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剖面怎么连接矿化体

地质剖面怎么连接矿化体

发布时间: 2021-01-18 01:31:48

❶ 矿体、矿化体、矿化蚀变带的区别

矿体和矿化体的区别就在于二者的品位不同,矿体的有用组份含量高于边界品位,而矿化体的有用组份含量低于边界品位,当前无法利用。例如金矿矿体的边界品位大都是1g/t,凡是厚度大于这个标准的地质体就是矿体,然后规定边界品位的一半作为矿化体的标准,即0.5g/t,也就是说品位在0.5-1g/t之间的地质体就是矿化体。这只是根据当前的经济技术指标等论证的,以后要是选矿工艺进步了,边界品位就会调低,那时候一部分矿化体也就成了矿体,所以说二者的实质相同,都含有有用组份,但是二者的边界条件不同,矿体比矿化体更富含有用组份。
矿化蚀变带则完全和矿体、矿化体不是同一个概念。矿化蚀变带则主要是热液经过一定的区域(如断层等)后形成的一个矿物组成,化学组成等均不同于围岩的一个带。在这个带(矿化蚀变带)中,有用组份富集的地方就会形成矿体,有用组份不太富集的地方就可能形成矿化体,甚至形成不了矿化体。也就是说热液中会有很多的物质,有的物质对我们有用(例如金),当热液带着这些物质运移时这些物质会陆续的沉淀,这些物质沉淀的区域就会形成矿化蚀变带,但让热液也会对其流过的区域的化学性质产生影响,如果流过的区域岩石化学性质活泼就会形成夕卡岩,这里不多说,只说热液中的物质沉淀后会形成一定的矿物,如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这些矿物就在矿化蚀变带中形成,更重要的是这些矿物中还包含了有用矿物,所以即使这些矿物不能被利用,但是其含有的有用矿物是可以被利用的(如金就包含在这些矿物中),如果局部位置有利,这些矿物就会富集很多,形成矿体,如果局部位置不利,则会沉淀一部分下来,形成了矿化体,甚至无法形成矿化体。所以说矿化蚀变带是根据有用组份相关的矿物去区分的,矿体、矿化体则是根据有用组份含量的多少去区分的(即以大多数金矿为例,矿化蚀变带是根据含金矿物毒砂、辉锑矿、雄黄、雌黄石英去辨认的,矿体、矿化体)则是根据矿化蚀变带中金的含量去区分)。
综上,矿体与矿化体本质相同,只是谁的有用组份更富集而已;矿化蚀变带是热液流过的一个区域,矿体、矿化体则产于热液蚀变带中。

❷ 矿化岩体的地质特征

在行政上,百花脑矿化岩体隶属云南腾冲、盈江两县管辖,相距最近的大村落是腾冲县的新歧寨(故曾被称为新歧花岗岩矿床,考虑到新歧寨距矿区有3~5km,我们建议以矿床中心部位所在地名改称其为百花脑矿床);在历史上,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马帮大道穿越其间;在成矿区带划分中,它居于滇西腾冲—梁河锡、稀有金属成矿带下属槟榔江蕴矿带中段;在地貌上,它地处大盈江与槟榔江二级分水岭的构造剥蚀台地上,自北而南,山脊变宽缓,山峰高程2500m左右;在纬度上,矿化岩体处于北纬25°附近,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强烈,矿化岩体普通发育厚达30m的强风化壳。

(一)矿化岩体的地质特征梗概

矿化岩体呈一南北长6000余米,东西宽近400余米的条带状展布。百花脑矿化岩体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矿段,即百花脑矿段、大秧田矿带、席草坝矿段、茶塘河矿段和北边的干河矿段。仅地表所见,各个矿段之间基本相连。它是新生代百花脑—来利山复式花岗岩基的最末阶段的产物。见其与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伟晶状钾长花岗岩为侵入接触关系。矿化岩体上部发育有大小不一、形似椭圆的云母云英岩异离体。此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天河石花岗岩脉和小龙岩脉穿切其间。

(二)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矿化岩体具有典型的花岗结构。在剖面上,下部为含斑细中粒、不等粒似斑状结构,上部为细粒等粒花岗结构。

