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gps点之记地质概要怎么写

gps点之记地质概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1-02-06 22:38:03

① 地质观察点的观察、描述内容及记录格式

地质观察点是野外地质路线上进行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地点。其布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点位的布置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2)下列位置必须布设地质观察点:地层分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岩相变化处、构造点、蚀变带、矿化及矿点、重要化石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取样点、山地工程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察部位等。

(3)按实际地质情况,适当布设岩性控制点,一般岩性控制点不超过总地质点数的30%,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3.4.1地质观察点的一般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用手持GPS定点或利用地形、地物在地形图上进行定点,注明点号,描述记录观察点的地理位置、坐标。在一个工作区范围内,点号必须按顺序统一连续编号。若有数个作业组在同一工作区同时工作,则必须在野外工作前统一分配观察点号,决不允许在同一工作区内有重号现象发生。

(2)观察研究观察点岩石露头,确定露头类型(天然的或人工的)和出露的程度(良好、一般、较差或差等),这将决定该观察点视野范围及资料的可靠程度。

(3)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的地层特征、古生物特征(化石)及地质体的岩石学特征及各类岩石间的接触关系。

(4)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褶皱、节理、断层等构造的特征。

(5)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的矿化现象、蚀变带及矿体特征。

(6)观察研究观察点附近的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的特征。

(7)测量各种产状要素和有关数据(矿物颗粒大小、砾石大小、岩层厚度、断层带的出露宽度、矿层或矿脉的长度和宽度等)。

(8)经过上述观察研究后,进行详细的文字记录和描述。

(9)绘制地质素描图或勾绘信手剖面图或作必要的地质摄影。

(10)采集各类标本、样品。

在野外进行地质观察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地搜集资料,对观察内容的取舍不应带有主观的随意性。其次,在工作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避免盲目性。还必须多做沿途点间的路线观察研究,以了解和掌握各种地质现象在点间的变化情况。

3.4.2常见地质观察点的观察和描述内容

常见地质观察点主要有:岩性点、界线点、构造点、矿体(矿化)点、地貌点、第四纪地质点及水文地质点等。对观察点描述的内容不能限于一个点,而应包括观察点及其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所有地质现象。观察点的类型不同,描述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Ⅰ.岩性点(界线点)的观察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如下:

(1)关于岩石的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颜色之后)。

(2)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3)结构、构造的描述。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灰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等。

沉积岩: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物成分、胶结类型、层理构造等特征。

变质岩:结构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如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4)蚀变、矿化的描述。蚀变描述主要指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等;矿化描述主要指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5)岩层(岩体)空间特征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分布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岩相划分情况;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化石产出情况等。

(6)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内容:①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两种类型;②接触关系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③接触带特征及变化;④接触带产状变化。

Ⅱ.岩性观察描述实例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肉红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英约占25%,钾长石占30%~35%,斜长石占30%~35%,黑云母约占10%。长石呈板状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4mm;石英为他形粒状,大小在2.5~3.5mm 之间;黑云母呈棕黑色,片状,大小约3mm。未见矿化蚀变。

伊丁橄榄玄武岩:灰绿色、暗紫色,斑状结构、杏仁状构造。矿物成分:斑晶为伊丁石化的橄榄石,斑晶约占15%,少数被绿泥石和褐铁矿交代。基质为隐晶质斜长石、辉石,粗玄(间粒)结构(显微镜下可见,在较自形的长板条状斜长石微晶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了多个细小的伊丁橄榄石和水云母化的斜长石及磁铁矿颗粒)。气孔呈浑圆或不规则状,多被白色的次生矿物——方解石矿物充填,成杏仁体。整个岩石遭受后期碳酸盐化作用强烈。

复成分砾岩:紫红色,砾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砾石成分复杂,大多为岩屑,有变质砂岩、石英岩、凝灰岩、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玄武岩、花岗岩等,含量超过70%。砾石粒径2~60m m,少量达100~150m m。磨圆度差,次棱角状-次圆状;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为泥质、钙质,抗风化能力弱,砾石易于剥落,岩石表面坑坑洼洼。岩层厚度20~40cm。结合古地理分析,推测为湖泊边缘河湖相快速堆积。未见矿化蚀变。详细命名为:紫红色中厚层状复成分砾岩。

Ⅲ.构造点的观察描述

(1)褶皱构造的观察描述内容。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组成褶皱的岩性、新老关系等。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空间关系等。

