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分界线怎么设定
『壹』 地质作者原图的编图步骤
(1)选择地理底图,设计全面布局
A.地理底图的选择
地理底图是地质图的重要背景要素,要选择精度符合要求的地理底图来编制作者原图。地理底图中的地理要素的表示程度要突出地质要素发生的环境,但不能干扰地质要素的表示,整个地形地质图的图面要层次分明、清晰易读。为了准确突出表示地质内容,对地层、岩石构造等起到定向、定位作用的水系、山系等地貌应正确反映其特征、类型;对谷、坡形态及地形变换处应准确详尽表示。而对居民点、交通则可做综合取舍,但对于新近修建的地物标志要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绘的手段进行补充。此外,图中的植被可不表示。
B.设计全面布局
根据地质作者原图的内容和要求,设计其布局,准确、合理地放置平面地质图、综合地层表、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图例、图切剖面图、角图、接图表等。
(2)拟定地质体
选择拟在作者原图中要表现的地质体,一般有以下要求:
(a)选定要表现的地质体在图面上的直径需大于2mm。
(b)选定要表现的线状地质体在图面上的宽度需大于1mm(但不能合并不整合接触和不同时代的地质体)。
(c)对于特殊的含矿层、标志层可扩大表示,但其顶界线或底界线必须准确无误。
(d)在图中,宽小于(含等于)2mm,面积小于4cm2的第四系地层可舍去。
(e)在图中,长度小于5mm的小型断层可舍去。
(3)编制平面地质图
按第四系界线→断层线→地层分界线→产状→地貌→地层单元代号的顺序,从实际材料图中将以上内容转绘到地理底图上,检查完整无误后,放置在作者原图的平面地质图的位置。
(4)编制图切地质剖面图
根据测区地质情况和复杂程度,编制一条或多条图切地质剖面图,并水平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下方。
(5)编制综合地层表(综合地层柱状图)
根据测区不同地层分区内地层的出露特征和层序特征,分别编制综合地层表或综合地层柱状图,并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
(6)编制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说明
根据测区不同地层分区内地层的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编制岩石地层(填图)单元并加以文字注记说明,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
(7)编制角图
通过对测区地质的综合整理分析,结合测区地质体的发育状况,编制符合并能反映测区地质特色的角图,并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图例的下方或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左侧综合地层表的下方。
(8)编绘图例
对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中出现的线条、代号、符号、岩性花纹等进行统计分类,编绘出图例,并按规范要求的顺序排列和放置在平面地质图图框外右侧岩石地层单元说明的下方。
(9)着色
对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图例、角图中的地质要素进行着色。
选择色标:按照国标规范的要求进行着色,不同时代的地质体有其基本的色调,而同时代地层由老到新,其颜色由浓变淡。
上色:按先淡后浓和全面统一的原则上色,即以平面地质图→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岩石地层单元说明→图例→角图为序,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统一着色。
(10)线条绘制
对于不同颜色线条,先绘制断层,后绘制其他地质界线;先绘制主线,后绘制辅助线条。不同地质线条绘制顺序为:第四系界线→其他地质界线→产状→岩性花纹→图切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代号→图切剖面线及起止点字母→剖面图标高、地名等。
(11)绘制其他信息
包括图名、图幅编号、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制图单位、责任表及责任人员等。
『贰』 什么是地质分界线
地质分界线是不同来地质源体和地质现象之间的界线,即地层、岩体、矿体等的分界面和断层面同地表或某一剖面的交线。它是一个地质的概念,划分和确定地质界线,是地质填图或有关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地质图上所填绘的地质界线,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轮廓。
等高线是以海拔划分的,即相同海拔点的联线。
地质界线与海拔没有关系。等高线一定是闭合的,而地质界线中地层、岩体、矿体等的分界线是闭合的,断层界线则未必是闭合的。
『叁』 某一地区出现的地层为C、P和J地层,P和J地层之间在地质图上地层分界线相互平行,则P和J地层之间为
D 侏罗系J和二叠系P之间还隔有三叠系T ,有地层缺失,是不整合,但是分界线相互平行,类似于整合,所所以为假整合又叫平行不整合
『肆』 在地质图上怎样判别断层的主要类型
可与该褶曲处地层分界线垂直做辅助线,根据图例判断,中间新两侧老则为向斜,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
欢迎追问
『伍』 地质构造纲要图的编制
地质抄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进袭行编制的,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和色调表现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状况的一种图件。它是地质图的速写,概括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总体状况。
本次实习用透明纸编制。编制方法和步骤如下:
(1)描图框并标明标志性的地形地物
将工作区的图框描到一张透明纸上,并将标志性地形地物(如主要村庄、山峰、河流、道路、第四系界线等)的符号也描上,并写上名称。
(2)描断层线
描上断层线(用红色)。对已知性质和产状的断层,应标明断层性质和断层面的产状。
(3)描产状
把地质图上的岩层产状、劈理产状、流面产状等符号描到本图上。
(4)画构造层界线
将各构造层的分界线(即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界线)描到图上,并写上各个构造层的时代代号(即构成该构造层地层的区间时代代号)。
(5)画褶皱轴迹
在褶皱轴迹所通过的位置,画上褶皱轴迹线的符号。
(6)构造层上色
不同构造层着上不同的颜色。构造层的颜色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按时代愈老色调愈深、时代愈新色调愈浅的原则进行。
(7)书写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和图框修饰等
在地质构造纲要图主图的图框外,正上方是图名和比例尺,右边是图例,右下角是责任表。
『陆』 地层与地层之间可以上不整合界线,而岩体与地层之间上不整合界线是怎样一回事(地质图上是见到过的)
岩体与地层之间上不整合界线是指浸入岩体分叉,沿着地层产生的裂隙浸入,不是沿着地层线浸入。
『柒』 地质图怎么看啊分别代表什么我只知道有产状,但是其他圈圈分别是什么啊,还有里边点点,还有全白的地
C2,C3,P,T3,J1,J2的时代一次变新。分别代表:中石炭,晚石炭,二叠纪,三叠纪,早侏罗和中侏罗世,。
不同的花纹代表不同的岩性。
上面两圈闭是盆地(中间老四周新);瞎编两是穹窿(中间新四周老)
『捌』 水文地质图中 相变线是什么意思
相是一套地层在一个时期形成的自然地理单元。那相变线,就是一个相(单元)转化到另一个相的分界线。
『玖』 实习十 阅读地质图,切制简单的地质剖面图
一、目的
