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质构造被誉为什么
㈠ 广州被誉为什么城
广州被誉为羊城,根据五羊的传说而得名的。除了羊城之外,广州还被称作穗城、穗垣、仙城、花城。
㈡ 中国南方的地质构造
中国南方地质构造
在中国南方,明显的存在着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一是环太(平洋)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一是地中(海)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二者的相互交织使中国有规律地呈现出斜方网状构造格局。在大的斜方网格中,还有次一级、更次一级的斜方网格,把中国地壳次分、再次分为更小的以至显微块体。在中国的这种斜向构造网络之中,还可以看到叠加着一些迁就斜向构造而成的正向构造带。这种以斜向交织的构造网络位置,有近东西及近南北的构造叠加其上的镶嵌构造格局,不仅是近代地壳构造的特点,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雏形。只是在一个地史时期以某一组斜向为主,到另一时期则以另一斜向为主。构造带的具体部位也随着地史发展不断迁移,但总的格局无太大变化。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所强调的地壳运动的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多年来,地质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间距”问题,即:无论造山带、沉积洼陷带的展布,或是断裂带、岩浆岩带、变质带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间距性,从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类矿产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间距性。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用波浪运动的根本特性对“等间距”问题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利用不同级别的地壳波浪有着不同级别的似等间距这一特点,可以在已知若干矿点的基础上推断未知矿点和成矿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矿床的基础上推断隐伏矿床,以减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使地壳的不同部位基本上显示出三种不同的地质特征,从而与之相应地发育着不同的矿产资源。两个系统的波谷带相交,形成较大的洼陷,即构造网眼中的地块,多为含油气盆地,其边部多有煤田可供开采;波峰带与波峰带相交,形成较高隆起,即构造网的网结,多为构造较复杂的山块,构造作用强烈,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发育,多内生及变质矿产;波峰带与波谷带相交,即构造网的网线部位,隆洼程度因具体情况而异,多形成以波峰方向为主导构造方向的交织,决定着油田的具体位置;复杂山块和构造带内次一级活动带的交叉网点,是内生金属矿生成的有利部位;构造带边部及内部洼陷地带,对成煤和沉积成因金属矿都较有利。波浪状镶嵌构造也同地震有关。中国历史强震震中基本在两组斜向构造带内或沿其边部周期地、交互地作跳动式迁移。在一段时期内,地震以沿北东向活动为主;到另一时期,则以北西向活动为主。构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跃部位,但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现出特长的地震活动周期,这都属于地壳波浪的干涉现象。
㈢ 广州有什么
广州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1科、82属、174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其中荔枝有55个主要品种),是荔枝、龙眼、黄皮、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有15类127种37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鲜切花类、盆栽植物类、观赏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它用途花卉、草坪、种苗等七大类。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3000多个。[20]
矿产资源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22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岩、矿泉水和热矿水等。辖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20]
行政区划
广州黄昏
广州管辖的城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市本级统筹区即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南沙,简称“老七区”。东山、芳村、萝岗原为老七区之一,后因合并而撤销,南沙为新的老七区组成部分。老四区原指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但是区域调整之后,就采用老三区(老城区),指越秀、荔湾、海珠;新四区为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
广州市行政区划
市辖区 面积(k㎡) 人口 邮政编码 区政府驻地 行政代码
越秀区 33.80 115万 510030 越华路183号 440104
荔湾区 59.10 89万 510145 中山七路328号 440103
海珠区 90.40 155万 510220 广州大道南999号 440105
天河区 96.33 143万 510630 天府路1号 440106
白云区 795.79 222万 510080 广园中路238 440111
更多
人口民族
2019年末常住人口1530.59万人,城镇化率为86.46%。年末户籍人口953.72万人,其中,户籍出生人口13.98万人,出生率14.86‰;死亡人口4.83万人,死亡率5.14‰;自然增长人口9.15万人,自然增长率9.72‰。户籍迁入人口21.05万人,迁出人口4.30万人,机械增长人口16.7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79.90%。[25]
民族
广州外籍人士广州外籍人士广州外籍人士30张
广州外籍人士
2015年,广州有少数民族人口71.8万人,分属55个少数民族。其中,户籍少数民族人口8.8万人,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63万人。[26]
华侨
广州市“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是全国最大的侨乡都市,2015年末,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港澳眷属近400万人,其中市内归侨侨眷、侨港澳眷属近160万人,占广州户籍人口近1/5,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近240万人,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区。[27]
外籍人士
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外籍人士众多,2013年,从广州各个口岸入境出境的外国人达到520.6万人次。截至2014年10月25日,在广州居住的外国人为11.8万人,其中亚洲人口为5.7万人,欧美人口3.6万人,非洲人口1.6万人。
㈣ 广州被称为什么城
