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中国地质公园怎么发展

中国地质公园怎么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2-06 06:04:28

中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是怎样的

我国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近几年取得了很不错得成绩,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支柱,回全省上下抓旅游答的良好氛围!但很多景区规范化管理不够,比如晋祠,多么好的景点,就是野导游屡禁不止,几十年了就是治理不了,有时带朋友游晋祠遇到野导游真是难堪,围着你不走,外地游客觉得都怕!哪有心思再玩?

Ⅱ 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怎么样

由国家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从2008年才刚刚起步。2008年10月8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已批准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该公园地处小兴安岭南麓,范围包括汤旺河原始森林区和汤旺河石林区。此区域是松花江一级支流汤旺河的源头,植被覆盖率99.8%以上。

该《方案》提出了试点目标——试点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域(以下统称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资金保障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归属更加明确,统筹保护和利用取得重要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方案》试点的并非国家公园这一实体,而是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由于国家公园体制的试点涉及到13个部门,部门之间能否实现有效协调将是改革的一大挑战。

Ⅲ 国家地质公园的成立计划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及国际自然内保护联盟(IUCN)在华盛顿成立了“容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目的是选择适当的地质遗址作为纳入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1996年改名为“地质景点计划”。199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质现象的景点形成全球性网络”计划,即从各国(地区)推荐的地质遗产地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区纳入地质公园,其目的是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永续发展。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6次常务委员会议中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s),目标是在全球建立50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每年拟建20个;并确定中国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之一。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由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到目前为止(2013年1月15日),中国已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62个。

Ⅳ 国外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侯华丽王素萍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Geological Remains)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主要包括:有重大观赏和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有重要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及其典型产地;有特殊意义的水体资源;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等。人类的历史与地球的历史紧密相连,地质遗迹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保护好这些遗迹是人类的责任,而建立地质公园则是保护地质遗迹的最好方式。

地质公园(Geopark)是21世纪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一项创举。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以及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可以说,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也是新世纪地质工作最耀眼的亮点。地质公园的建立,对于加强地质遗迹保护,恢复地质生态,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阶段

纵观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家公园的建立阶段。自美国1972年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起150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但这时并没有形成有计划的地质公园的建设,地质公园融合于国家公园建设之中,保护工作零散不系统,其中的科学内涵也未能充分展示。

第二阶段: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90年代,国际上一些组织开始致力于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各国政府也纷纷开始重视和参与地质遗迹的保护。

第三阶段:地质公园的建立阶段。1999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意为geological park)这一名词,明确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地质公园计划和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以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建议通过推动地质公园项目,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形成地学旅游的网络。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33个世界地质公园。

三、国外典型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

1.美国

美国国家公园的开发与建设,充分体现了地质旅游的特色,发挥了地质景观的特殊旅游价值,深受游客喜爱。公园系统以冰川、峡谷、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地层构造、地质灾害遗迹等,以漫长地质历史形成的地质遗迹为主体,把旅游地质景观醒目标识,并配有导游员进行解说,极大丰富了公园的科学内涵。同时,公园内设有专门的地质旅游路线,避免旅游者对地质景观如化石等的践踏和破坏。在权属与管理定位上,美国国家公园统一在美国国内事务局的领导协调之下,管理机构完备,极具权威性,不以赢利为目标,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护自然风景、野生生物和历史遗址,并提供不对自然造成损害的公共休闲活动。

2.英国

英国的地质公园建设,采用了统一地质遗迹登录办法,包括地质遗迹的位置、遗迹描述、相关的资源及管理资料、环境与保护状况、遗迹鉴评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库,并面向社会大众和政府管理部门开放使用。英国地质遗迹实行分级管理,目前国家自然环境署管理2200处,其余由地方机构管理,可得到国家的有关资助。另外,对其中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址,国家作全面调查评级,并广泛开展以民间为主、政府奖励的地质遗迹保护活动。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和保护技术,介绍遗迹,推动科普与国际合作。

3.欧洲

欧洲是第一个从洲际范围内推进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大洲。2000年11月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会议提议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目前,已有10个欧洲国家地质公园(Euogeoparks),法国、希腊、德国和西班牙各两处,爱尔兰和北爱尔兰各一处。目前,这10个欧洲地质公园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常设协调机构,并参与共同活动,进行定期交流和出版刊物,为地质公园走向国际积累了经验和模式。以德国的地质公园建设为例,它将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动植物化石、岩石矿物露头、地形景观等都列入保护对象,并且开展调查与评估,有法律依据并由专门机构负责这一工作,决定保护技术。而瑞士要求每个州对地质遗迹进行登录,取得详细资料,经描述登录选择和研究评分,确定每一个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和价值,决定保护措施,而且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

四、启示与借鉴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地质公园网络计划,先后建立了85个国家地质公园。但我国地质公园缺乏系统全面的调查评价,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多部门分割管理、地质遗迹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为加快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缩短与国外的差别,还须从公众认识、建设理念、设计规划、管理体制、组织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完善。

1.提高公众对地质公园的认识

与国外相比,我国公众对于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的认知不多,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生名词。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宣传网络,包括期刊和网站,向公众普及地球历史知识和环境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公众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而且可以使各级主管部门认识到建设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的需要。

