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质资料馆怎么样
A. 从馆藏地质资料看我国早期的地质工作发展变化
李 华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 笔者对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新中国成立前编著的 8000 余种地质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发现这些资料概略勾画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的脉络。尤其是我们的地质前辈在工作环境恶劣、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艰难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及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开展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新中国成立前 地质工作 成果
0 引言
辛亥革命前,一些西方人士随商务考察团对我国进行地质考察、调查。另外,日本人为掠夺中国自然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勘测、开矿、修铁路、办工厂[1]。辛亥革命后,我国组建了自己的地质工作管理机构,组建了地质勘查队伍,在我国疆土上开展了基础地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调查工作,积累了一批地质资料。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地质工作可分为:①地质机构组建前外国人在我国的地质调查,由于日本对我国是侵略行为,所以在本文中单列小题论述。②我国组建地质机构后的地质机构进行的地质工作。
1 外国人在我国的地质调查活动
1.1 西方国家在我国进行的地质调查活动
1911 年辛亥革命前,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人员,也没有建立自己的地质矿产调查部门或机构,没有自己的勘查队伍,中国近代早期的地质调查工作,基本都是外国人做的。
自 1829 年至 1911 年间,先后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考察的外国人主要有俄国人、德国人、美国人、英国人、匈牙利人、印度人、法国人、奥地利人、瑞典人、瑞士人(表 1)。
1911 年前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简表 1[1]
续表
续表
1.2 日本侵华时期的地质工作
1905 年,日俄战争刚刚结束,设立了“满洲产业调查会”,开始了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所谓资源调查。他们组织帝国大学的小川琢治等人对抚顺等地的煤田进行了调查。馆藏 3800 余种日文资料中,有编制单位的日文资料约 126 余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满洲产业调查会、南满洲铁道株式、满铁建立中央试验所、国防资源调查部等调查机构。馆藏 3800 余种日文资料,主要有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资料、环境地质资料、物探地质勘查资料、综合性地质资料等。
1.2.1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馆藏日本在侵华期间形成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主要为:1/40 万、1/15 万、1/10 万、1/5 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这些资料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及山西大同煤田北部地区,如东北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日文):1/40 万奉天图幅地质说明书、1/40 万吉林图幅地质说明书、热河十万分之一地图三沟区及六沟区内矿产地调查报告、辽西省 1/10 万地图及矿产地调查报告。山西大同煤田北部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日文):山西大同北部煤田白洞村地质图幅说明书、山西大同北部煤田—裕丰炭矿地质图说明书、山西大同北部煤田—永定庄地质图幅说明书、山西大同北部煤田—常流水地质图幅说明书等 12 幅资料。
1.2.2 矿产地质勘查调查资料
日本在侵华期间,日本人对我国的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资源进行了调查、勘查或开采。调查或开采的矿种有:铁矿、石墨、炭矿、石材、水泥原料、油母页岩、石灰岩、锰矿、金矿、石棉、云母、黑铅、磷灰石、石油、稀有元素、黄铁矿、萤石、铝土矿、石膏、活性白土、钨矿、铅矿、银矿、亚铅矿、绿柱石、锑矿、硅石、硝石、矾土页岩、天然卤水、铜矿、重晶石、石灰岩、白云岩、岩盐、菱镁矿、耐火黏土、钼矿、长石、汞矿、铜矿、红柱石、片麻岩、锡矿、金红石、电气石、金刚石、铀矿、镍矿、硅藻土等矿种。我国目前开采的一些矿山及发现的一些矿产地,就是在日本侵华期间日本人进行了地质工作或进行了掠夺性矿产资源开采基础上进行的。如鞍山一带的铁矿、营口—海城一带的菱镁矿、抚顺一带的油母页岩等。
1.2.3 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
水文地质资料有区域水文、矿区水文、工业用水、城市供水等,馆藏资料如:《北京市及其周边的地下水》1576 号资料、《山东张店附近工业用水调查报告书》1544 号资料、《海河水质调查报告书》1594 号资料、《辽宁四平街附近新世代堆积层和地下水》3792 号、《北支炭矿坑内出水调查报告第一报》3853 号、2094 号资料等。
工程地质资料有堤坝工程、水力发电、铁路工程等,馆藏资料如:《山西汾河及滹沱河堰堤豫定地质调查报告》1495 号资料、《黄河三门峡发电地点踏查报告书》1595 号资料、《东北图宁线北老松岭隧道地质调查报告》5109 号资料等。
1.2.4 物探地质勘查资料
日本侵华期间,先后用电法、磁法、重力、地震等方法,对我国铁矿、金矿、煤矿、硫铁矿、铜矿、温泉、地下水、铅锌矿、萤石等矿种进行了勘探。如:《河北省临城煤田附近地震探矿调查概况报告》1366号资料、《吉林省九台县九台街第 941 部队地下水源电气探矿报告》1395 号资料等。
2 我国组建自己的地质调查机构
2.1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8 年隶属农矿部、1930 年隶属实业部、1938 年隶属经济部)
1912 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实业部设置了矿物司,其下设有地质科,由章鸿钊任科长。从此,中国政府有了主管地质工作的正式机构和专门人才。同年 4 月政府迁都北京,工商部矿政司,下设地质科,由章鸿钊任科长(1913 年 2 月后由丁文江任科长)。1913 年因工商部与农林部合并为农商部,9 月地质科改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培养地质人才的讲习所),丁文江任所长。1913—1916 年,该所培养了中国近代首批地质人才 22 名(1913 年秋招生 30 名,1916 年 7 月结业时仅余 22 人,有 18 名正式毕业,4 名肄业)。18 名正式毕业生相继投入地质调查所工作,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地质人才。
1921 年,丁文江赴北票煤矿任职,翁文灏代理所长至 1925 年,从 1926 年至 1937 年翁文灏任所长。1928 年至 1930 年地质调查所先后设置古生物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沁园燃料研究室、矿物岩石研究室、地震研究室、土壤研究室、地质图书馆、地质矿产陈列馆等。
1938 年由黄汲清接替翁文灏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后因南京政府抗日战争失利,地质调查所也先迁长沙余家冲(1937 年 12 月至 1938 年 7 月),后迁至重庆北碚,隶属于国民政府经济部。为了区别于省地质调查所,1941 年夏将北碚地质调查所定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
1940 年由尹赞勋接替黄汲清任代理所长,1942 年李春昱被正式任命为所长,周赞衡为副所长,直至1950 年。
2.2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是 1928 年建立于上海的,1932 年 9 月迁南京。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该所经江西庐山、湖南长沙至桂林。1944 年桂林沦陷前,又经贵阳迁往重庆,直至抗战胜利后的 1946 年复员南京。李四光始终任该所所长。
2.3 矿产测勘处
1940 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设立了矿产测勘处,起初称为西南矿产勘测处,设于云南昭通,后迁至贵阳,再迁至成都,抗战胜利后 1946 年正式迁南京,改称资源委员会矿产勘测处,一直由谢家荣任处长。
2.4 地方地质调查所或地质工作机构
1923 年,河南地质调查所成立,数年后停办,1931 年又恢复,吴蔼辰、陈树玉、张人鉴、魏中谷先后任所长。1925年,云南省实业厅地质调查所成立,朱庭祜任所长。1927年,两广地质调查所成立,朱家骅、潘钟详先后任所长。1927年,湖南地质调查所成立,李毓尧、田奇隽任所长。1928年,江西地质调查所成立,卢其骏、尹赞勋、高平先后任所长。1932 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设立于重庆北碚,常隆庆任所长。1938 年,四川地质调查所成立,设立于重庆,李春昱、侯德封、常隆庆先后任所长。1936 年,西康地质调查所成立,设立于康定,张伯颜任所长。1940 年,福建地质调查所成立,设立于福建省建设厅地质土壤调查所,后改称地质调查所;1944 年,新疆地质调查所成立,王恒升任所长。1944 年,宁夏地质调查所成立,李士林任所长。1935 年,贵州地质调查所首建,朱庭祜任所长,1946 年重建,由乐森寻任所长。1946 年,台湾地质调查所成立(接收台湾之日本地质调查所而建立),毕庆昌任所长。1940 年,陕甘宁边区地质矿冶学会成立,设立于延安,武衡任会长。1946 年,东北工矿局成立于鸡西。
3 我国前辈地质工作者的主要成果
3.1 基础地质调查
3.1.1 地层
《河北蓟县东陵及兴隆县一带地质调查报告》1090 号资料,是高振西 1931 年建立的“蓟县剖面”手稿。这一研究成果经过长时间的考验,被证明是一个划时代的有国际影响的基础研究性质的重大贡献[2]。他建立了蓟县的中国北方“震旦系”(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
3.1.2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谭锡畴于 1924 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幅《1/100 万地质图—北京济南幅》5137 号资料;王竹泉于 1926年完成第二幅《1/100 万太原榆林幅说明书》5139 号资料;李捷于 1929 年完成第三幅《1/100 万南京开封幅说明书》5138 号资料。新中国成立前夕,由黄汲清主编的《1/100 万区域地质图》12044 号资料,由 14个图幅构成,即,汉口幅、长沙幅、太原幅、南京幅、青岛幅、桂林幅、广州幅、北京幅、西安幅、上海幅、福州幅、重庆幅、昆明幅、天水幅;1945年至1948年,在黄汲清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了《1/300万中国地质图》12857 号资料。这些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新中国成立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概貌[3]。
3.2 矿产地质调查及矿山发现资料
3.2.1 矿产地质调查资料
王竹泉1917年著有《山西平盂潞泽煤铁矿地质》978号资料;黄汲清、徐克勤著有《江西萍乡高坑煤田》394 号资料;潘钟详、王竹泉 1933 年著有《陕北油田》340 号资料。我国目前开采的矿山,有相当数量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现或进行过地质工作的。
