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都乐岩什么地质地貌

都乐岩什么地质地貌

发布时间: 2021-02-07 11:02:31

A. 地质地貌

重庆市域的沉积岩地层发育较全,地质构造复杂。基底由前震旦系浅变质砂岩、板岩组成,基底以上为未变质的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层所覆盖。以红色碎屑岩为主的侏罗系地层最为发育,分布最广;以白云岩、石灰岩等碳酸岩为主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市域东、南部。Ⅲ级构造单元主要有大巴山陷褶带、渝东南陷褶带、川中台拱、重庆陷褶带,褶皱方向多为北东方向,次为北西向及南北向。重庆市域的深断裂有华莹山深断裂、七曜山深断裂及城口-房县深断裂,它们控制着大地构造格局及地貌形态。在复杂的构造体系控制下,重庆市地貌形态具有如下特征:

(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分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起伏大,多为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最高处海拔2796.8m;西部地势起伏小,多为海拔300~400m的丘陵。由于地貌发育的阶段差异,在地域内构成从300m到2400m共7级层状地貌,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2)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全市地貌形态类型中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

(3)地貌分异地区差异明显。重庆市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北部和东南部分别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山区。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在背斜条形山地中发育了川东地区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喀斯特山区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B. 地质、地貌

一、地貌

银川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贺兰山为中高山,走向呈NE30°,海拔一般在1500~3200m之间,最高峰达3500m以上,成为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的天然屏障。中部为平原,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冲洪积平原和河湖积平原组成,地势开阔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地形坡度较大,冲沟发育;大体以西干渠为界,以东为平原区,地势平坦,坡度为0.2~1.8,地面海拔1106~1130m,沟渠纵横,湖沼星罗棋布。

按地貌成因和形态划分为堆积剥蚀地貌、堆积地貌和风积地貌3种。

1.堆积剥蚀地貌

包括山前洪积斜平原和冲洪积平原两个形态类型,分别由洪积层和冲洪积层组成。

山前洪积斜平原:由洪积物组成,展布于贺兰山东麓,呈带状分布,是由洪积扇群组成的斜平原。宽8~15km,由第四纪洪积物组成,海拔1140~1700m,以5%~10%的坡度自西向东倾斜,冲沟发育。

冲洪积平原:西邻山前洪积斜平原,东与冲湖积Ⅱ级阶地后缘相接,走向SN,呈带状分布,东西宽5~15km,主要由洪积-冲积物组成,地面坡降为1~3,地形平坦,土质肥沃。

2.堆积地貌

主要为平原Ⅰ级、Ⅱ级阶地,低平碱滩地,扇前洼地几种地貌形态类型。Ⅰ级阶地,沿黄河两岸分布,为近代河湖相沉积,地势平坦,其东西坡降为0.17~1,台面宽4~12km,阶地前缘高出漫滩0.5~1.0m。阶地后缘湖泊、盐沼洼地较发育。Ⅱ级阶地,由全新世早、中期河湖积层组成,呈SN向延伸,阶地宽10~20km,最宽达26km,其上下游平均比降为0.17,地势低平,湖沼遍布,部分地区盐渍化严重。低平碱滩地,分布在平罗西大滩地区,地势开阔平缓,为低平的盐碱滩。扇前洼地,分布于明水湖农场一带,为闭流洼地,水位浅埋,盐渍化严重;黄河漫滩,沿黄河两岸呈不规则带状分布,由全新统冲积物组成。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比降为0.16,漫滩高出黄河水位0.1~1.0m,向黄河微倾。

3.风积地貌

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于五堆子—高仁镇、平吉堡南西及镇北堡北东一带,为典型的固定式草丛沙丘。特别是镇北堡北东一带,分布范围小,沙丘呈馒头状,高1~3m,呈单个不连续状,地形较平坦,主要为白刺等荒漠植物。

活动沙丘:分布于五堆子—高仁镇东部、银川林场东南、平吉堡车站两侧、南梁农场东北等地,多呈活动的新月形沙丘和垄岗沙丘。新月形沙丘长轴呈NW走向,迎风坡平缓,为7°~20°,背风坡朝向SE,坡度为30°~40°,高度为2~5m,个别高达10~15m,由风成细粉砂组成,地形波状起伏。