广州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相传广州最早的地名为“楚庭”。传说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色羊,拿着一茎六穗的优良稻谷种子,降临“楚庭”,将稻穗赠给当地人民,并祝福这里永无饥荒。说完后,五位仙人便腾空而去,五只羊则变成了石头。
当地人民为纪念传播优良谷种的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传说五仙观即为“楚庭”所在。由此,广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4)广州地质构造被誉为什么扩展阅读: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
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
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广梅汕和武广、贵广、南广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
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㈤ 广州为什么被称为羊城
当地人民为纪念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传说五仙观即为“楚庭”所在。由此,广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传说广州最早的地名为“楚庭”(或“楚亭”)。现在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视为广州的雏型,是广州最早的称谓,距今已有2847年。
传说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色羊,拿着一茎六穗的优良稻谷种子,降临“楚庭”,将稻穗赠给当地人民,并祝福这里永无饥荒。说完后,五位仙人便腾空而去,五只羊则变成了石头。
在广州越秀山木壳岗上,有建于1959年的五羊石雕像。这是著名雕塑家尹积昌等根据五羊的传说创作的。雕像连基座高11米,共用130余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体积约53立方米,仅主羊头部一块石料,就重达4 千余斤。
五羊大小不一,主羊头部高高竖起,口中衔穗,回哞微笑,探视人间,余四只羊,环绕其身,或耍戏,或吃草,还有羊羔在吸吮母羊的乳汁。五羊姿态各异,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情趣横溢,令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5)广州地质构造被誉为什么扩展阅读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22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岩、矿泉水和热矿水等。
广州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以花城广场、广州塔、白云山、长隆旅游度假区、珠江夜游、陈家祠、宝墨园、沙面、圣心大教堂、岭南印象园、沙湾古镇、越秀公园、南越王博物馆、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南沙湿地公园、海珠湖国家湿地公园、从化温泉等景点最为盛名。
广州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外,其余的均由国外传入。传入广州市时间最早的是佛教(255年),其次是道教(306年),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在明末、清初传入广州。广州宗教文化底蕴深厚。
广州是中国十大美食之都,民间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口味上以清、鲜、嫩、滑、爽、香、脆为主,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㈥ 广州市的概况
广州概况 地理位置和范围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网站、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市,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土地资源及基本特征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面积12.27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30.92万公顷。广州市土地资源数量有限,但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市的东北部山区,一般坡度在20~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2、丘陵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市以及市区东郊、北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从化市和白云、黄埔两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活,是本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5、滩涂。主要分布在番禺市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气候特征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常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广州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5.1~1959.9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05.3~109.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1.4~21.8℃,日均气温都在0℃以上。无霜期北部290天,南部346天。广州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1689.3~1876.5毫米,雨季(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因受地形影响,山区多于平原,北部多于南部。同时,雨季与强光和高热同期,形成了相当高的气候生物潜力(光温水潜力),达77865~97950千克/公顷。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的,干燥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的,温暖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9月份,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在4月份。水源特征广州市本地水资源较少,人均占有量不高。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增江、流溪河,东江流经本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水资源总量81.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0.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20.37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0.82亿立方米。以河川径流量计,每平方公里有108.2万立方米,人均1375立方米,公顷均49425立方米,与广东全省平均相比,每平方公里占有量多6.3万立方米,人均少1808立方米,公顷均少19830立方米。