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中相变是什么意思

地质中相变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2-08 18:30:21

❶ 符号"Ka" 在地质中代表什么意思

该元素多存在于绿色泰矿中。 1990年,矿物质学家赵明毅博士在五指山上发现了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矿石,经过元素以及结构分析发现其中有一种新的化合物,它是由已知元素Po和另一种新元素组成,为直线形结构,整个分子的偶极矩为101库仑德拜 赵明毅博士将这种元素称作卡(Ka),X光衍射的结果说明Po和Ka以离子键结合,即Po(2-)Ka(2+). 此化合物与CaO,KaO同晶形 这种元素的核内粒子情况在不断变化.研究发现,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为250,核内质子数平均值为84,由于卡和钋不同种元素的同质子数现象存在,元素周期表理论被推翻. 通过对Ka的化合物的X光衍射结果表明,Ka的同一化合物的结构在不同时间并不相同,说明Ka的核外电子排布不规则,其轨道能量完全不符合近似能级图. 有研究表明,Ka核外电子并不是以原子轨道的方式运动,而是以一种特殊方式运动,电子的自旋方向全部相同. 这种特殊的电子排布结构导致了Ka性质上的奇异.比如其最高价不具有氧化性.而正常价态的Ka显两性,比如KaF6与2H2KaO3以摩尔比3:2的比例混合,由于Ka结 构的特殊性,得到3KaF6·2H2KaO3是一种超强的质子酸,是浓硫酸酸性的10^12倍,即魔酸的1000倍.而Ka(OH)4在FrOH中仍能接受质子,是一种超强碱. 近年来,人们在绿色泰伯利亚矿中发现了微量的Ka和大量的U-235与Pu-238经过赵明毅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泰矿中的Ka以β晶形存在,而β-Ka会自发裂变为U-235 与Pu-238,同时放出光子和中微子,这一发现对量子力学的进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知情人士透露,赵明毅也因此成为下届NOBEL奖内定获得者. 通过实验发现,Ka能与人们认为无化合态的稀有气体结合成化合物. 如果把KaO2与Ar,HF高温高压,会得到一种淡黄色固体,8KaO2+2Ar+4HF=2Ka4[ArF2]+2H2O+7O2 其中Ka显+4价,Ar显-14价,这种物质十分稳定,但在Pt的催化下高温会与He反应Ka4[ArF2]+4He=4KaHe+F2+Ar 这是首次发现金属与稀有气体的离子化合物. Ka元素有这几种氧化态:+2 +3 +4 +6 +7 +8 其中以+2 +4 +6这几种氧化态比较稳定 这种矿石经过Na2O2熔融后分离出了卡(IV)酸钠,水溶液中较为稳定,常见的氧化-还原电对是KaO3 2- + 8H+ + 3e = KaO + 2H2O ,电极电势为1.12V. 如果把Ka(IV)与液态F2或者PtF6在1*10^6V电压下放点1h,就可制得比较不稳定的[KaF12](4-)即十二氟合卡(VIII)离子,另有报道称已合 成其他的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盐,其铯盐Cs4[KaF12]比较稳定,钫(Fr)盐Fr4[KaF12]可能是更为稳定的碱金属盐 Ba2[KaF12]已制成,为黄绿色带微光的晶体,Ca2[KaF12],Sr2[KaF12]为红色至洋红色带微光的晶体,极不稳定,257K以上温度能发生 爆炸性分解.半衰期比钫长的同主族元素则可以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以及复盐 Ra2[KaF12] Cs2Ra[KaF12] 在水溶液中为强氧化剂,在惰性非极性溶剂CF4中可以长时间稳定存在而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解反应 在CF4中,Cs4[KaF12]仍为强氧化剂,可以氧化一般认为不会被氧化的过二连硫酸钾(K2S2O8) Cs4[KaF12] + 2K2S2O8 =CF4= Cs2[KaF6] + 4KF + 2CsF + 2S2O8 2006年,人们把八氟化卡与氮气在特殊Ni-Cu容器中共热,意外制得了NF5. 5KaF8+2N2=4NF5+5KaF4 并得到常法不能制得的四氟化卡。研究表明,四氟化卡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共轭结构有强烈的亲和性 C60+120KaF4=60CF4+120KaF2 二氟化卡在常温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为弱电解质。不和水,氧气,金属以及惰性气体反映。 将金属卡和氧其直接反映得到四氧化卡,为高卡酸(H2KaO5)的酸酐,在水溶液中的Ka1=1.2*10^-2.奇怪的是,高卡酸并不具有特别强的氧化性,但是 它能和铂等不活泼金属在常温下反应,研究表明,这是由于反应生成了极为稳定的奇特配合物[Pt(KaO4)5]的缘故Pt+5H2KaO5=[Pt(KaO4)5]+5H2O. 使氯化卡(II)和氰化钠作用,生成了淡绿色氰化亚卡沉淀 2KaCl2+4NaCN=(CN)2+2KaCN+4NaCl 该物质可以溶解于四氢呋喃中,以乙硼烷还原后得到γ-卡. γ-卡在常温下是一种带有彩虹色的荧光液体,不稳定,会逐渐变成黑色的α-卡. 而γ-卡的孤对电子不甚稳定,可以作为强Lewis碱,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应用,比如使γ-卡于乙醇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C2H5-卡 在溶液中即可产生乙基自由基,生成正丁烷和极稳定的二卡(Ka-Ka),此反应经常在有机合成中用来制备脂肪烃,被称做ZMY-KAKAKAKA反应. 而氰基化合物在Ka+的催化作用下可以重派为异腈,即胩 然后Ka+与异氰基结合,生成胩化亚卡。该物质有剧毒, 近年来万草园主尝试将金属卡与三碘化磷共热,得到一种绿色柱状晶体,经过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该物质结构式为I-P=卡。 俗称IP卡,此物有增进智力,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而金属卡也可以与碘化氰发生类似的反应,生成IC卡,结构为I-C三卡。可以作为抗高温材料 而2价卡可以与大环多醚中的氧置换,生成环多卡醚,为相转移催化剂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卡元素的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强烈的对电子仪器的干扰作用,其干扰半径可达到101m,使通讯仪器接收信号的速度变慢,使电脑CPU及内存使用效率降低,被称作卡元素的Kasile效应,Kasile,又名卡曼奇

