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包括哪些
Ⅰ 从1950年以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原因是
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面积无节制的砍伐森林,引起水土流失以及工业发展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气候异常。
Ⅱ 引起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土地资源匮乏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正处在中国第二级地势阶梯东部,有一半以上区域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稳定。本区有大面积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特别是风成沙和黄土的连续、大片覆盖,使地表物质极不稳定。此外,盐碱土分布广泛。
第二,外营力多变,降水不稳定。本区正处在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由亚热带向寒温带过渡的位置。这一方面外营力表现出西北部风力侵蚀、东南部水力侵蚀、北部冻融侵蚀的地域差异来,另一方面,外营力受季风强弱的影响,表现出水力侵蚀的强度和范围的多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水力—风力复合侵蚀、水力—冻融复合侵蚀的叠加与变化。
第三,气候演变,即变干、变暖。北方器测时期降水变化研究表明,整体呈现干旱化趋势,它是本区草原整体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气候变暖,不仅加速了土壤蒸发,而且改变局地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变化的区域分布,加剧区域干旱化,进而加速草地退化和风蚀沙化。
第四、土地受自然力或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衰退的过程。例如,干旱、洪水、大风、暴雨、海潮等自然力,可导致土地沙化、流失、盐碱化等;人类不适当的开垦、乱伐,不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灌溉,农药、化肥使用不当等,会引起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
从上述四方面可知,风力作用为主区域,具有风成沙和沙质土的地段是沙漠化发生的敏感区;水力作用为主区域,具有斜坡(山地丘陵)的地段是水土流失发生的敏感区,其中黄土覆盖的丘陵最为敏感;盐碱性土分布区是盐渍化发生的敏感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草地区最为敏感;三大外营力过渡的地带与地貌斜坡不稳、物质不稳相交错的地带在空间上是吻合的,也正是季风的尾闾区域,是土地流失发生最敏感的地带。
Ⅲ 中国耕地面积少的原因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分析!有什么保护措施?
恒美博视呀
2019年04月18日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为了能满足人口的吃饭问题,划定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但是其面积还是在逐年减少。那么,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保护措施?
一、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
原因一、建设国家占用耕地。
现在正处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国家为了建设道路、城市、工矿、乡村等占用了大量耕地,城郊村旁的优质耕地就减少很多,且工业用地超出合理限度,工业用地规模过大并占据黄金地段,不仅土地产出率低,且污染城市环境。
原因二、农村宅基地占用耕地。
中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耕地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确,宅基地审批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村官成为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实际审批者和受益者,使宅基地占用耕地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原因三、建设开发区占用耕地。
很多地方盲目设立各种开发区,造成了大量耕地的“撂荒”现象,据调查,全国开发区有43%闲置,土地利用率低下,耕地面积正在以惊人的幅度减少,且地方政府建设开发区占用农民大量的耕地,给农民的征地款仅是很低的补偿标准,或者不能到位、克扣、挪用、截留,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问题。
原因四、其他原因导致耕地减少。
由于荒漠化、水土流失,每年都要使耕地肥力降低或丧失严重,导致地力衰竭,可耕地面积减少;有的地方由于干旱缺水,使大量耕地荒芜;我国宜农荒地较少,开垦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还有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启动,导致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
二、我国有什么保护耕地措施?
《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1、数量保护:耕地的数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二是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三是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四是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2、质量保护: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二是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以上是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希望对大家有用。
Ⅳ 造成小麦品质降低的原因都有哪些该如何预防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种子质量有问题。
2播种下种时没达到一定量,种子播种量少。
3播种时土壤湿度小,干旱造成的。
4插种时机不及时,出苗后温度过低没能有效分苗。
除此之外还存在底肥不足,土壤不实漏风漏根,或下种时农药拌种造成的。
小麦品种不好,或土壤耕地整地质量差,或水肥不足,或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田块时也会有所发生。
总之,发生原因多样化,具体要结合自己田间管理情况,使用排除法,确定自己田间发生原因,然后及时加强管理,进行浇水施肥或喷药控制等,以利提高产量。,
Ⅳ 农业会使土地质量下降,土壤养分流失吗
农业会使土地质量下降,土壤养分流失。
一是农业农村形势发生了内深刻变化容。一方面,由于农村常住人口少,农户养殖畜禽数量减少,导致直接施用于农田的人粪尿和畜禽粪便总量减少,而且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益,普遍采用轻型栽培和机耕机收,过分依赖化肥农药,造成耕地中的化学品残留量逐年增加,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是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不足。国家每年投入上百亿元资金改善农业生产能力,但在土壤培肥、耕地质量监测等方面却长期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同各地巨额的土地出让收入相比,耕地质量建设投入显得严重不足。
三是耕地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严重缺失。目前我国没有耕地质量管理方面的专门法规,只是在《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由于缺乏相应的耕地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导致难以对耕地质量进行把关,对破坏耕地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行为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
Ⅵ 是什么导致我国耕地质量普遍偏低
有地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民。
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信息显示,到2015年末,我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20.19亿亩,并且把耕地划分等级,从1~15,质量递减,质量越低,亩产就越少。遗憾的是,虽然我国耕地面积还算不少,但是整体面积都处于9.96等,也就是说,其实我国的耕地大部分都属于中下等品质的。
为什么质量差这么多而且低质量的土地这么多呢?
