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日本是怎么形成的地质

日本是怎么形成的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07 21:33:29

① 日本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有哪些

滑坡、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震

② 日本群岛形成原因 日本群岛形成原因

地球的历史按照地质年代被划分为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今天的日本列岛在距今约6亿至2.3亿年前的古生代仍卧于海底。至古生代末期,海底开始隆起,在经历了地球在距今约2.3亿年至6500万年后发生的剧烈的“造山运动”后,当今日本列岛的弧状骨架开始形成。
中生代后的新生代分为两部分:第三纪、第四纪。第三纪自距今6 500万年至2万年前,是高等哺乳类动物和类人猿出现的世纪。自距今约200万年前至今天,按照地质年代划分属新生代第四纪。第四纪自距今约200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第四纪,由两个时期构成:更新世(洪积世)和完新世(冲积世)。更新世自距今约2万年至距今1万年,完新世自1万年前延续至今。在数以亿年计的地球史中,堪称“现代”的新生代第四纪,也是今天我们能够在地表上能够以肉眼看到的各种事物,如火山、湖泊、河流、丘陵、盆地、平原开始出现的世纪。特别在更新世,地球上反复发生着对以后诞生的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变动。例如,在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经过激烈的地壳变动,呈弧状南北走向的日本列岛的基本构架开始形成,并在更新世几经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冰川的消长。更新世一般被称为“冰川时代”,但是在长达200万年的更新世,地球并非始终被封冻在冰床底下。事实上,在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中,因极地和高山的冰川显著扩大导致地球寒冷化的冰冻期,同冰川消融引起大地回暖的温暖期,曾有多次交替。科学家通过分析花粉等科技手段获知,当时至少经历了,两个冰冻期和两个温暖期。
更新期诞生的人类,在寒冷的气候和温暖的气候,即如非洲大陆般湿润多雨的气候,同广袤无垠的寒冷的沙漠般干燥的气候交替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变动中,依靠自己的劳动,不断适应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的自然环境,创造出了延续至今的人类历史和文化。
在冰川时代即更新世,不仅在今天依然冰雪封冻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以及阿拉斯加,而且在其他大陆也覆盖着如南极地区那样的厚厚的大陆冰床。在冰川时代的极盛时期(距今约2万年前),自包括英格兰在内的西欧、北欧和东欧整个地区、西伯利亚大部分,至中国北部、五大湖附近以北的美洲大陆以及各地区的高山地带和周边地区,在占北半球整个陆地面积约三分之一的广阔地域范围,覆盖着厚达2000多米的冰床。
大量冰雪覆盖大陆,海水必然相应减少,海水减少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地球上整个海面的下降。于是,在距今约13万至12万年前的间冰期,随着冰川的消融,海面开始隆起。间冰期持续达1万至15000年。在极盛时期,海面下降达100至200米左右。
在日本列岛周边海面,延伸着离海面200多米的大陆架;阻隔大陆和九州的对马海峡,则水深不足140米;北海道和本州之间的津轻海峡,水深约140米;横亘于日本和俄罗斯的宗谷海峡,水深为40米;连接北海道北部和库页岛的间宫海峡,水深更是仅40米左右。在海面下降达100多米的冰川期,日本列岛南北两端,均由大陆架和大陆断续相连。也就是说,当时的“日本”还不是“列岛”。从日本各地更新世的地层处,通过考古,发掘出了长毛象等20多种象的化石,以及虎、犀牛、鹿等大型动物的化石。在今天的日本列岛,还发掘出了很多兽类动物的化石。那些现已灭绝的动物,是在日本依然由大陆架和大陆相连的各个时代从亚洲大陆到达日本的。
根据上述古生物学的化石资料,以及地质学研究的证据,科学家推断大陆架形成的年代,最近的可以追溯至距今约2、3万年前,在此之前是5、6万年前,最久远的则可以追溯至10多万年前。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冰川后期,由于海底地壳隆起、海面上升,日本列岛最终形成。

③ 日本海是怎样形成的

日本人对日本海一定非常熟悉。那么,为什么中国大陆和日本诸岛之间会存在着海呢?这个海又是何时形成的呢?仔细观察日本和中国大陆周围地区,我们会发现像日本海一样的海有很多,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南海等。

