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是隧道特殊地质地段

什么是隧道特殊地质地段

发布时间: 2021-02-05 04:11:13

A. 隧道的施工工序

隧道的施工工序:

1.施工前应对设计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深入细致地作施工调查,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备足有关机具及材料,认真编制和实施施工组织设计,使工程达到安全、优质、高效的目的。

2.特殊地质地段隧道施工时,应以“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检查、稳步前进”为指导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案时,应以安全为前提,综合考虑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断面型式、尺寸、埋置深度、施工机械装备、工期和经济的可行性等因素而定。

3.在隧道开挖方式选择上,无论是采用钻爆开挖法、机械开挖法,还是采用人工和机械混合开挖法,应视地质、环境、安全等条件来确定。如用钻爆法施工时,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技术,既能使开挖轮廓线符合设计要求,又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破坏。

4.隧道通过自稳时间短的软弱破碎岩体、浅埋软岩和严重偏压、岩溶流泥地段、砂层、砂卵(砾)石层、断层破碎带以及大面积淋水或涌水地段时,为保证洞体稳定可采用超前锚杆、超前小钢管、管棚、地表预加固地层和围岩预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对地层进行预加固、超前支护或止水。

5.为了掌握施工中围岩和支护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以及确定施工工序,保证施工安全,应实施现场监控量测,充分利用监控量测指导施工。对软岩浅埋隧道须进行地表下沉观测,这对及时预报洞体稳定状态,修正施工方案都十分重要。

6.穿过未胶结松散地层和严寒地区的冻胀地层等,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外,均可采用锚喷支护施工。爆破后如开挖工作面有坍塌可能时,应在清除危石后及时喷射混凝土护面。如围岩自稳性很差,开挖难以成形,可沿设计开挖轮廓线预打设超前锚杆。锚喷支护后仍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护能力时,应及早装设钢架支撑加强支护。

7.当采用构件支撑作临时支护时,支撑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开挖后的围岩压力。围岩出现底部压力,产生底膨现象或可能产生沉陷时应加设底梁。当围岩极为松软破碎时,应采用先护后挖,暴露面应用支撑封闭严密。根据现场条件,可结合管棚或超前锚杆等支护,形成联合支撑。支撑作业应迅速、及时,以充分发挥构件支撑的作用。

8.围岩压力过大,支撑受力下沉侵入衬砌设计断面,必须挑顶(即将隧道顶部提高)时,其处理方法是:拱部扩挖前发现顶部下沉,应先挑顶后扩挖。当扩挖后发现顶部下沉,应立好拱架和模板先灌筑满足设计断面部分的拱圈,俟混凝土达到所需强度并加强拱架支撑后,再行挑顶灌筑其余部分。挑顶作业宜先护后挖。

9.对于极松散的未固结围岩和自稳性极差的围岩,当采用先护后挖法仍不能开挖成形时,宜采用压注水泥砂浆或化学浆液的方法,以固结围岩,提高其自稳性。松散地层结构松散,胶结性弱,稳定性差,在施工中极易发生坍塌。如极度风化破碎已失岩性的松散体;漂卵石地层、砂夹砾石和含有少量粘土的土壤以及无胶结松散的干沙等。

10.特殊地质地段隧道衬砌,为防止围岩松弛,地压力作用在衬砌结构上,致使衬砌出现开裂、下沉等不良现象。因此,采用模筑衬砌施工时,除遵守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施工外,还应注意:当拱脚、墙基松软时,灌筑混凝土前应采取措施加固基底。

衬砌混凝土应采用高标号或早强水泥,提高混凝土等级,或采用掺速凝剂、早强剂等措施,提高衬砌的早期承载能力。仰拱施工,应在边墙完成后抓紧进行,或根据需要在初期支护完成后立即施作仰拱,使衬砌结构尽早封闭,构成环形改善受力状态,以确保衬砌结构的长期稳定坚固。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应把地质超前预报纳入隧道施工的正常工序,使地质超前预报成为促进隧道科学施工的有力手段。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地质问题往往千差万别,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诸种不良地质叠加和组合。施工中要区别各种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尽可能把不良地质给施工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不良地质虽然给隧道施工造成了困难,但只要掌握了不良地质的性质、规模和在隧道的出露位置,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及时、得当,不仅可以避免任何地质条件下出现的地质灾害,而且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弥补不良地质给施工。

(1)什么是隧道特殊地质地段扩展阅读

隧道分类:

1、按照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土质隧道和石质隧道。

2、按照隧道的长度:短隧道(铁路隧道规定:L≤500m;公路隧道规定:L≤500m)、中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500<L≤3000m;公路隧道规定:500<L≤1000m)、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3000<L≤10000m;公路隧道规定1000<L≤3000m)和特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L>10000m;公路隧道规定:L>3000m)(根据JT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规定)。

3、按照国际隧道协会(ITA)定义的隧道的横断面积的大小划分标准:极小断面隧道(2~3㎡)、小断面隧道(3~10㎡)、中等断面隧道(10~50㎡)、大断面隧道(50~100㎡)和特大断面隧道(大于100㎡)。

4、按照隧道所在的位置:山岭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

5、按照隧道埋置的深度:浅埋隧道和深埋隧道。

6、按照隧道的用途: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和矿山隧道。

B. 隧道施工技术的特殊地质

由于辖区内隧道裂隙均较发育,围岩完整性、坚硬性差,深埋段不多,而且山体裂隙水比较丰富,所以发生地质灾害——岩爆的几率不高,根据钻探和地质部门的资料该区域也不存在有害可燃易爆气体,施工中主要的难点就是处理好大跨径的开挖步序、工艺和应力突变导致浅埋段及主洞交叉处塌方冒顶及散体、破裂状结构的边仰坡失稳或顺围岩层理走向的滑塌;涌水防排的治理;由于地质限制只能采用导坑开挖,施工通风的处理等工作上。
1、塌方的防治实例
隧道施工中的塌方灾害坚持防治结合的方针,以预防为主,对地质状况进行超前预报,已支护的进行量测监控,严格设计工法施作,加强工序施工质量,严控各工序间的根据围岩情况依据规范控制步序拉开的长度,严密监控不良地质开挖后的边仰坡情况,及时加以必要的防护,
辖区隧道以上喝组地质情况较差:由于上喝组隧道出口为浅埋,易坍塌,场地也受到限制,采用进口单口掘进,但隧道进口在进洞后监控量测数据反映为异常,高驻办会同有关专家查看后,果断下发指令撤离所有人员及机械停工施工,采取加固措施,在洞内加设支撑、山顶地表注浆加固,洞内主洞注浆加固改善围岩,边仰坡小导管注浆改善,由于变化速率过大,山体已经形成裂隙滑塌面,于6天后进口仰坡顺山体裂隙面突然大面积滑塌,由于及时撤离了人员机械,没有造成人员及机械的重大损失,
塌方的主要原因:隧道至洞顶穿越断层破裂带,断裂带的走向与路线近平行,进口右线为高边、仰坡,最高处为右边坡69m,山体有7处纵横、深度走向不明的采金洞遗址,且右线右边坡偏压,(在进洞之前由于考虑到右边坡偏压的影响,对该隧道进行了主洞全环径向小导管注浆加固,改善岩体,上断面导坑支护增加了临时仰拱,提供水平支撑,并且增加了明洞套拱,套拱左侧反压回填),受其影响,隧址区围岩完整性差,尤其是进口仰坡坡面暴露围岩为全风化、强风化强烈岩体,多呈散体状结构或碎裂状结构,无自稳能力,加之施工中爆破开挖的震动干扰,导致右边坡突然滑塌带动仰坡使之坍塌将洞口左右线全部掩埋,经现场勘察滑塌体均为松散的碎石土(坡积碎石土),塌方体厚度10~12m,主洞室初支、明洞套拱情况不明。
经过设计、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四方对塌方现场核查,该塌方为地质原因造成,为了进行下阶段的施工或减少塌方对施工的影响,以及考虑总工期的要求,将掘进施工队克服困难转移到出口继续施工,必须对进口塌方进行处治,经过四方共同研究决定,首先安排将塌方体进行详细测量与塌方前的坡面比较得出塌方面的位置及清渣量,确定处治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将滑塌的边、仰坡虚渣清除,并结合由上而下边刷边护原则完成框架锚杆防护,第二阶段待主洞清理出来后根据破坏程度再进行第二步处治设计。
2、涌、渗水处理
防、排相结合是洞内治水的原则,清刺沟、上喝组隧道施工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涌水现象,施工中从两个方面来处理,第一步将涌出的水排出洞外,不至于影响正常施工环境,对于顺坡洞排水主要是挖临时排水沟自然排水,反坡采用挖积水、排水泵站机械排水管路排水,围岩的涌、渗水处的治理非常关键,如:上喝组隧道右线右导坑开挖约在SH202+800处右拱腰出现的涌水,水量较大喷射混凝土无法凝固在受喷围岩面上,经过现场勘察涌水原因时,发现涌水点是约直径为1.6m沙井处渗出的,而且通过涌水的洗刷已经形成漩涡状,如果不及时处理,继续任其冲刷形成沙井掏空,有可能会导致掌子面坍塌,通过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研究决定立即采用先堵后排的方案,即将涌水井用土工布填塞,并加设这了一榀刚拱架支撑,防止涌水井的沙被洗空,导致严重后果和损失,然后把PVC管将土工布过滤后的涌水集中排至积水坑,喷射加大速凝剂用量的喷射混凝土,考虑水量比较大,面积范围较小,通过调查水的主要来源是雨季山体的裂隙水汇聚而成的,那么不能让其成为涌水通道,采用周边注浆的方案将其封住,如果是地下水域的通道那么必须作特殊处理。通过初期支护表面外观和打孔检测及雷达检测来看效果良好。