二、构造

银川断陷盆地,东以黄河断裂为界与鄂尔多斯地块相接;西界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带;南界断裂,走向NW,位于牛首山东北麓;北缘为石嘴山南一组隐伏断裂所控制。盆地内断裂发育,基底构造复杂,新生界沉积厚度大。

盆地内主要发育3组断裂构造,NE向和NNE向断裂最为发育,控制盆地的东、西边界;NW向断裂和近EW向断裂控制盆地南、北边界。见图3-3-1和图3-3-2。

1.NNE 向至 NE 向断裂

该组断裂控制盆地边界,有的隐伏于平原内部,是盆地内最发育的一组断裂。断层面向盆地中心陡倾,使盆地呈阶梯状断陷,属拉张正断兼右旋剪切走滑断层。自西向东,大型控制性断裂如下:

(1) 贺兰山东麓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第四纪银川盆地西侧构造边界,北起石嘴山西,南止于头关,长 130km,总体走向 NNE,倾向 SE,倾角 60°以上,为一系列右旋走滑正断层组成的断裂带,断层东侧是山前洪积倾斜平原,西侧是高耸的贺兰山,相对高差 2200 ~ 2400m,断层三角面或洪积扇上断层陡坎十分发育,并且错断明代长城,表明该断层带近代强烈活动。

(2) 芦花台断裂

位于银川市城区西约 20km 处,南起洪沟,北至平罗火车站,延伸长度73km,为一条 NE 向、东倾的正断层,倾角 51° ~78°,最大断距 5965m,中部断距大,向南、北两端变小。古近纪时曾是湖盆的西界,断层西盘,新近系直接覆盖在古生界或更老的地层之上。新近纪末,该断层活动不明显。

(3) 银川断裂

该断裂北起黄渠桥南至永宁,延伸长 85km,为一条走向 NNE 向西倾隐伏的正断层,倾角 45° ~ 77°,最大断距3220m,断距由南向北变小。在古近纪,该断裂控制了沉积盆地的东界,直至现代仍有持续活动,是一个活动断裂。

图3-3-1 银川平原构造纲要图(据吴学华等,2008)

图3-3-2 银川平原地质剖面图(据吴学华等,2008)

(4)黄河断裂

该断层控制银川平原东界,北起石嘴山经陶乐至灵武南,全长130km,走向NNE,断面上陡下缓,倾角49°~66°,倾向NWW,为一正断层,切割古近系和新近系,银川市东断距为2800m,向北断距逐渐减小,贺兰县东北为1500m,陶乐附近为800m,至石嘴山仅300m。第四纪仅部分地段有活动。

2.EW向断裂

该组断裂以控制银川平原南、北界为主,有的隐伏在平原中;不同分布位置,其断裂性质差异很大。

该组断裂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北端。规模最大的是石嘴山以北的正谊关断裂,它横切贺兰山,向东延过黄河到拉僧庙,呈隐伏状态;错断了沿线零星分布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现代活动以挤压兼左旋走滑为主,较之NNE向断裂,它的活动强度较弱。另外,在黄渠桥至石嘴山之间有3条南倾的EW向隐伏断裂,它们直接控制平原基底,使基底在15km范围内向南阶梯状断落5km。

3.NW向断裂

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的南半部,包括控制平原南界的牛首山东北麓断裂带和三关口-金积镇断裂以及隐伏在平原中的NW向断裂。

(1)牛首山东北麓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龙首山-六盘山断裂的组成部分,是中朝准地台和祁连地槽的分界线。断裂带由山边断层和台地前缘断层组成。台地前缘断层为一推测断层。牛首山山前台地前缘为一高10m的陡坎,走向NW310°,台地以古近-新近系为基座,第四系沉积很薄,台地东北侧为黄河冲积平原,第四系厚100m以上。陡坎南段1970年曾发生两次4级地震。

