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环境问题有哪些

地质环境问题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05 03:53:02

❶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类有哪些

高清在线电影FDL。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H.2.1图面主要反映评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内容包括:a)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b)地质环境条件要素:包括矿区地貌分区、地层岩性(产状)、主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如井、泉分布)等。c)矿区范围与工程布局:露采境界、矿区范围、采区布置、地下开采主要巷道的布置等。d)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的分布、规模;采矿固体废弃物堆放位置与规模;已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范围等。f)现状评估结果:用普染色表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参见附录K3。当单要素评估结果有重叠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编图。若图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单要素评估图。H.2.2平面图上应附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地质剖面图等镶图;可根据需要附专门性镶图,如矿体底板等值线图、降水等值线图、全新世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评估区周围矿山分布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等。H.2.3可用镶表说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编号、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与规模、影响程度、形成时间、防治情况等。H.2.4常用图例参照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H.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H.3.1图面主要反映采矿活动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内容包括:a)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b)预测评估:用普染色表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参见附录K3。当单要素评估结果有重叠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编图。若图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单要素评估图。H.3.2对重点区域(由采矿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可以在图面上插入镶图进一步说明,如完整的泥石流沟、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下水疏干范围等。镶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而定。H.3.3可用镶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加以说明,如潜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编号、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与规模、影响程度、防治难度分级等。H.3.4常用图例参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H.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部署图H.4.1图面主要反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责任范围分区、工作部署等。内容包括:a)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b)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用普染色表示不同的防治区域。c)工程部署:主要防治、监测工作的布置、措施与手段等。H.4.2镶图:可根据需要对防治区内的主要工程部署、防治工程措施与手段等插入放大比例尺的专门性镶图。H.4.3镶表:用镶表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加以说明,包括分区名称、编号、分布、面积;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和影响程度、防治措施、手段、进度安排。H.4.4常用图例参照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以上是规范里面原文,但是现实编写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矿山情况有所调整

❷ 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版中。那时这些工权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的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

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 地面塌陷愈来愈突出,影响城市建设

  3. 城市地下水超采,产生许多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较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5. 活动断裂与地震威胁城市安全。

  6.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蚀与淤积问题

❸ 什么是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作用。如斜坡变形、地面沉降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❹ 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1、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地面塌陷愈来愈突出,影响回城市建设
3、城市地下水答超采,产生许多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较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5、活动断裂与地震威胁城市安全。
6、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蚀与淤积问题。

❺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由于地理地质条件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各个重要经济区所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也不一样。表7–8列出了各个重要经济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归纳起来,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问题有如下特点:

表7-8 重要经济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续表

续表

(1)北方重要经济区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山东半岛、河北沿海、中原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要经济区尤为突出。地下水长期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引起部分区域产生地面沉降、地裂缝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东部沿海经济区经济发达,水土污染问题突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沈阳经济区等重要经济区尤为突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大量排放,导致土壤、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污染,造成淡水资源水质恶化,影响了城镇供水安全和农田用水安全。部分沿海区域发生海水入侵,地下水咸化趋势明显。

(3)中南和西部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问题突出。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地形起伏大、地势落差显著,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重要经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矿产资源集中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沈阳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重要经济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开发活动活跃,在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资源的同时,改变了当地水资源系统,诱发了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问题。

(5)重要经济区工程建设活跃,地质环境安全问题突出。重要经济区集纳了密集的人口,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对地质环境安全要求高。地质构造、活动断裂、软土分布、地面沉降等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有很多不利影响,需要提高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程度,为地质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❻ 从地质属性的角度对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涉及众多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它们一方面存在形态学、动力学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某些现象和过程又往往具有地质学上的同源性和成因上的因果关系。因此,从地质属性的角度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类是目前大多采用的办法,常见的分类方案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

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和地质现象出现的时间先后,可以将地质环境问题划分为原生地质环境问题和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1.原生地质环境问题

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地质作用直接引起的,不利于人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如火山喷发、地震、滑坡、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除此之外,在地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地质产物或不良的背景条件,如影响工程基础稳定性的淤泥质软土触变、冻土冻融、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以及导致地方病发生的水土化学组分异常等都属于原生地质环境问题。

2.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包括两类:一是人类活动导致或诱发的;二是由其他地质或非地质作用派生的不利于人的地质现象和过程。前者有地下水污染、次生盐渍化、坑道突水、岩爆及人为工程活动为诱因的滑坡、崩塌、地震等;后者指的是灾害链,如地震、洪水暴发引起的崩塌、滑坡等。

