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联合地质剖面图
1. 地质剖面图分析
①图例就不做了。一图中出现的东西写上去就是了。
②上新下老。还有就是侵入关系这版个方面的话是后侵权入的穿插先形成的东西。
③侵入接触,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
④背斜。左边的那个千枚岩那里要和右边的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有个褶皱。是在中生代形成的。
⑤看岩浆岩的侵入。有断层才能侵入。
⑥结合地层的新老关系和岩浆岩的侵入关系。
第二题:
①地质年代(C是石炭纪。P是二叠级。T是三叠纪。C-P1是石炭-早二叠纪。D是泥盆纪。S是志留纪。最后一个是寒武纪)
②燕山运动
③造山运动强烈,火山岩矿产的形成。
④造山运动
⑤这是一个背斜构造。寒武系的岩层由于受到逆断层的影响而抬升。
2. 【求助】地质剖面图怎样看啊
主要的就是这些内容西藏农民(站内联系TA)先找点普通地质方面的书学习一下阿里巴巴版zwl(站内联系TA)对地质,权我是门外汉,但钻井得会he200512(站内联系TA)晕啊~ :rol:geology1657(站内联系TA)按剖面前进方向与比例大小,把剖面图摆到地质图上,对照看一下,看两次就全会了。hxk321510(站内联系TA)地质剖面图上的信息主要有:剖面名称、比例尺、岩性、地层产状、倾向、倾角、地形线、高程、导线方向等。如果本剖面有断层等也会表现出来。万水千山(站内联系TA)读图步骤可概括为:线图外,后图内;先地形,后地层;先地层,后构造。读地质图,首先要看图式和各项规格内容。从图名和图符代号,了解图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从比例尺大小可以折算图幅的面积,同时了解反映地质构造现象的详细程度。出版年月和引用资料,可以了解图幅的编制时间并便于查阅原始资料。图例的分析是读图的基础,通过图例可以搞清楚图幅内采用的各种符号,出露的地层和岩石类型,它们的生成顺序和时代即地层间又无间断等等。
3. 地质剖面图 !!
地层:下二叠统、上石炭统、下石炭统、上泥盆统、下志留统、上志留统、上白垩统、下白垩统。 下白垩统与上二叠统平行不整合。 断层、
4. 怎样看地质剖面图
看地质剖面图的话,主要看高度等高线就是同一个高度。
5. 地质平面图和地质剖面图表现的地质要素有何区别和联系认真回答,有奖哦 嘻嘻~~
地质平面图是表现的平面展布信息,横向的延伸,表现的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现象.
地质剖面图表现的是剖面上的信息,垂向上的发展变化,表现的是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现象变化.
6. 工程地质剖面图如何看懂
桩下面的数字应该是桩的埋深,剖面线上的数字是坡降吧?
看不到图,具体也说不上了!
你仔细看图例呀!
7. 地质学中的剖面图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把一个物体从上到下切开,然后看他的剖面。
地质学中作的剖面图大多是为了观察地层从最深处到地面(或是观察顶点)的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才制作的。
没什么,这东西。
再就是有一些作图规范之类的。
8. 联合剖面法
(一)装置形式及视电阻率公式
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装置AMN∞和∞MNB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电剖面法。所谓三极装置,是指一个供电电极置于无穷远的装置,如图1-15所示,A、M、N、B四个电极位于同一测线上,以M、N之间的中点作为测点,且AO=BO、MO=NO。电极C是两个三极装置共同的无穷远极,一般敷设在测线的中垂线上,与测线之间的距离大于AO的5倍。
