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裂隙发育的地质会发生哪些病害

裂隙发育的地质会发生哪些病害

发布时间: 2021-02-05 06:01:21

① 什么叫裂隙发育的岩体

所谓裂隙发育,就是指由于岩性、构造及气候原因受风化改造作用大,由于风化作用,水的溶蚀以及地质构造作用产生了较多,较明显的裂缝。出现这种发育状况的岩石,就是裂隙发育的岩石。

② 地质病害是什么意思

地质病害按自然原因和非自然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病害和诱发性病害。发生原发性病害内的地质体由于其物质组成、岩容土结构、产出状态“先天不足”,在自然状态下已表现出种种病态来,如滑坡(包括古滑和新滑)、泥石流等。而诱发性病害则是由于工程建设对地形、地质体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的,强路堑开挖艉发滑坡及采空区引起路基沉降等问题。这类病害是真正意义的工程地质病害,它的发生、发展既有地质条件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工程对其的诱发原因。山区高等级公路常见的地质病害主要是滑坡类边坡稳定性问题,本文仅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③ 请问地质资料里面写的强风化裂隙较发育是什么意思

就是由于岩性,构造及气候原因受风化改造作用大,裂隙发育可能是由于风化作用,水的溶蚀以及地质构造作用产生了较多,较明显的裂缝

④ 裂缝地质特征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合理有效的分类方案可使事物不同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火山岩储层发育多种成因和不同产状的裂缝, 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 因此, 首先依据《火山岩储集层描述方法》(SY/T 5830-93), 利用岩心、 薄片和测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火山岩裂缝开展分类研究; 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裂缝的发育程度、 有效性及定向性等地质特征。

1. 裂缝地质描述及分类

裂缝表现为长宽比远大于孔隙的片状空间, 首先利用岩心及薄片资料从地质角度识别裂缝并分类描述裂缝的成因和产状。

(1) 成因分类

根据成因可将裂缝可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种。 原生缝包括冷凝收缩缝、 炸裂缝、砾间缝及层间缝, 次生缝包括构造缝、 风化缝、溶蚀缝和缝合缝。在原生裂缝中, 冷凝收缩缝是火山岩喷出地表后经冷凝收缩产生的裂缝, 形状不规则, 主要发育于各种熔岩中; 炸裂缝则由岩浆喷发时产生的上拱力、岩浆爆发引起的气液爆炸作用而形成, 常呈不规则网状发育于角砾岩中; 砾间缝发育于砾石颗粒之间及砾石与基质之间, 围绕砾石边缘分布, 与角砾间的压实程度及砾石抗压强度有关; 层间缝发育在岩性差别大的岩层之间或层理发育的同一岩层之中, 面积较大, 延伸较远, 常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在次生裂缝中, 构造缝由构造作用或构造运动产生, 开度大、 延伸远, 表现形式复杂, 发育于各种火山岩中;风化缝是火山岩在地表水及大气风化作用下发生机械破裂而形成, 形态极不规则, 有马尾状、 雁行式、 叶脉状等, 常发育于火山岩体顶界面; 溶蚀缝是地表淡水或地下水沿裂缝向下渗流溶解时使缝宽增加而形成, 发育于各类火山岩中; 缝合缝则是指相邻两个岩层之间或同一岩层的两个相邻部分存在的锯齿状连接缝, 与压溶作用有关, 发育于不同火山岩层之间。

根据大量岩心和铸体薄片的观测描述, 准噶尔盆地主要发育4种原生裂缝、 2种次生缝 (图4-40)。 原生缝包括冷凝收缩缝、 炸裂缝、 砾间缝和层间缝, 次生缝包括构造缝和溶蚀缝。 统计结果表明, 火山岩构造缝普遍发育, 溶蚀缝较发育, 收缩缝主要发育于火山熔岩中, 砾间缝则普遍发育于火山角砾岩中。