(二)按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来源分类

从地质作用、过程的驱动力来源上考虑,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前者主要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后者包括了除前者以外的其他所有有害的地质现象和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许多情况下,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发生有其内动力作用的背景,如地震诱发山体的崩塌、滑坡等,所以,地壳稳定性差的地区,外动力地质作用也会十分活跃,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频率较高。

(三)按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分类

从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来考察,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突发的和渐进发生的两类。前者与地质环境系统以突变的形式失稳有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坑道突水、瓦斯突出与爆炸、岩爆等;后者是地质环境系统渐变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

除上述分类外,也有人从地质环境系统组分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将地质环境问题归纳为水盐失调、岩土体变形、生态退化三个方面。

❼ 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区域地质环境。对于某一区域,地质环境的一系列条件控制着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规模、发育程度以及发展趋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组合等地质背景构成了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条件,区域地质构造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发育方向和发展趋势,地形地貌控制着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分布和发育程度。例如,在山区丘陵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变型地质灾害,在地势平坦的海岸带容易发生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缓变型地质灾害。

按照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将地质灾害划分为8类:地球内动力活动灾害类、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地面变形破裂灾害类、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类、河湖水库灾害类、海洋及海岸带灾害类、特殊岩土灾害类、土地退化灾害类(表1-1)。按照灾害活动过程把地质灾害划分为两类:突变型和缓变型。突然发生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灾害活动过程的为突变型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缓慢,随时间延续累进发展的为缓变型地质灾害。

表1-1 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分类表

地质环境问题,特别是突变型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不完全统计,自1900年以来各大洲发生重大地质灾害超过1400起,造成约241万人死亡,受影响人数1.6亿人以上,有记录的经济损失超过4600亿美元(表1-2)。研究表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相对较大。而在人口稀少区、经济落后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则相对较小。

表1-2 世界各大洲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统计表(1900~2008年)

续表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UN/ISDR)OFDA/CRED国际灾害数据库

❽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类型

一、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也是制约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全省土地退化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壤盐碱化三方面。

1.水土流失

山东省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多样。在侵蚀强度方面,中度侵蚀所占比重最大,为159.61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16%;强度侵蚀居第二位,面积为97.52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6.21%;轻度侵蚀面积为79.00万hm2,占全省的5.03%;极强度侵蚀(水蚀)面积为21.35万hm2,占全省的1.36%;最少的是剧烈侵蚀和工程(人为)侵蚀,面积为2.62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0.17%。

据调查统计,至200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60.10万hm2,占总面积的22.93%。其中山丘区324.54万hm2,占20.66%;平原风沙区35.56万hm2,占2.26%。

2.土地沙化

沙化土地分布范围很广,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平原,从胶东丘陵到鲁中南山区,全省17个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按照沙化监测标准规定的“连续面积大于0.01万hm2,且形成较大风沙危害”的监测原则,全省共涉及14市71个县(市、区)。根据沙化土地所处地理位置、沙化成因及分布特点,全省大体可分为鲁西北黄泛平原沙化区、胶东沿海沙区和鲁中南沿河沙区三大沙化区域。三大沙化区不同沙化类型分布情况和全省沙化土地类型分布情况见表4-1,全省沙化土地县(市、区)分布情况见表4-2。

表4-1 不同沙化类型分布情况表 单位:万hm2

3.土地盐碱化

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低洼、海拔较低的鲁西北黄泛平原、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莱州湾一带,主要涉及东营、滨州、潍坊、德州、聊城、菏泽6个市的部分县(市、区)。据统计,全省有盐渍土总面积102.7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6%。其中盐化潮土、盐土多分布在鲁西北黄泛平原浅平洼地、缓平坡地和黄河沿岸,占全省盐渍化土地的64.5%;滨海盐土主要分布在胶莱河口至马颊河口,海拔13m以下的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莱州湾地区,占全省盐渍化土地的35.5%;在菏泽和鲁北个别地段有面积极少的碱化潮土、碱土分布,因其所含盐分以碳酸盐为主,改良难度较大,目前多为撂荒地。各市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盐渍土面积如表4-3所示。

表4-2 全省沙化土地区域分布表

表4-3 山东省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二、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渗入,因而地下水的污染与工业、生活“三废”的排放,农业化肥、农药的施用关系密切,其中城镇及工业集中分布区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第四系孔隙水污染程度普遍高于裂隙岩溶水,浅层地下水高于深层地下水。

1.鲁中南、鲁东地区孔隙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以孔隙水为主,主要分布于山间谷地、河谷、滨海、山前平原及山间盆地,多属人口稠密区。由于受地表污水补给和部分地段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存在,局部已受到严重污染。

