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中心里面有什么
1. 国家地质资料中心属于北京单位吗
单位地点位于北京,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不归北京市管。
2.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怎么样
简介: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是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机构。于2000年7月成立,
注册资本:3398万人民币
3.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简介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前身为“地质矿产部五六二综合大队”,始建于1976年。2000年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并进行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
我中心位于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102国道北侧,西距天安门35公里,西北距首都机场25公里,东南距天津120公里,东距秦皇岛2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京秦铁路穿过本区,北京(八王坟)至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车走高速只需40分钟。
一、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简介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规模为5612.92平方米。实物库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其中包括岩心立库、整理区、机加工区、展览区、观察室、检测室、扫描室、计算机房和办公区,能满足对外服务要求。设备包括堆剁机、叉车、岩心箱、岩心扫描仪、钻取机、磨片机、计算机管理系统。存储岩矿心约40万米,可满足15~20年需要。
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方面,利用堆垛机、转移台车等实现存取、搬运机械化;在实物地质资料对外服务方面,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远程访问、查询,以多种形式为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业务范围
主要负责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整理、保管及向社会提供服务,并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有关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处理、预测分析,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支持。具体包括:①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规范拟定;②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③实物地质资料接收整理与保管利用;④实物地质资料基础信息研究分析与咨询服务;⑤实物地质资料软件开发;⑥相关业务培训;⑦环境地质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⑧矿产地质研究;⑨深部地质研究;⑩区域地质研究和实验测试。
三、成果简介
成立27年来,我单位先后承担或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120余项,发表论文420余篇,专著27部,有4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2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四等奖11项)。
4. 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资源利用
南青民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 101149)
摘要 本文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论述了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阐述了根据单位自身特点,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达到优化人才资源结构,促进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
关键词 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资源;利用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抓紧全面推进单位配套改革,已成为巩固改革成果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的迫切任务。根据上级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进行了岗位竞聘。实践证明:竞聘调整了人才结构,促使优秀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增强了单位的生机和活力。人事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所以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资源利用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1.人事制度改革的自身特点
实物中心由科研单位转型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侧重点有了新的变化,重点是根据单位职能调整工作布局,通过建立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二是改革的内容和目的,人事制度改革是从理顺管理体制入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强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改革的办法,实物中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是从单位的实际出发,制度先行,综合配套,稳步推进。
2.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
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人事制度改革必须重视和爱护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能过分地把重点放在人员的增减上,而忽视现有人才资源的开发,否则就会造成现有人才的错位配置和流失,或者抑制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大陆科钻岩心已经入驻实物中心,给单位整体科研环境带来的一定的变化和机遇,寻求留住人才、开发人才的思路和途径应当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为此,应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通过改革理顺管理体制,优化人才结构、实现人才合理配置;其次让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三是健全制度,全面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实施改革,建立起职责分开、各业务部门自主用人、人员自主选择部门的体制,单位按照聘用制、岗位职责和岗位管理办法实施竟聘,以满足单位的各项业务发展需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涌现出各类业务人才,形成了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
二、实施人事制度改革 优化人才结构
实物中心所属各部门的职责不尽相同,对业务工作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能平均用力,必须按照其部门职责进行分类管理,分层次开发。根据单位的性质,实物中心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实物资料社会化服务职能和科研职能,为了单位的发展,地质科研工作不能萎缩,只能加强,必须针对单位特点,调整人才政策,做好人才开发利用工作。
