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分区界线是什么

地质分区界线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08 12:26:07

⑴ 求各种地理分区的分界线

各洲的界线:
(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2)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5)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6)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7)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2.世界大洋界线:
(1)太平洋与北冰洋的界线:白令海峡即楚科奇半岛的克利古贡角与苏厄德半岛的约克角连线。
(2)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界线:通过合恩角的经线即从火地岛沿德雷克海峡西端到查理斯角连线。
(3)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界线:沿马六甲海峡北端、苏门答腊岛西岸、爪哇岛南岸、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南岸,澳大利业大陆、巴斯海峡、塔斯马尼亚岛,再大致沿146°52'E到南极一线为界。
(4)大西洋与印度洋的界线: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度)。

3.我国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线:
大致以黑龙江的黑河——云南腾冲一线。该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4.我国地势阶梯界线:
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的东端。
二、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我国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
(2)降水量和干湿区的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热量界线
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6.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贫乏界线: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此线东南贫乏。

7.我国四大海域的界线:
渤海与黄海的界线: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东半岛蓬莱角;
黄海与东海的界线:长江口北岸启东角——济州岛西南角;
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广东南澳岛——台湾岛南端鹅銮鼻。

8.我国水文界线: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
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的东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与黄河水系的界线:巴颜喀拉山、秦岭。
(3)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界线:南岭。
(4)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9.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2)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的界线: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C积温3200°C等值线。
(2)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4500°C等值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7500℃等值线。

1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两个自然地区的界线:
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12.我国综合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它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最冷月均温0°C等温线的地方、大于等于10°C积温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地方、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钙质土与酸性土壤如红壤的分界线、小麦与水稻的分界线、农业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或三熟的分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地形较完整(平原、高原为主)与地形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为主)的分界线、河流汛期长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线。

⑵ 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分别是哪些

  1. 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2. 南方地版区与北方地区:秦岭权---淮河;

  3. 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区域: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4.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南北边缘;

  5. 南方地区与青藏地区:横断山脉.

⑶ 地质分层怎么分

根据不同的岩性,化石等划分的。又可分为水溶性地层和裂隙溶洞地层。

中国地理四大分区的分界线

中国的四大海域分界线
渤海与黄海的界线:辽东半岛的老铁山与山东半岛的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的界线:长江口北侧的启东角与朝鲜半岛西南的济州岛连线。
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台湾海峡的南部出口(广东省与福建省交界处的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

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北方(青藏高原)和西北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古长城,昆仑山,阿尔金山
青藏高原区和南方分界线是横断山脉东缘!
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
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⑸ 地层界线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地层之间界线的划分与确定,特别是各系、各阶之间界线的划分与确定,历来是地层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届国际地层委员会都把发展和完善全球地层表、交流各系主要划分 标准、建立各地层单位的界线和对比作为该会的宗旨和关键任务。它要求各地层分会在完 善和对比全球标准的系、统、阶的工作中,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界线为主要任务,各国地层 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国际界线层型的确定做了大量的工作。

关于地层之间的界线划分原则和方法,自地层学产生以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传统 的观点在地层界线的划分上往往强调地层自然特性的变化和物理间断,许多界线根据构造 不整合关系来确定,如传统的寒武系下界、志留系—泥盆系之间的界线等。不整合是岩体 之间的一个侵蚀面,代表地层序列中一个重要的间断和缺失。不整合是由于不整合之下的 岩石经历地表或水下暴露,遭受剥蚀,而缺失一部分较老岩石所致。不整合或假整合作为 地层界线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它标志着岩石、生物和其他地质现象的自然间断。不整合 或假整合在野外易于识别,但在多数情况下是穿时的。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全球界 线资料的大量积累,人们认识到物理界面所确定的界线,横向延伸到其他地区时很难对比 和应用。由A. 萨尔瓦多主编的修改后的 《国际地层指南》(Salvador,1994)也指出:将 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选在—个不整合面上可能是最糟的选择,这不但不能代表一个精 确的时间点,而且还有横向穿时的可能性。

