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土壤类型有哪些

地质土壤类型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05 16:50:28

⑴ 地质学中研究的土壤都有哪些种类,其成分都有什么,如何辨别.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设立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7级分类回单元,将中国土壤划分答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高山土等共12个土纲

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如土壤含水量、土温、氧化还原性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设置了25个诊断特性。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想要的话我有土壤地理学的课件,联系我

⑵ 常见的土壤结构有什么和什么两类

1.名词解释
土壤类型: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有15种,分别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漂灰土)、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漠土。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2. 青藏高原的典型土壤是草甸土。
青藏高原土壤类型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草甸土。

3.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4.其它相关资料:
青藏高原近代的强烈隆升,地理环境的急剧变化,使高原的土壤具有不 同于一般低海拔地区土壤的特点。这里土壤的发育历史年轻,具有明显的土 壤立体分布,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显著,影响土壤的农业利用和改良。

一、土壤年轻的表现

由于高原近代的自然条件变得愈来愈严酷,土壤发育的速度减缓,现代 土壤形成的历史也比较短暂。正因为这样,年轻的青藏高原土壤,特别是高 山土壤,大都表现出厚度不大、层次简单的特点。
高原边缘的森林土壤相对来说是发育得比较好的,厚度一般在 50—90 厘米,超过 100 厘米的也比较少见。至于高山土壤,厚度仅 30 厘米左右,这 种土壤剖面的分化比较差。以高山草甸土为例,它的表层是大量草根交错盘 结、相互交织而成的草皮层。这种草皮层的形成与年内气温低、生物作用比 较微弱有关。草皮层直接与母质相连接,有的虽然有过渡层次,但发育还是 很原始的。
土壤质地粗疏、砾石含量很高。大体上砾石含量超过 30%的土壤要占三分之二,个别土壤所含石砾竟可超过 50%。砾石含量低于 5%的基本无砾石 土壤仅有十分之一。除了砾石以外,土壤中大量的是砂,一般含量达 40—50%。倘若用手去捏碎土块,就会感到特别粗糙、砂粒很多,即使有足够的水分也无法搓成细条,这就叫做土壤粗骨性强。这种土壤在农业利用上有很多 困难,由于细土物质少,土壤养分含量比较低,若是农田,庄稼长势不好; 若是牧场,草被稀疏,放牧效益差,这种土壤还十分容易引起沙化。
前面已经说明,由于高原地质历史的变迁,自然环境的变化,土壤发育的速度减缓,甚至中断。那么过去已经发育得比较好的土壤到哪里去了呢? 显然,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时期,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在不断的风化过程中被 种种外来的力量,如风、流水等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去了。那么是否就一点踪 迹也找不到了呢?不是的。近些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青藏高原就发现了某 些地区的土壤剖面中有过去时期发育的土壤层次,它们的性状与剖面其他层 次之间有很明显的差别,也不连续。这种埋藏在现代土壤下面的土层叫古土 壤层或埋藏层,具有古土壤层的现象称为土壤发生的多元性。青藏高原上已 发现的古土壤层大多是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生物作用较强的情况下形成 的,与高原寒冷、干旱的现代自然条件不相称。例如,在高原湿润的时期, 沼泽土的分布比较广泛,由于现代环境条件急剧变化,沼泽土已不存在了, 但古沼泽土层被埋在现代土层以下。这些古沼泽土壤仍然保留着现代沼泽土 所常见的一些性状,如同心圆状锈斑和较多的锈点等常年潴水情况下的产 物。