图4-40 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成因类型

(2) 产状分类

按产状, 裂缝可分为直劈缝、 斜交缝、 水平缝和网状缝。 其中, 直劈缝倾角大于80°、斜交缝倾角30°~80°、水平缝则小于30°。岩心观察结果表明, 滴西石炭系火山岩裂缝以斜交缝为主, 网状缝和水平缝次之(图4-41)。

图4-41 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产状分类

2. 裂缝测井识别及分类

FMI成像图显示: 天然裂缝为深色 (充填不导电物质后为浅色) 正弦型线条, 缝宽有一定变化, 形态相对不规则; 诱导缝表现为沿井壁对称 (180°) 出现的羽状或雁列状深色曲线 (图4-42)。 利用FMI成像测井在滴西石炭系火山岩中识别出各种产状的开启天然缝 (直劈缝、 斜交缝、 网状缝)、 充填缝-半充填天然缝和诱导缝 (图4-42)。

从图4-43可以看出: 滴西石炭系火山岩以天然裂缝为主 (占84%): 天然裂缝又以斜交缝为主 (50%), 网状缝次之 (28%)。 裂缝开启程度高, 开启缝占96.4%, 充填-半充填缝只占3.6%。

图4-42 FMI成像测井解释裂缝类型

图4-43 FMI裂缝解释分类统计结果

3. 裂缝发育程度

以FMI裂缝识别结果为基础, 初步定义裂缝发育段厚度占相应火山岩总厚度的百分比为裂缝发育程度评价参数, 通过统计不同岩性及不同井区的裂缝发育程度, 得到如下初步认识:

1) 火山岩裂缝发育程度受岩石力学特性影响, 与火山岩类型有关。 如图4-44, 在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中, 以花岗斑岩、 二长玢岩裂缝发育程度最高, 裂缝发育段厚度占94.8%和92.9%; 安山玄武岩、 玄武岩次之, 裂缝段厚度分别占55.8%和53.5%; 相对而言凝灰质砂砾岩、 安山质角砾岩裂缝发育程度最低, 裂缝段分别占7.8%和1.8%。

2) 在平面上, 裂缝受断裂系统控制, 同时与构造位置有关。 在裂缝与断裂关系上。从图4-45可看出: 研究区内单井以滴西18井和滴西182井裂缝最发育, 裂缝段厚度分别占90.9%和59.8%。 其中, 滴西18井离滴水泉西断裂最近, 滴西182井则有一条较大的次级断裂穿过。 因此, 裂缝的发育明显受断裂系统控制, 以靠近滴水泉西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最发育。

同样, 从图4-45可以看出裂缝与构造位置的关系: 研究区内除滴西18和滴西182井外, 相对高部位的滴403、 滴西171和滴西14井裂缝也较发育, 裂缝段厚度比例分别为41.1%、 31.5%和25.8%。 滴402井既处于相对构造高部位, 其西边也发育一条次级断裂, 其裂缝段厚度占40.1%。 因此, 构造高部位裂缝发育程度也相对较高。

图4-44 不同岩性的裂缝发育程度

图4-45 裂缝发育程度平面变化特征

4. 裂缝有效性

岩心观察结果表明, 原生微细裂缝及早期构造缝在后期成岩阶段常处于充填或半充填状态, 而晚期构造缝和溶蚀缝则大多数处于开启状态, 有效开启缝所占比例大于充填的无效缝。

FMI测井解释结果也表明, 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裂缝的开启程度高, 其中开启缝约占91.5%, 充填或半充填缝只占8.5%; 同时, 测井解释的微细裂缝比例小 (约占0.8%), 裂缝的张开度较大。 因此, 总体而言, 滴西地区石炭系以有效缝为主, 火山岩裂缝是有效的。

5. 裂缝定向性

在裂缝识别的基础上, 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了滴西地区滴西17、 滴西14和滴西18井区的天然裂缝及诱导缝走向。 从图4-46—图4-47可以看出:

图4-46 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方向

图4-47 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诱导缝方向)

1) 滴西石炭系火山岩天然裂缝具有多方向性, 不同井区裂缝方向不同。 总体上以3个方向为主。 其中, 滴西17井区以北西—南东向为主, 滴西14井区以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为主, 滴西18井区则以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为主。