2.强调地质遗迹以保护为前提

美国与欧洲的一些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将保护地质遗迹、维护生态系统作为建立公园的根本目的。美国在对其国家公园开发时就严格规定,除了必要的风景资源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设施外,严禁在国家公园内搞开发性项目,而且只允许少量的、小型的、分散的旅游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另外,设施的风格色调等要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同时,还严格控制公园内的游客量和野营地的设施数量等。

我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借鉴这些思路与做法,将公园的主要任务定位在保护珍稀的地质遗迹上。对公园实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园游人及其服务设施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并划定出只对专业研究人员开放的核心部位,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3.做好基础信息录入与标准制定工作

借鉴英国做法,对地质遗迹进行统一登录,建立国家地质遗迹数据库,内容包括编号、位置、名称、规模、环境特征、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况、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物、动物等。研究建立地质遗迹科学的分类、分级标准和评估标准。

4.做好地质公园规划

我国地质公园现存的突出问题是重视授牌,不重视规划建设,开发主体不明。这一点应很好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美国国家公园的规划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服务中心”全权负责,独家设计规划。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园林、生态、地质、水文、气象、生物等各方面的专家。我国地质公园的规划也可以建立一个由各学科、多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中心,统一负责对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工作。我国已在2002年7月1日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研究规划中心”(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地方上也建立了一些地质公园调查评价机构如“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等,这些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在规划组织、规划水平等方面距离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地质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刚刚起步,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大部分是借鉴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并没有形成一套地质公园规划体系。因此,有必要学习美国国家公园规划设计的经验,以保护地质遗迹为前提,强调并突出地质旅游特色,做到遗迹出露点和展示点的统一和谐,科学标示牌的设立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谐,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公园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天然博物馆与科普阵地,满足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和游客的求知欲望。

5.完善地质公园的管理机制

世界上国家公园建设较好的国家一般都设国家公园管理局,代表国家全权管理全国的国家公园,有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人员,同时还有公园警察,有的还有武装警察巡逻,保护公园资源免受损害。比如在美国,企业没有景区的规划管理权力,国家公园的经费基本上是1/2国家支出,1/2靠门票和社会捐助,不会出现由于企业经营而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地质公园属国土资源部负责管辖,而具体工作则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在许多地方存在着体制不健全、关系未理顺、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因此,确立地质公园的国家所有权及其实现途径,对全国的地质公园实行统一管理,理顺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的关系,是解决我国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关系的根本所在。

6.重视地质科学研究

国外不少地质公园十分重视地质科研工作。通过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提高地质公园的科技含量,甚至成为某些重大地学问题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德国Vulkaneifel地质公园对Maar湖的研究,Crete岛推复和拆离构造的研究等,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到此考察研究,组织专题讨论会,在地质界已成为相关学科的理论生长点。在科研项目的投入上,一般有4种方式:其一,由国际相关组织出资,如有的欧洲国家的地质公园是由欧盟出资;其二,所属国家的政府出资;其三,政府和公司联合出资;其四,公司独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国地质公园一方面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支持。今后在科学研究上要加强与大学及科研单位的合作,在科研投入上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并且争取国际有关资金的援助,把地质公园建设成为面向公众的地球科学教育普及基地。

参考文献

[1]赵汀,赵逊.欧洲地质公园建设和意义.地球学报,2002,23(5):463~470.

[2]郑敏,张家义.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对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体制建设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35~38.

[3]后立胜.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及其阶段性.当代经济管理,2005,45(6):63~58.

[4]陈从喜.国内外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进展与对策建议.国土资源情报,2004(5):8~11.

作者简介

[1]侯华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2]王素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Ⅳ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简史

中国国复家地质公园的计划其制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机构推动的「全球地质景点计划」的试点计划。该计划首先于1972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被提出。1989年正式启动。中国大陆国务院的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8月正式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和评审机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已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218处。

Ⅵ 论旅游地学、地质公园是中国地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陈安泽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一、旅游地学的含义

概要地讲、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为旅游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含义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整,1985年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时,将其含义列入会章第2条:“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研究、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在1991年陈安泽、卢云亭等著的《旅游地学概论》中,又提出了一个层次更深定义:“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疗康乐与地球表层物质组成、结构及能量迁移、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地质和地理两种旅游环境。因此,旅游地学又是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门边缘学科的总称”。在即将出版的《旅游地学大辞典》中,又将旅游地学的定义进行了扩展及细化,即“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个分支。旅游地学以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并吸收其他学科(美学、环境科学、景观科学和旅游学等)的知识与方法,以研究旅游业中的各类问题:①主要研究构成旅游业的客体要素——旅游资源。重点研究自然旅游资源,探讨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科学普及教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保护方法、区域及景区旅游规划利用等;研究人文景观资源中涉及的地学问题,如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石窟、园林的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②还研究旅游业的主体要素——旅游客源市场,如游客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因地理、气候因素产生的变化等。③研究旅游业的媒体要素——旅游接待设施中涉及的地学问题,如旅游道路,建筑物的选址、选线,地基稳定性评价,休疗地的各种地学背景场(放射性、磁、电、微量元素、负氧离子……)。④还重点研究地质公园建设、科学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科学解说体系建立等。旅游地学是全方位地为中国走向科学旅游时代服务的学科”。

