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什么样的地质需要做地震波速检测
A. 建筑工程需要做哪些检测
1、调查房屋建造信息资料。包括:查阅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图纸、施工记录、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以及能反映房屋建造情况的其他有关资料信息。
2、调查房屋的历史沿革。包括:使用情况、检查检测、维修、加固、改造、用途变更、使用条件改变以及灾害损坏和修复等情况。
3、检查核对房屋实体与图纸(文字)资料记载的一致性。
4、检查房屋的结构布置和构造连接及结构体系。
5、检查测量房屋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
6、调查房屋现状。包括:建筑的实际状况、使用情况、内外环境,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7、调查房屋今后使用要求。包括:房屋的目标使用期限、使用条件、内外环境作用等。
8、抽样或全数检查测量承重结构或构件的裂缝、位移、变形或腐蚀、老化等其他损伤,采用文字、图纸、照片或录像等方法,记录房屋主体结构和承重构件损坏部位、范围和程度及损伤性质。
9、根据结构承载能力验算的需要,抽样检查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
10、必要时可检测结构上的荷载或作用。
11、必要时应补充勘察工程地质情况。
12、必要时可通过荷载试验检验结构或构件的实际承载性能。
13、当有较大动荷载时应测试结构或构件的动力反映和动力性能。
(1)工程什么样的地质需要做地震波速检测扩展阅读
建筑工程做安全检测鉴定的原因:
1、在施工场地周边的厂房,为了判别其在施工前后的安全性、判断受损程度、分析受损原因,在施工前后需要对厂房进行安全性鉴定。
2、临时性厂房需要延长使用期的时候,需要对厂房的安全性进行鉴定,为后续使用年限提供建议。
3、厂房达到一定的使用年限,有老化迹象,例如:主体结构出现裂缝、倾斜等异常迹象,危及房屋安全,需要对厂房的安全性进行鉴定。
4、厂房改变使用功能,明显增加负荷,有可能危及安全,需要对厂房的安全性进行鉴定。
5、发生过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台风、地震),影响厂房正常使用,需要对厂房的安全性进行鉴定。
6、危及厂房安全、正常使用的其它情形。
B. 地质灾害评估需要做的工程有哪些
岩土工程、工程质水文质、环境质、防灾减灾工程及其防护工程、勘查技术与内工程、构造质类相关专业容都…需要做质灾害评估单位需要资质甲乙丙三级主干课程《普通质》《构造质》《环境质》《水文质与工程质》《边坡稳定性析》《土力》等
不要多想 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很多烦恼都是我们自己找的
C.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有很多,主要有:
岩石本身的弹性性质:包括杨氏弹性模量、拉梅常数、泊松比、体变模量等。这些因素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形成时经历的热力作用、压实作用程度相关。
岩石的岩性: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当中地震波波速不同,主要与岩性有关,而这一因素根本上是与成岩环境相关的,一般来说,岩浆岩当中的地震波波速较高,深变质岩中地震波波速也较大。
岩石的密度:岩石的密度主要与岩石所经历的压缩作用有关,密度大的岩石波阻抗一般比较大,其中的地震波波速一般较高。
岩石的埋藏深度:岩石埋深增大,压缩比较强烈(对于沉积岩来说,埋深增大则压实作用增强),波速也增大。浅部的岩石随着埋深增大,地震波速度梯度增大,但是深部的岩石则没有那么大的地震波速度梯度。
岩石的构造历史与地质年代:岩石的构造历史对岩石中地震波传播是有影响的,强烈褶皱的地区,岩石中的地震波速度增大,构造抬升而遭到风化破碎的岩石,地震波速度较小。地质年代老的岩石一般具有比年轻岩石更大的地震波速度。
岩石的孔隙度、流体速度和流体饱和度:由威里时间公式可以知道,岩石孔隙度越大,密度越小,波速变小,岩石当中流体速度增大,地震波速度增大,岩石当中的流体饱和度越大,剪切波的速度越小。
压力:上覆岩层压力增大,孔隙压力不变,地震波增加,孔隙压力增加而上覆岩层压力不变,则地震波速度减小。
岩石的结构:岩石的胶结程度越高,通常地震波速度越大。岩石越疏松,孔隙度越高,波速越小。
其他因素还有温度和地震波频率等。
D. 地震波速度及地震地质条件
8.7.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也是进行地震勘探的物理基础之一。因为反射、透射和折射波的产生条件主要是弹性介质在速度上存在着差异所致。地震波在不同岩性地层中传播的速度称为层速度。无论纵波或横波,它们在地层中传播的速度决定于岩石的弹性常数和密度。其中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λ、μ为拉梅常数和剪切模量。纵、横波速度值还可以由其他的弹性模量,如杨氏模量E,泊松比σ,体积模量K等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由表8-1给出。
