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灾评估中的地质环境有哪些

地灾评估中的地质环境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04 19:37:52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因为调查目的和精度不同,地质灾害调查有多种类型。有小比例尺的区域性调查,中等比例尺的地区性调查,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点或地质灾害区的专门性调查。除独立进行的专门性地质灾害调查外,在综合性地质勘查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勘查评价工作中,也会对工作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查工作。

地质灾害评价类型较多,根据评价范围和精度分为点评价、面评价和区域评价;根据评价时间分为灾前预测评价、灾中跟踪评价、灾后总评价。各种评价的目的和要求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法相近。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在查清地质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和危害能力进行分析评判。通过这一评价,确定地质灾害活动参数,圈定地质灾害危险范围,区分危害程度,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为评价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以及规划、部署、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是对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的分析评估,包括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人员伤亡;破坏社会财产和生活、生产活动,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破坏资源、环境,阻碍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分析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程度,规划、部署、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调查:主要是调查地质灾害形成的区域地形地貌条件和地质环境,特别是新构造运动以来的地球表层动力作用。

2)地质灾害体的调查评价:采用工程手段和简易监测方法,调查地质灾害体的形态、结构和主要作用因素及其变化等,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综合评价其稳定性。

3)试验:根据稳定性评价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展原位试验,采取样品进行室内试验。

4)成因机制分析及模拟研究:综合分析地质体破坏的成因机制,进行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研究,最终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

5)灾情调查:查明地质灾害已造成的危害,如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及其特点。

6)进行防治工程可行性论证,提出防治工程规划方案。根据调查评价结论,作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初步论证治理、搬迁或采取综合方案的依据、布置与工程概算。

② 地质灾害评估内容包括地震吗

气象、水文 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工程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③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下有采空区,地质环境条件应怎么定

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是有很多方面综合确定的,比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内质条件、工容程地质条件等等,单单以存在采空区无法确定其复杂程度,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已有采空区存在,就说明地下采矿活动比较强烈,如果采空区已趋于稳定的话,条件应该简单不少,但如果还持续地下采掘的话,采空区还将持续增大,塌陷也会持续发展,条件相对要复杂很多,我不知道你说的具体属于哪种?有问题可以追问!希望能帮到你!

④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是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和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抵御灾害的能力,并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梁等,1998)。
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一)根据评估时间划分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3种类型(张梁等,1998)。
灾前预评估是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它是制定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
灾期跟踪评估是在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主要评估内容:一是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二是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它是制定救灾决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
灾后总结评估是指在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估。它是决定救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重要依据。
(二)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划分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3种类型(表4-1)。
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4个方面,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张梁等,1998)。

表4-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范围分类及其特征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评价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应急抢险、救援、灾害预判等服务。
潜在灾害危险性指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评价要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
2)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础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例如,泥石流形成区山坡坡度多在30°~60°,是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的供给区,沟谷的中下游,多地形较顺直,沟槽坡度大多为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堆积区是固体物质停积的场所,位于冲沟的下游或沟口处,多呈扇形、锥形或带形。
3)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出的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作为调查的重点。
4)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的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作为调查重点。
(二)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
1.崩塌调查
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特点、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3)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崩塌的力学机制、力学属性。
4)地下水的影响,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
5)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地下水(降水)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6)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以往灾害发生及治理、防护的情况等。
2.滑坡调查
1)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山体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情况等。
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边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4)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6)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分析滑坡的成因机制、滑坡的类型,提出治理方案,防治次生灾害的发生。
3.泥石流调查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1)调查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2)调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物源区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类型、结构、性状和储量。
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7)调查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雨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调查泥石流的运动特征与机理,包括泥石流的流态特征、流速流量特征、直进性、爬高性和周期性。
4.地面塌陷调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岩溶塌陷
1)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
2)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3)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4)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5)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2)采空塌陷
1)了解矿体的埋藏位置、分布、矿体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2)查明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3)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塌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4)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5)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6)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5.地裂缝调查
1)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
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
4)地裂缝发展趋势预测。
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6.地面沉降调查
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地面沉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系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类,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
主要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
1)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2)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3)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4)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1)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
A.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
a.岩石物性:岩石类型、组分、结构、工程地质特征。
b.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
c.地形地貌: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
d.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
e.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流速与流量等。
f.地表植被:种类、覆盖率、退化状况等。
g.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
h.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和规模。
B.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
C.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各自和相互作用的特点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重点区段提供依据。
2)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做出总体的分区段划分。
3)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或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激发因素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及进而出现的不稳定状态,评估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⑤  评估区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输气管线甘肃段纵贯北山和河西走廊。北山山地为剥蚀低山丘陵,管线长约200km。河西走廊以广阔的山前堆积平原为主,管线长约800km。其中管线东段经过腾格里沙漠南缘。