二、土壤的立体分布

青藏高原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导致高原气候明显的空间分异,并进一 步引起植被和土壤类型的变化和区域差异。随着高原各地的地势起伏变化,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形成类型多样的土壤立体分布型式。
一般地说,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其垂直带也就愈完整。如青藏高原东缘的贡嘎山,其东坡海拔 1,300 米以下的河谷至山巅,依次为黄红壤、 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亚高山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 草甸土、高山寒漠土,而直抵雪线。而昆仑山南麓山体虽高大,但相对高差 较小,因此,在这里只能见到由高山荒漠草原土起,向上只有高山寒漠土, 垂直带要简单得多。
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带有明显的影响,处于不同湿润状况分界地区的山 体,其坡向影响尤为突出。以屏障作用显著的中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南北两 坡水分状况不同,南坡湿润,北坡属半干旱,除去相对高度不同而引起的土 壤垂直带的繁简差别外,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是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北 坡则是高山草原土。就小范围的阴阳坡而言,在祁连山山地就有明显的差异 如山地阳坡为栗钙土,阴坡则为灰褐土,而且灰褐土的分布下限也明显降低。 各种各样的土壤垂直带,按照土壤形成和分布特点,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型,即大陆性垂直结构类型和海洋性垂直结构类型。 海洋性垂直结构类型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和南部边缘。土壤垂直结构的特点是:森林土壤类型发达,分布界线很高,垂直结构中完全 没有出现草原土壤。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 地漂灰土、山地酸性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与高山草甸土,直至寒漠土与 永久冰雪。以高原东缘二郎山为例,海拔 1,700 米以下为山地黄壤,海拔 1,700—2,100 米一带的谷坡为山地黄棕壤,2,100—3,700 米为山地棕壤,3,700—3,900 米为山地泥炭质暗棕壤,二郎山顶 3,900 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 土及高山草甸土。
大陆性垂直结构类型分布在高原内部,土壤垂直结构中高山草原及山地,草原土壤分布广泛,森林土壤仅在边缘山地阴坡呈小片分布,高原腹地根本 没有森林土壤存在。例如昆仑山中段北翼就是典型的大陆性垂直结构类型, 它以山地棕漠土为主,垂直结构简单。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地区之间上述土壤垂直带出现的海拔高度会略有参差,而且还会有彼此交错分布的情况,但同一类型垂直结构的分 布规律却大体上是相似的。

三、土壤的地区差别

青藏高原的土壤,除了垂直结构类型各地不同而外,还具有明显的水平 变化。这种水平分异和垂直变化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各地的土壤具有鲜 明的地方特色,土壤利用途径也不同。整个高原可以分成 9 个不同的土壤地 区。
(1)青东河谷盆地土壤地区:包括湟水—黄河谷地和青海湖盆地。湟黄 谷地平川地主要是灌淤土,河谷低阶地和黄土丘陵为灰钙土。这里是高原重 要农业区,耕作历史悠久,土壤的熟化程度较高。土壤合理利用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面积旱作,因干旱缺水,产量低 而不稳。因此,发展灌溉是重要措施,同时要防止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青海湖盆地及其以南地区的土壤以栗钙土和暗栗钙土为主,部分山地有黑钙土、 灰褐土和高山草甸土,河谷滩地是灰钙土,灌淤土和草甸土等。这是农牧交 错地区,但以牧业利用为主。
(2)祁连山东部土壤地区:本区有相当宽广的山地栗钙土,分布幅度由 海拔 2,400—3,200 米,还发育有黑钙土与灰褐土。亚高山草原土与高山草 甸土分布面积较大。本地区放牧相当集中,草质已有退化现象,应合理经营 加以改良;森林带中云杉林采伐破坏较严重,多幼林、林相稀疏,须注意抚 育更新。
(3)柴达木盆地土壤地区:盆地东部以棕钙土为主,西部则为灰棕漠土 和盐土。盆地中部土壤由山麓洪积扇到盆地中心分布很有规律,其顺序为: 灰棕漠土—风沙土—盐土或沼泽土—沼泽土、盐泥。柴达木盆地中耕地面积 有限,土壤的合理利用首先要解决灌溉水源,否则不仅农业,甚至牧业的利 用价值都不大。对于盐土、草甸土和沼泽土须进行排水洗盐改良,只可少量 开垦,大部分宜留作放牧地。
(4)川西藏东土壤地区:本区土壤类型较多,土壤的垂直分布也很复杂, 自低处到高处可分成 5—6 个垂直分带。土壤垂直带一般是从山地褐土和山地 棕壤开始的,它们在整个垂直带中占优势,但其他土壤类型所占比例也相当 大。这里土壤类型较多,为农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有些地区山高谷 深、陡度较大,水土流失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5)青南藏东北土壤地区:主要分布有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亚高山草甸
土和高山草甸土。这里没有山地森林土壤分布,土壤垂直带也比较简单,例 如西藏那曲一带海拔 4,300—5,200 米为高山草甸土,5,200 米以上为寒 漠土。本区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牧业区。
(6)藏南高原土壤地区:本区不仅缺乏各类山地森林土壤,而且高山草
甸土的分布也不广泛,主要是山地灌丛草原土,这是高原半干旱气候条件下 的一种草原型土壤。农牧并举、因地制宜、有所侧重是这里土壤利用的基本 特点和方向。
(7)羌塘高原土壤地区:主要分布着发育较原始的高山草原土。本区农
业发展前途不大,历来是纯牧区。区内不少地方土壤质地粗疏而含砾石多, 虽然其上草质尚可,但水源短缺而难利用。
(8)藏西北土壤地区:包括阿里北部及昆仑山区。阿里宽谷盆地有亚高
山荒漠土,昆仑山区高原面上广布着高山漠土,周围山地为高山荒漠草原土 及寒漠土。昆仑山北翼则以山地棕漠土和山地棕钙土占优势。本区仅西南部 谷地有少量农作,大部分地区为牧区,还有条件恶劣难以利用的草场。
(9)喜马拉雅南侧土壤地区:具有多种山地森林土壤类型,在雅鲁藏布 江下游谷地,海拔较低,是砖红壤和红壤分布区,向上依次分布 7—8 种土壤。 本区土壤主要用于林业,受地形的限制,垦殖面积很小,亦易引起水土流失。