由表8-1可见,弹性波的速度与诸多弹性系数有关。当岩石性质、沉积环境、沉积年代和地层埋深不同时,则弹性系数也就不同,速度随之而变化。因此,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岩性参数,它可以把地质模型与地球物理模型联系起来。同时由于以上原因,速度值也有很大的变化范围,即是相同的岩石,其速度值也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诸多因素有关,有必要研究影响波速的因素,分清主次,以利于对不同速度值作不同的具体分析。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不少学者对大量的岩石进行了实验室的测定和研究,对大量的测井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和经验公式,引用其中一些结果以说明影响波速的主要因素。
表8-1 几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8.7.1.1 孔隙率是影响速度的基本因素
大部分岩石是由颗粒状的各种矿物组成,这种颗粒状结构的岩石可以看作是由许多不同性质的小球堆积而成,小球与小球之间具有空隙。一般粗颗粒结构的岩石其孔隙度相对大些,如砂岩;而细粒结构的岩石的孔隙相对小些,如灰岩。因此,一切固体岩石从结构上说,它们基本上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矿物颗粒本身,称岩石骨架(或基质);另一部分是由各种气体或液体充填的孔隙,这就是本章开始讨论的双相介质。显然地震波在这种结构的岩石中传播时,实际上相当于波在骨架本身和孔隙两种介质中传播。尽管孔隙中充填了各种气体和液体。根据一般常识,波在气体或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要低于岩石骨架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因而,波在双相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孔隙度成反比,即同样岩性的岩石,当孔隙度大时,其速度值相对变小。1956年,威利(Wylie)等提出了一个较简便地计算速度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式,称为时间平均方程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φ为孔隙度;v为岩石的速度;vm为岩石骨架中波传播的速度;v1为孔隙中充填介质的速度。
根据该公式做出了某些岩石的理论关系曲线,示于图8-35。综合这些研究后认为,当孔隙度3%提高到30%时,速度变化可达90%,这说明孔隙是影响速度的重要因素。
上述方程只适用于流体压力与岩石压力相等的情况,特别是孔隙流体为水和盐水时,经验表明是合适的,随流体压力的减小,上述时间平均方程要修改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图8-35 时间平均方程曲线
式中:C是某个常数,当流体压力等于岩石压力的一半,且岩石压力相当于埋藏在深约1900 m处所承受的压力达2.56×1013 Pa(帕[斯卡])时,C值可取0.85左右。
8.7.1.2 岩石密度对速度的影响
岩石的孔隙度φ与密度ρ通常是成反比的,即φ越大,ρ则越小。图8-36表示了φ和ρ的关系曲线。图8-35中又说明φ与v也是成反比的,则v和ρ必然应成正比。图8-37给出了不同岩性的速度和密度的关系曲线。
图8-36 孔隙度与密度关系曲线
根据经验公式,φ与ρ一般是线性关系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ρm是岩石骨架密度;ρl是岩石充填物密度。该式仍说明ρm和ρl之间按孔隙度φ分配的百分比关系。如果岩石中只充填满油、水和气水时,则密度ρ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Sn是含水饱和度,ρn是水的密度。由(8.7-4)式或(8.7-5)式可找出ρ和φ的关系,而ρ和v一般又成正比关系,则就可导出v和φ的关系了。
图8-37 不同岩性的速度与密度的关系曲线
8.7.1.3 孔隙中充填物性质的影响
岩石中孔隙的空间不是被水、油等液体所充填就是被气体或气态碳氢化合物充填。实验测定证明,当孔隙中的水被液态的碳氢化合物所代替且达到饱和时,速度就可以降低15%~20%,而孔隙中如果被气态碳氢化合物充填时,则速度值会大大降低。它已可能提供人们对油、气、水的预测,因为这些岩石,特别是砂岩,由于孔隙内充填的油、气、水介质不同,引起速度上的差异,必然使油、气、水之间,以及它们同上下围岩之间形成良好的分界面,它们是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波阻抗面。通常在沉积岩地区,一般岩性界面的反射系数是比较小的,在±0.1以下,甚至更小,只有个别强反射面的反射系数可达0.2左右。然而,对含气和不含气的砂岩来说,当它同页岩组成分界面时,如果页岩密度为2.25 g/cm3,速度为5 200 m/s,可求得φ=10%~20%时含气砂岩的密度值以及它们同页岩构成反射面的反射系数,见表8-2。
表8-2 砂、页岩界面的反射系数
