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地质博物馆有什么石头
❶ 地质博物馆有什么特色
有蜚来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源、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等。
❷ 武功山山脉产出的恐龙蛋化石分别是什么形状
武功山山脉产出的恐龙蛋化石分别是什么形状的,这个武功山山脉产出的恐龙蛋化石分别是椭圆的,还有那个地那个嗯长方形的,圆形的。
❸ 萍乡武功山自然博物馆的资料有没有
答:萍乡武功山自然博物馆的资料事实应该有的。
❹ 苏州博物馆枯山水石头叫什么名字
那不是枯山水,枯山水是日本园林,而且是以白色的石子或细沙代替水。这应版该算是现代园林景观对传权统中国水墨画的演绎。后面一层石材就是很普通的云石和花岗石,只不过进行了切片深加工,在运到馆内组装完毕后贝聿铭先生亲自示范并制导工人用乙炔喷焰枪烘烤石材顶端的部分,以达到同种石材不同颜色的效果,这是他预想的水墨画的效果。
所有石料都是宜兴采购的,出产是江苏附近地区出产的。我查阅过苏博的一些资料,有重点讲了这个景观的。
❺ 路线二 启母石—嵩山地质博物馆
1.实习内容
(1)观察描述启母石,分析成因。
(2)参观嵩山地质博物馆。
2.观察点和观察内容
No.1启母石
主要内容:观察描述启母石的岩性,分析成因
启母石位于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在长期风化作用下,嵩山石英岩中的裂隙逐渐扩大,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塌,坠集于陡崖下的缓坡上,形成了倒石堆地貌。启母石是倒石堆中较大的石块,长宽约有12m,高18m,质量较大,崩落后沿山坡滚动较远至山前的缓坡上。岩石中的裂隙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不断扩大,裂开一块大的片状岩石。启母石的岩石为石英岩,颜色为白色,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矿物成分单一,含磁铁矿形成黑色条带,中粒等粒变晶结构,变余层理构造。
启母石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这块石头像一尊雕像站立在那儿(附图3),相传是夏禹的妻子涂山氏变的。因为涂山氏的儿子叫“启”,所以后人都把这块巨石叫“启母石”,因石头上塞有铜钱,当地也称之为“金钱石”。在离“启母石”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汉代石阙,有两根由大块方石头垒成的门柱,上边刻着打猎、农耕的浮雕画,为“启母阙”。
No.2嵩山地质博物馆
主要内容:参观嵩山地质博物馆
嵩山地质博物馆馆内展示有嵩山地层(五代同堂)、岩石(三大类岩石均有出露)、化石、矿产(煤、铝、铁、磷、天然油石、玉石、水晶及建筑材料等)、构造等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现象的典型标本,以及漫长的地球发展史的基本知识图解,介绍了老一代地质学家在嵩山地区艰苦工作的历史和研究成果,是嵩山地区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集中展示的地方。
3.思考题
(1)分析启母石的成因是什么?
(2)分析重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怎样的?
(3)分析嵩山地区的地质发展史。
❻ 博物馆有什么东西
生物、历史藏品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展出的东西也不一样,具体如下:
1、自然科学类馆
以分类、发展或生态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体的方法从宏观或微观方面展示科学成果,如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华指纹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台湾昆虫科学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等。
2、历史性博物馆
综合展示地方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方面的藏品,如:南京市博物馆、建川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
3、综合性博物馆
以博物馆为主体,另设有陈列区、综合商务区、物业办公区三部分的综合性博物馆,如直销博物馆。
4、科学技术馆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科学技术馆的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科技馆。
(6)武功山地质博物馆有什么石头扩展阅读:
博物馆的其它相关介绍:
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保存、维修、研究、展览、教育和娱乐。形式包括建筑、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室外历史遗址、古镇博物馆、长期模仿古代生活展览(民俗村)以及视听厅、图书馆、表演厅、档案馆、资料馆等。