四、广布的高山土壤
高山土壤是指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高山带的土壤,主要包括寒漠土、 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漠土等。其中高山草甸土是半湿润草甸类型 的土壤,高山草原土是半干旱草原类型的土壤,高山漠土是干旱及半干旱荒 漠类型的土壤,寒漠土则是一种原始石质类型的土壤。高山土壤在整个青藏高原的分布极为广泛。 寒漠土是脱离冰期最晚、成土年龄最年轻的一种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0 多米以上的高山最上部。这些地方终年严寒而风大,仅能生长一些地 衣和特殊的高寒座垫植物,生长极稀疏。土壤分布不连续,只能看到岩隙石 缝中充填的土粒。
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森林郁闭线以上的高山带、亚高山带或无林的高原 面,生长蒿草及杂类草草甸,每年夏季开出各色花朵,绚丽多采。高山草甸 土剖面分化清晰,表层根系交织、盘根错节,形成很好的草皮层。这种草皮 层似毛毡、软韧而富有弹性,人走在上面犹如踏上铺展着的巨大地毯。草层 草质柔细,是良好的牧场。高山草甸土土体呈浅棕色、腐殖质含量较高,但 由于气温低,所以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并不高。部分海拔较低的亚高山草甸土 也可垦为旱作农地,但霜害重,需采取措施才能使作物获得稳产。高山草原土分布的地区干旱而多风,土壤表面植被覆盖稀疏,
盖度一般 30—50%,地表往往遍布小砾石、碎石、甚至浮砂,土壤机械组成 多砾质砂壤。土体比较干燥,一般没有草皮层,即使有也不连续成片,土壤 有机质含量亦不高。农业生产上是纯牧业用地,只有少数海拔较低的背风向 阳的亚高山草原土可以发展灌溉农业。高山草原土因地表植被稀疏,所以往 往不能满足放牧需要,倘若过度放牧,还可能引起草场退化。
高山漠土是在干燥而寒冷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土壤发育原始,地表龟裂,常有盐斑。土层厚度一般不超过 50 厘米,土体中含有较多的 小碎石或砾石,细土物质愈往下层含量愈少。高山漠土利用比较困难,只有 在雨季局部低洼处有淡水蓄积时,才能供少量游牧羊群放牧。
青藏高原的高山土壤种类繁多,除上述基本类型外,还有很多过渡类型,条件各异,一年四季可以交替搭配使用,这是牧业利用的很好条件。目前高 山土壤的利用都还不够充分,尚有一定的生产潜力。

