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调查为什么
1. 野外基础地质调查人员掌握哪些安全防护知识
说说我自己遇到的吧 不一定正确
滑坡、崩塌、泥石流、洪水,地调的在野外内时间容多,这些都可能遇上 ;
各个地方到处跑,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车祸;
大野怪遇不上,但是偏僻地区遇到毒蛇是很正常的事;
当地村民为了防范野猪啊、熊啊之类设置的捕兽夹,不清楚当地情况的可能会遇上;
疾病,地调去的地区可能气候异常,长期体力活可能身体吃不消;
当地的村民见你是外地人,不了解你的工作,以为你是,小偷或者是偷猎的,他们可能对你有恶意;
其他可能就是自身的因素,长期在外面跑,思乡,压力大,心理素质不好的话也很危险。暂时就想到这些</ol>
2. 简述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1.野外地质调查从业人员应当进行体检,确认身体合格后方可从事地质调查工作。 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癫痫、消化道溃疡病、胃肠炎、严重的神经衰弱和患有肝脾、肾、内分泌等疾病的人员,严禁进入高原地区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患有明显心、肺、肝、肾等疾病和高血压病Ⅱ期、严重贫血者,严禁进入高山、高原低气压地区做作业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2.地质调查项目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防护、自救、互救应急基本技能。
3.地质调查项目从业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穿戴好劳动防护服装和用具。
4.野外地质调查项目作业组应当配备能满足实际需要的通讯装备,明确联络事宜。 5.在疫源地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应当接种疫苗;在传染病流行地区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应当注射有关预防针剂,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如途经疟疾流行区,必须在出发前两周服用抗疟疾药片,在回归后一月内仍需继续服用。
6.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每日出发前,应当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行进路线及路况、作业区的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情况。
7.在山谷、河沟、地势低洼地区或雨季作业应当做好防汛抗灾工作。雷雨时,应当尽量避开山脊或者开阔地、峭壁和高树。雨雪刚停止时,严禁立即在滑坡、狭隘的山道、悬崖、雪坡、冰川坡以及其它危险地段作业和行走。
8.气温38℃以上时,应当采取降温措施或者避开高温期,选择在清晨、傍晚作业。 9.在雪线以上高原地区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当气温低于-30℃时应采取防冻措施或停止作业。
10.水上作业,应当配备救生工具。救生工具应放在明显、易取处。
11.需骑马(或其它牲畜)时,应当熟悉所乘牲畜的脾气和特性,并经过一定的适应性训练。
12.在悬崖、陡坡下作业时,应当清除上部浮石。在坡的上下不能同时作业。
13.在林区、草原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应当遵守防火规定,及时清除现场周围的小树杂草,并开辟防火道。
14.进入危险地区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应由有经验的人员带领,并制定安全保障措施。
15.野外作业途中,不论何种情况,不能单独外出作业。
16.每天天黑以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应当按约定时间返回指定营地。 警告:在野外地质调查作业期间,严禁擅自外出打猎、捕鱼、游泳等。
3. 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为什么
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位置较高的地质灾害开展调查。
因为,位置较高的通常植被的高覆盖率也使得从远处通过望远镜进行观察的方式无法实现,即使是普通的卫星或无人机拍摄影像数据也会因为植被覆盖而束手无策。为了获取不同类型的野外数据,地质工作者需要随身携带各种各样的装备,除了必带的“三大件”(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外,还随身挎着照相机、GPS、卷尺、标杆、记录本等等,身上的负重可想而知。除了负重徒步以外,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还要在野外测量数据,这也是一个较为辛苦的过程。如测量大比例尺剖面时,必须得有人用卷尺一段一段地拉着测量,需要穿过荆棘密布的灌丛、淌过刺骨的河水、攀爬陡峭的山崖等等,随时都有潜在的危险相随。
地质灾害调查在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上要小于地质灾害勘查。主要是将地质灾害体的发育过程及其稳定性认识置于首要地位。调查过程中应尽量收集该区域内水文、气象、地层及岩性资料,并利用简单、易携带的工具和仪器进行大致测量,以此确定地质体的特征、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为划分地质灾害分区,论证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含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因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4. 野外地质调查