广州南部河网区处在潮流区范围内,珠江的虎门、蕉门和大洪奇沥3个口门在本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属珠江水系河口区范围,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总量达1245亿立方米,为本地水资源的15倍。其中,东江北干流经增城市境204亿立方米;北江经芦苞、西南两闸和平洲水道、大石涌等流入广州水道共300亿立方米;西、北江分别经思贤窖、甘竹滩和东海水道调节后流入番禺河网水道共741亿立方米。从化温泉一带有丰富的地下水,水温摄氏50℃—70℃,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生物资源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值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性,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近400个品种。花卉、盆景是本市的特产,包括观花、观叶和观叶赏果三大类,主要有白兰、桂花、茉莉、米仔兰、含笑、剑兰、菊花、金桔、四季桔等150余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为主。广州是“水果之乡”,共有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誉称“岭南四大佳果”。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矿产资源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目前已发现52个矿种,探明或作远景评价的35种;主要产地396处,其中大中型矿点17处,其余均为小矿点。矿种包括黑色金属和冶金辅助原料、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土、稀有金属,以及能源、化工、建筑材料等非金属矿种,其中主要有煤、铁、铅、锌、稀土、瓷土、黄金、大理石、钽、坭等,尤以建设材料资源最为丰富。建筑材料包括建筑石材、水泥石灰岩、水泥配料粘土、水泥配料砂岩、高岭土、霞石、正长石、钾长石、石墨、陶土、石英砂等。其中,建筑石料储量6.5亿立方米,河沙1.74亿立方米,装饰石材可采储量100万立方米。水泥石灰岩18处,探明储量3.699亿吨。品位平均含氧化钙51%。水泥配料粘土7处,探明储量294万吨。水泥配料砂2处,探明储量2443万吨。旅游资源广州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景点达数十处,其中以百粤冠祠(陈家祠)、云台花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五羊仙庭。镇海楼(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辛亥之光(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莲花晓晴(莲花山旅游区)、珠江两岸景观带、越秀山、中信广场(瀑布)、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广州新体育馆、广州艺术博物院、西关商廊(广州商业步行街)、六榕花塔(六榕寺)、洪秀全故居、宝墨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广州长隆夜间动物世界等景点最具盛名.
㈦ 广州属于什么地形
广州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最高峰为专北部从化市与龙属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狂藏东北部为中低山地,有被称为“市肺”的白云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条,河宽5米以上的河流1368条,总长5597.36千米,河道密度达到0.75千米/平方千米,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
(7)广州地质构造被誉为什么扩展阅读
广州的山丘
1、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为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山体相当宽阔,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为广东最高峰九连山的支脉。面积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高382米。
2、莲花山
莲花山堪称神奇。300多年前的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地语篇中,赞莲花山为“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一郡风水之所系。”近年来,获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广东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是您访古、祈福、赏花、度假之首选。
㈧ 地质构造概况
开辟区位于东北太平洋海盆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顿北、南两大断裂带之间(通常称之为CC区)的西部。CC区的构造位置为东临太平洋海隆,西濒莱恩群岛,属于太平洋板块中部的一个块体,由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海底扩张形成。
2.2.1地质构造
前人以及我们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表明,开辟区基底洋壳(层2)由大洋拉斑玄武岩构成,以海洋四号断裂为界,可将开辟区分为西、东两个构造单元。洋壳的地质年代,西区约为74Ma,属晚白垩世,东区约为44~34Ma,属始新世—渐新世。在多道地震剖面上可见,层2的反射清晰,振幅强,可长距离连续追踪,其纵波速度为3.9~5.8km/s。然而,层2顶面的起伏大,落差一般大于100m,起伏最大处的落差可达1000m以上。H.Beiersdorf等(1987)认为,层2顶面的起伏是由沿扩张脊两翼和与洋脊轴平行的岩石圈冷却收缩时产生的断块断层作用(形成地垒、地堑)形成的。层2顶面的起伏(原始地形)控制沉积盖层,甚至影响沉积盖层的发育(图2—3)。由于海底扩张和板块向西漂移,一方面产生垂直于洋脊的规模巨大的转换断层,如近东西向的克拉里昂和克里帕顿两大转换断层,控制着本区的一级构造和地形;另一方面,随着增生洋壳逐渐远离扩张中心,岩石圈冷却,产生平行于洋脊轴的近南北向断块断层作用,控制着本区的次级构造和地形。
图2—3BGR VA08/2-8剖面图(据Durbaum和Schlufer,1974;转引自H.Beiersdorf,1987)
1—上部透声层和上部层状层;2—下部透声层;3—下部层状层;4—声波基底;5—杂乱反射。剖面位置:145°50′~146°10′W,9°10′N
图2—4开辟区东区层1等厚线图(据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1993)
等值线单位:m
2.2.2盖层
1.地层
在CC区,盖层(层1)的厚度一般为100~200m,局部为300~400m(图2—4),层1与层2的接触面上常见有厚度约为2m的铁氧化物层。层1由四套地层组成,自下而上分别为上白垩统坎潘-马斯特里赫特阶(Campanian-Maestrichtian Series),始新统莱恩群岛组(Line islands Fm.)、渐新统—中新统马克萨斯组(Marquesas Fm.)、中新统—第四系克里帕顿组(Clipperton Fm.)。上白垩统岩性主要为含有孔虫或放射虫化石的白垩和燧石;始新统主要由未固结的放射虫软泥、钙质软泥、硅质灰岩及燧石组成;渐新统—中新统主要由钙质超微化石软泥组成;中新统—第四系主要由放射虫软泥和钙质软泥互层组成。各套地层之间均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其中上白垩统只分布于开辟区的西区。
