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怎么看褶皱
⑴ 构造地质学简答题 在地形地质图上怎么判断与褶皱有关的横断层的性质
先根据对称地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是向斜还是背斜(向斜核部地层更新,背斜相反),对于向斜,处于对称位置的同一套地层的距离较大的一盘是下降盘,另一盘是上升盘。背斜相反
我前年学过的
⑵ 褶皱和断层在平面地质图上如何区别
正规的图纸有图例显示,懂行的都能看懂。断层在地质图上是以线形表示,一看就能明白。至于你说的褶皱是不是指的沉积岩的产状?通过区域填图测量产状是可以分出背斜、向斜,统称亦叫褶皱。不知是否满意哦
⑶ 判断地层褶皱的依据都有什么啊急,速求,谢啦!
在地质图上判读褶皱构造时,首先要垂直地层走向(顺倾向或背倾向)进行追索专,注意沿途地层出属露的新老关系。若地层依次对称出现时,即表示区内有褶皱存在,当较新的地层两侧依次出现较老地层时为向斜构造;相反,在较老地层两侧依次出现较新地层时为背斜构造。向斜构造中的最新地层分布区向斜核部,背斜构造中的最老地层分布区为背斜核部,核部两则的其余部分为褶曲(背斜或向斜)的翼部。
⑷ 怎么看地质图啊!
全面的地质图应该有图例,不同类型的褶皱和断层有不同的符号表示。如果是为了专考试要自己判断,属如果没有图就这么和你说估计我说得你也不会明白的。可以多看一些别人标好的图,观察地层线的变化,从中总结出经验就好了。
再简单些练习:将一组平行线标上年代代表各个地层界线,如由上至下地层变新。
向斜:这组线向上突;背斜:这组线向下凹。
构造发展史的判断原理:老的构造被新的构造错断、弯曲等。比如两条断裂,肯定是一条(1号)错断另一条(2号),那么2号是老的,1号是新的。再看这些构造包含那些地层,又被什么地层所覆盖,就可以判断出他们产生的大致年代了。
有些东西自己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不好意思了。
⑸ 1.如何在地质图上识别断层及褶皱(背斜和向斜)
老弟,你这一下问了这么多问题,还不如去翻书了,没时间码那么多字。去看看岩土勘察规范吧,你的问题在里面都有详细的解答,做工程,一切都得按规范来。给你传个附件吧,你看看去。。。。只能传一个附件?
⑹ 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图幅代号、比例尺。了解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时间、制图人等。
2)看图例。了解图幅区内出露的地层、岩体,它们的岩性、时代、代号及色标。了解区内的构造、矿产,它们的性质、类型、符号及色标。
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根据图中地形等高线,分析区内山脉的走向变化、地势分布(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水系发育情况等。有的地质图上没有地形等高线(多为小比例尺地质图,如图13-46),一般可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的特点,如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
4)粗读地质内容。从整体上了解图区内一般地质情况:①地层分布情况,老地层分布的部位,新地层分布的部位。结合地层柱状图了解区内地层时代、岩性、化石、地层厚度及接触关系等。②岩浆岩的性质及分布,岩体与地层、构造、矿产的关系。③地层、岩体的变质程度,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及特征。④褶皱、断层的性质、类型及展布情况,断层与褶皱的关系等。⑤矿产种类及分布情况,与地层、岩体、构造的关系。
5)阅读剖面图。了解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从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变化,以及地层、岩体、构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状况和组合形态。结合地质图上平面特征,加深对区内地质特征的了解。
6)详细阅读。在掌握全区地质构造概况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地质构造进行详细分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要重点了解的某一块段或某方面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分析。
7)归纳总结。把区内所有的地质特征联系起来,分析总结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恢复全区的地质发展历史,阐明矿产成因与分布规律。
本章要点
1.构造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属于内力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升降、岩石变形、变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乃至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2.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产生变形、变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断裂和地堑、裂谷等,又称为造山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又称为造陆运动。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表现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兼而有之。
3.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但是经过漫长的地史时期,构造运动会使地球产生巨大的变化。构造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与周期性。
4.岩石的产状由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数值来确定。岩层的产状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罗盘测量,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两个数据,记为:倾向∠倾角。
