标示出来。
此外区内主要河流、高程点和一些村镇、地名要加以标注。值得说明的是: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5万,但要缩小图面。
(六)地质矿产图的编绘
矿产图是综合反映工作区各种矿产分布状况的图件,它是研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的主要资料。
矿产图的编制方法及主要内容如下:
(1)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作底图(地质图色要调浅),以便于清晰地反映矿产内容;
(2)全面准确地用符号大小、代号或颜色等标出工作区内所有已知矿床、矿点、矿化点和各种异常区(点)的规模、矿体形态、成因类型、成矿时代和找矿标志等,并标出各种异常的种类、等级和范围;
(3)对区内的所有矿床、矿点、矿化点,不分矿种,由西往东,自北向南进行统一的连续编号,并将编号注入矿产登记卡的相应栏内;
(4)一般矿产与特种矿产应分别成图;
(5)矿产图的图例、图示按规范要求编绘。
(七)其他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在国土大调查与区域地质调查同时进行的其他专项调查,其调查范围与区域地质调查相同或调查范围较大的,均应视需要和可能编制相应的专门图件,如成矿预测图、水文(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和农业地质图等。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必须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形成的1:5万地质图为底图编制,均应按相关规范、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
4. 主要地质图件
6.1.1 预查与普查工作
地质图件及比例尺可视具体情况确定。
6.1.2 详查与勘探工作
矿床地形地质回图:石答灰岩、白云岩矿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般(1∶2 000),粘土质原料、硅质原料矿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般(1∶1 000)~(1∶2 000)。
勘探线剖面图:比例尺(1∶500)~(1∶1 000)。
地形底图、地质图、剖面图及资源/储量估算图件的内容和精度要求按有关规程、规范执行。
5. 简谈地质图件的编制原则与制作方法
王蕊 马卓敏
(山东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
摘要 鉴于近年来地质图件制作质量逐年下降,笔者结合山东省验收工作中图件常见错误,对地质图件的编制原则和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汇总了山东省地质图件汇交验收中好的经验,以期为编制好地质图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地质图 编制和选取原则 制作方法
山东省是我国的矿业大省,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和储量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提交地质资料的数量逐年增多,但报告质量问题却出现下滑趋势,作为省级地质资料管理人员,为缩短汇交周期,提升报告质量,现把地质图件的编制原则、制作方法和检查验收中常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
1 地质图检查验收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地质图是表示地质现象及构造特征的专题地图,是地质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地质资料验收过程中,地质图件是检查验收的重点,也是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地质图件编制和用色不规范、地形地貌要素选取不恰当、地质代号和图例表示不完整、图面布局不合理、电子文档中图的字库和系统库不匹配等。
2 地质图的编制原则和制作方法
2.1 地质图件的组成要素
地质图件由图名、图幅号、图顺序号、比例尺、图廓线、图面内容、接图表(分幅时)、图例、剖面图(必要时)、柱状图(必要时)、图签等要素组成。
2.1.1 图名
图名是读图的“先导”,一般由工作地区、矿区名称或编号和图的类别三部分按顺序排列组成。