3.2.2 矿山发现资料
3.2.2.1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资料
1940 年 8 月至 11 月,常隆庆、刘之祥到康滇边区做地质调查,途经盐源、盐边弄弄平、攀枝花进入云南华坪、永胜等地,编写了《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3822 号资料。这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区的首份发现资料。刘之祥 1940 年 11 月编写的《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的引言中记载:“矿产方面,其最有价值者当属盐边县攀枝花之磁铁矿,储量可达 1000 万吨之上,居宁属第一,亦全国不可多得之大矿。”3.2.2.2 江苏贾汪煤田的发现资料
《江苏铜山县贾汪煤田地质》2750 号资料,是谢家荣发现贾汪煤田的首份资料。
煤层长 4000 至 7000 米,宽 800 米至 3000 米,估算总储量 12182.8 万吨。3.2.2.3 新疆油田的论述资料
黄汲清在新疆调查时编著了石油地质资料,包括《南疆油田调查略记》742 号资料、《新疆乌苏县独子山石油及煤气矿床说明书》743号资料、《新疆库车铜厂油田》3996号资料、《新疆温宿县塔克拉克油田》3997 号资料、《新疆 [ 独山子区 ] 乌苏独山子油田》4565 号资料、《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738 号等。
黄汲清 1943 年 9 月编写了《新疆油区地质调查报告》英文稿,文中依据新疆的主要生油系为侏罗系及第三系,均属陆相沉积的事实,明确提出大型盆地陆相生油和多层系、多期生油的假说[4],并认为生油和储油地层也是多旋回发展的。因此,陆相中、新生代盆地应是找油气的主要对象。3.2.2.4 云南磷矿的发现资料
《云南磷矿之发现经过与概况》654 资料,是程裕淇于 1939 年编著的。程裕淇在昆阳中邑村发育的震旦寒武系地层中,系统地采集了被一些人认为是铝土矿的岩石标本,经化学分析,发现此种岩石 P2O5含量高达 30%。3.2.2.5 大同煤田
对大同煤矿的最早调查应首推我国地质工作前辈王竹泉,他自 1917 年开始对山西全省煤田进行了系统调查,历时 10 余年,根据野外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编制出 1/10 万地质图;并按煤田分布将山西全省划分为 7 大煤区、32 个煤田,每个煤田都按照其分布范围、含煤地层、煤层、煤质以及分煤种进行储量计算,编出山西省最早的煤矿志《山西煤矿志》。首先发现这是一个含有石炭二叠纪及侏罗纪两组含煤地层并存的煤田,从而扩大了大同煤田的煤炭储量。这些资料对了解山西煤矿以及勘探开发都是难得的综合资料,对当今山西煤田普查勘探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3 物探地质勘探资料
秦香菱、李善邦、翁文波、赵仁寿、顾功叙、张鸿吉、王子昌等用电法、磁法在甘肃玉门油矿、贵州水城县观音山铁矿、四川綦江麻柳滩铁矿、贵州赫章县铁矿山、云南巧家县汤丹铜矿、云南安宁县砂场铁矿、云南巧家县落雪铜矿、云南会泽县黄铁矿、云南会泽县矿山厂铅锌矿、云南个旧县老厂锡矿、云南昭通县褐炭田等矿山进行物探勘查工作,编写了《试用磁秤探测四川綦江麻柳滩铁矿报告》692 号资料,这是我国物探地质学家李善帮、秦香菱,于 1939 年编著的首份物探资料。
3.4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资料
最早的水文地质调查,是章鸿钊 1926 年对我国温泉进行的调查,编著有《中国温泉之分布》7749 号资料;工程地质调查方面:宋希尚、曹瑞芝等 1933 年著有《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2008 号资料;报告认为:自宜昌以上,始有利用之可能。宜昌以下,不能发展水力。宜昌附近有葛洲坝及黄陵庙两处,堪以建坝设厂。巫峡前后百余千米,水位涨落差度太大,不宜建坝,奉节以上,重庆以下,颇有若干地点,可以利用。
3.5 甘肃大地震调查资料
《调查甘肃地震意见》7748 号资料、《调查甘肃地震大略报告》7755 号资料、《甘肃地震考节要》7756 号资料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于 20 年代初期调查甘肃大地震时,编著的地震调查资料。对1920 年 12 月甘肃大地震的成因及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防治计划。
4 结语
上述资料,仅是全国地质资料馆珍藏我国早期地质资料的“一小部分”,它记载了旧中国时期,国内、外地质学家尤其是我国地质学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并对地层系统、构造地质进行了研究,为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开展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地质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自豪,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激励我们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努力奋斗。
B.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概况
庞振山颜世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面积257.2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壳最厚、地层最新的大陆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壮丽的自然地理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是研究地球奥秘的天然野外实验室。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数据,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项目。项目组对保存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的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进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开发编研了系列成果。本文从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入手,对其馆藏单位分布、地质资料类别、形成时间、形成单位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青藏高原地质资料服务的集群化和产业化起到引领作用。
1 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数量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外地质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编制了大量的地质报告及论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数据。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共有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17777种。
2 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区划上,涉及6省(自治区)、201县(市),即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四川省西部地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其地质资料已遍布各个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见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种,占总量的31.59%,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地区分布
3 成果地质资料形成时间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分布于20世纪初期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见表2。由表可见,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绝大部分是1949年以后形成的,并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质资料数量相对均衡。
表2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
4 成果地质资料类别
从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来看,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工作涉及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矿产勘查类资料最多,共8814种,占总量的49.58%;科研类资料次之,共3380种,占总量的19.01%,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物化遥勘查成果资料、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资料、水文地质勘查成果资料、物化探异常查证成果地质资料(表3)。
表3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类别统计表
4.1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5万最多,共计561种,约占40%;其次为1:20万,共518种,约占37%;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共83种,约占6%;1:100万、1:5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1)。
表4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地质资料
4.2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152种,约占65%;其次为1:5万,共60种,约占26%;1:50万、1:1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2)。
图1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2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3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29种,约占64%;其次为1:5万,共9种,约占20%;1:100万共7种,约占16%(表4,图3)。
4.4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资料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1:20万最多,共计107种,占该类资料总量的55%;其余各种比例尺该类资料数量较少,为5~16种(表4,图4)。
图3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4 不同比例尺区域水工环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5 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8814种(图5),按矿产类型分:能源矿产共1614种,占矿产勘查类资料总量的18%;贵金属矿产1384种,占15.70%;非金属矿产1379种、占15.65%;有色金属类1217种,占12.67%;黑色金属类1117种,占12.67%;水气矿产、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属类矿产较少。