野外地质调查是遥感地质填图工作的重要环节。调查方法为影像岩石单元剖面法。调查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填图单元的地质属性,为填图单元合理建立与划分提供地质依据。由于填图单位划分方案不同,对不同种类的影像岩性单元野外调查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
(一)地质构造调查
主要是根据遥感初步解译地质图中圈定的不同类型的构造现象,按主次分类,选择影像规模大,有代表性的构造现象进行野外调查,系统收集地质证据,为构造单元划分,构造规律、构造演化规律分析研究提供数据。
1.断裂构造调查
该类构造野外调查的要点为:断裂存在的地质根据、活动性、性质及时代。
(1)地质依据。岩石的破裂程度(断层角砾岩挤压透镜体、糜棱岩等),断裂面特征(平直、舒缓、锯齿),断裂产状(倾向、走向、倾角)、断裂规模、断裂两侧地层位移、变形情况等。
(2)断裂活动性。主要表现为继承性和改造性。其直接根据为沿断裂早期活动面充填物质的再破碎现象。
(3)性质。主要依据地质依据来确定。
(4)时代。野外调查可依据其切割最新时代地层确定其上下时限,同时可采集样品,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如U/Pb法、Rb/Sr法、14C法等。
2.褶皱构造调查
褶皱构造是地壳岩石在挤压应力作用条件下的塑性变形结果。根据卫星图像显示清晰程度,野外调查可分为可视褶皱和非可视褶皱进行。其调查的方法和内容应有所差别。
1)可视褶皱构造
可视褶皱系指在卫星图像上显示形态清晰的褶皱。野外调查的主要内容为位态、形态、时代和性质。
(1)位态。通过轴面倾角、枢纽倾伏角和侧倾角调查,确定其属于直立褶皱、倾伏褶皱、平卧褶皱、斜伏褶皱、斜卧褶皱等类型中的哪一种。
(2)形态。通过褶皱两翼间的夹角大小调查,确定其属于开阔褶皱,还是紧闭、等斜褶皱或复式褶皱。
(3)时代。通过卷入褶皱变形地层单元的数量和层位与非变形地层单元层位,确定其形成时代。
(4)性质。通过卷入褶皱地层单元新老分布顺序、复杂程度,确定其属于是向斜、背斜还是复式向斜、复式背斜等。
2)非可视褶皱构造
该类褶皱系指卫星图像难以判别,而通过路线调查而确定的一类褶皱。其调查内容为地层单元对称有序排列、岩层产状有序变化、构造改造特点等。
3.逆冲推覆构造调查
逆冲推覆构造属于一种收缩变形。调查中应注意直观地质依据、结构要素发育程度、形态特征等依据的观察与收集。
1)直观地质依据
(1)飞来峰。多为老地层飞移新地层之上,但新地层飞移老地层之上也很常见。后者定位取决边界性质。
(2)滑脱裂地块。属于伴随收缩作用产生的局部松弛作用产生,即重力滑脱作用。其结构特征相当于拉裂槽或拉裂楔。滑移界面为主滑断裂。
(3)滑落地块。属于引张作用过程中,逆冲岩席前移之滑落物质。其形态不规则,产状多变。
(4)层间水平滑移断裂。断裂面水平,滑动痕迹及岩石磨碎现象明显。
2)结构要素
(1)逆冲断裂。呈弧形展布的脆性变形构造界面。
(2)逆冲岩席。不协调构造块体边界性质及与下伏地层的新老关系。
(3)前缘褶皱带。地层的变形特征,褶皱的位态与形态表现形式。
(4)后缘拉伸盆地。盆地形态特征、地层发育与缺失。
(5)主滑面。产状平缓的面形断裂发育程度,断裂内岩石的破碎程度,断裂面运移滑动依据。
3)形态特征
(1)弧形逆冲断裂系显示依据。
(2)弧形山系、构造地体的存在。
4)推覆作用方向
由于逆冲推覆构造属于侧向挤压应力的作用的结果,其系列弧形体突出方向代表推覆作用方向。
5)时代与期次
卷入逆冲推覆构造最新地层时代为厘定推覆作用时代确定的上限。
构造要素的叠置关系、切割关系及不协调分布关系是期次分析与确定的主要依据。
(二)地层单元调查
1.第四纪沉积物影像岩石单元调查
从遥感角度而言,第四纪沉积地层易于解译划分,这主要与其空间分布与成因联系密切相关。基本表现出不同成因类型的沉积物在卫星图像上以特定的影像单元特征显示。因此,以其为基础建立的影像岩石单元具有地层单位划分意义。而且,代表着特定的成因类型或复合成因类型。所以说第四纪沉积物的野外地质调查,也就是对影像岩石单元的调查。由于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复杂、沉积物的岩性、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所含动、植物群和含矿性均是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调查中观察的内容和要点不同,但总体上大同小异。
(1)岩性调查。对不同岩性的第四纪沉积物,应观察描述其厚度、产状、颜色、结构、构造及变化情况。
(2)成因类型调查。主要依据影像岩性单元特征,结合第四纪沉积物岩性、结构、构造及所含动、植物群进行成因类型的判定。
(3)含矿性调查。当发现的泥炭、砂矿等矿产时,应查明其产状、分布规模,并进行适量的样品采集,为进一步工作提供资料。
(4)生物化石采集。在适当的地点和沉积物类型中注意寻找哺乳动物化石或孢粉样、微体古生物样品的采集。
(5)新构造运动表现。从阶地结构特点、剥夷面的变化、第四纪变形以及地形切割强度等方面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强度。
(6)地形地貌的特征。通过第四纪沉积物地形地貌特征变化,总结影像岩石单元特征变化规律,进行成因与形成年代分析。
通过上述第四纪沉积物野外地质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修改、补充和完善影像岩石单元的建立与划分,使其符合第四纪地层填图单位建立划分特点。
2.影像岩石地层单元调查
该类地层单元系指呈层状形式产出的影像岩石单元,主要包括火成岩的沉积岩和浅变质岩区的影像岩石单元调查,其具体内容为:
(1)岩性调查。通过点线观测,系统了解影像岩石单元内的岩石类型、岩性组合的基本类型,以及厚度、产状、结构、构造特点。
(2)影像岩石单元建立的合理性。主要通过单元岩性调查,查明其是否满足或基本符合影像岩石地层单位建立划分的标准,进而确定影像岩石单元是否为填图单位。
(3)含矿性。直接矿化现象观察、蚀变类型划分、地层岩性含矿性规律。
另外,可以进行波痕、交错层理、冲蚀槽的调查,以了解古河流流向。
3.影像构造地层单元调查
主要指变形变质、构造改造强烈的变质岩区影像岩石单元的调查。具体内容为:
(1)岩性。查明影像岩石单元内变质岩石类型、岩性组合的基本类型。
(2)影像岩石单元边界性质。多以断裂围限界面显示,查明其产状、性质及规模。