2.1.2 图幅号和顺序号
地质图以种(类)为单位,每一个图号表示一种(类)图,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一幅图印制过程出现分幅,图号用“-”表示。图的顺序号以“张”为单位,一张一号,用阿拉伯数字连续顺序编号。
2.1.3 图廓
通常图件图廓有内图廓和外图廓。内图廓是图幅的实际范围线,用细实线,外图廓是图幅的外围线,用粗实线,主要起装饰作用。
2.1.4 图例
图例是指地质图中所用各种符号的说明,是读图的工具。
2.1.5 图签
每档地质报告附图应绘制统一图签,包含编制单位、图名、拟编、审核、微机制图、项目负责、单位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院长、图号、顺序号、比例尺、制图日期、资料来源共十几项内容。
2.1.6 比例尺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通常情况下数字比例尺在图名的下方中央处,直线比例尺在整辐图面的最下方中央处,特殊情况可根据图幅实情和图面美观进行合理放置。
2.2 地质图件的编制原则
地质图是以表示地质内容为主的专题地图,图上的其余内容作为编图、用图的依据。我们在编制地质图时必须掌握以下特点,才能突出主题,主次分明,使使用者能迅速地判读出专业内容。
2.2.1 地形地貌要素选取要合理
(1)地形地貌的选取原则
地质图以地质要素为主,地形要素为辅,合理选取等高距是合理选取地形地貌要素和制作地质图的关键。选取的等高距过大,某些重要地貌地形特征就会落选,等高距过小,图面载负量就会过大,影响图的判读和使用。一幅地质图内只能采用一种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充分反映地形地貌特征时,可适当加绘间曲线和助曲线,选取的等高距必须是基本等高距的整倍数(表1)。
表1 各比例尺地质图等高距选取参考表
(2)居民地和道路的选取原则
选择居民地时一般先选城镇后选农村,先选行政经济意义重要的大居民地,后选一般居民地,先选交通枢纽、河谷平原、重要境界附近和高级道路终点的居民地,后选偏僻地区的居民地。绘图过程中要处理好十字路口、交叉口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只选取铁路、公路、简易公路、大车路、乡村路和人行小路,废弃的或建筑中的道路不选取。
(3)境界的表示原则
县以上的境界应遵循从高级到低级原则在地质图上进行完整表示,当境界线发生重合时,只绘最高级一级境界线符号。在境界交叉处、明显转折处和图廓边均不得省略境界符号。各级境界通到内图廓时,要在图廓间注出相应的行政区名称。
2.2.2 图面内容要完整,制作要规范
(1)断层和地质界线表示要准确清晰
制作地质图时应先绘主要断层,后绘次要断层。在同级断层相交时,先绘后生成的新断层,再绘早生成的老断层。先描绘第四系界线,后描绘断层线,再绘其他时代地质界线。断层两侧的地质界线不能一笔连绘,即使是两侧界线的错动很小,也要清晰表示。
作图时要处理好地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先绘新地层地质界线,后绘老的,由新到老逐次绘出。地质界线要线号准确,粗细一致,弯曲自然,不能穿越双线河、水库、湖塘等水域,当地质界线与河流符号平行重合时,可省略地质界线重合的部分。
(2)地质代号表示要正确,排列要紧凑
地质代号表示要规范,排列要紧凑,大小适宜,若矿点符号与地质代号、地形要素重合,一般应移动地形要素注记,还不能解决时,可用引线将符号、代号引至周围空白处。引线一般不宜超过5.0mm长,线粗0.1mm,并尽量避免同时穿越几个地质体。制图过程中要避免常见错误的出现。
(3)地质图用色要符合图件用色标准
地质图用色是否正确是地质资料检查验收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图过程中严格遵守各比例尺地质图用色标准和山东省区域地质图计算机制图技术标准。一套地质图中各个地层用色要一致,不得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地质图上色,图件做完后要认真检查,出图时要仔细核对图的系统库、字库等。
2.2.3 地质图件图面整饰要美观
除区域地质图和水文地质图按有关规范或要求外,地质图件的内外图廓、分度带、坐标网、图廓间注记、图名、图幅号、比例尺、方位标、图例、图签、接图表、坐标系统说明、保密等级注记等要素均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整饰。
(1)图面格式布局要合理、美观
通常情况下每类地质图都有相对固定的图面格式布局,以矿区地形地质图为例,具体格式布局见图1所示。
图1 图面格式布局