五、山地森林土壤的特征
青藏高原山地森林土壤分布在高原东南的湿润或半湿润地区,面积是有 限的。然而,山地森林土壤分布的地区是我国用材林的重要基地,因此特别 受到人们的注意。
青藏高原山地森林土壤包括山地棕壤、山地漂灰土以及山地黄棕壤、山
地黄壤等。 山地棕壤一般都位于山地的中下部,在山地森林土壤中是分布最广泛的
一种土壤类型。它在山地各种土壤的垂直分布中所占的幅度也最宽,即为垂 直带的优势分带。山地棕壤多发育在以云
杉为主的多种类型的针阔混交林下或比较干燥的暗针叶林下。一般都具有 3
—5 厘米厚的凋落物层,其下为腐殖质层,该层生物作用较强,粗腐殖质的 含量较大。腐殖质层的厚薄决定于凋落物层的分解程度,各地不一。土壤剖 面通体呈酸性反应。山地棕壤可用于林农。森林开采要防止水土流失,注意 更新,垦殖要协调好农林矛盾。若开垦为农田,可种植小麦、青稞等,一年 一熟,土壤养分供给还是比较充足的。
发育在冷杉林下的是山地漂灰土。冷杉林林下郁闭,生长杜鹃、箭竹, 地表有苔藓层覆盖。冷杉林内既冷又湿,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十分缓慢。粗 腐殖质层一般有 10 厘米厚,这层以下有一层厚约 10 厘米的灰白色土层,在 森林十分郁闭、地表苔藓层很发达的条件下,灰白色土层亦特别明显。这一 层称为漂灰层,漂灰土亦因此得名。这一层的二氧化硅含量特别高,而铁和 铝的含量却明显减少。近年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漂灰土的发育受到历史因素 的影响,即与它曾经处于海拔较低、气候比较暖湿的环境有关。
棕壤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内还有山地黄壤。这是水热条件改善,生物化学 风化和物质的淋溶淀积作用较强烈的结果。由于山地黄壤所处地形大多陡 峭,故土层薄、粗骨性强。山地棕壤和山地黄壤之间往往有一种过渡类型的 土壤,即山地黄棕壤。由于海拔的影响,在我国境内山地黄棕壤分布的范围 比黄壤要大得多。山地黄壤和黄棕壤均有垦殖,但受地形影响,农田面积很 小,而且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开垦的农田一般均能一年两熟。在峡谷地段, 热量状况虽有改善,但水分条件反而恶化,植被由山地森林变成干旱灌丛, 土壤亦相应地由山地棕壤变成山地褐土。
六、土壤利用特点和改良
青藏高原土壤类型众多,按照土壤对农、林、牧业的适宜性,大致可以 分成四类:第一类是适宜于农、林、牧业利用,而以农业为主的土壤,如山 地灌丛草原土、灌淤土、灰钙土,一部分山地褐土和棕壤等;第二类是适宜 于牧业和局部可作农业利用的土壤,如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第三类是适宜于 放牧的土壤,主要是各类高山土壤;第四类是暂不适宜利用的土壤,包括各 类荒漠土壤和盐碱程度很高的土壤。各类土壤所占比例很不一样,按利用的 可能性来说,以西藏自治区为例,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壤约占五分之一,已利 用和可利用的一类约占五分之四。其中,牧业利用占 65.3%,森林土壤占 11.6%,耕地占 0.19%。可见,天然牧场面积很大,就整个高原而言, 也是草场多、耕地少、林地比重低的牧业地区。然而,另一方面,高原自然 条件复杂多样,土壤利用在地区之间变化很大,垂直分异明显,尤其以南部 和东部更突出。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青藏高原可以分成三个区,它们是:
(1)高寒牧业区:包括整个羌塘高原及青海玉树、果洛两个州的大部分 地区,以牧为主,牲畜秋肥冬瘦。羌塘北部及青南高原西部人口稀少,仅有 少数牧民进行游牧;羌塘南部及青海玉树、果洛大部分地区,天然牧草的生 长期约 3 个月,植被稀疏、载畜量低、绝大部分地区是纯牧区,以游牧为主。 少数地区定居游牧。牧业生产上的问题是草场利用管理粗放,冬场缺乏;阿 里地区河谷有少量种植业,其余均以游牧为主。
(2)高原农牧交错区:包括高原东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农牧交错分 布,高山以牧业为主,农业分布在盆地和谷地中。本区牧业仍较重要,在农 区还饲养犏牛做耕畜,马、骡、驴也较多。区内藏南谷地经济较发达,人口 亦较密,平均每个劳动力有耕地近 6 亩,农作物绝大多数一年一熟。农业在 这里比较次要,草场面积有五千多万亩,但载畜量远超过羌塘。气候高寒、 劳动力不足、肥料缺乏是限制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横断山地农林牧业呈垂直分布,江河两旁阶地为农业,山腰为森林,高山上为牧场。农业以偏南河 谷为主,北部分布零星,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以青稞为主、耕作较粗放。黄河 上游的牧区以牦牛最多,农垦历史较晚,轮歇地较多。祁连山地和青海湖滨 种植作物以青稞为主,这里肥料缺乏,轮歇撩荒情况相当普遍,牧业以游牧 为主,一般实行季节轮牧。柴达木盆地原以牧业为主,但牲畜数量并不多, 这是因为广大地区天旱缺草,有一些草场有草无水,还有一些沼泽沮洳,放 牧不便,而且夏季蚊蚋孳生。1954 年以后种植业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气候 干旱,水源缺乏,盆地内可利用的土地中绝大部分适于牧用,仅少量为宜农 宜牧地。种植业的稳定发展有赖于开辟水源,发展灌溉和改良盐碱土。