矿化岩体的造岩矿物是钠长石(An≤5)、钾长石、石英和云母类矿物。钠长石含量35%~40%,石英含量为25%~35%,钾长石含量为15%~35%,云母含量为1%~5%。X射线分析钾长石有序度值为0.93。钾长石富含Rb、Cs,其(Rb2O+Cs2O)≥1.80%,且K2O/Rb2O<20,应属天河石变种,可不显特征的天蓝色。由于矿化岩体碱性长石含量高,因此强烈风化后,矿化岩体在景观上凸显耀眼的白色,其色度完全可以和我国著名的414矿媲美。

矿化岩体的副矿物以种类较多、含量较高和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为其特征。

(三)岩石化学特征

岩石化学特征为富Si、K、Rb、Cs、F和过铝,其K2O/Na2O=0.89。与典型的Li-F花岗岩相比,矿化岩体富K贫Na,富Rb、Cs贫Li,两者差异大。

(四)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矿化岩体铷含量高,全岩平均0.13%。此外含一定量Nb、Ta、W、Sc、REE和Y等。

矿化岩体的稀土元素总量为216×10-6,轻稀土/重稀土=0.30~0.52,δEu=0.08~0.16,属铕严重亏损的重稀土富集型。

(五)矿化特征

据云南地矿局测试中心和北京矿冶院研究,矿化岩体中可综合回收利用的矿化元素有28种之多,计有Sn、W、Nb、Ta、Zr、Hf、Li、Rb、Cs、U、Th、REE和Sc等。但目前主要对其中的九种矿化元素作过查定。就这九种矿化元素的矿化特征看,它们在岩体中的分布比较均匀、稳定,堪称全岩矿化。从表4-4-1可见,仅Rb在工业品位之上,Nb2O5+Ta2O5之和接近工业品位,而其他矿化元素含量偏低。

表4-4-1百花脑矿化岩体部分矿段部分矿化元素的平均品位(wB%)

按原生单—矿床的工业品位要求强烈风化的矿化岩体,的确,有些矿化元素品位不高。但由于它们大都呈可供工业利用的矿石矿物形式产出,而且易于采、选、炼和可以综合回收。更何况,在分选这些矿石矿物后所剩的尾砂,基本上又是可以作为优质工业原料的钠长石和石英。其量之巨,足以构成单独的超大型石英砂矿和单独的超大型钠长石矿床。其潜在经济价值非常可观。

经研究,主要矿化元素的赋存状态如下:Rb基本上都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钾长石和各种云母中;Cs主要以类质同象开赋存在各种云母中,少量以类质同象方式存在于钾长石内;Y基本上呈单矿物形式产出,如富铀钨萨工矿(即相当于铌钇矿的富U、W新变种)、未名矿物、磷钇矿和褐钇铌矿等;Sc除富铀钨萨工矿含较多的类质同象Sc外,估计锡石、黑钨矿、铌钽铁矿中也有相当量的类质同象Sc;Sn至少60%以上的Sn呈锡石单矿物存在;Nb、Ta主要为富铀钨萨工矿、未名矿物产出,其次以铌钽铁矿、褐钇铌矿形式产出,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锡石、黑钨矿、云母内的量不大;W少数呈黑钨矿形式存在,多数赋存于富铀钨萨工矿和未名矿物内;REE如钇一样,大多呈单矿物形式产出,诸如富铀钨萨工矿、未名矿物、独居石、磷钇矿和褐钇铌矿等;Li基本上存在于云母矿物和天河石中;U多呈独立矿物——富铀钨萨工矿、未名矿物等;Zr、Hf大都为锆石、富铪锆石和曲晶石等单矿物形式产出。

(六)矿床成因

根据野外宏观证据和室内微观标志,借鉴国外有关Li-F花岗岩的成岩、成矿实验资料,我们认为,百花脑矿化岩体的成岩、成矿作用以岩浆作用为主,而各种交代蚀变——钠长石化、天河石化、云英岩化、黄玉化等为辅。呈脉状穿切矿化岩体的云英岩(其中有黑钨矿化,可供综合回收)和作异离体巢状产于矿化岩体上部的云英岩,也应以岩浆作用为主,属小龙岩范畴。对此,我们曾作过详细论述[8,85]