二、旅游地学产生的背景

从研究学科发展史获得的经验看,一门学科的诞生主要取决两大因素:①社会的需求是产生新学科的原动力,是促使新学科建立的发动机,是客观因素,或称之为外在因素;②学科自身向外扩展的需要,是产生新学科的依据,是促使新学科发展的内在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在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才能出现,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的,旅游地学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和人们的创造性,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大发展和旅游业的空前繁荣。而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各个学科的支持才能健康发展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资源支撑,尤其需要山水景观自然美学资源的支撑,而地学在提供自然景观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社会的需求推动着地学为旅游服务,推动着旅游地学的诞生。是改革开放促使大批地学家走向了为旅游服务的大潮中,在为旅游服务中,使地学工作者认识到古老的地球科学蕴涵着向外扩展的无限活力,旅游业使其大有用武之地。她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理论和工作方法,一经和旅游的需求相结合,便碰撞出新的火花,一门地学与旅游相交叉的学科“旅游地学”便应运而生。值得提出是地学理论和方法为创立旅游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地学理论的支撑,凭空创造一门新学科是绝不可能的。还要特别提出的是,古老的地球科学要想焕发青春,必须大力向边际扩张,必须与其他科学相杂交,而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地学的理论与方法,才是创立旅游地学新学科的依据和内因。众所周知,在1978年前我国尚不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不存在产生旅游地学的社会条件。归根结底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到来,才使这两种因素有机的会合在一起,旅游地学是历史发展到新阶段的产儿。

三、旅游地学为促进中国地质公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地学公园的概念是在地学家为旅游服务中产生的,并在1985年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时,在向国务院“关于开发旅游事业中要加强地学调查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正式提出。之后,旅游地学工作者还多次向地矿部领导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但都因时机不成熟而被搁置。直到1999年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威海召开“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陈安泽作为特邀专家在会上作报告时再次提出建立地质公园问题,并传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欧洲都已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计划。由于国内外建立地质公园的形势已经成熟,大会接受了这个提议,这次会议在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体系上起到了关键作用。2000年春国土资源部正式决定在全国开展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并于当年评审通过了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等11处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学研究会组织专家为地质公园的申报、评审、开园条件、规划管理等提供了一系列文件草案,并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工作,为地质公园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树立了范例。之后,旅游地学工作者,又对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评价准则、保护办法、对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说(包括公园主副碑、地质博物馆、地质科普电影馆、地质景区景点景物解说牌、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地质公园科学普及活动、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地质公园丛书等)、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体制、旅游设施、经费筹措等提出了一整套的规章、办法、技术要求等。总之,旅游地学倡导了中国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为其准备了理论基础,准备了一整套完备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培养和准备了一大批地质公园人才,从而保证了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2009年研究会还提出了改革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批准办法的建议,并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实行。今后,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时间由一年一次改为二年一次,将申报批准一次完成改为:①申报评审通过取得建设资格;②按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为期三年);③经实地考核达到验收标准后方可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三步走的办法。从此中国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走向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新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世界地质公园22处,国家地质公园139处(含中国香港国家地质公园),另有44处已取得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建立省级地质公园100余处。我国台湾还建立了村级地质公园,一个地质门类齐全、管理等级有序、分布宽广的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步建立。旅游地学已经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创立作出巨大贡献,并将继续为中国地质公园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稳步向“四化”(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进军中作出新贡献。

四、旅游地学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旅游地学和中国旅游产业几乎是同时成长起来的,在众多为促进中国旅游业成长壮大而服务的学科中,旅游地学是走在最前列,旅游地学理论、旅游地学组织、旅游地学家为中国旅游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

1.旅游地学组织的贡献

旅游地学组织是团结旅游地学家的纽带和沟通政府旅游管理机构和其他旅游团体的桥梁,是旅游地学家交流研究工作成果、服务于旅游业的坚实平台。中国旅游地学组织的最大贡献是把整个旅游地学界团结在一起,甚至团结了中国为旅游服务其他界别的中坚力量,用学术交流的方式,探讨中国旅游业各个发展阶段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工作方法问题,为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开拓总结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为各级政府发展、管理、规划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咨询。中国旅游业的创立、发展、壮大与旅游地学组织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方针,成立25年来共召开了24届学术年会和若干专题研讨会,每次会议都坚持召开一个促进会议东道主省、市、县的旅游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组织与会专家对当地旅游业的产业类型定位,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旅游资源评价、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科普等提出系统意见和建议。每个承办县市的旅游业都得到国家级旅游地学专家的会诊,每次年会之后其旅游业都能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如河南云台山、福建漳浦、福建泰宁大金湖、安徽天柱山……旅游业的大转变、大发展就是最好的实例。

