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武陵源属于什么地质地貌

武陵源属于什么地质地貌

发布时间: 2021-02-08 15:09:09

1. 张家界地质形成原因

张家界地质形成的原因:

在张家界市区境内,由于受地理、地层、构造、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观。从地势上来看,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南又与雪峰山毗连。其总的地势是:东南与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两岸,又有一块一块的冲积土平原。该市境内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的均汇集到澧水河,然后从西向东,一直流进八百里洞庭湖。湖内,沉积着几十米几百米厚的泥沙。与洞庭湖相反,从东向西,地势又逐渐升高,到市区中心地段,便出现了海拔高达1500余米的天门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岭。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这就是本区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 武陵源景区内的巨厚的石英砂岩,产状平缓,使岩层不能沿层面薄弱部位滑塌,覆盖在志留系柔性的页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刚性的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在水流强烈的侵蚀作用下,岩层不但解体、崩塌,流水搬运,残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险、秀、幽、旷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风景区的主体。慈利县五雷山风景胜地,同样也是由同一层位的石英砂岩组成,岩层产状也平缓。五台山顶部有黄绿色的页石、泥灰岩覆盖,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护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地貌

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喀斯特地貌

近年来学术界也称岩溶地貌,也是张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点。约占全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桑植县、慈利县大部,武陵源区、永定区东南部是这一地形发育的地区。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沟、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内各地可见,唯石林在市区少见,在天门山风景区能见到一些单个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区只有在自治州花垣县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称“石栏栅”,颇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学者观光考察。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在张家界,更是堪称一绝。其溶洞规模,桑植县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学会会员洞,也真不愧为亚洲第一洞的响亮称号,可见不是一般。九天洞和位于武陵源区的黄龙洞,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们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为一体。其洞内喀斯特堆积物,石钟乳、石笋、石柱更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可以说,想什么,像什么,极大地拓展了游人想象的空间,往往使人很难找到恰当的词汇和语言来赞美她。

2. 武陵源群峰是什么地貌

武陵源地区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母岩,以专流水侵属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

3. 张家界地貌的特点

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地理上,张家界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地图坐标介于东经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临近的县(市):东邻石门县、桃源县,南接沅陵县,北界湖北省的鹤峰县、宣恩县。全市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总面积9653平方公里。
地貌上张家界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中部沿澧水两岸呈北东向缓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递降。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进入本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龙山入本市的桑植县历山,、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青岩山和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到东到洞庭湖冲积平原而消失。本区最高点海拔1890.4米,最低点海拔75米。城区平均海拔183米,景区平均海拔1000米。
张家界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日照为1440小时、平均气温16度、年均降水量约为1400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在216天至269天。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境内气候复杂多变,干旱与洪涝、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也比较频繁。
近年来学术界也称岩溶地貌,也是张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点。约占全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桑植县、慈利县大部,武陵源区、永定区东南部是这一地形发育的地区。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沟、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内各地可见,唯石林在市区少见,在天门山风景区能见到一些单个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区只有在自治州花垣县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称“石栏栅”,颇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学者观光考察。
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 入张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龙山入市辖桑植县历山,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到东到洞庭湖冲积平原而消失。张家界市境内山峦重叠,地表起伏很大,最高点海拔1890.4米,最低点海拔75米。
盘踞湖南的西北角,属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山系呈北东向延伸,弧顶突向北西,新华夏构造带之隆起,海拔在1000米左右,峰顶保持着一定平坦面,山体形态呈现出顶平,坡陡,谷深的特点,最高峰壶瓶山海拔2098.7米。武陵山脉山原土地地貌发育自关向南分为3支。北支:分布于湘、川、鄂边境的八面山、八大公山、青龙山、东山峰、壶瓶山;中支:沿澧水干流北侧,有天星山、红星山、朝天山、张家界、白云山等;南支,从贵州省境延伸过来,进入湖南省有腊尔山、羊峰山、天门山、大龙山、六台山等,为武陵山脉的主脉,是澧水与沅水的分水岭。上述三支山脉均消失于洞庭湖平原。武陵山脉纵贯湖南省西部,成为东西交通的屏障,但局部地段有较低的山隘、如洞口等地,构成东西交通的通道。

