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是石油地质条件

什么是石油地质条件

发布时间: 2021-02-06 07:53:42

㈠ 石油的开采基本条件是什么

石油开采是即地震勘探、钻井完井交井以后,将原油从地层中开采出来进入油气集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资源能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现有油田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不具备充足的天然能量补给条件,而且油田本身的能量不足以长期维持采油的需要。在工业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逐年增加的今天,保持科学的较高的采油速度和较高的原油采收率尤为重要。 石油开采受着区域地质条件的控制,并分布在含油气盆地之内,含油气盆地是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受同一构造格局控制的,具有共同发展历史的统一沉降区。原油开采是集采油、井下作业、注水、集输为一体的工艺过程。建国前我国仅有以玉门油矿为代表的工艺比较落后的一些小油区。对石油大规模勘探开发是从建国后六十年代大庆、大港、胜利、辽新等大的油气田。油气田遍布全国,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无论是生产工艺和石油开采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是,由于四十多年的原油开采,造成老油区资源能量的严重不足,给地面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这些矛盾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引起了我们对石油开采过程中特别的关注。因此节约和利用资源、能源、降低消耗,在石油开采过程保护好环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简单的工艺过程 石油开采方式有自喷采油和机械采油,自喷采油是由于地下含油层压力较高,凭其自身压力就可以使原油从井口喷出的采油方式。机械采油则是利用各种类型的泵把原油从井中抽出,目前我国石油开采以机械采油为主。不同的地质情况不同的油品性质采用不同的机械开采方式。对粘度小于50毫帕斯卡.秒,密度小于0.934的原油(称为稀油),一般用常规开采。对粘度大于50毫帕斯卡.秒,密度大于0.934的原油(称为稠油),一般用热力采油,即采用热蒸汽吞吐、掺稀油及伴热的采油方式。以辽河油田为例,气候寒冷是北方冬季的特征。油质除一部分稀油外,大部分油质为稠油和特稠油,由于原油重质成份多,粘度大,相对密度大,在油藏条件下原油几乎不能流动,无法用常规的方法开采,给生产和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油田采用热力采油、稀释、乳化降粘方式开采。 稀释开采:即将一定量粘度小的稀油加入稠油中,降低粘度。 热力采油:即蒸汽吞吐、蒸气驱,就是对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气,加热油层里的原油,使原油的升高,粘度降低,增加原油的流动性,推动油层里的原油流向生产井。另外注入蒸气对油层加热后,蒸气变成热水流动,置换油层里原油滞流空隙。原油受注入蒸汽加热,其中轻质成分将气化,烃体积膨胀也会将原油推流到生产井。 乳化降粘:即将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混入稠油中,并在油管和抽油管表面上形成亲水的润湿表面。 大大降低油流时的阻力,使油能够正常开采出来。 二、 塬油开采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分析 由于石油开采是一个从地下获取资源的过程,地质条件及地下的情况是石油开采中的决定因素。虽然石油开采是最终获取资源的活动,但是各种相关工艺如钻井。各种井下作业等对石油开采的地下地质情况。地面有直接的联系的影响。因此在考虑环境时也应做为石油开采的环境因素一并考虑。同时考虑了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六个方面。 1. 石油开采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包括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2. 资源能源的使用在工艺的各个环节中都会涉及到,为方便分析,作为总的环境因素来考虑。 3. 原油做为石油开采的特征污染物在每个工艺中也都会涉及到,因而也作为总的环境因素来考虑。 三、 主要生产过程的一些说明 1. 石油开采企业应对采油生产之前的钻井和采油生产中的各种油井作业的相关方提出的管理要求,在各种设计中应了解施工中的基本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国家对它的法律法规要求。并在预以充分的注意,采取事先预防。由于石油开采涉及地面环境和地下地质情况,从钻井到采油,井下作业,外输都存在泥浆处理、油品泄漏、原油落地。原油脱后水回注、烃类挥发,化学品药剂使用,有害固废处理、井喷、火灾等重要环境因素,如果逢值讯期控制不好,一旦事故发生就会导致大气、水体、土地、养殖业等的污染,伴随而来的就是环保纠纷经济赔偿,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遵守法律法规等。 2. 在原辅材料的选择上、施工的设计上,都要求符合清洁生产,尽一切努力考虑清洁的工艺技术,使用无毒无害的清洁原材料,清洁的工艺流程、清洁的节能设备,以避免在生产过程中,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的损害。应该预防在先,作为污染预防不能只采用末端治理,应在生产的源头考虑预防污染的问题,并在生产过程中,各种工艺、各个环节都应考虑清洁生产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全过程控制。 3. 对有毒有害化学品等,在钻井、采油、井下、集输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要求按照MSDS的要求分类存放,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尽量采用危害小的化学品,以免造成对人员损害和环境的污染。 4. 工艺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在石油开采中,由于特定的地质条件,原油从地下开采出来后输出时,在井口、集转站及长距离输送都需加热。因此动力系统、能源消耗都需要重点考虑,采油过程中能源消耗是比较大的,在考虑生产成本时应计算在内,降低能耗,合理使用能源是石油开采的主要指标之一。 5. 石油开采是资源的开发,资源消耗同样非常重要,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原油泄漏、原油落地、油泥产生不但增加各种费用,使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赞成了环保工作的难度,目前各采油企业都注重了对资源消耗的控制,一是把资源消耗做为消耗定额主要指标之一加以控制考核。二是大搞综合利用,减少浪费以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四、 应急准备和预防措施 从石油开采、井下作业、集输,在任何一个环节中,均不能松懈,安全、环保第一的问题。必须要有组织保障,要有灵活的可操作的指挥系统和一定的应急准备程序,当然首要的是预防为主,绝对控制事故发生,其次是出现紧急情况时,应尽早消除或将其控制在最低限度。这就是石油开采企业的安全环保预防的主要对策。 石油开采是被公认的有毒有害、具有污染、井喷、火灾性质的危险企业,因此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了至关重要。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设计上已考虑了紧急情况,虽然都有应急的准备,一旦事故发生都有应急措施,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必须要求全体员工有比其他企业更强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安全、环保第一的思想与生产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㈡ 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一)烃源岩条件