2.旅游地学理论和旅游地学家的贡献

正如伟大的革命家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旅游地学理论在指导旅游业发展上功不可没。《旅游地学》学科是中国人创立的,是中国旅游地学界和旅游界同仁共同创立的,不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在中国旅游地学学科创建中,地理界的同仁是走在前列的,其开拓者有吴传钧、陈传康、郭来喜、卢云亭、杨冠雄、谢凝高、苏文才、宋立夫、尹泽生、郭康、王清廉、周进步、吴胜明、辛建荣等;地质界同时起步,其开拓者有殷维汉、陈安泽、李维信、张尔匡、陈茂勋、马恒玮、付中平、陶奎元、殷继成、王功恰、陈诗才、吴承基等;而支持旅游地学发展的领导与科学家有孙大光、夏国治、孙文盛、寿嘉华、杜一力、赵逊、姜建军、黄汲清、侯仁之、高振西、李春昱、李廷栋、陈梦雄、沈其韩、翟裕生、张宗祜、卢耀如、赵鹏大、肖序常、戎嘉余、刘嘉麒等;值得说明的是在旅游地学发展中成长起来一大批中青年旅游地学家、他们是保继刚、彭德成、吴必虎、田明中、彭华、俞孔坚、杨颖瑜、刘峰、严国泰、许学工、鄢志武、杨振之、郭福生、范晓、何银武、王衍用、王雷亭、张忠慧等。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旅游地学理论和指导旅游业发展、地质公园建设及风景区建设等一系列法规、标准、指南、办法等,对中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旅游地学家除在理论、政策、方略上对中国旅游业作出重大贡献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实践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笔者所知,第一个全国旅游规划、绝大部分省级旅游规划、大部分区域旅游规划、众多的旅游专项规划、景区规划、全国的地质公园的申报书、综合研究报告、公园规划都是旅游地学家主持编制的。直到现在旅游地学家仍是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各种旅游产品规划的中坚力量,中国旅游业的半边天空是靠旅游地学家支撑的。

五、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是中国地学史上的里程碑

“里程碑”在辞海中的定义如下:设在路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常比喻在历史进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据此,笔者提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在中国地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判断,以供商榷。

1.从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地质资源观

地质资源在过去系指矿产资源,它包括金属、非金属和油气等燃料矿产,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矿产有经济开发价值,在利用它们时必须从地下挖掘出来,或加以提炼,或进行特殊加工处理。因开采和提炼矿产往往会遗留下许多废渣、废气和废水,造成环境污染,治理废旧矿山环境消除矿业污染要化去巨大代价。旅游地学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一种新的地质资源观,即地质景观资源。认为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奇峰、异洞、秀水、特殊石景、构造形迹、古生物遗存、甚至地质灾害遗迹大多具有资源的性质和经济开发价值。地质景观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建立地质公园的基础。对地质景观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建立评价体系,制订规划、利用科学解说的方案和保护措施,成为旅游地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致使许多过去认为没有成矿价值的所谓“穷山恶水”成了可供人们观赏游憇、休闲康乐、求知求美的珍贵资源。在利用地质景观资源时,既不必移动他们位置,又不必改变他们原来的物理化学性质,只需设立必要的游赏设施,即可成为旅游胜地,而且可以永续利用,被形容为“永远开不完的金矿”。新的地景资源观,是旅游地学的一大贡献。

2.从实践上大大扩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地质工作历史上第一次把普查地质景观资源(地质遗迹)列入地质调查项目,第一次把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管理列入国土资源部工作任务。地质工作除了寻找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矿产资源外,扩展到可以寻找评价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地质景观旅游资源,使国土地质工作更加全面地为满足国家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是地学工作史上的大事。

3.地球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普及

旅游地学把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作为研究重点,地质公园的建立更是把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列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明确规定地质公园必须建设完善的科学解说设施。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换为科普读物,一座地质公园就是一处普及地球科学的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已建成地质公园博物馆127处,建成地质科普基地187处,设立地质景点景物解说牌2.1万个,出版各种地学科普读物500种500多万册,举办科普活动、学术会议585次,向进入地质公园的11亿人次游人普及了地学知识。这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上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规模最大,普及面最广的地球科学知识普及活动,而且这个活动将持续开展下去,这在地质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4.找到了一条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人认为一门科学能否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工作者,而事实证明任何一门学科只有深深扎根于公众之中,才能持续发展。旅游地学的建立特别是地质公园的出现,把深奥的地学知识,空前地介绍到公众之中,已逐步成为公众游山玩水的重要话题,探寻山水景观之由来,寻索地球形成演化的奥秘,已成21世纪知识青年的需求,许多年青人因受地质景观知识的影响而立志报告地质院校,旅游地学、地质公园开拓了一条地球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

5.旅游地学、地质公园已成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支柱

旅游地学理论已成为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和成为引导中国旅游业迈入科学旅游时代的主要因素,地质公园的出现已成为中国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重要标志。旅游地学工作者是支撑中国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旅游政策咨询的中坚力量,地学在为旅游业服务中走在了所有学科的前列,已成发展中国旅游的支柱。

综上所述,旅游地学和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是地学界的大事,是地学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标志和里程碑,是中国园林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旅游地学是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兴起的大潮中兴起的,是在旅游业持续发展中成长的,是全体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产物,是历史机遇的产儿。虽然走过25年的路程,但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亟待发展和完善。回顾25年成绩可喜,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陈安泽,卢云亭,等.旅游地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陈安泽.旅游地学的诞生及其面临的任务.见:旅游学刊增刊.旅游学刊增刊杂志社,1988

[3]陈安泽.旅游地学在旅游业发展中前进.见:中国区域地质增刊.中国区域地质编辑部,1994

[4]陈安泽.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而作.旅游学刊,2006,4(21):71~77