(3)变质变形特征。加强面状、线状构造,矿物生长与构造关系及变斑晶内面理与晶外面理之间的关系。
(4)矿物组合。注意特征矿物、常见矿物及矿物组合调查。
(5)结构构造。注意变质结构、变晶结构、交代结构(薄片)、变形结构、定向构造的观察。
(6)不整合构造界面。
(7)变质原岩。收集变质结构、构造及具有成因意义的岩石类型或岩石类型组合。
4.侵入岩体调查
1)花岗岩类侵入体填图单元调查
该调查系指对花岗岩类侵入体填图单元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
(1)岩石类型。对不同特征的影像岩石单元,查明其岩石类型,有利于单元的建立与划分。
(2)矿物成分。查明单元岩石的矿物成分,实现正确命名,是单元建立划分的基础。
(3)结构构造。结构构造的变化,可直接反映侵入岩单元的生成顺序,有利于序列归并。
(4)接触关系。注意查明岩体之间侵入与被侵入关系,有利于侵入顺序的确定。
(5)时代:通常采用地层年代法。主要根据单元岩体所侵入地层单位年代厘定。但也可以通过样品采集,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
(6)含矿性。注意直接矿化现象观察。查明矿化种类、蚀变类型、成矿条件。
(7)其他。主要指表面风化面颜色、地形地貌特征、易风化程度的观察与描述。
2)变质深成侵入体填图单元调查
该调查系指深成变质岩体影像岩石单元调查。具体内容为:
(1)岩石类型。查明影像岩石单元内的岩石类型、岩石类型组合。
(2)空间结构。通过模糊形态标志,定位调查边界部位的矿物成分变化与差异,厘定影像岩石单元界线。
5. 地质调查方法
1.基础地质调查
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调查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及区域地质发展史,分析判断调查区可能存在的地质和断裂构造,通过野外的实地踏勘和简单的测量,确定在调查区内的地层、岩性和构造,并寻找在地表出露的能代表该地区地质构造的主要方向,并标示在图上。
2.水文地质调查
对于火山岩地区主要是寻找基岩裂隙水,研究基岩的岩性和其中的原生孔隙及裂隙的构成与分布规律;研究成岩后各种动力对岩层(体)的破坏作用和各种裂隙的分布与破坏规律;分析区内各种岩层(体)的含水性,判定裂隙含水层(体)的埋藏及分布特征;从基岩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含水特征,分析裂隙水构造类型及其水文地质特征,重点注意分析断裂的力学性质,断裂带中破坏产物的存在状态,胶结充填情况;分析断裂两盘的岩性、破碎程度、破碎带宽度及它们对富水性的影响;注意断层的多期活动情况,尤其注意新期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讨论断裂带规模对其富水性的控制作用;分析岩浆岩与围岩间的接触类型、蚀变、破碎情况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喷出岩裂隙(柱状节 理)、大孔性和熔岩通道的发育规律及其含水性;注意基岩区风化带的发育情况及其水文地质特征;观察区内地貌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内水文网的发育、变迁过程和动态变化;对区内主要含水层(体)中地下水的补给、运动和排泄条件进行研究,实测地下水露头的出水量,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并对它们进行评价;收集现有裂隙水供水源地和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对裂隙水的合理开发和疏干进行研究。
6. 区域地质调查为什么要进行野外踏勘
当进入一个新区,人们对区域地质情况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况下,需要对全区岩类和地质构造等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为编写设计和部署区域地质填图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据。
7. 为什么要开展城市地质调查项目
一、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工作的实践 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广州市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旨在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09项"城市形象工程",这109项城市形象工程成为广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的主要内容。 1999年底,根据省市领导关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整治城市环境秩序、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的有关精神,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根据正在上报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三年一中变"城市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广州市城市建设管理 "三年一中变"规划》,一批城市建设项目有计划、有步骤的得以实施。 为加强规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广州市规划局根据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编制了专项实施计划与工作建议。如为保证"九运会"的顺利召开,2000年制定了《迎"九运"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建议》,还专门制定了《九运会期间交通改善实施建议》。 