枣庄的薛城区夏庄—陶庄地段,受蟠龙河地表污水补给影响,沿河两岸地下水呈条带状污染,菌类、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超标率分别为46.7%,43.8%,29.2%和20.8%;滕州东部一带为蔬菜种植区,受大量施用化肥的影响,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达到185.33mg/L,超标1.09倍,总硬度超标0.57倍,形成硝酸盐点状污染;底阁地段,受石膏矿区的影响,地下水中的硫酸盐和硬度分别超标0.79倍和0.67倍;淄博的孝妇河、东西猪龙河沿岸地下水中的氯化物、硫酸盐、矿化度、总硬度均较高;潍坊北部及昌乐、安丘、高密局部,由于受海咸水南侵的影响,水质咸化,地下水中多项因子超标,一般超标1~3倍,有的高达5倍;另外,泰安城区滂河及西双龙河两岸由于生活、工业的双重污染,孔隙水水质污染极为严重,并越流致使下部岩溶水受到污染。宁阳县及大汶口盆地北部由于地下水运动条件差,生活污水排放集中,污染也十分严重。

鲁东地区地下水污染由于受超量开采地下水及其他人为因素影响所致,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组分为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总硬度、矿化度等,超标倍数0.12~8.97倍不等,各污染点均位于河流下游及滨海地带,如青岛的大沽河下游、白沙河-城阳河下游、张村-李村河、洋河、漕汶河—岛耳河及王戈庄河下游。烟台的莱州—龙口—芝罘—牟平一带的北部沿海及河流入海口,氯化物的超标倍数为1~8.94倍(最大值为莱州土山镇潘家),硫酸盐的超标倍数为1~8.97倍(最大值为莱州西由镇吴家庄子);莱阳羊郡镇西埠前、福山区永福园、胜利东村、岗嵛林场硝酸盐超标分别达7.8倍和6.4倍。另外,威海的长峰村由于地下水开采、海水入侵,氯化物含量高达1066.8mg/L,超标4.3倍;文登道口村由于离河道近,受工业、生活污染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高达560mg/L,超标6.2倍;荣成单家、旭口村、台上林家污染也较为严重,污染物超标倍数0.12~5.22倍不等。

2.鲁西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

鲁西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除受工业污染外,农业污染也较为明显。农业污染物主要有“三氮”、有机磷、有机氯等。污染较重的地段主要分布于排污河道沿岸、城镇和工业集中区。

菏泽五项毒物检出率为100%,但超标点次较少,单项超标率5%,只在1998年的曹县东关,地下水中汞的检出值达0.009mg/L,超标8倍。农业污染监测中“六六六”、“滴滴涕”的检出率为100%,但检出值较小,均未超标。硝酸盐的检出率为86.4%,只有郓城张集1999年超标,检出值达110.58mg/L。另外,中原油田开发区,浅层地下水中总油的含量近几年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1992年相比高村、春停一带总油含量增高了3~5倍。

聊城农村地下水污染较轻,就引污水污灌的冠县东古城镇来说,硝酸盐、亚硝酸盐、氟化物、pH值虽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聊城城区及其附近浅层地下水所受污染较重,有的地段“五毒”超标,如化工厂附近地下水中酚和汞最大含量分别达到0.16mg/L和0.02mg/L;临清城区浅层地下水中汞含量也超标。

德州农业污染较为严重。其中乐果的检出率为100%,含量在2.5~19.8μg/L之间,最高含量在临邑城南和德城城西一带;DDVP的检出率在50%~100%之间,其含量在0.2~2.5μg/L之间,最高含量在平原县城南一带。“六六六”的检出率为100%。各地段地下水中4049的检出率为100%,含量在1.1~6.8μg/L,最高值出现在临邑县城南一带。区内硝酸盐检出率为68.8%,超标8.3%,硝酸盐含量一般26~159mg/L,最高达1320mg/L,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含量的超标率分别为87.5%,85.4%,60.42%和64.58%。

滨州地下水中氯化物、硫酸盐的超标率为59%和55%,硝酸盐氮含量的超标率为29%。邹平南部的长山一带,尽管水位埋藏较深,但在1998年、1999年硝酸盐氮的含量也达到了184.0mg/L、162.8mg/L,另外,沾化县城、里则镇驻地、惠民何坊、无棣庞家集等地的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也多在200mg/L以上。由于滨州市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该区浅层地下水中部分农药组分的含量有所降低。但沾化下河,滨城区单寺、杜店、小营、纯化5个集中采油区的地下水中石油的检出率为100%,其含量分别为0.21mg/L、0.10mg/L、0.08mg/L、0.06mg/L、0.05mg/L。