[5]陈安泽.中国地质景观论.见: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五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10~144

[6]陈安泽.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见: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陈安泽,姜建军,李明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现状与展望.见:旅游绿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Ⅶ 地质公园概述

本节主要概述了地质公园的产生、发展现状,明确了地质公园的基本定义,并探讨了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让人们对地质公园的产生、现状以及地质公园的未来发展,产生一个清晰的轮廓,从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公园。

我国关于地质旅游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南京大学的夏树芳(1988),在其著作《地质旅行》中对地质旅游的目的概括出8个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征;了解沿途地层年代;了解山川的来龙去脉;了解沿途矿产资源情况;注意生物和人类的活动与矿床的关系;了解沿途经济地理与地质的关系;了解风景名胜与地质的关系以及文物考古资料;了解地质事件。

地质遗迹是地质旅游的根本,没有地质遗迹,地质旅游也无从谈起,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领先,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本文主要就地质公园展开讨论。

地质公园(Geoparks)是自然公园的一种,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王永生,2005)。

一、地质公园产生、发展及现状

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载体,人类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将保护落到实处,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则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1871年,时任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的海登率领一个34人的考察队到黄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热和温泉,并将考察报告和照片、绘画等提交国会,提出保护本区自然资源和地质景观的建议(赵汀和赵逊,2005)。于是,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黄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黄石河源头地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国家公园的概念是由乔治·凯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当时在阿肯色州开辟了热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历史背景是美国大开发中对自然环境、野生动物和印第安文化产生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国家公园的建立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只能产生局部影响和效果,它是把人类保护地球遗产由自发行动上升为自觉的行动,由分散的社会努力上升为国家行为,虽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但是建立国家公园保护了部分地球遗产(赵逊和赵汀,2003)。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地质遗迹的保护已由各国分散行动变为国际组织发起和推动的全球性行动。但发展十分不平衡,保护工作与合理开发利用彼此脱节,难以成为各地政府参与且居民支持的、影响广泛的行动。从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前半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创立了世界保护联盟(IUCN),设立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专业委员会”(CNPPA/IUCN),在这里制订的国家公园标准中,正式将优美的地学景观保护和促进纳入科学发展的内容(赵逊和赵汀,2009)。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地学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以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质遗迹工作难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之不足,建议推动地质公园项目,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扩大当地居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设置了地质遗迹保护专题并组织了讨论(赵逊等,2002)。

中国地质学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的想法,以加强保护和开展科学研究、科学考察。

在我国地学界的努力推动下,地质公园作为一种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途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审议了“全国2000~2010年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最终确定要在我国建设国家和地方两种不同层次地质公园形式。

国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纪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而提出的。由该部原部长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发表在地质学文献里(陈安泽,2007)。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项目。同年11月,在欧洲,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开,会议在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保护欧洲地质遗迹的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批准了法国豪梯省地质保护区(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处为欧洲首批地质公园网络成员。2001年3月,中国国土资源部作为主管地质公园建设的国家机关,批准建立包括云南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内的首批11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上首批地质公园是在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建起来的。

2004年,鉴于中国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绩及在世界地质遗迹保护中做出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立在中国北京。该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开通世界地质公园网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质公园信息并对全球开放,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数据库,为各个国家或地区提供服务。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5处,其中欧洲17处,中国8处。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经建立了7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中国22处。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工业活动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接二连三的破坏环境事件不断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地质遗迹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保护地质遗迹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建立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地质遗迹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采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质公园将会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全人类保护地质遗迹,进而保护我们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地质公园的定义

2001年,地质公园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即掀起了一股各国各地建立地质公园的热潮。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定地区。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陈安泽,2002)。

地质公园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地质公园既是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在中国,以具有国家级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由国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军,2006)。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规定了世界地质公园的内涵、申报程序、遴选标准和准则,其中规定世界地质公园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地质公园必须要有明确的范围界定,并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以便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旅游)。地质公园应当包含若干各种规模、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或美丽的地质体的一部分。这些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事件和过程在区域地质历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质公园”是一个地理区域,在这里地质遗迹是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整体概念的一部分。地质公园应当考虑这个地区的整体地理概况,不应当仅仅包含具有地质意义的遗址点。非地质主题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当它们与景观有关时,非地质内容可以展示给游客。由于这个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态的、考古的、历史的或者文化价值的遗址也是必要的。在许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会历史都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开。

(2)地质公园申报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并有规划。仅有给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是不够的。地质公园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必须让游客易于到达,且互相连接,并具有正规公园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质公园应该由指定的地方机构或者一些拥有足够的管理设施、有资质的管理人员和足够财政支持的机构来管理。特别要注意旅游活动必须与当地状况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征相匹配,必须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尊重、加强并保护当地文化价值是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地区和国家,当建立地质公园时,还要考虑土著居民的习惯。

(3)地质公园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经济活动和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地区环境,这对地质公园所在地区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将增强当地居民的认同,促进文化繁荣,从而使地质遗迹得到直接保护。

在保护地质公园中的地质资源时,会创造新的税收来源(如地质公园旅游、地质产品等)。这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附加收入,将吸引私人资本的加入。“地质公园旅游”是一种与经济有关的、力求成功的、快速发展的学科,是一个旅游业中的新领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学科合作。