需说明的是共有1924种成果地质资料为综合勘查,包含多个矿产类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3799种,占矿产勘查类总量的43.10%;其次为预查,共2977种,占总量的33.78%,详查、勘探、开发勘探及钻井地质资料相对较少(图6)。
图5 不同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6 不同工作程度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6 地质科学研究资料
青藏高原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原地矿部、中国科学院及中法、中美等多个合作项目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壳形变测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工作,以及地质结构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矿产研究方面,原地矿部开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矿产成矿规律以及盐湖矿产研究等。在生态环境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先后在西藏、喀喇昆仑、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科研成果地质资料3380种,占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总量的19.01%。
5 报告提交单位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质构造丰富,在地质工作的历史中,除了当地地质队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内地的许多优秀的地勘队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区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提交单位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个行业和部门。
按报告提交单位所在省(市、自治区)统计,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最多,共4932种、占总量的27.74%;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分别为3777种、3522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超过300种)还有西藏自治区、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和陕西省,其余省(市、自治区)较少。
共有20个行业(部门)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表5),其中地矿部门共提交11814种,占总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行业(部门)还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说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未统计。
表5 成果地质资料提交单位的行业分布
6 部分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介绍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许多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主要有下列各种。
6.1 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为日本人嘱托、涩谷、长之助编写的《黄河上游测量调查报告书》(日文),形成时间为1918年3月1日,现保存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博物馆,档号:0258。报告由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完成,工作地区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区黄河上游地段内,对研究该地区水文地质有一定参考价值。
6.2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为翁文灏编写的《甘肃省地震考》,形成时间为1921年1月1日,现保存于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档号:0589。报告详细列表记载了从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及人员、财产损失情况。同时还简单地列表记载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情况。该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记载了甘肃省地震发生的时间,并统计了从14世纪到19世纪,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次数。
6.3 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的地质报告
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资料馆保存有一份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为《祁连山幅10-47-(9)矿产图及说明书》,档号:5479。该报告形成时间为1974年12月1日,为1:20万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工作区位于祁连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天峻县、甘肃省肃南县。在6411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完成实测剖面186.5千米、金属量样1185个、岩石光谱样3136个、自然重砂2121个、化学样1128个、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个。通过工作,建立了测区地层层序,对岩石的化学成分及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区域矿产调查,新发现矿点30余处,对本区分布较广的铁、铬矿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在震旦纪地层中发现了含钾岩系,并进行了初步普查评价;圈定了普查找矿远景区。
6.4 著名地质学家编写的地质报告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谭锡畴、李春昱、叶连俊、关士聪、徐克勤、孙菽青、王曰伦、郭令智、袁见齐、李承三、冯景兰、孙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杨敬之、丁毅、薄绍宗、崔克信、谷正伦、孙云铸、王钰、黄汲清、郭文魁、罗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郑绵平、杨钟健、张炳熹、涂光炽、盛莘夫等人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近百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C.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最新进展与工作建议
任香爱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根据全国各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报送的2013年度地质资料管理情况年报,同时,参考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检查报告,总结了2013年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与实物库建设进展,汇总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接收、保管工作情况,分析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省级 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 进展 建议
1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展
1.1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进一步落实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重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陕西、青海、新疆24个省(区、市)以不同方式落实或基本落实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这些省(区、市)或者设立了专门的馆藏机构,或者在现有地质资料馆或档案馆、博物馆、信息中心等机构中,设立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科室或由现有资料管理机构兼职管理,或者委托给本省(区、市)地勘院或其他相关单位承担本省(区、市)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工作,同时落实了承担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专业人员。
与2012年相比,2013年又有7个省(区、市)落实或基本落实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
1.2 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逐步推进
1.2.1 已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的省份
到2013年采取不同方式已建成实物库的有:上海、天津、安徽、河北、黑龙江、山东、广东、四川8个省(区、市)。其中:
1)上海、天津、安徽3个省(区、市)专门建设了新的实物地质资料库,上海市实物地质资料库位于金山区张堰镇,库房面积4870m2;安徽省投资5.4 亿元建成地质资料馆,包含30000m2实物地质资料库。
2)河北、黑龙江、山东、广东、四川5个省(区、市)虽然没有专门建设新的实物地质资料库,但已通过维修改造地勘单位岩心库,成为省级实物库,委任地勘单位保管。其中:河北在承德、邯郸、保定、石家庄设立了4个分库,承德岩心库(面积约1000m2)和邯郸岩心库已建成,保定地区岩心库正在建设中,石家庄地区岩心库申请了维修经费。黑龙江省已经在齐齐哈尔和玉泉建设了两个分库,其中玉泉库面积为300m2,齐齐哈尔岩心库面积3050m2。在此基础上,2013年又向省政府申请西部实物库和玉泉实物库两个库进行改造扩建并获得批准,项目总投资2002.09万元,拟新建库房建筑面积3400m2,修缮改造面积2700m2。山东省在泰安、潍坊、临沂和招远设立4个岩心分库,作为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广东省在广州、韶关、梅州、湛江设立4个分库,每个分库面积约1000m2。可保管20000m岩心;四川省2013年9月底全面完成攀西实物分库改建,面积约2000m2。
2013年已建成实物库数量为8个,比2012年度增加了5个省(区、市)。
1.2.2 已落实土地、资金或即将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的省份
