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一般是是什么地质条件
『壹』 山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山地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地球陆地的表面,有许多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群山。山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个部分组成 ,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们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这些群山层峦叠嶂,群居一起,形成一个山地大家族。
山地的表面形态奇特多样,有的彼此平行,绵延数千公里;有的相互重叠,犬牙交错,山里套山,山外有山,连绵不断。山地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 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按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层山、褶皱一断层山、火山、侵蚀山等。褶皱山是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挤压,向上弯曲拱起而形成的。断层山是岩层在受到垂直方向上的力,使岩层发生断裂,然后再被抬升而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皱山,江西的庐山是断层山,天山山脉属于褶皱一断层山。
山地是大陆的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广泛。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分布最多。我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天山、阿尔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贰』 山地主要有什么资源适宜发展什么产业
(1)山地的主要资源
山地本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山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个部分组成,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们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这些群山层峦叠嶂,群居一起,形成一个山地大家族。山脉是山地的一部分,指呈线装延伸的山地,是山地中主要山体的集合,多呈条带状分布,向两个方向延伸。几个相邻的山脉还能组成山系。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称之为山脉。构成山脉主体的山岭称为主脉,从主脉延伸出去的山岭称为支脉。
一般说来,山地主要有如下资源:
①矿物资源。由于山地起源于地壳的抬升运动,一些原本在地下的某些矿物会随着地壳的变动而上升或者下降。某些原位于较深地层的矿物会因为地壳的上升进入较浅地层,甚至会直接暴露在地面,这样的地域就会比较容易显示出矿物的特点(图27、图28、图29、图30)。
图36小水电站
④气候与生物资源。山地的海拔特点、气流特点、与太阳的相对位置等,构成了山地不同位置的气候特点。
在气温上,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有所下降。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均温下降0.6℃。如果海拔上升到1000米以上,则气温下降就超过6℃。这就是山区的温度一般低于平原,高海拔的温度低于低海拔的原因。另一个方面,就是面朝南和面朝北的山坡温度差异。我国位于北半球,朝南面的山坡一般获得阳光的时间远远大于朝北面的山坡,这样,南面山坡的温度就要高于北面的。这也就是所谓“阴坡(北面山坡)阳坡(南面山坡)相差很多”的原因。
在光照上,山地的光照一般低于平原。光照时间短、光照度弱。这是因为,山地的抬升作用使得本来在较低高度流动的气流被抬升到较高的空间,再因温度的影响使得气流中的水汽变成了云彩。云彩的屏蔽作用使本来在普照山地的阳光受到了云彩的影响。或者减弱、或者反射。这样能够照到地面的阳光就大打折扣。
在降水上,由于被抬升的气流遇到高空的低温影响,一些水汽被析出,最后变成降水回到地面,或者降水量虽然不足,但雨日较多,湿度较大。还有些地方降水虽然不大,但其落差很大。一定强度的降雨之后,便会出现时段性的瀑布和山洪,煞是壮观。
在气流上,由于山地地形的变化,某些地方气流的流速较大,也就是风较大,某些地方因为山的阻碍作用,风速很小,形成事实上的静风区。
山区的上述特点构成了山地气候特点的多样性,这样的气候特点就导致其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也就说,山地的生物种类一般都要大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如地处北纬31°左右的神农架林区,就有着各种植物3700多种,包括高等维管束植物119科、872属、2671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树种有39种;还有各类动物1060余种,其中两栖类33种,爬行类40种,兽类76种,鱼类47种,鸟类308种,昆虫560种。金丝猴、华南虎、金钱豹、白鹳、白蛇、大鸨等67种珍稀野生动物受国家重点保护。神农架可入药的动、植物达2013种,是名符其实的“华中物种基因库”。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也为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物遗传基础。
(2)山地适合发展的产业
基于山地的矿物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特点,在山地发展经济,应该首先考虑上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矿物资源开发。山地有很多矿产资源能够开发利用。如在西南山地拥有诸多的石灰岩资源、煤炭资源和其他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直接开采。
一些随着地壳变化而外溢出来的微量元素也会分布在地表或者浅地层中。这也是一种值得开发的资源。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为有独立的硒矿、较多富含硒的黑色岩石和富硒土壤,被称为“世界硒都”。由于硒的特殊作用,富含硒的农产品有较高的价值。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就不能够按照矿山开发的做法,而是要借用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将分散在山地的微量元素硒吸收并富集到收获的产品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矿产开发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不能够擅自开采,还必须注意安全措施的落实。
②气候资源利用。山地的气候资源也是十分有开采价值的。生产者可以将喜温、喜光的作物(如水稻、玉米、一般的水果等)安排在面向南边的山地田块中,将耐阴、适应冷凉的作物(如某些药材、马铃薯等)安排在面向北边的山地田块中;可以利用低海拔地带升温早、升温快的特点,在低海拔地带进行育秧,再运送到高海拔地带移栽,为高海拔地带作物争取有效积温;可以利用不同海拔田块的温度差别,开展反季节蔬菜种植。应该说,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发展当地的经济,也是十分有益的。