(2)三关口-金积镇断裂

该断裂规模较大,北起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青石口,南东延伸至灵武白塔水以南,全长150多千米,总体走向约330°,具压扭左旋性质,在银川平原隐伏于地下。

(3)隐伏在平原中的NW向断裂

银川平原南部隐伏着多条NW向断裂,据人工地震探测,NW向断裂北西延伸到苏峪口附近。

三、地层

银川盆地为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中心大体位于平罗—姚伏—银川一线以西及永宁、灵武之间,剖面上呈地堑式的断阶状,为一东缓西陡的地堑型盆地。平罗—姚伏、银川地区、永宁—吴忠一带,第四系厚度超过1600m,向平原边缘沉积厚度迅速减薄。

盆地内第四系沉积物以洪积、冲积和湖积为主,并有湖沼沉积和风积物。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裙十分发育,向东逐渐相变为洪冲积相的细土带。青铜峡峡口附近为黄河冲积扇,由卵砾石组成,向北(下游)渐渐过渡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夹黏性土,黏性土层逐渐增多。

1.下更新统

银川组,主要为河湖相沉积,分布在银川平原下部,埋深在190~200m以下,为灰褐色、灰黑色细砂夹灰白、灰褐、棕褐色黏性土、灰褐色卵砾石及砂砾石。自南向北,颜色由红变黑,粒度由粗变细。南部黄河青铜峡峡口冲积扇,岩性为卵砾石或砂砾石,呈浑圆状,向北相变为砾石层、含砾中砂、中砂和细砂层,至银川和银北地区则以粉细砂为主,黏性土层数增加,部分地段含腐殖质或泥砾。

2.中更新统

(1)河湖相沉积层

分布在银川平原下部,埋深80~120m,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为灰色、灰黑色及褐灰色细砂夹灰白、棕灰、灰色黏性土,部分细砂中含泥砾。自南向北,粒度逐渐变细,黄河青铜峡峡口冲积扇全部为卵砾石,向北逐渐相变为砂砾石和中粗砂,至银川以南为含砾中细砂,水平层理发育,部分具斜层理,含较多的植物残体和腐殖质和螺壳。顶板埋深80~120m,底板埋深190~200m,厚70~100m。

(2)冲洪积层

分布在暖泉—玉泉营农场冲洪积平原下部,埋深130~150m,厚60m左右,以暗灰色、灰黄色细砂、青灰色粉细砂为主,夹黏性土,西侧洪积平原下部细砂中含砾石。自西向东,颜色由黄变黑,为冲积相沉积。

3.上更新统

(1)上更新统下段洪积层

分布在贺兰山东麓山前倾斜平原。在近山地带有零星出露,洪积平原中部和前缘埋深60~80m,厚70~90m,为块石、漂砾、砂砾石、砂、黏质砂土、砂质粘土。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细,至洪积平原前缘变为细粒带。

(2)上更新统下段冲洪积层

分布在暖泉—玉泉营农场冲洪积平原下部,埋深60~80m,厚50~90m,岩性为灰色细砂夹砂粘土,近山前斜平原为含砾细砂,该层以冲积为主。通过与河湖积平原地层对比,确定该层为上更新统下段。

(3)上更新统上段洪积层

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构成山前倾斜平原的主体。自扇顶至前缘,颗粒由粗变细,扇顶部分,岩性为块石、漂砾及砂砾石,呈次棱角—半磨圆状,分选差;洪积扇中部,岩性为砂砾石夹含砾砂土;前缘土带,岩性为粘砂土或砂粘土夹层。该层厚60~80m。

(4)上更新统上段冲洪积层

分布在暖泉—玉泉营农场冲洪积平原和工作区东部、南部边缘台地之上,暖泉—玉泉营农场一带厚60~80m,为以冲积相灰色、黄褐色细砂为主夹灰褐、黄褐色砂质粘土。洪积平原为含砾细砂。

