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元江县地质是什么岩石
1.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自然资源
截至2006年,海拔1300米以下的热区达166万亩,海拔1000米以下待开发热区面积有20多万亩。元江版哈尼族彝族傣族权自治县植被覆盖率62.9%,森林覆盖率41.5%。
已查明的矿产有金、银、铜、钴、镍、石膏、蛇纹石等,其中镍矿蕴藏量约53.3万金属吨,位居全国第二。
拥有野生动物资源100多种,农作物资源163种,经济作物资源228种,林木资源2000多种,药材资源58科87属170多种,花卉品种资源61科224种。主要经济作物有芒果、荔枝、香蕉、菠萝、芦荟、茉莉花等。
2. 云南的地形特征
云南地理概况
一、位置和面积
云南简称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 21°8'32" - 29°15'8" ,东经 97°31'39" - 106°11'47" 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省东西最大横距 864.9 公里 ,南北最大纵距 990 公里 ,总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 4.1 %,居全国第 8 位。
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越南、老挝毗邻,东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相连,北部同四川省为邻,西北部紧倚西藏自治区。国境线长 4061 公里 ,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区之一。云南有 8 个边境地州, 26 个边境县,已开通 11 个国家级口岸、 9 个省级口岸和近百条边境通道,与周边国家乃至东南亚、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交往便捷,是中国沟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主要陆上通道,沿边开放条件极其优越。
二、人口、民族及行政区划
2001 年末,云南省总人口 4287.4 万人。除汉族外,人口在 5000 万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 25 种,其中 15 个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 1/3 。云南不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少数民族种类在全国最多。此外,云南还是国内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 25 个少数民族中,有 13 个民族分别跨越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境外分布在越南北部、老挝北部和缅甸北部的广大地区,有些民族还延伸到泰国、柬埔寨和印度。跨境民族多,与周边国家的人民增添了一种亲戚关系,对云南扩大对外开放很有好处。
云南省辖 16 个地、州、市,其中 8 个民族自治州, 5 个省辖市, 3 个地区,共有县级行政单位 128 个,其中 29 个民族自治县。省会昆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玉溪、曲靖、个旧、大理、楚雄、 保山、丽江、思茅、景洪、瑞丽等。
三、地形和地貌
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 6740 米 ;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 76.4 米 。两地直线距离为 900 公里 ,高低相差 6000 多米。
云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平均海拔 2000 米 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海拔一般在 1500 — 2200 米 ,西北部一般在 3000 — 4000 米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这里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 800 — 1000 米 ,个别地区下降至 500 米 以下,形成云南的主要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地貌有五个特征:
一是高原波状起伏。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 10% ,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
二是高山峡谷相间。滇西北有著名的滇西纵谷区,高黎贡山为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为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为澜沧江与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极其雄伟壮观的地貌形态。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 1000 米 ,其中怒江峡谷南北长 300 余公里,人称“东方大峡谷”。在 5000 米 以上的高山顶部,常有永久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金沙江“虎跳涧”峡谷,与两侧山岭相对高差达 3000 余米,为世界著名峡谷之一。澜沧江的西当铁索至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顶,直线距离约 12 公里 ,高差竟然达到 4760 米 ,在 10 余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呈现出亚热带干热河谷和高山冰雪世界的奇异景观,自然景色相当于广东至黑龙江跨过的纬度,这全国所罕见。