③生物资源开发。山地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山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种植业上说,生产者可以在能够解决当地粮食需要的基础上,发展一些适应当地的有特色的作物,生产山区特有的优质植物产品。如山地特种小杂粮、果品、药材、蔬菜,以及一些土特产品。
虽然山区的土壤、光照等条件比不上平原地带,但某些植物的最佳生长环境就是在山区,有的甚至只在某一个特定的、局限的范围。在这个环境里,某些植物就能够获得较好的产量和十分优越的品质,一旦离开这样一个环境条件,产量虽然会有所提高,但是品质却会大幅度下降。这就是山地的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应该牢牢地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努力发展,定能够获得较好的效益。
特色养殖也是山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山区拥有种类繁多的动物种类。如野猪、山鸡、果子狸、蛇等。可以在合法的条件下发展特色养殖,将山地生产的一些植物产品进行转化,再以经济价值较高的产品形式销售,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价值。不同地方的动物性产品都有所不同,可以结合市场进行开发养殖,甚至以这些动物性产品为原料,开展一定程度的加工增值,还能够获得更大效益。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陆地总面积近70%,居住着占全国1/3的人口,集中了全国43%的耕地、98%的森林资源和大部分矿产资源,而目前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多也分布在山区,做好当地经济发展工作的意义重大。
『叁』 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由于板块运动,我国大陆地形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今所见到的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方向依次降低的三大阶梯的地形格局。
第一级台阶 是青藏高原。它由南边的喜马拉雅山,北边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东边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等高大的山脉圈围而成的高原区,平均海拔高度达4000~5000m,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初海拔高度只有1000m,上新世晚期至今的3.4Ma间,由于印度板块的推挤,上升了3500~4000m。强烈的隆升伴随外动力作用,使高原地区地形切割深度不断增大,地形相对高差可达1000~2000m,巨大的地形势差为岩土体的运动提供了极佳的启动条件。该地区主要为中生界的陆相及海相碎屑岩地层,频繁的构造活动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使岩石破碎,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青藏高原还是我国陆地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和三大江即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冰川活动和湍急的水流为岩土体的侵蚀、搬运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二级台阶 位于青藏高原以北和以东地区,其东界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该台阶在新构造运动期上升幅度小于青藏高原,大约为1000~2000m。作为青藏高原与东部地区的过渡带,该台阶海拔高度为1000~3000m,造就了一系列断块山地、高原、盆地、山间洼地相交错的地形,相对高差可达1000m。尤其是川西山地,山体陡峻,沟谷深大,形成了许多险要地形,断裂发育,地震十分频繁并且强度大。该地区地层复杂,元古宇至新生界的地层均有分布,其中西南山地以碎屑岩及变质岩,古生界及中生界的海相、陆相碎屑岩为主。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地区褶皱发育,断裂众多,岩石破碎。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岩土体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十分活跃。一方面表现为较高的侵蚀速率和岩石块体运动频率,大部分坡地侵蚀速率可达10~70mm/a;另一方面,距物源区很近的盆地、山间低地又可以迅速接受沉积,年均沉积厚度达5~20mm。在侵蚀-搬运-堆积过程中,区内的几条大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级台阶是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流经地,区内巨大的地形高差使地下水补排迅速,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输沙量大,其中黄河的年输沙量达16.4×108t/a,最高达到39.1×108t/a(1933年),成为世界之最。正因为如此,第二级台阶是我国地貌发育时相变化周期最短的地区,地质环境问题多发,地质灾害也最为严重。
第三级台阶 与第二级台阶毗邻,其东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主要由平原、丘陵和低山组成,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m。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低山丘陵区地形切割深度不大,一般为百米至数十米。该地区以中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为主,风化程度较高,尤以新生界的松散岩土分布最为广泛,厚度也较大。低矮、平缓的地势使第三级台阶成为仅次于海洋的大陆物质聚集区(汇区)。河湖广布,岩土松软,地下水埋藏浅,为浅表岩土、水、盐的运移提供了最佳条件,而邻近海洋也会带来海岸动力地质作用引发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肆』 山地的特点
山地气候(mountain climate)
受高度和山脉地形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气候。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和地形。
山地气候的主要特点:
①大气压力按指数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晴空条件下,无雪盖的高山白天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夜间有效辐射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因坡向不同,阳坡和阴坡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并因此影响气温和气流的分布。
