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线包括哪些问题
① 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风化、破碎岩层。风化一般在地基表层,可以挖除。破碎岩层有的较浅,可以挖除。有的埋藏较深,如断层破碎带,可以用水泥浆灌浆加固或防渗;风化、破碎处于边坡影响稳定的,可根据情况采用喷混凝土或挂网喷混凝土罩面,必要时配合注浆和锚杆加固。
断层、泥化软弱夹层。对充填胶结差,影响承载力或抗渗要求的断层,浅埋的尽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注水泥浆处理;浅埋的泥化夹层可能影响承载能力,尽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一般不影响承载能力。断层、泥化软弱夹层可能是基础或边坡的滑动控制面。
松散、软弱土层。对不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松散土层,如砂和砂砾石地层等,可挖除,也可采用固结灌浆、预制桩或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或沉井等加固;对不满足抗渗要求的,可灌水泥浆或水泥黏土浆,或地下连续墙防渗;对于影响边坡稳定的,可喷射混凝土或用土钉支护。
滑坡体。斜坡内可能沿滑动面下滑的岩体称为滑坡体。滑坡发生往往与水有很大关系,渗水降低滑坡体尤其是滑动控制面的摩擦系数和黏聚力,要注重在滑坡体上方修筑截水设施,在滑坡体下方筑好排水设施。防止滑坡,经过论证可以在滑坡体的上部刷方减重,未经论证不要轻易扰动滑坡体。
地下水发育地层。当地下水发育影响到边坡或围岩稳定时,要及时采用洞、井、沟等措施导水、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对结构面不利交汇切割和岩体软弱破碎的地下工程围岩,地下工程开挖后,要及时采用支撑、支护和衬砌。支撑多采用柱体、钢管排架、钢筋或型钢拱架,拱架的间距根据围岩破碎的程度决定。
岩溶与土洞。当建筑工程不可能避开时,可挖除洞内软弱充填物后回填石料或混凝土。不方便挖填的,可采用长梁式、桁架式基础或大平板等方案跨越洞顶,也可对岩溶进行裂隙钻孔注浆,对土洞进行顶板打孔充砂、砂砾,或做桩基处理。
② 地质缝合线问题
缝合线 同【地复缝合线】。
沉积制岩的一种构造现象。常见于石灰岩、大理岩中,石英岩中也可见到。在岩石剖面上呈锯齿状曲线,状如动物头盖骨中的接合缝,在平面上是起伏不平的面。通常与岩层面大致平行,也可斜交或垂直。其成因一般认为是在上覆岩层静压力下,岩石受到沿其各种缝隙、粒间空隙进入的地下水的不均匀溶解并相互挤压形成。
③ 海洋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哪些内容
海洋工程地质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海洋工程地质学的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海洋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海洋工程地质学还要研究海洋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预测其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研究方法
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地质学方法即自然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地质学理论,查明海洋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的判断.它是海洋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实验和测试方法,包括为测定岩、土体特性参数的实验、对地应力的量级和方向的测试,以及对地质作用随时间延续而发展的监测. 计算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数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理论或经验公式对已测得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以定量地评价海洋工程地质问题. 模拟方法,可分为物理模拟(也称海洋工程地质力学模拟)和数值模拟,它们是在通过地质研究,深入认识地质原型,查明各种边界条件,以及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关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正确地抽象出海洋工程地质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种数学方法,再现和预测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工程地质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使过去难以完成的复杂计算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对数据资料自动存储、检索和处理,甚至能够将专家们的智慧存储在计算机中,以备咨询和处理疑难问题.
特征和规律
海洋工程地质学还要研究海洋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预测其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由于各类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环境不同,因而可能发生和必须研究的地质作用和海洋工程地质问题往往各有侧重.据此,海洋工程地质学又常分为水利水电海洋工程地质学、道路海洋工程地质学、采矿海洋工程地质学、海港和海洋海洋工程地质学等. 海洋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地质学方法即自然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地质学理论,查明海洋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的判断.它是海洋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实验和测试方法,包括为测定岩、土体特性参数的实验、对地应力的量级和方向的测试,以及对地质作用随时间延续而发展的监测. 计算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数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理论或经验公式对已测得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以定量地评价海洋工程地质问题. 模拟方法,可分为物理模拟(也称海洋工程地质力学模拟)和数值模拟,它们是在通过地质研究,深入认识地质原型,查明各种边界条件,以及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关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正确地抽象出海洋工程地质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种数学方法,再现和预测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未来发展 海洋地质
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工程地质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使过去难以完成的复杂计算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对数据资料自动存储、检索和处理,甚至能够将专家们的智慧存储在计算机中,以备咨询和处理疑难问题.