(5)上更新统冲湖积层

该组为一套中厚层粉砂与薄层砂和粘土互层,砂层中多水平层理及斜层理,常夹粘土质砾石,有5个沉积小旋回和3个大的沉积旋回组合,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冲湖积平原下部,埋深2~30m,厚60~120m,北部厚度大于南部。自黄河青铜峡向北粒度逐渐变细,由卵砾石和砂砾石逐渐相变为砾石层和中细砂层。

4.全新统

(1)洪积层

主要分布在银川市新市区以西、大坝火车站、平原东南部边缘,岩性为砂砾石、碎石、含砾粗砂夹黏性土层,厚度小于5m。

(2)冲洪积层

分布在银川平原东部边缘,岩性为粉细砂、黏性土,夹砂砾石,厚度小于20m。

(3)湖沼沉积层

分布在河湖积平原Ⅰ级和Ⅱ级阶地上,银北多于银南。岩性以粉细砂、黏性土为主,厚度小于3m。在Ⅰ级和Ⅱ级阶地地表除近代湖沼沉积外,大部分地区有灌溉淤泥沉积,岩性主要为粉细砂、粘砂土、砂粘土,厚度一般小于2m。

(4)全新统上段风积层

主要分布在陶乐县东部、银川林场、沙湖南等地,岩性为中细砂和粉细砂,最大厚度为20~30m。

四、盆地发展史

银川盆地为新生代拉张型断陷盆地。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导致现今的贺兰山和银川地区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银川地区向贺兰山地区逆冲,抬升最高,并导致局部地层发生倒转。新生代始新世,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沿隆起轴部挤压断裂带出现张裂沉陷,造成大幅差异升降,并逐渐向西扩展。新近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盆地西侧边界已扩展到贺兰山东麓。第四纪,青藏高原隆升,产生NE向挤压,使银川盆地南部边界断裂活跃,导致NE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幅度加大,银川盆地接纳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积。

早更新世,银川盆地为封闭的内流盆地,古黄河自南部青铜峡汇入盆地,气候温润,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沉降中心位于银川中部凹陷区和灵武浅陷带。自南向北,岩石粒度由粗变细,南部黄河青铜峡峡口冲积扇岩性为卵砾石或砂砾石,向北相变为砾石层、含砾中砂、中砂和细砂层,至银川和银北地区岩性则以粉细砂为主。

中更新世初期,黄河切穿石嘴山成为外流河,银川盆地也随之成为外流盆地。黄河古道可能仍沿着两个沉积凹陷发育,河面比较宽广。

晚更新世,黄河流经宁化寨、新市区、暖泉农场、高庙湖一带,暖泉农场以南为晚更新世冲洪积平原,由黄河冲积而成,亦称为黄河Ⅲ级阶地,其上分布有多片沙丘或风蚀地。

全新世,黄河向东流摆动,留下Ⅱ级阶地和河漫滩。近期形成现在河床,并有向东移动的趋势。

C.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在哪以及该地貌的特征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 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下的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碳酸岩分布面积约达130万km2,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

D. 平凉的岩土和地质地貌都什么特点

平凉以山地为主,处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带,岩石主要以砂岩为主,内有泾河流过.
平凉土地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

E. 高中地理里提到的地质地貌常用有哪些,成因什么,详细

地理构造只要指抄向斜,背斜,地契,地垒,断层等.
地貌只要指的事地表的形态,只要是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质时期的构造和新第三纪以来形成的新构造。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和岩石构造地貌。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构造受外力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断层崖、断层线崖等。由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褶曲、断层等遗迹,称为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间歇上升的阶地等。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挤压或拉张,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大陆褶皱山系高原、大陆裂谷、断陷盆地;大陆边缘的岛弧、海沟、大陆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类型。

F. 中国地质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种形态
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发展变化与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
划分方式及其区别
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地貌也叫地形,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如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态——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地图。在测绘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 地貌
编辑本段
基本特征