制图时应考虑图的布置、方向、图幅大小和图面内容等,国际分幅的图件应按地形图格式绘出三北方向图(磁针偏角、坐标纵线偏角及磁针对坐标纵线偏角)。平面图的方向应是上北下南或右北左南,剖面图的正北、北东、东、南东端一般放在图的右侧,也可按方位角0°至小于180°范围内放在图的右侧,当剖面方位不一致或呈弧形排列时,应一律向同一方向放平。
(2)图廓绘制要规范、美观
所有地质图件(除部分图件如柱状图外)必须绘制图廓,比例尺1:5万或小于1:5万的各类平面图,应在内外图廓间绘出居民地注记、道路到达注记、经纬度注记、坐标网注记、邻幅图号注记、风度带、界端注记等。图名、图号、区域注记、图例、比例尺、三北方向等以及说明注记等放置在图廓外。
高斯-克吕格直角坐标网线或独立直角坐标网线一般绘在图内廓和分度带内侧线或内图廓和外图廓细线之间,国际分幅的地质图件应在外图廓绘出分度线。
(3)图例要清晰、完整、统一
图中所有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花纹及颜色必须全部列入图例,相同地质体的色调、花纹、文字符号必须一致,地质符号上下排列次序一般为地层系统(自新至老),侵入岩(自新至老、自酸性至超基性)、岩相、构造、矿产、探矿工程、其他等。一般情况下图例宜置于图廓右线外侧,当图内有较大空白时,亦可放在图内。图例内注记不得用行、草书体,字体和字号应按有关标准图式规定执行,图例应加绘图框线,线粗宜为0.3mm,图例框的大小及长宽比例应视图面大小、内容多少而定,其长宽比例为12:8,大比例为15:8。
2.3 其他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2.3.1 图的裁剪
制作地质图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用图的需要,把搜集来的资料经过裁剪后进行运用,裁剪图上应注意图面四周的地质体代号是否注全、等高线是否闭合、图廓线内的居民地名称是否注全、境界的行政区划名称是否注全和河流道路的名称是否注全等问题。裁剪后的图图面要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内容安排合理。
2.3.2 出图
出图是地质图制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后的环节。出图前要认真检查图面内容、字库和系统库是否正确、出图比例和纸张大小是否合适、打印机墨盒是否有墨等问题,经过自查或互查后,确保图件无误,方可进行出图。
2.3.3 图的粘接
由于受纸张大小和打印机幅面的限制,地质图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图的粘接。为保证图的质量和美观,粘接图时应采用乳胶,居民地、地质体及界线等重叠部分要尽可能地闭合或连接,不得出现错位和污垢现象。
2.3.4 叠图
地质报告一般都放置在A4大小的报告盒内,这就需要对地质图进行折叠。叠图时要叠成手风琴式,尽可能把图面有效内容往里折叠,只露出图名和责任表即可。为使得一套报告中所有图件大小一致,叠图时需要在叠图台上或按照叠图板的大小进行仔细操作。
3 地质图件汇交验收经验总结
2001年山东省开始要求汇交电子文档,通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一支人员相对固定的地质资料汇交队伍,坚持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培训班,重点讲解汇交过程中常见问题特别是地质图件普遍出现的问题。为提升全省地质资料汇交质量,省厅资源处和资料档案馆编辑出版了《山东省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指南》,书中对地质图件的编制要求、版式、用色、地层和地质代号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使汇交人更好地编制地质图件,日常工作中我们收集和整理了各类地质图件国家制作标准,印制了《地质图件编制国家标准与规范汇编》,发放给各地勘单位和汇交人。
通过档案馆资料管理人员、资料编制单位和汇交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山东省各类地质图件编制质量大大提升,特别是矿区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实际材料图等,图件主题突出、用色正确、主次分明、图面美观,读者能迅速地判读专业内容。下一步我们准备利用山东省地质资料管理QQ群交流群、山东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网站、培训班和交流会等方式,搭建资料管理员、编制单位和汇交人之间联系的平台,大家相互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改正,共同为提升山东省地质图件和地质资料的质量贡献力量。