5.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结果,是研究和恢复地球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是地壳中普遍存在、最常见的地质现象。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褶皱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轴面、枢纽、转折端。褶皱的基本类型是背斜与向斜。背斜核部为老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层,向两翼岩层越来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发生破裂,称为断裂构造,是地壳中普遍发育的构造形式之一。通过节理的研究,了解区域性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有助于研究断层、褶皱的形成机制和力学性质。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6.按照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不同,节理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张节理是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产成的,剪节理实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
7.根据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和力学性质,断层划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由两条或多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可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汾渭河地堑以及国外著名的贝加尔湖地堑、莱茵河地堑、东非裂谷地堑等;逆冲推覆构造可形成飞来峰与构造窗;平移断层分为左旋与右旋两类。
8.断层的识别标志有:擦痕、阶步、断层角砾岩、断层泥、不连续的地质体(不同地质体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触)、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节理、断层崖、负地形等。
9.断层形成时代主要是依据切割、充填、上覆地层等关系来判断。基本原则为:(1)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2)若断层切断岩体,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后;若断层被岩体、岩脉所填充,则断层形成于岩体侵入之前。
10.接触关系共有五种类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与侵入体之间有:侵入接触、沉积接触。整合接触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相对较为稳定,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状态。假整合接触是地壳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底砾岩是判断假整合的重要标志。角度不整合接触表示该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侵入接触说明该地区发生过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引起岩浆侵入,形成了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沉积接触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先上升使其遭受风化剥蚀,后又下降接受沉积,该侵入体的年龄老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
11.槽台说将陆壳划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以及两者邻接部位的过渡区。地槽区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狭长地带,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形成错综复杂的褶皱山脉。地台区是地壳上面积宽广、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沉积盖层。过渡区既具有地槽特征又含有地台的性质。
12.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曾经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海洋也只有一个围绕着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插入地下,返回软流圈,造成物质循环。
14.在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板块构造理论正式被提出来。它以地球整个岩石圈板块的活动方式为依据,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构造运动模式,对一些全球构造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是当今最重要、最热门的地学理论。但是关于板块驱动机制的问题,至今未有满意的结论。
15.根据板块边界,将全球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边界有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它们代表了全球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16.一幅正式的地质图除地质图外,还应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幅接图表、编制单位责任表。如果是区域地质图还有图幅代号。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地层产状三要素?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各具哪些特征?
3.岩层有哪几种接触关系?各反映何种地质意义?