在特定的地质基础与新构造运动等内力因素,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地貌轮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交织成网格状。我国民族地区几乎连成一片,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我国民族地区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地貌
1、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国最低的洼地,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离仅有150公里左右。
在内陆干洼地区,有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约占全国面积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于内蒙古、宁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区。
在西部高山地区,现代冰川覆盖面积达537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尔泰山和祁连山等地区,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有 215万平方公里。
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 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内,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
在长白山、大岭、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如白头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着348座死火山;在黔东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
我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钦州湾,湾内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广西海岸带外的北部湾位于大陆架上,深50米左右,其间有800多个小岛,最大的是涠洲岛;钦州、防城、 东兴的海湾内岛屿,原来属于陆地上的侵蚀残丘,后因海水入侵而与陆地隔开形成岛屿。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
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最高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56.7%。这里集中了全国秦岭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与第三级阶梯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国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部分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全国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较低、面积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山地分布集中,面积广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内,广大的山地约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75%。 山地是全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第三级阶梯上民族地区的平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1.7%。这些平原之中,除内蒙古东部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区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狭小平原,而且多属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众多的小平原,面积共约3.16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宁──桂平的郁江河谷冲积平原,面积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积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间被山地丘陵分隔开。
群山起伏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牡丹江、图们江、珲春江穿流于众山之间,在延吉、敦化、珲春等河谷盆地内,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狭小河流冲积平原。
编辑本段
主要地貌类型

按地貌形态分类,我国民族地区的陆地也和全国一样,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国是个山地众多的国家,其中民族地区占有我国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 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几乎都在民族地区境内。天山山脉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巨大山脉,全长2500公里,西段在前苏联境内,东段横亘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250─300公里。天山向东延续,与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合黎山、龙首山)相连,再向东延至内蒙古中部即为阴山山脉。 地貌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5°──35°之间。昆仑山位于民族地区,西起帕米尔,东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缘,由西而东横贯青藏高原,长约2500公里。昆仑山东段的一条支脉积石山继续东延与秦岭山脉相接,经陕西南部,东止于淮阳山,但秦岭的分布范围已不属民族地区。
最南的一列是南岭,位于北纬24°──25.5°。南岭又叫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在这五岭中,前三岭位于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的民族地区,后二岭则不属于民族地区。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由西向东大致分为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经辽东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最东边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武陵山则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汉州境内;长白山位于东北的东部,大部分山地属于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千山和武夷山分别聚居着满族和畲族;台湾山脉则聚居着高山族。
(3)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如阿尔泰山、祁连山等。阿尔泰山脉横亘在中国、前苏联、蒙古三国边境,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是整个山系的东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连山山脉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山地东西长达1000公里,南北宽约200~500公里,由几条平行山岭和谷地组成,山岭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仑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向东逐步转为东西走向。喜马拉雅山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雅鲁藏布江的急转弯处,全长约2500公里,绵延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国境内。宽约200~350公里,主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为雄伟高峻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耸立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 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仑山的乔戈里峰位于中、巴边界上,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中部的民族地区,自北而南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等。横断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藏南山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由许多岭谷相间的高山深谷组成,包括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宁静山、怒山、高黎贡山等山脉以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谷地。横断山脉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达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国民族地区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横断山以西,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约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肃、四川和新疆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面积的1/4,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纵横 交错的山脉分隔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宽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罗棋布,为发展工业和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高原上的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分布广泛,冰川及冰缘地貌广泛发育,冰雪融水往往成为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西起马鬃山,南至祁连山和长城,东至大兴安岭,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高原坦荡开阔,地面起伏和缓,广大地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高原形态比较明显的高原。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东,雪峰山以西,大娄山以南,广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区,高原的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钭,平均海拔1000~2000米。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广,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随处可见,尤其在南盘江北部最为典型。高原上有许多山间盆地,当地人民称为坝子,是主要耕作地区。
3、盆地
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相对凹下的地表形态。我国民族地区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四周高山环抱,盆地地形坦荡,形态完整呈菱形,只有东端有宽约70公里的缺口与甘肃河西走廊相连接,是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盆地由西向东微微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东部的罗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于盆地地处内陆深处,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特别强烈,形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500公里,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态多样,有的沙漠相对高度超过200米。85%的属流动沙丘。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盆地边缘受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荒漠中的沃野绿洲。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阿尔泰山之间,略呈三角形,面积3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势由东向西微微倾斜,东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仅190米;盆地内分布着库尔班通古特沙漠, 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沙漠。盆地内草场辽阔,畜牧业发达;绿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缘。
地貌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夹于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间,略呈三角形。盆地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最宽处达25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三位。柴达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国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内陆高盆地。盆地中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极为丰富。此外,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充足,农业单产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势起伏,坡度和缓,称之为丘陵。我国民族地区的丘陵主要有广西丘陵。
广西丘陵分布在云贵高原以东、南岭以南、萌诸岭以西的地区,和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组成了我国东南地区分布最广泛、最集中的东南丘陵。广西丘陵总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成盆地形势,一般称广西盆地。广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积约占本地区的60-70%,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峰林广布,地面崎岖,风景异常优美。广西丘陵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是林、农、矿产资源利用潜力很大的山区。
5、平原
平原是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的陆地。根据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称为低平原,如广西郁江-浔江河谷平原;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内陆低地,则称为洼地,如新疆吐鲁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称为高平原,如内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区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上的平原,虽然海拔在1000-3000米,习惯上仍称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黄河冲积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粮仓”。
集中分布在我国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分布在民族地区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和广西境内,虽然这里的平原有的面积较小,起伏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区的重要农耕区。

