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东莞有哪些环境地质现象

东莞有哪些环境地质现象

发布时间: 2021-02-06 14:50:54

㈠ 东莞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利之处

一、工厂太多,有废气、废水排放问题,东江已经受污染。二、夹在广州和深圳两个大都市之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前途堪忧。

㈡ 东莞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工业污染、废水排放是破坏东莞环境的最主要问题。

㈢ 东莞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东莞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最东端是谢岗镇的银瓶嘴山,最南端是凤岗镇雁田村的雁田水库,最西端是沙田镇西大坦村的狮子洋中心航线,最北端是中堂镇潢涌村的东江北支流中心航线。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东莞市东接惠州市惠城区和惠阳区,南抵深圳市龙岗区和宝安区,西挨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和萝岗区,北达广州市增城区和惠州市博罗县。四周共与广州、深圳和惠州的9个县级行政区接壤。

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市境96%属东江流域,东江干流自东北角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之间入境后,沿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镇新开河口。有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的石马河流入,至企石镇有企石河流入。至石龙镇分出东江南支流后,东江北干流续流至石滩,与来自增城市的支流汇流,经石碣镇、高埗镇、中堂镇、麻涌镇的大盛村注入狮子洋;东江南支流斜向西南,在峡口社区接纳来自市境中部的寒溪水,峡口以下有三支较小的支流牛山水、蛤地水和小沙河,自东向西汇,入流经石碣镇、莞城街道、道滘镇、厚街镇、沙田镇于泗盛注入狮子洋。东江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为东江三角洲的河网区。

划定了1103平方公里、占东莞土地面积的44.7%的市域生态线范围,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构筑起东莞的“生态高压线”。建成大岭山、大屏障等15个森林公园,面积达350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构筑起从东北到东南的森林生态屏障。

全市林地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林地绿化率达98.5%。建立了莞香等15个野生植物保护群落,在松山湖、同沙湖、横岗湖、茅輋湖、佛灵湖等湖泊划定生态保护区。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区,规划保留了42平方公里的同沙生态公园;在长安、虎门等沿海城镇种植红树林1200多亩;占地1.7平方公里的大王洲湿地公园。

㈣ 地质现象有哪些名称

地质现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崩、岩溶、岩堆(坡积层)、软弱土、膨胀专土、湿陷性黄土、属冻土、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

地震被称为“活的地质现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大规模的地震断层或其它地表破坏现象的出现。同时,地下岩层所积累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造成地面剧烈振动,从而引起建筑物倒塌和人畜伤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类。

㈤ 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版中。那时这些工权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的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

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 地面塌陷愈来愈突出,影响城市建设

  3. 城市地下水超采,产生许多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较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5. 活动断裂与地震威胁城市安全。

  6.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蚀与淤积问题

㈥ 东莞目前面临的问题(产生结构。环境资源。温度)