首先,应在搞活用人制度上做文章,优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改革过程中,要理顺各种关系,按照工作任务的性质与数量定职能、定岗位。各业务部门在设置岗位时应考虑部门需求、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和工作量控制技术人员总量,合理配置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优化人员结构,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做到公开、公证、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相关措施,通过改革,使单位的各类技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其次,把稳定人才队伍作为重点,努力开发人才资源。一是调整人才分布结构,对重叠配置的人才要在单位内部或业务部门内进行调整,实现合理配置;对专业不对口的人才,要根据本人特长,安排到适合发挥个人优势的部门或岗位;对单位的急缺人才,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做好引智、引才的工作,重点引进或聘用急缺的高层次科学技术领军人才。二是调整人才专业结构,实物中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抓紧抓好招收急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工作,为人才队伍壮大和单位长久发展准备后备军。三是促进年轻人才成长,抓住优化人才年龄结构的有利时机,加大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年轻化的力度,让一批专业素质较高、发展潜力大、能出成果、快出成果的年轻人才走上科研领导岗位,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年轻化。
三、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人才资源开发利用
实物中心由于历史原因,在专业技术方面人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应根据技术人员的不同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
首先探索建立了“竞争激励”的人才使用机制。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人事制度的影响,我们过去人事管理一直实行身份管理制度,这种制度难于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也很难通过人事运作调动各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阻碍了单位发展和影响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根据上级的人事制度改革精神,中心首先推行全员聘用制来改变这种状况。2005年8月在平等自愿、公平公开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职工的权利与义务。一是推行聘用制度,这是我单位用人制度上的一项深刻变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探索,是由单纯行政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的迈进。二是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强化考核制度,对所需人才面向职工、面向社会进行公开竞争招聘,增强了各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三是实行绩效考评,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工作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工资改革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单位特点的分配机制,这也是激励人才的必行之路。工资改革的本质是对原有工资结构的调整和完善。过去单位职工的收入大都是论资排辈,工资差别不明显,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在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拉开分配差距,针对知识密集、脑力劳动强度大的业务工作,以体现“绩效优先”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改进分配形式调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四、人才资源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对未聘人员安置不搞“大撒手”。对这些人员,我们不应当一推了之,应千方百计地给予妥善安置,引导他们把专业技术应用到单位的发展上来,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余热。单位退休的知名专家、教授,都有自己的专长,只要身体允许,单位积极鼓励他们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发扬传帮带作用,聘为技术顾问等。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激励各方面力量,使人力资源得到较好的配置,加大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推动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全面发展。
Discuss on Personnelsystem Reform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sample Center
Qingmin Nan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personnelsystem reform.Based on actualsitu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the paper discussessomespecificmeasures for personnelsystem reform,aiming at optimizing human resourcesstructure and promoting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Key words personnelsystem;reform;human resources;development
5. 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目录清单接收汇总分析]
姜爱玲 李建波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从2012年1月起,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按照国土资源部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始接收实物地质资料,至2012年底,共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2634份,从中筛选应汇交实物地质资料11份。本文总结了该工作过程,统计了目录清单报送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作建议。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接收;统计
2011年6月16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78号),按照文件要求,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始应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以下简称监管平台)接收实物地质资料,通过一年多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通过本文对该项工作进行初步总结,重点分析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一、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概况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展了下列工作:
1)在国土资源部储量司领导下,与全国地质资料馆一道完成完善监管平台,开展了监管平台的技术服务工作。
2)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内部,落实了工作责任,在筛选采集室内成立了工作组,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全面掌握了监管平台要求及工作方法,负责接收处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解答和处理各种问题。
3)从2012年1月开始,正式开始接收汇交人报送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经筛选后,按要求向汇交人出具回执或发送汇交通知书。
4)对选中的实物地质资料,按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接收,并办理验收、移交手续。
