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应力怎么划分
A. 地质构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块的运动是该地区各部分运动的力源。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力源不尽相同,各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也不相同。区域地壳结构和受力状态,控制该区地壳形变特征。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场作用在地质体的构造面上,使地质体的形变态势、规模,在同一结构面上出现不同时期的力学性质的叠加。结构面力学性质的改变,对地下水循环条件和岩溶系统发育影响很大。在塔里木盆地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具有多期次特征,随主应力方向的改变形成形式多样的构造变形特征(表2-5)。
表2-5 塔里木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壳隆升、岩层褶皱、断裂,为岩溶的发育、演化奠定了基础条件。地壳隆升一方面使碳酸盐岩地块裸露地表或者碳酸盐岩地层上覆盖层剥蚀,碳酸盐岩地层处于开放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密切作用的岩溶系统,沉积的碳酸盐岩发生强烈的岩溶化;另一方面,地壳的升降控制水流循环运移和排泄基准面及岩溶发育的深度。地质构造对表层岩溶带发育亦有一定的影响,构造作用发育地段,岩石的构造裂隙一般均较发育,为降水向表层岩体中渗透提供了入渗通道。因此,构造发育地段,表层岩溶带岩溶化程度较高。
(一)构造演化决定了岩溶发育环境
塔北隆起及其阿克库勒凸起地区的构造演化,突出表现在加里东中期形成隆起雏形,期间产生了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晚奥陶世末、志留纪末等多个活动阶段,构造运动主要以小幅度的升降为特征,沉积间断的上下地层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海西期是阿克库勒凸起成型期,由于构造动力来自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及西北部的构造碰撞,晚泥盆世末、二叠纪末,区内构造活动强烈,以形成大型褶断构造、整体大幅升降、角度不整合为特征,是造成阿克库勒凸起大规模、强烈岩溶作用的构造期。印支期及期后的构造运动,对阿克库勒凸起的构造发展起到加强或定型作用,岩溶系统的改造处于埋藏条件之下。
(二)构造格局控制了岩溶分布
在岩溶系统中,褶断构造造成岩层张裂,利于水流循环和运移。当具有溶蚀能力的入渗水,通过水岩作用,溶质迁移,构造缝隙转变成溶蚀缝洞。自加里东运动晚期直至海西运动早期,昆仑洋及天山洋曾发生过多次开合运动,是塔河地区奥陶系褶皱、断层、裂隙的重要发育期。受SN方向的挤压应力影响,与褶皱轴向伴生的一系列NE、NNE向压扭性纵向断裂和裂隙强化,NW向张扭性断裂发生并错开上述纵断裂,同方向的NW向组横张缝广泛发育于本区中西部;近SN向组与近EW向组共轭剪切缝进一步发展并追踪发育近EW—NWW向压扭性主断裂;同时产生的短轴背斜,其轴向也多以NE向、NW向和近SN向为主。背斜轴部岩溶发育最强,洞穴规模大,风化壳的厚度也大;区内的大型岩溶系统都与该古岩溶发育条件有关。
B. 地质构造有哪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拓展资料:
主要分类: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C. 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特征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的特征:分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节理的特征: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断层的特征: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D. 地质构造及其应力场演化特征
2.4.1 工程区地质构造
二郎山公路隧道工程区位于大相岭菱形地块内NW轴向的大相岭背斜SW翼、宜东向斜的NE翼,总体呈倾向SW的单斜构造。二郎山断裂东支(F1)、西支(F2),从隧道西口西北侧通过,该断裂带为NE向龙门山断裂带的南西延伸部分,为本区内的控制性主干断裂,在其影响下,区内发育一系列配套性次级断裂和褶皱(曲)(图2-4)。
2.4.1.1 次级断层
工程区共发育次级断层14条,按走向可分为NW向和NE向两组(以NW向为主);除F4、F11为平移正断层和F17为平移断层外,其余断层性质均为高角度压扭性的逆冲-走滑型断层(表2-4),断层面多见后期走向滑动的近水平擦痕。二郎山公路隧道由东向西共穿过F12、F11、F8、F4、F5、F6、F13、F14、F7、F15、F9等11条断层(图2-4、2-5),隧道中部的F5、F6断层及其之间所夹持的断层影响带构成独立的岩体力学介质,从而对该隧道区地应力分布特征及其硐室围岩稳定性等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其余断层及其影响带均窄且挤压紧密、胶结良好,性状明显好于勘察设计所预料的情况,不构成一定规模独立的岩体力学介质,故它们对工程的影响较小。
图2-5 工程区地质构造略图
Fig.2-5 Sketch map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study area
表2-4 二郎山隧道主要次级断层简表Tab.2-4 List of main secondary faults in Erlangshan tunnel
2.4.1.2 节理裂隙
研究区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图2-6),按发育度排序如下。
图2-6 工程区节理裂隙统计极密图
Fig.2-6 Distribution of the joints in the study area
①组:产状以走向N30°W~N10°E、倾向SW为主(局部为NWW),倾角20°~40°,属层面裂隙;裂隙多平直闭合,延长大于10m,局部顺层充填有厚0.2~5cm的梳状方解石脉,该组裂隙整个施工硐段均有分布。
②组:产状为走向N40°~60°W、倾向NE、倾角60°~85°,多以裂密带形式出现,延长大于50m,同组间距一般为5~10cm;该组大型结构面较平直,多见钙膜,局部可见指示其反扭活动的近水平擦痕、阶步,张开度0~2mm,属张扭性质,普遍见线状或股状地下水,它是工程区重要的控制性结构面。
③组:局部分布,产状为走向N5°~30°E、倾向SE、倾角50°~65°,延长多大于2m,同组间距10~20cm,裂面起糙、显张性,局部见石英或方解石脉充填。
④组:产状为走向N5°~20°W、倾向NE、倾角50°~70°,整个施工硐段均有分布,延长一般为5~10m,裂面平直光滑。