2.沉积层分布特征
随着基底玄武岩的生成年代(层2)自西向东逐渐变新,覆盖在其上的沉积层时代同样由老变新,地层层序减少,地震反射波组L1由4个亚组减至2个亚组,厚度相对减薄。东部的层2为一近东西向的局部隆起(中心位于9040′N,140°W),隆起中心处地震反射波组L1只出现2个亚组,沉积层厚度小于100m。从中心往外,L1出现2~3个亚组,沉积层厚度增至200m,东部局部达300m;中西部基底起伏小,L1一般出现3个亚组,沉积层厚度约200m;西部(海洋四号断裂带以西)L1一般出现4个亚组,沉积层厚度300~400m;局部200m。
3.沉积事件
(1)沉积间断我们的资料和国外许多学者在CC区开展的地质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基本一致。渐新世以来,CC区存在有4次较明显的沉积间断。第一次沉积间断的时间发生在渐新世晚期,与G.Keller(1983)的pH相当;第二次沉积间断出现于早中新世早期,缺失了相当于古地磁5E及6极性时的沉积层,沉积间断的地层标志是早中新世早期,钙质沉积结束。这一间断大致与G.Keller(1983)的NHI相当,此时CCD界面抬升;第三次沉积间断是CC区规模和范围最大的一次区域性沉积间断,沉积间断发生于早中新世晚期,缺失中中新世至上新世早期(18.5~3.01Ma)的沉积层。这一间断相当于G.Keller(1983)的NH2~NH7;第四次沉积间断出现于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2.48~0.1Ma)。沉积间断的产生与早中新世晚期南极底层流的作用直接相关,底层流的冲刷可以使年轻的沉积物被带走,致使较老地层出露于海底表层而呈现沉积间断;底层流的腐蚀作用,使钙质生物遗体被溶蚀殆尽,它导致了CCD界面的抬升、沉积速率降低或缺少沉积。
(2)沉积速率按各古地磁极性时所对应的地层厚度计算沉积速率(黄永样,1992)结果表明,早中新世钙质超微化石软泥层的沉积速率为2.0m/Ma,硅质软泥层的沉积速率为1.1~2.2m/Ma(平均为1.7m/Ma);中新世—上新世早期或晚期为沉积间断期;上新世晚期—第四纪,深海粘土或沸石粘土沉积速率为1.0~2.3m/Ma,其中上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1.8m/Ma,第四纪为1.7m/Ma。
沉积间断和低沉积速率的沉积环境交替出现,有利于多金属结核的形成、生长和不被埋藏。
4.表层沉积物
沉积物类型是根据沉积物的生物组分和粘土矿物组分的相对含量来命名的,开辟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可分为硅质软泥、含钙硅质软泥、硅质粘土、含钙硅质粘土、钙质软泥和深海粘土等六个类型。其中以含硅质生物的沉积物(硅质粘土和硅质软泥)分布最广。
沉积物类型的分布与水深和地形有一定的关系,含钙沉积物,如钙质超微化石软泥,主要分布于水深小于4900m(CCD界面)的海山或高海丘区;含硅质沉积物,如硅质软泥分布于水深4900~5000m的南部和西部的丘陵区;硅质粘土和深海粘土往往分布于水深5000m以下的低缓丘陵和低洼地区。总之,沉积物类型随水深的变化作有规律的分布,即随着水深由浅而深,沉积物依次为钙质超微化石软泥→硅质软泥→硅质粘土→深海粘土。
2.2.3火山活动
CC区的火山活动主要有两期。第一个活动期发生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在板块构造运动制约下形成偏碱性玄武岩,为本区火山活动极盛期的产物,它主要分布于开辟区的西区;第二个活动期为第三纪晚期至今,主要为拉斑玄武岩建造,分布于开辟区的东区,如典型的夏威夷火山,仍有火山活动。火山活动及其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开辟区的西区,海底火山呈东西向链状分布,而东区的海底火山则呈孤立状散布。
开辟区内的沉积物和多金属结核的核心,常见有玄武岩和浮岩碎块以及这些岩石经蚀变海解生成的蒙脱石和十字沸石等自生粘土矿物。在拖网取样中,在海山坡也曾拖到大块玄武岩。法国在这一海区也曾摄得年代极新的枕状熔岩照片。这些资料说明,大多数海山是由火山构成的。多期次的火山活动,为大洋沉积作用和多金属结核生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㈨ 广州地区工程地质如何
一、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工作的实践
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广州市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旨在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09项"城市形象工程",这109项城市形象工程成为广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的主要内容。
1999年底,根据省市领导关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整治城市环境秩序、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的有关精神,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根据正在上报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三年一中变"城市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广州市城市建设管理 "三年一中变"规划》,一批城市建设项目有计划、有步骤的得以实施。
为加强规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广州市规划局根据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编制了专项实施计划与工作建议。如为保证"九运会"的顺利召开,2000年制定了《迎"九运"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建议》,还专门制定了《九运会期间交通改善实施建议》。
在制定"五年行动计划"的阶段性规划的同时,在近期建设的总目标下又分重点、有目的地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如广州市规划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广州市土地开发控制与管理研究》。
2000年6月,花都、番禺两市撤市设区,原上报的城市总体规划因行政区划的调整而暂缓批复,为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后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城市结构框架以及规划引导与控制政策,广州市开展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作,并组织编制了《番禺片区发展规划》、《花都片区发展规划》,在这些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规划局又编制了《2002年度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建议》和《2002年度市政规划实施工作建议》,有效指导了2002年度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
广州市在环境综合整治五年行动中,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及时制定阶段性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等各类规划,加之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与相互配合,城市规划实施效果明显,充分发挥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城市建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的目标顺利完成。