❷ 水文地质图中 相变线是什么意思

相是一套地层在一个时期形成的自然地理单元。那相变线,就是一个相(单元)转化到另一个相的分界线。

❸ 地质中的BQ是什么意思

地质中的BQ是指地质的放射性活度,就是每秒钟有多少个原子核发生衰变。放射性物质的多少回并不表示放射性的答强弱,只有放射性活度的大小才能表示该物质放射性的强弱,活度越大表示放射性越强。

贝克勒尔(Becquerel)是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符号Bq。1975年第十五届国际计量大会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将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命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Bq。

(3)地质中相变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放射性活度计算:

处于某一特定能态的放射性核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数,记作A,A=dN/dt=λN,表示放射性核的放射性强度。根据指数衰变规律可得放射性活度等于衰变常数乘以衰变核的数目。放射性活度亦遵从指数衰变规律。

由于有些放射性核一次衰变不止放出一个粒子或γ光子,因此,用放射探测器实验计数所得的不是该核的放射性活度,还需利用放射性衰变的知识加以计算。

❹ 符号 "Ka" 在地质中代表什么意思

Ka即KeyAccount,中文意为“来重要客户”,重点客自户,对于企业来说KA卖场_--就是营业面积、客流量和发展潜力等三方面的大终端。。国际著名零售商如沃而玛、家乐福、麦德隆等,或者区域性零售商,如上海华联、北京华联,深圳万佳等,都是企业的KA卖场。随着传统销售渠道的委缩,KA大卖场越来越受厂 家重视和-亲眯,而现在行业竞争的十分激烈,企业是大大小小,林 林种种,而-大的KA卖场在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所以进KA大卖 场销售是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❺ 地质学是什么意思