由表中所得结果表明:①含气和不含气砂岩,在速度上有很大差异,由此而引起页岩与含气砂岩构成的分界面上的反射系数要比与不含气砂岩构成的反射系数大得多。②当孔隙度只增加10%时,速度值可以大大降低,反射系数变化更为灵敏。这些结果说明利用较灵敏的反射系数代替速度的变化有可能预测油、气、水的分界面以及直接找油气。这些原理应用于“亮点”处理技术及岩性研究。
8.7.1.4 速度与地层埋藏深度的关系
一般岩石埋藏得越深则它的地质年代越老,承受上覆地层的压力强度大、时间长。因此,相同岩性的岩石若埋得深,时代老的则比埋得浅、时代新的岩石的速度要大。福斯特曾对测井曲线进行了大量分析和总结,得出以下关系式: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z是埋藏深度,t是地质年代。a、c为比例常数,一般a=46.5(z取米,t取1/年)。R为地层的电阻率,c=2×103。
加斯曼在1951年提出了速度、深度和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公式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v0、ρ0是指已规定的Z=0时的起始深度和密度;ν是泊松比。E是杨氏模量;a1、a2是固体颗粒和液体体积之比例常数。
如果令E=5.1,ν=0.25,ρ1=2.7,ρ0=1,则(8.7-7)式可变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φ是孔隙度。
图8-38 北美地区不同地质年代岩层的 vP和 z 的关系图
(根据测井结果)
图8-38是取自北美地区不同地质年代岩石的纵波速度vP和埋藏深度z的关系曲线图。该曲线是根据测井数据分析总结而获得。由图中可知v是随z增加而增大,老地层的速度一般比新地层大。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地层埋藏越深温度越高,由高温、高压超声波物理模型实验证明,超声波速度随温度增加而下降,若将压力和温度同时考虑则有时会出现速度倒转的现象。
8.7.2 地震地质条件
在一个地区利用地震勘探方法能否取得好的地质(勘探)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地震地质条件。地震地质条件一般分为两类:①表层地震地质条件;②深部地震地质条件。
不同盆地的地震地质条件通常是不相同的,就是同一个盆地的不同地段,其地震地质条件也常常是不同的。掌握、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问题是地震勘探中的基础工作。
8.7.2.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表风化层的性质等因素。它不仅影响地震勘探的激发和接收,而且影响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严重影响地震剖面的精度。
1)低速带的影响。地壳的风化壳也称为低速带。它是由于受到长期风吹、日晒、雨淋等地质风化作用而形成,其岩石变得十分疏松。低速带的特点是:①低速带一般是指不含水的风化层,当风化层含饱和水后,其速度会增高,就不属于低速带范围。这也是地质风化层与低速带的差别。②低速带的速度 v0 是极低的,一般小于1 500m/s,而且速度横向变化较大。③低速带的厚度常常是不均匀的。④由于 v0≪v(下覆岩石速度),根据斯奈尔定律出射角β是很小的
勘查技术工程学
由于炮检距(OS)相对于勘探深度z是较小的,通常α也不太大,则β就更小。因此,在地表附近纵波的位移几乎是垂直于地面,横波的位移则近似于平行于地面。由于这个原因,在纵波勘探中,接收系统必须为垂直运动的检波器。横波勘探则应设计水平运动的检波器。
由于低速带存在,要影响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一是影响波的传播时间,甚至影响到最后地震剖面成像和地质构造形态;二是影响地震波的频带和能量,改造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三是容易产生多次波,增加地震反射记录的复杂性。因此,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校正和补偿已成为地震数字处理中难度较大的,但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8.7.2.2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它通常是指地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在一些复杂的断、陡构造地区,常常得不到好的地震资料,也无法弄清楚地下的真实形态。所以,地下构造的复杂程度不仅影响地震勘探工作方法的选择,而且影响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
一般而言,要取得好的勘探效果,地下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地震地质条件对提高勘探质量是有利的。
①具有地震层位和地质层位的一致性;
②具有较好的标准层;
③具有良好的地层波组关系;
④具有明显的地震相特征;