(2)断裂构造的观察描述内容。构造岩的描述内容: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岩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变形特征等。

断裂构造的描述内容: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断层面产状及断层破碎带宽度的确定;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断层其他特征:地形地貌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3)节理的观察描述内容。包括: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节理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形式(有重点地观察);节理的产状,等。

Ⅳ.矿化点(矿体)的观察描述

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矿化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A.矿石、矿化命名

(1)凡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位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Cu品位在0.1%≤Cu≤0.3%时)。

(2)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最多不得超过三种。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

(3)参与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围:

Cu品位在≥0.3%达边界品位者,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1×10-6达边界品位者,则定名为××岩金矿石;0.3×10-6≤A u≤1×10-6时,定为金矿化。

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B.矿石、矿化描述内容及顺序

矿石岩石:矿石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

结构、构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石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

矿物共生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石矿物,并用短线连接。如: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

矿化总体特征: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贫富、均匀程度及其与岩石、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

矿石的次生变化:有条件时,可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如,磁黄铁矿 →黄铁矿 →黄铜矿 →褐铁矿、孔雀石。

C.矿(化)体特征的观察

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上的变化情况;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

V.矿石观察描述实例

透辉石矽卡岩磁黄铁矿、黄铜矿石:古铜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金属矿物有黄铜矿(2%~5%)、磁黄铁矿(20%~25%)、黄铁矿(3%);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40%~50%)、石榴子石(5%~10%)、方解石、绿泥石等。

矿物共生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黄铜矿呈他形粒状,星点状分布于磁黄铁矿之间,少量呈细脉状;磁黄铁矿多呈团块状、粒状集合产出,上部以块状为主,下部以团块状为主。

金属矿物矿化不均匀,上部较富,下部较贫。矿石中可见黄铁矿、黄铜矿细脉穿插磁黄铁矿,故推测其生成顺序: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局部见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绿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

矿体与上盘岩石界线不清楚,成渐变过渡关系。

Ⅵ.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

(1)蚀变种类: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2)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

(3)蚀变规模及强度:面型蚀变描述其范围大小,如蚀变范围500m×400m;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

(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内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

(5)蚀变与矿化关系: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铁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

3.4.3野外记录描述必须遵守的原则

野外工作中,必须将观察研究的各种地质、矿产情况及时用文字或地质素描图或照片等记录描述在野外记录本上。野外路线观察记录是第一性的原始资料,是开展综合研究、编写地质报告的重要基础资料。野外记录本是极其重要的野外原始资料,必须认真、细致地记录,严密妥善地保管。

对于地质路线观察记录,首先应保证其客观性,同时还应注意记录的完整性、连续性、统一性和直观性。记录描述的内容原则上应包括所见到的全部地质现象,对重要的或首次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要详细描述,对一般的或多次见到的地质现象,前面已描述过的内容可以简略一些,着重记录其出现的特殊性或其变化情况,做到文字准确充实、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野外记录中还可适当记述观察者对客观现象的分析、判断、推理和综合归纳的内容。在观察描述时还应作必要的地质素描图、信手剖面图等。对矿点(矿体)应作大比例尺的地质草图,适当采集标本和样品。每条路线结束,应做路线小结。

野外记录本上不允许随便涂改,更不能把行政事务记入其中。当记录内容需要修改时,绝不允许将其任意擦掉或涂改,而只能将原内容划去而另加批注。必须保持野外记录本的整洁、美观,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晰。一般使用H—3H 型铅笔书写,不允许用圆珠笔或钢笔记录。

3.4.4野外记录本的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本右页为横条格,用于文字记录;左页为厘米格,用于绘制素描图、剖面图或贴照片等。

首先在右页上部填写时间、天气、地点。在右页两侧向内缩进1cm,各划一条直线。左侧线外记小标题如路线、任务等;两直线中间记具体内容;右侧线外记采集到的标本、样品号。然后,按下列顺序和格式进行记录:

路线:××——××——××

任务:

1.观察认识×××岩及×××岩特征。观察××岩脉、××脉特征及其穿插关系。

2.××岩区或×××地层分布区地质填图;调查××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追索××标志层;××地层剖面观察分层等等。

人员:××记录,×××掌图,××测量产状,××采样(标本)。

(此间必须空行)