❸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第1部分 野外地质观察描述细则
1.1 总则
本细则参照以往地质工作经验及实测剖面、地质填图、工程编录工作对地质观察描述的基本要求,参考《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二分册)》中岩石描述的有关内容而制定,其宗旨在于掌握正确、规范的地质观察与描述方法、程序及内容,统一记录格式,从而提高地质编录质量及工作效率,同时也是考核工作人员编录工作质量的依据。
地质观察与描述总体要求:
(1)要求编录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对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理论有所钻研,有一定的理论业务基础,对某一地区在开展工作之前,对该区岩石应有系统的认识,这是提高野外地质观察描述质量的基础。
(2)描述内容应有主次之分,在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中,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如构造形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特殊的蚀变现象,必须重点观察描述。
(3)对各种地质特征的描述,应抓住主要特征,把握住事物共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加强观察,提高对特殊现象的认识能力,记录时文字要简练、精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正确处理肉眼观察与镜鉴的关系、宏观观察与微观研究的关系。对把握不准的岩石、矿物,要积极采集光、薄片进行镜下鉴定,鉴定结果报出后,要及时与肉眼观察资料进行对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观察描述水平。
1.2 岩石观察描述
1.2.1 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
(1)岩石颜色
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
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 蚀变、矿化
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
(1)岩相划分情况;
(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
(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
(4)包体特征;
(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1.2.3 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内容:
(1)接触带类型:
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
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
(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
(4)原生构造;
(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
(6)接触带产状变化
基本要求: 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
1.3 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
1.3.1 褶皱构造
(1)褶皱要素
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
(2)组成褶皱的岩层
岩性、新老关系等;
(3)几何形态
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
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
1.3.2 断裂构造
(1)构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
(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
(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
(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
(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
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1.3.3 节理的观察
(1)节理产状测量。
(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
(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
(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
(5)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
1.3.4 劈理的观察
(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
(2)测量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及其夹角。
(3)观测描述劈理与劈理之间的先后顺序。
(4)描述劈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
(5)描述劈理域与微劈石的特征。
1.4 矿石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
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1.4.1 矿石命名原则
(1)凡根据有用矿物目估含量换算的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对于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则暂定为××岩金矿石,其他依此类推。
(2)矿石中若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目估含量又分别达到各自的边界品位,命名时以本项目主攻矿种的矿物作为基本名称,其他矿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于基本名称之前。但参与命名的矿物最多不得超过三种。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
(3)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小于50%时,按原岩加有用矿物组合的原则来定名,如透辉石矽卡岩黄铜矿石、构造角砾岩金矿石等;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大于50%时,为块状矿石,原岩不参与矿石命名,如黄铁黄铜矿石、方铅闪锌矿石等。
(4)为了避免矿石名称过于冗长,可将基本名称前的所有“矿”字去掉,如黄铁黄铜矿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矿”字不能省掉。
1.4.2 矿化命名原则
(1)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辉锑矿化凝灰岩等。
(2)有两种以上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
(3)参与矿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围:
Cu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0.3×10-6≤Cu≤1×10-6时,定为金矿化;
S品位在2%≤S≤6%时,则主要含硫矿物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参与矿化命名;
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1.4.3 矿石描述内容及顺序
(1)矿石颜色:矿石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
(2)结构构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3)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石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
(4)矿物共生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石矿物,并用短线连接。如: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
(5)矿化总体特征: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贫富、均匀程度及其与岩石、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
(6)矿石的次生变化。
(7)有条件时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如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孔雀石。