从现代地层学观点来看,划分地层界线应该基于两个要素:一是具有可以识别的地质 事件;二是证明不同地点的同一事件的同时性。目前,地层学家们都把地层连续,避开间 断作为识别、划分界线的原则。杨遵仪等(1981)在研究我国南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时就曾指出,目前界线层型的建立是地层学中的主要课题,而地层连续是界线层型的必要 条件,所以寻找连续地层剖面成为地层学家划分地质界线时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国际地层单位的定义范畴中,“阶”是年代地层的基本单位,是根据全球界线层型 剖面和点(GSSP)定义的。目前,显生宙以来的阶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主要是根据生物 带定义的。《国际地层指南》(Hedberg,1976)指出,一个阶的界线层型必须在连续沉积 (最好是海相)的序列之内,界线层型应当与作为等时面、易于识别和能够远距离追索的 生物带等标志相符合。《国际地层指南》(第二版)(Salvador,1994)重申了相同的观点。

近20年来,地层学家们在研究划分地层界线时,尤其是界与界、系与系之间的界线 时,引入了事件地层学的概念。这是一个新兴的地层学研究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 迅速发展。它从综合的角度、多学科联合的角度,在确定地层界线、地层划分与对比、研 究生物演化和地球发展历史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它有希望在传统地质学难以解释 和解决的一些重大地质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事件地层界线是事件地层学的核心 (徐道一,1989),它在解决大的地质界线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件界线是由地质事 件造成的一种地层界线,它具有反映地质事件的特殊沉积标志,使它成为岩系中独特的自 然分界面,它代表无机界和有机界演变过程的变革点,具有自然界线的性质(侯鸿飞,1989;齐文同,1990)。寻求和论证全球以及大区域内等时事件界线或自然界线,提供大 范围内地层对比的工具,是事件地层学的一个主攻目标。

当然,还可以利用其他手段进行界线的划分。近年来,国际、国内使用层序地层学的 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地层界线的划分和厘定,并促进了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沉积 学、沉积古地理学的发展。其根本就是用层序地层优化年代地层单元,即在地层沉积连续 地区,寻找与地层内部不整合相对应的各类标志,包括生物标志、层序关键界面标志、具 体剖面的岩性标志等,使以生物带定义的阶的界线更易于识别和精确对比,更符合地球演 化自然节律(陈建强等,2001)。

因此,当本课题组开展西藏南部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时,注重吸收现代地质学新 颖的、有价值的观念,对原有的划分方案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厘定,使之更接近地层界线的 标准。

⑹ 地质背景分区

本研究区范围包括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对湖南、湖北、广西的小部分地区论及较少。就区域构造单元而言,属于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确切划分该两大陆块的界线及范围就目前研究程度而言是相当困难的工作。我们倾向于以江山-绍兴、广丰-萍乡大断裂为界,北侧为扬子陆块南界,南侧为华夏陆块北界。华夏陆块西部以萍乡-茶陵-郴州及连山-梧州-博白-合浦断裂与扬子陆块为界,北段沿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西缘,南段以云开大山西缘为界。如以前寒武纪基底出露为标志,以鹰潭-石城-定南断裂为界,代表了武夷区的西界,西侧南岭—云开区为加里东期增生的陆壳,仍属于华夏陆块的范围。

华夏陆块西缘南段界线在云开大山与钦州—防城一线,钦防海槽于印支期关闭,沿连县-梧州-博白断裂带有超基性岩、中基性岩侵入,S型碰撞花岗岩发育。华夏陆块南界为海南岛南部九所-陵司断裂,南海西沙群岛西永一井混合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465Ma,是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组成的,这样华夏陆块的南界可向南进入南海。

华夏陆块(包括扬子陆块)的东界,大致相当于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界线,根据目前资料,戴云山为一古老变质基底的隆起,近年来在东海大陆架变质岩、台湾太鲁阁花岗岩、朝鲜半岛东南部的片麻岩、日本飞

变质岩都已测得1.4~1.8Ga的年龄,因此华夏和扬子两陆块的东界可以向东至朝鲜半岛东南部,日本本州西南直至菲律宾。

根据本研究区基底源岩时代、源岩建造、变质相、变质杂岩的岩石组合等特征,重要边界断裂的性质,花岗岩中长石铅同位素所反映的基底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岩系列和组合的差异以及成矿元素的组合特征,以重要断裂为边界将本研究区划分4个岩浆岩区带(图4-1),属扬子陆块的有中下扬子区带(A区)、滁县太湖区(B)和南扬子区带(C区),属华夏陆块的有武夷区带(E区)、浙闽粤滨海区带(D区)和赣南区(F)。A区与C区以江阴-常州-九江-岳阳断裂为界,D区与E区以丽水-政和-大浦断裂为界,E区的西界为鹰潭-石城-定南-广州断裂。