6. 地质图件问题
20分?
7. 基础地质图件
( 一) 遥感地质图
地层: 编图最小图斑面积 2 mm ×2 mm。
新构造断裂: 编图最内小长度 10 mm。
其他断裂: 编图最小长度 10 mm。
对具有重要意容义但规模小于编图原精度规定的最小图斑的可适当夸大表示。
( 二) 地貌类型图
地貌单元: 编图最小图斑面积 2 mm ×2 mm。
新构造断裂: 编图最小长度 10 mm。
其他断裂: 编图最小长度 10 mm。
对规模小于编图原则规定的最小图斑的可适当夸大表示。
8. 地质填图各地层分别着什么颜色
9.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图件的质量检查
何淑芳 李 婷 周 梵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摘 要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图件的检查工作极其重要。文章以地质图为例,介绍了图件检查的一些工作步骤、工作方法。地质图由地理要素和地质要素组成,图件检查首先是检查图件的完整性、正确性;其次是图件制作的规范性检查,最后是整饰性检查。
关键词 成果地质资料 汇交 图件 质量检查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自 2002 年实行以来,汇交质量逐步得到提高。汇交过程中,电子图件的检查、处理尤其重要,往往占用大部分时间,工作量大。现以矿区地质图(MAPGIS 软件制作)为例,就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大致作一总结。
地质图是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在一张普通地质图上,除了地质平面图(主图)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普通地质图是编制其他专门性地质图的基本图件,图件的检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图件的完整性、正确性检查
地质图主要反映下列内容。
地理概况: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线)、主要居民点(城镇、乡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一般地质现象:地层、岩性、产状、断层等。
特殊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蚀变现象。
完整的地质图一般由地理要素和地质要素等组成。地理要素包括等高线、境界线、道路、居民点、水系等,以及相应的注记点;地质要素包括地质界线、构造线、工程线等,以及相应的注记点。
地理要素的检查相对简单,地质要素则比较复杂。地质报告、图件等虽经审查通过,但往往仍存在一些错误。
例如:图 1 就存在明显的错误,现将修改前(图 1)与修改后的图(图 2)做一对比。
图 1 修改前的地质图
图 2 修改后的地质图
错误 1:图 1 中 ZK1401、ZK1402 周围矿体不连续、矿体绘制不合理。经查,是漏画了若干条断层线;
错误 2:注记①、⑤以及②、③、④的矿体是分别连续的,只是被第四系覆盖了,因而①、②处的矿体界线不能封闭,应连续到第四系地质界线上。
要发现图件中的错误,汇交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地质工作经验,对于图件中的错误要及时发现指出,并提请修改,以保证图件的正确性。
2 图件制作的规范性检查
2.1 地理要素
地理要素的绘制顺序依次为:经纬网或直角坐标网,控制点,高程点,水系及其附属物,居民点,道路及其附属物,地貌,境界等。
等高线计曲线线宽 0.2mm,首曲线线宽 0.1mm,线颜色一般为 70%黑色。
等高线上应适当标注高程值,注记可随等高线弯曲排列,但字头不宜朝下。高程注记一般注于点的右方。
地物注记要使所指示的地物能够明确判读。一般字头朝北,道路河流名称可随线状弯曲的方向排列,同时,注意避免遮挡主要地物、地形特征部分和其他主要地物注记。主要地物注记(包括主要河流、地名)颜色与等高线相同。
水系是渐变线,有源头的河段一般用从细到粗的线表示,由细到粗要匀滑且渐变。绘制顺序是先绘主流河段,再绘支流河段。水系一般用天蓝色表示,主要支流应根据实际宽度描绘,建议用区文件填充。
房屋建筑中间应用斜线填充,斜线与水平方向成 45°角左右倾,颜色与等高线相同,线粗 0.1mm,原则上不得少于 2 条。