2) 自西向东,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具有不断向西偏转的特点。 通过统计FMI诱导缝解释结果, 可得到研究区诱导缝的方向。 其中, 滴西17井区的诱导缝方向为近南北向,滴西14井区的诱导缝方向则以北北西—南南东向为主, 滴西18井区则以北西西—南东东向为主。 自西向东, 诱导缝方向具有不断向西偏转的特点。 由于与诱导缝走向一致, 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也具有相同特点。

综合上述, 通过岩心描述识别火山岩裂缝类型, 定性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在岩心标定的基础上, 应用FMI成像测井识别裂缝类型、 评价裂缝的发育程度和方向。 因此, 以滴西地区为例可将准噶尔盆地火山岩裂缝地质特征总结如下:

1) 裂缝类型: 原生裂缝主要包括冷凝收缩缝、 炸裂缝、 砾间缝和层间缝、 次生缝包括构造缝和溶蚀缝; 火山岩构造缝普遍发育, 溶蚀缝次之, 收缩缝主要发育于火山熔岩中, 砾间缝则普遍发育于火山角砾岩中。

2) 裂缝产状: 天然裂缝又以斜交缝为主 (50%), 网状缝次之 (28%)。

3) 裂缝发育程度: 用裂缝段占岩石总厚度的百分比定性评价。 受岩性影响, 以花岗斑岩 (94.8%)、 二长玢岩 (92.9%) 最发育, 安山岩玄武岩 (55.8%)、 玄武岩次之(53.5%)。 受断裂系统控制, 以靠近滴水泉西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处最发育, 如滴西18井(90.9%) 和滴西182井 (59.8%) 等处。 与构造位置有关, 构造高部位相对更发育, 如滴403井 (41.1%)、 滴西171井 (31.5%) 等处。

4) 裂缝有效性: 滴西石炭系火山岩裂缝的开启程度高 (开启缝约占91.5%), 微细裂缝比例小, 裂缝张开度较大, 以有效缝为主, 火山岩裂缝是有效的。

5) 裂缝方向: 天然裂缝具有多方向性。 其中, 滴西17井区以北西—南东向为主,滴西14井区以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为主, 滴西18井区则以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为主; 自西向东,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具有不断向西偏转的特点, 其中, 滴西17井区为近南北向, 滴西14井区以北北西—南南东向为主, 滴西18井区则以北西西—南东东向为主。

⑤ 断层及其有关的裂隙发育带

在基岩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工作,历来都很重视对断层的研究,因为断层破碎带常是储水的空间和导水的通路。

1.断层破碎带

一条断层的形成,一般总是先从产生节理开始。节理继续发展,即出现节理密集带。沿节理密集带岩层发生位移,则形成断层。这个过程经历的时间可能很长,也可能非常短促。所以,一条大的断层在其形成前的孕育阶段里就已经出现了节理密集带。最初的断裂面就是由许多节理面连接起来形成的。所以它不会是一个平整的面,而是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的面。当两盘相互位移时,必定要克服不平整的障碍,将凸起的部分刮掉并碾碎。被碾碎的物质积聚在断层破碎带中形成各种构造岩。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摩阻作用导致断层面两侧局部应力状况的改变,强大的摩阻力使两盘岩石产生新的羽状排列的张裂隙和扭裂隙,甚至出现低序次的分支断层。在某些层状岩层里,还常形成牵引褶曲。在牵引褶曲的顶部又会出现局部张应力,形成张性裂隙。因此,在断层两盘的影响带中常形成裂隙发育带。

由此可见,一个典型的断层破碎带的横剖面,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带:①内带———构造成岩带;②外带———断层影响带,如图10-7所示。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带并不一定发育得很完全,有时只有其中的一个带比较发育。

图10-7 断裂破碎带横剖面分带示意图

(1)构造岩带

由断层泥、糜棱岩、断层角砾岩、压碎岩及压片岩等物质组成。其岩石性质与断层两盘的母岩相比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断层泥一般厚数厘米,也有个别厚达数米的。糜棱岩厚度一般数厘米至数十厘米,超过1m的较少见。断层泥和糜棱岩都是不透水、不含水的。