⑤速度变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E. 地震波速度的应用有哪些
应用地震波速度预测砂岩孔隙度
应用地震波速度预测煤、岩体
地震波速度测地质年代
由地震波速度变化能预测地震
F.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地质因素
这里只讨论纵波的传播速度。影响纵波的传播速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岩石的弹性性质、岩石的密度、孔隙度、孔隙中的充填物、地层的埋藏深度、地质年代和构造运动等。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岩性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根据纵波速度公式(1-3-1)可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岩石的弹性性质有关。不同的岩石由于物理性质不同,地震波的速度也不一样,表1-3-1列出了各种岩石的速度。由表中看出,一般变质岩和火成岩的速度大于沉积岩的速度,沉积岩中的石灰岩速度大于页岩速度,页岩速度又比砂岩速度大。气体和液体的速度较小,水和石油的速度相差不多,空气的速度最低。由表还可看出,同一种岩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范围较大,这是由于影响岩石速度的因素较多的缘故。
(二)孔隙度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孔隙度是影响岩石速度的基本因素。大部分岩石是由呈颗粒状的各种矿物组成,这种颗粒状结构的岩石,好像是由许多不同性质的小球堆积而成,小球与小球之间具有孔隙。孔隙的相对大小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是孔隙的总体积占岩石整个体积的比(%)。一般粗颗粒的岩石,其孔隙度相对大一些,如砂岩;而细颗粒结构的岩石,孔隙度相对小一些,如石灰岩。因此,一块固体岩石从结构上来看,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矿物颗粒本身,我们称为岩石骨架;另一部分是由各种气体或液体充填的孔隙。显然,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实际上是在岩石骨架和孔隙两种介质中传播。当孔隙中充填有气体或液体时,由于气体和液体的速度低于岩石骨架的速度,因而地震波的速度与孔隙度成反比。即同样岩性的岩石,当孔隙度增大时,地震波的速度相对变小。
表1-3-1 不同介质纵波传播速度表
为了更好地描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孔隙度的关系,1956年Wylie等人提出了时间平均方程,该公式为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式中,v是地震波的速度;vm是岩石骨架的地震速度;vL是孔隙中充填物的地震速度;φ为岩石的孔隙度。
这个方程说明在单位厚度的岩石中,地震波传播所需的时间是地震波在岩石骨架中传播时间
这个公式适用的条件是岩石孔隙中只充填油、气或水一种流体,且流体压力与岩石压力相等的情况。流体压力降低时,孔隙度对速度的影响小。孔隙度的变化也意味着岩石密度的变化。岩石密度与孔隙度成反比关系,即孔隙度增大,岩石密度相对变小,反之则变大。它们之间满足下列经验公式: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上式即称为体积密度方程。式中ρm是岩石骨架的密度,ρL是孔隙中充填物的密度,φ是岩石的孔隙度。图1-3-2表示了孔隙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如果在某一地质年代的地层中,沉积了一套砂泥岩的地层,依据时间平均方程的思想,可以导出一个计算速度与砂泥岩百分含量的经验公式: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或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P砂+P泥=1
式中,v为波在砂泥岩中传播的速度,v砂为波在砂岩中的速度,v泥为波在泥岩中的速度,P砂为砂岩中砂的百分含量,P泥为砂泥岩中泥的百分含量。
图1-3-1 速度与孔隙度的关系
图1-3-2 密度与孔隙度的关系
根据地质资料所提供的v、v砂、v泥便可计算出任意深度上砂泥岩的百分含量,它可以作为寻找油气储集层的重要资料。
(三)孔隙中的充填物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岩石孔隙中充填物的性质也会影响地震波的速度。在油田上,岩石的孔隙中不是被水或油等液体所充填,就是被气体或气态碳氢化合物充填。实验测定证明,当地震波在这些充填物中传播时,速度都会降低。一般气体中波传播速度最低,油其次,水中速度相对较高。由此可见,当岩石的孔隙中,特别是砂岩的孔隙中,充填有不同性质的物质时,如油、气和水时,都会引起地震波速度上的差异。地震波速度的差异提供了预测油气的可能性。另外,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又会使油、气、水之间,以及它们与顶、底围岩之间,形成良好的反射分界面;反射系数增大,反射波振幅增强,这些地震信息已成为油气检测的重要参数。
