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在哪些地质条件下最容易发生滑坡
A. 在什么样的地区什么样的环境下最容易发生泥石流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不合理开挖
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二、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lO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三、滥伐乱垦
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环,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B. 发生滑坡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一、滑坡发育的岩土条件
有些地层是很易发生滑坡和经常发生滑坡的,这些地层分布区内的滑坡往往成群出现;与此相应,一个滑坡广布的区域内,一 定可以发现发生滑坡与某些地层密切相关。通常把这类地层称为“易滑地层”。事实上这些地层不仅本身容易发生滑坡,而且它们的风化碎屑产物也极易滑动,甚至覆盖在它们之上的外来堆积层也容易沿着这些基岩面或风化碎屑产物顶面发生滑动。
常见的易滑地层有黄土、红黏土、昔格达组地层、泥岩及砂页岩互层、煤系地层、千枚岩及板岩地层等。
二、发育滑坡的地质构造条件
土体或岩体要发生滑动,首先必须与其周围的土体或岩体分离。滑坡的滑动面一般总是首先沿着岩(土)体中的软弱结构面、 潜在的软弱面和薄弱带发展而来的。可以发展成为滑动面的主要软弱结构面有:不同岩性的堆积层界面、覆盖层与基岩的界面、缓倾的岩层层理面、软弱夹层面、被泥质及黏土充填的层理与裂隙面、缓倾的大型节理面、某些断层面及断层泥形成的界面等。
三、滑坡发育的地形条件
凡是有斜坡的地方就有可能产生滑坡,滑坡发生的有利地形是山区。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有利于发生滑坡。据统计,坡度大于100、小于450的斜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当斜坡上的易滑地层为软弱结构面所切割,与周围岩(土)体的连接减弱或分离时,斜坡前方的空间就使控制坡体滑移的软弱结构面暴露并使坡体得以剪出,这样的临空面称为有效临空面。 否则,即使存在临空面,但没有暴露出软弱结构面或坡体无法剪出,也就不可能成为滑坡的有效临空面,也就不可能发生滑坡。这样的临空面称为一般临空面。
C. 面哪些是容易发生滑坡的地形
下面哪些是容易发生滑坡的地形?( )
六角形地形
不规则梯状地形
圈椅状地形,阶梯状斜坡
答案:不规则梯状地形 圈椅状地形,阶梯状斜坡
D. 什么样的地质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地震。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E. 哪种环境或者情况下容易引发山体滑坡
引发山体滑坡的方式有很多,我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来简单说说
内因分为植被,人为,本身地质,外因为自然灾害;
1. 山体上植被如果长年气候恶劣,植物稀少会导致山体内部空有土囊,却没有将他们相连的‘根茎’,这就好像一个人空有皮囊,却没有筋骨一样,变得十分松软,容易掉下去!山体稍微遇到些小雨,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发生山体滑倒,严重时可导致整块的山头滑落;
内因和外因往往不可能单独的出现,每次出现都是伴随好几个原因,内因与外因经常同时发生导致山体滑坡,所以如果真有山体滑坡,也是当地人长时间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的,这是自然给予他们的惩罚!如今的世界,山体滑坡不再像以前那么严重,除了贫困山区,经济得不到缓和还时有发生以外山体滑坡以外,现在国家,都有技术支持可以在山体上种植草皮,人为进行维护,加固,如今人们的意识也得以加强, 这也代表人类文化已经逐渐进步,已经会克服各种困难
但是,大自然的力量依旧不可忽略,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要遵循自然法则!