断层角砾岩的角砾大小,一般为2~6cm,角砾间充填着更加破碎的岩屑和粉末。压性断层角砾岩结构密实,透水性和含水性差;张性断层角砾岩结构较疏松,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和含水性。压碎岩的破碎岩块,大小一般为5~15cm,岩块间充填着小颗粒、岩屑和岩粉,数量一般较少。压碎岩一般不胶结,或微胶结,所以一般是透水和含水的。压片岩是在强烈挤压作用下形成的,所以透水性和含水性都很弱。

构造岩带的宽度一般为1m至十几米乃至数十米,视断层的规模和性质而异。在同一条断层里构造岩带宽度的变化也很大。一些部位构造岩带的宽度较大,而另一些部位两盘母岩直接接触,完全缺失构造岩带。构造岩可以呈比较连续的层状,也可以为连续性不好的透镜体状,甚至呈不连续的鸡窝状。

构造岩带的透水性和含水性取决于本身的孔隙性质。压性及压扭性断层的构造岩多为断层泥、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等。在泥质岩石(如页岩、板岩、千枚岩、凝灰岩等)中的压性断层中常出现压片岩。这些岩石孔隙极小,孔隙率很低,一般起隔水作用。张性及张扭性断层构造岩,多为压碎岩、碎块岩及结构较疏松的断层角砾岩,碾碎的细粒物质比压性、扭性断层构造岩少得多。因此,其构造岩带的孔隙及孔隙率都比较大,透水性和含水性较强。但如果张性、张扭性断层构造岩的孔隙被后期物质充填胶结,其透水性和含水性也会变得很小。扭性断层构造岩的性质,一般介于压性和张性断层构造岩之间。

(2)断层影响带

分布在构造岩带的两侧,岩石受断层影响,产生大量张裂隙、扭裂隙及分支断层,形成碎块岩和裂隙发育带。但母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没有重大改变。靠近断层面,裂隙最发育,往往形成碎块岩;随着远离断层面,裂隙发育程度减弱,与未受断层影响的完整母岩之间是逐渐过渡的,没有明显的界线。

影响带的宽度取决于断层的规模、性质及两盘岩石的力学性质等因素,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不等,而且沿断层走向和倾向宽度变化都很大。一般构造岩带宽度大的断层,影响带的宽度也较大。影响带的宽度与构造岩带宽度的比值,以扭性断层为最小,张性断层次之,压性断层最大。压性断层(特别是逆掩断层)的上盘影响带比下盘影响带宽。断层通过半坚硬及软弱的岩层时,影响带宽度较大;通过坚硬、紧密、含硅质多的岩层时,影响带宽度较小。

由于断层影响带岩石裂隙发育,所以影响带的透水性和含水性一般都较强,常成为良好的断层富水带。

不同力学性质断层破碎带横剖面的分带特征见表10-2。

表10-2 不同力学性质断层破碎带横剖面的分带特征

实际上,断层破碎带横剖面的上述分带现象,只是对大断层才表现得比较清楚。一些小断层及泥质岩石中的断层常常只有一条或几条简单的断层面,两盘岩石紧密闭合,没有构造岩,影响带也不明显。这种断层的导水性和含水性一般不大。

2.与断层有关的裂隙发育带

与断层有关的裂隙发育带通常有以下几种:

1)张性断层的内带和压性断层的外带(尤其是上盘影响带),常可成为断层裂隙发育带。

2)主干断层与分支断层会合的部位或几条断层交叉的部位,裂隙最发育,常形成断层富水带。

3)低序次小断层成群出现的地方,因各个断层的影响带互相连接和重叠,所以裂隙发育,常成为断层富水带。

4)大断层两端尖灭带岩石裂隙发育,常成为断层富水带。这是因为大断层两端,岩石不是以断层位移来释放构造应力,而是以形成大量裂隙的方式释放应力。

5)活断层(包括新生断层和老断层复活)的破碎带裂隙尚未被充填胶结,一般有较大的透水性和含水性。

⑥ 风化裂隙的发育特征

图10-9 安徽火山岩地区各矿区钻孔漏水点频率分布曲线

风化裂隙的发育与气候、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及侵蚀剥蚀等因素有关。在不同因素的条件下,风化裂隙具有不同的发育特征。