截至2013年11月底,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浙江、福建、河南、湖南、云南、贵州、西藏、陕西、青海、山西14个省(区、市)已落实了土地、资金或即将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其中:
1)北京、辽宁、吉林、浙江、福建、贵州、青海、山西8个省(区、市)已通过审批进入建设设计或施工阶段。北京市于2012年5月举行了实物地质资料库奠基仪式,预计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可存放12万件样品。辽宁省政府已批准建设包括实物地质资料库在内的省地质资料馆,一期工程征地100亩,建设面积30000m2,已进入详细设计建设阶段,建成后的实物库大约可满足20年需要。吉林省建库土地和资金均已获批准,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到位,只待开工建设。浙江省已于2012年底动工开建,总建筑面积33970m2,预计2015年建设完成。福建省于2007年立项,该项目征用地面积28.8亩,总建筑面积44032m2,总投资估算约2.5亿元,目前已完成了选址、项目交地、用地放样、场地平整手续及建设方案的设计,落实了项目资金。贵州省于2013年已完成了黔南州都匀市岩心库改建维修,2013年12月开工建设金阳新区的省地质博物馆项目中包括岩心库用房7000m3,预计3年建成,可满足30年需要。青海省实物资料库房于2013年3月在省地勘局平安基地开工建设,省财政投入3675万元用于该库房建设,新建成的库房面积约20140m2。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含实物库)已于2012年建成,2013年开始装修,预计2014年投入使用。
2)内蒙古、河南、湖南、云南、西藏、陕西6个省(区、市)申请建库立项已通过或正在申报建设方案。内蒙古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项目已于2012年8月6日获自治区发改委批准,2012年10月16日自治区建设厅批准了该项目的选址,2013年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调整建设方案,建筑面积由9.5万m2缩减到5.45万m2,投资由原来的9亿元减少到4.5亿元,正在向自治区政府申请批准。河南省实物库建设已完成选址及建设项目设计,落实了部分省级财政建设资金,但是按照2013年中央停建楼堂馆所精神要求,实物库目前停止建设。湖南省实物库建设于2012年通过了湖南省发改委批复(占地814亩,投资2.12亿元),2013年省厅专门成立了实物库基建办公室。云南省实物资料库房建设计划已获省发改委批准,获批建设用地。西藏自治区实物库建设已列入自治区“十二五”建设项目中,实物库房建筑面积8000m2,投资金额6000万元,预计2014年动工。陕西省地质资料库的建设规划方案已批复(含实物库),计划在关中建设一个面积5000m2实物主库,在陕南、陕北各建一个面积2000m2实物分库,总计实物库面积为9000m2。
1.2.3 开始筹划或正在申请建库的省份
江苏、江西、湖北、广西、重庆、新疆、甘肃、宁夏、海南9个省(区、市)开始筹划省级实物库建设。江苏已申请建库立项资金1.53亿元,报省政府待批;江西已完成实物库前期调研;湖北计划2014年开展全省实物情况摸底调查和实物库建设调研,在此基础上,编写本省实物库建设可行性报告;广西正在向自治区财政厅申请实物库建设资金;重庆计划实行委托保管;新疆国土资源厅正积极向自治区申请立项,选址建馆;甘肃和宁夏正在筹划中;海南已经完成了建库立项报告的编写工作。
1.3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全面展开
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均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接收和处理工作,并且部分省还开始了实物筛选和汇交工作。
1.3.1 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接收与处理
(1)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接收情况
2013年度全国各省(区、市)均已开始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全年共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9144份。其中重庆、内蒙古、山东最多(图1)。
图1 2013年度各省(区、市)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数量
从地质工作类型来看,在接收的9144份实物目录清单中,区域地质调查235份、矿产勘查5818份、油气地质2份、水工环923份、物化遥81份、地质科研295份、技术方法32份、其他1758份。
(2)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处理情况
各省(区、市)累计处理实物资料目录清单7016份(表1)。
表1 2013年度各省(区、市)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处理情况
1.3.2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情况
截至2013年11月底,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的省级馆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四川、贵州、青海13个,占42%;拟接收实物的省级馆有:江苏、福建、湖南、云南4个,占13%,合计占55%;未开展实物接收的省级馆有: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4个,占45%。
2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情况
2.1 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形式
2013年度各省级馆藏机构采取不同的形式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其中:北京、吉林、浙江、贵州、青海5省(区、市)租用库房保管实物地质资料;上海、河北、黑龙江、山东、广东、四川6省(区、市)在已建或共建的实物资料库中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天津、辽宁、江苏、福建、湖南、重庆、西藏7省(区、市)筛选的实物暂时委托地勘单位保管;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西、海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3个省(区、市)由地质工作单位自行保管实物地质资料。
2.2 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量
截至2013年11月底,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的13个省级馆累计馆藏岩心171961.21m、标本2144 块、光薄片8994、样品264112件、岩屑63599件(表2)。实物类型以岩心和样品为主。
表2 截至2013年11月底各省级馆藏实物数量统计表
2.3 接收的实物地质资料类型
1)按照地质工作类型,全年接收的实物有:矿产勘查类18份、水工环类11份、物化遥类14份。
2)按照实物分类,全年接收的实物有:岩心25308.58m、标本77块、样品72281件、岩屑4999件。
3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实物库建设尚有许多困难。各省(区、市)虽然大力推进实物库建设,但受国家政策影响以及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进展不一,甚至有的省(区、市)已有计划被搁置或进行调整。
2)缺少统一的管理规范。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级馆开展了实物筛选、接收和保管利用工作,但是对于这些工作尚没有统一的工作规范。随着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将会有更多的省级实物库建成并接收管理实物,因此急需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技术方法和制度规范支持。
3)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处理尚存在不足。部分省(区、市)由于实物库尚未建成,不具备保管条件,为了及时向汇交人发放汇交凭证,对于接收的实物目录清单没有进行筛选,全部进行了回执处理。此外,还有部分省(区、市)存在线下处理实物目录清单现象。因此,在2013年的实物目录清单统计中,一些省(区、市)接收目录清单总数与处理目录清单总数相差甚远。
4)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年报和报表存在不足。2013年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编报的第一年,虽然对编报人员进行了培训,但是部分省(区、市)的填表人员在编报时对填报的数据项含义理解不深。另外,还有部分省(区、市)填报人员和参加培训人员不是同一人,填报人员没有参加过培训,因此造成实物地质资料报表数据总数与各分项数不能吻合,给上级管理部门全面掌握实物资料管理和汇交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4.1 充分利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有关政策,进一步推进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各省(区、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而且地质矿产条件和实物地质资料类型与数量也很不相同,因此不可能按照统一模式建设实物地质资料库。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各省(区、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即采用新建或改建集中库或分片库、租赁库、委托库等方式,建设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受国家停建楼堂馆所精神限制,省级实物库建设推进受到影响,建议省级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国土部资源即将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要求,推进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工作。
4.2 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
地质资料汇交是地质资料管理的基础,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是地质资料汇交的组成部分。因此,尽管因为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滞后,给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造成严重困难,但仍应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
1)对接收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要及时进行筛选,对于应汇交给省级馆藏机构的实物,应向汇交人下发汇交通知书,需要汇交人暂时保管的,应签订委托协议,暂时由汇交人保管。
2)加大检查力度,防止在监管平台线下处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或发放汇交凭证。
3)进一步贯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增强汇交意识和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同时尽快出台《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规范省级馆藏机构开展实物库建设和实物的筛选、接收、保管工作。