北山低山丘陵海拔1390~1600m,各类基岩因经受长期风化剥蚀,已呈准平原化,地形较开阔平坦,微向南倾,冲沟较发育。

河西走廊顺北西—南东延伸,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是:北部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等山前洪积平原由北向南倾斜,南部祁连山山前冲洪积平原由南向北倾斜,地形上为南、北高,中间低,东高西低的走廊形。走廊内最高点为绣花庙,地面高程2591.8m,最低点在布隆基,地面高程1350.3m。布隆基北西为北山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保持在1500.0~1897.6m之间。以广阔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构成走廊平原的主体,宽滩山、榆木山、大黄山等基岩隆起,将走廊分隔为玉门、酒泉、张掖、武威等一系列沉积盆地。管线经过地段大部分地势较平坦。

(二)气候气象

评估区深居大陆腹地,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寒冷。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6.0℃~9.2℃,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渐变趋势。

降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从大到小渐减。多年平均降水量:46.7mm(红柳河)~195.1mm(山丹)。年内降水量的70%左右集中分布在夏季。一日最大降水量的值为:武威62.7mm(1985年6月3日);张掖46.7mm(1954年8月16日);酒泉44.2mm(1983年8月4日)。虽然日降水量≥50mm的暴雨日数很少,但局部地段暴雨频繁,常常形成较大洪水,如古浪大景1977年8月1日2.5小时内降雨154.5mm,降雨后短时内即形成了特大洪水。

冻土:最大季节性冻土深度116cm(临泽、安西)~159cm(永昌)。

风:冬季多西北风,夏季东南风较多。风速变化为冬、春季风速较大,1月和4月平均风速为2~5m/s和3~5m/s;夏、秋季风速较小,7月和10月平均风速2~4m/s。大风日数(风力>8级的日数)以安西最多,一般为69天,最多年份可达105天,其余地段45天左右。每遇大风,尘土飞扬,天昏地暗,形成沙暴天气。

(三)河川水文

河西走廊从西向东分为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河流域,有常年性河流24条,其中有水文测站的22条。这些河流均发源于南部祁连山、阿尔金山区,多年平均总径流量60.25亿m3/a;其中疏勒河流域5条,径流量12.88亿m3/a;黑河流域9条,32.08亿m3/a;石羊河流域8条,15.29亿m3/a。大多数河流在出山口建有水库。各出山河流年径流量的70%左右分布在6~9月间,此间大部分河、沟可形成洪流。上述河流均与管线呈直交或大角度斜交,各水系除干流常年有水外,其余支流多为季节性河谷(图7-1)。

二、地质环境条件

(一)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地层的分布取决于区域沉积建造。甘肃段区域沉积建造比较复杂,前第四系可分为地槽型和地台型两大类。其中地槽型沉积建造以海相碎屑岩、泥质页岩、硅质火山岩、细碧角斑岩等为主;地台型沉积建造以海相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和陆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等建造为主,主要分布于西段北山低山丘陵区及走廊各中低山。第四系则以冲洪积、湖积、风积的砾岩、砂砾卵石、砂、粉土、粉质粘土、黄土状粉土等为主,广泛分布于走廊各沉积盆地及河流阶地、谷地中(图7-2及表7-1)。

表7-1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甘肃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地层简表

(二)岩土工程性质

1.岩土类型的划分

甘肃段岩体可划分为坚硬岩组、较坚硬岩组、软弱岩组、软弱相间岩组4类。

土体按类型、成因及结构,可划分为砾质土、砂性土、粘性土、特殊土。

2.岩体工程性质

坚硬块体状侵入岩体,以华力西期和加里东期侵入的花岗岩为主,分布于北部低山丘陵区及走廊中低山。新鲜岩体坚硬,其干抗压强度实测值为99.7~110MPa,但易风化。

坚硬、较坚硬层状熔岩岩组,以古生界安山岩、流纹岩为主,在北部低山丘陵区有零星分布。岩石强度较高。

软硬相间的层状砂岩、灰岩岩组,以震旦系—石炭系砂岩、灰岩、千枚岩、板岩,以及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炭质页岩、粉砂岩、灰岩夹煤层为主,分布于低山丘陵及走廊中低山。岩石干抗压强度20~32MPa。