G. 喀斯特地貌有什么产物

可熔岩的。

H. 泸沽湖的地质地貌


泸沽湖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横断山块断带和康滇台北斜交界地带,形 成时期较新,为第四纪中期新构造运动和外力溶蚀作用而形成。泸沽湖是一 个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由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断层和两个东西向的断层共 同构成。泸沽湖流域属巴颜喀拉地槽区,金沙江褶皱系,湖区古生代及中生 代地层发育,第四纪地层仅见湖边之砂砾层,无典型的湖相沉淀,湖周断崖 三角面及U型冰川谷地型到处可见,湖盆系由断陷及冰川作用形成,由于受 构造运动的影响,湖盆四周群山环抱,湖岸多半岛、岬湾。
在地貌区划上属横断山系切割山地峡谷区,横断山北段高山峡谷亚区和 滇东盆地山原区,滇西北中山山源亚区交界地带。泸沽湖湖岸多弯曲,形成 深渊的小港湾,湖中有大小岛屿七个,都是石灰岩残丘。沿湖有四个较大的 半岛伸入湖中,其中由东至西伸到湖中的长岛长达四公里,面积六平方公里, 把湖面阻隔成马蹄形。东部湖底有长形深槽,北部和长岛两侧的湖坡陡峻。 湖北面有狮子山高3754.7米,东北面有肖家火山高3737米,西南为海拔3400 米高的狗钻洞山地,最高点为湖西南面牦牛坪附近的主峰高4200米,形成相 对高差1500米的壮观景象,泸沽湖如明镜镶嵌于高源群山之中。周围群山主 要岩石为志留系下统石灰岩和页岩,分布于狮子山一带,湖西岸分布着三迭 系下统泥岩、砂岩夹少量泥灰岩,南岸及西南岸由二迭系上统砂页岩、硅质 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砂页岩夹少量灰岩组成。

泸沽湖湖面海拔2690米,水域面积58.8平方公里,最深为93米,平均 水深40余米,可见度深12米,是我国最清沏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湖中有5 个全岛,4个半岛,一个长岛,14个湖湾,湖周群山环抱,巍峨的格姆女神 山高踞湖畔,逶迤的后龙山楔入湖心,构成形如马蹄的泸沽湖。得天独厚的 地形地貌,造就了泸沽湖优美的自然景观。“目光所及皆图画,步履所至尽 仙源”。
泸沽湖四周青山环抱,湖岸曲折多泸沽湖湾,共有17个沙滩、14个海湾;湖中散布5个全岛、3个半岛、1个海堤连岛,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

