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属于什么地质结构
1. 武隆天坑是什么山脉
属于武陵山脉
重庆武隆后坪乡天坑群世界唯一的地表水冲蚀成因天坑群,位于武隆后坪境内。景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
简介
重庆武隆后坪乡天坑群 景区内的阎王沟岩溶峡谷全长2300m,总深度约500m,是盲谷式现代峡谷,谷深林幽,特别是下段,谷底深切,两岸下部近直立,宽度及小,气势逼人,行走其中,感受别样,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对了解该地区的水文、地貌发育演化史也有重要意义。
重庆武隆后坪乡主要景点有箐口天坑、牛鼻洞天坑、石王洞天坑、打锣凼天坑、天平庙天坑、二王洞、三王洞、麻湾洞、宝塔石林、文凤山苏维埃政府纪念碑等。
形成原因
后坪天坑是由于受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其形成时间大约在200万年至230万年以内。
在该天坑周围,曾有三到四条水量非常大的河流汇聚,这种外源水的量相当大,水动力也相当强,便形成漩涡,同时浸蚀和溶蚀能力都很强,在冲蚀和崩塌联合作用下,洞口越来越大,越来越深,便形成了天坑。
特点
后坪天坑形态典型,保存完好,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可通过3000米长的二王洞直达天坑底部,属世界罕见。
天坑上部数条瀑布似银河倒挂,轰鸣作响,极为壮观,瀑布汇集成河流流入二王洞,形成地下水,从麻湾洞涌出。
天坑绝壁万丈,形态呈圆桶型,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20米,天坑深度300余米。
科学考察
因位于海拔1300米的分水岭地区的喀斯特台面,加之强烈的构造抬升,该台面上各种规模的喀斯特陷坑地貌十分发育,分布有众多的落水洞、竖井、塌陷漏斗(天坑)、峡谷、石柱、石林、溶洞等地质遗迹。
专家指出,天坑中蕴含的大量珍稀野生动植物,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专家释疑
现象
千百年来,武隆县后坪乡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后坪天坑一直被当地人称为能预测天气的“神坑”,每当坑中起雾时大雨马上就会到来。
释疑
经专家考察分析,每当要下雨时,洞外温度变高或气压发生变化时,就会向这3000米长(即从洞口进入天坑底部)的洞穴下压,而洞穴内是一个恒温环境,从而让洞口形成一团雾气。因此产生了天坑起雾预示起雨的说法。
世界自然遗产
2007年6月27日,后坪天坑群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堪称南方喀斯特地质地貌经典。
2. 武隆县的地理环境
武隆县地质构造雏形由燕山期第二幕形成,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和南北径向构造体系,川黔南北构造带。江口等地区属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褶皱构造形成一系列背斜和向斜。构造成南北向的主要有接龙场背斜、甘田湾向斜、大耳山背斜、羊角背斜、三汇背斜、车盘向斜等。背斜核部出露地层多为二迭系、三迭系,其中接龙场背斜多为寒武系。向斜轴部为三迭系中上统地层。构造形态多为短轴构造,两翼岩层倾角差异较大。断裂构造发育,多与背斜伴生。其性质为冲断层、正断层、逆断层。主要断层有芙蓉江冲断层、土坎正断层、三汇冲断层、煤炭厂逆断层、四眼坪逆断层。
武隆县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东山菁、白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乌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属武陵山系,乌江南面的白马山、弹子山属大娄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由于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武隆县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仙女山主峰磨槽湾海拔最高,达2033米;大溪河口海拔最低,海拔为160米。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土壤多属黄壤、黄棕壤,其次紫色土。 植物
武隆县以中亚热带植物为主,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叶林、竹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交混林、灌木林、疏林草地及灌丛草地。植被中有速生优质树种马尾松、杉木、铁尖杉、白花泡桐、香椿等;有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银杉、珙桐、水杉,二、三级保护树种的鹅掌秋、胡桃、银雀树等;还有经济树种油桐、茶、漆、猕猴桃等。
动物
动物有哺乳类4目12科34种,爬行类2目2科14种,两栖类2目3科12种,鸟类18科26种,鱼类7目8科34种,包括国家一、二、三级珍稀动物金钱豹、小熊猫、大鲵、白腹锦鸡、中华鲟等。
3. 武隆县黄草乡的地形
武隆区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专南低。境内东山菁、白属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乌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属武陵山系,乌江南面的白马山、弹子山属大娄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由于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武隆区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仙女山主峰磨槽湾海拔最高,达2033米;大溪河口海拔最低,海拔为160米。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土壤多属黄壤、黄棕壤,其次紫色土[31] 。
4. 武隆是自然遗产地吗
武隆是世界自然遗产,2007年6月27日,包括武隆喀斯特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正式被31届世界内遗产容大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我就是一个武隆人,可以来武隆耍,就在宏福饭店旁边有个 惠宾楼 是个宾馆,随时欢迎您!