图1-15 联合剖面装置示意图
工作中将A、M、N、B四个电极沿测线一起移动,并保持各电极间的距离不变。在每个测点上分别测出A、C极供电时的电位差Δ
电法勘探技术
式中:KA和KB分别为AMN∞装置和∞MNB装置的装置系数,根据式(1-22)可推算出:
电法勘探技术
当极距确定后,K是一个常数。
(二)联合剖面的ρs曲线
1.两种岩石垂直接触面上的ρs异常
(1)ρs表达式
如图1-16所示,设点源A(I)位于垂直分界面左边岩石的地面上,A与分界面的距离为d。我们采用“镜像法”求得电阻率为ρ1和ρ2岩石中任一点M1和M2的电位表达式分别为
电法勘探技术
式中:r和r1为M1点与A和A1点之间的距离;r2为A2点与M2点的距离。利用边界条件求I1、I2。
图1-16 求解垂直接触面两边电场分布的“镜像法”图示
根据界面上电位连续(U1=U2)的边界条件得
ρ1(I+I1)=ρ2I2 (1-32)
再根据界面上电流密度的法线方向连续(j1n=j2n)的边界条件得
I-I1=I2 (1-33)
解联立方程,由式(1-32)和式(1-33)得
I1=K12I,I2=(1-K12)I
将上式代入式(1-31)得
电法勘探技术
式中:
当观测点M1和M2位于地面时,坐标原点取在A,x为观测点坐标,则根据式(1-34)可得UM、UN。对于AMN三极装置而言,在MN→0的情况下,可写出以下三种不同的
1)当供电电极(A)和测量电极中点(O)均在ρ1介质中时:
电法勘探技术
式中:x为A至O的距离。
2)当A极在ρ1而O点进入ρ2介质时:
电法勘探技术
3)当A极和O点全部进入ρ2介质时:
电法勘探技术
根据上述AMN装置的三种
1)当O点和B极都在ρ1介质中时:
电法勘探技术
2)当O点在ρ1介质中而B极进入ρ2介质时:
电法勘探技术
这种情况下的表达式与(1-36)式相同。
3)当O点和B极全部进入到ρ2岩石时:
电法勘探技术
根据上述MNB装置的三种
(2)ρs曲线分析
现在以
图1-17 AMN三极装置通过垂直接触面时的剖面曲线
ρ1=100Ω·m;ρ2=20Ω·m
当MN极由ρ1岩石进入ρ2岩石时,由于电流密度的法线分量是连续的,即
当装置继续向前移动,直到A极到达接触面之前,
对于
(3)ρs曲线特征
如图1-18所示,可见:
1)在远离分界面处ρs趋于ρ1或ρ2,由此可以确定两种岩石的电阻率大小;
2)在界面上出现明显的ρs跃变,由此可以确定界面位置;
3)在界面两侧出现
除上述基本特点外,还有以下一些规律:
1)ρs变化幅度(极大值与极小值间距)与ρ1/ρ2的比值成正比;
图1-18 联合剖面法和对称四极剖面法通过垂直接触面时的ρs 剖面曲线
2)AO的大小只影响异常范围,不影响极值大小;
3)MN增大时,使异常圆滑,极值减小,极值相对接触面位移了MN/2的距离;
4)当有浮土(覆盖层)存在时,曲线变得圆滑,极值也不明显了,但界面位置仍然有ρs曲线跃变,而且浮土越厚,ρs曲线越平缓。
可见,根据以上ρs曲线特征可比较准确地确定直立岩层的分界面,从而可达到地质填图或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目的。
2.脉状体上的ρs曲线
联合剖面法主要用于寻找产状陡倾的层状或脉状低阻体或断裂破碎带,当供电极距大于这些地质体的宽度时,可以把它们视为薄脉状良导体。由于C极置于无穷远处,联合剖面法的电场属于一个点电流源的电场,均匀介质中点电流源场的电流线呈辐射状分布。
(1)直立低阻脉状体上的ρs曲线特征及定性分析
1)ρs曲线特征:由图119可见,在直立良导薄脉顶部上方,
2)ρs曲线分析:图1-19给出了直立良导薄脉上的联合剖面法观测结果,先对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
移动时视电阻率曲线的变化情况相同。因此,将
图1-19 直立良导薄脉上的联合剖面和对称四极ρs剖面曲线