4.3 尽快制定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实物地质资料库藏管理工作制度、实物整理方法、保管方法、著录方法、建档规则、岩心扫描工作规程、标本照相方法、薄片数字化以及馆藏实物信息组织与发布等,指导省级馆工作。
4.4 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信息报送人员的能力
一是定期组织地质资料管理信息报送和监管平台培训与交流,同时邀请这方面做得好的省(区、市)进行经验交流。二是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培训,包括年报的编写、写作培训、简讯报到培训等。
D. 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怎么样
简介: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北京市一零一地质大队),是一个具有版近50年悠久历史和光权荣传统的地勘单位,前身是北京市地矿局101队。 自1958年成立以来,为北京的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荣获国家地质总局“大庆式企业”、原地矿部“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资料管理先进集体”、北京市“抢险功臣”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E.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怎么样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迁出北京,在湖北办学。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F. 全国地质资料馆借阅服务情况分析
高爱红茹湘兰庞振山赵小平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近年来,全国地质资料馆加大了服务宣传力度,创新服务方式,主动服务于国家扩大内需重点项目,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度全国地质资料馆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双保行动”成效显著单位。为进一步掌握用户需求,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本文对2009年度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全国馆)到馆借阅服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 窗口接待借阅者情况
2009年度,全国馆共接待266个单位、3166人次到馆借阅地质资料,平均每单位借阅11.9次。借阅人次数最多的20个单位见表1。由表1可见,20家单位共借阅2018人次,占全年借阅总人次数的63.7%,表明借阅单位相对集中。20个单位中有15家位于北京市,并以地质调查系统、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主。
表1 2009年借阅人次数最多的20家单位统计表
1.1 借阅者地区分布
据统计,借阅者分布于全国28个省(市、区),分布范围广泛。借阅人次数位居前五位的是北京市、广东省、河北省、湖北省及江苏省。北京市借阅人次数占总数的70.69%(表2)。
表2 全国地质资料馆2009年阅者地区分布及借阅人次数统计表
1.2 借阅者行业部门分布
表3列出了2009年借阅者的行业部门分布及借阅人次数。借阅单位数量比较多的是地勘单位、企业、科研机构、院校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借阅人次数比较多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位、科研机构、院校、地勘单位和企业。这些部门构成了全国地质资料馆服务的主体,占总借阅人次数的97.16%。
表3 全国地质资料馆2009年借阅者行业部门分布及借阅人次数一览表
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24个单位借阅926次,平均每个单位借阅38.5次,仅占9.02%的单位比例,借阅人次数却占总借阅人次数的29.25%,借阅较为频繁。到馆借阅人次数最多的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09年共借阅429人次,占全年到馆借阅总次数的13.55%;其次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共有74家企业到馆借阅408次,占全年用户数的27.82%,占总借阅人次数的12.89%。其中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40家、私营企业30家、外企或外商控股企业4家。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主要有: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二、三、五勘察设计院集团公司、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主要有:赵官能源有限公司、北京恩地科技公司、高达(上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贵州骏麟投资有限公司、华土沃达矿业科技公司、中国天城集团总公司等;外企或外商控股企业主要有:斯伦贝谢中国公司、国鹏投资公司、澳华黄金有限公司、安格鲁阿山帝黄金北京代表处等。
共有55家科研单位到馆借阅658次,占全年用户数的20.68%,占总借阅人次数的20.78%。主要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北京市地热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等。
共有68家地勘单位,包括地矿系统、有色系统、核工业部门、冶金地质、煤田地质、化工、石油、建材等多个工业部门到馆借阅492次,占全年用户数的25.56%,占总借阅人次数的15.55%。到馆借阅人次数最多的10个地勘单位详见表4。
共有28个院校到馆借阅592次,占全年用户数的10.51%,占总借阅人次数的18.69%。主要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
表4 借阅人次数最多的10个地勘单位
共有16个政府部门(含部队)到馆借阅61次。主要有大兴区政府、中共长沙市委、天津控制地面沉降工作办公室、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七支队等。
2 窗口借阅地质资料情况
2009年,用户累计借阅13080种、34716份次地质资料,平均每种资料借阅2.65次。
2.1 资料借阅人次数
地质资料借阅人次数统计详见表5。
表5 地质资料借阅人次数统计表
在借阅人次数超过10次的344种资料中,有242种为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表明这些资料是全国馆馆藏资料中利用率最高的地质资料。表6为借阅人次数在20次以上的地质资料目录。
表6 借阅20次以上的地质资料统计表
2.2 窗口借阅的地质资料所属地区的分布
2009年,借阅的地质资料分布于全国除港澳以外的所有省(市、区),详见表7。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多,共有1971种、4669份次资料被借阅;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有1505种、4480份次资料被借阅,二者在全国所占比例均超过10%。
表7 2009年借阅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统计表
续表
2.3 借阅资料的类别
2009年借阅的资料包括区域矿产调查、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科学研究等14类资料(表8),以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物化遥勘查、地质科学研究类资料为主。以上4类资料占借阅资料种数的87.59%,占借阅人次数的86.99%。借阅资料种数最多的是矿产勘查类,共5697种,占总数的43.56%;借阅人次数最多的是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共12189份次,占总数的35.11%。其他如数据库、技术方法、信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应用研究、软科学研究等类资料借阅数量较少。
表8 2009年借阅地质资料的类别统计表
续表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的使用情况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为主,共有1137种、6982份次资料被借阅利用;其次为1:5万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共有1435种、3774份次资料提供利用(图1)。分析表明,社会对大、中比例尺的地质资料需求旺盛,而馆藏1:5万、1:25万地质资料数量较少,且空间分布不均。另外,铁道、公路等建设施工单位更希望看到1:1万甚至更大比例尺的地质资料,但由于1:1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没有开展,尚无这方面资料。这些都影响了资料的借阅使用。
图1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借阅利用情况图
矿产勘查类资料累计借阅5697种、11463份次。按勘查程度统计:普查类资料所占比例最大,共有2085种资料被借阅利用,占矿产勘查类资料的38%;预查、勘探、详查类资料分别是18%、17%、15%,详见图2。按矿产类型统计:能源矿产、有色金属矿产类勘查资料所占比例较大(图3)。
2.4 资料形成时间与借阅量
图4为2009年借阅地质资料形成时间的统计图。由图可见,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资料借阅量和借阅人次最多,这一分布特征与借阅资料多与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有关,因为这类资料多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的。
图2 矿产勘查类资料借阅利用情况图(按勘查程度)
图3 矿产勘查类资料借阅利用情况图(按矿产类型)
图4 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柱状分布图
3 到馆借阅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馆藏服务资源积累不足
全国地质资料馆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开展了用户需求与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馆藏服务资源问题是用户反映最多、最突出的问题。馆藏新资料少,很多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或不汇交,导致馆藏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无米之炊的情况。
近年来,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或不汇交是馆藏服务资源积累不足的主要原因。以油气为例,到2008年年底到期的采矿证和探矿证共计3727个,但到目前为止,全国馆仅收到345个采矿证和208个探矿证汇交的地质资料,汇交率仅为15%。
另外,馆藏数字化服务资源积累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来服务工作的开展。如全国馆开展多年的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截止2009年底仅完成4万种,约占全部馆藏资料的40%。正是这40%的数字化地质资料,2009年的复制服务量是全部纸质资料复制服务量的3倍。社会急需的1:5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目前只完成2000幅,1:25万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刚刚启动,为矿业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遥数据库尚未开展工作。