(3)高原东南农林区:包括藏东南、川西和滇西北是南方农业向青藏高 原农牧业过渡的地区。河谷农业发达,牧业居次要地位,高山中部森林密布, 是我国第二大原始林区。区内藏东南天然森林密布、过成熟林多,采伐利用 尚少。农业零星分布于河谷两岸及林间空地,一年可以两熟。横断山地及岷 江上游土地利用的垂直差异很显著,东南部河谷一年两熟,玉米、小麦、水 稻为主要作物,高原特有的青稞较少;向北,春小麦及青稞比重增加,直至 以青稞为主。农业生产技术和产量水平亦以东南较高,向北则耕作粗放而产 量低。大部分山地均有天然森林,但在高山及高原上,则以牧业为主,林业 退居次要地位。
青藏高原各地区、不同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是不同的。
青藏高原境内约有耕地 1700 万亩,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北部黄河、湟水 谷地、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以及藏东川西诸大江河流域较宽阔的谷地。现有 耕地土壤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土壤水分不足。这与高原农区气候偏于半干旱和干旱有关,因此,
不少地方全年均需灌溉,有的地方则需要补充灌溉,否则难以获得较高而稳 定的产量。
(2)土壤耕作层中钾的含量较高,而氮磷偏低。高原土壤的成土母质主
要是由含钾矿物较多的各种沉积物组成,土壤中钾含量稍多,而氮、磷含量 不足,难以满足作物生长的正常需要。加上不少农区缺乏施肥的习惯,或仅 施入未腐熟的肥料,影响了作物的产量。
(3)土壤风蚀严重,质地偏粗,易漏水漏肥。由于风多且大,常常吹走
地表细土物质,表层土壤质地变粗,熟化层渐薄。这样既不利于作物根系生 长,也影响作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此外,部分地区土壤有盐渍化现 象,土壤含盐量偏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采取调剂质地、合理灌溉、广辟 肥源、适当深耕、合理轮作等项措施进行改良。其中广辟肥源、增施肥料和 合理轮作,用地养地两项具有普遍意义。
各地农家肥肥源多,但利用率低。如大量的牲畜粪多数用作燃料,人粪 尿基本未利用,至于绿肥,利用也不普遍。要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必须注意 施用有机肥,改进沤肥方式,提高肥效。作物构成单一,几乎 80—90%以上 都是青稞、小麦,这一作物构成不利于恢复地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根 据不同的农业自然条件调整作物结构和种植比例,也应当种植一定数量的绿 肥。
长期以来高山土壤,均为单一的畜牧业利用。1958—1960 年青海牧区曾 盲目开垦 573 万亩,毁草种粮,大部无收,这是忽视生态规律的惩罚。对于 多数高山土壤而言,天寒风大,土层薄,含砾石多,不利于农作。除部分可
以农牧结合、条件较好的地方少量垦殖外,大多应以牧为主。当前生产上存 在的问题是,由于长期过度放牧,不仅使牧草生长力下降、甚至死亡,同时 土壤紧实度增加、结构破坏、土壤渐趋旱化。加之鼠类、旱獭对草皮和土壤 的破坏以及风、水的侵蚀,导致形成秃斑草场甚至砂砾滩,土壤生产力严重 下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青藏高原上退化草场及鼠害、虫害严重的草场面 积较大,每年因冬季缺草死于春乏的成畜也不少。实践证明,高山土壤发展 牧业应以经营放牧草场为主,但同时宜辅以建立饲草饲养基地。因为单纯依 靠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将是脆弱的和不稳定的,经不起稍严重的自然灾害。 人工草场产草量高,对越冬保畜有重要作用。当然,要建好人工饲草饲料基 地必须改变目前粗放的经营状况,解决生产管理和技术上的许多问题。在土 壤利用方面则尤其要注意防止土壤风蚀,避免引起砂砾化。此外,封山育草、 分区划片轮牧也是恢复土壤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⑶ 工程土质分类有哪些