博物馆的内容一般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区域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的内容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收藏为基础。
❼ 我在北京延庆拾到一石头,请帮我鉴定一下是什么石头,有无价值。
地质博物馆问问。网络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❽ 武功山金顶的那个石头屋在哪
就在安福武功山金顶,是一处历史古迹
❾ 有关地质博物馆的资料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国家级地质学博物馆,在中外博物馆界久负盛名。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独到的宝石研究成果,持续的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和引导了当代中国宝石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和市场消费。[15]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
❿ 武功山的地质特点
在距今8~5.7亿年前由于扬子与华夏陆块发生碰撞,武功山处于深海――次深海环境,在陆缘带沉积了一套含硅铁质砂泥岩石,所形成的沉积岩被埋藏在地下深处,在高温高压的联合作用下,岩石产生了强烈的变形变质,形成了震旦系乐昌峡群。在距今5.7~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由于地壳上升,海水相对较浅,并有较多水下隆起,以海盆的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形成了寒武系八村群砂泥质变质岩。在距今5~4.10亿年前由于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古海盆褶皱闭合,武功山地区抬升露出水面,进入风化剥蚀阶段。与此同时,华南大陆受当时南海陆块向北挤压,扬子板块受华北陆块向南推挤压缩,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大致沿萍乡――广丰古缝合线经断裂带对接拼贴,构成华南的统一陆块。对接带南侧,武功山地区新元古代基底褶皱,并伴随大量花岗岩岩浆侵入,并发生全区性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在岩体边部一定范围内产生低角闪岩相的接触变质,形成变形―变质―岩浆带。
在距今3.80~2.60亿年前,早期随着地壳的沉陷,受古特提斯海域的影响,海水逐渐淹没本区,沦为浅海盆地,沉积了一套砂泥岩夹碳酸盐岩;晚期地壳抬升,海水快速退出,发生了短时间的沉积简断,此时武功山地区处于低纬度热带雨林地带,,沉积了一套含煤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大约距今2.60~2.20亿年前,地壳又下沉,武功山仍旧处于浅海盆地环境,沉积了一套碳酸岩。在距今2.20亿年时期,由于华南板块向北西方向与扬子板块产生碰撞作用,致使先前形成的地层产生强烈褶皱,处于华南板块前缘的武功山地区,形成近东西向褶皱隆起,沿加里东期花岗岩基与早期变形变质岩层侵入界面产生伸展拆离,形成一系列围绕穹隆核分布的韧性剪切带,结束了本地区海洋环境历史,武功山地区上升为陆地,从此海水一去不复返。在距今2.20亿~6500万年前,武功山地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岩浆活动非常活跃,伴随大量重熔型花岗岩岩浆不断侵入,致使山体断块上窿,在这种水平与垂直力的作用下,上部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的伸展拆离带,巨大的断层错位,将埋在地下6~10公里的新元古代变质岩层拉至地壳浅部,形成了武功山变质核杂岩。在上部伸展拆离的发展过程中,局部形成断陷盆地,沉积了一套河湖沉积环境的陆相地层。在距今6500~248万年前,由于特提斯海盆的最终封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和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的隆起,致使华南陆块再度拉张裂解为一系列不同方向的不同规模的断块隆起和断裂凹陷。
武功山体也再度断裂上隆,与此同时,在重力势能作用下重力滑脱应运而生,沿山体周边形成一系列与山体走向一致的滑脱构造。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山体进一步上升,形成了雄伟陡峭的断块山,从此以来,武功山山体表面主要接受风化剥蚀,结束了岩层沉积历史,并控制了山体南北两侧的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逐步形成了武功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景观。武功山的地质演化和地质遗迹具有全球对比的地学意义及科学价值。 武功山主要由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和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所组成,呈北东向隆起于醴陵-攸县和茶陵-永新及萍乡、莲花县等盆地之间,长约150多公里,宽达30~45公里,边境制高点1405米。主峰金项在江西省境内海拔1918米。