④ 各种地质构造对线路设计有哪些影响
工程地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地质缺陷和地下水造成的地基稳定性、承载力、抗渗性、沉降等问题,对建筑结构选型、建筑材料选用、结构尺寸和钢筋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各个工程项目的差别较大,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1)对建筑结构选型和建筑材料选择的影响。
例如,按功能要求可以选用砖混或框架结构的,因工程地质原因造成的地基承载力、承载变形及其不均匀性的问题,而要采用框架结构、筒体结构;可以选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而要采用钢结构;可以选用砌体的,而要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2)对基础选型和结构尺寸的影响。
有的由于地基土层松散软弱或岩层破碎等工程地质原因,不能采用条形基础,而要采用片筏基础甚至箱形基础。对较深松散地层有的要采用桩基础加固。有的要根据地质缺陷的不同程度,加大基础的结构尺寸。
(3)对结构尺寸和钢筋配置的影响。
为了应对地质缺陷造成的受力和变形问题,有时要加大承载和传力结构的尺寸,提高钢筋混凝土的配筋率。
(4)地震烈度对建筑结构和构造的影响。
工程所在区域的地震烈度越高,构造柱和圈梁等抗震结构的布置密度、断面尺寸和配筋率要相应增大。
⑤ 几个地质问题的探讨
(一)省内主干性断裂的厘定
断裂是大地构造单元间重要界线,也是深层地壳结构变异的表现。在研究地质背景基础上,利用重、磁资料确定区域性断裂,或者根据地球物理场资料,印证地质构造的存在,判别的主要准则是:①重、磁场的重要分区界线;②重磁场的梯度带;③线性重磁异常;④定向排列的异常群;⑤异常走向的突变或错位;⑥沿走向场值的突变;⑦异常同形扭曲部分。
图1-2-3全省莫霍面等深线图上反映了依据重磁,结合地震、MT资料厘定的23条主干性断裂的位置。其中一些断裂是地质调查确认的。但有一些性质判别和地表位置认识上有不同,有待研究讨论(表1-2-3)。现择其主要的介绍如下:
表1-2-3 浙江省地球物理识别主要断裂一览表
续表
1)江山-上虞岩石圈断裂:西起江山淤头,经龙游溪口北,过金华、诸暨东南,越慈溪、而入杭州湾。重、磁、MT和地震都有反映,主要是:①布格重力异常及上延10km、20km、30km、40km异常图均有梯度带显示,方向导数特征线连续性好;②航磁呈正异常;③奇点法在金华南发生相位反转;④龙游溪口北是地震波速度结构变异地段;⑤大地电磁在龙游溪口北、诸暨廿八里牌出现低阻带,深可及软流层并产生小的隆起(图1-2-8);⑥在该断裂两侧,莫霍面下的波速不同。
该断裂带江山—金华段,不同方法的定位基本一致,金华向北东,航磁和地质观察,断裂在义乌—陈蔡—平水一线;而重力场和MT分界,东端伸向上虞。认识不一致的原因,一种可能是东段受到其他后期构造干扰,或认为浙东南变质基底在诸暨—绍兴呈推覆体出现,其根部偏在东南侧。
2)丽水-余姚岩石圈断裂。北东起自余姚,经嵊州、磐安、缙云、丽水东侧,经景宁向南延入福建,是余姚-海丰断裂的北东段。MT显示为深及软流层高角度低阻带。沿断裂为重磁异常,两侧磁场有错位滑移和磁参数矢量的变化。
3)温州-普陀深断裂:沿海岸带的重力梯度带分布,向南延入福建,即南澳-长乐断裂,省内相当于温州-镇海断裂。该断裂是沿海幔隆与浙东幔拗的分界。沿线断续分布等轴状重磁异常,控制一系列白垩纪火山盆地和燕山晚期岩体,其东侧尤以晶洞钾长花岗岩为特色。该断裂受北西向构造干扰,连续性较差,乃有泰顺-黄岩、临海-镇海等不同的名称。
(二)关于浙东南火山岩厚度
浙东南中生代火山岩覆盖面积占90%以上,历经燕山早期和晚期的喷发堆积,基底岩层除少数构造断块和天窗之外,几乎全部隐藏其真面目。中生代火山岩盖层密度值差异不大,但与基底岩层有一定的密度差,可近似地将火山岩看成一个密度值较均匀的块体。用单一密度界面、Δg对数功率谱、ΔT对数功率谱法3种方法计算火山岩厚度,总趋势大体一致。
浙东南火山岩厚度普遍在2km以上。在丽水-余姚断裂与温州-镇海断裂之间的区域,火山岩厚度最大。其中以三门湾以西(小将、龙皇堂一带)、黄岩—仙居(括苍山—望海岗一带),青田地区(前村—海溪一带)以及泰顺—景宁—庆元地区4片,火山岩厚度大于3km(图1-2-9);沿海地区余姚、宁波、象山、三门、玉环、温州、平阳等地区,火山岩厚在1km左右。
图1-2-8 屯溪—温州剖面电阻率二维电性结构模型图(单位:Ω·m)
(据张春霖,1995,转引自李继亮)
1—1~3 Ω·m;2—5~8Ω·m:3—10~15 Ω·m
图1-2-9 浙东南火山岩厚度推断图
(三)大型隐伏岩浆房(岩体)
侵入岩体在剩余重力场上反映为圈闭的负异常,全省有62个低密度的花岗质岩体,一个高密度岩体。有些岩体处在较大的负场中,推测其中10处深部有隐伏岩浆房。浙西北5处,分别是天目山、河桥、富阳、千里岗、石耳山;浙东南5处,分别是括苍山、前村、小将、景宁、塔石。这些隐伏岩浆房,一般宽20~30km,埋深4~10km。它们与地壳表层剥露的岩体、构造-岩浆带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
⑥ 常见工程地质有哪些问题与防治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1) 地基稳定性问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它包括强度和变形两个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和现象都会影响地基稳定。铁路、公路等工程建筑则会遇到路基稳定性问题。(2) 斜坡稳定性问题:自然界的天然斜坡是经受长期地表地质作用达到相对协调平衡的产物,人类工程活动尤其是道路工程需开挖和填筑人工边坡(路堑、路堤、堤坝、基坑等),斜坡稳定对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及保证地基稳定十分重要。斜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是影响其稳定性的物质基础,风化作用、地应力、地震、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对斜坡软弱结构面作用往往破环斜坡稳定,而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其稳定的重要因素。(3) 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地下洞室被包围于岩土体介质(围岩)中,在洞室开挖和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岩体原始平衡条件,便会出现一系列不稳定现象,常遇到围岩塌方、地下水涌水等。一般在工程建设规划和选址时要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研究地质体在地质历史中受力状况和变形过程,做好山体稳定性评价,研究岩体结构特性,预测岩体变形破坏规律,进行岩体稳定性评价以及考虑建筑物和岩体结构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是防止工程失误和事故,保证洞室围岩稳定所必需的工作。(4) 区域稳定性问题:地震、震陷和液化以及活断层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越来越引起土木工程界的注意。对于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建筑群密布的城市地区,区域稳定性问题应该是需要首先论证的问题。