图10-10 花岗岩风化带剖面分带示意图据霍崇仁等,1988)

在干旱与寒冷气候条件下,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岩石以机械破碎为主,有利于导水风化裂隙的生成。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胜过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为主,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及其他化学沉淀物,不利于导水风化裂隙的形成。

岩石矿物成分、组织结构和构造等对风化裂隙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成分、结构不均匀的岩石和具有隐蔽脆弱结构面的岩石,例如粗粒花岗岩、片麻岩等,风化时容易形成风化裂隙。性质软弱的泥质岩石,例如泥岩、凝灰岩、泥质页岩等,风化后易形成土状物,不易形成风化裂隙。

地质构造对风化裂隙发育的影响,以断裂构造的影响最大。构造断裂为风化营力的入侵提供了条件,所以岩石构造破碎的地方最容易风化,常常造成一些沿断裂局部加深的囊状或袋状风化带。

以化学风化为主时,在风化带的剖面上,不同部位岩石的风化程度及裂隙发育特征不同。以漳州花岗岩为例,其典型的风化带剖面自上而下分为三带(图10-10)。

(1)全风化带

岩石严重破碎,呈碎块状;化学风化作用很深,岩石的矿物成分大部分已经改变,被次生黏土矿物代替,充填堵塞裂隙;空隙率低,透水性不大,含水不多。

(2)半风化带

岩石的矿物成分改变不多,以机械破裂为主,呈砌石状;裂隙比较发育,泥质充填物少;透水性及含水性比较强。

(3)微风化带

岩石破坏程度低,裂隙稀少、闭合;岩石矿物成分基本未变;透水性和含水性弱。

在一个保存完整的风化带里,通常以半风化带的透水性和含水性较好。全风化带泥质太多,微风化带裂隙不发育,它们的透水性和含水性都较低。

表10-3是福建漳州某地CK6钻孔花岗岩风化带涌水量资料,这些资料证实了这个规律。

表10-3 漳州某地CK6钻孔花岗岩风化带涌水量资料

⑦ 裂隙的发育特征

7.2.2.1 岩性对裂隙发育的影响

弹脆性岩石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主要以脆性破裂的形式释放应力;黏塑性岩石受力后,主要以塑性变形的方式释放应力。弹脆性岩石的裂隙较长、较宽,裂隙的切穿性较大,泥质充填物一般较少。黏塑性岩石的裂隙较窄、较短、分布较密,常常被泥质产物充填。岩石从弹脆性向黏塑性过渡的排列顺序大致为(刘光亚,1979):石英砂岩、硅质砾岩、石灰岩与白云岩、长石砂岩、酸性岩浆岩、中性岩浆岩、基性与超基性岩浆岩、砂质页岩、泥灰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这个排列顺序不是绝对不变的。岩石的力学性质与环境围压大小、温度高低及应力作用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有关。

在层状岩石中,如果相邻各层岩石的力学性质差别较大,例如砂岩与页岩互层、砾岩与凝灰岩互层等,则在构造变动中,黏塑性较强的岩石主要表现为塑性变形,弹脆性岩石主要表现为脆性破裂(图7.1)。构造裂隙主要在弹脆性较强的岩层中发育,形成裂隙含水层。黏塑性岩层则构成相对隔水岩层。

图7.1 层状地层岩性与裂隙发育关系

在基岩山区找水实践中,人们积累了这样一条经验,即“软中找硬,硬中找软。”就是在裂隙不发育的黏塑性岩层分布区寻找裂隙发育的弹脆性岩层;在裂隙发育而容易漏水的弹脆性岩石地区寻找裂隙不发育的黏塑性隔水岩层。因为容易漏水的地区,隔水层是保持地下水储存的关键条件。