4.绘制一幅理想的地质剖面图,将背斜、向斜、正断层、逆断层及各种接触关系表示出来,并标明注记。
5.何谓板块构造?其边界有哪几种?目前全球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6.地质图中应包括哪些内容?
7.阅读老师提供的地质图,按阅读步骤与方法,分析图中地层、岩体、构造等的分布及特征。提交一份文字说明(读图报告)。
⑺ 在地质图上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
应该可以看标注轮廓线的走势。被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内岩层自中心容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
向斜:一般是向下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年代较新的背斜一般形成褶皱山脉,年代较新的向斜一般形成谷地。
而在褶皱形成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发生张裂,物质不坚实,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最终成为山岭。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发生于年代较老的背斜与向斜处。
⑻ 野外和地质图上确定褶皱的存在
研究某一地区褶皱构造,首先应分析研究区内已有小比例尺地质图,航、卫片特征及其他有关资料。选择露头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带进行横穿区域构造走向的剖面观察,了解全区的地层层序与总体构造特征。如区域构造走向及变化,背、向斜发育特点,研究区构造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以及与区域构造的关系,以便指导对区内构造的详细研究。
1.查明层序,确定标志层,野外填图与构造详查
查明地层层序是研究褶皱和区域构造的基础,根据古生物化石与岩性特征、沉积特征,选择标志层是关键。所谓标志层是指岩性、厚度稳定,厚度较小,并有易于识别的特殊标志(如岩性、化石等),区域上分布广泛,横向变化小的岩层。它们是野外地质填图与研究的重点对象。野外填图是露头区褶皱研究最直接的重要手段,通过地质填图,可以了解褶皱的地面形态、规模大小、组成地层及分布规律。
油气田勘探中的构造详查和细测可以进一步研究局部构造形态,通过较为精密的测量仪器,精确地测出标志层的标高、产状,绘制出构造等高线图,以准确地反映褶皱形态、规模及高点位置。
2.观察分析褶皱的出露形态
褶皱的地面出露形态不仅与褶皱本身形态、产状和规模大小有关,而且还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即地形效应。如图4-24所示的一个简单褶皱,在不同方向上的切面上所出露的形态很不相同。因此,地面或其他任何剖面上褶皱的出露形态都不一定是褶皱形态的真实反映。应当尽可能地从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出露形态综合观察分析,才能够正确判断褶皱形态。
图4-24 同一褶皱在不同方位的切面上出露形态示意图
在露头不好的情况下,某些地形可以帮助识别褶皱的存在,褶皱两翼往往是倾斜岩层组成的单面山,缓坡方向为岩层的倾斜方向;褶皱核部侵蚀常较强烈,往往形成横谷或河流及泉水出露。轴面和枢纽产状是确定褶皱形态和产状的基本要素,对于露头良好的小褶皱,有时可以从露头上直接量得该褶皱的轴面和枢纽产状。但对露头不完整、规模较大的褶皱来说,往往需要系统地测量两翼同一岩层的产状,用几何作图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确定其轴面和枢纽产状。
转折端的研究有助于褶皱形态的确定,因为平面上转折端的形态与剖面上的形态往往一致,或者是近似的。而且,无论褶皱两翼岩层层序正常与否,在转折端处岩层层序总是正常的。据此,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岩层层序。
褶皱在地质图上的分布是褶皱在地面出露形象的平面投影。在地质图上分析褶皱,也要注意地形的影响,地质图的比例尺越大,地形影响越大。一般来说,地面起伏小、轴面近直立、枢纽倾伏较缓的对称褶皱,地质图上各岩层出露界线转折端点的连线,可以代表褶皱的轴迹,其方向大致反映枢纽倾伏方向。但是,对于歪斜倾伏褶皱,尤其是斜卧褶皱和变形较复杂的褶皱,或地形复杂、起伏较大时,两翼岩层出露界线转折端点的联线与枢纽的方向不一致。图4-25表示一个斜卧褶皱,从地面(假设无起伏)上看,岩层出露界线转折端的联线是南北向的,而枢纽的真实倾伏方向却正东。两者方位相差90°。
图4-25 斜卧褶皱立体示意图
A—为岩层露头线转折端点连线;B—箭头所指为枢纽倾伏方向
3.编制褶皱横剖面图
褶皱通常具有复杂的立体形态,仅从地面或平面图上观察分析其形态是不够的。地质工作者通常利用褶皱的横剖面(即铅直剖面)配合平面地质图,表示褶皱在剖面上的形态特征和在一定深度内的变化。某些方法的成果,如地震勘探,首先得到的就是沿一定方向部署的剖面图。
在编制剖面图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褶皱形态的某些变化规律,推测其深部的可能变化。例如,等厚褶皱岩层曲率向深部有变化,但整个褶皱不可能延伸很深;相似褶皱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褶皱形态可能不变。
另外,利用附近不同高程的天然剖面,可以直接观察褶皱向深处的变化趋势,推测其更深部的形态。例如,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向斜,在太平山(高程303m)山顶剖面上为一正常向斜构造,而在周口河附近(高程80m)的剖面上却变为扇形向斜(图4-26)。这种观察要求剖面相距要近,否则,就会将褶皱纵向上的变化误认为是在不同深度的变化。
图4-26 周口店太平山向斜不同高程剖面图
对于枢纽倾伏方向与倾伏角变化复杂的褶皱,可以按枢纽倾伏特点划分不同的区段,以详细反映褶皱形态变化。在确有必要时,还可以编制褶皱的纵剖面图(平行轴迹)。把纵、横剖(截)面及平面图综合起来,就能充分反映褶皱在三维空间内的整体形态及在不同区段内形态变化。
⑼ 地质构造图要怎么判断,比如说褶皱、断层怎么看
看到地质图你首先分析一些大概的走向和倾向。看看地质年代等等,当然首先你必须版了解这些构权造的定义吧,形成机制吧。比如拿断层来说;它主要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走向断层和倾向断层等等。根据断层盘的相对运动方向,确定它的类型。如果断层被切断。你就要看看他切断的年代,再看看相对位移再确定类型。一句两句也讲不完,给你介绍本书吧。成都理工大学编的《构造地质学》编的比较好,你有兴趣可以看看去,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