②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气温垂直递减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脉走向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气候现象。阳坡气温高,变化大,阴坡气温低,变化小。山顶和山坡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小,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现象,山谷和山间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而且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现象。
③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地,由于气流中水汽含量减少,降水量又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高度。坡向对降雨的影响表现为迎风坡雨量多于背风坡。特别是高大山脉两侧,雨量的巨大差异造成植被景观的很大变化。例如,北美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中南部处于温带西风带,迎风的西侧为森林景观,而背风的东侧为荒漠或半荒漠景观。山地地形也影响降雨量的日变化。一般山脉顶部以日雨为多,而山谷盆地则以夜雨为主。
④风速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山顶、山脊以及峡谷风口处风速大,盆地、谷底和背风处风速小。高山上风速一般夜间大,白天小,午后最小,而山麓、山谷则相反。山地还能产生一些局地环流,如山谷风、布拉风、焚风、坡风、冰川风等(见地方性风)。
⑤在湿度(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方面,水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多数情况下,山地上部因气温低、云雾多,相对湿度高于下部,但冬季高山区也有相反情况,山顶冬季云雾较少而相对湿度小。山谷和盆地相对湿度日变化大,夜高而昼低,午后最低。山顶相对湿度日变化一般很小。
http://ke..com/view/1376310.htm 详情请看
『伍』 什么叫山地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地球陆地的表面,有许多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群山。山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个部分组成 ,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们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这些群山层峦叠嶂,群居一起,形成一个山地大家族。
山地的表面形态奇特多样,有的彼此平行,绵延数千公里;有的相互重叠,犬牙交错,山里套山,山外有山,连绵不断。山地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 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按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层山、褶皱一断层山、火山、侵蚀山等。褶皱山是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挤压,向上弯曲拱起而形成的。断层山是岩层在受到垂直方向上的力,使岩层发生断裂,然后再被抬升而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皱山,江西的庐山是断层山,天山山脉属于褶皱一断层山。
山地是大陆的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广泛。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分布最多。我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天山、阿尔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陆』 山地是那种地质构造
背斜或向斜都可能吧,
背斜未侵蚀成山,向斜堆积可以成山
从形态上看,背专斜一般是岩层属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又说,背斜表面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不容易受到侵蚀作用,“向于是斜成山,背斜成谷”。
『柒』 山地丘陵等山体地质成因有哪些
地表的形态取决于当时及以前一定时期内外力地质作用间强烈程度大小有关。
地表内上容升量大于剥蚀量,升高形成山岭地貌。
地表上升量小于剥蚀量,夷平,形成剥蚀平原。
地表下降量大于堆积量,下降,形成低地。
地表下降量小于堆积量,填平,形成堆积平原。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山地丘陵等山体地质成因有以下几种——
巨型地貌——大陆与海洋以及大的内海和大地山系。几乎完全是有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称大地构造地貌。即地壳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如火山地貌,有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堆积所形成的
大型地貌——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为大型地貌。基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中型地貌——河谷以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决定于外力作用的特点。
小型地貌——残丘、阶地、沙丘、小弟侵蚀沟等为小型地貌。基本上受着外力作用的控制。
外力地貌的成因——水成地貌——水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冰川地貌——以冰雪的作用
风成地貌——以风的作用
岩溶地貌——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重力地貌——以重力作用
『捌』 地理条件与地质条件有什么区别
地理条件是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要素条件.主要包括该地的位置条件\气候\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
地质条件主要指该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岩石\地下矿产\等要素.
地震是地质要素,气候是地理要素
『玖』 什么叫地质条件它包括哪些方面
地质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 岩、土体。
2)地质构造
3)地形地貌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
『拾』 山地与平原的工程地质条件
工抄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袭设有关的地质条件总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
岩体结构类型主要划分为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散体结构五类,其工程特性主要为:整体状结构:岩体稳定,可视为均质弹性各向同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