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地理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理。一般来说,关系处理的顺序是水系让公路、公路让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让铁路。
2.2 地质要素
地质要素的绘制顺序依次为:第四系地质界线,岩体界线,断层构造线及产状,挤压破碎带,岩脉及主要矿脉界线,围岩蚀变及地层产状,其他专业要素符号及界线,地质界线,剖面线,勘探线,图廓整饰,地层综合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其他附图及附表说明等,图例。
(1)各种地质代号和矿产符号等的规格,注记字体大小以及花纹的排列组合等,可参照 GB 958-89规定执行,特别要注意的是地质代号中的群、组的符号要用斜体。
(2)断层应先绘主干断层,后绘次级断层;同级断层相交时,先绘新断层,后绘老断层;
(3)第四系地质界线与断层线相交时,要先绘第四系地质界线,当断层切割的地层产生位移时,断层两侧的地质界线要断开,即使错动很小,也要清晰表示。
(4)新、老岩脉相互穿插时,新岩脉通过,老岩脉中断。
(5)新、老地层相接触时,由新地层到老地层依次清绘。
(6)当侵入体与地层呈侵入接触时,先绘侵入体界线;呈沉积接触时,先绘地层界线。
(7)当有角度不整合界线时,先绘不整合界线,再绘其他地质体界线;不整合界线的小点应加注在时代较新的地层一边;第四系与其他老地层呈超覆不整合时,不加小点。
(8)地质体内的代号注记,一般不得注出体外,或压盖地质界线;如地质体内无法注记时,应用引线引出体外注记,引线长度一般不得超过0.7cm,同时要尽量避免穿越几个地质体,代号注记宜用水平字列。
(9)构造注记要根据构造方向确定。东西向构造用水平字列注记,南北向的用垂直字列,其他方向的用雁行字列注记。注记应位于构造线的上面或右侧,字头一律朝北。
(10)地质图中所有线类型应为“折线”绘制;所的点、线建议不要选择“透明输出”;除地物填充的区文件可选择“透明输出”外,其他区文件填充的颜色不用“透明输出”。
3 图件的整饰性检查
完整的地质图包括图名、图廓、图面各要素、比例尺、图例、图签等。
(1)图名。用横列注记在图幅上方中间,长度为图廓边长的四分之三为宜,最长不得超过图廓边长,当图内上方有较大空白时,也可将图名放在上半部空白区内;图名字的大小,视其图的面积而定,图幅大则图名字亦大,图幅小则图名字亦小。
(2)图廓。平面图为双图廓,由内图廓外推 10mm 绘外图廓,内图廓线宽 0.1mm,外图廓线宽1mm;A3 或更小的图件,可适当减少。
图廓内外及经纬网或直角坐标网与图廓间应标注相应的经纬坐标或直角坐标。
(3)图面的地理要素、地质要素要求完整、正确,符合有关要求,综合地层柱状图要放在图的左侧,代表性剖面图放在下方。地层、岩体、岩脉等需要着色的,用色要严格按照《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DZ/T 0179-1997)执行,不能随意。
(4)比例尺。一般放在图名下方的正中位置,注数字比例尺。
(5)图例。是地质图件的附属部分,是读图的工具。图例要完备,内容要齐全;图例中的符号、颜色、花纹等要与图内所代表的内容一致;地形底图上某些惯用符号可以不列。按照沉积地层层序(由新至老)、岩浆岩(由新至老、自酸性至超基性)、岩相、地质界线、产状、构造、矿物、蚀变、矿产、探矿工程、其他,最后为工作范围的顺序排列。图例框大小不能随意,标准国际分幅的,图例框长 × 宽一般为 12mm×8mm;大于标准国际分幅的,图例框长 × 宽一般为 15mm×10mm;小于标准国际分幅的,图例框长 × 宽一般为 9mm×6mm。图例框间隔距离要一致,要用“阵列复制”的方法绘制图例框。
(6)图签。图签外框大小不能随意。标准国际分幅的,图签外框长 × 宽一般为 9cm×6cm;大于国际分幅的,图签外框长 × 宽一般为 12cm×8cm;小于国际分幅的,视图件的大小,图签外框长 × 宽可为 7.5cm×5cm、6cm×4cm。若图例放在平面图内,图签一般放在图幅的右下角,图内廓线内,图签的右、底框线与图幅内廓线重合(无内框时与图外廓右、底边线保持 10mm 距离);当图例位于右外图廓时,图签绘在图例的下方,图签的左框线与外图廓线间距 10mm,图签底边与图内廓底边水平;若图由若干张分幅图构成,则大图签绘在分幅图的尾幅上,小图签除分幅图尾幅外,其他分幅均要用小图签,小图签格式见图 3。
图 3 小图签格式
4 结语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过程中的图件质量检查,是一项要求认真、细致的工作,这就需要地质报告汇交人员要有责任心,有工作热情,并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把好最后一道关,以保证将真实、可靠的地质成果提供社会使用。