1.有机质丰度

冀中地区有机质丰度的分布表现出不均一性。北部京101井区丰度值普遍偏高,其雾迷山组第八岩性段的深灰-灰黑色白云岩其TOC为0.18%—0.33%,氯仿沥青“A”含量(76—109)×10-6;洪水庄组黑色页岩的丰度值是本区最高的,其TOC为0.30%—1.12%,氯仿沥青“A”(86—106)×10-6,与燕山西段相同层位有显著差别;铁岭组灰色-深灰色白云岩 TOC含量0.08%—0.48%,一般0.28%—0.43%,氯仿沥青“A”(54—347)×10-6;下马岭组有机质丰度与燕山西段相同层位相比要差许多,其TOC仅为0.36%—0.73%,氯仿沥青“A”为(91—287)×10-6,但仍为本区仅次于洪水庄组的烃源岩。

除冀中北部外,其它地区有机质丰度相对偏低(表6—14)。高于庄组有机碳含量0.09%;雾迷山组TOC值平均为0.07%,氯仿沥青“A”87×10-6;铁岭组白云岩平均有机碳0.17%,氯仿沥青“A”121×10-6

表6—14冀中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图6—6冀中地区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简图

以京101井剖面为例,地化分析结果表明各烃源岩成熟度均较高,至少进入高成熟阶段。

下马岭组:Tmax主要介于480—490℃之间,HI均小于20,A/C为2.5%—8.0%,显示了较高的成熟度,因而认为处于高成熟阶段中-晚期。

铁岭组:Tmax值介于485—501℃之间,HI亦可达13—15,又有较高的沥青“A”含量。干酪根在镜下呈棕褐、褐色、黑色,干酪根红外光谱图上2920㎝-1和1460㎝-1峰近于消失,故认为其热演化程度也达到高成熟阶段中、晚期。

洪水庄组:H/C原子比0.24—0.46,Tmax介于525—549℃之间,可能进入过成熟阶段。

雾迷山组(雾四段):Tmax介于485—503℃之间,HI亦可达到6—17,A/C为2.8%—5.5%,其演化程度低于洪水庄组,但略高于铁岭组,达到高成熟阶段晚期。

古地温研究表明,本地区有机质进入成熟期的时间较晚,到二叠纪末时,各烃源岩层地温低于门限温度10.8—19.3℃,都没有成熟。早第三纪末各烃源岩层地温达到82.6—90.3℃,超过门限温度27.4—37.2℃,说明本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进入早第三纪后才开始大量生油。早第三纪以后,本区的中、新元古界烃源岩基本处于深埋地下的状态,地温逐渐增高,有机质不断演化,到晚第三纪末,烃源岩层地温达90.0—97.7℃,表明有机质演化到高成熟阶段早期或中期阶段(郝石生等,1990)。