3.2 地质资料服务宣传力度不够
地质资料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国防建设、重大基础建设、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社会各界对基础地质资料需求强烈。但由于对地质资料服务宣传力度不够,目前的服务对象还多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社会化服务领域还需开拓。
近年,全国地质资料馆多次到四川、陕西、贵州、黑龙江、浙江等省进行需求调研。调研中发现,尽管全国地质资料馆举办了多次培训班、用户征询会,对地质资料服务进行广泛宣传,但很多基层地勘单位对目前的地质资料服务政策仍然不是很了解,很多还认为需要找关系才能借到资料。广东省和河北省这两年到全国地质资料馆借阅的人数一直比较多,可能是全国地质资料馆在开展其他项目工作时到这些基层地勘单位宣传服务工作取得了成效。
3.3 服务人员不足,服务产品短缺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应对日常工作已很困难,难以开发更多的服务产品,导致我们目前的服务多是“原生态”的服务,从汇交人那里收来什么就为阅者提供什么,没有对地质资料进行开发利用和深加工,无法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系列服务产品。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德国钻孔数据库的调研报告中谈到,德国下萨克森州地质调查局承担数据服务工作人员约30人,其中承担钻孔数据库加工服务工作人员约8人。而全国地质资料馆承担11万种地质资料和多种数据库对外服务的人员不到10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在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人员投入与国外的差距。
4 建议
4.1 加强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积累
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是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因此,地质资料主管部门一要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地质资料及时汇交到馆藏机构,及时提供社会使用;二要加快推进馆藏资料数字化进程;三要加快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的清理工作,早日完成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实现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的积累,为社会提供服务。
4.2 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宣传工作
全国地质资料馆应加强对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的宣传,使阅者充分了解全国馆有什么。同时,要大力宣传全国地质资料馆对外地阅者的服务内容,包括代查阅、代加工及邮寄等,使外地阅者在异地就能方便地使用全国地质资料馆的资料,为他们节省人力物力。
4.3 加大人员投入,开发服务产品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急需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地质资料需求调研,广泛了解社会需求,加强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开发可公开利用的服务产品,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
G. 求1:5万北京地区地形图,土壤图,地质图,社会经济图
地形图可以去当地测绘局(省级)或者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土壤图可以去县级土肥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地质图可以去地勘部门,或者地质资料档案馆(绝密资料,一般较难)
社会经济是没有图的,可以参考统计年鉴
H. 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姜文利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服务的社会化是地质工作成果价值的体现。本文介绍了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现状,提出了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思考;建议
实物地质资料是记录地质特征和地球演化历程的最真实、最直接的证据之一,是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是发挥地质资料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公众和科技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对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基本认识
1.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的组成部分,是地质工作取得的最客观的成果。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实物档案,具有以下特点:①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②体重大,运输保管困难,库容需求量大;③类型多样、数量巨大。
2.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和地质工作的快速发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需求更加强烈而又迫切。近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提升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化服务能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国内地矿市场迅速发展,勘查投入持续增加,地质工作成本越来越高,地质找矿的难度和投资风险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提高地质工作效率,降低投资风险,地质找矿及其他地质工作对地质资料信息的需求空前迫切,除了需要利用成果地质资料外,还常常需要利用原始地质资料和观察测试实物地质资料。另一方面,地质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境外地质勘查以及海洋地质调查、极地考察、科学钻探等蓬勃兴起,因此产生许多新的特别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这些实物地质资料急需得到及时保管。
3.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第十五条指出“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获准延期的……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第十八条指出“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可以有偿利用……”。这些都提出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公开和利用。
2008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再次明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须向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服务。
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现状
1.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国家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从地质工作开展之始便有,但大多属于零散和自发的管理。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颁布后,正式开展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国土资源部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非常重视,2008年1月11日颁布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确定了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范围及细目、汇交程序、保管体制及利用规定。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出台了地方管理办法,如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北京市印发了《实物地质资料箱具及标签使用和样品整理要求》及《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细则》,辽宁省印发了《辽宁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等。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相关制度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管理体系和从宏观到微观的行业制度规则。
2.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取得成效
要使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于社会,就需要有硬件支撑,建设实物地质资料库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于2004年建成,建设总规模为5612.92m2,由实物存贮区、整理观察区、展览展示区、学术报告厅、管理办公区及连廊组成。拥有立体存储和自动化管理设备,可存储70×104m岩心,规模和设施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配套服务楼建设项目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2013年开工,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功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实施后,开始筹划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其中,安徽省已经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福建、广东、广西、浙江、黑龙江、江苏、重庆、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吉林、西藏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实物库建设调研工作,部分省已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方案;部分行业也开始着手实物库建设工作,如核工业地质局、中联煤层气公司、国家海洋局等。实物地质资料库的建设也初步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库藏体系。