(4)地质公园必须提供和组织各种工具和活动来向公众传播地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如通过博物馆、解说、教育中心、地质路线、旅游指南、通俗文学和图件、现代传播媒体等)。应当允许开展科学研究,与大学开展合作,促进地质学家与当地居民之间开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动应该围绕整体的环境保护反映出伦理导向。

(5)地质公园并非一定就是一块全新的保护区域或景观地(它可能存在于已有的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中),但与总体上实行全面保护和管理的国家公园或自然公园有很大差异。按照国家立法规定,地质公园应该保护的重要地质特征包括:有代表意义的岩石、矿产资源、矿物、化石、地形和景观。地质公园管理机构要确保其地质遗迹的保护应与地方传统和立法机关的义务协调一致,由地质公园所在地国家政府决定特定地质遗迹或地质公园的保护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

从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诞生以来,地质公园就担负着保护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使命。同时建设地质公园对于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生态旅游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此卢云亭(2006)及姜建军等(2006)有过详细的研究阐述。

(一)建立地质公园能更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正因为地质遗迹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才使得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建立地质公园无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由此可见,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已经作为一项基本规定列入我国的政策法规体系。该规定中还明确列出了需要给予保护的地质遗迹类型:

(1)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2)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3)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

(4)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5)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7)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二)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地球科学和环境保护知识

地质遗迹实际上更像是一部无字的历史教科书,它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静静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们的眼中。他们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静谧(如典型地层剖面、构造行迹)或绚烂夺目(如丹霞、雅丹、矿物宝石产地)或悲凉沧桑(如地质灾害遗迹)……而所有的这些地质遗迹都静静地等在原地,待我们人类去认识和了解,地质公园的建立无疑为普通公众打开了一扇认识地质学、了解地球科学的窗口,人们可以在参观游览山水胜景的同时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增强自己环境保护意识。

地质公园不仅有雄奇秀丽的山水,有些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身在其中,不仅精神愉悦,心灵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淀。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地质公园是面向公众的科普基地,是培养未来地球科学家的摇篮,也是人们丰富知识层面开拓视野的户外课堂,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地质科学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即:“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要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地质遗迹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更多地把发展经济的目光放在对传统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的发掘上,这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地质公园的建立,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这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游业是一种绿色产业,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在地质遗迹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得到合理的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地质公园的建立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的旅游知名度也会显著提升,这就会大大激发当地群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地方文化的复兴,更加注重保护当地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Ⅷ 地质旅游的发展历程

自从美国建立第一个热泉国家保留地开始,以地质遗迹为目的地的旅游逐渐为人们所喜爱。世界许多地方不断地发掘和开发一些风景秀丽或壮观的山地、岩洞等地质遗迹,满足人们对奇观异景的欣赏需求,推动了世界地质旅游活动欣欣向荣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意义的地质旅游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832~1972)

地质遗迹历史久远,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人类很早就注意到那些风景秀丽、气势磅礴的地质遗迹,并开始到这些地方进行游历、探险等活动,但主要还是以欣赏自然美景、休闲身心为主要目的,人们并不关注景观地的地质历史事件及对现代环境的影响。景观开发本身只注重对有重要欣赏价值的景观进行开发和推介,解说系统对景观的地质来源背景和知识比较匮乏。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只是得到了一次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的赏心悦目的旅游经历,并没有从旅游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二、发展阶段(1973至今)

在最近30多年来,旅游已经经历一种从集中于高标准化的旅游服务和无产品差异化的大众旅游Fordist模式转换到集中于目的地保护的更谨慎、更小比例的旅游形式。真正的地质旅游的发展壮大主要是基于对那些景观优美而且特殊的、经常受到大众旅游威胁的地方的认知,特别是世界遗产的设立和地质公园网络的建立,扩大了人们对奇特的自然地质现象的认知欲望,地质旅游活动才真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and Natural Heritage)。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的措施等。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批,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加保护。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政府间组织,由21个委员国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还设立了世界遗产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1978年第二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加拿大的纳汉尼国家公园(Nahanni National Park)、美国的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Galápagos Islands)、埃塞俄比亚的塞米恩国家公园(Simien National Park)等自然遗产在内的12个遗产地为第一批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一共有911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704项,自然遗产180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7项。这些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大多数都含有地球演化历史进程中遗留下的重要地质遗迹景观,这些地质遗迹已成为人们探索和了解地球的重要目的地。

虽然自然遗产的评定标准中有两条标准是强调遗产地必须是重要地质事件遗存和过程的范例,对地质遗产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人类文化遗产和濒危物种的数量巨大,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在参加评估的专家队伍中缺乏地学人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就十分有限,因此分布极广的地质遗产就更难跻身其中了。

上述现象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忧虑,成为推动地质遗产保护、建立地质公园活动的起因。l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华盛顿成立了“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目的是选择适当的地质遗址作为纳入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1991年来自50多个国家的150位地学家共同发表了Digne宣言,即地球记忆权利国际宣言。1993年IUGS-Geosite项目正式启动,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因保护资金的问题,各国进度相差很大。1997~2000年,在UNESCO地学部的组织下,开展了地质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并向UNESCO总部呈交了最终报告,于2001年UNESCO执行局大会上作出“支持其成员国在具独特地质特征区域创建自然公园(地质公园)的特别动议”,至此,通过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产的活动正式取得了UNESCO的认同。2000年,欧洲和中国于同年分别建起了欧洲地质公园网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UNESCO地学部正式颁发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2004年2月在巴黎UNESCO总部评选出第一批25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欧洲17个,中国8个。同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成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国北京。