(二)生储盖条件

(1)高于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组合:主要生油岩为高于庄和雾迷山组.在冀中平泉双洞背斜雾迷山组发现多处原生油苗,冀中任28井也在封闭的晶洞中发现了原油,经分析与双洞油苗相似,证明其自身可以生油。从生油指标看,冀中地区雾迷山组平均有机碳0.07%,沥青“A”87×10-6(不包括京101井),而北部京101井指标最高,有机碳0.18%—0.33%,平均0.26%,沥青“A”(76—106)×10-6,平均92×10-6。高于庄组仅马64井作过分析,其有机碳为0.09%,沥青“A”544×10-6。白云岩缝洞发育,特别是在冀中中部雾迷山组顶部剥蚀面,已被大量钻井证实为一好的储集层。洪水庄组为一套黑色页岩,是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发育于霸县以北,厚0—72m,由南向北增厚。

2.洪水庄组-铁岭组-下马岭组组合:洪水庄组及下马岭组以暗色泥页岩为主,据京101井分析,有机碳平均值分别为0.85%和0.49%,沥青“A”分别为94和200×10-6。铁岭组以白云岩为主,冀中地区平均有机碳0.17%,沥青“A”121×10-6,其中以北部最高,京101井平均有机碳0.31%,沥青“A”185×10-6,是冀中地区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的,这与冀北平泉于该组中发现油苗最多一致。白云岩质纯,裂缝较发育,顶部风化壳淋滤溶蚀孔发育,储集条件更为优越。上覆的龙山组、下马岭组页岩为良好的盖层,因此这是一理想的生储盖组合,这一组合主要分布在武清-霸县一线以北。

(三)构造发展与原生油气藏的关系

1.冀中地区几个主要构造发展阶段

本区从中元古代至新生代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运动形式的发展阶段。

(1)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的升降运动阶段:冀中地区从中元古代至中奥陶世为相对稳定的整体沉降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此后整体上升,使沉积间断了1.3亿年,到中石炭世才又大面积沉降,接受了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至陆相沉积。本阶段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如蓟县纪末的芹峪运动,青白口纪末的蓟县运动以及奥陶世中期以后的大规模造陆运动。运动的性质主要以区域升降为主,没有明显的褶皱变形,因此对冀中地区的构造格局没有大的影响。

(2)中生代褶断运动阶段:本时期构造运动强烈,其特点主要以褶皱、断裂为主并有岩浆活动。冀中平原四周边缘的构造体系也主要形成于这一阶段。同时在冀中平原内部形成了以大兴-牛驼-高阳-宁晋-广宗为主体的一个大型背斜隆起带,称中央隆起带,长轴北东-北北东向。这个隆起带在印支期已具雏形。从钻井揭示的情况来看,中生界仅分布在隆起的两侧及南北两端。西侧主要分布在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凹陷,称西部凹陷带;东侧分布在武清-大城-邱县一带,称东部凹陷带。而沉积中心主要受北西西向的断裂控制,如武清凹陷受宝坻断裂控制;临清坳陷受大名断裂控制。白垩纪时期运动十分强烈,主要以褶皱为主,除中央隆起带进一步加强以外,在东部凹陷带沿天津-沧州-武城一带形成复式背斜隆起带——沧县隆起,在西部凹陷形成无极-藁城背斜带,而在中央隆起和沧县隆起之间,形成了武清-文安、里坦-阜城、南宫-邱县向斜带,与此同时,沧东、沧西、大城东等与褶皱平行的北北东向断裂开始活动。

(3)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断裂发育阶段:是冀中坳陷的主要发育阶段。燕山期形成的褶皱隆起,使地形起伏明显,因此早期(晚白垩世-早始新世)沉积物常以山麓洪积及河床冲积相粗碎屑为主;晚期北北东向正断层增多,并向纵深发展,造成断陷和块体翘倾,沿大断裂往往有玄武岩喷溢,使燕山期形成的背斜遭到破坏,如沧县复背斜,由于沧东、沧西断裂的活动,变成以单斜为主的块体。中央隆起带的南北两端由于牛东断裂、河西务断裂和宁晋断裂、新河断裂的活动,分别使北端变为西倾单斜,南端变为东倾单斜,而断裂的下降盘成为断陷,沉积了河流-湖泊相的碎屑岩,发育了一套生油建造,成为新生古储的潜山油藏的主要油源。