C. 不良和特殊地质地段隧道施工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检查、稳步前进

D. 隧道上的混凝土怎样浇筑上去的

隧道混凝土是采取边开挖边衬砌的方式完成的。开挖后先用喷射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之后搭设钢筋网,用锚杆固定钢筋网。之后才可以进行二衬。

二衬台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搭设及焊接钢筋台车,另一个是浇筑台车。浇筑前应先搭设模板,混凝土模板中会有约50mm*50mm的浇筑仓口。盾构机开挖后的衬砌,边顶拱和顶拱的浇筑模板是分开的,所以可以看到类似弧形的情况。

(4)什么是隧道特殊地质地段扩展阅读:

隧道通过特殊地质地段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施工前应对设计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深入细致地作施工调查,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备足有关机具及材料,认真编制和实施施工组织设计,使工程达到安全、优质、高效的目的。反之,即便地质并非不良,也会因准备不足,施工方法不当或措施不力导致施工事故,延误施工进度。

2、特殊地质地段隧道施工时,应以“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检查、稳步前进”为指导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案时,应以安全为前提,综合考虑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断面型式、尺寸、埋置深度、施工机械装备、工期和经济的可行性等因素而定。同时应考虑围岩变化时施工方法的适应性及其变更的可能性,以免造成工程失误和增加投资。

3、在隧道开挖方式选择上,无论是采用钻爆开挖法、机械开挖法,还是采用人工和机械混合开挖法,应视地质、环境、安全等条件来确定。如用钻爆法施工时,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技术,既能使开挖轮廓线符合设计要求,又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破坏。爆破应严格按照钻爆设计进行施工,如遇地质变化应及时修改完善设计。

E. 不良地质段隧道选址应考虑哪些问题

应考虑崩塌,滑坡,泥石流,流沙,溶洞,土洞,瓦斯,围岩,落石等问题。

不良专地质地段的变异属条件是非常复杂的。设计文件提供的地质资料,施工前所制定的施工方法和防范措施及对策,不可能自始至终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施工全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地层与地质条件的变化,勤检查支护与衬砌的受力状态,及时排险,防止突然事故的发生。

(5)什么是隧道特殊地质地段扩展阅读:

特殊地质地段隧道,由于岩层的地质成因复杂,地质条件具有突变性,事故具有突发性,对隧道施工的危害性极大,如果仅靠常规的隧道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是很难克服殊地质地段进行隧道施工时,除了应遵守一般技术要求外,还应采取针对性较强的辅助方法施工。

在开挖、支护衬砌施工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土石坍塌,坑道受压支撑被压坏,衬砌结构断裂和各种特殊施工难题,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安全和工程质量。瓦斯溢出地层,更严重地威胁着隧道施工安全。

不良和特殊地质地段的工程问题,虽然有的是在勘察阶段就已经查明的,在施工阶段采取相应的对策,但有的则是在施工阶段才发现的,使施工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掌握在不良和特殊地质段隧道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处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F. 隧道施工安全技术规范有哪些

有爆破作业 ,装药与填塞,爆破警戒与信号,起爆器材加工,起爆作业,盲炮处理,爆破器材管理,变配电设备安装,用电设备闸刀箱安装 ,临时用电线路架设,隧道内用电线路架设,室内配线,高处作业,电焊作业,气焊作业,施工现场管理,隧道钻孔作业,隧道装药作业,隧道爆破作业,隧道开挖支护作业,隧道喷锚作业,隧道衬砌作业,隧道无轨运输,隧道通风与防尘,掘进安全注意事项,如有瓦斯出现时的注意事项等26项内容