武功山地区位于华南板块的北缘,北邻扬子板块,区内出露地层有震旦纪杨家桥群古家组、下坊组和大沙江组,乐昌峡群坝里组和老虎塘组,寒武纪早世八村群牛角河组、高滩组和水石组及温汤岩组,主要为硅铁建造类复理石建造;泥盆纪地层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合,并以区域不整合覆盖于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地层之上;三叠纪(石炭纪)早世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三叠纪晚世,侏罗纪地层发育的是含煤碎屑岩系及碎屑岩系,白垩纪晚世地层为一套陆相红色岩系。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加里东期的碰撞对接过程中,在区内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基底褶皱构造,同时产生了低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并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岩浆侵位,形成了洪江超单元和武功山超单元。随着板块碰撞的延续和加剧,在(印支)燕山期又发生了岩浆重熔和岩浆的底辟强力侵位作用,形成了张家坊超单元、浒坑超单元和江源超单元,促使地壳局部隆升,形成穹窿状地质体,进而伸展滑覆。 武功山岩浆核杂岩总体呈椭圆形穹窿状产出(长轴100余km),具有三层式结构,即(变质)——岩浆核、伸展剪切拆离带(包括韧脆性构造过渡带)和滑覆构造带,在平面上也具分区分带性,从内到外可清晰地划分为(变质) -岩浆穹窿构造区和滑块构造。
滑块构造
在武功山西侧,发育十几个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滑块构造。南麓严田等地见零星分布。按组成滑块的地层不同可分为白垩系+安源煤系滑块、下侏罗统滑块、茅口组+安源煤系滑块、泥盆系+石炭系滑块、泥盆系滑块、上元古界滑块,但以后两种为主。现将几个规模较大、具一定代表性并有一定找矿意义的的滑块叙述如下:安源滑块。呈长条状北北东向展布,出露长度13 km、宽2~3 km。由白垩纪红层(不整合于安源煤系之上)和三叠纪晚世安源煤系(不整合于茅口组之上)组成。滑块之下仍为安源煤系,滑块北侧叠覆于萍乡盆地之上,南东侧被高坑滑块压盖,南西端被侏罗系滑块、泥盆、石炭纪系滑块、震旦系滑块压盖。滑覆断裂总体倾向北西,呈舒缓波状。高坑-源并滑块。位于高坑、源并一带,呈长带状北东向展布,卷入地层以安源煤系为主,滑块北西侧叠覆于安源滑块之上,南东侧压盖在宣风滑褶带之上,南西段的北西一侧被侏罗系、泥盆、石炭系、震旦系组成的滑块压盖。滑覆断裂在滑块的北西侧倾向南东,南东侧倾向北西,沿断裂发育碎裂岩、硅化碎裂岩、构造透镜体及次级断裂,次级断裂面上见明显擦痕和阶步,并反映了滑块自南东向北西滑移特征。在高坑一带,钻探揭露,滑块的主体安源煤系不整合于下伏二叠纪,三叠纪早世地层之上,并发育一系列轴面倾向北西的倾滑褶皱(向斜为主),向斜南翼产状平缓,北翼产状倒转,翼部发育倾向北西次级断裂。主滑覆断裂总体倾向北西,且呈一弧顶向下、开口朝上不规则抛物线状,断裂地表出露海拔标高北低南高,也反映了断裂面是倾向北西的。这些均显示滑块由南东向北西滑覆运动特征。周源滑块。位于萍乡市周源一带,呈北东或近南北向长条状展布。滑块由震旦纪地层组成,周边为断层围限。北侧压盖在泥盆纪地层组成的滑块上,断面倾向南,倾角20b~30b,东侧压盖在高坑滑块和安源滑块这上,庙下矿区经钻孔揭露,在变质岩层30 m之下为安源煤系,并见一煤层;在滑块南东侧,断面倾向北西,倾角40b左右。据次级断裂特征判断为正滑断裂。
滑覆构造
研究区滑覆构造形迹较为复杂和壮观,在武功山的西侧大面积的变质岩滑块掩覆着三叠纪晚世安源煤系,该区北东部为著名安源煤矿和高坑、五陂下、芭蕉岭煤矿等,含煤岩系地表出露宽度4km,而向西南则被滑块压盖变窄,至源并仅出露几百米。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变质岩下部滑覆断裂总体为上陡下缓、开口向上的开阔的弧形断裂,含煤岩系埋藏深度不大。估算被掩盖的含煤岩系面积大于20 km2,按芭蕉岭矿区3.5 km2探明储量为1300万t计算,其地质远景储量大于7 400万t。野外调查和钻孔验证,在安源滑块之下,还掩盖着大片三叠纪晚世安源煤系地层。
滑褶带构造
南北两侧滑褶带的发育程度(数量)略有差异,北部发育了7条,南部仅3条。各滑褶带的前缘均发育一条规模较大的滑覆断裂。后带对前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盖,各带的出露宽度不等,一般为0.2~8 km。滑覆断裂大多为低角度断层,地形效应明显,许多滑覆系统的前缘呈舌状、半岛状,有的呈之字形迂回展布,也有的形成残余型滑来峰。滑覆系统大多以煤系地层和二叠系下统钙镁质泥岩、泥灰岩及其它泥质岩类为润滑层。北部的滑褶带主要为正序叠置,南部大多呈反序叠置。各滑褶带根据变形特征和所处位置不同,,可将滑褶带进一步划分为前缘挤压逆冲亚带、中部递进滑脱亚带和后缘拉张亚带。前缘挤压逆冲亚带。一般发育多条次级挤压逆冲断层,断层的间距100~500 m不等,所夹持的岩片在平面上呈条带状、透镜状或楔状展布,剖面上以楔状为主。各楔状体均呈叠瓦式堆垛,每个楔状体内一般还形成了许多倒转、不对称的紧密褶皱,褶皱轴面与断层产状基本一致,反映了褶皱与断层的成因联系,褶皱形迹也显示了挤压逆冲的成因机制。沿断层一般都发育不同程度的片理化或强烈的硅化破碎现象,断面上发育镜面、擦痕线理和阶步构造,这些构造形迹也指示挤压逆冲的构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