7.2.2.2 构造对裂隙发育的影响

(1)褶皱轴部

在背斜的轴部,纵张裂隙发育。在弯曲挤压带,常因层间错动而产生层面张裂隙。向斜轴部是否发育有纵张裂隙,要看具体受力条件而定。如果向斜轴部岩层埋藏很深,岩层所在环境的围压太大就不能产生脆性拉断,只能以塑性流变或扭裂方式产生构造变形。如果向斜轴部岩层埋藏不深,所受围压不大,则向斜轴部可以产生纵张裂隙。

在平卧褶皱或倒转褶皱的轴部,往往岩层弯曲率较大,纵张裂隙和层面张裂隙都比较发育(图7.2)。

一般来说,在岩层产状出现比较剧烈变化的地方,只要不是黏塑性岩石,在这个地方局部就可以形成裂隙发育带。

图7.2 广东省廉江龙湾南薄层砂岩平卧褶皱轴部裂隙发育剖面图(蓝淇锋、胡长霄素描)

图7.3 断层破碎带横剖面分带示意图(据刘光亚,1979)

(2)断层影响带

断层的形成首先从节理开始,节理继续发展变为节理密集带,沿节理密集带发生岩层位移则形成断层。所以,最初的断裂面是由许多节理拼接成的、凸凹不平的齿状曲面。当断层两盘作相对位移时,凸起的部分被碾碎,成为断层带中的构造岩。断层两盘产生新的羽状排列的张裂隙和扭裂隙,甚至出现低序次的分支断层。在某些层状岩层中,还常形成牵引褶皱。在牵引褶皱的顶部又会出现局部张应力,形成张性裂隙。于是,在断层两盘的影响带形成裂隙发育密集带(图7.3)。

压性及压扭性断层构造岩多为断层泥、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等。在泥质岩石(如页岩、板岩、千枚岩、凝灰岩等)中的压性断层中常出现压片岩。这些岩石孔隙极小,孔隙率很低,一般起隔水作用。张性及张扭性断层构造岩,多为压碎岩、碎块岩及结构较疏松的断层角砾岩。因此,张性及张扭性构造岩带的孔隙及孔隙率都比较大,透水性和富水性较强。扭性断层构造岩的性质,一般介于压性和张性两种断层构造岩的性质之间。

断层影响带分布在构造岩带的两侧,岩石受断层影响而破坏,产生大量张裂隙、扭裂隙以及分支断层,形成碎块岩和裂隙发育带。随着远离断层面,裂隙发育程度逐渐减弱。由于断层影响带的充填胶结程度低,一般都有较好的透水性和富水性,常成为良好的断层含水带。

图7.4 云南省宝顶煤田Ⅴ井田各勘探线裂隙发育随深度变化曲线(据云南地质局第六、八、十地质队,转引自田开铭等,1989)

7.2.2.3埋深对裂隙发育的影响

埋深对裂隙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裂隙数量随埋深逐渐减少;二是裂隙随埋深趋于闭合。

(1)裂隙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在岩体的浅表层,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裂隙发育密集。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表生作用逐渐减弱,裂隙数量也发生相应的减少。图7.4和图7.5是云南宝顶煤田Ⅴ井田和Ⅱ井田不同深度的裂隙发育强度图。勘探数据显示,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裂隙的总条数和密度都在减少。但这种变化趋势并非一成不变,在断裂带等局部条件的控制下,可以出现反常现象,如图7.4所示。

(2)隙宽随深度的变化

1968年,Snow统计了裂隙几何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图7.6为Snow对8种不同岩石的隙宽与深度关系所作的统计图。裂隙测量数据表明,随埋藏深度增加,裂隙的隙宽具有明显的减小趋势。

图7.5 云南省宝顶煤田Ⅱ井田不同岩石在不同深度的裂隙发育强度(据云南地质局第六、八、十地质队,转引自田开铬等,1989)

图7.6 埋深对隙宽的影响(据Snow,1968,有改动)