(4)晚第三纪-第四纪微弱升降运动阶段:断裂趋于消失,结束了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代之出现以区域沉降为特点的坳陷式盆地,普遍接受了河流相为主的碎屑沉积。

上述发展对油气的生成、聚集和保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第二和第三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油气生成时间与圈闭的形成、破坏的相互关系上。

2.构造发展与油气的关系

根据郝石生等(1982)用大地热流值计算的不同层系的古地温梯度,计算出各地的古地温,进而推算生油岩大致成熟时间。从各时代生油岩成熟时间表(表6—15)上可以看出:

表6—15冀中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成熟时间

中生界沉积发育区的石家庄、武清、临清地区,元古界生油岩多在中生代以前成熟,早于燕山期圈闭的形成,配置关系不好,不利于油气的保存。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断块运动除使燕山期形成的背斜圈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少量成藏的元古界成熟油气进一步遭受破坏。新生代的继续沉陷以及地温梯度的增加可造成元古界的油气进一步演化,元古界所生成的油气可能演化变质,故该区总的来说不利于元古界油气的保存。

缺失早第三纪沉积的沧县隆起,元古界生油岩于石炭、二叠纪成熟至中生代达到生油高潮,与燕山期的构造圈闭相配置,在适当的封盖条件下其自生型油气藏有可能保存下来。

缺失中生代沉积的中央隆起带,元古界生油岩大部在石炭二叠纪沉积过程中成熟,但成油后长期隆起遭受剥蚀,使隆起较高的地区如高阳背斜轴部分元古界地层剥光,失去盖层,油气逸散,至燕山运动背斜圈闭定型后,油气已保留无几。

(四)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的探讨

1.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不外乎生、储、盖、运、圈、保等几项内容,对于古老的碳酸盐岩原生油气藏,以上要求条件更高和更严格,对华北来说最主要的是生油条件和保存条件。

(1)有机质的丰度:中、新元古界由南向北明显增高,这显然与该时期的沉积中心在冀北坳陷有关,故在选择勘探目标时,首先应确定在有机质丰度较高利于生油的北部地区或中部地区。

(2)保存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盖层条件,二是构造圈闭条件,着重于燕山期形成的背斜圈闭经早第三纪断块运动后的完整程度。冀中地区除中部以外,大部地区存在下寒武统及石炭二叠系两套区域性盖层,另外在冀中北部还有洪水庄组及下马岭组页岩作盖层,南部馆陶-堂邑一带奥陶系所夹石膏层是最理想的盖层。本区燕山期形成的主要构造有高阳背斜、无极-藁城背斜、沧县复背斜、刘村背斜、馆陶和堂邑背斜等,这些背斜在早第三纪断块运动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坏最甚的是沧县复背斜,其主体仅保留了一个半背斜形态,其次是馆陶、堂邑背斜,被切成地垒状。保存最好的是高阳背斜和无极-藁城背斜及刘村背斜。但与盖层条件配置较好的构造仅有无极-藁城背斜及馆陶背斜,下古生界之上有石炭二叠系或中生界覆盖,其余多被第三系地层所盖,这对前第三纪生成的油气有逸散的可能。至于非背斜区,一是牛南断裂以北的西倾单斜断块区,一是衡水断裂与清河断裂之间的东倾单斜断块区。这种单斜断块对中生代生成的油气有破坏作用,只有在早第三纪及其以后生成的油气有形成“古生古储”潜山油藏的可能。

㈢ 石油地质特征

一、生油条件

江汉盆地构造发育的两个断陷阶段的中、晚期和两个坳陷阶段的早、中期,分别发育了各具特点的生油层系,即上白垩统渔洋组、古新统沙市组上段、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及上始新统至渐新统下部潜江组等生油层系。现仅就新沟嘴组下段和潜江组两生油层作简要介绍。

下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为构造拗陷阶段的沉积,生油层分布面积广,为8649km2,但厚度薄,一般150~300m,最厚350m。平面上,生油层厚度具有北薄南厚,东薄西厚的特点,缺乏明显的生油深洼陷,相对以江陵凹陷的梅愧桥-虎渡河-资福寺向斜带,潜江凹陷的周矶-总口向斜带及沔阳凹陷的峰口地区,生油层较厚。