G. 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的区别

不良地质条件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不良地质包括滑坡地区、崩塌地区、岩堆地区、泥石流、溶洞地区、瓦斯地区、地下水。
它们分布于场地内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和地下洞室等其砌体体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响。

常见的不良地质及特点:
1、软粘土
软粘土也称软土,是软弱粘性土的简称。它形成于第四纪晚期,属于海相、泻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积物或河流冲积物。多分布于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区。常见的软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质土。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物理性质:
粘粒含量较多,塑性指数Ip一般大于17,属粘性土。软粘土多呈深灰、暗绿色,有臭味,含有机质,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40%,而淤泥也有大于80%的情况。孔隙比一般为1.0-2.0,其中孔隙比为1.0~1.5称为淤泥质粘土,孔隙比大于1.5时称为淤泥。
由于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学性质也就呈现与之对应的特点-低强度、高压缩性、低渗透性、高灵敏度。
力学性质:
软粘土的强度极低,不排水强度通常仅为5~30kPa,表现为承载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过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软粘土尤其是淤泥灵敏度较高,这也是区别于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标。
软粘土的压缩性很大。压缩系数大于0.5MPa-1,最大可达45MPa-1,压缩指数约为0.35-0.75。通常情况下,软粘土层属于正常固结土或微超固结土,但有些土层特别是新近沉积的土层有可能属于欠固结土。
渗透系数很小是软粘土的又一重要特点,一般在10-5-10-8cm/s之间,渗透系数小则固结速率就很慢,有效应力增长缓慢,从而沉降稳定慢,地基强度增长也十分缓慢。这一特点是严重制约地基处理方法和处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工程特性:
软粘土地基承载力低,强度增长缓慢;加荷后易变形且不均匀;变形速率大且稳定时间长;具有渗透性小、触变性及流变性大的特点。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预压法、置换法、搅拌法等。
2、杂填土:
杂填土主要出现在一些老的居民区和工矿区内,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遗留或堆放的垃圾土。这些垃圾土一般分为三类:即建筑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业生产垃圾土。不同类型的垃圾土、不同时间堆放的垃圾土很难用统一的强度指标、压缩指标、渗透性指标加以描述。
杂填土的主要特点是无规划堆积、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厚薄不均、规律性差。因而同一场地表现为压缩性和强度的明显差异,极易造成不均匀沉降,通常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3、冲填土
冲填土是人为的用水力冲填方式而沉积的土。近年来多用于沿海滩涂开发及河漫滩造地。西北地区常见的水坠坝(也称冲填坝)即是冲填土堆筑的坝。冲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视为天然地基的一种,它的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冲填土的性质。冲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颗粒沉积分选性明显,在入泥口附近,粗颗粒较先沉积,远离入泥口处,所沉积的颗粒变细;同时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层理。
冲填土的含水量较高,一般大于液限,呈流动状态。停止冲填后,表面自然蒸发后常呈龟裂状,含水量明显降低,但下部冲填土当排水条件较差时仍呈流动状态,冲填土颗粒愈细,这种现象愈明显。
冲填土地基早期强度很低,压缩性较高,这是因冲填土处于欠固结状态。冲填土地基随静置时间的增长逐渐达到正常固结状态。其工程性质取决于颗粒组成、均匀性、排水固结条件以及冲填后静置时间。