一类土(松软土):略有粘性的砂土、粉土、腐殖土及疏松的种植土,泥炭(淤泥)。

二类土(普通土):潮湿的粘性土和黄土,软的盐土和碱土,含有建筑材料碎屑、碎石、卵石的堆积土和种植土。

三类土(坚土):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卵石或建筑材料碎屑的潮湿的粘性土或黄土。

四类土(砂砾坚土):坚硬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有碎石、砾石(体积在10~30%重量在25kg以下石块)的中等密实粘性土或黄土,硬化的重盐土,软泥灰岩。

五类土(软石):硬的石炭纪粘土,胶结不紧的砾岩,软的、节理多的石灰岩及贝壳石灰岩,坚实的白垩,中等坚实的页岩、泥灰岩。

六类土(次坚石):坚硬的泥质页岩,坚实的泥灰岩,角砾状花岗岩,泥灰质石灰岩,粘土质砂岩,云母页岩及砂质页岩,风化的花岗岩、片麻岩及正长岩,滑石质的蛇纹岩,密实的石灰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砂岩,砂质石灰质页岩。

七类土(坚石):白云岩,大理石,坚实的石灰岩、石灰质及石英质的砂岩,坚硬的砂质页岩,蛇纹岩,粗粒正长岩,有风化痕迹的安山岩及玄武岩,片麻岩,粗面岩,中粗花岗岩,坚实的片麻岩,辉绿岩,玢岩,中粗正长岩。

八类土(特坚石):坚实的细粒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闪长岩,坚实的玢岩、角闪岩、辉长岩、石英岩、安山岩、玄武岩,最坚实的辉绿岩、石灰岩及闪长岩,橄榄石质玄武岩,特别坚实的辉长岩、石英岩及玢岩。

(3)地质土壤类型有哪些扩展阅读

土壤分类系统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是在学习和借鉴苏联土壤分类系统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壤具体特点建立起来的。属于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体系。

在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建立过程中,结合我国1978年以来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其间对其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7级分类制,其中土类和土种作为基本分类单元。

1、土纲

土纲是土壤分类系统的最高单元,是土类共性的归纳,其划分突出土壤的成土过程、属性的某些共性,以及重大环境因素对土壤发生性状的影响。

例如,淋溶土纲各类土壤以石灰充分淋溶,土壤呈酸性,弱酸性反应,有明显的淋淀黏化过程为其特点;钙层土纲中的各土类均有钙的淋溶淀积成土过程为其特点;盐碱土纲的共同特征是易溶性盐与钠离子在土壤中累积所产生的特有土壤性状。

2、亚纲

亚纲是在同土纲内根据土壤明显水热条件差别所形成的土壤属性的重大差异来划分的。如,半淋溶土纲中半湿热境的燥红土,半湿暖境的褐土,半湿温境的灰褐土,灰色森林土,其共性是半淋溶土范畴,但属性上有明显差异。又如,盐碱土纲的盐土、碱土两亚纲是盐分累积与钠质化程度的质的差异等。

3、土类

土类是土壤高级分类的基本分类单元,它是根据土壤主要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由此发生的土壤属性来划分的,同土类土壤应具有某些突出的、共同的发生属性与层段。

因此其也应具土、栗钙土、棕钙土,虽同具有土壤腐殖质层和钙积层,但其腐殖质层的厚度,有机质的含量,钙积层出现的深度与厚度,碳酸钙的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据此划分相应土类。

⑷ 土质如何分类,共分为几类

目前,对土壤的分类有国际制、卡庆斯基制(前苏联制)和中国制三种。
1、国际制: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根据砂粒(2-0.02毫米)、粉粒(0.02-0.002毫米)和粘粒(<0.002毫米)三粒级含量的比例,划定12个质地名称,可从三角图上查质地名称。先找到该颗粒的定点(100%),按3个粒级含量分别做各顶点对应的三角形的3条底边的平行线,3线相交点,即为所查质地区
查三角图的要点为:
以粘粒的含量为主要标准,<15%→砂土或壤土,15%-25%→粘壤土,
>25%→粘土;
当粉粒含量达到45%以上时,在质地分类名称前要加冠“粉质”字样,当砂粒含量达到55—85%时,在质地类别名称前要加冠“砂质”字样;
当砂粒含量>85%时,直接称为壤砂土,>90%→砂土。
例如:某土壤:砂粒30%、粉粒50%、粘粒20%→粉质粘壤土
某土壤:砂粒60%、粉粒20%、粘粒20%→砂质粘壤土
某土壤:砂粒10%、粉粒50%、粘粒40%→粉质粘土
2、卡庆斯基制(前苏联制)
卡庆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制有简制和详制两种。其中以简制应用最为广泛,这里我们只介绍简制,在我国的两次土壤普查中都采用了卡庆斯基简制作为质地分类标准。
卡庆斯基简制是根据物理性砂粒(>0.01㎜)和物理性粘粒(<0.01㎜=的含量来划分土壤质地类别。
3、中国制
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公布了中国的质地分类制,分为3组12种质地名称。
与其它的质地制相比,我国的质地制有以下的特点:
与其配套的粒级制是在卡庆斯基粒级制的基础上修定而来的,主要是把粘粒的上限由0.001㎜提高到大家公认的0.002㎜,
粘粒级分为粗(0.002~0.001㎜)和细(<0.001㎜)两个粒级。
我国的质地分类标准还处在试用阶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纵观各种质地分类制,尽量存在着一些差别,但大体上还是把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类。