4. 武陵源属不属于喀斯特地貌

属于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貌

1.包括地表的石芽、溶沟、石林、漏斗专、落水洞、溶蚀洼地属、坡立谷、盲谷、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2.包括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

5. 张家界地貌的地貌认定

2010年11月9日-11日张家界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在张家界举行。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副主席彼得·米根等来自新西兰、英国、波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和日本7个国家的16位国外地貌学权威,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刘嘉麒等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质地貌学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在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研究课题组关于张家界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的主题报告后,将张家界特征鲜明、规模巨大的独特砂岩地貌类型,确定为“张家界地貌”,凡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现类似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的地貌,都可统称“张家界地貌”。自此,“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定。
据悉,与会专家对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黄石寨等张家界典型地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张家界地貌研究课题组关于张家界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的主题报告,以及关于中国、澳大利亚和世界范围内砂岩地貌空间分布与典型特征的专题研究报告,系统交流了国内外砂岩地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例。会议重点对张家界地貌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研讨,一致认为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中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和极高的美学与生态旅游价值,张家界是全球地貌研究的最佳地区之一。
“张家界地质公园内的砂岩地貌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看来都是非常独特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在开幕式上说,世界上也存在类似的地貌特征,但没有张家界如此鲜明的特征和规模,集美感与科研价值于一体,张家界地貌理应得到世界的认同。“张家界这种砂岩地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见,其形成条件也非常苛刻。”李延栋院士表示。
本次研讨会议还倡议成立世界砂岩地貌工作组和张家界地貌研究中心,开通世界砂岩地貌地质公园研究网络,促成在IAG(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和IGU(国际地理联合会)框架下建立砂岩地貌研究相关的工作组织机构,开展砂岩地貌的国际对比研究。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将联合成立张家界地貌研究基地,吸引国内外地貌专家来张家界开展地貌研究;并设立张家界地貌研究开放基金,资助砂岩地貌领域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课题。
据了解,张家界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对“张家界地貌”定义及其形成地质背景、演化过程和地质遗迹组合特征进行研究。经过区域对比和科学分析,“张家界地貌”迥异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河谷地貌。

6. 武陵源属不属于喀斯特地貌

属于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貌
1.包括地表的石芽、溶沟版、石林、漏斗、权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2.包括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

7. 张家界的地质类型

选A: 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张家界市,占地总面积专3600 平方公里,主要地质属遗迹类型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地质公园分布区内出露泥盆纪(距今3.5亿~4亿年)厚层石英砂岩,由于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受后期地壳运动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冲刷等内外地质动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在园区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达350米,石峰形态各异,优美壮观,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学价值。其它尚有方山、岩墙、天生桥、峡谷等造型地貌以及发育在三叠纪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观。

园内森林茂密,并有银杏、珙桐、红豆杉、鹅掌揪等珍稀植物,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实物例证。

参考文献:http://www.cgp.gov.cn/dzyj_rea

8. 张家界是属于喀斯特地貌还是属于张家界地貌

属于张家界地貌。

特点:

张家界地貌是“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内湿润区内,以流水侵蚀容、重力崩塌、风化等营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特色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

形成原因:

张家界接纳了由流水源源不断地从邻近古陆搬迁来的大量松散碎屑物质,经过沉积和漫长而又复杂的成岩过程,经过漫长的外力作用,便形成了所看到的怪诞诡谲的峰林峡谷。

(8)武陵源属于什么地质地貌扩展阅读

特色景点:

1、张家界大峡谷:张家界大峡谷紧邻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2011年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2018年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

2、黄石寨:黄石寨海拔1200多米,由诸多的悬崖峭壁共同托起而形成的一块南高北低的台地,面积16.5公顷。

3、金鞭溪: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条美丽的溪流,因金鞭岩而得名。溪水弯曲自西向东流去,即使久旱,也不会断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家界地貌

9. 张家界地质形成原因是什么

形成原因是地壳复的新构造抬升与外力制的侵蚀、剥蚀。

10. 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从地貌景观上属于哪种景观

石英砂岩峰林景观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