三是地势 阶梯递降。全省分三个梯层,滇西北徳钦、香格里拉县一带为第一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平均没公里递降 6 米 。
四是断陷盆地错落。盆地和高原台地,西南地区俗称“坝子”,这种地貌云南随处可见。云南有面积在 1 平方公里的大小坝子 1442 个,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 49 个,最大的坝子是陆良坝子,其次是昆明坝子。
五是江河纵横、湖泊棋布。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湖泊棋布的特色、山系主要有乌蒙山、横断山、哀牢山、无量山等。云南有大小河流 600 多条,分别属于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长江)、元江(红河)和南盘江(珠江)六大水系。这些河流分别注入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多数具有落差大、水流急的特点,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为国际河流。云南有 40 多个高原湖泊,较著名的湖泊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程海、泸沽湖等。天然湖泊像颗颗明珠,点缀在群山之间,显得格外瑰丽晶莹。
四、气候类型及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气候主要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复杂和垂直高差大等原因,立体气候特点显著。最突出的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明显。夏季,阴雨天气多,太阳光被云层遮蔽,温度不够高,最热天一般在 19 - 22 摄氏度 之间。冬季,受干暖流控制,晴天多,日照充足,温度较高,最冷月均温度在 6 - 8 摄氏度 以上,年温差一般只有 10 - 12 摄氏度 ,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从一天的温度变化看,早晚较凉,中午教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 12 - 20 摄氏度 。全省大部分地区水量在 1000 毫米 以上,但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分配极 不均匀。 85 %的雨量集中在 5 - 10 月的雨季,尤其以 6 、 7 、 8 三个月最多。 11 月至次年 4 月为旱季,降水只占全年 15 %。降水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匀,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可达 2200 - 2700 毫米 ,最少的地方年降水量只有 580 毫米 。由于水平方向纬度增加与海拔增加相吻合,全省 8 个纬度间呈现出寒、温、热三带气候。一般来说,高度每上升 100 米 ,温度即降低 0. 6 ℃ 左右。因此,“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成为云南气候多样性的生动写照。
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 300 - 330 天,中部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 250 天,比较冷的昭通和丽江也可达 210 - 220 天。此外,云南光照条件好,每年每平方厘米为 90 - 150 千卡,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
云南的上述气候特点,适宜多种生物生长,为全省创新农业,开发生物资源和生产特色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在云南最多的是什么岩石
云南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数是石灰岩,所以云南多溶洞
4. 云南苍山的地质特点是什么
云南苍山地质特点分为:
1、地层
苍山主体由苍山变质岩系组成,苍山核部和东坡为经过强烈变形改造的中深变质岩系;西坡及南缘为中生代浅变质岩所围绕。
2、变质
组成苍山的岩石有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岩占全部岩石的60%。是变质岩博物馆造山运动和后期地壳板块相碰撞时,岩石就象手风琴的折褶压缩在一起,直到形成山脉。
3、混合
苍山东坡3200 m至3700 m地带出露了一套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苍山的混合岩是在距今7500万年的喜马拉雅中-晚期,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巨大的应力场使苍山岩层发生局部熔融生成了适宜的新矿物和岩石组合,岩石的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与花岗岩类似,称混合花岗岩。
4、冰期
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大理冰期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第四纪末次冰期,那时气候寒冷,高山被冰雪覆盖。
5、侵蚀
苍山经历了大规模陆内造山运动的强烈挤压,苍山的强烈快速隆生,洱海的相对下沉及漾濞江的下切,使得苍山两侧各条溪涧有巨大的落差,在山顶至山脚间,存在着高达2千米的高差。
(4)云南元江县地质是什么岩石扩展阅读:
苍山的地质优势:
1、地质优势
大理苍山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隆起的杰作,独特的高原山岳地貌景观,是一本孕育了20多亿年的“天然地质天书”,也是大理石和大理冰期的命名地。
2、景区景观
景区多,景观具有观赏性,对普及地学和自然科学有着重要意义,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苍山景区内有冰斗、冰窖、角峰、刃脊及其他千姿百态的峰林峰丛。