⑦ 什么是地质分界线
地质分界线是不同来地质源体和地质现象之间的界线,即地层、岩体、矿体等的分界面和断层面同地表或某一剖面的交线。它是一个地质的概念,划分和确定地质界线,是地质填图或有关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地质图上所填绘的地质界线,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轮廓。
等高线是以海拔划分的,即相同海拔点的联线。
地质界线与海拔没有关系。等高线一定是闭合的,而地质界线中地层、岩体、矿体等的分界线是闭合的,断层界线则未必是闭合的。
⑧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因素
(1) 地层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 相关书籍
、产状版、权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2) 地质构造:也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
⑨ 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版中。那时这些工权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的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
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愈来愈突出,影响城市建设
城市地下水超采,产生许多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较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活动断裂与地震威胁城市安全。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蚀与淤积问题
⑩ 一、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各种地质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一般认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
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产状、成岩作用特点、变质程度、风化特征、软弱夹层和接触带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条件
这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况下对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础)发生侵蚀作用,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水质等。
地表地质作用
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线路的选择。
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筑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砾石料、碎石、块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筑材料的量、质及开采运输条件等,直接关系到场址选择、工程造价、工期长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重要内容,有时甚至可以成为选择工程建筑物类型的决定性因素。
(10)地质线包括哪些问题扩展阅读:
这些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又分为场地地质和地基两个方面。在不同勘察阶段,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应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废,如在选址和初步勘察阶段,勘察工作侧重在场地地质,同时也对地基进行一定的研究。在详勘阶段则多侧重地基问题,但也要对场地地质作必要的调查研究工作。
自然条件是因地而异的,建筑物类型和性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工程地质条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异,如在山区建筑,与场地稳定性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现象(地层褶皱、断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对地下建筑来说,地质构造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岩石产状、断层、节理和破碎带的性质与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的好坏是对建筑地区,场址选择,建筑总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都有密切关系和影响,必须在工程建筑设计前将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预先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