东营地下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污染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排污河道沿岸、城镇和工业集中区。据调查由于受淄河污水渗入影响,淄河沿岸浅、深层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近河污染重,远河污染轻,汛期重于枯水期,浅部重于深部的规律。污染因子以石油类为主,其次为化学耗氧量、挥发酚、矿化度、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等组分,石油类检出的含量最大值浅层地下水为2.8mg/L,深层地下水含量为1.32mg/L;其次为Cr6+,最小值为0.025mg/L。

3.裂隙水、岩溶水污染

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及鲁东中低山丘陵区。该地区人口较少,工业企业较少,地下水水质较好,但局部地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点状污染,在城镇驻地、采矿区附近则污染较重。如泰安的南关—赵庄、新汽车站—大麻纺织厂、宁阳华丰煤矿、罡城高桥一带水质较差(其中新汽车站和邢家寨岩溶水属极差水);日照市区西部、莒县以东的低山丘陵区由于工业、生活废水及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基岩裂隙水水质较差,地下水中主要超标组分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硬度等,其中东港区三庄镇,地下水综合评价分值最大值为7.19;另外青岛的马店、明村,莱芜的清泥沟、颜庄一带岩溶水水质较差,地下水主要超标组分为硝酸盐、高锰酸钾指数、全硬度等。

据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监测成果资料,对山东省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分区,共划分出优良-良好水、一般水、较差水和极差水4个级别图(图4-1)。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

据统计,全省有159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点,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区、胶东大泽山、昆嵛山、伟德山等地区。按堆积物体积划分为大、中、小三类(级)见表4-4,其中大型占10.6%,中型18.2%,小型71.2%。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分布现状见图4-2。

崩塌、滑坡、泥石流都是突然发生大量物质搬迁造成的严重灾害,其破坏程度仅次于地震。它们的成灾条件是:

1.地形地貌

高差和坡度决定了崩塌和滑坡的规模和运动速度。山上岩体失稳、地表水下渗和坡脚掏空时最易发生。泥石流是沟谷或坡面土石的混合流体,以单沟成灾率最高,纵向坡降越大冲淤灾害越严重。

2.地质构造和岩性

在活动断裂带和地震带上,地层中存在软弱结构面极易发生滑坡或崩塌,松散堆积层下存在不透水层或相对隔水基岩则易发生土体滑坡,破碎的强风化岩石和松散土石堆积物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

3.地下水

雨季、旱季岩体和土体中地下水位浮动改变着水压及负荷值,从而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4.暴雨

降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诱发或激发因子,特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浸润土体,在地质构造脆弱区可引发上述灾害。

5.人类活动

不合理开矿伐木会破坏地质环境的天然平衡,从而诱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图4-1 山东省地下水质量分区图

图4-2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图

表4-4 崩、滑、流分类结果一览表

四、海(咸)水入侵

海(咸)水入侵是由于地下水动力条件改变,引发海水通过咸水含水层地下水向内陆淡水含水层运移的一种水文地质现象。海(咸)水入侵造成供水水源破坏、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山东省海(咸)水入侵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30多年来,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长,沿海地区海(咸)水入侵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从广饶至龙口整个莱州湾南岸,均有不同程度的海(咸)水入侵发生。在青岛、威海、烟台、日照等地河口地带也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海(咸)水入侵现象。

1.咸水入侵

出现在广饶—寿光—寒亭—昌邑至平度灰埠的沿海低平原。该地段地形平坦,潮滩宽10~18km,高程5m以下,多为潮滩盐碱地。地下水径流迟缓,以垂直蒸发排泄为主,加之海潮影响,地下水含盐量较高,多为咸水或卤水。咸水之南为山前冲洪积平原,该区地下水径流畅通,水交替强烈,水质为低矿化度淡水,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由南向北径流,部分排泄补给咸水。近30多年来,由于该区大量开采地下淡水,开采强度超过了天然补给能力,加之气象因素,导致淡水区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降落漏斗,漏斗区水位低于咸水水位,造成反向补给淡水,形成咸水入侵。

从表4-5可以看出1979~1985年咸水入侵面积剧增。进入90年代以来,咸水入侵总面积较以前基本无增加,特别是1999年还出现了面积较以前缩小的现象。但2000年,由于降水量减小等原因,咸水入侵面积又有扩大,比1999年增加154.8km2,是1990~1999年10年增加面积的1.7倍,2000~2005年间,由于南部淡水区限制开采浅层水,咸水入侵面积增加较小。可见只要进入枯水系列年份,地下淡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淡水水位下降较大,地下咸水入侵速度就加快,入侵面积就扩大,反之亦反。

