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质环境

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质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06 13:16:14

⑴ 石油一般储藏在什么地质构造中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三者比较,天然气的密度回最小,石油次之,水的答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适合密度大的水储存于地层中。
相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水的密度重于石油和天然气,使得两者积聚于上层,而背斜向上弯曲,形成一个不易使石油和天然气散逸至空气中的“储油储气罐”。

⑵ 石油形成的疑问

文中说的“含油层位”,是指现在油气储集的层位,而不是说“生油”层位专,前寒武生油可能性微乎其微,属但是不代表前寒武的地层不能储存石油。
比如文中提到的辽河兴隆台油田,其生油层位是中生的地层,但是下部有太古的风化壳和古潜山,所以石油是新的地层生产,古老的地层储存

⑶ 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质环境中 a,大型稳定地块 b,陆地边缘上的陆坡 c,山前

B b

⑷ 为什么大多石油集中在沙漠

这与沙漠没有关系,石油富集在什么地方与这个地方的古地理环境和内生物丰富程度有关,在沉积盆容地里面,陆相湖盆和边缘海盆都可以形成石油,中东地区虽然现在是沙漠,但是中生代是海洋,塔里木现在也是沙漠,但是古生代是海洋,大庆当然不是沙漠,大庆在中生代的时候是一个大型湖盆,所以现在某个地方是什么地貌与能否产出石油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石油产出层位所属的地质时代这个地方是什么古地理环境。海底的石油天然气的蕴藏量同样丰富

⑸ 石油是从哪里来的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 石油
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⑹ 石油是古代什么在地层中几亿年的变化而形成

是古代的动物和植物的遗体经过亿万年的化学变化而来的。

⑺ 石油一般集中在哪些古地质环境中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⑻ 石油来源它是由于远古动物化石变化的,还是由于地球本身产生的物质