在制定"五年行动计划"的阶段性规划的同时,在近期建设的总目标下又分重点、有目的地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如广州市规划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广州市土地开发控制与管理研究》。 2000年6月,花都、番禺两市撤市设区,原上报的城市总体规划因行政区划的调整而暂缓批复,为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后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城市结构框架以及规划引导与控制政策,广州市开展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作,并组织编制了《番禺片区发展规划》、《花都片区发展规划》,在这些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规划局又编制了《2002年度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建议》和《2002年度市政规划实施工作建议》,有效指导了2002年度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 广州市在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中,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及时制定阶段性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等各类规划,加之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与相互配合,城市规划实施效果明显,充分发挥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城市建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的目标顺利完成。 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内容,概括的讲,分为"两个规划层次,两个核心内容"。 "两个规划层次"是指五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城市规划实施计划这两个层次。"两个核心内容"是指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安排。 具体的讲,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1、近期建设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 对近五年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本年度城市规划实施计划的实施成效与问题进行全面回顾与分析评价,明确提出本次近期建设规划中需要改进和重点加强的方面。 2、明确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制定城市近期建设目标。 3、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及建设时序。 4、制定城市建设用地供应计划。5、确定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益性公共设施。 6、其它方面。 对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住宅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自然生态与历史遗产保护,区域协调与城市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措施。 7、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策略与政策。 分别针对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机制、城市财政融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与政策。 二、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工作的创新 l、工作方法的创新。 答案补充3、表达形式的创新。 (1)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突出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 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突出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将规划技术文件转化为行政管理文件,使规划成果成为政府可操作的管理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也真正地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作为政府管理文件,近期建设规划突出政策性,简化了规划技术上的内容,而专题研究则突出技术性,从技术策略与措施上为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提供支撑与补充。 (2)成果形式的表达注重直接面向各个政府职能部门。 近期建设规划在成果形式的表达上注重直接面向各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力求分类明确,条理清晰,直接告诉各职能部门应该做什么,需要建什么,各职能部门也可以在近期建设规划中直接找到工作的依据。 (3)近期建设规划成果以文字表述为主,图纸表达为辅。 近期建设规划更强调是一个工作计划,是政府各部门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政策性文件。它更强调政府的引导和控制,仅仅利用必要的图纸加以辅助说明。字数有限制,其实还有些没写完,希望可以帮到你吧。祝:一切顺利...