1、本身全国各地的土地质量就不一致。我国地域面积很广,各地区的气候,光照等各方面自然条件都不一样,这也就让各地的耕地质量从开始就不一样。
2、城市开发确实占了好大一部分高质耕地。这些年,城市发展很快,在好多地方的都存在着城市(县城)扩张较快,扩张,就意味着要占地搞建设,确确实实损失了一部分耕地。
3、退耕还林、还草也是不能忽略的。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也不少,也是有补贴的。当然了,退耕还林的本意是好的,为了维持生态平衡。
4、灾害、污染严重,好地也变差了。经过这么多年,化肥农药使用太重了,好多耕地都都被污染的严重,质量自然就下去了。
5、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复垦出来的耕地,质量真的不高。今年我国对土地整治也下了大功夫,好多以前废弃的地、工厂、宅基地等复垦,但是质量肯定不会特别好的。
6、不少耕地也都是荒山河滩等开荒出来的,整体质量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的让耕地质量变得差别很大。耕地是粮食保证的根本,必须给予重视!我国近年也在扩大高标准农田的规模,高标准农田就是好质量的耕地!
按照给出的各等级耕地分布,优等的土地主要在湖北、湖南、广东;高等的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
Ⅶ 当前,我国耕地不但在数量上减少,其质量也不断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
Ⅷ 世界上的耕地越来越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和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是由光、热、气、水、土等要素构成,通过这些要素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和生物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遭到破坏,就会危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虽有些局部改善,但总体是趋于恶化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我国土地资源趋于恶化及严重紧缺的原因进行简要论述。 土地狭义是指陆地表层,广义是指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经济学上通常使用的是广义的土地;土地资源是指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土地资源趋于恶化,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人均土地占有量越来越少 我国有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占亚洲陆地面积的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有近13亿人口,人均陆地面积不足12亩,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1/3,只有澳大利亚人均土地的1/61,加拿大的1/49,巴西的1/8,美国的1/5。 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1400多万,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这必然使人均土地越来越少,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必须要大力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控制土地资源损失,控制对土地资源的非经济占用。 二、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指水力和风力的侵蚀,把地表土壤冲刷和刮到别处去的现象,使地表土壤丧失,水分消失,严重危害土地。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西部。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是严重。我国城市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即大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毁林毁草开垦、陡坡耕种、耕作技术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的危害是:造成土层薄化,肥力减退,岩石裸露,不能耕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一些地区脱贫;造成河道湖泊淤塞,加剧洪涝灾害,严重危及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建筑物基沉陷、建筑倾斜开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等。 三、土地退化严重 土地退化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恶化,引起土地质量下降和肥力减退。广义的土地退化还包括沙化、盐渍化和石漠化。这里主要是讲土壤的营养性物质遭破坏,引起土地退化,造成土地贫瘠, 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对土地的污染,造成土地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恶化使土地退化。防止土地退化主要是要保护好天然林,搞好植树种草,才有利于净化空气和水源,防止土地退化;特别要加强对“三废”的管理,搞好处理,防止对土壤的破坏。 四、土地沙漠化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成为环境的头号问题。
Ⅸ (2)高质量耕地减少较快
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正式发布。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二次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园地1481.2万公顷,林地25395.0万公顷;草地28731.4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73.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94.2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269.0万公顷。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耕地6107.6万公顷,比重为45.1%;有564.9万公顷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有431.4万公顷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2009年以来,耕地保有面积仍逐年减少(图2-14),尤其高质量的耕地,如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减少更快,2012年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44.9%,比2009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
图2-14 耕地面积变化
专栏5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发布受到广泛关注
2013年12月30日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发布,受到广泛关注,关注焦点集中在耕地面积增加、土地污染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几个方面。
耕地面积增加2亿亩,但普遍认为耕地红线不能松动。一是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大,耕地红线不能松动。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原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安家盛强调,保住耕地红线的压力依然不小,对于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把控不能放松。因为地方政府占用耕地的冲动还是很强烈的,如果说目前的体制上不做大的调整,把控不严的话,地方政府占用耕地的冲动会继续下去,保耕地红线的压力仍然较大;二是耕地红线就是粮食安全红线,耕地红线不能放松。中国土地学会顾问王万茂表示,“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为解决粮食安全划定的,粮食总产量本就是在实际耕地数量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18亿亩耕地红线应该看成是粮食安全红线,耕地实际数量的增减并不能影响保红线的任务”;三是耕地多出2亿亩的背后是耕地质量下降。陈锡文认为多出来的2亿亩是不稳定的,党国英认为城镇化扩展所占用的优质耕地,耕地平均质量没有提高是肯定的,《新浪财经》认为耕地多出2亿亩背后是亩产缩水,耕地质量下降是事实。
对于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经济学家厉以宁深有体会。在其曾经对土地确权试点市县进行调查时,厉以宁发现几乎耕地面积都有增加。他表示,土地重新丈量后耕地面积之所以增加,其原因有四个:一是,承包土地开始时,土地质量有优劣,劣地是经过折合的;二是,机械化耕种使得田埂被拆掉,土地平整,零碎地块相连;三是,田边地头的荒地、低洼地也在被利用,计入重新丈量的面积总数中;四是,此前,出于少缴纳农业税,农民有少报土地的动机。但是农业税取消后,土地可以入股、转包、出租,农民有如实报土地的动机。
Ⅹ 了解家乡的耕地面积在近年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以及增减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耕地数复量减少的原因:制
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矿、乡村等)占用耕地;
生态退耕(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耕地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减少。
我国宜农荒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减少的原因
在上面的基础上,增加:我国人口数量增长量大。
针对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状,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
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
节约用地,少占农田;
注意培肥等,提高耕地质量,防治土地退化;
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
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工矿建设中的、生态退化区的)。
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提高粮食单产。
积极稳妥开发宜农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