5. 求重庆武隆地质公园的景点的形成的详细介绍,快快!!!!有用啊!!!
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武隆县境内,地处长江支流乌江下游,由两个地质遗迹园区组成:位于县城北面的天生三桥地质公园园区和位于县城东南面的芙蓉洞、芙蓉江地质公园园区,分别位于乌江的北岸和南岸,总面积454.7km2,属全国罕见的大型岩溶地质公园。
公园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以碳酸盐岩溶地貌为特色,其溶洞群、天坑群、天生桥群、竖井群、峡谷、地缝、石林、石芽、峰丛、峰林、地下伏流、间歇泉、温泉等各类地貌分布广泛,组合完好,种类齐全,在全国目前发现的喀斯特地貌奇观中实属罕见,享有“中国地质奇观旅游之乡”的美誉。
在这块极具喀斯特地貌奇观的土地上,孕育了举世罕见的世界四大奇观与秀美神奇的山水风光,包括:世界最大的溶洞群——芙蓉洞溶洞群;世界最大的天生桥群——武隆天生三桥群;世界口部面积最大的天坑——武隆中石院天坑;世界最大的竖井群——武隆天星竖井群和享有“川东九寨沟”的芙蓉江、“南国第一牧原”的仙女山、亚热带“生物基因库”的白马山和天险“乌江画廊”,形成了“美景托奇观、尽在山水间”的完美地貌格局。
公园于2002年由重庆市国土资源局评为“重庆市级地质公园”;2004年初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武隆国家岩溶地质公园是重庆市目前唯一一家地质公园,2001年组织申报并被批为重庆市级地质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武隆国家岩溶地质公园“岩溶地质博物馆”已在该公园的重要景区之一——天坑·天生三桥景区落成,地质公园的主碑和公园各景区分碑也安装完成。
并在12月下旬仙女山林海雪原旅游节期间挂牌揭幕开园。 在获批国家地质公园后,国家地质专家还将全力支持武隆国家岩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级地质公园,使武隆旅游早日走向世界。 武隆国家岩溶地质公园位于武隆县东南部和东北部,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质地貌和地质剖面为主题的岩溶地质公园,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在国内属大型地质公园。公园内有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阔、组合十分完好的溶洞群、天生桥群、天坑群、竖井群、石林石芽群、地下伏流、大裂谷、地缝、峰丛、间歇泉等,具有重大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地质公园内主要组成景区和旅游区有——
一、芙蓉洞景区
位于武隆县江口镇芙蓉江的乌江入口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属大型的石灰岩洞穴,游览线路全长2700米。1993年被当地农民发现,1994年5月对游人开放。芙蓉洞沉积物种类繁多居世界第一,各类景观既壮丽辉煌,又玲珑剔透,奇特而稀有,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叹称芙蓉洞是“一座斑斓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一座内容丰实的洞穴科学博物馆”;中、英、美、澳大利亚、爱尔兰多国洞穴探险队队长布郎声称芙蓉洞“不仅是重庆的瑰宝,也是中国和世界的瑰宝”;世界洞穴协会副主席安迪题赠芙蓉洞是“世界上最好的游览洞穴之一”。珊瑚瑶池、巨幕飞瀑、生命之原、石花之王、犬牙晶花五景被称为“洞中五绝”。 2001年的中外联合科考队又发现了以芙蓉洞为中心的天星乡巨大的竖井群——芙蓉洞竖井群,是世界最大的竖井群。
二、芙蓉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芙蓉江发源于贵州省绥阳县的石瓮子,由南向北流经黔渝两省市,在武隆江口注入乌江,全长231公里,是乌江最大支流。芙蓉江古名濡水,又名盘古河,因与乌江交汇处的江口镇沿岸多芙蓉树,故称芙蓉江。 芙蓉江重庆段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河道长为35公里,以典型的规模宏大的“U”形峡谷为主,2003年重庆江口电站库区蓄水后,该段江水又已形成两岸秀丽的高峡平湖风景区,风景区面积将达150平方公里之多,而其中众多的岛屿、港弯、半岛会成为游人青睐的水上乐园。 芙蓉江景区动植物丰富珍奇,亚热带、热带植物繁茂,两岸绝壁覆盖率达60%,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黑叶猴可贴近观察,猕猴更是成群可见,使之与芙蓉江融为一体,更富于景区观赏价值。 芙蓉江景色秀丽,山青、水秀、崖雄、峰奇、峡幽、涧深、滩险、流急、瀑飞、泉涌,天作画廊,美不胜收。在重庆武隆段的高峡平湖游览区江水碧绿发蓝,两岸苍劲树根千姿百态,丝竹垂钓,绿影婆娑。加之水鸟飞舞,钟乳垂挂,飞泉流瀑,高山翠峡,伟峰石笋,横亘10余里而不绝,珍稀动物穿梭其间。可谓兼瞿塘之雄,巫峡之幽,西陵之险,真可谓“芙蓉水美胜九寨沟,风光不减大宁河”。