8.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如何进行需要哪些知识需要准备哪些东西
9. 变质岩的野外地质调查
7.4.4.1 基本要求
变质岩系分布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査的基本要求,一般可归纳如下:
(a)查明区内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其结构、构造特征,并根据地质产状和组合关系,划分为各种不同变质成因的岩石类型。
(b)根据各种类型变质岩及其矿物组合基本特征,划分不同变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变质带、变质相;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渐进变化情况和其空间分布情况。
(c)结合地质背景,总结区内各种变质作用类型或变质相系的特征;研究它与其他地质作用(如火山活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等)的关系。
(d)査明变质岩系的地层层序和地质时代,并做合理的填图单位和地层单位的划分;同时进行区域变质地层的对比工作,研究岩相的纵向、横向变化情A。
(e)搞清含矿层位或含矿建造,指出找矿标志,查明矿产分布规律,为矿产预测和普查勘探提供依据和基础。
(f)根据变质岩系岩石地层和变质作用的组合特点,研究变质建造或原岩建造类型;探索变质作用在测区地质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根据近年变质岩系区域调査和实验研究的进展,变质岩发育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应该注意以下两项基本原则:①变质作用作为一种地质作用,它的孕育、发展过程是和整个地球不断演化的进程相适应的。在地球的不同演化发展阶段,其表现是不一样的,彼此的配套关系也是不一样的。变质作用不是孤立的,不单单是物理化学条件的变迁,也是与其他地质作用密切关联的,是一个彼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必须把变质作用放到地球不断运动、发展的整体矛盾中去考察和研究,这也是划分变质作用成因类型的出发点。②变质岩发育地区的工作经验证明,它既是一种结晶岩类,但又具有层状的性质,大体可算作层状结晶岩类。因此,具体工作时既要运用沉积岩系的地质调査方法,也要强调结晶岩类的地质观察方法,两者应贯穿地质填图与研究的全过程。
7.4.4.2 变质岩区的野外观察
(1)矿物成分的观察
除详细观察造岩矿物外,特别要注意特征变质矿物。因为特征矿物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始岩石的化学成分,有助于对原岩的判断。此外,特征变质矿物可以反映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进而推知变质作用的性质和变质程度的深浅。
(2)结构、构造的观察
结构的观察根据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以及重结晶程度等进行。首先要注意是属于哪一类结构(变余、变晶、交代、变形),对判断岩石的变质类型和变质作用程度起着重要作用。
构造的观察主要根据矿物颗粒的排列方式(定向的、块状的)和矿物成分或结构的不同部分在岩石中的分布状况来进行。
(3)变质岩石的野外描述
(a)颜色:指岩石的总体颜色。
(b)结构、构造:若同时具有几种结构特征,则需指出其相互关系,并加以综合。要注意描述可见颗粒的绝对大小,岩石的断口、光泽等。
(c)矿物成分:描述肉眼及放大镜可见的矿物成分,按由多到少的顺序进行;若具斑状变晶,则先描述变斑晶,再描述变基质。
(d)其他特点:如细脉穿插、小型褶皱、风化程度等。
根据以上特征定义岩石名称。
(4)露头或标本上交代现象的观察
(a)晚形成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岩石)呈规则或不规则的脉穿切早形成的矿物或岩石。
(b)晶体中保留被交代岩石的原生构造。
(c)新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呈现出被交代矿物的假象。
(d)被交代矿物呈“筛状”或不规则的残留体,包裹在晚结晶的矿物里。
(e)在岩石中出现不协调的矿物。
(f)晶体大而完整并切割有方向性的岩石组构痕迹。
(g)交代作用常呈“交代带”或“交代柱”出现,尤其在矽卡岩地区更为发育。