⑤组:局部分布,产状为走向N80°~85°W、倾向NE、倾角70°~80°,延长一般在10m左右,裂面平直光滑。
⑥组:局部分布,产状为走向N65°~85°E、倾向NW、倾角80°~85°,延长短小,裂面平直—起伏粗糙。
⑦组:产状为走向N70°~80°E、倾向SE、倾角60°~70°,稀疏分布,延长一般大于10m,裂面较平直。
2.4.1.3 褶皱(曲)
(1)龙胆溪东坡褶曲:沿龙胆溪东坡志留系罗惹坪组(S2l)地层内发育有两个小背斜和一个小向斜,轴线走向N10°~30°W,核部平缓,两翼大致对称,岩层倾角变化在10°~30°之间,属单斜构造中的波折小构造。
(2)和平沟背斜:位于二郎山隧道西口西侧,轴向N20°~25°E,枢纽向SW方向倾伏,轴面向NW方向倾斜,属斜歪倾伏背斜;两翼地层为泥盆系养马坝组下段灰岩,核部出露有甘溪组上段砂质泥岩、粉砂岩层。该背斜与三股水—南沟一带次级断层一起构成二郎山断裂带旁侧的羽状挤压构造带,显示区域后期主压应力方向为NWW向。
2.4.2 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根据以上构造形迹特征,结合构造形成的应力场演变历史分析可知,二郎山公路隧道工程区构造体系的形成至少经历了两期主要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各期应力场特征、对应的构造程式及其形迹如表2-5所示。这两期主要构造应力场σ1的作用顺序依次为:NE向(早期)→NWW向(现今),这与区域构造确定的区域应力场演变历史是完全对应的。
表2-5 工程区应力场的作用期次及构造演化Tab.2-5 Stages of stress field and the evo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E. 地质构造类型有哪几种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5)地质构造应力怎么划分扩展阅读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
(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F. 什么是地质构造
中文名称:地来质构造
英文名称:geological
structure
定义自1: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定义2: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G. 什么是地质构造等级
地质构造体系由李四光提出。曾称构造系统,是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回之一,为具有成答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构造带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称构造体系。它是一定方式的区域性构造运动的产物,反映着一定类型的区域地应力状态。构造体系规模有大有小,小型的限于一块手标本,大型的有纵横几百公里,甚至更加宏伟。小型构造体系影响深度较小,大型构造体系影响深度较大。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研究的核心,它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阐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而且在生产实践方面,也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如对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等方面的工作,都有指导作用。
H. 简述常见地质构造的分类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8)地质构造应力怎么划分扩展阅读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
(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I. 矿井中什么叫做构造应力
在地底下开采的矿山。有时把矿山地下开拓中的斜井、竖井、平硐等也称为矿井。矿井开拓对金属矿山或采煤矿井的生产建设的全局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关系矿井的基建工程量,初期投资和建井速度,更重要的是将长期决定矿井的生产条件、技术经济指标。矿井开拓即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通至采区。矿井开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划分井田,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确定矿井的生产能力,按标高划分开采水平,选择适当的通风方式,进行采区部署以及决定采区开采的顺序等。矿井开拓通常以井筒的形式分为平硐开拓、斜井开拓和立井开拓。采用合理的采矿方法是搞好矿井生产的关键。 煤层在形成时,一般都是水平或者近水平的,在一定范围内是连续完整的。但是,在后来的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地壳发生了各种运动,是煤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地质构造。我们采煤就要注意煤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矿井的开拓可以分成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主井和运输巷等都需要永久的支护,可以采用砌碹支护,架拱支护,架蓬支护,锚杆支护,锚喷支护,锚网喷支护,锚索支护,金属拱形支架支护,料石支护,钢筋混凝土支护,当然还有各类支护之间的联合支护。采掘工作面就需要临时支护了,主要有打点柱,液压支柱支护,木支柱支护等方式。采煤一般都采用后退式采煤,边采边加强支护。采空区一般使用填充或者等它自己垮。用判别分析方法对矿井地质构造类型进行预测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以已采区两个不同构造复杂程度的区域为背景,充分利用钻孔资料提供的信息,以不同抗压强度的岩层厚度、岩性组合等为依据,将主采煤层上下70m范围内的岩层以10m为间隔划分层段,确定地质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定量地给出了小断层存在的部位及其可靠程度,并得到了生产实践的验证。该方法突破了现有的仅用岩层底板标高研究断层的局限姓,得出了矿井构造复杂程度与岩性、岩层组合关系有关的结论,为预测矿井地质小构造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