地质公园提出与建立之后,地质旅游在全世界开始真正受到重视和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地质调查部门和当地社区逐渐发现地质旅游带来的益处,各地纷纷成立了地质旅游联合会或机构,并通过电视、报刊和因特网宣传地质旅游,以支持向公众传递可利用的地质信息,如意大利地质旅游联合会(Associazione Italianadi Geologiae Turismo,G&T)、加拿大地质旅游网。目前,地质旅游在欧洲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旅游活动,但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并有着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地质旅游活动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公园成为开展地质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

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国家公园往往是这种具有双重功能的游览胜地。如美国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峡谷两岸为由各种颜色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重叠而成的峭壁悬崖,蜿蜒曲折,绚丽非凡,是著名的地质旅游胜地;号称“琉森玻璃宫”、由古冰川侵蚀而成的石洞、石穴组成的瑞士冰川公园(Glacier Garden),以史前冰河遗迹(包括阿尔卑斯山岩块—冰蘑、棕榈树化石、大象、恐龙化石等)以及模拟当年冰川景象和冰川时期人类生活模型而驰名欧洲。中国具有观赏及科研价值的地质景观也十分丰富,如号称“天然化石博物馆”的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具有重大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意义的自贡大山铺恐龙群窟,岩相典型、出露良好、化石丰富的峨眉山龙门洞三叠系沉积相地层剖面,以及以大型断裂面、褶皱、构造岩等典型构造景观为特色的灌县—茂汶地区“地质十景”等,都是具有极大开发前景的地质旅游胜地。

2.世界遗产地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项目现有911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为180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7项。世界自然遗产共有4项评价标准,其中,第Ⅷ项为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发展阶段的典型范例,包括生物演化过程、地形发展中主要地质演变过程或具有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征;第Ⅶ项为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艺术价值的地区。这两项标准均含有地质遗迹景观要素在内,在世界自然遗产中,符合Ⅶ项标准的世界遗产有124项,符合Ⅷ项标准的有78项,符合这两项标准的世界遗产有55项。

由上可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球演变和生物进化是基础条件,生物多样性是伴随条件,景色秀丽是外观条件(刘红婴和王健民,2004)。在当前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80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中,有144项遗产地旅游地质资源极为突出;在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中,有15项遗产地中旅游地质资源特别突出。这些世界自然遗产中的地质遗迹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或构成了具有杰出自然美的地域,成为全球旅游发展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有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美国最大的高山湖——黄石湖和被称为世界奇观的间歇喷泉;大峡谷国家公园有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峡谷,其水平层次结构展示了20亿年来地球的地质学变迁;卡尔斯巴德洞穴国家公园(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为80个洞穴组成的喀斯特地形区;约塞米特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有由冰川作用而成的包括“悬空”山谷、瀑布群、冰斗湖、冰穹丘、冰碛以及U型山谷的大量花岗岩形态;猛犸洞穴国家公园(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有由石灰岩地貌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洞穴群和地下长廊;澳大利亚的威兰德拉湖区(WillandraLakes Region)有大量的更新世系列湖泊和沙滩构造的化石,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和迷人的海洋,赫德岛与麦克康纳群岛(Heardand McDonald Islands)有亚南极唯一的活火山群岛和保存完好的世界罕见的早期岛屿生态系统,波奴鲁鲁国家公园(Purnululu National Park)有独特的圆锥形喀斯特地貌;越南的下龙湾(HaLong Bay)有由1600个岛屿和小岛构成的一幅石灰石柱的壮观海景;中国的黄山拥有奇特的花岗岩峰林结构和与之伴生的黄山奇松,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有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组成独特的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有壮观的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中有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湄公河)和怒江(萨尔温江)在区域内并行奔腾途经3000多米深的峡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的壮观景色等。由此可见,全球最为壮观、最为独特的峡谷、瀑布、雪山冰川、丹霞峰林、溶洞、泉华、火山等地质旅游资源几乎都在世界自然遗产中得以保存。因此,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的地质旅游研究是实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世界遗产是经国际专家鉴定,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高品位的遗产,作为“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世界遗产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地所无法比拟的。人们通过高品位的“遗产旅游”,不仅获得高层次的生命享受,且能增进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全方位接触,扩大眼界,增长知识,获取信息,恢复体力,提高健康水平,在全新的状态下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可以预见,“遗产旅游”将是人类进入经济发达时期的一种高质量的、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遗产生态旅游保护遗产地生态系统并尊重当地社区的完整,遗产科考旅游推动新发现,遗产寻根旅游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和增进亲情等,“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世界现象,是人类求取于外部世界和谐的最有效形式之一(陶伟,2001)。