地质学(geology)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 雅丹地貌
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编辑本段发展回顾
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公元1450年) 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质学奠基时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等等。
地质学形成时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英国的赫顿提出要用自然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历史,以及地质过程“即看不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结束的前景”的均变论思想。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在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对自然考察所获得的超越时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已经确立,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基本建立起来。 而此时的矿物学沿着形态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方向发展,美国丹纳的《矿物学系统》标志着经典矿物学的成熟;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使得显微岩石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法国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缩造山的收缩说,对近百年来的构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有关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关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了。 19世纪上半叶,有关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对地质学思想方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变造成生物灭绝的观点。英国的莱伊尔是均变论的主要代表,他坚持“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观点,并提出以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
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1910~)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❻ 什么是 相变

相变(英语:Phase Change)是指物质在外部参数(如:温度、压力、磁场等等)连续变化之下,从内一种相(态)容忽然变成另一种相,最常见的是冰变成水和水变成蒸气。

然而,除了物体的三相变化(固态、液态、气态)自然界还存在许许多多的相变现象。

例如日常生活中另一种较常见的相变是加热一块磁铁,磁铁的铁磁性忽然消失。其他在物理学中重要相变列举如下:

物质从金属变成超导体的超导相变。

液态氦从正常液体变成超流体的λ相变。

(6)地质中相变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相变的种类:

第一个尝试将相变加以分类的是奥地利数学家、物理学家保罗·埃伦费斯特。

相变分为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甚至多级相变,从数学角度讲,一级相变的热力学函数连续,但其状态参量的一阶导数不连续。

二级相变的热力学函数及其关于状态参量的一阶导数都连续,但其关于状态参量的二阶导数不连续。

从理论角度来看,一级相变在相变发生时,两相之间有潜热和体积等跃变。二级相变在相变发生时,两相之间无潜热和体积跃变,但有热容跃变。

❼ 地质是什么意思

地质来图是将沉积岩层、火成自岩体、地质构造等的形成时代和相关等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用一定图例表示在某种比例尺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是表示地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的地图的总称。
根据野外调查路线、观测点的距离,调查精度的比例尺划分为小(1/50万及其以小)、中(1/25~1/20万)、大比例尺(1/5万及其以大)地质图。依据内容分为:基岩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岩性-岩相分布图、构造地质图、矿产图、第四纪地质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和环境地质图等。
地质界线、构造线、矿产和地理底图等要素的标示精度,投影方法的准确性是衡量地质图成图效果的主要考核指标。我国对不同比例尺、不同地质图类别的成图方法技术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

❽ 符号 "Ma" 在地质中代表什么意思

Ma 是百万年的意思。

❾ 什么是相变,具体一点

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物质系统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与其他部分具有明显分界面的均匀部分称为相。与固、液、气三态对应,物质有固相、液相、气相。
任何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只有一个相,即气相。液体通常只有一个相即液相,但正常液氦与超流动性液氦分属两种液相。对于固体,不同点阵结构的物理性质不同,分属不同的相,故同一固体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相。例如,固态硫有单斜晶硫和正交晶硫两相;碳有金刚石和石墨两相

相变
a铁、β铁、γ铁和δ铁是铁的4个固相;冰有7个固相。由单一物质构成的多相系统称为单元复相系,如冰水混合物和由不同固相构成的铁等。由多种不同物质构成的系统称为多元系,如水和酒精的混合物是二元系,空气是多元系。多元 系可以是单相的,也可以是多相的。 相变是物质系统不同相之间的相互转变。固、液、气三相之间转变时,常伴有吸热或放热以及体积突变。单位质量物质在等温等压条件下,从一相转变为另一相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相变潜热。通常把伴有相变潜热和体积突变的相变称为第一类(或一级)相变。不伴有相变潜热和体积突变的相变称为第二类(或二级)相变。例如在居里温度下铁磁体与顺磁体之间的转变;无外磁场时超导物质在正常导电态与超导态之间的转变;正常液氦与超流动性液氦之间的转变等。
相变是有序和无序两种倾向相互竞争的结果。相互作用是有序的起因,热运动是无序的来源。在缓慢降温的过程中,每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以致热运动不再能破坏某种特定相互作用造成的有序时,就可能出现新相。以铜镍二元合金为例:合金从液态开始缓慢冷却,当温度降到液相线(1点)时,结晶开始。此时结晶出来的极少量固相成分为,液相的成分基本未变。随着温度降低固相逐渐增多,液相不断减少。液相的成分沿液相线变化,周期的成分沿固相线变化。
以系统的状态参量为变量建立坐标系,