(1)初步学习阅读地质图的方法,了解各种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进一步建立地质构造的立体概念。
(2)初步学习绘制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二、要求
(1)了解不同产状的岩层、不整合、褶皱和断层在地质图上表现出来的特点。
(2)切制一张简单的地质剖面图。
三、实习内容
1.不同产状的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是:地质界线是与地形等高线重合或平行的曲线;新地层出现在高处(山头),老地层在低处(山谷);同一时代的水平岩层在坡度小时出露宽,坡度大时出露窄;上下岩层面出露高度差即为岩层厚度。
直立岩层 直立岩层面或地质界面(岩墙或断层面)在地质图上的表现是:地质界线永远是一条切割地形等高线的直线,不受地形起伏影响;上下岩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岩层厚度。
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或其他地质界面在地质图上表现出地质界线是与地形等高线斜交的曲线。在山脊和沟谷处弯曲成“V”字形,有一定规律(称“V”字形法则)。
2.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平行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的界线基本平行,倾向、倾角相同,但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缺失某些年代的地层。
角度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并有地层缺失。不整合面的界线可截断不整合面以下的较老地层的界线,不整合界线与下伏岩层界线成角度相交,而与上覆岩层界线基本平行,不整合面以上的底部地层可与不整合面以下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3.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地质图上主要根据地层的对称重复分布来判断褶皱构造的存在。分析褶皱发育区地质图,首先要确定背斜和向斜,其次确定褶皱的形态和类型,最后确定褶皱形成的时代。
(1)区分背斜和向斜:背斜的核部地层时代较老,两翼依次出现较新地层;向斜则相反,核部地层时代较新,两翼依次为老地层。
(2)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主要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来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即在不整合面以下参与褶皱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形成之前。此方法对于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时代间隔较短时,比较有用处。
4.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大部分地质图上都用一定的符号表示出断层的产状要素和断层类型。在没有用符号表示断层的产状及类型的地质图上,常画出了断层线,此时,首先要判断其大致倾向及倾角,然后判断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根据两者可以确定断层的性质,最后也要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1)断层面产状的确定:在地质图上,断层面具有和岩层面一样的出露特征,判断断层面产状和判断倾斜岩层面产状的方法相同,可以在野外对于岩石露头实测,也可根据断层线和地形等高线之间的关系进行。
(2)两盘相对位移的判定:根据两盘标志层错断的情况判断,但经侵蚀夷平后,两盘往往处于等高平面上,加上标志层和断层的产状关系因素,情况会复杂些。
(3)断层时代的确定:根据角度不整合(原理与确定褶皱年代的方法相似),或地质体的相互切割关系来确定。
5.切制地质剖面图
(1)选择剖面位置:在仔细阅读地质图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方向编制地质剖面图。剖面线一般选择垂直于岩层走向方向,并通过地层出露最全和图区内最主要、最典型的构造部位。并将剖面位置标定在地质图上。
(2)绘制地形剖面图:在绘图纸(选用方格纸)的下方适当位置画出剖面基线,其长短与选定的剖面线相等,基线标高一般选取比剖面所过最低等高线高程再低1cm的高程,基线的两端画出垂直线条比例尺(一般与地质图比例尺一致),以一定间隔标明各横线的标高。将剖面图纸的基线与地质图上的剖面线放平行,并使二者的起点和终点一一对准。最后将地质图上的剖面线与地形等高线各交点一一垂直投影到剖面图的相应高程线上,在剖面图上按实际地形用平滑曲线连接相邻的投影点,即得出地形剖面线。
(3)绘地质剖面:将地质图上的剖面线与地质界线(地层分界线、不整合线、断层线等)的各交点投影到地形剖面线上,按各点的产状(倾角)在地形线下画出各自的分界线,若剖面线与走向线斜交,应该按换算后的视倾角画出分界线。
(4)整饰剖面图:将规定的色谱或花纹填绘到各相应地层内,并注明地层代号。在剖面图的下方,在适当的分层界线、断层线下标明产状。在剖面的正上方写上图名、比例尺,在剖面的右上方标上剖面方位。
四、作业与思考题
1.作业
(1)阅读星岗地区地形地质图(图实101),完成实习报告。
(2)绘制星岗地形地质图上A—B地质剖面图。
2.思考题
(1)如何确定褶皱构造的存在?其基本类型有哪些?
(2)如何确定断裂(断层)构造的存在?其基本类型有哪些?
(3)如何确定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代?
图十10-1 星岗地区地形地质图(据叶俊林等,1987,修改这补充)
实习十 阅读地质图实习报告
1.水平岩层
分布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质图上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倾斜岩层
分布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质图上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整合
涉及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质图上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斜
分布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部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翼部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质图上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斜
分布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部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翼部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质图上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断层
分布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层标志在地质图上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 地质图上怎样看出地质界线
边界线两边的岩性不一样,具体表现在 颜色不一样,岩性符号不一样。比如界线两边 一边是C(石炭系) 一边是D(泥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