5)运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汇总分析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情况,并将结果汇报给国土资源部。
截至2012年12月底,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共接收汇交人报送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2634份,经筛选后下发实物地质资料汇交通知书11份(表1),约占全部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的0.5%,其余2623份均及时回复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回执。从总体上看,各项工作规范,均达到了国土资源部的文件要求。
表1 下发实物地质资料汇交通知项目一览表
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接收情况的统计分析
2012年1月至12月底,共收到来自贵州、山西、山东、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内蒙古、安徽、青海、浙江、天津、上海、重庆、四川、福建、云南、河北、河南、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西藏、新疆、广西、广东、甘肃、海南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2634份。
从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的数量看,有的省份报送的目录清单数量较多;从报送时间和信息内容看,多数省份报送目录清单比较及时,而且项目信息录入齐全准确,因此目录清单处理也比较及时。但也有个别省份至今仍未上报一份目录清单,还有一些省份或单位报送不及时或信息不全、不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情况见表2。
表2 接收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统计
续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数量统计图、分月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统计图、不同资金来源项目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报送统计图分别见图1至图3。
图1 2012年1~12月接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统计
图2 2012年1~12月接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统计
图3 2012年1~12月不同资金来源项目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统计
由图1可以看出报送目录清单最多的是贵州省,共上交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332份;第二为内蒙古(247份),第三为山西省(231份)。
由图2可以看出,由于国土资源部对汇交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目录清单上报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
由图3可以看出,中央财政安排项目231个,地方财政安排项目530个,其他资金安排项目1850个,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安排项目8个,地方财政和其他资金共同安排项目15个。
四、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管平台里项目数据不够齐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录清单报送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清单报送情况不平衡,仍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要求汇交人向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另外,一些汇交人对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内容的填写不够熟悉,导致信息不全、不规范,形成单位与提交单位不一致。有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只有纸质文件而无电子文件。
2)数据录入方面:报送的相当一部分目录清单在监管平台中无数据或数据有出入,这说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信息录入或补录工作方面尚未完全展开。
3)新增数据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新项目数据录入不及时的情况,导致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以及后续处理工作严重滞后。
4)时效性方面:清单上报的时效性不强,往往是需要发放凭证时才上报清单,因此处理清单时间非常紧急。
5)软件方面:监管平台软件方面尚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五、建议
1)应加大力度宣传并督促汇交人按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和监管平台的规定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
2)建议对汇交人及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进行监管平台的培训。
3.随着地矿市场化进程,社会资金支持的地质工作项目不断增加,因此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数量越来越多,这部分实物地质资料也是汇交监管的重要方面,为此建议国土资源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完善项目信息来源,将所有地质工作项目和矿权类项目导入平台。
4)建议在《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格式)中增加“项目编号、探(采)矿权证号”一栏,以方便查询及定位的准确性。
6. 请问,国土资源部的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这个单位怎么样待遇如何
就是事业单位,比较稳定。男生还可以,出野外补助还不错,年薪怎么也有个十万;女生的话,不方便出野外,六万左右吧。只是属于河北的户口。。。
注:以上是全年所有收入,包括奖金、福利什么的
7.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1)负责通知向国土资源部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人依法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有关信息。
(2)利用监管平台的资料汇交功能,负责将汇交人上报、向国土资源部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目录清单、实物相关资料目录清单(移交清单),录入或导入到监管平台的数据库内。
(3)利用监管平台的选择接收机构功能,负责筛选向国土资源部汇交的探矿权、采矿权、地质工作项目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并向汇交人下发汇交通知或回执;并将汇交清单抄送相关省级馆藏机构,发抄送通知。
(4)利用监管平台的资料验收功能,负责验收向国土资源部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验收合格的,发实物地质资料验收合格单。
(5)利用监管平台的资料催交功能,负责向未按规定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人下发催交通知。
(6)利用监管平台的汇交监管功能,查看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状态,向国土资源部提供未及时汇交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人的情况与原因,请示处理意见。
(7)利用监管平台的用户管理功能,负责编写本机构内管理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以及身份审查。编好后录入到系统内,通知相关用户。
(8)利用监管平台的综合查询功能,查询有关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各种通知、凭证发放的信息。
(9)可浏览监管平台中的所有信息,并可根据权限对有关信息进行导入、导出等操作。
8. 有谁知道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情况啊 如待遇。什么的
一般很难弄到正式编制的,一般都是合同工
9. 略谈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高延梅 王贵山
(黑龙江省地质资料馆,哈尔滨)