F. 地理中怎么分辨某种地形容易产生滑坡还是泥石流
相同点:地势较陡(山区等);地质不稳定(山体松动)。不同点:地表内琐屑物质多;植被稀少;(短时期容)降水量大;山谷地带等容易发生泥石流。山脊地带等容易发生滑坡。其实,两者发生的条件大都相同。泥石流要有水,滑坡不需要水也会发生。而水大都流向山谷,所以只有山谷才有泥石流,而山脊处山体凸出,重力大,加之陡,附近有开矿爆破,山脊处修路等都可能引发滑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G. 什么样的地质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地
你这个问题感觉不太对,准确的将应该是什么样的地貌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泥石流的易发地貌主要集中在沟谷等具有汇水条件的地方
而滑坡 可能发生在一切具有临空面的岩土体上
H. 滑坡产生的主要条件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
你自己可以去看网络全科啊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 滑坡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谢谢,望采纳。
I. 滑坡区地质条件
滑前的滑区范围内只有靠近大坝的地区有3个勘探孔,岩滑发生后,在坍塌体上打了18个以上的钻孔,并详细研究了已暴露的滑动面地质情况。
岩滑区由道格统基底及麻姆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组成(图4.1),岩层构造类似椅形,上部椅背,岩层走向EW,向N倾斜,倾角45°~50°。椅子的座部,走向SN,向E倾斜,倾角在滑坡两侧,为18°及20°,中央部分接近水平。椅背与座部过渡段倾角是突然变化的。
图4.1 瓦央峡谷左岸的理想地质剖面
区域岩层共有4种建造。层厚约1000m。建造A由灰岩组成,在坝下游出露。在滑坡范围内,建造B最大厚度350m。由鲕状灰岩组成,有的已白云岩化,本建造属道格统,是发生大部分岩滑的基床,岩层是刚性的,不易变形。建造C,厚230~350m,主要为结核灰岩,或燧石灰岩,偶夹有薄层泥灰岩,滑坡体基本上由本建造构成,建造C层共分8层(图4.1)自下而上为:1麻姆层;2上麻姆层;3~5为下白垩统;6~8为上白垩统。其中1、3、7单层厚度5~20cm,易于变形。建造D,不在滑坡范围内。
在滑坡体中岩层的层理与层面节理很重要,建造C下部岩层的层面节理间距仅为5~15cm,约60%的滑动面与层面和层面节理重合。1960~1963年,调查岩石滑坡的地质学家怀疑道格统与麻姆统组成的接触面是个可能的滑动面,布格伊利的详细调查指出:滑动面不在接触面处而是在稍高的地方切入麻姆统的内部。
岩体中的主节理是走向SN的垂直节理,成为岩滑的上下游(东西侧)边界。
新近纪以来的喀斯特作用,使得灰岩内地下洞穴很发育,地表有不少落水洞,地表水很易下渗。
更新世冰川的冰蚀作用刨削去数百米厚的岩层。形成宽浅河谷。冰期后河流强烈下切形成深度超过300m的V型河谷。瓦央河在坝上游切过一个向斜褶皱,向斜轴向大致为EW向。两岸岩层向河谷倾斜。
大量的岩层蚀去,使得岩体表部产生御荷裂隙,许多裂隙平行于谷壁,裂隙带厚度达100~150m,分离出来的岩板厚约9m。
滑坡发生后,根据打在滑坡体上的钻孔资料绘制的地质剖面,其剖面位置如图4.2。
滑坡后打的钻孔中发现滑动面以上有几米厚的糜棱岩或破碎带,主要由砂、粉土与粘土组成,其中粒径小于2μm部分的粘土矿物约35%。1960年坝址勘探孔没有报道过这个糜棱岩带。
图4.2 瓦央岩滑体地质图
层面节理间有极薄的泥化物,肉眼估计粘土矿物约占16%,X光衍射得知主要为蒙脱石。这些泥质薄片在高压下高度固结,显得很硬,浸水不溶解,并不变成塑性,节理面粗糙,泥质薄层分布少,因此认为它不影响稳定性。
坝址区曾在固结灌浆前后测过岩体震波速度,在滑坡发生前两年,观测到波速突然降低,短期内纵波波速从5000~6000m/s降至为2500~3000m/s。可能意味着边坡岩体逐渐破坏。
J. 山体滑坡,一般山的哪一面更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我国的山区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尤其是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回部的山区滑坡、泥石答流很多,泥石流发生更频繁。
地质结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降水是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形成的三大原因。其中降水是最活跃且多发的自然促发因素,很多山体滑坡都是由连续降水、强降水直接诱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