表4-5 历年咸水入侵面积一览表 单位:km2

2.海水入侵

主要发生在莱州—招远—龙口一带的莱州湾东岸的堆积平原。该地段呈狭窄带状,宽3~5km。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水位高出海水面,地下水向海水方向径流排泄。当地下水超量开采时,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在沿岸地带地下水位低于海水位时,海水就向内陆补给地下淡水含水层,形成海水入侵。烟台、威海、青岛等城市的河口地段,是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地,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使沿河两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海水入侵。截至2005年全省海水入侵面积已达891.4km2(表4-6)。

表4-6 山东省海水入侵面积统计表 单位:km2

五、地下水超采漏斗

山东省已出现多处地下水超采漏斗。其主要超采漏斗的基本情况见表4-7。

表4-7 山东省主要地下水超采漏斗基本情况统计表

山东省地下水超采漏斗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裂隙岩溶水超采漏斗

如淄博大武水源地超采漏斗、泰安市城区水源地超采漏斗。

2.孔隙水超采漏斗

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浅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如桓台—广饶—寿光—寒亭—昌邑超采漏斗、平度水源地超采漏斗、高密水源地超采漏斗、冠县—莘县超采漏斗等;另一类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如德州、滨州、菏泽等超采漏斗。

地下水超采漏斗的形成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开采地段地下水的采补动态平衡关系,使地下水储存资源不断消耗,从而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的储存量部分被疏干,形成超采疏干漏斗。

六、地面塌陷

山东省地面塌陷是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特别是在抽取地下水时,地下水动力条件、土体与地下水之间的力学关系发生变化造成的。由于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可分为两种类型。

1.开采岩溶水引发的地面塌陷———岩溶塌陷

是指岩溶发育的隐伏灰岩在超量或集中开采地下水等因素影响下,上覆砂土层形成塌陷的一种地质现象。岩溶塌陷多分布在鲁中南中低山丘陵碳酸盐岩类分布地区。其产生原因,一是潜蚀作用:即在隐伏灰岩分布区,开采岩溶水、降水或水库蓄水等导致水位大幅度变化、地下水流速增大、土颗粒迁移引起土层塌落;二是真空吸蚀作用:即地下水位低于土层底板时,使水面与土层间形成真空负压,土层在重力及负压吸力的综合作用下,土体产生坍塌,发生地面塌陷。如泰安、枣庄、莱芜、临沂市地面塌陷均属此类(表4-8)。

表4-8 山东省地面塌陷调查表

以临沂市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在临沂城区就发生18次岩溶塌陷(2003年以前发生的主要岩溶塌陷见表4-9),形成塌坑30多个。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临沂城区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围内及沂南县双堠、青驼等地。临沂城区中西部近120km2范围内的苗庄、三岗、国棉八厂、兖石铁路两侧等地岩溶塌陷时有发生。2003年2月,在兖石铁路路基边坡上发生塌陷,对铁路列车正常运行构成威胁。2002年7月中旬至8月初,苗庄小区因岩溶塌陷造成4幢楼房开裂形成危房,导致3幢楼房被拆除。此外,小涑河塌陷还造成多处地表污水回灌污染地下水源,有多处鱼塘、农田被毁。目前全市已发生岩溶塌陷20余处,造成4幢楼房及10余间房屋破坏,影响大量农田耕作,同时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表4-9 临沂市典型地面塌陷点(区)一览表

2.开采孔隙水引发的地面塌陷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抽取松散沉积层中的孔隙水改变了地下水的动力条件,引起粉砂质土粒流失,导致地面塌陷。该类型地面塌陷多分布在鲁西南平原松散岩类水文地质区,以古河道附近最为常见。如菏泽、济宁市部分地区地面塌陷等均属孔隙水引发的地面塌陷。详见表4-8。

七、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鲁西北平原松散岩类水文地质区,其主要原因是人为不合理抽取地下水,导致上部弱含水层释水压密所致。目前山东省较明显的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德州、济宁、菏泽、滨州、东营等城市附近,由于这些地区大多为浅层地下淡水贫乏区,城市及工业供水依赖深层地下水,而深层地下水为消耗型水源,补给再生能力差,长期持续开采必然导致深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全省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开展较晚,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监测资料不系统,给地面沉降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一些零星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见表4-10。