相变
其中的点代表系统的一个平衡状态,叫做相点,这样的图叫相图。图15是常用的与热现象有关的p-T相图。图中曲线由相平衡点连接而成:OA是气固平衡线,AB是液固平衡线,AC是气液平衡线。这些相平衡线将p-T图划分为不同区域,每个区域代表一种相。三条相平衡线的交点(A)叫做三相点,在这一点,气、液、固三相可以共存。图中C为气液相变的临界点,在这一点汽化热为0,超过这一点,气态和液态的差别不复存在,物质可由P点的液相沿虚线连续地转变为Q点的气相,而不需要经过一个两相共存的不连续阶段。
不同相之间的相互转变,称为“相变”或称“物态变化”。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绝大多数都是以固、液、气三种聚集态存在着。为了描述物质的不同聚集态,而用“相”来表示物质的固、液、气三种形态的“相貌”。从广义上来说,所谓相,指的是物质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的均匀物质部分,它和其他部分之间用一定的分界面隔离开来。例如,在由水和冰组成的系统中,冰是一个相,水是另一个相。α铁、β铁、γ铁和δ铁是铁晶体的四个相。不同相之间相互转变一般包括两类,即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相变总是在一定的压强和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

相变
相变是很普遍的物理过程,它广泛涉及到生产及科技工作。在物质形态的互相转换过程中必然要有热量的吸入或放出。物质三种状态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分子间的距离,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热运动的方式不同。因此在适当的条件下,物体能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其转换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例如,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中,固态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这是量变的过程;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即达到熔点时,再继续供给热量,固态就开始向液态转变,这时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继续供热,但温度并不升高,而是固液并存,直至完全熔解。
一级相变编辑
在发生相变时,有体积的变化同时有热量的吸收或释放,这类相变即称为“一级相变”。例如,在1个大气压0℃的情况下,1千克质量的冰转变成同温度的水,要吸收79.6千卡的热量,与此同时体积亦收缩。所以,冰与水之间的转换属一级相变。

4二级相变编辑
在发生相变时,体积不变化的情况下,也不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只是热容量、热膨胀系数和等温压缩系数等的物理量发生变化,这一类变化称为二级相变。正常液态氦(氦Ⅰ)与超流氦(氦Ⅱ)之间的转变,正常导体与超导体之间的转变,顺磁体与铁磁体之间的转变,合金的有序态与无序态之间的转变等都是典型的二级相变的例子。

5相变材料编辑
相变材料在其相变温度附近发生相变,释放或吸收大量热量,相变材料的这一特征可被用于储存能量或控制环境温度目的,在许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本项目在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纳米技术专项等计划资助下研制开发的纳米石墨相变储能复合材料具有储能密度高、导热换热效果优异、安全稳定、阻燃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与现有的相变储能材料相比,纳米石墨基相变储能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提高1~2个数量级,相变温度在-40~+70°C之间连续可调,储能密度可达150~200J/g左右,经1000次循环后,性能劣化小于5%。 相变材料具有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特点,在建筑节能、现代农业温室、太阳能利用、生物医药制品及食品的冷藏和运输、物理医疗(热疗)、电子设备散热、运动员降温(保暖)服饰、特殊控温服装、航天科技、军事红外伪装、电力调峰应用、工业余热储存利用等诸多领域均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6冰相变冷却编辑
常压下冰在0摄氏度融化,冰的汽化潜热为335kj/kg。能够满足0摄氏度以上的制冷要求。
冰冷却时,常借助空气或水作中间介质以吸收被冷却对象的潜热。此时,换热过程发生在水或空气与冰表面之间。被冷却物体所能达到的温度一般比冰的溶解温度高5-10摄氏度。厚度10厘米左右的冰块,其比表面积在25-30平方米/立方米之间。为了增大比表面积,可以将冰粉碎成碎冰。水到冰的表面传热系数为116W/(平方米*K)。空气到冰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与二者之间的温度差以及空气的运动情况有关。

7存在范围编辑
相变是广泛存在的,在材料科学、热力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业和气象学等领域都涉及各种相变过程。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