图4-1中国东南部岩浆岩组合分区简图

断裂带编号:1—郯庐断裂带;2—确山-肥东断裂;3—信阳-舒城-桐柏断裂;4—襄樊-随县-广济-宿松断裂;5—嘉山-响水断裂;60—江阴-常州-宣城-石台-九江-岳阳断裂;7—江山-萍乡-茶陵-郴州及连山-梧州-灵山-博白-合浦断裂;8—鹰潭-石城-定南-广州断裂;9—政和-大浦-丽水断裂;10—长乐-南澳断裂;11—海岸山脉断裂;A、B…为岩区代号

⑺ 地质分区

以资源赋存地质单元进行分区,分区目的在于精细描述资源赋存条件,根据工程和样品布版设,按岩性段权或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地质界线边界、水文条件界线,详细划分资源区块,进行参数概化、计算资源静态量和资源级别划分。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以岩石地层为物质基础,以不同性质地质界线为边界,从地质单元地质特征、地温场和岩石热物理性质特点上进行分区。这种分区可代表资源的自然属性特征。

⑻  环境地质分区

一个地区的开发与治理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开发是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同版时必然改变自然地质环权境。而治理是针对这种改变进行人为整治,使其不超出环境调节能力的极限值。环境地质分区的目的在于全面分析区域环境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在地域上划分出相对性(同一单元)和相异性(不同单元),为治理和优化生态地质环境提供依据。

三江平原原生环境地质条件良好,只是在人类不合理开发之后才产生作用的反馈———环境效益,即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那么分区原则应以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地质产生破坏作用为前提,以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为标志,落脚点是开发、保护以及整治。

结合三江平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程度,我们作出3级分区。区的划分控制大的地貌分布规律;亚区主要根据人为对自然干扰破坏的程度;小区根据具体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据此将全区划成4个大区(其中每个大区划分成2个亚区)、21个小区。具体大区、亚区、小区划分原则和表示方法见表9-1。

表9-1 生态环境地质分区说明表

续表

⑼ 地质界线的确定及标绘

(1)地质界线的确定

准确地标定地质界线是保证图幅符合地质现象实际出露客观存在的前提。在基岩出露的地区,可直接根据填图单位的标志及地质体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地质界线的位置。但在森林、平原、草原戈壁等植物或现代堆积物、沉积物发育区则给地质界线的确定带来了难度。除了关键部位需采用人工揭露外,更多则是借助间接标志或其他方法来确定地质界线。

利用残坡积物判断地质界线的方法是,以低处分布的某种岩屑的最高出现位置作为其与不同岩性的界线所在地。此方法在已经确立标准地层剖面、对主要界线性质和构造状况都基本搞清的情况下具有较大可靠性。

利用地貌特征判断地质界线,特别是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现场地质解译是间接确定地质界线的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亦可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地质界线的判断或确定。但实际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因此,要多种手段结合,相互验证,以保证地质界线确定的可靠性。

(2)地质界线的标绘

前述有关地质调查类型及图件编制中已涉及此方面内容,现综合不同比例尺的技术要求给予概括。即在填图过程中,在图上仅填绘按比例尺折算直径大于2mm以上的闭合地质体和宽度大于1mm及长度大于3mm以上的线状地质体。如果小于以上限度,但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或断层,可按比例尺夸大至1mm×3mm表示在图上,但要注意尽量反映其真实的平面形态和产状。

地质界线的标绘应在现场据其出露情况直接填绘在地形图上。采用方法是以观察点为基点,测量地质体产状后,根据“V”字形法则将地质界线沿地层走向向两侧延伸1/2线距。露头好且视野开阔的地段,除由观察点控制的一段地质界线外,还可选择地质构造转折部位、地质界线通过山脊及沟谷的位置等处,按目测标定观察点的方法遥测一些辅助控制点,然后根据“V”字形法则将整段地质界线连绘出来。

⑽ 地质图上怎样看出地质界线

边界线两边的岩性不一样,具体表现在 颜色不一样,岩性符号不一样。比如界线两边 一边是C(石炭系) 一边是D(泥盆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