表4-10 山东省主要地面沉降区现状监测调查表

八、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济南、枣庄、淄博、泰安、青岛等地的胀缩性粘土分布区。其产生原因主要为人工长期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水位下降,使土体中粘性土失水收缩,雨季降水入渗使水位升高,土体又吸水膨胀,土体收缩、膨胀的结果致使地面出现裂缝(表4-11)。

表4-11 山东省地裂缝现状调查表

❾ 环境地质问题

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表8-1)。1995~1999年地下水位平均累计下降3.52m,年下降速率为0.7m/a。其中唐山市平均累计下降最大,为5.36m;滦南县最小,为1.73m。

表8-1 地下水位年变幅表(单位:m)

超量集中开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

截至2000年末,工作区内共形成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3个。它们分别是:由唐山市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深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和奥陶系岩溶水城市开采型水位降落漏斗共同组成唐山多层复合降落漏斗;丰南-唐海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汉沽开采型有咸水区深层承压水水位降落漏斗等。

(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1.唐山市多层复合降落漏斗

唐山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地下水需求量较大。自1974年以来,唐山市枯水期就开始出现漏斗迹象,之后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漏斗不断扩大、加深,1978~1982年为急剧下降阶段,1982年以后由于城市和农业开采量受到控制,漏斗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且有逐渐缩小的趋势。1991~1995年枯水期漏斗区综合计算面积为272.25~319.3km2,平均面积301.03km2,2000年枯水期漏斗区综合计算面积270.85km2,面积缩小10%,且等水位线围绕两个中心独自封闭。在丰水期两个漏斗中心连成一片,在等水位线-15m处封闭。漏斗中心位置:北部在北郊水厂,封闭等水位线-10m;南部在定福庄,封闭等水位线-15m。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北郊水厂1996~2000年枯水期平均水位埋深42.83m,5年中最低水位埋深出现在2000年,为47.50m;最高水位出现在1997年,为37.24m,这种水位与1996年为丰水年有关。5年平均水位1996~2000年比1991~1995年上升4.57m,说明漏斗中心水位已处于相对稳定且略有回升状态。但是从1996~2000年5年的变化中,水位埋深仍然在逐渐增大。平均开采模数:1996年为21.89万m3/(km2·a),2000年为24.0万m3/(km2·a),2000年比1996年增加了9.6%,2000年水位比1996年下降了10.24m,这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据。

唐山漏斗影响范围横跨还乡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和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漏斗呈北东向展布,西南部漏斗面积大于东北部,漏斗中心基本呈圆形,中间被北东向基岩浅埋区分割,四周边界不对称。等水位线在北部山前闭合,向南逐渐向两端开放。该漏斗主要是城市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开采和农业开采地下水形成。唐山第四系浅层水水位降落漏斗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综合计算面积略有缩小,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略有回升。

2.丰南-唐海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丰南-唐海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位于本区南部,东西界线已超出研究区范围,北至咸淡水界线,南到渤海湾,已形成了区域性沉降区。该沉降区处于滨海平原水文地质区,开采层为深部承压淡水,咸水底板在40~120m之间。开采层为Ⅱ、Ⅲ含水组,开采深度120~360m,个别地区超过400m。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细,地下水补给径流缓慢。区内主要农作物为水稻,除唐海县部分地区用地表水灌溉外,其余均为地下水灌溉。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地表水的来水量减少,地下水的用水量增大,机井灌溉期加长,在区内形成了以-30m等水位线圈闭的一个漏斗(见表8-2)。在漏斗范围内有三个集中开采区,对应形成了三个漏斗中心,分别位于唐海县城、丰南西葛庄和南堡盐场。各集中开采区的开采强度、开采范围及水位埋深不尽相同。

(1)西葛庄漏斗中心:位于丰南市东南,地下水开采主要供稻田灌溉用水和西葛庄一带的多家陶瓷厂用水。2000年低水位期,漏斗中心水位埋深41.20m,水位标高-35.63m;丰水期水位埋深42.90m,水位标高-37.33m。此地区的地下水仍处于下降阶段,漏斗仍在继续扩大。

(2)唐海县城漏斗中心:位于唐海县城,主要为县城工业和生活用水。2000年低水位期,水位最低点位于唐海县城中的垦丰造纸厂,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39.70m,水位标高-37.79m。

(3)南堡盐场漏斗中心:南堡盐场作为本区沿海地带最大的晒盐场,又是当地的经济开发区之一,具有人口密集、工业较发达、用水量较大的特点,而且当地无较大的地表水源可供利用,因此,在本区形成了水位下降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47.30m,水位标高-45.00m。