No.001

位置:石灰山村北西700m处山间小路。

坐标:X: 2029.430,Y: 29887.063。

露头:天然一般或人工良好。

点性:界线点:C1g/Z(或岩性点、构造点,要考虑岩层上下、断盘上下)。

描述:点北为震旦系(Z)青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层……无矿化蚀变。产状:140°∠40°。点南为下石炭统官山岭组(C1g)灰白色巨厚层状石英砾岩……无矿化蚀变。产状:135°∠56°。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构造:在不整合以北约5m 震旦系(Z)中见一宽约2m的构造破碎带,岩石破碎呈透镜状定向排列,流劈理构造极发育,地貌上形成负地形——冲沟。推测为逆冲断层。未见矿化蚀变。产状:296°∠63°。

褶皱:……

矿化:……

其他:如水文、地貌、第四纪地质等地质情况描述……

标本:直接记在右侧线外

B001—1(陈列标本)

GP001—1(光谱样)

b001—1(薄片)

样品:H001—1(化学样)

(此间必须空行)

点间:

(1)D001→NE 50m

为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石英粗砂岩……无矿化蚀变。

(2)50m→NE 150m

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粗砂岩……无矿化蚀变。

在130m 处量测岩层产状165°∠38°。

(3)150m至D002

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无矿化蚀变。

(此间必须空行)

路线小结的内容(另起一页)

(1)目的:地质填图(扫面)、专项地质矿产调查或地质认识实习,以及达到与否的程度。

(2)工作量:路线长度、观察点总数、不同性质观察点数、样品种类和个数。

(3)地质成果:各种岩性和岩石组合的特征及其岩石填图单位的归属、接触关系、构造、矿化、蚀变等特征方面及其变化情况的综合分析;本次实习主要写对本路线中所见到的地质现象认识上的收获,包括对地质现象特征的识别以及与地质作用的因果关系。

(4)建议:如能否作为控制岩石填图单位的剖面和采集配套样品地。

(5)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说明有关影响路线地质调查质量方面的天气、植被、交通、人文、工作等情况。

3.4.5几点说明

(1)在野外必须用H—3H 型铅笔书写和绘图。经过室内整理后,要将每天记录的数据(点号、方位、产状、矿物成分比含量等)用黑水笔着墨。标本要涂上油漆条,写编号,样品要整理,并填写标本签、样单。

(2)路线小结、次日的观察记录都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② 国家GPS规范的选点

7.1选点准备
7.1.1选点人员在实地选点前,应收集有关布网任务与测区的资料,包括测区1:50000或更大比列尺地形图,已有各类控制点、卫星跟踪站的资料等。
7.1.2选点人员应充分了解和研究测区情况,特别是交通、通讯、供电、气象及大地点等情况。
7.2点位基本要求
a)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º;
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
c)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等);
d)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
e)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位保存;
f)AA、A、B级GPS点,应选在能长期保存的地点;
g)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h)选站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
7.3辅助点与方位角
7.3.1非基岩的AA、A级GPS的附近应埋设1~3个辅助点,并测定其与GPS点的距离和高差,精度应优于±5㎜。
7.3.2GPS点可视需要设立与其通视的方向点,选点应目标明确,观测方便,和GPS点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0m。
7.4选点作业
7.4.1选点人员应按照技术设计书经过踏勘,在实地案7.2要求选定点位,并在实地加以标定。
7.4.2当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7.4.3点名应取居民地名,C、D、E级GPS点名也可取山名、地名、单位名,应向当地政府部门或群众进行调查后确定。少数民族地区应使用准确的音译汉语名,在音译后可附上原文。
新旧点重合时,应采用原有旧点名,不得更改,如确需更改应在新店名后括号内附上旧点名。如与水准点重合时,应在新店名后括号内附上水准点等级、编号。
在同一网区有相同点时,应在点名后附上(一)、(二)加以区别。
点名书写采用汉字,一律以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为准。
点号编排应便于计算机管理。
7.4.4需要水准联测得GPS点,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情况,选择联测水准点和绘出联测路线图。
7.4.5不论新选定的点或利用旧点(包括辅助点与方向点),应实地按照附录B形式绘制点之记,其内容要求在现场详细记录,不得追记。
7.4.6AA、A级GPS点,在其点之记中应填写地质概要、构造背景及地形地质构造略图。
7.4.7点位周围有高于10的障碍物时,应绘制点的环视图,其形式见附录B。
7.4.8一个网区选点完成后,应绘制GPS网选点图,其形式见附录B。
7.5选点结束后应上交的资料
a)用黑墨水填写的道林纸点之记、环视图;
b)GPS网选点图(测区较小,选点、埋石与观测一期完成时,可以展点图代替);
c)选点工作总结。