10. 环境地质图件
( 一) 现代冰川雪线分布与动态变化图
现代冰川: 编图最小图斑面积 2 mm ×2 mm。
冰川减少: 编图最小图斑面积 2 mm ×2 mm。
冰川增长:编图最小图斑面积2mm×2mm。
对具有重要意义但规模小于编图原精度规定的最小图斑的可适当夸大表示。对编图最小图斑面积小于2mm×2mm的密集图斑,可用网络线圈定。
现代雪线:按实测数据编制,每条雪线高度差异为50m或100m。
(二)荒漠化
1.荒漠化分布现状图
程(强)度类型:编图最小图斑面积不小于2.5mm2。
图斑的保留:是指在1∶50万或1∶25万图上,如果图斑面积大于10mm2或40mm2,则保留图斑界限与代号。
图斑的归并:是指在1∶50万或1∶25万图上,如果图斑面积小于10mm2或40mm2,并且相邻有面积大于10mm2或40mm2的图斑,应将小图斑归并至相邻面积大的图斑中,同时删除小图斑的代号,保留邻近面积大的图斑代号。
图斑的合并:是指在1∶50万或1∶25万图上,如果图斑面积小于10mm2或40mm2,并且相邻无面积大于10mm2或40mm2的图斑,应将两个或多个小图斑合并为所占面积比例相对较大的主导性图斑中,同时删除小图斑的代号,保留主导性图斑的代号。
图斑的夸大表示:是指将孤立分布的,且在1∶50万或1∶25万图上面积小于5~10mm2或20~40mm2的图斑,放大至10mm2或40mm2,保留图斑代号。
图斑的删除:是指将孤立分布的,且在1∶50万或1∶25万图上面积小于5mm2或20mm2的图斑删除,并删除图斑代号。
2.荒漠化动态变化图
变化类型:编图最小图斑面积不小于1.0mm2。
图斑的保留:是指在1∶50万或1∶25万图上,如果图斑面积大于4mm2或16mm2,则保留图斑界限与代号。
图斑的归并:是指在1∶50万或1∶25万图上,如果图斑面积小于4mm2或16mm2,并且相邻有面积大于4mm2或16mm2的图斑,应将小图斑归并至相邻面积大的图斑中。应优先考虑变化图斑与变化图斑之间的归并,删除小图斑的代号,保留相邻面积大图斑的代号。
图斑的合并:是指在1∶50万或1∶25万图上,如果图斑面积小于4mm2或16mm2,并且相邻无面积大于4mm2或16mm2的图斑,应将两个或多个小图斑合并为所占面积比例相对较大的主导性图斑。应优先考虑变化图斑与变化图斑之间的合并,删除小图斑的代号,保留主导性图斑的代号。
图斑的夸大表示:是指将孤立分布的,且在1∶50万或1∶25万图上面积小于2~4mm2或8~16mm2的图斑放大至4mm2或16mm2。保留图斑代号。
图斑的删除:是指将孤立分布,且在1∶50万或1∶25万图上面积小于2mm2或8mm2的图斑删除,并删除图斑代号。
(三)河流湖泊、湿地
1.分布现状图
湖泊:编图最小图斑面积应大于等于1.0mm2(实际面积1.0km2),面积小于1mm2湖泊全部舍去;湖泊群最小图斑面积大于和等于4mm2(实际包络线圈定面积≥4km2),面积小于4mm2的全部舍去;湖泊中岛屿面积大于等于0.5km2应剔除。
河流:双线河流编图最小图斑宽度0.4mm(实际宽度400m),河流宽度小于0.4mm,用单线表示;单线河流编图最小长度5cm(实际长度大于和等于50km),长度小于5cm,不予表示。
湿地:编图最小图斑面积大于等于1.0mm2(实际面积1.0km2),湿地面积小于1.0mm2的全部舍去;湿地群编图最小图斑面积为4.0mm2(实际面积4.0km2);沿河流分布或线性的单独湿地,编图最小图斑长度1.0mm(实际长度1.0km)。
2.动态变化图
湖泊:不同时期湖泊图斑边界线变化摆动平均距离大于或等于0.5mm(实际宽度500m);用不同颜色边界线表示湖泊的稳定、扩张和萎缩等;当界线变化摆动平均距离小于0.5mm时,可夸大表示;对空间分布集中的多点变化图斑区可连为一体表示,主体突出湖泊减少与增加的变化规律。
河流:双线河变化编图最小图斑宽度0.5mm,变化图斑宽度在0.1~0.5mm时,夸大表示为0.5mm,变化图斑小于0.1mm,不予表示;单河流变化空间摆动大于0.1mm时,则认为河流发生改道。当变化空间摆动小于0.1mm时,视为稳定性河流。河道发生变化的河流,实线表示现河流(新河流),虚线表示前期河流。
湿地:不同时期湿地图斑边界线变化摆动平均距离大于或等于0.5mm(实际宽度500m),用不同颜色的边界线表示湿地的稳定、扩张和萎缩等。最小图斑面积大于或等于0.5mm2(实际面积0.5km2)的予以表示;面积小于0.5mm2的独立图斑全部删除;对显示动态变化规律,且规模小于编图精度规定的最小图斑的可适当夸大表示。对空间分布集中的多点变化图斑区可连为一体表示,主体突出湿地减少与增加的变化规律。
(四)海岸线分布与动态变化图
不同监测周期的海岸线用不同颜色表示,即基准数据的用黑色,第一监测周期的用蓝色,第二监测周期的用红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