上始新统至渐新统下部潜江组生油层属第二个断陷-坳陷构造旋回沉积,由于差异沉降,发育了咸淡水介质两种环境沉积的生油层。据统计,潜江组暗色泥岩分布面积8590km2,总体积为4415Gm3。由于盆地后期回返抬升作用不均衡,平面上形成7个孤立的成熟生油岩分布区,总面积1459km2,体积为610Gm3

以潜江凹陷为例,潜江组和新沟嘴组生油层地球化学特征仍有一定的差别,比较而言,潜江组有机质丰度高,达到较好-好生油岩级别,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新沟嘴组有机质丰度虽不及潜江组,多达到较好-较差生油岩级别,母质类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为主。

由于剖面岩性不一,潜江凹陷不同层系生油岩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有别。新沟嘴组主要为砂、泥岩剖面,地温梯度较高,平均每100m为3.1~3.5℃;潜江组盐韵律发育,地温梯度较低,平均每100m为2.7℃。

江汉盐湖环境,水介质含盐度高,易于形成强还原条件,十分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且盐系沉积速率大(达0.32mm/a),使生油层迅速掩埋,烃类转化率很高。因此,仍能生成较丰富的石油。

二、储油条件

江汉盆地储集层以砂岩为主,还有泥灰岩、白云质泥岩、玄武岩及致密砂岩等次要储集层。

新沟嘴组储集层:砂岩分布面积11000km2,主要分布于江陵、潜江、沔阳3个凹陷。平面上,砂岩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纵向上,砂岩中分布于新沟嘴组下段,可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油组。总的看来,沉积相带控制了砂岩的发育,并对物性好坏有一定影响。江陵凹陷北部砖桥、后港一带,为三角洲平原相区,分流河道砂岩发育,是好的储集岩分布区;沙市—李埠一线以北地区,属三角洲前缘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坝、天然堤及远岸沙坝等,属较好储集岩分布区。潜江凹陷的泽口、渔薪地区,属滨湖滩砂相,是较差储集岩分布区;老新、拖谢一带及新沟地区属远岸湖滩砂相区,为差储集岩分布区。

潜江组储集层:砂岩主要分布在潜江、江陵、小板3个凹陷,面积约6078km2,砂岩一般厚度50~400m,其中具渗透性的砂岩30~300m,以近物源的大路口、钟市两地区砂岩较发育,厚度达500m 以上。主要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仅近物源区有少量中粒砂岩。

潜江组纵向上,自上而下从潜一段至潜四段,砂岩分布面积越来越大。且物性逐渐变差。潜江组纵向上可划分为24个油组,39个砂组,由于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各砂组发育程度不一,分布面积有大有小,其中以潜12砂组分布面积最大,为1206km2,从平面上看,以近物源的凹陷北部的钟市、潭口、渔薪等地砂岩较发育,自北而南各砂组、砂层依次减薄、尖灭。

三、圈闭条件

1.构造圈闭少

区域拉张应力环境,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构造的形成、发育,局部构造多与断层有关;此外,由于盐系地层发育,因其塑性上拱,也形成了部分构造。总的看来,盆地局部构造不发育,构造圈闭数量少。已发现的构造圈闭有背斜、断鼻、断块三种类型,又以后两种类型为主,如潜江组全盆地共发现60个构造圈闭,其中断鼻占72%;新沟嘴组全盆地共发现113个构造圈闭,其中断鼻占65%,断块占28%。平面上,背斜构造多分布于各凹陷的中部,且多与盐系地层上拱有关;断鼻多见于盆地边缘,呈花边状分布。

盆地构造圈闭虽然数量少,但聚油能力较高,如潜江凹陷已探明的70%石油地质储量位于构造圈闭内,其原因是:构造圈闭内往往是多油组多层含油,含油井段长,油层厚度大,且常具多种油藏类型等优越的聚油条件。

2.非构造圈闭众多

江汉盐湖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大。砂层总的变化规律是厚砂层比薄砂层变化快,而砂层越厚变化越快,一般以厚度1~2m砂岩分布较稳定。纵向上同一砂组往往是下部砂层变化快,上部砂层较稳定。

