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填图路线总结怎么写

地质填图路线总结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1-02-08 02:56:05

『壹』 地质填图的简述

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①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见遥感地质),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见地质编录),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段、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②根据所布置的路线,进行野外实地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图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观察路线进行地质观察和填绘地质图的方法。穿越法适用于下列情况:A.露头好,岩性、厚度变化不大,地层分界清楚;B.构造相对较简单;C.地形平缓,且沟谷、水系多垂直或斜交地层走向分布。穿越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岩层的厚度、地层剖面及纵向变化。地质条件适合用穿越法,可以采用以穿越法为主,局部地段选用追索法。野外观察点的布置与分类。观察点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它一般定在:1)不同时代地层分界线上;2)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处;3)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分界处;4)各类褶皱的转折端、倾伏端、地层产状陡缓变化处;5)各类断层线上;6)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矿化点、泉等。观察点的类型因此分为:地层分界点,岩性控制点,构造观察点等基本类型。观察点应准确地标定在地形图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按记录格式进行详细描述,总之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法。追索法:在制绘不同时代地层的地质界线时,沿地层走向,或者为了解决某一地质问题(如断层),而沿着一特定方向进行地质观察来填绘地质图的方法。追索法适应下列情况: A.地层岩性、厚度变化大,只有在追索过程中才能准确地了解其横向变化,掌握地质界线的延伸和分布;B.地质界线不明显,一定要经过追索才能填绘;C.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地区,为了更好的填绘出断层线而采用追索法;D.山脊、沟谷、水系平行于地层走向分布,地形条件有利于追索性
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并辅以追索法。将各条填图路线中的各观察点,根据所观测到的内容(如岩性)的相似性、地质体产状及区域地质构造现象等,并按所确定的填图单位,合理地互相连接起来便圈绘出了填图区域内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形成了野外地质图(原始地质草图)。 ③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质图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绘的原始地质草图必须经过缩制转绘,并进行各野外图幅之间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根据要求补充和完善图面内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图。

『贰』 野外地质填图路线类型

野外填图路线必须系统连续地进行。野外填图路线一般有两种: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二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法。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并辅以追索法。考虑到区域地质填图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反复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野外客观实际出发,按在野外工作不同阶段布设填图路线的不同目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可划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测路线和检查路线3种。

1.踏勘路线

当进入到一个新区,人们对区域地质情况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况下,需要对全区岩类和地质构造等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为编写设计和部署区域地质填图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据而布设的野外观测路线。

2.系统观测路线

在项目设计书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以后,按照设计要求对全区系统布设的全面填图路线,用以完成地质图的填制。因此路线的布置必须以全面控制测区主要地质体和构造形迹的形态和分布规律为目的,路线经过位置应尽量能控制地质体间的一些重要接触关系或重要构造部位,以求能收集到尽可能丰富的资料。此类路线应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对一些重要地质体边界(如构造混杂岩中大型蛇绿岩块边界、重要含矿层边界等),为准确填绘可布置一定量的追索路线。

3.检查路线

检查路线有4种。一是野外区域地质填图阶段性整理连图、年度野外工作即将结束时年度性连图,或是项目基本完成全部填图工作任务时的系统连图中,发现某些地段图面尚不合理,接图尚存问题,对某些接触关系,或某些重要地质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或认识有重大分歧而在室内又无法解决时,根据实际情况,必须到野外实地再次调查取证,对存在问题进行检查并加以解决而安排的路线。这类路线主要针对存在问题地段,可在原路线主要问题区段(有必要时在其周围有限范围内)做检查,以达到解决遗留问题之目的。

二是对有重要新发现、重大新认识的有关路线由项目内部尽快安排专门性检查,这类路线主要检查重要新发现、重大新认识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并通过专门性检查及时增加或调整工作量、工作手段等,以提高这些新发现、新认识成果的质量。如涉及矿产方面的专门性检查,具体方法参照矿产填图的有关方法与要求。

三是项目内部按照质量管理要求,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的检查路线,主要检查原路线获得的资料与野外实际的吻合程度,比如:地质点位的合理性、地质现象认识的正确性、资料收集的准确性与齐全性等方面的检查。由项目内部组与组之间,或由项目组长、技术负责等随即安排的抽检路线。这类路线全部安排在已完成的路线上,可对单条路线全部或部分做检查,以达到质量管理要求为目的。

四是在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安排的复查、抽查路线。由项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负责单位对项目不同阶段的现场检查、抽查与阶段性或是年度或是最终野外成果验收时,对已完成填图路线进行的现场检查、抽查等所确认的检查路线。这类路线由检查单位专家提出具体检查路线,项目组按要求提供各类资料并配合专家在现场接受检查。