3.汉沽农场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主要为汉沽农场的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和稻田灌溉用水超量开采形成的。由于该漏斗的范围超出了研究区的范围,因此等水位线在研究区内没有封闭,漏斗继续向西、向南延伸。2000年低水位期,区内量低水位埋深75.00m,水位标高-74.50m,位于汉沽农场陡沽村(表8-2)。

表8-2 漏斗要素一览表

二、地质环境污染

随着唐山市工农业的飞速发展,污染物质排放量不断增加。由于表层土体防护能力低,加之认识不足、管理不善或措施不利,所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唐山市污染体系,导致该市地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一)污染的形成与分布

污染来源主要有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垃圾、农肥和农药污染等。据调查,仅唐山市能够造成污染的企业就有270多家,每年排放工业废水8315.94万m3,废气10984.42万m3,废渣658.78万t。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856.14万m3/a,垃圾排放量51.9万t/a。农业每年施用有机肥11.40万t,化肥1.61万t,各种农药22t。

(二)污染的条件与类型

由污染源排出的污染质主要有“五毒”、“三氮”、有机质等共约20余种。污染质通过渗透和渗漏两种方式污染环境。渗坑渗透和渣堆淋渗,造成点状污染;河流与沟渠渗漏造成线状污染;施于田间的农肥农药随雨水或农灌水下渗,造成面状污染。

1.地下水水质污染

地下水污染主要包括各种离子含量超标、硬度超标、有毒有害元素污染等。

(1)浅层第四系孔隙水污染。的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丰南市的钱营和丰润县的偏坨等煤矿开采区,但污染面积并不大,与煤矸石的堆放有关,唐山东矿区污染并不严重;唐海县第四农场场部一带亦有的污染,是受工业污染所致。

(2)浅层第四系孔隙水污染。仅在丰南市的宣庄、侉子庄和唐坊三镇之间达到污染水平,其他地区没有污染,这里的污染与钢铁厂有关。

(3)Mn2+含量具污染普遍性,大部分地区Mn2+含量都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2~3倍;其他离子基本在正常含量范围内。

(4)其他工业对水的污染。本课题在野外实地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企业对地下水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如造纸厂、炼钢厂等。例如丰润县韩城造纸厂,该厂排出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到岔河,流入油葫芦泊水库中,乌黑的污水不仅污染了空气,而且还污染了地下水,实地调查得知,该河两岩10m范围内的浅层水均被污染,已不能再饮用。

2.地面点源污染

唐山市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唐山市区、各县(市)、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源,如冲灰厂、垃圾厂、小造纸厂、小煤矿、小钢铁厂以及开采煤矿所形成的矸石堆等,这些工业企业治污能力差,其产生的“三废”是最重要的污染源,并形成了具有一定污染规模的点污染源。

(1)垃圾厂的污染。据资料显示:唐山市共有垃圾厂14个,存入垃圾总量约为150万t,而且多利用采矿塌陷坑和基岩采矿坑,垃圾厂包气带土体原状结构遭到破坏,防护能力差,严重污染着周围的地质环境,其他城市也存在这一问题。据生活垃圾成分分析报告,垃圾发酵后,Cl-含量为 794mg/kg,Na+含量为 534mg/kg,含量为 368mg/kg,含量为16.1mg/kg,给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酚氰污染。酚氰污染主要产生于炼焦制气工业,这里主要指唐山钢铁公司炼焦制气厂。该厂共分布有7个污染源,污染物质主要为酚、氰。厂区事故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排入泥河。据1992年水质监测,污水中酚含量0.31~6.32mg/L,超出地面三级环境水质标准(≤0.01mg/L)30~631倍;氰含量0.13~2.047mg/L,超出地面三级环境水质标准(≤0.1mg/L)0.3~19.5倍;化学耗氧量150.69mg/L;水的臭味很大。

(3)小造纸厂的污染。小造纸厂一直是国家重点治理的对象,但由于利益的驱使,小造纸厂一直不能绝迹,如丰润县韩城造纸厂等。

不过,由于点污染源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危害较轻,故把点污染源作为最轻的一种影响因素。