潜江凹陷潜江组39个砂组,上百个砂层的平面分布不一,形态多种多样,有舌状、指状、树枝状、席状、带状、透镜状等,造成砂岩分区内各砂组、砂层的尖灭线错综复杂,在构造条件的配合下,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岩性圈闭,成群成带分布,如凹陷北部靠近物源的钟市、潭口地区,发育盐湖陡坡三角洲、沿岸坝等砂体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凹陷中部的王、广、浩断裂构造带,发育砂岩舌状体、透镜体与构造、断层配合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和与盐丘有关的地层圈闭及裂隙圈闭;凹陷东南斜坡的张港、潜江、熊口一带是区域性砂岩尖灭带,在斜坡上形成众多的岩性圈闭。

四、保存条件

潜江凹陷潜江组盐湖沉积,膏盐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好,表现在:①盐岩分布区内普遍具数米厚的油浸泥岩,非渗透性强。②盐岩分隔作用,造成潜江组纵向上含油层位多(已发现22个油组含油),井段长(油层埋深最浅为738.6m,最深为3518.4m),油气较分散。③已发现的上百条大大小小正断层,不论落差大小,只要形成圈闭,对油气都具较好的封堵、遮挡作用,仅个别大断层(如潜北)由于断层的后期活动,出现少量的油气调整。

新沟嘴组属砂泥岩剖面,保存条件亦好,油气受到破坏、散失的现象少见。

五、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江汉盐湖盆地油藏除具备一般盆地油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油源条件上,盐湖沉积的生油层和储集层,纵向上被多个盐岩层所分隔,平面上又被断层分割成若干区块,造成油气运移聚集纵向受盐层所阻,横向受断层所限,油气是以分层系分区进行运移聚集的。砂岩体与生油岩体的配置关系、砂岩体的输导能力及圈闭的聚油能力决定了油藏的规模和含油丰度。一般以以下两种情况叠置较好:①砂体主体部位叠置于生油岩体之上,砂体分布区内具构造圈闭或侧翼上倾尖灭形成岩性圈闭,形成较丰富油藏。②生油深洼陷内的浊积体-透镜体,具良好供油条件。

在油气分布规律上,江汉盐湖盆地与一般淡水盆地基本一致,表现在:①生油深洼陷(有利区)控制油气分布。如蚌湖向斜是江汉盆地潜江组生油深洼陷,其生成石油量占全盆地潜江组生油量的90%以上。②有利相带内继承性发育的二级构造带具有多种多样的油藏类型,常常整体含油,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如位于蚌湖生油洼陷南缘的王、广、浩断裂构造带,已发现10 多种油藏类型,纵向多油组(13个),平面上叠合连片(>30km2),含油丰度较大(平均37万t/km2)。

总之,江汉盐湖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可归纳为如下特点:生多(总生油量多)排少(排烃量少);构造圈闭不发育,岩性及其他非构造圈闭众多;油气保存条件好,以生油深洼陷周缘油气最丰富;油气分布具“广、多、薄、散、杂、碎”的特点(即“广”,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区内均有油气显示;“多”,含油油组多,油藏类型多;“薄”,油层薄,一般1~3m;“散”,纵向上分散,井段长;“杂”,油田内层系复杂;“碎”,构造上断层多,以致块小,油藏规模亦小)。

㈣ 石油地质

最好是边学边实践抄,那样效果会好。石袭油地质专业里面很多知识的实践性很强的。

《普通地质学》《岩石矿物学》《造岩矿物学》《铀矿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构造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测学地层学》《油藏物理》《采油地质学》《古生物学》《石油地质专业英语》《油藏描述》《地震资料解释》《变质岩》《火成岩》《岩石薄片镜下鉴定(名字有点记不清了,是实验课,但是非常重要!)》

就能想起来这么多了, 本人是1990年石油地质专业的本科生,现在也只能靠这点学科的名字忽悠人了, 都忘得快没了, 所以我建议你边学边实践吧!