⑸ 地质科学家如何给土壤分类的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设立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7级分类内单元,将中国土壤容划分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高山土等共12个土纲

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如土壤含水量、土温、氧化还原性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设置了25个诊断特性。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⑹ 我国土壤分类

我国的土壤分类由土壤工作者提出的是两大体系:一是现行的属于地理发生分类说的“土壤分类系统”体系,它的核心是土壤的形态、物理化学及其他特性,是土壤分类的基础;另一类是以定量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核心,以土壤发生说理论为指导,既与国际接轨又充分体现我国特色的“土壤系统分类”体系[11]。除这两大分类体系外,20世纪后期我国兴起的农业地质研究,由地质工作者提出了以地质体(主要指成土母质母岩)为基础的农业地质土壤分类体系。

1.土壤分类系统体系(地理发生说分类)

我国的土壤分类系统的进展大致是:

1954年学习苏联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以成土条件为依据,以土类为基本单元,采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的五级分类制。

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在江苏江宁市召开第一次土壤分类会议,提出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1984年在云南昆明召开了土壤分类讨论会,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修订稿),划分了土纲、土类、亚类等单元。

198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在山西太原再度召开土壤分类研讨会,拟定了土纲、土类、亚类的分类系统。

1992年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汇总时提出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2-8),确立了12个土纲、28个亚纲、61个土类、233个亚类,它反映了全国土壤普查的科学水平。

现行的湖南土壤分类属于1992年分类系统体系。湖南土壤分类是从1930年代开始的,1934年11月~1935年2月底,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长沙、湘潭、湘乡和衡山等地做了湖南省第一次土壤调查,将其分为红土、黄土、森林土、色深棕土、高山草原土、砾石土和湿土七大类,进而又分出12个亚类。因此湖南土壤分类首先是地质工作者进行的,土壤工作者进行土壤分类则是1958~1960年全省第一次土壤普查开始的,当时将全省分为17个土组,53个土种和91个变种,这是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1978年在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试点工作中提出了“暂拟”的土壤分类,第一次按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的五级分类制划分了全省土壤。1984年2月,根据全国土壤办公室昆明会议拟定的“全国土壤分类系统”将全省土壤划分为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六级土壤分级。

表2-8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高级分类表[14]

续表

2.土壤系统分类体系

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下,我国从1984年开始进行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它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的土壤分类,是多级分类,共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土壤系统分类将全国分为14个土纲、39个亚纲、141个土类和595个亚类,其中土纲、亚纲、土类如表2-9所列。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经过10余年的研究,已经有较大的进展,与我国以前的土壤分类相比,该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该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有严格的定量指标和明确的边界,还有一个完整的检索系统,反映了当前国际土壤分类的潮流和方向(定量化);也便于土壤分类的自动检索。

2)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纲名称,大多为当今世界上土壤分类中常用的名称,如有机土、灰土、火山灰土、变性土、干旱土、新成土均直接引用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铁铝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潜育土则参照了联合国世界土壤图例单元而来,盐土和碱土合称盐成土,人为土和富铁土是根据本国条件提出的。在土壤命名上,采用了连续命名法,也便于国际交流。

表2-9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

土纲、亚纲、土类。

续表

3)充分注意到了我国的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多,人为活动对土壤影响大,这些情况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已有的研究已奠定了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体系,但对于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分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土壤分类系统体系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的对比

表2-10列出了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及与世界其他3个主要土壤分类体系的大致对应关系。鉴于土壤系统分类是定量的,而土壤分类统是定性的,故从严格意义讲,两个系统是很难作简单的比较,然而作近似的参比还是可能的。因此各个分类体系中的多数分类单元不是正好对应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叉包含的关系。

表2-10 几个土壤分类系统中主要分类单元的对应关系[15]

续表

续表

续表

4.以地质体或成土母岩母质为基础的土壤分类

(1)分类尝试

如前所述,早在19世纪,“地质学家们就土壤的质地粗细、地质成因类型和风化、搬运等情况对土壤分类”[12],这就是土壤学的“农业地质学说”的主要内容。后来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虽然和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最为紧密的联系只是成土母岩和成土母质了,当土壤的地理发生说过分强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后,地质的作用或成土母岩母质的作用就处于很次要的地位。但是地质作用对土壤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影响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本章前面几节都有充分的论述。事实上从20世纪中后期我国兴起的农业地质研究及其所获成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因而这些农业地质研究就从地质体入手提出对土壤分类的尝试,现已公开发表的土壤分类意见有两个:一个是以笔者为主提出的以地质体为基础的土壤分类(表2-11),发表于1994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湖南农业地质概论》专著;另一个是浙江省地调院朱朝晖等提出“土壤地质单位”的概念,并对杭州市萧山区土壤类型进行了分类(表2-12),发表在《中国地质》2004年第31卷增刊上。