(四)岩石的密度对速度的影响
公式(1-3-1)给出了速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由它可知,杨氏模量E越大,地震波的速度就越大。岩石密度ρ增大,地震波速度也增大。因为随着岩石密度增加,E比ρ增加更快;所以当岩石密度增大时,地震波的速度不是减小,而是增大。
从上面分析也可看出,地震波的速度与孔隙度成反比。孔隙度的变化意味着岩石密度的变化,而且孔隙度与岩石密度成反比。因此,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实际上随岩石密度增大而增大。
近年来,通过大量岩石样品的物性测定发现地震波的速度与岩石密度(完全充水饱和体积密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可用经验公式表示如下: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
图1-3-3 密度与速度的关系
式中,ρ为密度(g/cm3),v为岩石的速度(m/s)。图1-3-3 给出了按上式计算的理论曲线,以及测定的密度与速度的关系。由图可看出,上式对砂岩、泥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岩石比较适用,对于岩盐和硬石膏偏差较大。当岩层中的岩盐和硬石膏厚度百分比不大时,仍然可以使用这个公式。
公式(1-3-11)给出了速度和密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它给参数换算提供了方便。如果已知v时,直接利用这个公式就可以得到密度参数。
(五)岩石的地质年代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同样深度且成分相近的岩石,其地质年代不同时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都是地质年代老的岩层比新的岩层具有较高的速度。
速度的大小还与构造运动有关,在以挤压力作用为主的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值偏大;而在引张力作用为主,张性断裂发育的地区往往测到的速度值都偏小。
(六)岩层的埋藏深度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
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地震波的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为岩石埋藏越深,承受上覆岩层的压力越大,使孔隙度变小,密度变大。从上面讨论可知,速度随密度增加成线性正比关系。对沉积岩来说,密度增加的梯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因而使速度随深度的变化也有此规律。图1-3-4给出了各年代地层纵波速度随深度增加的关系,就某地质年代的岩层而言,速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而对同一深度不同年代的岩层,一般是地质年代老的岩层具有较大的波速。
图1-3-4 层速度与地层埋藏深度及地质年代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影响速度的地质因素是很多的,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质构造对速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地层岩性对速度的影响。研究它们的内在联系,根据地震勘探提取的速度等资料,就有可能来研究地下的构造及岩性问题,寻找油气的储集层。
G. [工程地质]那种地震波危害最大为什么
表面波危害最抄大。
表面波又称为袭L波。它不是从震源发生的,而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它仅沿地表面传播,不能传入地下。其波长大,振幅大,传播速度比横波几乎小1倍。其振动方式兼有纵波与横波的特点,类似于质点作圆周式振动的水波。表面波的振幅大,它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H. 什么样的工程必须进行地质勘探规模多大或什么性质的
好像是要报建委审查的,具体也不怎么说得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标准,当然国家标准在专哪儿都行得通,现在属很多自建房的老板不知道要做地勘,等到房子修好了报建委审批的时候没有地勘资料才想起要做地勘,所以这个问题也算是比较广大的问题了,我就是做地质勘察的,你可以说说你做的是什么工程,你不说具体我也不好给你下结论,有些东西是不好用猜的,要视具体情况来分析。
I. 什么样的工程项目需要做地质灾害评估
根据《地质灾害条例》国务院394号令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的建设项目需要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