㈤ 形成石油需要哪几个条件

形成石油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生物遗体;二是要有储集石油专的地层和保护石油不跑掉属的盖层;三是还要有有利于石油富集的地质构造。

一些石油地质学家认为,大陆架海底通常是厚度很大的中生代和第三纪与第三纪以后的海相沉积,这种地质构造是石油生成与储蓄的良好的场所。大陆架与近海紧相连,近海有着大量的藻类,鱼类以及其他浮游生物,这些都是形成石油的原料。当这些生物迅速被河流带来的沉积物掩埋后,这些被埋藏的生物遗体与空气隔绝,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里,再加上厚的岩石的压力,高温及细菌作用,便开始分解。再经过长期的地质时期,这些生物遗体逐渐变成了分散的石油。在浅海,特别是在岛屿岬角阻隔的海湾中,水域处于平静的半封闭状态,最利于有机物的堆积,随着大量泥沙的沉积,这就为石油的储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石油储集在砂岩的孔隙中,就好像水充满在海绵里一样,不致石油流失而长期缓慢地沉降在大陆架浅海区。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层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区。在这些大型沉积盆地中,因受挤压而突出的一些构造,又往往是储积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层和储油地层,又有很好的盖层保护的储油构造地区。

㈥ 石油与天然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取决于什么

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主要取决于:具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来源;有利的还原环境;要有促使有机质转化为石油的温度、压力以及细菌作用的影响等。油气的形成实际上是去氧、加氢、富碳的一种化学过程,因此温度和压力是重要因素。

㈦ 石油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呢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内漫长的地质年容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油气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沉积有机质,还需要适当的温度、时间、细菌、催化剂等物理和化学及生物化学条件。其中,温度和时间是油气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㈧ 石油地质基本特点

5.1.1 构造条件优越

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是多构造体系复合、联合作用下复合叠加型盆地,具有多旋回演化特征,震旦纪以来发育有裂陷-克拉通盆地、挤压-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为油气生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基础。

5.1.2 油气资源丰富

区内各大型沉积盆地均具多时代、多层系烃源岩。以塔里木盆地发育最全,从震旦系到新近系(除泥盆系)均存在烃源岩,但中-小盆地烃源岩层系较少。经初步计算,油气资源量为400×108t油当量,占全陆地油气资源总量1/3左右。

5.1.3 多储盖组合

本区储层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特点(Z、Є、O、S、D、C、P、T、J、K1、E、N1),其岩石类型主要有四类,即: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等,但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上述四大类储集岩均已发现油气田。

区内盖层亦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的特点(Z—N1),其盖层主要岩石类型有:致密灰岩、泥岩、泥灰岩、粉砂质泥岩、石膏、盐岩、火山熔岩、致密砂岩。

西北地区自下而上主要发育有5套烃源岩(Є—O、C—P1、T3—J2、K2—E、N1)围绕各套烃源岩形成相应的生、储、盖成油组合。

5.1.4 多期成藏

由于多类型盆地叠加造就了多套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期成藏的特征,经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存在四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准噶尔盆地至少两期成藏,一是燕山期,二是喜马拉雅晚期;其他中-小盆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成藏。

5.1.5 油气藏特征

1)多成藏模式:自生自储、古生古储、晚生古储、晚生中储、晚生新储、新生新储。

2)油气藏叠加:在一个油气田中常出现多时代、多类型油气藏叠加,如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有奥陶系油气藏、石炭系油气藏、三叠系油气藏叠加;有古岩溶型、构造型、岩性-地层型油气藏复合叠加。

3)多相态并存:不同烃源岩油气并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并存、不同期的油气并存、不同相态的油气并存,如塔河油田。

㈨ 石油地质学包含哪些方面

石油地质学包含的内容有:
一、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石油的成分和性质;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油田水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二、储集层和盖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碎屑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盖层的类型及封闭机理。
三、油气藏的类型
油气藏的基本类型;各类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各类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四、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干酪根及其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条件;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未熟低熟油;天然气形成条件,天然气成因类型、特征及鉴别;烃源岩的特征及地球化学研究。
五、石油天然气运移
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和运移模式;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影响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方法;流体势的概念,流提示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六、石油天然气的聚集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藏破坏的地质因素;油气藏破坏的产物;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天然气的成藏机理;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深盆气的形成与分布。
七、油气聚集和分布单元
油气田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油气聚集带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八、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包括盆地的概念、构造特征、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藏分布模式);国内外典型盆地实例;盆地中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㈩ 什么叫做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主来要强调的是油气自资源形成、运聚及保存等地质的条件。目前在油气勘探领域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学科,它所涉的几个关键内容包括:烃源岩(油气的来源)、储层(油气赋存介质)、盖层(阻止油气因地层压力向上泄漏的大锅盖)、圈闭(油气聚集的场所)、运移(油气从烃源岩生排之后的运输路径及动力)、保存(顾名思义,就是保存的条件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