H. 求隧道洞身明挖改暗挖施工方案,补充下隧道是三级全段瓦斯,最低处浅埋已隧道起拱线,有谁做过类似的方案

请你上新浪地产网查。
隧道通过特殊地质地段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施工前应对设计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深入细致地作施工调查,制订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备足有关机具及材料,认真编制和实施施工组织设计,使工程达到安全、优质、高效的目的。反之,即便地质并非不良,也会因准备不足,施工方法不当或措施不力导致施工事故,延误施工进度。
2.特殊地质地段隧道施工时,应以“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检查、稳步前进”为指导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案时,应以安全为前提,综合考虑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断面型式、尺寸、埋置深度、施工机械装备、工期和经济的可行性等因素而定。同时应考虑围岩变化时施工方法的适应性及其变更的可能性,以免造成工程失误和增加投资。
3.在隧道开挖方式选择上,无论是采用钻爆开挖法、机械开挖法,还是采用人工和机械混合开挖法,应视地质、环境、安全等条件来确定。如用钻爆法施工时,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技术,既能使开挖轮廓线符合设计要求,又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破坏。爆破应严格按照钻爆设计进行施工,如遇地质变化应及时修改完善设计。
4.隧道通过自稳时间短的软弱破碎岩体、浅埋软岩和严重偏压、岩溶流泥地段、砂层、砂卵(砾)石层、断层破碎带以及大面积淋水或涌水地段时,为保证洞体稳定可采用超前锚杆、超前小钢管、管棚、地表预加固地层和围岩预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对地层进行预加固、超前支护或止水。
5.为了掌握施工中围岩和支护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以及确定施工工序,保证施工安全,应实施现场监控量测,充分利用监控量测指导施工。对软岩浅埋隧道须进行地表下沉观测,这对及时预报洞体稳定状态,修正施工方案都十分重要。
6.穿过未胶结松散地层和严寒地区的冻胀地层等,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外,均可采用锚喷支护施工。爆破后如开挖工作面有坍塌可能时,应在清除危石后及时喷射混凝土护面。如围岩自稳性很差,开挖难以成形,可沿设计开挖轮廓线预打设超前锚杆。锚喷支护后仍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护能力时,应及早装设钢架支撑加强支护。
7.当采用构件支撑作临时支护时,支撑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开挖后的围岩压力。围岩出现底部压力,产生底膨现象或可能产生沉陷时应加设底梁。当围岩极为松软破碎时,应采用先护后挖,暴露面应用支撑封闭严密。根据现场条件,可结合管棚或超前锚杆等支护,形成联合支撑。支撑作业应迅速、及时,以充分发挥构件支撑的作用。
8.围岩压力过大,支撑受力下沉侵入衬砌设计断面,必须挑顶(即将隧道顶部提高)时,其处理方法是:拱部扩挖前发现顶部下沉,应先挑顶后扩挖。当扩挖后发现顶部下沉,应立好拱架和模板先灌筑满足设计断面部分的拱圈,俟混凝土达到所需强度并加强拱架支撑后,再行挑顶灌筑其余部分。挑顶作业宜先护后挖。
9.对于极松散的未固结围岩和自稳性极差的围岩,当采用先护后挖法仍不能开挖成形时,宜采用压注水泥砂浆或化学浆液的方法,以固结围岩,提高其自稳性。松散地层结构松散,胶结性弱,稳定性差,在施工中极易发生坍塌。如极度风化破碎已失岩性的松散体;漂卵石地层、砂夹砾石和含有少量粘土的土壤以及无胶结松散的干沙等。隧道穿过这类地层,应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一般采取先护后挖,密闭支撑,边挖边封闭的施工原则,必要时可采用超前注浆改良地层和控制地下水等措施。
10.特殊地质地段隧道衬砌,为防止围岩松弛,地压力作用在衬砌结构上,致使衬砌出现开裂、下沉等不良现象。因此,采用模筑衬砌施工时,除遵守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施工外,还应注意:当拱脚、墙基松软时,灌筑混凝土前应采取措施加固基底。衬砌混凝土应采用高标号或早强水泥,提高混凝土等级,或采用掺速凝剂、早强剂等措施,提高衬砌的早期承载能力。仰拱施工,应在边墙完成后抓紧进行,或根据需要在初期支护完成后立即施作仰拱,使衬砌结构尽早封闭,构成环形改善受力状态,以确保衬砌结构的长期稳定坚固。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应把地质超前预报纳入隧道施工的正常工序,使地质超前预报成为促进隧道科学施工的有力手段。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地质问题往往千差万别,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诸种不良地质叠加和组合。施工中要区别各种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尽可能把不良地质给施工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不良地质虽然给隧道施工造成了困难,但只要掌握了不良地质的性质、规模和在隧道的出露位置,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及时、得当,不仅可以避免任何地质条件下出现的地质灾害,而且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弥补不良地质给施工造成的损失。

I. 特殊地质地段的施工方法

你说是的隧道?一般遵循“短进尺、弱爆破、早支护、勤测量”的原则。

J. 各种特殊地质地段及不良地质现象现象的发布情况 发育情况 活动特点到哪里找

不良和特殊地质地段隧道施工的一般原则有3点:
(1)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专,尽可能准确掌握不良地属质情况;
(2)根据掌握的不良地质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及处理措施;
(3)随着施工揭露地质,并根据施工安全性和支护措施的效果,及时修正设计,保证施工安全和隧道质量。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