这种在大陆附近相对较小的海被称为“边缘海”。边缘海的形成应该有些相似之处。

日本海虽然小,但是海底地形非常复杂。

日本海的南侧地形的凹凸非常明显,中央是被称为“大和堆”的大型高地。另外,还有朝鲜海底高原、隐岐堆、隐岐海岭等。

事实上,这些地势较高的部分大多和中国大陆的地质相近。例如,大和堆中可以开采出大量和中国大陆或日本岛相似的花岗岩。其实这些海底本来是大陆的一部分。

日本海的北部是一片深海,被称为“日本海盆”。日本海盆水深3,500米,下面还有2,000米的沉积物。再下面是熔岩层。经过深层发掘发现,这些熔岩层的年代在2,000~3,000万年前,并且广泛分布在日本海底的沉积物下。经过日本海地球物理学分析观测,推定日本海盆的中央曾经存在过中央海岭。

从上面描述的日本海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日本海形成的情况。

距今3,000万年前日本海并不存在。日本岛只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在大概3,000万年前,由于剧烈的火山运动,大陆地壳开始分裂。在分裂处形成了中央海岭,然后像大西洋一样形成了新的海洋,同时导致日本岛向南移动。日本海的南部由于中央海岭发育未全,残留下来的大陆断片便形成大和堆。

日本海形成的过程和大西洋形成的过程几乎完全一样,包括大陆分裂、大陆移动、中央海岭活动、新海洋形成等几个部分,其他边缘海的形成也类似。

这些地壳变化运动应该和地球内部的地幔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具体的关系还未知晓。

④ 日本列岛形成的原因 是什么地质作用

指欧亚板块东部、太平洋西部日本海沟附近隆起的群岛。

⑤ 日本地理的地质地貌

日本国土约75%属山地丘陵地带,小规模的山间盆地及平原散布全国,成为民居、耕种、经济活动集中之处。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最大的四国,为79.9%,其次九州占64.8%,本州有63.6%,北海道最低,为49%。日本全国最高峰则是位于太平洋沿岸山梨县及静冈县交界的富士山,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地理院山岳标高资料, 富士山的海拔高度达3,776米。富士山自1708年之后就没有再大规模喷发过,不过仍然是一座活火山。
日本国内平原面积不大,大多都是小规模的冲积平原、海岸平原和洪积台地。当中最大的是首都东京所在的关东平原,面积约13,000km²。其他规模较大平原则包括爱知县名古屋市一带的浓尾平原、大阪及京都两府附近的近畿平原、本州东北部宫城县的仙台平原,以及北海道西部的石狩平原。因日本地狭人稠,在许多沿海的平原地区,日本通过开山填海以增加土地面积。
日本自北至南的四大岛屿是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北海道位于日本列岛的最北端,南隔津轻海峡与本州相对。北海道旧名虾夷,原住民族为爱努族,当地的很多地名也来自爱努语。北海道的主要山系有南部的日高山脉和东部的石狩山地,西部的夕张山地等。北海道内的最高山峰是旭岳,海拔2291米。在山脉的中间有富良野盆地、上川盆地、名寄盆地、北见盆地等盆地。北海道东海岸平原较少,较大的平原有十胜平原。西海岸的平原面积较大,其中最大的石狩平原也是北海道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较低的人口密度使得北海道是日本森林面积最大的地区,森林面积占全道面积的71%,也是日本木材生产量最多的地区。和日本其他地区相比,北海道的湖泊数量颇多,主要湖泊有阿寒湖、屈斜路湖、支笏湖、洞爷湖等。
本州岛是日本最大的岛屿。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在本州北部挤压太平洋板块,形成了纵贯本州北部的奥羽山脉。发源自奥羽山脉及其他山脉的河流在其中游形成盆地,下游则形成平原。奥羽山脉西侧的日本海沿岸地区有大量火山景观,主要火山有岩木山、鸟海山、月山。而奥羽山脉东侧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的主要山脉有北上山地,高度相对较低。日本海沟位于本州东部的海域,海沟西侧发生过多次巨大地震。奥羽山脉的南侧是日本面积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日本的首都东京也位于这里。关东平原人口密集,也是地震的多发地区。中央地堑带在关东地方一带纵贯本州的中部,而日本最高峰富士山也位于中央地堑带。中央地堑带以西则是连绵险峻的高山,自东向西分别是赤石山脉、木曾山脉和飞驒山脉,三条山脉合称为日本阿尔卑斯山脉,山脉汇集的长野县也因此成为日本地势最高的地区。而日本阿尔卑斯山脉以西的山势则比较平缓。以铃鹿山脉为界,以西是近畿地方。近畿地方没有太高的山脉,位于平缓山脉之中的京都盆地和奈良盆地是日本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近几地方以西是中国地方。中国山地横贯了中国地方,山脉北侧是山阴地方,南侧是山阳地方。山阴地方平原较少且面积狭小,人口密度也较低。而山阳地方则人口密集,气候温暖,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地区。
四国位于日本西南部,北隔濑户内海和本州相望,南为太平洋。是日本四大岛中最小的一个。四国山地横贯四国岛中部且山势险峻,也是四国各县和主要水系的分界线。由于四国山地的存在,四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北部的濑户内海沿岸温暖干燥,南部则高温多雨。四国地方地形崎岖多山,交通不便,经济也欠发达。
九州是日本四大岛屿中位置最南的。九州的中部是九州山地,其核心阿苏山周边为少见完整位于陆地上的的破火山口。九州的地形可大体分为三个地区:北部和中部的界线是松山-伊万里构造线;中部和南部的界线是臼杵-八代构造线。北部地势较平,而南部山地较多。中部则在数十万年之前都曾是濑户内海的延伸部份,因阿苏山的数次喷发而逐渐与其他陆地相连。九州是日本距离中国和朝鲜半岛最近的地方,也是中国大陆文化传入日本的重要地点。
日本国土的最南部是琉球群岛,范围包括了冲绳县和鹿儿岛县南部的岛屿地区。冲绳地方古为琉球国,二战后为美军接管,直到1972年日本重新统治冲绳。这里的人民独立性强,与日本本土其它地方的风俗迥然不同。冲绳地方自南向北主要的群岛有吐噶喇群岛、奄美群岛、冲绳群岛、先岛诸岛。 日本地处四个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火山活动十分活跃。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大小地震中,有约10%都是在日本附近发生。1996年到2005年期间,世界上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有20%都是发生在日本。20世纪以来,在日本发生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大地震有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这场地震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是日本史上死者最多地震。地震给日本首都东京带来毁灭性打击)、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此次地震都之后都市的地震对策和建筑基准法的修订及防灾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和2011年的东北地方太平洋冲地震(地震所带来的海啸给东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带来重大灾害,其引发的核电站事故带来的严重影响至今仍未消除)。而在沿海地区,地震之后引发的海啸常带来远超过地震的影响,英语中的海啸(Tsunami)一词就是来自于日语。1896年发生的明治三陆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最高达38米,超过22,000人遇难或失踪。2011年发生的东北地方太平洋冲地震引发的海啸最高浪高达40.5米,约2万人遇难或失踪。
除了地震和海啸之外,火山引发的灾害在日本也不少见。1708年富士山宝永大喷发时,江户市内也堆积了大量火山灰。1986年伊豆大岛三原山喷发,岛上所有居民都被迫离岛避难。1991年发生在长崎县的云仙普贤岳喷发也导致43人遇难。而近年日本较为活跃的火山有有珠山、浅间山、三宅岛、阿苏山和樱岛等。日本其他的主要自然灾害还有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台风、雪灾和低温灾害等。