矿化岩石一般先按1.2.1的内容描述原岩特征,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矿化特征。
1.4.4 矿(化)体特征的观察
(1)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
(2)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
(3)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等的变化情况。
(4)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
(5)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
1.5 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
(1)蚀变种类: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2)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等。
(3)蚀变规模及强度:面型蚀变描述其范围大小如蚀变范围500米×400米;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
(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内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
(5)蚀变与矿化关系: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铜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
1.6 岩矿石描述实例
1.6.1 侵入岩描述实例
(1)橄榄辉长岩:暗灰色,显晶质等粒中粒结构,颗粒一般为2-3毫米,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暗色矿物有辉石(40%)、橄榄石(10%);浅色矿物全部为斜长石(50%)。辉石为黑色短柱状或柱状,有解理;橄榄石为浅黄色,粒状,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星点分散于岩石中。斜长石呈长条状、李状,透明,有时可见聚片双晶。
岩石很新鲜,没有受到次生变化,比重大,暗色矿物:浅色矿物=50∶50。
(2)石英闪长岩:灰白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斜长石60—65%,石英约10%,角闪石约15%,黑云母约8%。斜长石呈板状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3毫米;角闪石为墨绿色,他形—半自形粒状,大小0.5—1.5毫米;黑云母呈棕黑色,片状,大小约2毫米。
岩石中的斜长石具弱的绢云母化。
黄铜矿呈星点状分布,含量小于0.5%;偶见辉钼矿。
岩体由内向外,粒度有逐渐变细的趋势。与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接触处,其颜色呈暗灰色。
节理较发育,主要为15°∠37°一组张节理。
(3)斜长花岗斑岩:灰白色,间夹黄绿色斑点。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矿物主要为长石(15—20%)和石英(10—15%)。长石斑晶呈半自形板状或他形,大小2—5毫米;石英斑晶具六方双锥体,少量为浑圆状,大小1—3毫米,部分石英斑晶有破碎现象。
基质为隐晶质结构,主要由长石类矿物组成。
基质几乎全部绢云母化;长石斑晶也多蚀变为绢云母(部分变为叶蜡石)。黄铁矿呈浸染状散布于基质中,多为他形粒状,少量为自形立方晶体,含量约1%,偶见他形粒状黄铜矿。
岩体边缘斑晶矿物的含量减少,结晶也有变细的趋势。
与其接触的围岩(灰绿色页岩)有弱的退色现象。
1.6.2 火山岩描述实例
(1)火山角砾岩:黄灰色(铁染成灰黑色),角砾状构造。
角砾成分主要为流纹斑岩(70—80%),少数为硅化砂岩。角砾大小不等,一般5—50毫米,大者达80毫米,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此外,尚有少量石英晶屑。胶结物为泥质和铁质,胶结程度中等。
岩石具弱硅化。
赤铁矿以胶结物的形式出现在角砾之间,一般较为均匀,含量约5—10%。
岩石坚硬性脆。
节理裂隙发育,但很短小(长度仅5——10米)且不成组。
与下伏凝灰质页岩呈整合接触,界线清楚。
(2)凝灰岩:灰绿色间夹灰褐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火山碎屑物质,偶见石英晶屑,颗粒皆小于2毫米。由泥质、铁质胶结,较为疏松。
主要蚀变为叶蜡石化,其次为绢云母化。叶蜡石呈0.5—1.5毫米的斑点状分布。
局部见星点状黄铁矿,他形晶粒状,大小0.5—2毫米,含量小于1%。
1.6.3 沉积岩描述实例
(1)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灰白色(带褐色),中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
碎屑成分为石英(80%)、白云母(5%)。石英粒径0.3—0.5毫米,少量达0.5—0.7毫米,次滚圆状,分选性较好;胶结物为泥质。
岩石具平行层理,层理厚度0.2—0.5米;石英颗粒由下往上变细。节理见有157°∠32°、230°∠50°两组,以前者较发育。
岩石具弱的绢云母化,不均匀。
本层底部偶见有星点状的晶质辉铜矿,分布在石英颗粒之间,呈他形粒状,大小5毫米,含量约小于0.5%,与绢云母化有一定的关系。矿化向底部逐渐增强,与下伏砂岩辉铜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
(2)灰绿色页岩:灰绿色(浅灰色),泥质结构,鳞片状构造。
主要由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碎屑所组成。具薄层状水平层理,层厚2—10厘米,上部石英碎屑有所增多,并见有少量菱铁矿结核,大小约2×1.5厘米,长轴方向与层理一致。
节理以157°∠32°一组较为发育。
蚀变:见少量碳酸盐脉沿上述节理充填。部分碳酸盐渗入到脉旁的围岩中,脉宽1—7毫米,形态不规则。
本层见有少量星点状的黄铁矿,含量小于1%。
与下伏粉砂岩整合接触。
(3)泥灰岩:暗紫色,块状构造。
岩石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表面上残留一层粘土薄膜,含一定量的泥质成分。
硬度不大,断口贝壳状,较致密。
1.6.4 变质岩描述实例
(1)堇青石角岩:黑色,具斑状变晶结构,贝壳状断口,块状构造。
变斑晶为粒状堇青石,大小1—2毫米,含量20—25%,具有玻璃光泽,无解理,风化后呈白色土状;变基质致密,肉眼无法分辨其颗粒和成分。
(2)角岩化条带状变质粉砂岩:灰—深灰色,变余粉砂结构,条带状构造。
深灰色条带主要由黑云母、石英碎屑及少量绢云母组成,灰白色条带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少量雏晶黑云母组成,两者黑白相间排列组成条带,并呈不规则弯曲,条带宽5—10毫米不等。下部灰白色石英碎屑含量递增。岩石中的胶结物多变为雏晶黑云母,基底式胶结。
岩石普遍具角岩化,局部具弱的透辉石化,主要沿灰白色条带进行交代,一般呈团块状或透镜状产出。
岩石中局部见星点状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主要分布在透辉石团块之中。
(3)透辉石榴矽卡岩:灰绿带棕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有石榴石(60%)、透辉石(30%)、碳酸盐(5%)及少量硅灰石、绿泥石等。石榴石呈棕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1—3毫米;透辉石灰绿色,呈针柱状,晶体小,分布不均匀。
沿裂隙见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
局部见星点状磁黄铁矿,含量约2%。
岩石致密坚硬,在中、下部见残留的大理岩条带,故推断原岩为条带状大理岩。
1.6.5 矿石描述实例
(1)透辉石矽卡岩磁黄铁黄铜矿石:古铜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金属矿物有黄铜矿(2—5%),磁黄铁矿(20—25%),黄铁矿(3%);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40—50%),石榴石(5——10%),方解石、绿泥石等。
矿物共生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黄铜矿呈他形粒状,星点状分布于磁黄铁矿之间,少量呈细脉状;磁黄铁矿多呈团块状粒状集合体产出,上部以块状为主,下部以团块状为主。
金属矿物矿化不均匀,上部较富,下部较贫。
矿石中可见黄铁矿、黄铜矿细脉穿插磁黄铁矿,故推测其生成顺序: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局部见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绿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
矿体与上盘岩石界线不清楚,呈渐变过渡关系。
(2)中粒石英砂岩辉铜矿石:灰白色(紫褐色)间夹钢灰、烟灰色,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
金属矿物有晶质辉铜矿(5—35%)、烟灰辉铜矿(微量)、褐铁矿(2—25%),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粒度自上而下由粗变细,上部强烈破碎呈角砾状。
矿化较均匀,上部强烈,呈稠密浸染状,向下减弱,呈星散状;晶质辉铜矿集合体粒径一般0.2—0.5毫米,烟灰色辉铜矿仅见于细小裂隙中;褐铁矿沿裂隙及砂岩孔隙出现。
硅化普遍,局部强烈,呈石英化;次为叶蜡石化、绢云母化。
矿段上、下与页岩界线清楚,而矿化在上、下页岩层变弱。