3、生物多样性
各种濒临灭绝动植物的发现将为“申世”起到辅助作用。苍山有种子植物170科755属2330种,有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列入濒临灭绝的植物有黄杜鹃、白菊木、蓝果杜鹃、硫磺杜鹃、延龄草等10种;有鸟类17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16种,其中有一级保护动物云豹、羚牛,证明苍山生态完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苍山
5. 云南石林是什么岩石
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精华,喀斯特地貌之所以形成就是因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所以云南石林的岩石主要就是石灰岩。
6. 云南是什么地质呢
喀斯特地貌。岩石成分主要是石灰岩。地形崎岖不平。
7. 云南省的地质地貌特征有哪些
云南的地貌,以云南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著名的云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罗平多依河、宜良九乡溶洞、建水燕子洞、泸西阿庐古洞等风景旅游区。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在全云南省起伏纵横的高原山地之中,断陷盆地星罗棋布。云南这些盆地又称“坝子”,地势较为平坦,有河流通过,土壤层较厚,多为经济发达区。云南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共有1445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云南最大的坝子在云南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云南名列前10位的坝子还有:昆明坝(763.6平方公里)、洱海坝(601平方公里)、昭鲁坝(524.76平方公里)、曲沾坝(435.82平方公里)、固东坝(432.79平方公里)、嵩明坝(414.6平方公里)、平远街坝(406.88平方公里)、盈江坝(339.99平方公里)、蒙自坝(217平方公里)。 云南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禄丰县的早期侏罗纪地层中曾出土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留存较为完整,现已在县城建成恐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另外,澄江县的帽天山更是地质界中的“明星”,因为这里出土了数量多、种类丰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纪多细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8. 云南省地貌特征
云南的地貌,以云南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著名的云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罗平多依河、宜良九乡溶洞、建水燕子洞、泸西阿庐古洞等风景旅游区。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在全云南省起伏纵横的高原山地之中,断陷盆地星罗棋布。云南这些盆地又称“坝子”,地势较为平坦,有河流通过,土壤层较厚,多为经济发达区。云南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共有1445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云南最大的坝子在云南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云南名列前10位的坝子还有:昆明坝(763.6平方公里)、洱海坝(601平方公里)、昭鲁坝(524.76平方公里)、曲沾坝(435.82平方公里)、固东坝(432.79平方公里)、嵩明坝(414.6平方公里)、平远街坝(406.88平方公里)、盈江坝(339.99平方公里)、蒙自坝(217平方公里)。
云南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禄丰县的早期侏罗纪地层中曾出土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留存较为完整,现已在县城建成恐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另外,澄江县的帽天山更是地质界中的“明星”,因为这里出土了数量多、种类丰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纪多细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9. 云南泸州地质属性。所有山脉结构是何种岩石
1、首先我不得不纠正你的一个认识错误就是:泸州市属于四川;
2、泸州邻重庆、贵州,地貌属噶斯特;
3、根据我的现实观看,泸州地貌较平坦,有部分丘陵,石状以钙质岩为主。
10. 元江的自然特征
元江流域气候分属于中部高原温和区、元江炎热地区和热带季风林区三个气候区:三江口以上及李仙江景东以上,属中部高原温和区,海拔16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5~18℃,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三江口及景东以下,麻栗坡、马关、屏边、金平一带以上,属元江炎热地区,常年不结冰,年平均气温20—21℃,年平均降雨700~1200mm;麻栗坡、马关、屏边、金平以下至国境属热带季风林区,海拔70~100米,年平均气温21℃以上,年平均降水为1500—2000mm。元江流域(1956—1979年平均)年降水深1347mm,年降水量为1027亿立方米,一般从下游向上游呈递减趋势。降水量年内分配:春季占全年降水量10%~20%;夏季占55%左右;秋季20%~25%,冬季占5%左右。降水一般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其中7、8两月又集中全年降水量的40%~50%。元江河川径流的形成以降水为主,地下水补给为辅。流域径流丰沛,(1956~1979年)平均年径流深为634.3mm,干流为459.4mm、李仙江965.4mm、盘龙河668.1mm。径流深的地区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从下游向上游呈递减趋势。