图1-20 直立高阻薄脉上联合剖面ρs剖面曲线
(2)直立高阻脉上的ρs曲线特征
图1-20是直立高阻薄脉上方的联合剖面ρs曲线。这里不再详细分析
(3)倾斜低阻脉上的ρs曲线特征
图1-21 产状不同的低阻脉状体上联合剖面和对称四极剖面法的ρs曲线
(a)α=90°;(b)α=60°;(c);α=30°ρ1=1Ω·m;ρ2=0.01Ω·m;AO=30 m;MN=10 m
图1-21示出了用数值方法计算的不同倾角时低阻薄脉联合剖面ρs曲线。由图可见,当脉体向右倾斜时,两条曲线是不对称的,
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极距的联合剖面ρs曲线的交点位移情况来判断地质体(岩层或断层)的倾向,小极距反映浅部情况,大极距反映深部情况。若大小极距的低阻正交点位置重合,说明地质体直立,如图1-22(b)所示;若大极距相对小极距的低阻正交点有位移,说明地质体倾斜,如图1-22(a)所示。位移越大,倾角越小。大极距交点位移方向代表地质体倾同,异常特征有较大的变化。
3.球体上的ρs异常曲线
等轴状地质体(如充水溶洞等)可
以用球体模型来模拟。如图1-23所示,给出了ρ2/ρ1=0.05,h0=1.5r0的低阻球体上方不同极距的联合剖面法及对称四极剖面法的视电阻率曲线。由图可知,在低阻球体上方也出现了正交点,当极距加大到球心埋藏深度的2~3倍(如AO=4r0)时,
随着供电极距进一步增大(如AO=8r0),次级极小点处的异常变小,距交点更远。同时,交点附近ρs曲线的分异性更差,
图1-22 不同极距ρs对比曲线同构造倾向的关系示意图
(a)倾斜断层;(b)直立断层1—表土层;2—断层;3—高阻石英岩
图1-23 低阻球体上联合剖面法和对称四极剖面法的ρs曲线
4.实测曲线的分析和处理
前面讨论的是在地形水平、围岩电性均匀条件下联合剖面法ρs曲线的特征。实际工作中地表电性不均匀可以引起ρMN的变化,地形起伏可以影响jMN的分布,有时单纯地形影响就会引起与导电体相似的异常,相邻导电体的干扰也可以造成异常的畸变。这些因素都将使ρs曲线复杂化,因此在资料解释前必须结合实地情况对实测曲线进行分析,消除干扰因素,辨认出导电体引起的异常,才能进行正确的地质解释。
(1)表土不均匀对ρs曲线的影响及消除
野外工作中,地表覆盖层电性不均匀将导致
FB=
图1-24 表土不均匀对联合剖面ρs曲线的影响及消除
(2)地形对ρs曲线的影响及消除
图1-25是无限长斜坡的山脊上的联合剖面视电阻率曲线。为了分析地形影响,可将顶角为90°的山脊地形和水平面进行对比。当A、M、N都在左坡时,相当于水平情况下右侧介质被电阻率ρ→∞的空气所替代,如图1-25(a)所示。当A、M、N向山顶移动时,jMN因受高阻空气的“排斥”作用而减小,
实测ρs曲线中往往同时存在地形和地质体的影响。为了消除地形影响,突出地质体的异常,可采用比较法做地形改正,即
电法勘探技术
式中:
图1-26是利用比较法进行地形改正的例子。地改前,实测曲线仅在山坡下的构造破碎带上出现平行低阻异常带,地改后,在破碎带顶部出现明显的低阻正交点。
图1-25 无限长斜坡的山脊上联合剖面法实验曲线
(a)电极排列在左坡时的等效剖面;(b)电极排列在右坡时的等效剖面
图1-26 地形改正实例
9. 地质剖面图
以上回答不够全面
1、图中地层从老到新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其中白垩系与二叠系为不整合关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为平行不整合(D3到S2之间有地层缺失,但D3与S2平行),其它皆为平行整合关系。
2、地质构造有:石榴庵背斜、火石峰向斜、火石峰断层。其中背斜和向斜形成时代相同,发生在二叠纪末到白垩纪初的某一段时间;断层形成晚于上一期,带有逆断性质,将老地层推覆上来。总体来讲这一地区主要以挤压环境为主,白垩纪之后构造活动变温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