摘要 地质资料是国土资源的信息载体,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地球、保护和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基础。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要坚持以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针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维护,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社会服务平台,实现“资料管理法制化、馆藏机构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资料服务网络化”的建设目标。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部门、地勘单位、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周密部署,逐步抓好落实。
关键词 数据中心;建设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地质资料数据的聚集、存储、研发、服务中心,是规划、管理和有效使用地质基础信息资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和管理支持、向社会提供公益信息服务的国家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对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为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借鉴。
1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地质资料是国土资源的信息载体,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地球、保护和合理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地质资料,满足人类生活需要,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根本目的和重要任务。
1.1 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重要举措
地质工作的实践表明,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必须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管理体系,规范运行,协调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既指明了基础性地质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需要我们建立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搭建基层平台,实现全国地质资料有序衔接、集中管理、统一开发、社会共享。
1.2 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对地质资料信息需求日益增长,对地质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已势在必行。例如,当前黑龙江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提出建设西部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总体构想。在具体部署中,对一些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毋庸置疑,作为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依据—地质资料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讲,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规范地质资料管理;建立地质资料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将更加有利于发展地质勘查市场,有利于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有利于社会基础工程建设,有利于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有利于地球科学的创新发展。
1.3 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地质资料日常管理的必要手段
第一,从根本上保证馆藏地质资料数据的电子化存储、日常工作中的微机化管理、对社会服务的网络化应用;第二,以全省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集成所有与地质相关的空间专题信息和各类地质报告,建立“以图查信息”、“以报告查图”等多维立体查询系统,为社会提供一个地质资料综合应用的查询方案;第三,可以盘活全省基础地质资料信息,把零散的地质资料数据聚集,形成地质电子数据,提供专业的地质数据服务信息平台;第四,解决了现阶段原始资料的汇交问题,促进了矿权的公平竞争,培育矿权市场的健康发展。
1.4 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实现地质工作管理创新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各省地质资料为地勘单位和社会提供借阅和利用服务的件次持续上升,服务的领域涉及矿产资源勘查、资源储量核查、矿业权招拍挂、矿业权评估、资源储量评审、地方规划制定、项目招投标以及教学、科研等多个方面。然而,从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看,地质资料管理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化服务保障的需要,有的地勘单位不够重视,基础设施不够配套、人员配置不够合理、管理手段不够先进、管理模式不够统一、汇交资料不够及时。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将更加有利于我们站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清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地质资料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服务化,促进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由保管型向开发型、利用型转变。
2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可行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地方各级政府对地质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全国各地矿业经济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去年,黑龙江省根据资源赋存现状和经济发展需要,提出“由矿业大省向矿业强省转变”的发展思路,积极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加大重点成矿区带重点矿种勘查力度,积极评价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因此,当前正是全面启动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最佳时机。
2.1 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为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务院先后发布实施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对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都有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在制定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时,也提出了地质信息化工作要“以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为主线,以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为数据支撑,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技术支撑,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为目标”的总体思路,为各省建立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提供了依据。
2.2 丰富的馆藏资料为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源
