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太行上属于什么地质

太行上属于什么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05 07:49:58

㈠ 太行山脉属于什么石材

太行山脉太长了,各地岩石差别很大,三大系岩石都有。

㈡ 请帮忙找一下关于太行山地质方面的资料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专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属“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他经过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今天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有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㈢ 太行山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约在抄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

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3)太行上属于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地质地貌:

太行山脉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莽岭等山峰。

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㈣ 太行山的地质地貌双什么地质时期形成的

太行山的地质地貌开抄始形成于大约25亿年前元古代,约在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

太行山位于我国中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陆块中南部,新生代东亚裂谷活动形成的中国东部巨型盆岭构造系的太行山隆起地带,区内新构造运动发育,特征明显。太行山地区有25亿年以上的地质发展史,具有典型的地台型地壳结构。太古界为大洋优地槽环境,形成了区内最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晶基底;从中元古界滨海环境到古生界典型的陆表海环境,均为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形成了巨厚的陆源碎屑一碳酸盐岩沉积盖层。新生代以来,东亚地区环太平洋带构造作用强烈,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导致了大陆内部地区的裂谷作用,造成太行山的强烈隆升和华北平原的大幅度坳陷,巨大的地势反差,为朔造该区的地貌形态提供了条件。新构造运动的发育,对区内山水景观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㈤ 太行山属于哪个省市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脉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莽岭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5)太行上属于什么地质扩展阅读:

特色物产

太行山的自然植被被垂直温差面异,如小五台山南坡,1000米以下为灌丛;1000米以上偶有云竹或落叶松。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绿林,1600~2500米是高亚草原。

有许多重要煤矿、陶瓷、水泥和石灰生产工业。太行山南段和北段为石灰岩组成,中段有部分片麻岩。太行山区具有较好的风力资源,地下煤炭、煤层气、地热资源丰富。

太行山煤炭资源丰富,从北到南,煤炭资源丰富,还有铁、铜、钼、金、钨等,当地形成了许多煤炭、陶瓷、水泥和石灰生产工业。

有木本花卉、药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种,特别是自然生长的亚热带树种南方红豆杉在大峡谷的出现,使大峡谷更显得神秘。

㈥ 太行山具体在什么地方

太行山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濒临黄河的王屋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百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位于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济源市,是河南省与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见于《禹贡》,因山有三重,状若王者车盖,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陉之一的轵陉在这里通过,是古代由汾河流域进入中原的一个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条山,东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余米,主峰为天坛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侧发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黄。隔黄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构成黄河中游区最后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较好,中部山区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金钱槭、青檀等珍贵植物种和猕猴、豹、麝等珍稀动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王屋山峰峦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剑立,水如龙行,自唐代起就成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各地前来修炼拜师者不绝,文人墨客亦游山探胜,吟咏成颂。
王屋山道观宫庙众多。位于济源市西南部、天坛山南麓的阳台宫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寺庙殿宇。琉璃玉皇阁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云龙等图案,形象栩栩如生。位于济源市西北古济水之源的济渎庙始建于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迹。王屋山区还有迎恩宫、清虚宫、天坛顶、王屋洞、奉先观、大明寺等古纪风景点。1994年国务院公布王屋山--云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㈦ 太行断裂地质特征

地理学家对我国地势作了高度概括,得出三个阶梯的认识。第一阶梯是从亚洲大陆东缘算起,到北起黑龙江、南到广西这条北东向直线状地形陡坎为止,它包括我国陆地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东部沿海丘陵及湘鄂湖盆。这些平原地势大都在海拔100米以下,而这一台阶上的山岭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下,多数属丘陵区。这一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的第一台阶,集中了我国经济80%以上的总量,70%多的人口。

我国地势第二台阶,位于上述界线以西,以昆仑山—祁连山—中部龙门山—西南横断山为界,属第二台阶。它包括蒙古高原、华北高原、华中山地、云贵高原。其地势的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下。

第二台阶西南边界到国境线之间,为我国第三台阶,它们的主体为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直到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被称为世界的屋脊、世界第三极。

太行大断裂总体呈北东30°方向伸展,它北接松辽平原西侧断裂,南接湘鄂平原西侧断裂,构成我国第二台阶的前缘陡坎。

太行断裂大体平行京广线,并在它西侧延伸,与东部华北平原有400~500米到上千米的高差,形成气势宏伟的长600千米的大断崖。

太行大断裂,不是像刀切面团一样整整齐齐的一条平直的断开面,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北东30°方向长大的主断裂,配以北西向短促小断裂,成锯状连接,局部还呈弧形弯曲,如豫北弧形断裂。