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内容,概括的讲,分为"两个规划层次,两个核心内容"。
"两个规划层次"是指五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城市规划实施计划这两个层次。"两个核心内容"是指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安排。
具体的讲,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1、近期建设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
对近五年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本年度城市规划实施计划的实施成效与问题进行全面回顾与分析评价,明确提出本次近期建设规划中需要改进和重点加强的方面。
2、明确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制定城市近期建设目标。
3、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及建设时序。
4、制定城市建设用地供应计划。5、确定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益性公共设施。
6、其它方面。
对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住宅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自然生态与历史遗产保护,区域协调与城市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措施。
7、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策略与政策。
分别针对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机制、城市财政融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与政策。
二、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工作的创新
l、工作方法的创新。
㈩ 关于广州的资料..急用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东省的省会。广州位于东经113°17',北纬23°8',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风光旖旎,素有“花城”的美誉。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14年, 这里便修筑了城垣,建城至今已有2210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生动地反映了广州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广州又是一座英雄城市,近代和现代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风云,同样在此留下辉煌的过去。英雄的史迹,令人缅怀追思,肃然起敬。同时,广州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现谖夜?酝饪?诺难睾V匾?劭诔鞘校嚅?俳釯酝饩?梦幕狎涣骱陀押猛?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呈现出千古不衰的繁荣、兴旺、美好的景象。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别具特色的南国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以及发达的商贸旅游服务行业,使广州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今日广州,百业繁荣,日新月异。这一座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史名城、旅游胜地,正以迷人的风采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海内外游客。
广州古称“楚庭”,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来往甚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古代广州曾是三朝古都,汉初时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到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又建有“南汉国”;另外,文学名著《桃花扇》中提到的“南明”王朝(建于明朝末年,该政权仅维持40天)也在广州建都。 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大都市,既充满活力,又保留着悠远的古风,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市井风情与现代都市景观相衬托,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广州在远古时曾是一片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如今这里仍是植物的王国。华南植物园、云台花园、流花湖公园、人民公园、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等充分展现了南国的园林特色,市郊还有从化温泉风景区、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芙蓉嶂风景区等等。
当地的主要人文景观有南越王墓、镇海楼、西关大屋、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等,可供后人缅怀先人的英雄事迹。
地理位置和范围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网站、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市,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土地资源及基本特征
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面积12.27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30.92万公顷。广州市土地资源数量有限,但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市的东北部山区,一般坡度在20~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
2、丘陵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市以及市区东郊、北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
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从化市和白云、黄埔两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
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活,是本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
5、滩涂。主要分布在番禺市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