东莞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东莞在建设现代化城市进程中面临着城市规划欠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各自为政的农村型管理体制四个突出问题。要做到东莞城市协调发展,应统筹兼顾,加大管理力度,加大农村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等分散化的农村工业化政策的影响,东莞形成了一种自下型的乡村基层社区集体驱动的城市化道路。加上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农村的户籍、土地、行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导致人口与非农产业的空间转移滞后于其产业非农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呈现出“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半城市化状态。 一、东莞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四个问题 东莞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城市规划欠完善 东莞的城市化发展是一种典型的以镇为基础的相对分散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城市范围无限制的外延扩展以及空间的无序蔓延为主要特征,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很难做到整体协调,形成了一种星罗棋布的城镇化群,乡村和城镇区域的边界十分模糊。一方面,农村存在自建物业营利的强烈需求。受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影响,农村工业发展沿袭了农业生产的土地管理制度,乡村各自为政在属地内建设工业厂房,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呈现一种“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格局,难以实现工业的规模集聚,并导致权属不清诱发纠纷等问题,这对于农村土地的集约使用和农村资产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十分不利,亟待加以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农村居住建筑以宅基地为界,建筑体量偏小、建筑布局破碎,土地利用不经济。农民往往建新不弃旧,使得建筑新旧混杂,缺乏规划引导,居住与工业用地混杂,居住环境恶劣,成为典型的“城市里的村庄”。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东莞出现的征用农村土地难、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益难以持续提高、农村建设密集无序和农民转移就业难等一系列的新“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的农村管理体制,特别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能适应快速城市化的要求。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欠规范 一是绝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其中又有相当部分村没有固化股权,股东数量不断调整,引发“外嫁女”等纠纷。股份合作制的股东限于合作组织内的农民,股份不对外转让,制约了资产流动性的提高,妨碍了农村资本跨地区、跨行业的优化组合;二是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限于村两委干部,村干部兼任村企业管理人员,将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混为一体,产生严重的政企不分问题。 2、土地征用矛盾凸显 农村集体土地是农村集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征用大量的农村土地,如何补偿实际上涉及农村集体资产的价值评估和转让收益问题,并引发政府与农民在征地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利益矛盾,农民为征地补偿而上访问题仍较严重。特别是国务院实施土地市场秩序整治以来,矛盾更加明显。尽管政府采取了预留农村发展用地、建设农民安居房、帮助农民购买社会保险等办法间接地对农民进行补偿,但如何合理制订征用农村集体土地补偿标准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使东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非农化程度。 1、当地农民向市民转化困难重重 一方面,由于特殊区位的垄断经营等因素,使集体和农民的地租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不仅获得了很高的现金收入,而且集体积累基金也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福利和保障,从而使大量农民靠“坐地收租”为生, 缺乏创业意识,沦为“二世祖”。加上本地农村户口背后的优厚福利和附加值,使得东莞市大量非农从业者依然保留农民身份,有的甚至已经迁往城市,还要求把户口转回来,试图分享集体福利并享受村民待遇,这直接导致东莞市本地人口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当地非农化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被动城市化的农村社区在文化观念、社会关系上都保持了原有村落乡土社会的特点,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职业技能水平偏低,进城就业非常困难,使得这批不存在生存危机、具有传统农民素质而拥有城市居民经济水平的“农村人”缺乏进城动力,更加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2、外来工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之外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使得外来工进城落户限制多,门槛高,只能以城市“边缘人”的方式存在,游离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政治上,由于他们的“暂住”身份而无法行使公民的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也因为缺乏纵向流动的渠道而在城市政府的决策层没有这一群体的利益代言人。所以,城市中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及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利益,均与外来人口无缘,使他们成为城市中无归属的群体和事实上的“二等公民”;经济上,他们同样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外来人口的“暂住”身份而被整体地限制在城市的次属劳动力市场。那些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范围限定为当地人口。贫富差距和居住空间上的隔离,使大量外来人口缺乏社会认同感,成为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之外的特殊群体。 (四)各自为政的农村型管理体制 通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东莞市产业结构已基本完成非农化结构调整过程,城市型经济已基本形成,但是在行政管理上仍然沿袭乡镇的管理思路。为了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镇与镇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推销自己,增强影响力,取得竞争优势,往往只考虑地方利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独立地编制总体规划,独立地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适度规模, 空间上难以衔接, 功能档次不够,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供水、排污、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科技、教育等社会服务化服务体系,既浪费了资金与资源,又影响了整体投资环境,导致城市发展建设的严重滞后和短缺。