元江流域径流的年内分配比例为,春季径流一般约占年径流的3%~5%;夏季约占43%一53%;秋季一般占36%~41%;冬季占6%~11%。元江下游、盘龙江、藤条江一带6~9月(其余地区7~10月)连续4个月为丰水期。丰水期径流约占年径流量的65%—77%。最大径流月一般出现在7、8月,以8月最多,最大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1%~30%。
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一般洪峰历时较短,洪水暴涨暴落,河床水位变幅较大,一般达12~20米。据有关资料统计,1986年l0月上旬,元江、澜沧江流域普降大雨或暴雨,元江发生了近百年来第2大洪水,元江站洪峰流量为7520立方米/秒,下游蛮耗站8050立方米/秒,均为实测最大,约50年一遇洪水。礼社江上游处于暴雨中心,其支流扎江大东勇站洪峰流量1710立方米/秒,为近百年来最大的洪峰量。
由于此次降雨历时长,雨量大,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洪水灾害。受灾较重的为元江流域的大理、楚雄、玉溪、红河等4地州。受洪水波及的地区有昆明、保山、德宏、西双版纳、东川等9个地(州)市的114个村庄,5.5万入被洪水围困。城镇部分受淹的有戛洒街、元江县城、蛮耗街、河口县城等。据统计:受灾农田10.0万公顷,成灾6.4万公顷,173入死亡,30入受重伤,房屋倒塌近2万间,冲毁河堤长179公里。冲毁礼社江上的龙树、三江口大桥以及元江的戛洒大桥。保山至水平间跨澜沧江的霁虹桥(重点文物保护),也因岩石坍塌、滑坡,将大桥的铁链全部打断坠入江中。澜沧江被堵塞断流15min。滇西主要运输线昆明至畹町公路中断交通一天半。
元江流域各河流汛期泥沙和固体径流比较严重,干流及主要支流平均含沙量为3.5~4.3kg/立方米,年输沙模数为1170t/平方公里,年输沙总量为8961万t。李仙江年输沙量4200万t,输沙模数为1790t/平方公里;元江干流年输沙量为4180万t,输沙模数为1100t/平方公里。李仙江忠爱桥站、河口处的含沙量分别为2.53、1.87kg/立方米;干流的元江站、蛮耗站、河口(国界)处分别为4.22、3.53、2.59kg/立方米。河流的含沙量年内变化情况与径流变化大致相同,最大含沙量一般出现在6~9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80%以上。 元江水资源丰富,径流丰沛,全流域水资源总量为484亿立方米(加上入境水量,水资源总量达14.7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64.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面积产水量的2.3倍。在西南4条主要河流中仅次于雅鲁藏布江,大于怒江和澜沧江,居第二位。流域内有地下水资源149.4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0%,其中元江干流为43.8亿立方米,李仙江为50.7亿立方米,盘龙江为34.8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地域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大致相同。干流水资源总量162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40.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李仙江水资源总量225亿立方米(包括藤条江等),单位面积产水量96.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盘龙江等河流水资源量96.6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65.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元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雨季5~10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85%以上,枯季1l~4月雨水量仅占年水量10%~15%,故冬季、春季的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
元江流域属国际河流,除农业少量耗水外,江水经越南流入南海,年出境水量为479亿立方米,占河口入海水量的40%,占中国入海总水量17243亿立方米的2.8%。
元江流域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988.8万千瓦。干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49.8万千瓦,占全流域蕴藏总量的15.1%。支流水能蕴藏量为839万千瓦,占流域总蕴藏量的85%,其中水能理论蕴藏量大于l万千瓦的河流61条,共790万千瓦,流域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59.9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02.46亿千瓦·时,其中干流为81.8万千瓦,占22.7%,李仙江水系为104.2万千瓦,占29.1%;盘龙江水系为92万千瓦,占25.5%;藤条江水系为33万千瓦,占9.2%;其余河流为49.1万千瓦,仅占13.5%。从元江流域水能资源分布情况看,其开发重点在支流。
元江流域地处在云南的大理、楚雄、思茅、玉溪、红河、文山和广西的百色等地、市、州共28个县,人口约550万,主要民族有汉、彝、哈尼、傣、白、壮、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