③ 车队GPS监控记录表怎么填

怎么设计就怎么填啊

④ gps点之记怎么绘的,速度要,下午之前

网络下载GPS标准点之际 就可以了

⑤ GPS点之记的表格怎么填呢

概略经纬度可以使用手持GPS进行填写。

⑥ 国家GPS规范的技术设计

6.1技术设计基本要求
GPS网布测前应进行技术设计,以得到最优的布测方案。技术设计书的格式、内容、要求与审批程序按照CH/T 1004进行。
6.2技术设计准备
6.2.1根据任务的需要,收集测区范围既有的国家三角点、导线点、天文重力水准点、水准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站、卫星激光测量站、天文台和已有的GPS站点资料,包括点之记、网图、成果表、技术总结等。
6.2.2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及测区总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方面的资料。若任务需要,还应搜集有关的地震、地质资料等。
6.2.3技术设计前,应对上述资料分析研究,必要时进行实地勘察,然后进行图上设计。
6.3技术设计的原则
6.3.1在设计图上应标出新设计的点位、点名、点号和级别,还应标出相关的各类测量站点、水准路线及主要的交通路线、水系和居民地等。
6.3.2GPS网布设原则
6.3.2.1GPS网布设应视其目的、要求的精度、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6.3.2.2AA、A、B级GPS网应布设成连续网,除边缘点外,每点的连接点数应不少于3点。C、D、E级GPS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附合路线。
6.3.2.3A级及A级以下各级GPS网中,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的规定 级别 A B C D E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 ≤5 ≤6 ≤6 ≤8 ≤10 6.3.2.4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平均距离应符合表4要求。相邻点最小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1/3~1/2;最大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4 GPS网相邻点间平均距离(KM) 项目 级别 AA A B C D E 平均距离 1000 300 70 10~15 5~10 0.2~5 6.3.2.5AA、A、B级GPS网点,应与GPS永久性跟踪站联测;其联测的站数,AA级不得少于4站,A级不得少于3站,B级不得少于2站。
6.3.2.6A、B级GPS网,应尽量与周围的GPS地壳形变监测网、基本验潮站联测。
6.3.2.7AA、A、B级GPS网点已与参加过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的三角点、导线点和一、二等水准点并置或重合。
6.3.2.8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得少于2点。
6.3.2.9B级GPS网,在高程异常变化剧烈地区,其点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00km;在地壳断裂带或地震频发地区,其点间距离以适当缩短。
6.3.2.10大陆、岛、礁之间的A、B级GPS网的边长可视实际情况变通,重要岛、礁与大陆之间的联测,其连接的点数不应少于3个。
6.3.2.11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坐标,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的总点数不得少于3点。
在需要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控制网的地区,C、D、E级GPS网点应有1~2方向通视。
6.3.2.12为求得GPS网点的正常高,应根据需要适当进行高程联测。AA、A级网应逐点联测高程,B级网至少每隔2~3点,B级网每隔3~6点联测一个高程点,D级与E级网可依具体境况确定联测高程的点数。
6.3.2.13AA、A级GPS点的高程联测,应按GB 12897二等水准的方法进行,B级GPS点的高程联测,应按GB 12898三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C、D、E级GPS点的高程联测,应按GB 12898四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高程联测。
6.3.2.14GPS快速静态定位网的布设,除应满足上述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a)相邻地区两个观测单元之间的流动站的重合点数:C、D级不应少于2点,E级不应少于1点;
b)相邻点的距离大于20km时,应采用GPS静态定位法施测;
c)当网中相邻点间距离小于该级别所要求的相邻点间最小距离时,两相邻点必须直接进行同步观测;
d)对于双参考站作业方式,不同观测单元的基准基线宜相互联结,以构成整个网的骨架。
e)D、E级GPS网可采用单参考站作业方式,对相邻观测单元的一些流动测站点必须进行二次设站观测。
6.4技术设计后应上交的资料:
a)野外踏勘技术总结;
b)测量任务书与专业设计书(附技术设计图)。