太行大断裂,不仅仅只分布在山体与平原之间,它还深入太行山脉之中,如北端的紫荆关断裂(易县),北中部灵山断裂(曲阳),中部栗城断裂(左权),南部川底断裂(晋城),它们均是长度数十千米平行主干断裂的断裂。太行大断裂垂直断距在1~2千米以上,从深部地震资料反映,这一断裂可能已深入到下地壳(深达30~40千米),从而影响太行断裂两侧地壳的重力差异。

太行断裂是多条多次活动的大断裂,起码在25亿年前到18亿年前的古元古代就已活动,从断裂两侧涌出并上升到地表的大量玄武岩,在18亿~20亿年吕梁运动中再次活动,形成甘陶河群褶皱带,并影响长城系的海陆分布。到距今1.8亿~1.3亿年的燕山运动再次活动,表现为由东向西逆冲断裂。到了喜马拉雅运动期,地壳上的东西向挤压应力松弛,原来东盘向上逆冲的断块反而向东滑落,终于形成今天东部华北平原与西部山西高原这一巨大的地势高差。进入喜马拉雅运动期,太行断裂也不是一次性活动的,这2000多米的高差,是由5~6次小幅度抬升才最终形成的。

今天,我们站在太行高峰,可见不少山顶是平缓的平台,这便是夷平面。本来高低起落的地形,被后来风雨侵蚀,河流冲蚀所削平。这种平台,从上往下数可以有3~4个台阶。下面依次出现由河流冲蚀后堆积形成的阶地,普遍广泛分布的有两级,它们高出河底分别为2~4米、20~40米。它们是10万~1万年前以来由地壳抬升形成。局部地段可见有高出河床100~150米的侵蚀肩状小平台,它们是在10万~30万年间由河流冲刷或沉积所形成的。

上面介绍的是古代地质作用形成的夷平面、河流阶地。当河边基岩为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CaCO3)、白云岩(CaCO3·MgCO3)时,地下水的溶解作用,可溶解出巨大溶洞。这种溶洞,是古代地下潜水面顶部饱含的CO2变成弱酸性的H2CO3,对石灰岩溶蚀形成的,而地下潜水面往往仅在地表之下几米处,所以水平溶洞的产生,也反映当时该地处在地表水面附近。

我们可以从山区里经常见到的这三种地质遗迹来判断这一山体抬升的次数,每次抬升的幅度也可从地形图上读出。而且进一步根据这些地质遗迹上面堆积的泥土特点,或其中埋藏的动物化石,来推测它们形成的年代,从而可以定量地讨论这些山脉形成的时期,地壳抬升的次数及幅度。

太行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太行山在山西境内可包括北段的五台山、系舟山,中段的太行山及长治盆地、沁水盆地、太岳山,南段的王屋山、中条山。狭义的太行山就不包括上述其他各山体。本文的太行山,基本上是古代太行八陉的第一陉到第八陉之间的山体,即东北端起自京西军都陉,居庸关—八达岭垭口,南到轵关陉,轵关(济源)—横岭关(垣曲)垭口。所以,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条山都不包括在内。

太行山的山体,地层组成十分复杂,从30亿年前的中太古代到新生代都有地层沉积,再加上漫长地质历史中岩浆岩的侵入,构造运动中沉积地层变质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最后我们作了基本归纳,把分布于太行山区的地层岩石分成五大类:一是结晶岩系,是早于18亿年前形成的所有岩石,加上其后侵入的岩浆岩;二是18亿年前~5.4亿年前的中新元古代沉积岩及火山喷出岩;三是早古生代沉积岩;四是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沉积岩;五是新生代松散堆积。

这一划分方案使太行山区各区段分布的岩石有了明确简要的归属,并得出一定的规律:太行山北段即从京西起,到保定—灵丘一线止,太行山的特征性岩石是中新元古代的白云岩,尚有少量太古宙结晶岩,早古生代石灰岩,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火山岩及中生代的砂页岩。这一区内一些小盆地如涞源盆地、灵丘盆地,里面尚是新生代砂土堆积。

太行山中北段,由北向南到滹沱河以北,出露的主要岩层是结晶岩系,其中有小范围早古生代石灰岩等出露。滹沱河以南到漳河之间为太行山中南段,大面积出露石灰岩,但其特征岩性为中新元古代石英砂岩。漳河以南到沁水河之间为太行山南段,出露的主要岩性即主导岩性是早古生代石灰岩。沁水以西特征岩性为中新元古代石英砂岩和古生代石灰岩。

上述岩性抗风化能力按石英砂岩—白云岩—石灰岩—结晶岩—砂页岩—沙土层呈现由强到弱的变化。

㈧ 太行山属于地震带吗

属于!抄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袭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其中华北地震带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东起渤海之滨的唐山地区,往西经华北北部燕山地区至五台山,然后转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过黄河向西经渭河流域至宝鸡市附 近,全长1500多公里,该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8级大地震。 综上,太行山位于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地震带”上。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