一.石油的成因——有机说与无机说之辩
世界上第一个试图探索石油成因的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他在1763年就提出一个假设:“地下肥沃的物质,如油页岩、碳、沥青、石油和琥珀……都起源于植物。因为油页岩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古代从结果实的地方和从树林里被雨水冲刷下来的烂草和烂叶形成的黑土,它像淤泥般地深埋在湖底……,树脂和石油以它们的(重量)轻和树脂的可燃性表明它们也是同样成因的。”
后来又有人继承和发展了罗蒙诺索夫的观点,形成了石油有机说理论体系,这一假说可具体可概括为: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的动植物遗体变来的。石油一般生成在古代的沉积盆地或浅海和湖泊中,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里堆积了几百米至几千米厚的沉积物,其中埋有许多动植物的遗体;这些生物有机物质经过几百万年的地质变化及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渐转变为无数细小的油珠;油珠再汇成油流,油流则集中迁移到地壳中具有封闭构造的地层中储藏起来,最终形成规模较大的油田。
石油有机成因说自提出以后,地质研究工作者找到了大量的证据,用以说明石油的有机形成过程。
尽管世界上找不到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但绝大多数石油都含有不同数量的碳氢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很容易氧化,在200℃以上便会分解,因而它们只能来自生物,而不可能来自地球内部和岩浆。另外,化学分析显示,石油中碳12富集,碳13较贫。这种碳同位素比例与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相似。
1980年底,一些美国科学家潜入加利福尼亚湾瓜伊马斯海盆,考察那里的海底热泉,无意中目睹了在高达600℃的热泉作用下,堆积在这里承受着海水和地层巨大压力的有机沉积物,就像处在石油厂的裂变设备中一样,正在分解裂变成石油。
瓜伊马斯海盆的这一发现为石油有机成因说提供了现实证据,同时也修正了有机成因说的一些推论,它说明石油的形成不一定要经历上百万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要埋藏到上千米深的地下才能形成。
尽管有机成因说日臻完善,但随着石油地质工作研究的深入,一些不利于有机成因说的证据渐渐显现出来。人们注意到,在世界上已发现的3万多个油田中,有8个特大油田占了全部储量的一半左右。如果说石油是由动植物演变而成的,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虽然不均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但绝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别。
人们还注意到,有些油田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很深,而且越往深处成油条件越好,油气的产量高、压力大,似乎在它的深部有源源不断的油气供给。
颇有意味的是,当初在勘探中国南海地区的油气藏时,一些西方的石油公司从有机成因观点出发,在分析了当地地层中一系列有机指标后,断言这里不可能生成供大规模开采的石油矿藏。而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南海地区打出了一个又一个高产油气井。
因此,在过了一个世纪之后,石油成因的无机说在学术界应运而生,它最早是由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于1876年提出来的。他在实验室看到水与金属碳化物(碳化铁、碳化铝)能在高温高压下起化学反应,生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受此启发,他提出一种假设认为,地球上有丰富的铁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可以化合成大量的碳化铁,以后又与过热的地下水作用,遂生成碳氢化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沿地壳裂缝上升到适当部位储存冷凝,即形成石油矿藏。
“碳化说”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曾流行一时,然而,地球内部是否存在碳化铁,却是一个未知数;再者,即使存在碳化铁,地球内部的高温却又使水无法到达,这样就不会产生水和碳化铁的化学反应;更何况石油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水和碳化铁的简单反应不能形成如此多样的成分。由于存在着如此多的疑点,所以门捷列夫的假说流行了一个时期后就被人们抛弃了。
继“碳化说”之后,1889年俄国的索柯洛夫提出了石油成因的“宇宙说”。他认为,地球在诞生伊始尚处于熔融的火球状态时,吸收了原始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随着原始地球不断冷却,被吸收的碳氢化合物逐渐冷凝埋藏在地壳中,于是形成了石油。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在宇宙中发现了大量的有机物质,有力地支持了宇宙说。碳氢化合物不仅见于一些行星的大气里和彗星的彗核中,有的甚至可以构成巨大的分子云。在陨石中,人们还找到了更复杂的有机物。它们显然与生物作用无关。这些事实说明,许多有机物完全可以通过非生物途径获得。
在以上发现支持下,现代主张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研究者认为,在地球形成早期,后来生成石油的有机物便以甲烷及其他碳氢化合物形式参与了地球的组成,后来在地球内部热力和压力的促使下,它们从深部释放出来,在某种有利的环境下进一步合成变成了石油。至于石油中含有的有机质,无机成因说的主张者们认为,那是原生石油在运移过程中受到了有机物的污染,从而造成了石油成分的复杂化。同时,他们也不否认一部分石油可能来自生物,但大量的石油则来自地球的内部。
但是,还是有反对者指出,索柯洛夫的观点有一个先天不足,他们认为地球形成时的大气与现在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氢化合物,即使有的话,遇到高温熔融状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高尔德,站在无机说的角度批驳有机说时说,世界上油矿的规模比其他任何沉积矿体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气储量也比原先根据生物生成说估计的高出数百倍之多;最难以解释的是许多油气田中含有大量的氦,但生物对氦的浓集不起任何作用;再有,生物作用无法说明世界油田分布高度集中现象(指中东)。
围绕着石油成因,有机说与无机说的争论已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因此上说,关于石油的形成问题,至今难以定论。
二、石油——来自5.8亿年前的太阳系灾变
本文站在太阳系演化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假说认为,5.8亿年前太阳系发生了一场灾变,地球俘获了大量的星云气体,继而通过无机过程形成了石油矿藏。
5.8亿年前,宇宙中有一星云状物质团撞入太阳系,引发了一颗类地大行星发生了爆炸。这一星云体裹杂着爆炸碎块进入了地球运行轨道,其中一少部分物质,在地球万有引力的吸引下,环绕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地球上最原始的大气。刚刚形成的地球大气极其浑浊,外层温度较低,主要以星云体的化学成分为主;而内层温度较高,主要以行星爆炸后的尘土颗粒和金属元素为主。经过几百万年,大气层在散失热量后逐渐冷却。大气中的高熔点物质和比重较大的物质陆续向地面降落,尘土颗粒形成了地表沉积岩石层,金属元素则形成了各种金属矿藏,而外大气层中的星云气体降落于地表后,形成的就是石油矿藏。
由于彗星也是由星云气体演化而来,因此石油应与彗星的化学成分相近或相同。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确定彗星的化学成分有:氢(H)、碳(C)、氧(O)、硫(S)、碳氢基(CH)、氨基(NH)、羟基(OH)C2、氰基(CN)、一氧化碳(CO)、氨基(NH2)、水(H2O)、氰化氢(HCN)、甲基氰(CH3CN)等。地球原始大气中也同样含有这些物质,它们就是形成石油的原始材料。当这些物质沉降于地面后,在刚刚形成不久的沉积岩石层中液化、流动、汇集,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石油矿藏。
从石油的储藏地方来看,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田有99%以上产生在沉积岩中。无论在古老的沉积岩中,还是后期形成的沉积岩中,都普遍含有类似石油成分的分散碳氢化合物。更为有趣的是,许多油气藏与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相伴,在勘探金属矿时,有时会钻出石油,钻石油时,却发现了金属矿床,这一现象对有机说来说是无法解释的。
本文提出的石油成因说与索柯洛夫的观点很接近,同属于石油成因的宇宙说,只不过本文的观点更名副其实些。两者区别之处在于,石油的形成时间不同,产生机制各异。索柯洛夫认为石油形成于地球诞生时的46亿年前,而本文则认为石油形成于5.8亿年前。索柯洛夫宇宙说认为石油是熔融状态的地表岩层吸收了原始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而形成;而本文则认为石油是由5.8亿年前原始大气层中的碳氢化合物降落地面冷凝而成,因此它不存在索柯洛夫学说所面临的理论困难。
油气田中氦元素的发现,可以说是宇宙成因说的一个最有利佐证。氦是宇宙中丰度仅次于氢的一种元素,在星云体中存在比例很高。但是,地球上氦元素的存在比例却是极低的,人们最早发现氦元素,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太阳的大气中,可见氦在地球上是极其稀有的。然而,人们在许多油气田中却发现了大量的氦,这是以往有机说和无机说都无法解释的。这一发现证明,组成石油的物质只能来源于宇宙。