第2部分 地质、地化剖面测制
2.1 地质剖面测制
地质填图前的地质剖面测制以及地化、地物剖面测量中的地质工作,均按此要求执行。
2.1.1 剖面选择和布置原则
(1)在分析前人资料、详细踏勘和全面了解工作区内岩石、地层出露与分布情况、基本构造格架和构造形态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剖面。地质剖面应布置在岩层及岩相出露较完整、基岩露头好、标志层发育、构造变动较小地段。预查、普查阶段或异常查证时应尽量选择在异常浓集区。总之,所选择的剖面位置其地质特征在全区应具有代表性。
(2)剖面的布置应基本垂直区域地层或构造线走向、异常长轴方向。在地质情况复杂地段,剖面总方向和地层走向夹角应不小于60度。若遇地形复杂、通行条件差的情况时,沿岩层走向可左右。。。。。。。。。。。。。。。。。。。。。。。。。。。。。
东西太多了没复制全要的话选最佳,给你发过来嘿嘿

❹ 矿体和矿化体在地质剖面上如何表示

矿体与矿化体的符号是不同的,比如褐铁矿化、硅化的符号都是不同的。所以,先要确定是何种矿化,在根据符号上图。

❺ 矿体、矿化体、矿化蚀变带的区别

概念没有全部找到,下面个人理解,仅供参考:矿体:含有足够数量矿石、具有开回采价值的地质体。矿答化体:受到矿化作用的地质体。矿化蚀变带:矿化是一种地质作用,蚀变也是一种地质作用,存在两种地质作用的(地带)区。

❻ 矿体异常与矿化异常的区分方法

矿体异常是指由工业矿体引起的异常,矿化异常是指由未达到工业指标的矿化地质体引起的异常。一般说来,矿体异常具有多元素组分、异常强度较高、异常面积有一定规模、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分带明显、异常形态较有规律等特征; 分散矿化引起的矿化异常具有异常组分比较简单、无明显的浓集中心或呈分散的多中心、异常分带不明显和异常形态一般比较杂乱等特征。有时矿体异常和矿化异常的特征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异,给判别带来困难。尽管如此,还是可以用某些方法把二者区分开来的。