据调查发现,东莞市各镇为了改善投资环境,竞相提升本区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即使在同一镇内也难以实现统一协调,“村自为政、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协调东莞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以“村改居”为切入点的农村城市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应统筹兼顾,加大管理力度。 (一)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 结合东莞实施的“四项工程”,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三者之间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强化空间约束功能,为城市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城市规划要按照新一轮总体规划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水、电、气、路、港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另一方面,做好城市容量,城市内部住宅区、工业区、商务区、绿地系统等的功能分区,为土地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对总体规划确定的新的开发区和居住区等,要做好详细规划。 在做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文明社区的标准加强对旧城、村的改造和“村改居”工作,基本实现农村住宅公寓化改造,推动城镇化进程向纵深发展,使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大朗、黄江和塘厦镇的林村建设农(居)民公寓住宅区的实践证明,观念的转变是靠利益去驱动的,利益引导得好,农民从担心、观望很快转变为拥护。 (二)加快农村集体产权组织制度改革 首先,政企分开,量化股份,建立公司制度。加快实施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组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集体经济运作的主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村“两委”成员不兼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而是组成监事会监督公司经营运作,村委会和居委会工作职能转移到重点搞好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 其次,加快完善“直选”制度。在短期内,要实现集体资产管理与村“两委”脱钩不太现实,当前能做的主要是完善村民“直选”制度。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一方面,大大激发了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加强了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监督,推动了农村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三年一届” 容易导致村委会的短期行为,给社会稳定和农村集体资产的长期收益增加了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甚至可能给黑恶势力、宗族势力带来“寻租”行为。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通过国家或省级人大立法,将每届村委会的任期延长至5年,与镇级政府的任期一致。二是加快推行村务公开,对集体资产经营情况进一步细化,以增加村民对村委会班子工作绩效的了解。三是对村委会参选资格要加以适当限制。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营造较为稳定的环境,促使农村集体资产获得更加长期稳定的收益。 (三)实行土地开发权的市场化配置 现行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不仅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同时也因为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而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必须对现行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首先,用土地开发权的市场化配置来替代目前的行政配置,促进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借鉴开发权可转移理论,将开发权从一束权力中分开,并允许通过市场机制将土地开发权从甲地(资源丰富、但开发条件差)的土地持有者转移给乙地的土地开发者(开发条件好、但受规划限制)。这样,甲地的土地所有者获得了补偿金,乙地的土地开发商可以增加原土地的开发密度,增加规模经济效益。这种做法既能使甲地的耕地受到保护,又促使了土地开发在乙地的集聚,却不需支付费用,收到了“三赢”效果。 其次,加快引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和集聚。东莞土地征用和建立流转制度所涉及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合理确定农村集体土地的价值,从而为补偿标准和流转价格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与城镇国有土地相比,农村集体土地在产权上并不完全,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暂时还不应“同地、同价、同权”,如果任由征地补偿价格攀升至城镇土地的市场价格,将对城市化的推进构成巨大的阻力,对地区发展和村民自身长远利益也是不利的。改革的切入点是应该尽快相对统一征地补偿和集体土地流转价格的标准,尽量避免政府、农民和用地企业在征地和土地交易过程中过多地进行讨价还价并引发矛盾磨擦。在操作上,可由国土部门进行统一评估,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划分片区,综合考虑周边城镇土地价格、农作物产值和基础设施投入等多项因素,制订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体系。不论是公益性项目征地还是经营性项目的征地补偿,都应采用同一的基准地价体系,但可在征地补偿的方法上,采取预留村级发展用地、补偿款和预留用地入股等补充性方法,让农村集体经济在新增用地项目上保留一定比例的土地或股份。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聚,在建设工商业集聚区时,应该考虑尽量将周边农村零散的建设用地通过置换等方式集聚在一起,既减少征地工作,又有利于统筹平衡各级政府和各村之间的利益关系,相关的用地审批工作应加快制订专门的政策规范。农村自行利用集体用地进行违法建设和交易有着强烈的利益动机,政府如果不能及时作出引导,社会资源的浪费将会相当严重。 (四)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外来人口城市化”缓慢,表面上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阻碍,深层次的原因是户籍制度背后的社保、医疗、教育,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城乡分割体制。从城市政府看,人口增加意味着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城市财政负担加重,所以不愿意接纳外来工转为市民。对东莞市来说,改革户籍制度就是要逐步削弱户籍制度的身份定位功能,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带的一系列并不合理的社会福利,逐步实现社区居住人口的主体平等,为此政府应该采取个体排他而不是集体排他的策略,通过一定的考核机制,使那些达到了一定知识、技能要求的流动人口享受到城市职工的待遇,这不仅符合社会公平原则,也会有利于外来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使城市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