⑥ 日本海怎么形成的

日本人对日本海一定非常熟悉。那么,为什么中国大陆和日本诸岛之间会存在着海呢?这个海又是何时形成的呢仔细观察日本和中国大陆周围地区,我们会发现像日本海一样的海有很多,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南海等。

这种在大陆附近相对较小的海被称为“边缘海”。边缘海的形成应该有些相似之处。

日本海虽然小,但是海底地形非常复杂。

日本海的南侧地形的凹凸非常明显,中央是被称为“大和堆”的大型高地。另外,还有朝鲜海底高原、隐岐堆、隐岐海岭等。

事实上,这些地势较高的部分大多和中国大陆的地质相近。例如,大和堆中可以开采出大量和中国大陆或日本岛相似的花岗岩。其实这些海底本来是大陆的一部分。

日本海的北部是一片深海,被称为“日本海盆”。日本海盆水深3500米,下面还有2000米的沉积物。再下面是熔岩层。经过深层发掘发现,这些熔岩层的年代在2000万~3000万年前,并且广泛分布在日本海底的沉积物下。经过日本海地球物理学分析观测,推定日本海盆的中央曾经存在过中央海岭。

从上面描述的日本海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日本海形成的情况。

距今3000万年前日本海并不存在。日本岛只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在大概3000万年前,由于剧烈的火山运动,大陆地壳开始分裂。在分裂处形成了中央海岭,然后像大西洋一样形成了新的海洋,同时导致日本岛向南移动。日本海的南部由于中央海岭发育未全,残留下来的大陆断片便形成大和堆。

日本海形成的过程和大西洋形成的过程几乎完全一样,包括大陆分裂、大陆移动、中央海岭活动、新海洋形成等几个部分,其他边缘海的形成也类似。

这些地壳变化运动应该和地球内部的地幔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具体的关系还未知晓。

⑦ 日本是怎么来的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决。

从体质结构来看,诸种见解大致可分三类:

(一)“人种更替说”,认为在日本列岛曾发生一次乃至两次人种更替。如在19世纪80年代,解削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在绳纹时代生活于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绳纹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其他人种驱赶往北方。

(二)“混血说”,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在绳纹时代之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的其他人种混血,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医学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学界主流。

(三)“演变说”(或称“连续说”),认为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质逐渐演变,成为弥生时代人、古坟时代人乃至现代日本人。它更为重视人种的继承性,既不赞同“人种更替说”,也不大重视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

二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持此说,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7)日本是怎么形成的地质扩展阅读:

日本原本没有名字。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自称其为“八大洲”或“八大岛”等。

据《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定名为“大和”。

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根据中国皇帝国书中的称呼将其国名改称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也一直是视太阳为图腾的。

隋唐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汉文化,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日本对“倭国”称呼越来越不满意。

据《新唐书·日本传》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为名”。所以,日本国的国名,当是中国隋朝皇帝无意赐予的。

日本文化由来:从1996年开始中日两国考古学和人类学多次证实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古代中国汉族、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

⑧ 日本是怎么来的

迄今日本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近1000处,但有人骨化石出土的不满10处。化石人主要的有明石人、葛生人、牛川人、三日人、浜北人、圣岳人、帝释观音堂人等。
这些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诸说不一。根据中日两国学者的研究,日本化石人的故乡不是单数,而是复数,至少是从南北两方 面来到日本列岛的。那时日本还是大陆的一部分,中国人来到日本比较方便。据研究,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国北部北京猿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经由朝鲜来到日本。
我国古脊椎动物学者斐文中指出,日本早水台遗址中出土的旧石器在原料、器形、制作方法等方面,与北京周口店第15地点的文化遗存有许多共同之处。在鹿儿岛上场遗址中发现的石球与中国谗家窑遗址中出土的石球属于同一类型。从许家窑遗址中发现的尖状器、刮削器同坜木县星野遗址第7、第8层中出土的同类石器非常相似。野民湖底的长石片和用长石片制成的刮削器具有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洞沟遗址的长石片工艺的某些特征。芹泽长介认为,从早水台遗址下层、岩宿遗址零层、星野遗址下层中发现的旧石器是属于中国周口店文化的类型。至今发现的属于这种类型的遗址大部分在关东以西。贾兰坡认为,新石器时代日本人的下颊骨具有中国猿人“下额圆枕”的特点。从语言学上看,日本语在语法结构、音韵组织方面具有蒙古语和朝鲜语的一些共同特点。再从地质学上看,洪积世的日本同亚洲大陆相连,西日本又同中国、朝鲜接近。从上述看来,日本化石人是从中国移入的这一推想有其一定的道理。
长谷部言人主张日本化石人是华南化石人之一支,在洪积世从华南移到日本。今村丰曾对华南地方的现住居民进行过生物体测定,在数值上和现代日本人很近似,特别头形指数和华南人很接近:古烟种基还用血型决定人种的方法。测验结果,日本人的血液O型占31.5%,A型37。3%,B型22.1%,AB型9.1%,而有与此相似的综合值的人种是中国湖南人和匈牙利人。因而有人大胆设想,现代日本人和现代华南人都是华南化石人产生出来的。
日本人是个复杂的人种,一方面有其独特性,另一方面又和中国、东南亚相似,和朝鲜也有共同性,而且在其狭小的岛国内还有明显的地域性。不过现在日本学者一致认为日本人素来是同一人种,各个时代的形质的小变异是由生活上的诸条件产生的,现代日本人的祖先是绳纹时代人。假如绳纹时代人是继承化石人以来血缘的话,那么日本人的发源地就在中国。

⑨ 日本群岛是怎么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哪里

日本群岛位于北太平洋西侧,是太平洋西缘一系列弧形岛屿的一部分,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附近3000多小岛组成。其中四个大岛占日本总面积的 98%,以本州岛为最大。

在今天的日本列岛,还发掘出了很多兽类动物的化石。那些现已灭绝的动物,是在日本依然由大陆架和大陆相连的各个时代从亚洲大陆到达日本的。根据上述古生物学的化石资料,以及地质学研究的证据,科学家推断大陆架形成的年代,最近的可以追溯至距今约2、3万年前,在此之前是5、6万年前,最久远的则可以追溯至10多万年前。

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冰川后期,由于海底地壳隆起、海面上升,日本列岛最终形成。

⑩ 日本的地质结构如何

日本的地质构造,打个比方,水面上的两条船靠一起了,日本就在那两个船帮子挨着的地方上面。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