3.形成了多层次地质公园网络体系

1999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地质公园计划,同时诞生了Geopark——“地质公园”这一新的名称。2002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现为生态与地学部)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网络,即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从2004年开始,该网络正式吸收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25个成员;至2010年10月,该网络共有77个成员,分布在全球24个国家,其中中国24个,英国8个,意大利7个,德国5个,西班牙5个,日本4个,希腊4个,法国2个,葡萄牙2个,挪威2个,奥地利、伊朗、巴西、马来西亚、捷克共和国、克罗地亚、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爱尔兰、芬兰、冰岛、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家各有1个。

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成立于2000年6月,由法国的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希腊的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德国的埃菲尔山地质公园和西班牙马埃斯特地质公园发起成立。目前,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由来自15个欧盟国家的37个地质公园组成,由此促进了欧洲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了欧洲地质旅游热潮。

1985年中国就有地质学家建议了在地质意义重要和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但是启动步伐比较缓慢,直到1998年国土资源部协同有关部门才着手推动这一事业发展,至此,各地对于建立地质公园开始积极响应。我国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并于2001年3月16日公布了首批11处国家地质公园;同年底又评出了第二批33处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又授予王屋山等41个单位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9年授予44处国家地质公园,到目前为止共授予182个单位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4.各系列相关地质旅游大会定期召开

从1997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地质学会通过举办各种会议进行学术和建设经验交流,建立地质公园网络,促进地质遗产地的交流,积极推进了世界各国地质旅游事业的发展。自2004年6月27日至7月7日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起,至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已举办四届;第一届世界地质旅游会议于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亚Fremantle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地质旅游会议于2010年4月在马来西亚成功举行;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每两年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轮流举行,目前已举办三届;自2001年在希腊莱斯沃斯举办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开始,欧洲地质公园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亚太地区第一届地质公园网络大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于2007年11月在马来西亚浮罗交怡地质公园成功召开,第二届亚太地区地质公园网络会议于2009年在中国山东泰山成功举办。这些会议探讨了发展地质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与其他国家和研究机构未来的合作以及地质公园网络今后如何发展壮大。

5.各地成立地质旅游开发与管理组织

在管理和宣传上,许多国家、地方政府、机构或社区成立专门的地质旅游合作联盟或组织,规范管理和推广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旅游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开始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欧洲于2000年成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积极参与地质公园创建与保护地质遗产的中国,于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2001年3月评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由此逐步开展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评比和建设管理。这些组织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地质遗产,规范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支持环境教育、地球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及训练与发展、环境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使当地居民认识地质遗产的价值,以便更好地积极参与地区文化的复兴。

Ⅸ 地质公园的发展前景展望

自20世纪末,地质公园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以来,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已在全球欧亚、大洋洲和南美洲建立了56家世界地质公园,在20多个国家建立了200余家国家地质公园,在不少国家还发展了一批地区级(如省市级)地质公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已初具规模,同时还设立了世界地质公园局(Global Geopark Bureau),每年都适时召开会议对新的申请进行评议审查;对已满4年的公园进行再评估并下发决议文件;对原定的世界地质公园条件、标准作适当修改,并颁发评估表和再评估表,对世界地质公园评委和顾问专家发布新的工作指南,这就使世界地质公园的评审和再评估,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并日渐正规化,而且对各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和欧洲在地质公园发展方面起到了开拓、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在国际地质公园研讨会上,中国代表的发言、中国地质公园的展示和中国地质公园积极推动的合作和双边或多边的交流,都是引人注目的,很多国家的地质学家专程到中国考查地质公园的发展、建设情况,从中国取经以推动本国和本区地质公园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地质遗产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各地政府和民众对地质公园的三大理念的深入理解,地质公园必将成为保护地质遗产、开展科学普及,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全球保护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社会,形成人和自然的协调的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Ⅹ 安徽地质旅游事业应如何发展

安徽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世界一流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自然资源,又有佛教、道教、徽文化、中原文化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发展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培育开发了多彩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与旅游新业态。
安徽省打造黄山、合肥、芜湖“三个旅游中心城市”,构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和皖北旅游区“四大旅游板块”,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发展格局。
目前,全省4A级以上景区达到133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中5A级旅游景区6家,分别为:同时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的黄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景区以及历史悠久的绩溪龙川景区。
全省四星级以上饭店139家,其中五星级22家,均居中国中部第一。
全省旅行社总数达到1124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38家,赴台游组团社4家,黄山市中国旅行社、安徽中国青年旅行社是全国百强旅行社。
2012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331.46万人次,同比增长26.1%;旅游外汇收入15.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5%;接待国内游客2.92亿人次,同比增长30.2%,国内旅游收入2519.08亿元,同比增长38.79%;旅游总收入2617.79亿元,同比增长38.55%。我省旅游指标增幅均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接待入境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增幅居全国第一,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增幅均位居全国第二。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旅游业整体发展思路和目标是:努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中部领先,全国前十的旅游强省目标,提升对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旅游业的贡献度。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2013年,全省旅游行业将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和“美好安徽”的主题,着重抓好七个主题年活动:一是实施落实旅游规划推进年;二是实施旅游文化生态一体化发展突破年;三是实施旅游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年;四是实施旅游商品研发创新年;五是实施改革试点工作攻坚年;六是实施客源市场外联自组拓展年;七是实施职能与作风转变年。
今年全省旅游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积极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已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平台,将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美好安徽”先行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区和国际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我们旅游行业应主动作为,为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安徽”多作贡献。出门做好防护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