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7米,是泸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从达祖纳西村后的转山古道,经柏香林,可到顶端女神庙、女神洞。在摩梭神话传说中,此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泸沽湖形如半月,只有登临女神山才可窥见泸沽湖全景。转山节期间,摩梭人都要上女神山祭祀女神。
后龙山,是楔入泸沽湖心的一个长岛,逶迤长达4公里。后龙是摩梭神话传说中的男山神,他与格姆女神是一至至爱情侣。他俩化为山岛,白天隔海想望,晚上“走婚”共度良宵。沿后龙山脊的转山古道观光,左看“草海”、右看“亮海”,景观丰富,妙语如珠。“上山看海,下海看山”,后龙山兼得观山看海之妙。
鸟觉山,属后龙山脉,茂林中隐藏着摩梭人“转山”的古道。古道翻越后龙山脊,可经博凹湖湾,到洛洼摩梭部落村寨。“鸟觉—洛洼”转山古道,是游山看水的黄金线路。

黑瓦吾岛、里务比岛和里格岛,在宁蒗一侧,成为湖中最具观赏和游览价值的三个景点,被誉为“蓬莱三岛”。黑瓦吾岛位于湖心,距离湖岸落水村2500米,岛上树术葱笼,百鸟群集,是南来北往的候鸟、野鸭的栖息之处,也是昔日永宁土司阿云山总管的水上行宫,美国学者洛克也曾旅居于此。
博凹岛,末代左所土司在上面修建了一所豪华的别宫,来用安置来自雅安的汉族夫人肖淑明。16岁的肖淑明,在这个岛上消磨了她的整个青春年华。
黑瓦俄岛,位于湖心,距离湖岸落水村2500米,岛上树术葱笼,百鸟群集,是南来北往的候鸟、野鸭的栖息之处
安娜俄岛,在达祖湖湾中是泸沽湖的一颗珍珠。小岛林木葱笼,岛岸怪石玲珑。沿曲径登上岛颠,前年,大半个泸沽湖尽收眼底;后观,巍巍女神山高耸云间。从纳西村划船到安娜俄岛只需15分钟,如果旅程时间紧促,那么,安娜俄岛之游,在一两个小时里,也能领略到母海神山的情韵。如果时间充裕,在岛上观山看水之余,就地野炊,品尝湖鱼的鲜美,同时与纳西姑娘或摩梭姑娘对歌,将是终生难以忘怀的快乐之旅。
达祖湖湾,居女神山下,环绕安娜俄岛,湖湾有一个完整而纯粹的纳西村。
鸟觉湖湾,是泸沽湖最优美的湖湾之一,一湾湛蓝的湖光,一湾幽静鸟觉湖湾的丛林,一湾嶙峋的山石,构成鸟觉湖湾与众不同的特色。而湾中的一片石滩,铺积着无数色泽金黄、纹理如画的精美石片,堪与南京“雨花石”比美,系泸沽湖一绝。
洼垮湖湾,是泸沽湖最优美的湖湾之一。这里地域开阔,横面的女神山,秀美的安娜俄岛,有十里沙岸。经过湖湾的沿湖公路通往云南丽江,因此,洼垮湖湾就成为旅游团队的驿站。洼垮湖湾有十里沙岸。
洛洼半岛至博凹半岛之间的湖湾,是泸沽湖最优美的湖湾之一。湖湾水域,生长着成片的菠叶海菜(泸沽湖独有的水生植物),洁白的小花浮在晶莹的水面上,宛如满天星斗。湖湾山坡,山花似锦,青松翠柏,亭亭如盖。无论是水路荡舟,或是旱路骑马,在博凹湾中,都会获得身入瑶池仙境的感受。

草海,占地15000亩,在泸沽湖东面翠。37种水生植物,42种珍禽异鸟,再加之11种鱼、虾、贝、螺、蛙,构成罕见的生物大观园。草海内芦苇如墙,水路错综。

I. 中国喀斯特地貌类地质公园有哪些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柳州都乐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
贵州:本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
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吉林:同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J. 平凉的岩土和地质地貌都什么特点

平凉以山地为主,处于黄土高原边缘地带,岩石主要以砂岩为主,内有泾河流过。
平凉土地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