(2)以地质体为基础的土壤分类的实用意义

土壤工作者提出的土壤分类是多级分类,如湖南省现行土壤分类是六级分类[4],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它们又分为高级分类单元和基层分类单元,其分类依据如表2-13所列。

高级分类单元用以指导小比例尺的土壤调查,主要反映土壤的发生分布规律;基层分类单元用来指导大、中比例尺土壤调查和制图,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因此土壤的高级分类单元更具有理论和战略意义,而基层分类单元则主要是具有战术意义或实用性,显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表2-13所列基层分类单元,其分类依据与成土母质母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土属的划分的主要依据就是母岩母质,例如《湖南土壤》专著所列土壤分类中的土属就是按母质(母岩)所定(表2-14)。

表2-11 湖南省土壤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及其主要优势作物简表

续表

表2-12 杭州市萧山区土壤地质类型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2-13 湖南土壤六级分类单元及依据

表2-14 湖南土壤分类简表

按表2-14所列的土属与地质体土壤类型实质上没有差别,只是表2-14所列土属只有4~5个,这主要是土壤工作者所分出的成土母质(母岩)只有4~5类,实际上成土母质(母岩)远不止是此数。因此,表2-14列土壤类型的土属以及其下的土种、亚种反映实际的土壤类型并不全面,这就影响到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以地质体为基础的土壤类型是农业地质工作者所提出,他们对母岩母质研究之系统,掌握资料之全面如前所述是土壤工作者所不及者,故所提出的分类将大大丰富土属的内容,弥补其不足而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或地方性的土壤特性,更能合理、科学地利用土壤资源。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资源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因此,正确的客观地反映土壤特性的土壤分类很重要。已有的土壤工作者提出的土壤分类在这方面无可厚非,完全可以肯定;农业地质研究所提出的“以地质体为基础的土壤类型”或“土壤地质单元”并无质的创意,只是对土壤类型基层单元的补充而已,是将地质研究成果应用于土壤科学或与土壤科学相结合的一个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地质学对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研究成果补充或与土壤学的成土母岩母质相结合才有生命力,亦即农业地质才有生命力。

⑺ 地质分类有哪些地质分为什么类型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7)地质土壤类型有哪些扩展阅读:

地质的研究对象:

1、矿物和岩石

在地球的化学成分中,铁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为氧(30%)、硅(15%)、镁(13%)等。如果按地壳中所含元素计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为硅(28%)、铝(8%)、铁(6%)、镁(4%)等。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为单质,它们的天然存在形式即为矿物。

2、地层和古生物

地层是以成层的岩石为主体,随时间推移而在地表低凹处形成的构造,是地质历史的重要纪录。狭义的地层专指已固结的成层的岩石,有时也包括尚未固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

3、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

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在形成过程及形成以后,都会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力的影响,有的大体上保持了形成时的原始状态,有的则产生了形变。它们具有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即各种地质构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质

⑻ 土壤类型有哪些

有棕壤亚类来,潮棕源壤亚类,暗棕壤亚类,草甸暗棕壤亚类,褐土亚类,石灰性褐土亚类,淋溶褐土亚类,潮褐土亚类,灰褐土亚类,石灰性灰褐土亚类,黑土亚类,草甸黑土亚类,灰色森林土亚类,暗灰色森林土亚类,黑钙土亚类,淋溶黑钙土亚类,石灰性黑钙土亚类,淡黑钙土亚类,草甸黑钙土亚类,暗栗钙土亚类,栗钙土亚类,淡栗钙土亚类,草甸栗钙土亚类,盐化栗钙土亚类,碱化栗钙土亚类,栗钙土性土亚类,淡栗钙土亚类,潮栗褐土亚类,草甸棕钙土亚类,新积土亚类,冲积土亚类,草原风沙土亚类,草甸风沙土亚类,钙质粗骨土亚类,草甸土亚类,石灰性草甸土亚类,灰色草甸土亚类,盐化草甸土亚类,碱化草甸土亚类,潮土亚类,脱潮土亚类,盐化潮土亚类,灌淤潮土亚类,潮灌淤土亚类,沼泽土亚类,腐泥沼泽土(腐泥土)亚类,草甸沼泽土亚类,盐化沼泽土亚类等类型。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