1.类比法

类比法是首先据已知矿体异常的形态、强度、规模、元素组合和分带等特征,各种参数计算的结果,以及其与矿体的空间关系等,拟定一些异常评价指标; 或者根据前人的经验,对照测区的具体情况拟定出异常评价指标。然后应用这些指标来判断未知异常。例如,在某内生脉状金矿区开展化探工作时,发现已知矿体异常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①矿脉前缘 As 异常呈单峰状、强度高; ②矿脉尾部 As 异常呈多峰状、强度较弱; ③元素组合为As - Pb 型。根据这三个特征对该区的未知异常进行评价,发现了盲矿脉。又如,辽宁某热液充填型铅锌矿区,先后有五期热液活动,但只有第二期才形成铅锌工业矿体,并伴生有毒砂; 第四期热液活动可形成不够工业品位的铅锌矿化,并有黝铜矿伴生; 其余各期热液活动只形成局部轻微的铅锌矿化。根据上述成矿规律总结出三项异常评价指标为: Cu/Pb ﹤ 0.2,Pb > 300 × 10- 6,As > 80 × 10- 6。利用这三项指标区分了矿体异常和矿化异常。又如,前苏联学者别乌斯和格里戈良指出分散矿化的累乘指数或累加指数(前缘元素的累乘值或累加值与尾部元素的累乘值或累加值之比值)与有经济价值矿体已剥蚀到尾部时的累乘指数或累加指数大致相当。据此,在多宝山矿区判别了一个分散矿化引起的异常。具体做法是: 首先利用多宝山、铜山已知矿段原生异常的资料,确定前缘和尾部两组元素(Pb,Zn 和 Cu,Ag)。然后分别计算已知见矿剖面不同部位的累乘指数和待评价的铜山异常累乘指数,计算结果见表7-6。由表可知,已知矿段矿上、矿体中和矿下部位的累乘指数有明显差异。待评价异常的累乘指数相当于已知矿段矿下部位的累乘指数。因此,推断这一异常是由分散矿化引起的。经钻探工程验证,深部未见工业矿体。

表7-6 不同部位的累乘指数

2.单矿物分析法

利用单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有时也能有效地区分矿体异常和矿化异常。例如,在某矽卡岩型铜矿区,研究孔雀石单矿物的 Bi 和 Pb 含量时,发现矿体中孔雀石经冷提取分析,Bi 含量的几何平均值小于 100 ×10- 6; 光谱分析 Bi 含量的几何平均值小于 300× 10- 6。而矿化体中孔雀石经冷提取分析,Bi 含量的几何平均值大于 500 ×10- 6,光谱分析 Bi 含量的几何平均值为(1000 ~ 2000)× 10- 6。故可利用孔雀石单矿物 Bi 含量的不同,区分矿体异常和矿化异常。

3.统计分析法

利用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也能区分矿体异常和矿化异常。例如,广西某铜矿区在异常评价时,以 Cu,Pb,Zn 的含量对数值为变量,进行了判别分析,有效地区分了矿体异常和矿化异常。判别分析结果见表7-7。

表7-7 异常判别分析结果

❼ 、数据表: 区域矿化蚀变地质体数据表

成矿规律研究数据模型

续表

❽ 矿床系列、异常系列构成的矿化网络

矿床系列是指由统一的成矿作用生成的诸矿种、诸矿床类型的共生组合,或称矿床组合。与该矿床系列伴随的各种矿化异常(地质的、地球化学的、地球物理的、遥感的、生物的……)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异常系列或称综合异常。

成矿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将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包括它们的异常作为必要因素纳入成矿体系之中,这既为成矿动力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空间,也为成矿预测提供了有本质联系的综合信息。

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都是成矿系统的产物,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矿化网络(图2-3)。矿化网络表现了在一定的地质背景、环境中由成矿系统形成的各矿床类型和有关异常的时-空结构。它是一个四维的(空间+时间)成矿地质体,既包含已经发现的矿床和确实存在但尚未被发现的矿床;也包括已知的矿产资源和未知的潜在资源。这一认识反映了成矿系统和矿化网络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矿化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各类矿床的发育程度;②各类矿床的空间关系;③各类矿床的时间关系;④各类矿床的成因联系;⑤各类矿床被改造情况。这些内容在矿床研究和找矿预测工作中经常遇到,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成矿系统中各类矿床的发育程度