截至2007年底,黑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目前已收藏了5218多种纸质资料,其中电子文档资料4000余种。这些资料将是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是全国地质资料实现数据空间对接的重要基础,是地质工作综合分析评价、部署、决策的信息源,是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必要的基础资料,是信息服务的基本要素。
2.3 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正被广泛应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随着国家矿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土资源数字化技术、地质工作信息化技术逐步成熟,特别是在应用网络技术实现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建成地质资料网络通道,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地调中心和各省专业地质调查单位间的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建立了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规范了建库、质量控制、数据描述、产品、数据采集等各类技术标准,完成了国家863重点项目“地质数据平台建设”;全国地质资料馆研制开发了地质资料电子汇交软件,逐步完善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技术成果,为建立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各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积累了宝贵经验。
2.4 各级政府及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地质工作程度日益提高,以往找矿技术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更多的省、区开始在研究地质综合资料、实现地质理论创新、提高找矿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上下功夫。因此,各省对基础性地质工作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黑龙江省近两年用于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的资金已经达到600万元,同时,拟于2009年开始,利用8年时间,投资2.6亿元,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3 关于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构想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要坚持以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针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维护,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社会服务平台,实现“资料管理法制化、馆藏机构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资料服务网络化”的建设目标,满足矿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3.1 技术路线
采用B/S三层结构与C/S混合模式,设计并开发一套能满足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应用及服务的信息系统,采用最先进的WebGIS技术,实现地质空间信息与专业信息的发布和地质电子报告的查询与应用。①地质报告文字及表格,采用数码拍照、扫描识别进行电子化处理。②地质图件采用矢量化处理方法。③电子地质报告和矢量化地质图关联进行数据库存储。④把地质数据按照专业分类的方式进行综合系统的开发。⑤对系统进行充分的应用调试,达到最终目的。
3.2 采集方法
采集文字数据。主要利用高清晰扫描仪扫描并进行识别,形成与原版式一致的电子文件。
采集图形数据。采用MapGis软件,将比例尺相同的同类标准分幅的矢量化图件拼接在一起,建立全省某个比例尺某类图件的整体空间数据库;对未矢量化的图形,要先按照纸图扫描、处理、校准、跟踪矢量化、属性录入、数据检查的流程进行矢量化处理,然后再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影像数据。直接存储为电子文件格式。
建立各类数据之间的关系。将采集到的各类数据按照地理位置上的关联和其他相关性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以便在应用中按照一个报告或图件就能很方便地寻找到与之相关的图件或报告等。
进行批量的数据入库。把所有电子化并通过检查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在后台编写好 SQL 脚本语言。
3.3 系统框架
系统逻辑结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采用大型数据库和最成熟的GIS平台、C/S(客户端/服务器)和B/S(浏览器/服务器)共同存在的混合结构模式进行搭建。
系统网络结构。针对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综合管理应用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分两个层面进行,即内网、外网。内网的网络通信方式实际是在内部的局域网间完成,不涉及与INTERNET网络的连接;外网主要是提供对外资料信息发布和服务的层面,只要保证WEB服务器具有固定公网地址,就可以满足用户地质资料的检索、查看等功能。
3.4 信息安全保障
资料合法使用的安全措施。用户在使用地质资料之前需要验证其合法信息,比如分配给用户的安全账号和口令,对于远程使用资料的用户还要验证是否取有交纳费用的通行密码。
资料自身安全的保证措施。非涉密地质资料及涉密的非保护性地质资料网络共享;涉密的保护性地质资料通过网络提供时,需要密码认证和确认;国家秘密和投资者秘密的资料,不允许在网络上提供资料内容。
4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需要把握的三个问题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部门、地勘单位、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周密部署,逐步抓好落实。
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省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纳入全省(区)地质勘查规划和政府、厅党组年度工作计划,政府主管领导负总责,厅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顾问组、技术组、工作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二是要搞好统筹协调。首先是在时间上要统筹好。按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列出各项工作时间推进表,明确责任人,定期召开工作汇报和任务部署会,督促抓好落实。其次在工作上要统筹好。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把每一个大项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小项工作,逐个落实。再次在人员上要协调好。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业务骨干选派到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任务上来,专职专配,专心开展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三是要确保资金保障到位。一方面,积极向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汇报,争取部里下达专项经费,支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另一方面,将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纳入地质工作年度财政预算,由政府出资进行主体工程建设。与此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募集社会资金。
通过这些最新理念和地质资料管理实践,将会大幅度提升我省地质资料管理水平,并将在地质资料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上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10. 关于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几点思考