『叁』 地质填图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准备,注意点什么

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简称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填图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通过实地踏勘,有时还需要进行航空和卫星相片的地质解释(见遥感地质),选择和实际测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见地质编录),以了解和掌握填图区域的基本地质情况,并根据任务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标志(如层面、界线)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组合(岩性段、岩相带)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填图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填图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有时可相当于地层的一个“统”或“阶”,或为其一部分。

  2. 根据所布置的路线,进行野外实地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图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观察路线进行地质观察和填绘地质图的方法。

  3. 室内综合整理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质图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绘的原始地质草图必须经过缩制转绘,并进行各野外图幅之间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根据要求补充和完善图面内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图。

『肆』 地质填图路线小结怎么写

根据你填图的原始记录,总结出整个矿区地层单元划分、构造框架,对矿区基本情况的一些地质认识。

『伍』 地质调查路线主要记录格式

数字地质填图路线记录与原野外记录簿的记录格式和主要记录内容等基本一版致,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根权据多个1∶5万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地质填图经验,结合有关规范和数字地质填图系统的功能与特点,推荐的记录格式如下:

地质填图记录格式-1

地质填图记录格式-2

地质填图小结格式

『陆』 地质踏勘路线及观察内容

为了顺利和全面地完成梁山地区野外地质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全区地质踏勘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将为实测剖面和填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区内地质概况、实习时间安排、地质填图的需要及交通条件,梁山地区地质踏勘路线拟选定5~6条,主要观察内容和教学重点如下。

图6-14 磨刀石沟正断层素描图

(一)王项村至龚家湾路线

1.地质路线

路线起于测区东部丘陵区的王项村(王家巷)南约300m处的深沟口。沿深沟西行,经营盘梁至龚家湾,路线全长约2.5km。

2.观察内容

沿路线前进方向依次可观察以下主要地质现象:①前震旦系汉南杂岩体的岩石类型、相互关系和组构特点;②前震旦系岩体与震旦系沉积地层间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③震旦系地层特征,震旦系上、下部的接触关系及砂岩中的各类交错层;④磨刀石沟正断层性质及证据;⑤磨刀石沟内震旦系岩层与河流流向所显示的“V”字形法则;⑥龚家湾至大南沟一带的倾伏背斜特征。

3.教学重点及要求

结合观察内容,重点讲授以下内容:①结合汉南杂岩体讲授岩石的基本类型,岩浆岩和沉积岩的野外鉴定标志,岩体的互相穿插关系及时代归属的确定方法;②通过前震旦系与震旦系的接触关系全面介绍岩(体)层(地层)的接触关系及系统分类,各类关系在本区的表现;③结合前震旦系至寒武系的地层层序和岩性特征、接触关系分析古地理环境及其变迁;④通过磨刀石沟断层观察,归纳断层的分类及其野外确定断层性质的方法;⑤分析龚家湾背斜特征及其与北侧梁山向斜的成因联系。

(二)大南沟路线

1.地质路线

路线起于龚家湾以西的大南沟沟底东侧分水岭上,沿沟西上至中梁寺,路线全长约1.5km。

2.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内容包括:①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间的沉积整合接触关系及生物化石界线;②下寒武统的地层层序和岩性特点;③观察并练习采集生物化石;④寒武系与奥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底砾岩特征;⑤中梁寺斜滑逆断层的性质等。

3.教学重点及要求

①结合寒武系地层的观察,重点讲授生物化石在地层划分方面的作用及其与岩石地层学的关系;②根据寒武系岩性、古生物面貌恢复古地理环境;③重点分析中梁寺断层的性质及其证据。

(三)下梁山后沟路线

1.地质路线

该路线起于下梁山(镇)后沟口,沿沟南上至构造台地南缘二叠系地层。路线长约1.0km。

2.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内容包括:①继续观察下寒武统地层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寒武系与奥陶系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奥陶系赵家坝组(?)底砾岩;②奥陶系地层系统划分及古生物特征、宝塔灰岩龟裂纹特征及成因;③奥陶系与志留系间的整合接触关系及下志留统地层和岩石特征;④下志留统与下二叠统梁山段地层的平行不整合关系;⑤观察和寻找各时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等。

3.教学重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①底砾岩的形成及其在地层划分上的意义;②奥陶系至志留系地层和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尤其是宝塔灰岩和形成环境讨论;③寒武系、奥陶系及志留系的生物化石特征、地层划分依据及其划分原则;④二叠系与志留系之间的接触关系。

(四)圩泥洞-吴家坪路线

1.地质路线

路线起于梁山南侧张口子河口的圩泥洞,由南而北经水磨上、张家口子、陈家村,由陈家村改向西行,经中湾子至陈家村水库西岸,后绕道水库南侧经岭背后至吴家坪。该路线较长,约5.5km。加上由吴家坪经土地岭返回上梁山路程3.5km,总计9km左右。要完成该路线的教学任务。建议在路线起点至陈家村乡(有简易公路)段增配车辆。