(5)蚀变岩石的观察
(a)确定蚀变岩石类型,圈定范围和形状。
(b)通过制图研究分析造成蚀变岩石的内因及外因。
(c)绘制大比例尺的详细剖面和素描图,在图上要表示出不同蚀变的情况,详细观察和记录蚀变带的宽窄,空间上的分布,并系统采集样品。
(d)对蚀变带内的矿物变更情况要详细观察记录,特别要注意矿物间的交代关系及蚀变带中的矿物本身特征。
(e)在观察蚀变带时要注意各种矿物在每个带内的数量、种类在各蚀变岩内的区别,特别注意蚀变岩岩带新的矿物相,单矿物相的特征。
(f)蚀变分异及蚀变的叠加作用。
(g)蚀变岩石内沿裂隙交代形成的细脉,种类及组成矿物,注意细脉成分与蚀变岩是否一致,并要注意在深度上细脉成分的变化。
(h)要注意蚀变随深度变化特征的观察。
(i)注意地表蚀变特征,颜色的变化。
(j)注意区分哪些蚀变标志是一般性的,哪些是特殊性的。
(k)注意蚀变岩和矿体的相互位置,空间关系。
(6)变质岩系中层理的确定
沉积变质岩层理确定主要地质依据包括:
(a)变质岩中见有稳定而规则的不同颜色的条带,组成岩层岩石的矿物颗粒是粗细相同的有规律排列,或不同组分的岩石呈互层产出,若延伸较远时,可代表原岩的层理。
(b)层面构造的存在,如波痕、泥裂、生物痕迹及交错层理等层面构造的延展面。
(c)厚层岩石经变质后的层理,可依据其中薄的夹层或透镜体夹层的延展方向来确定。
(d)混合岩地区的残留体的长轴方向,某些条带、条痕方向,可大致承袭原岩层理。
(e)火山熔岩中的气孔(杏仁体)层,枕状构造延展面,以及红色氧化面,沉积夹层等。
10. 野外地质调查和分析
野外地质调查在某大酒店现场及附近能见到地质露头的区域进行,共有4个地质点。
1.某大酒店现场
这里的现场是某新城区的临海平原(见图版Ⅹ-1),地面为全新世沉积覆盖。在某大酒店的工程勘察中,钻了一批工程勘探孔,最深的孔钻至80.7m深度。根据勘探孔揭露,第四系的松散层上部是全新世镇海组,以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夹1m左右砾砂,有时有两层。下部45~48m以下为上更新世莲花组,岩性为圆砾层,砾径2~4cm,大者10cm,该层厚10~20m。在65m左右钻遇风化凝灰岩,强风化层呈褐黄色,中风化层呈青灰色,属侏罗系上统地层。
2.茶山村北山坡脚
灰紫色凝灰质粉砂岩露头,巨厚层,岩性坚硬,可见两组裂隙面(见图版Ⅹ-2),照片中显示的是W型的两组裂面岩壁,呈四扇屏风似的格局,其左1、左3的节 理面平行,产状为NW301°/NE∠89°,节 理面的滑感指示是南西盘相对东移;另一组左2、左4的节 理面略有缓波状起伏,其产状为NE65°/SE∠65°。
浙东北临海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中,前面提到的镇海—温州大断裂是新华夏构造的主断裂,走向NE25°,为压性兼扭性的断裂,是西盘相对南移的反扭性质。作为与此主干断裂的配套,在新华夏应力场中还必然存在“米”字型格式的另外3组裂隙,在这一地质点上的上述两组节 理面,就属于新华夏系的配套裂隙,前者属于张性的北西西裂面,后者属于压扭性的北东东裂面。
3.炮头山顶
从茶山村北可上炮头山,其地层岩性与茶山村所见一致,在茶山村构造应力场分析中未见的那组北北西方向的张扭性裂隙,在炮头山顶明显可见(见图版Ⅹ-3)。照片正中的山顶岩石露头上,有一组垂直于纸面、顺视线方向的密集节 理,呈互相平行的6个裂面,为新华夏体系的北北西方向近于直立的张扭性裂面。
4.洞岙水库的库岸
库岸边出露的岩石为风化的花岗岩,呈灰肉红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其间有岩脉侵入,厚度1m多,极度风化,呈黄褐色,其走向为NE65°左右(见图版Ⅹ-4)。
在舟山地区,嵊泗—舟山西缘断裂属于区域性的北北东方向主干断裂。由于它向海域延伸,因此在岛面上的反映不充分。在岱山岛上,可以见到岱山—定海断裂,但在构造格架图上的这条断裂在地质图(见图版Ⅰ-2)中只见到岱山岛上的一段北北东方向的正断层,并没有延伸到定海区。
在舟山岛上,出露最明显的是北东东方向的断裂,在地质图(见图版Ⅰ-2)中,在岛中心“舟山市”(定海区)位置的西北有一条北东东方向的断裂,另在舟山岛西北端也有该方向断裂,并延伸到秀山岛上,也有一条北东东方向的石英斑岩贯通全岛。
本次工作区往东为第四系覆盖区。第四系覆盖以上是上侏罗统地层,在某大酒店的工程勘探中钻到的也是这套上侏罗统凝灰质岩。舟山岛南靠东的小干岛上,东半部是白垩系下统馆头组(K1g)地层,小干岛西半部则被第四系覆盖。也有将工作区东第四系覆盖之下的地层划为白垩系上统的,至少是在靠近小干岛的那一片南海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