三、武隆天坑·天生三桥群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世界上第一大天坑群。天坑深度和口径均在300米以上,气势雄伟壮观,风景秀丽宜人。天坑坑口有“十”字形,有纺缍形,有簸箕形,形貌多样,变化多端。其中中石院天坑是迄今发现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天坑,口径面积为27.82万M2,坑底住有3个院落,13户人家,60余人在此栖息。天坑群景区内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桥群,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天生石拱桥高度超过200米,前后之间距离总和不超过1公里,看去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而其中的小桥流水,高岩飞流雾泉、一线泉、珍珠泉、三迭泉又秀气爱人,叫人流连忘返。
四、武隆地缝景区
武隆地缝景区位于仙女山南麓,与武隆天坑·天生三桥景区是同生在洋水河大峡谷上的姊妹景区,但风光迥然不同,属神秘难得可进入性且观赏性特强的地缝景观。 景区玲珑剔透,精雕细凿,全长2公里,最窄处仅1米,从谷顶到谷底高差可达200——400米。景区内游览线路全栈道设计,科学合理;谷顶谷底之间设有国内第一部80米室外景区观光电梯接送,缝之外衣秀色尽收眼底;天然洞内碧潭中喷泉流水,栈道穿30米高瀑布水帘,奇哉妙哉。地缝中老树藤萝盘绕,泉水流瀑挂壁,险峻幽深,怪石峥嵘,明涧湍急。抬望眼,壁立千仞,天光曦微,让人昏昏然不知身之何处。可以说,观武隆地缝,可知百万年地质变化。
6. 武隆地貌以什么为主
武隆地抄貌以喀斯特地貌为主。
武隆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东经10714'~108°05',北纬29°02'~29°40'),处乌江下游,在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东邻彭水县、酉阳县,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区、涪陵区,北与丰都县相连。境内有 “世界自然遗产”芙蓉洞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生三桥。至2015年底,武隆区幅员面积2901.3平方公里,辖13个镇、9个乡,4个民族乡,户籍人口414250人。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3个民族 。
7. 重庆武隆的介绍
武隆县地处渝东南乌江下游,东连彭水,西邻涪陵、南川,北接丰都,南界贵川道真,幅员面积2901.3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186个村,人口40万。县政府驻地巷口镇。
8. 重庆武隆的行政区划
巷口镇、来火炉镇、自仙女山镇、江口镇、羊角镇、长坝镇、鸭江镇、白马镇、平桥镇、黄莺乡、后坪乡、沧沟乡、石桥乡、浩口乡、双河乡、和顺乡、桐梓镇、土坎镇、接龙乡、土地乡、白云乡、铁矿乡、赵家乡、庙垭乡、凤来乡、文复乡。 武隆地处大娄山与武陵山褶皱地带的喀斯特地区,境内以山地为主,最高海拔2033米,最低海拔160米。全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降雨量1094毫米,平均日照1121小时。
9. 武隆的地质是不是很容易塌方哦
武隆县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中,以山地为主。自然概貌为八分山,分半地,半分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东山菁、白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横穿全境,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乌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属武陵山系,乌江南面的白马山、弹子山属大娄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由于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全县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伏流交错,溶洞四伏。最高仙女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033米,最低大溪河口海拔160米,一般相对高度都在700米至1000之间。乌江是我县唯一通航河道,流经十六个乡镇,东起木棕河,西至大溪河,行程80公里;两岸河谷狭窄,江水奔驰于悬崖峭壁间,重峦叠嶂,山峰重入云,江出一线,气势雄伟,航道多峡口险滩,,尤以羊角碛五里滩蓍称。全县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土壤多属黄壤、黄棕壤,其次紫色土。据专家称由于武隆是属于咯斯特地貌,是比较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