强新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本文对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业务构成及建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业务构成;建设
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我国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事业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一个利用当今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对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探、开发、生产以及地质科学研究等工作形成的资料与数据进行管理、数据处理、服务为核心业务的专业数据管理机构。它需要集成信息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地质资料数据管理和服务的功能。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应该是全国重要地质资料与基础地质数据的管理、加工与服务的中心,其核心业务是地质资料与数据的管理和服务,前者以管理为主,后者以技术为主。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应是国家地质资料数据的聚集、存储中心,研究、服务中心,标准规范、信息技术支撑中心。其主要职责可以概况为:负责全国地质基础信息的收集、技术处理,协助规划、管理和有效使用地质基础信息资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和管理支持,向社会提供公益信息服务。
1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业务构成
1.1 数据中心管理的数据资料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保管的资料数据应是国家最权威的资料与数据,其中地质资料主要包括由国家出资形成的重要的成果地质资料、公益性的地质资料、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地质资料、大型矿区和重要矿产地质资料等。此外还应掌握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形成、保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各种信息。地学数据包括各种基础性、公益性的地学数据库,对于无法直接保管的地学数据应了解其特点、作用、保管和使用等情况。
1.2 数据中心业务发展目标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作为国家级的地质资料数据保管和服务机构,在我国地质工作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与服务领域应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数据中心建设应向下述几个中心发展:
地质资料数据的保管与服务中心——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所收藏保管的是地质资料和数据应是能充分系统反映我国地质工作成果与最新进展的资料与数据,在地质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地质资料数据研究中心——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对地质资料和数据的研究、集成与开发工作中的绝对优势,并带动全国各级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机构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地质资料数据信息中心——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应掌握全国各类地质资料、数据的相关信息,建立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信息系统,为地质资料数据信息的共享提供基础。
地质资料数据交流合作中心——构建地质资料数据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外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外各类地质资料数据管理机构和利用人提供交流平台。
1.3 业务构成
地质资料数据情报机构:收集地质资料与数据形成与管理信息,同时收集数据中心无法直接保管的地学资料与数据的形成、保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信息。
地质资料数据收集保管机构:收集和保管数据中心所管理的各种地质资料与数据,并对地学数据进行维护与更新。
地质资料数据加工与服务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对数据中心保管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地质资料数据综合研究机构: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地质资料与数据的需求开展综合研究,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行政管理机构:保证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
辅助机构:为各项业务工作提供辅助保障工作。
2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是以满足地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地质资料、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服务需求为目的,立足于地矿行业,以地质资料与数据源单位为主体,以数据中心为依托,通过集成、整合、引进、交换等方式汇集国内外地学数据资源,并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分类存储,最终形成覆盖全国,联结世界,可提供快速共享服务的网络体系,并采取边建设,边完善,边服务的原则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共享服务范围。
2.1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工作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软硬件环境同步实施,软件适当超前;由易到难,急用先行”的原则做好各项工作。①加强各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机构的建设工作。加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地区地质资料数据分中心(省级)、行业分中心和专业分中心实体建设,为地质资料数据的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规划和标准体系,实现全国各类地质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化管理。②加强各种地质资料数据资源建设工作。按照统一标准、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加强地质数据资源建设,尽快完成地质资料数据主要资源的原始积累,通过加强新的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汇交和旧资料的图文数字化工作完成成果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奠定地质资料数字化基础。③加快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各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门户网站,并通过互联网联成一体,真正实现地质资料数据的一站式服务。
2.2 开展数据中心建设的组织机构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是项系统工程,中心的建设不是一个单位所能承担的,而是应该发挥政府、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的整体力量,建立由“领导小组”、“顾问组”、“技术组”、“工作组”、“办公室”等组成的领导管理体系。①“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协调行业数据整合,推动行业数据共享制度建设等。②“顾问组”主要提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咨询意见。③“技术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方案的制订与协调,协调和监督各项工作的开展。④“工作组”又由“数据资源组”、“质量控制组”、“网络建设组”、“软件开发组”、“基础建设组”等组成,负责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⑤“办公室”主要负责日常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