2.观察内容

依次观察内容包括:①张口子(圩泥洞)斜滑逆断层;②上、下二叠统地层及岩性特征;③二叠系碳酸盐岩与岩溶地貌;④二叠系与三叠系地层的沉积整合接触界线与判别及三叠系地层、岩性及古生物特征;⑤陈家村水库西岸向斜核心由三叠系地层形成的挤压揉皱现象,由轴部纵观梁山向斜构造及其地貌特征;⑥吴家坪及河沟村断层、特征、产状、性质观察与讨论。

3.教学重点及要求

该路线教学重点和要求如下:①重点讲授张口子断层特征及发生的力学机制,要求学生正确判别断层面、节理(张性、压性和扭性)面及沉积层理面,并测量其产状、绘制断层素描图;②分析总结二叠系和下三叠统地层和岩性特征,恢复其沉积古环境及海陆变迁史;③在上述四条路线观察基础上,以向斜核部三叠系地层揉皱现象为重点,总结本区向斜构造的几何特征及形成机理。要求同学们正确区分盆地、向斜盆地和向斜构造等地质地貌概念,进一步明确梁山不对称、短轴、倾伏向斜构造的基本特征。

(五)狮子山-上梁山黄龙寺路线

1.地质路线

该路线起于向斜盆地内的狮子山东侧三叠系地层,经狮子山、何家山、土地岭至上梁山黄龙寺。路线全长约4.5km。为了观察地层的系统性(由老至新),宜将路线起点放在狮子山,也可据具体情况,将起点定于黄龙寺,由北而南观察。

2.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内容有:①三叠系与古近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新近-古近系地层层序及岩石特征;②土地岭以东向斜外侧上二叠统王坡页岩岩性及层位;③土地岭斜滑逆断层;④土地岭断层以西下二叠统梁山组炭质页岩及白色粘土;⑤梁山北麓第四纪冲洪积物(洪积扇)、坡积物、残积物及黄龙寺附近汉江二级阶地、河漫滩等冲积物。

3.教学重点及要求

教学重点包括:①通过古近系地层和岩性的观察,重点介绍其沉积古环境,如古地貌,古气候和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等,古近系沉积过程与向斜构造发育的成因联系;②王坡页岩及梁山组炭质页岩的形成条件及其所代表的古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矿产意义;③通过土地岭断层断层面、擦痕及构造岩的观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野外确定断层及其性质的方法,分析土地岭断层与向斜构造的成因联系;④概略介绍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阶地沉积物的时代划分及古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塑造梁山现代地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上梁山至中梁山路线

1.地质路线

由上梁山石灰厂经土地岭直达中梁山(海拔955m)向斜转折端。路线长约2.5km。

2.观察内容

由中梁山制高点鸟瞰实习区全貌,包括地貌类型及其分区,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基本格架和展布规律,地层发育概况及地层与地貌的成因关系等。

3.教学重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①根据梁山地区地形图所给出的当地磁偏角(西偏1°39')或坐标偏角(东偏1°3'),磁、座偏角(西偏2°40')进行现场罗盘校正,用校正后的罗盘完成地形图定向;②概略介绍(对照实地)实习区自然地理位置、大地构造位置及主要地貌特征、类型,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梁山现代地貌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互相制约作用及不同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③重点讲述区内地层发育概况、展布规律及主体构造形态和空间展布特点,使同学们了解主要踏勘路线及实测地质剖面在区内的地质地貌位置,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④利用制高点和向斜转折端,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熟练地层产状的测定方法和地质点的确定方法(目估法、截距法、截线法和前、后方交会法等)。通过转折端产状和系统测定,使同学们对向斜构造有一个初步了解。

以上6条踏勘路线、观察内容和教学重点供各实习队安排时参考,可根据实习时间、天气状况及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但基本踏勘路线应不少于4条。

『柒』 地质报告怎么写

用以前的模板格式写

『捌』 求助关于地质填图报告的范文,谢谢大家.

地质填图的报告?这还真没接触过!你执行的是什么项目,就只有填图?预查现在专基本没人做属了,就是选个矿点,写个总结!一般都是填图+槽子+物探 编个普查报告 后期再+钻探+坑道,上测量 编详查报告!不过个人觉的填图主要还是就“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2部分来写!分别就:岩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矿化及蚀变,构造这几个方面来写吧!

『玖』 如何写地质勘查工作总结3000字

强调安全、检查与管理的重要。
没有范文。
以下供参考,
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拾』 地质工作小结怎么写

给你一个参考来
工作区源位于尤溪县中仙乡境内,距县城关约85公里,交通尚方便。为提供一定规模、可进一步工作的铅锌矿产地而进行本区的地质普查工作。完成1/1万地质填图2.3平方公里,槽探426立方米,物探电法剖面200米,平硐187米。通过工作认为测区矿化规模太小,矿体变化太大,已探得的矿化体无工业价值,宜申请注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