㈦ 东莞的具体地理位置,地区特色有哪些

虎门销烟的虎门

㈧ 东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何特色出现过哪些历史人物

地理环境: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莞地处东经113°31′ -114°15′北郊22°39′-23°09′。
地质构造上,位于北东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 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东莞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115.9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5000公顷,浅海滩涂面积4500公顷,主航道岸线53公里,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历史文化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祖籍在东莞的著名人物有:孙中山 袁崇焕 邓世昌 叶富 蒋光鼐 ······
出生在东莞的近现代名人有:陈镜开 伦明 卢子枢 黄般若 王宠惠 ·······

㈨ 广东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一、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2、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

3、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4、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5、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1、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最发达、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 。

2、广东文化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3、岭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语言认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迁的中原汉文化)、海外文化(即舶来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组成,其内涵丰富多彩。

4、广东文化涵盖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从地域上又分为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5、广东语言状况复杂,除粤北、粤东、粤西有瑶语、壮语、畲语、标话及归属不明的汉方言旧时正话、军话、韶州土话(粤北土话)等,主要流行3种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特点、又各有特色的汉语方言广东本土汉语方言粤语(包括能古话)、客家语(包括涯话)、闽语。

(9)东莞有哪些环境地质现象扩展阅读

广东省行政规划特征为:

1、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其中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粤西: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粤北:韶关、清远、梅州、河源。

2、广东省辖市当中,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 ,深圳为计划单列市,深圳、珠海和汕头为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3、广东省下分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其中佛山市顺德区被广东省为省直管县试点,对顺德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的行政执法权限,并将接受广东省的直接考核,分数单列。

㈩ 东莞市自然资源有哪些

广东东莞:广东省东莞市自然资源矿产资源

东莞市内已知矿产有Ⅶ类19种,矿床点66处。其中,金属矿产Ⅲ类8种,矿床点34处:黑色金属矿产10处(铁矿点9处,钛铁矿1处),有色金属矿产23处(铜矿点4处、铅锌矿点4处、钨矿点10处、锡矿点4处、钛矿点1处),贵金属黄金矿化点1处。非金属矿产Ⅵ类11种32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9处(耐火粘土4处、泥炭土4处、石油1处),化工原料矿产14处(黄铁矿点6处、重晶石矿点3处、钾长石矿点4处、石盐矿点1处),建材非金属矿点3处(水泥灰岩2处、水泥粘土1处)。主要分布在东莞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矿产分布分散,无规律。

动植物资源

东莞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体型较大的野兽多栖息在东南山区,一般兽类出没于平川、丘陵。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类、鸟类、鱼类(134种)、甲壳类和多种贝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等。主要野生植物有:树类114种、竹类23种、内陆水域水生维管束植物48种,水果类40多种、野生中草药89种。内陆水域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共8门110属。

水资源

东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1959—1982年)雨量1769.5毫米。最大年雨量2394.9毫米(1981年),最小年雨量972.2毫米(1963年)。多年平均年迳流量800毫米,径流总量19.94亿立方米。十年一遇丰水年为29.31亿立方米,十年一遇枯水年为11.77亿立方米。另有东江过境客水多年平均径流555.7亿立方米,枯水年为150.8亿立方米。根据现有水利设备推算,枯水年可利用水量为12.4亿立方米。以1980年为例,实际总需水量为10.5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9.5亿立方米,工业用0.2亿方立米,人畜用水0.82亿立方米)。据检测,各河段水质基本达到国家三级地面水标准,个别河段个别污染项目不符国家标准,水质较差,且有逐年发展趋势。

由于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尚未考虑地下水的利用,故缺有关地下水资料。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