3.汇交管理工作已逐步形成体系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重大调查和科研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国家重大工程、标志性建筑的实物地质资料,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放射性矿产的实物地质资料,中央财政安排的项目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应汇交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
目前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源初具规模,截止到2012年5月,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共收藏了254份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380个钻孔的190377m岩心、9005 袋岩屑、12102块标本、36810件薄片、290件样品和67个典型矿山的129块大型矿石标本。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主要来自:全国157个典型矿山的岩心与标本;93幅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标本及薄片;江苏东海大陆科学钻探1井岩心、岩屑;3个“金钉子”完整剖面标本和柱状样;40个重点煤矿区的106件样品。初步形成了以典型矿山岩心和区调标本为主体、以大陆科学钻探岩心岩屑和“金钉子”剖面标本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重要性为精品的国家实物库藏体系。
除上述实物地质资料外,部分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如黑龙江、广东、浙江、辽宁等,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开始接收实物地质资料。
4.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服务中初见成效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98号)的要求,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已建立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网站”,并于2010年改版升级为“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作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窗口,及时向社会发布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动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与技术要求,发布包括国家库在内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提供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网络检索与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在线服务;开展馆藏资料研究,开发服务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
为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水平,国土资源部建立了统一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对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实施全程在线监管。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中初见成效。
为更好地提供社会化服务,目前正在研究利用网络数据库、信息技术和空间建模技术,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展厅研究,集成实物地质资料服务资源,建立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展厅。
三、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与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实行国家、省两级政府管理。管理顶层上,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基础层面上,由各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管理。保管和服务层面上,顶层由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及油气、海洋等委托保管单位;省级层面上,有的省在国土资源厅设实物地质资料馆,作为独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有的省由其他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目前的管理体制,管理侧重点不同,职能相对分散,上下不对口。实际运行中,责任和权限不够清晰,容易造成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或者业务关系不顺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资料的管理和开发利用,而且给服务对象和馆藏人员带来了不便。
2.现行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虽然已出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①缺乏配套的管理实施细则,对于实物地质资料的公开和利用缺少明确的规定;②需进一步完善地方管理体系,明确管理办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③需完善不同行业操作规范。
3.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方式还较落后
近年来,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有了自己的网站,但整体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表现在:①还不能完全实现网络在线服务,提供目录、查询浏览和下载;②实物地质资料从基层的采集到汇交还没有形成数据的共享;③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网络。
四、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几点建议
1.修订、补充和完善法规和政策
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和贯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省级馆藏机构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实物地质资料库;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地质资料监管,推进实物地质资料依法汇交;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配套政策法规,细化工作流程和要求,增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的可操作性;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制定馆藏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组织实施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2.构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新机制
在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上,建议设立二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即设立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系。国家设立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作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地方各省、市(指地级市)分别设立“省、市实物地质资料馆”,作为省、市国土资源厅(局)的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全省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3.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
在构建新体制的基础上,首先,明确界定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功能、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其次,完善服务手段,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的要求,加快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最后,完善保障体系,落实编制、人员、经费、场地及设备等基本保障。
4.推进信息化建设,丰富数字化资源,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
开发、完善实物地质资料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支撑软件,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实物图像分析管理系统、全国实物目录管理系统等;开展以岩心扫描为主体、标本和薄片照相为辅的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程,建设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岩心扫描图像数据库、标本和薄片图像数据库等专业数据源;完善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建立网络共享平台,推动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建设实物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馆。
5.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利用馆藏资源,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开发服务产品,拓展实物地质资料利用途径;完善服务利用手段,配备实物地质资料观察、岩矿测试等服务利用设备,建设开放实验室;依托库藏资源,建设专业教学与科普基地,普及地质科学知识,传播地质科学文化,建设学生实习基地;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提高国际影响。
I. 国内图书档案管理服务现状及其对地质资料服务的借鉴意义
王黔驹1刘固望2茹湘兰1袁慧香1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基本情况和服务现状,结合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服务力量,增设服务部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方法,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效率;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宣传力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等三方面建议。