⑦ 地形测量设计书如何写,范文有吗我测区是学校

看看这个是否可以帮助你啊。
XX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 任务概述
本次GP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玉溪市元江县境内,为配合元江县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在元江县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需要在元江县城20km2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PS网。
2.测区概况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处元江中上游,介于北纬23°19′至23°55′,东经101°39′至102°22′之间。东与石屏县接壤,南与红河县相连,西与墨江县毗邻,北紧靠新平县。县人民政府驻澧江镇,距玉溪市所在地130公里,距省会昆明210公里。
3.测区范围
测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01°39′,北纬23°19′′至23°55。
测区位置及面积
X:718.0km—724.0km; Y: 20483995.600—62.5km。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22.0km2。
4.测量技术设计依据
(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5.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
测区现有资料较少,没有可利用的成果图以及地藉图。
二、 GPS控制网设计方案
1.技术要求与布网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和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具体情况,确定该测区可建立D级GPS网,GPS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表要求

根据规程规范,D级GPS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
项目 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km) 5~10
固定误差a(mm) ≤10
比例误差b(mm) ≤10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45000

在实际布网设计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Ⅰ GPS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Ⅱ GPS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Ⅲ GPS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Ⅳ GPS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Ⅴ 为了便于GPS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Ⅵ 为了便于用经典方法联测或扩展,可在GPS网点附近布设一通视良好的方位点以建立联测方向,方向点与观测站距离一般应大于300米。
2.GPS网型网型方案设计
GP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三角锁连接、导线网连接、星形连接等几种基本方式。本次主要采用边连接式,每次用至少三台接收机,组成GPS网,能保证网的几何强度,提高网的可靠指标。
1、选点与埋标
①选点
由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所以选点工作比常规控制测量的选点要简便。但由于点位的选择对于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选点工作还应遵守以下原则:
Ⅰ 应设在易于安装接受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
Ⅱ 目标要显著,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减小GPS信号被遮挡或被障碍物吸收;
Ⅲ 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Ⅳ 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受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Ⅴ 应选在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
Ⅵ 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Ⅶ 人员应按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定点位。当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觇标是否安全、可用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②标志埋设
GPS点应埋设具有中心标志的标石,以精确确定点位,点的标石和标志必须稳定、坚固长久保存和利用。
每个点位标石埋设结束后,应按下表填写点的记录, 并提交以下资料:
(1)点的记录。
(2)GPS网的选点网图。
(3)土地占用批准文件与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4)选点与埋石工作技术总结。
2.作业原则与要求
GPS外业工作一方面,要有较多的多余观测,以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各待测点的点位精度的均匀性和各观测时段的独立性。因此,GPS外业工作的原则是:
① GPS网中各待测点的设站次数应相同;
② 优先测量点间距离较近的点,同时沿最短距离欠站;
③ 应该联测相距较远的高等级已知点;
④ GPS网中各待测点每次重复设站都使用不同的接受机。
确定观测时段时,需要分析最新的星历预报并与实地结合的原理选定,选择合适的PDOP值以保证观测精度,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减少作业返工量。
各级GPS外业测量均有技术要求,本次控制测量采用D级GPS网,按照规程规范,其基本技术要求按下表中相应规定执行:

四等GP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 ≥4
卫星截止高度角 15?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4
观测时间段 ≥1.6
观测时段长度/min ≥10
数据采样间隔 5~15
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 ≥3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8
3.GPS观测及数据记录
天线安置完成后,在离开天线适当位置的地面上安放GPS接收机,接通接收机与电源、天线、控制器的连接电缆,即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
接收机锁定卫星并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可按照仪器随机提供的操作手册进行输入和查询操作。
通常来说,在外业观测工作中,仪器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Ⅰ 当确认外接电源电缆及天线等各项连接完全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启动接收机。
Ⅱ 开机后接收机有关指示显示正常并通过自检后,方能输入有关测站和时段控制信息。
Ⅲ 接收机在开始记录数据后,应注意查看有关观测卫星数量、卫星号、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等情况。
Ⅳ 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关闭又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天线位置;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Ⅴ 每一观测时段中,气象元素一般应在始、中、末各观测记录一次,当时段较长时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Ⅵ 在观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情况,除在出测前认真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外,作业中观测人员不要远离接收机,听到仪器的低电压报警要及时予以处理,否则可能会造成仪器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对观测时段较长的观测工作,建议尽量采用太阳能电池板或汽车电瓶进行供电。
Ⅶ 仪器高一定要按规定始、末各量测一次,并及时输入仪器及记入测量手簿之中。
Ⅷ 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要靠近接收机使用对讲机;雷雨季节架设天线要防止雷击,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
Ⅸ 观测站的全部预定作业项目,经检查均已按规定完成,且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
Ⅹ 观测过程中要随时查看仪器内存或硬盘容量,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四、数据处理方案
1.数据预处理
为了获得GPS观测基线向量并对观测成果进行质量检核,首先要进行GPS数据的预处理,根据预处理结果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以确保观测成果和定位结果的预期精度。GPS网数据处理分基线向量解算和网平差两个阶段。各阶段数据处理软件均采用随机所带软件。处理的主要内容有:GPS卫星轨道方程的标准化、时钟多项式的拟合和标准化。
2.基线解算及GPS网平差
Ⅰ 基线解算
基线数据解算采用随机软件包GPPS(Ver 5.2)或S olution(Ver 2.1)软件求解,基线解算采用消电离层的双差浮点解或加点离层改正的双差整数解(固定解),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卫星截止高度角≥150
电离层模型为:Standard模型
对流层模型为Hopfiled或Computed模型。
星历为广播星历或精密星历
采用L1频率或L1L2两个频率
Ⅱ GPS网平差
GPS网的平差计算应用Solution2.6软件在WGS-84空间直角坐标系下 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以检查本次GPS网的内符合精度。同时为将WGS-84坐标系 下的GPS基线观测值投影到高斯平面上,并转换到 1980西安坐标系或1954北京坐标系中(或地方独立坐标系),采用GPSADJ(Ver 2.0)软件包或Solution(ver 2.1)软件包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五、提交的成果资料
GPS测量任务完成后,上交如下资料:
⒈ 测量任务书与专业设计书;
⒉ 点之记、环视图和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⒊ 外业观测记录(包括原始记录的存储介质及其备份)、测量手簿及其它记录(包括偏心观测);
⒋ 接收设备、气象及其它仪器的检验资料;
⒌ 外业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野外检核计算资料;
⒍ 数据加工处理中生成的文件(含磁盘文件)、资料和成果表;
⒎ GPS网展点图;
⒏ 技术总结和成果检查报告。

⑧ 怎么利用gps定位系统测量土地面积

GPS测绘主要是根据天空的几大卫星定位系统提供的定位信息,通过我们陆地上的接收机接收后进行解算求出当前点的坐标信息的过程。这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的。流程的话很简单,只要我们手上有GPS接收机和相关的操作软件就可以采集数据进行GPS测量。

一是现场定位。在现场踏勘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免费的第三方软件如小蜜蜂(BeeLineGPS)记录坐标位置,与项目文档对比。如果怀疑项目文档坐标的真实性,还可把坐标直接输入到谷歌地图(Google Map)中来辨认位置的真实性。

二是测量距离。只要能测量任意点的坐标,计算距离也就简单了。既可以把坐标信息输入到谷歌地图中,利用谷歌地图提供的测距工具测量,也可以利用现成的公式来计算。

三是面积测量。涉及面积测量时,同样可利用第三方软件如(SurveyArea),在项目现场走一圈,即可自动计算出面积;

同样也可利用小蜜蜂软件记录走一圈的轨迹文件,再把轨迹文件导入到谷歌地球(Google Earth) 中,再来计算面积就简单了。既然能够通过软件记录轨迹,这种方法也可用来测量距离。

(8)gps点之记地质概要怎么写扩展阅读:

土地面积小且不规则时,划分成一些三角形,用海龙公式计算出每个衔接三角形的面积,再加起来。

大面积土地精确测量先分成小块面积逐块测量再加起来。

大面积土地粗略测量先绘成地图,再在地图上测量。

图上测量方法:

将图上需测面积的区域按边界剪下并用精度高一点的天平(如0.01克)称重,再将同一张图上剪下的边缘部分剪成面积规则的长方形,计算出面积后也称重,按区域重量:

区域面积=边缘部分重量:边缘部分面积,即可计算出图上区域的面积,再乘以比例尺即可。如无精度高一点的天平也可整图粘到厚薄均匀的橡胶板上,用秤称,按以上同样计算方法。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