裂隙隙宽随埋深增加而减小的规律是围岩压力作用的结果。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层压力越来越大。埋藏在地下深处的裂隙,在地层压力的作用下趋于闭合,由开裂隙逐渐变为闭裂隙或隐裂隙。对于岩石坚硬、粗糙度大的裂隙,在围岩压力的作用下,裂隙面的接触率逐渐增加,裂隙空间呈葫芦串形(田开铭等,1989)由于隙宽是影响裂隙介质渗透性的重要水力参数,故隙宽随埋深的衰减对裂隙岩石渗透性随埋深变化规律无疑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⑧ 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风化、破碎岩层。风化一般在地基表层,可以挖除。破碎岩层有的较浅,可以挖除。有的埋藏较深,如断层破碎带,可以用水泥浆灌浆加固或防渗;风化、破碎处于边坡影响稳定的,可根据情况采用喷混凝土或挂网喷混凝土罩面,必要时配合注浆和锚杆加固。

断层、泥化软弱夹层。对充填胶结差,影响承载力或抗渗要求的断层,浅埋的尽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注水泥浆处理;浅埋的泥化夹层可能影响承载能力,尽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一般不影响承载能力。断层、泥化软弱夹层可能是基础或边坡的滑动控制面。

松散、软弱土层。对不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松散土层,如砂和砂砾石地层等,可挖除,也可采用固结灌浆、预制桩或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或沉井等加固;对不满足抗渗要求的,可灌水泥浆或水泥黏土浆,或地下连续墙防渗;对于影响边坡稳定的,可喷射混凝土或用土钉支护。

滑坡体。斜坡内可能沿滑动面下滑的岩体称为滑坡体。滑坡发生往往与水有很大关系,渗水降低滑坡体尤其是滑动控制面的摩擦系数和黏聚力,要注重在滑坡体上方修筑截水设施,在滑坡体下方筑好排水设施。防止滑坡,经过论证可以在滑坡体的上部刷方减重,未经论证不要轻易扰动滑坡体。

地下水发育地层。当地下水发育影响到边坡或围岩稳定时,要及时采用洞、井、沟等措施导水、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对结构面不利交汇切割和岩体软弱破碎的地下工程围岩,地下工程开挖后,要及时采用支撑、支护和衬砌。支撑多采用柱体、钢管排架、钢筋或型钢拱架,拱架的间距根据围岩破碎的程度决定。

岩溶与土洞。当建筑工程不可能避开时,可挖除洞内软弱充填物后回填石料或混凝土。不方便挖填的,可采用长梁式、桁架式基础或大平板等方案跨越洞顶,也可对岩溶进行裂隙钻孔注浆,对土洞进行顶板打孔充砂、砂砾,或做桩基处理。

⑨ 岩溶地区特有的地质灾害有哪些它们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岩溶地区特有的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地面塌陷的一种,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其地面表现形式是局部范围内的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有:
影响交通:岩溶塌陷对交通网络的正常运行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公路、铁路的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
毁坏农田:发生于农田中的岩溶塌陷,会使作物被毁,粮食减产,给人民群众造成较大的危害;并且地面耕植土落入地下塌坑,造成了耕作面积的减少,未进行填埋或者由于塌坑规模太大而不便进行填埋的地方则无法继续进行农作物耕种。
破坏建筑:发生于建筑及人口密集区的岩溶塌陷,会造成房屋墙壁裂缝、屋内地面裂缝下沉,严重的直接导致建筑物倒塌。
沟通地表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由于近年来工业的发展,大部分河流等地表水体水质较差,岩溶塌陷发生后,揭穿了灰岩含水层顶板,沟通了地表水系与地下水系,使得地表水通过塌坑大量涌入岩溶含水层,加之岩溶裂隙、溶洞的连通性好,污水会在岩溶含水层中迅速扩散,污染岩溶地下水。
大规模的塌陷可引起地震效应。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⑩ 什么是地质学中的"发育"概念

发育就是较多的意思。具是较少的意思。比如:具裂隙(裂隙比较少),裂隙发育(裂隙比较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