⑼ 现在的石油是远古的什么得来的

传统理论认为:煤是远古时代的繁盛的植物及其堆积物在地壳变迁中被埋在地下,经过长期高温、高压的复杂碳化过程而形成的;石油和石油气是古代湖泊及海洋中的动物、微生物及其沉积物被地壳变迁埋于地下,经过长期的高温、高压地质作用而形成的。该理论的证据是:在煤炭中发现了植物的枝、杆、叶等碳化标本。 该理论只是表象性的理论。问题的实质需要再认识,再探讨。 地球的地壳内,电磁场量级高,并含有丰富的碳、氢、(氧)元素及其同位素。在一些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层次中,丰富的碳、氢离子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频繁进行着电化反应,不断生成气体烃(石油气),大量的石油气的堆积就形成油气藏。在以后的电磁场变换中,因为电场减能,磁场增能,温度下降,石油气被冷却、压缩,失氢,逐渐向液态烃转化;经过漫长的失氢和液化过程,逐渐演变成粘稠的原油。粘稠的原油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中进一步降温和失氢,逐渐转化成固态的煤炭。在石油气、原油的生成过程中,少量的氮、氧、硫参杂反应中,使石油气、石油、煤炭中含有少量的氮、氧、硫等元素。 地球早期的电磁场量级较高,地壳内的碳、氢元素及其同位素特别丰富,在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中,化合生成石油气的条件好、机会多,地球上的多数煤田,都是那时候的油气田转化来的;较晚时期形成的油气藏都转化成了原油藏,年代越久,失氢越多,原油越粘稠。 在石油气、石油、煤炭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地壳变迁过程(如地震及火山爆发),如果动、植物被埋在油气层、原油层及煤层中,便产生碳化现象,这便是煤层中存在动、植物标本的原因。有的油气层、油层、煤层在地壳变迁中被分割、移位、严重变形。 该理论的证据有三: 其一,宏观电场效应,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层次在地面促发草原和森林天然大火,印度洋水面大火燃烧。其二,在几十年前钻探无结果的地方,近几年却探出了丰富的石油气,说明石油气是近几十年内生成的。 其三,普通汽油加氢,可使气油优化;煤粉在高温高压的特殊条件下加氢,可以产生类似原油的油状物及石油气,从而提炼汽油。 认识到石油气、石油、煤炭的形成过程,使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时间估计有了一定的乐观感。但,也不能太乐观了。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不过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所以新生油气藏将成为重要能源。海城大地震及唐山大地震的孕育阶段,渤海湾地区地壳内的电场活动是形成该地区油气藏的重要时期。 原油藏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几千年,几万年以上),因为人类对石油的用量和开采逐日增多,所以,石油危机将在今后五十~六十年内发生。 煤的形成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百万年以上),大量的煤田已被人们开采枯竭,所以煤炭危机将发生最早。 认识了石油气、石油、煤炭的成因,我们便知道了寻找它们的方法,特别是有了寻找和发现新生油气藏的理论和方法。 原油进入煉油厂后进行脱水,去硫后,加温进入分离塔在不同温度下分馏出汽油,才油,煤油等成品油,剩下的重质油还可经裂化,加氫等工艺再加工成轻质成品油。根据不同性质原油最后还可生產沥青,重油等产品。

⑽ 有天然气和石油的地质环境下是怎么样的

1、并不像你说的地下存在储存石油的“油海”,大家知道,岩石中存在许多孔隙和裂缝,而石油和天然气就是赋存在这些微小的孔隙和裂缝空间里的,而不是像地下油库一样直接抽取。石油的开采先是利用地层原始的地层压力让石油从井口喷出,即“自喷”,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再采用向地层中注入水的方法,将油气驱替出来。
2、天然气是经常和石油伴生的,也有不和石油伴生的。天然气的产状主要有气藏气,气顶气,溶解气和凝析气。你说的和石油混在一起的主要是指气顶气和溶解气。首先,气顶气是和石油并存的游离气,由于密度小因此位于油层的上方。而溶解气则是溶解在石油或地层水中的天然气,经开采到地面后,经油气分离即可。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气,只要地层封盖的条件好,钻井时保护好的话是不会存在漏气的情况的。
3、液化气的确是炼油的产品,但是成分和一般的天然气略有差别,液化气是在石油炼制过程中由多种低沸点气体组成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主要成分是丁烯、丙烯、丁烷和丙烷。而天然气的主要组分是甲烷。天然气并不是不可以像液化气一样罐装,若罐装的话首先要将天然气液化,这样既增加了成本,又不便于大量的运输。而采用管道运输的话就要方便的多了。
这些只是比较粗略的回答,谢谢对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关心。若想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看一些这方面专业的书籍。
希望能帮到你!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