关键词图书档案地质资料服务
1 前言
当前,面对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需求日益增长,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断增加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手段,但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仍面临着如何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问题。考虑到图书档案与地质资料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为了借鉴图书馆和档案馆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好的经验,本文重点分析总结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清华大学档案馆等不同类型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情况。
2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基本情况
2.1 馆藏概况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因其职能定位及覆盖范围不同,馆藏内容和数量存在差别。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容量2500多万册,现馆藏珍品特藏260多万册,古籍善本32.5万册,中、外期刊125多万册,博士论文近12万种,音频资源4万多张,视频资源10万余张;中国地质图书馆主要馆藏与地学有关的文献、古籍等,目前近现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近200年的国内外地学文献已达60万卷(册),世界各国地质图件1万余套;北京市档案馆现有馆藏190万卷(册),排架长度一万多米,有纸质、录音、录像、影片、照片等各种载体,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济、军事、文化、农业、工业、外交、科技、教育、宗教等诸多方面。
从调研可知,国家图书馆等综合型图书馆馆藏资料品种齐全、涉及广泛,而中国地质图书馆等专业型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比较专一,具有专业特色。全国各级档案馆藏机构根据档案所属辖区进行分级统一管理,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大,综合性档案馆种类较丰富。
2.2 机构设置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的内部机构设置完备,一般根据需求设置部门,能满足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需要。面对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综合图书馆、档案馆,部门设置上较全,涉及方方面面,部门也比较多,设立了特色部门,对一些服务部门进行细分。例如,首都图书馆共有20个部门,除管理部门以外还有宣传策划部、合作协调中心、会议展览中心等特色部门,日常借阅服务也细分为典藏借阅中心和少儿综合借阅中心等不同服务部门。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仅是学校内的一个部门,主要针对高校和科研单位服务,机构设置上也相对比较简单,如清华大学档案馆就仅有5个部门。
2.3 信息化建设
当前,无论是图书界还是档案界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国家图书馆信息化不仅在读者借还图书和目录查询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同时国家图书馆新增加了网络在线浏览、手机阅读、网络图书资源目录查询、数据库服务等多元化服务手段,充分利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提高图书服务质量和效率。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门户网站的建立,逐步加强档案数字化、专题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3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服务情况
3.1 服务制度
目前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各项服务制度健全、规定明确,包括入馆须知、阅览室介绍、办理借阅证、借阅须知、复印收费标准等方面。有些大学的图书馆有一些特殊性的规定,如存包柜使用须知、图书馆自习区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
3.2 服务对象及方式
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受其馆藏图书、档案的数量和特点的影响,服务群体也有所不同。综合型图书馆、档案馆服务面广,重点为社会大众,科研机构及政府;专业型图书馆、档案馆则重点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司及政府服务;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档案馆主要是服务在校学生与教职工。
现阶段,图书馆和档案馆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查阅、咨询、外借和网络服务。考虑图书保密性较弱,档案保密性较强的特性,图书馆大量提供外借和网络服务,包括在馆外借、阅览,在线浏览、下载、查询等方式;档案馆主要提供在馆的咨询、查阅、缩微胶片阅览,对不涉密的档案提供在线电子阅览、档案出版物阅览等方式服务,一般不提供外借服务。
3.3 特色服务
图书馆服务内容除了图书借阅、在线浏览等基本服务以外,很多图书馆还有自己独有的服务。如国家图书馆与首都图书馆提供了讲座、咨询、展览等服务,国家图书馆除提供掌上国图、网上读书、手机阅读等特色服务外,还有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国家数字图书馆基层资源服务、数字电视服务等17种服务;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了科技查新、为专家服务及定题服务;各大学图书馆有SCI咨询中心、报刊服务电子学位论文提交等。档案馆除了公共的咨询、查询和复印外,通过档案展览和出版物为社会公众提供特色服务。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十分重视对外宣传服务,或是举办学术系列讲座、学术会议,如“文津讲坛”、“中国典籍与文化”、“教育家讲坛”等众多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或是组织培训和展览,扩大图书及档案公众影响,挖掘潜在用户,提高服务水平。
4 几点建议
4.1 加强服务力量,增设服务部门
从内部机构设置中可以看出,图书档案馆藏机构十分重视服务工作,设立了如宣传策划部、少儿综合借阅中心等特色宣传服务部门。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人员严重不足,在全国33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中,有22个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专职从事地质资料的正式职工人数在5人以下,因此很多单位没有单独设立服务部门,单独设立的也至多一个,如全国地质资料馆设立了资料服务室。为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馆藏机构加强服务力量(人员),增设服务部门,如馆藏机构可根据用户需求及服务工作环节现状,设立资料借阅服务部门、资料数据加工服务部门、咨询编研部门、资料宣传策划部门。
4.2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方法,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效率
国家图书馆通过掌上国图、网上读书、手机阅读等方式拓宽了图书受众面,达到了常规服务不可想象的效果。目前,我国新形成的地质资料都有电子文档,正在对馆藏纸介质资料加快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和相关数据库建设。因此,只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集聚、挖掘与共享服务新技术、新方法,很快就能实现掌上资料馆和手机阅读、浏览地质资料的电子文档,扩大地质资料服务群体,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效率。
4.3 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宣传力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图书馆和档案馆在宣传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举办公益性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对外提供社会教育、培训和大型展览等。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需打破常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宣传和服务,制作系列宣传产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提升地质资料馆社会知名度,影响地质资料潜在用户群体,同时建立客户服务体系并利用座谈、上门调研等多种渠道来收集用户需求信息,积极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
J.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怎么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国家首批“211工程”,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
(10)北京市地质资料馆怎么样扩展阅读
1、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1389人,其中教授232人,副教授317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4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
2、院系专业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据《2019年北京校区本科招生专业(类)介绍》显示,学校开办了28个本科专业。
3、学科概况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11个博士一级学科,2个博士二级学科,3个自主设置博士学科,合计45个博士二级学科;33个硕士一级学科,5个硕士二级学科,合计148个硕士二级学科。拥有工程硕士(20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翻译硕士、金融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6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科布局涵盖了哲、经、法、教、文、理、工、管8个学科门类。此外,该校还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交叉学科、二级学科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