三、地面塌陷

(一)岩溶塌陷

唐山市岩溶塌陷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煤矿岩溶水突水就发生过严重地面塌陷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后,严重的岩溶塌陷集中发生在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共发生塌陷120多处。其主要分布在市区的凤凰山西麓,即现在的17号居民小区以及郊区的赵各庄中学、林西、黑鸭 子、大庄坨、信任坨、小屯、沙河等地。它的塌陷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塌陷坑直径达100m以上。第二个时期是1983~1988年,其规模较大,造成危害的塌陷共约19处,陷坑多为不规则的圆形,一般直径5~10m,最大达30~50m;一般深1~3m,最大5~7m。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路北区的西部和路南区的北部,集中发育在以下两个地带:一是西部的张各庄(6号居民小区)-体育场-啤酒厂一带,以中段的体育场-兴隆区附近最为严重。主要塌陷有体育场塌陷、热力公司塌陷、京剧团塌陷、卫国路富强楼塌陷及房管所塌陷。这些塌陷集中发生在1988年前后。二是东部的大城山-凤凰山-人民公园一带,以中段的西北井-地震陈列馆附近最严重。主要塌陷有唐山十中塌陷、地震陈列馆塌陷等,主要发生在1984~1986年和1988年前后。除以上两个密集塌陷带外,在龙华小区、王谢庄大街等地亦有零星塌陷分布。

据我们在野外实地调查和访问城建部门有关人士,唐山的岩溶塌陷已处于一个相对稳定阶段,没有发现新的岩溶塌陷,这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山市控制岩溶水开采有关。

(二)采空塌陷

开滦煤矿已有百年的开采历史,在670km2的煤田上分布着开滦矿务局所辖的11座煤矿和29座地方煤矿。长期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影响面积目前已达196.55km2,占唐山市区总面积的24.5%。据调查,地表严重变形,塌陷坑面积已达30多km2,最大坑深10m,个别地段已形成积水坑,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南部京山铁路两侧以及国各庄、吕家坨、范各庄、林西、荆各庄村南等地。

采空地面塌陷是由于煤层采空引起的,煤矿开采是其主要的致塌因素,据统计采万吨煤综合塌陷率为533.4m2/万吨。

采空塌陷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由于地面塌陷使之形成积水洼地,损毁大片良田,破坏地面建筑物,使其倾斜甚至倒塌。这一灾害已迫使161座村落迁至他乡;另外,部分塌陷坑已成为污水坑、垃圾坑,污染地质环境。

四、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深层地下水引起的。根据国家地震测绘大队资料,本区大规模地面沉降始发于20世纪50年代,地点主要位于丰南、唐海沿海一带,年平均沉降速率约10~15mm/a,向北部逐渐变缓,至丰登坞、韩城、开平、塔坨一带,连续递减为零,总面积3013.0km2。其中,年降速率5~10mm/a的面积为1510.0km2,年降速率10~20mm/a的面积为805.0km2,年降速率20~30mm/a的面积为65.0km2。截至1990年,唐山南堡开发区一带地面沉降量已超过1.0m(其中不包括由于构造引起的沉降量)。

本沉降区为天津沉降带东北边缘地带,其沉降中心在天津-新港之间,最大沉降速率为100.5mm/a。本区地面沉降除与区域上的地壳缓慢运动有关外,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是其主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时,由于来不及从含水层外面补给水量,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在隔水层顶板和含水层接触面上产生水力坡度,使粘土层中的水相应地进入含水层中,粘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压力增加引起粘土层压密。如果这种粘土层压缩性强,厚度又较大时,其压密的结果就会引起地面沉降。在地面沉降过程中,地下水位下降是主因。地面沉降是一种隐蔽性灾害,影响空间范围大,时间漫长,不易觉察,一旦发生时破坏严重,其结果是不可逆的。

综上所述,由于本地区长期超采地下水,在市区中心形成双层水位复合漏斗,出现了岩溶水与孔隙水水位优势互易、水量反补的逆变状态,改变了水动力条件,潜蚀作用增强,诱发岩溶地面塌陷,造成经济损失,危及人身安全;水位大幅度下降增加了包气带厚度,被疏干的地质体由弱还原带变为氧化带,细菌滋生繁殖,有毒有害物质滞留,形成新的污染源;某些岩溶水开采吊泵悬空,被迫更换抽水设备,加重经济负担;地下水自净能力降低,污染质一旦进入含水层,不但恢复将很困难,而且将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治理环境,预防灾害,自1986年开始唐山市人为控采地下水,岩溶塌陷得到一定控制,但水位动态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❿ 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区别有哪些

二者侧向不同,环境地质侧重环境,其概念主要表述因地质特征所引发的回环境问题,同时也注重利答用地质原理解决环境问题。简单来说,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都是该方向的研究内容。地质环境侧重地质,一般用于描述区域的整体地质特征,主要阐述区域背景状况。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