气候特征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常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广州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5.1~1959.9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05.3~109.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1.4~21.8℃,日均气温都在0℃以上。无霜期北部290天,南部346天。
广州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1689.3~1876.5毫米,雨季(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因受地形影响,山区多于平原,北部多于南部。同时,雨季与强光和高热同期,形成了相当高的气候生物潜力(光温水潜力),达77865~97950千克/公顷。
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的,干燥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的,温暖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9月份,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在4月份。
水源特征
广州市本地水资源较少,人均占有量不高。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增江、流溪河,东江流经本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水资源总量81.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0.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20.37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0.82亿立方米。以河川径流量计,每平方公里有108.2万立方米,人均1375立方米,公顷均49425立方米,与广东全省平均相比,每平方公里占有量多6.3万立方米,人均少1808立方米,公顷均少19830立方米。广州南部河网区处在潮流区范围内,珠江的虎门、蕉门和大洪奇沥3个口门在本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属珠江水系河口区范围,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总量达1245亿立方米,为本地水资源的15倍。其中,东江北干流经增城市境204亿立方米;北江经芦苞、西南两闸和平洲水道、大石涌等流入广州水道共300亿立方米;西、北江分别经思贤窖、甘竹滩和东海水道调节后流入番禺河网水道共741亿立方米。
从化温泉一带有丰富的地下水,水温摄氏50℃—70℃,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生物资源
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值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性,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近400个品种。花卉、盆景是本市的特产,包括观花、观叶和观叶赏果三大类,主要有白兰、桂花、茉莉、米仔兰、含笑、剑兰、菊花、金桔、四季桔等150余个品种。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为主。广州是“水果之乡”,共有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誉称“岭南四大佳果”。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
矿产资源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目前已发现52个矿种,探明或作远景评价的35种;主要产地396处,其中大中型矿点17处,其余均为小矿点。矿种包括黑色金属和冶金辅助原料、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土、稀有金属,以及能源、化工、建筑材料等非金属矿种,其中主要有煤、铁、铅、锌、稀土、瓷土、黄金、大理石、钽、坭等,尤以建设材料资源最为丰富。
建筑材料包括建筑石材、水泥石灰岩、水泥配料粘土、水泥配料砂岩、高岭土、霞石、正长石、钾长石、石墨、陶土、石英砂等。其中,建筑石料储量6.5亿立方米,河沙1.74亿立方米,装饰石材可采储量100万立方米。水泥石灰岩18处,探明储量3.699亿吨。品位平均含氧化钙51%。水泥配料粘土7处,探明储量294万吨。水泥配料砂2处,探明储量2443万吨。
旅游资源
广州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景点达数十处,其中以百粤冠祠(陈家祠)、云台花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五羊仙庭。镇海楼(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辛亥之光(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莲花晓晴(莲花山旅游区)、珠江两岸景观带、越秀山、中信广场(瀑布)、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广州新体育馆、广州艺术博物院、西关商廊(广州商业步行街)、六榕花塔(六榕寺)、洪秀全故居、宝墨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广州长隆夜间动物世界等景点最具盛名。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特建“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年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到公元226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由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至1921年成立市府厅,才特指广州这个城市。
广州又称为“羊城”、“穗城”,因四季花开不败故称花城。相传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天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五仙人骑着五只羊,各携带一串谷穗降临此处,赠谷穗给居民,祝福此地五谷丰登、永无饥荒,后仙人飘然而去,留下五羊化为石头,今越秀公园建有以此传说为题材的“五羊石像”。
广州是秦汉繁华都会。在世界历史名城中,除故罗马、雅典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巴黎、伦敦、莫斯科等名城均比广州年轻。广州是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和从未关闭过的贸易通商口岸,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广州的名胜古迹众多。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56处。其中国家级16各,省级28个,市级112个。城区中山四路一带发掘秦汉造船遗址和西汉南越国宫署御花园遗址,已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现正向联合国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黄花岗民主革命战役、广州公社起义均发生在广州。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政权。毛泽东在这里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