由于成矿控制因素的多样性,一个成矿系统中可生成几种类型的矿床,但是它们的规模并不一样。有的类型成大矿,有的成小矿,有的则只不过是矿化点。另外,它们的产出数量也不相同,有的矿床类型数量较多,有的类型数量较少。因此,有的矿床类型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有的则相对次要。如在铜陵矿集区内发育层控矽卡岩型、矽卡岩型、沉积-改造型以及热液脉型等矿床,其中以矽卡岩型、层控矽卡岩型成矿条件最好,因而该类型铜(金)矿床的储量最丰富,另外两种类型矿床的发育程度则明显不如(表2-3)。在区域找矿评价工作中,认真研究各类矿床在矿化网络中的地位,有利于明确找矿的主要和次要对象。

(二)成矿系统中各类矿床的空间关系

一个成矿系列中的各矿床形成时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或沿某一岩层分布,或围绕某一侵入岩体分布,或沿某一断层带作有序排列。有的矿床在上部,有的在下部;有的在某一地质体内部,有的在其外围。这种多个矿化体(矿床、矿田、矿集区等)在空间的有序分布,一般称为分带性。

矿床的分带性是矿床空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成矿分带性有不同的尺度。从宏观上分析,区域中的成矿分带性更多地受到矿质来源的控制,与区域地球化学特点有密切关系。而矿床中矿体的分带则更多地受到矿石成分、构造和岩石等因素的控制。

(三)成矿系统中各类矿床的时间关系

成矿作用一般延续较长的地质时间,在整个成矿作用过程中常因某个(些)控矿因素的突然(显著)变化而划分为若干个成矿阶段,如在热液成矿系统中常可以分成高温、中温、低温成矿阶段。不同的阶段常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这样,各矿床之间就有一个时间先后问题。一般地说,先形成的矿床(体)占有较多的自由空间,而后来的矿床(体)则往往就位于早成矿床的外围或是偏上偏浅部。例如,经过多个km以上的钻探查明,在赣东北的德兴—银山矿田内,围绕着一个火山-侵入岩体,较早生成的斑岩型铜矿体就位于中酸性岩体的中心偏上部和岩体边缘,稍后形成的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则产在铜矿的偏上偏外部的上覆火山岩层中(黄世全,1992)。

(四)成矿系统中各类矿床的成因联系

在一个成矿系统中,各类矿床间的各方面关系以成因关系最为本质。一般认为,在同一成矿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全部或部分相同的物质来源的各矿床之间就是一种成因联系。各矿床的具体控矿因素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一个统一的成矿作用中产出的,而且在空间上彼此靠近,是一种亲缘关系。

例如,在大庙钒-钛磁铁矿成矿系列中,由幔源的斜长岩苏长岩浆的分异作用而生成的贯入型、浸染型等矿床类型,它们之间就是一种成因联系。

一个成矿系统中各矿床间的成因差别取决于多个因素(岩相、构造、温度、压力及其他)例如,在统一的成矿作用下,可因构造因素的差别而生成不同类型的矿床,如产于断层中的矿体为矿脉,而产于角砾岩中的矿体则为角砾岩型矿床。再以赋矿岩石的差异为例,产于侵入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矿床多为矽卡岩型,而产于侵入体围岩砂页岩中矿床则是脉型或网脉型,例如湖南瑶岗仙钨矿床的石英脉型黑钨矿主要产于花岗岩体与砂页岩接触带,而矽卡岩型白钨矿则主要产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

(五)成矿系统中各类矿床的改造情况

一个成矿系统的矿化网络中各个矿床的被改造情况是不同的。有的矿床由于物化性质稳定或由于所在位置隐蔽而易于保持原封不动;而另外一些矿床或由于物化性质不稳定,或由于所在位置易于暴露而遭到破坏,不易保存。例如,位于宁芜盆地北端的梅山铁矿产在次火山岩体与火山岩接触带上,处在盆地的相对低凹部位,而以隐伏矿形式被完整保存下来;而位于盆地中部次火山岩体顶部的凹山铁矿则因遭受剥蚀而矿体裸露地表,一部分矿石已被剥蚀。

在矿床预测工作中,既要研究矿床的形成条件,又要研究其破坏、保存条件,这有利于提高找矿的成效。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