软弱的层状、薄层状砾岩、砂岩、泥岩岩组,以第三系泥岩及砂岩、泥质砂岩等为主。由于结构较松,浸水易崩解,易风化剥蚀、崩塌,渗透性不均,可引起崩塌等灾害。

3.土体工程性质

砾质土,在评估区沿线分布最广,以第四系冲积、洪积或冲洪积的砾卵石为主。除玉门砾岩已基本胶结外,其他砾卵石层结构松散、渗透性强,承载力高。

砂性土,属冲积、洪积、湖积成因,在各冲洪积扇边缘带,砂性土往往与粘性土共存。砂性土本身承载力较高,但该带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较浅,存在地震液化问题。

粘性土,多属冲积—洪积—湖积的粉土、粉质粘土。评估区大多数粘性土时代较老(Q1),现多处于剥蚀状态,具半固结、低强度特征,工程性质相对优良。

4.特殊土工程性质

淤泥软土,富含腐殖质,植物根管发育,具海绵状结构,含水率高,结构疏松,可压缩性高,呈软、流塑状态。工程中存在沉陷问题,沉陷量大,易出现不均匀沉陷。

盐渍土,主要分布在潜水水位埋深<5m地段,均属硫酸、氯化物型。岩性多为粉土,随着含盐量的增高,盐渍土的液、塑限下降。

黄土与黄土状土,岩性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具弱湿陷性。

风积沙,属固定、半固定沙丘。风积沙本身不具备某种特殊工程性质,工程施工中开挖较困难,亦会使工程建筑受到损害。

此外,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甘肃段建设用地在11月至翌年3月间存在季节性冻土,春季融冻期易造成道路翻浆、建筑物变形。

(三)地质构造

河西走廊及南北山地还保留着中新生代以前许多重大的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基本构造格架,但大部分地区自中新生代以来明显地进入了一个统一的以强烈的差异性断块运动为主的构造运动发展时期。南部祁连山由数条巨大的北西西向的断块山组成,挽近期强烈隆升,地势高陡。走廊北山挽近期呈缓慢上升过程,山势低矮。在缓慢上升过程的相对沉降区,形成了一些侏罗系或古近系—新近系盆地。

走廊平原属挽近期地质构造的大幅度沉降带,与南、北上升带之间均以大型冲断层接触,中、新生代以来,一系列北西西、北西和近东西向的大断裂及沿断裂带所产生的断块分异,将河西走廊进一步分割成许多规模不等的构造盆地。受南、北山地构造方向的控制,走廊各构造盆地有规律地呈南、北两行展布。评估区自北西往南东依次通过的构造盆地为:北盆地中的安西—敦煌盆地东缘,南盆地中的玉门—踏实盆地东部和酒泉盆地、张掖盆地、武威盆地的中部。

(四)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按水文地质特征不同,分为两个水文地质区。

图7-1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甘肃区域地质图

图7-2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甘肃段区域地质图

1.北山水文地质区

北部低山丘陵区已呈准平原化,属荒漠化低丘残山。按含水层性质分为基岩裂隙水、中新生界碎屑岩层间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非常贫乏,其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500m3/d,水质较差,矿化度一般1~5g/L。

2.走廊水文地质区

河西走廊各断陷构造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是地下水储存和运移的良好载体。在山前带,出山河流通过洪积倾斜平原补给地下水,此带地下水以大厚度单一潜水含水层为主,水质优良,矿化度<1g/L,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3000~5000m3/d,最大可达10000m3/d,地下水水位埋深>100m;地下水向北径流至冲积、洪积平原后,含水层渐变为由双层或多层介质组成的砂砾石、中粗砂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含水层厚度50~100m,单井涌水量一般为1000~3000m3/d,矿化度浅层水>1g/L,下部承压水<1g/L,水位埋深10~100m;再向盆地内部到冲积平原带,含水层岩性颗粒变细,地形变缓,地下水水位埋深变浅为5~10m,地下水以泉水形式溢出地表,形成平行排列的泉沟群;到了细土平原前缘,地下水水位埋深渐减至<3m,地下水以蒸发排泄为主,矿化度一般1~3g/L,局部>3g/L,由于蒸发浓缩作用,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地表形成盐渍土。

(五)固体矿产资源

河西走廊具有丰富的固体矿产资源,其中以金川公司的大型铜、镍、钴、硒、金、银、锑等多金属共生矿闻名于世;此外,尚有铅、锌、银、铁等金属矿床及煤、熔剂灰岩、粘土等矿产资源。但在评估区沿线范围内的只有山丹煤矿、古山墩煤矿等小型矿。

(六)断裂活动性与地震

甘肃段活动性断裂分布较密,受青藏地块强大的挤压应力作用,很易孕育强地震,区域强震活动频度和强度都较高。就评估区而言,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的地震烈度,除北山地段Ⅵ度、地震动加速度峰值50gal外,大部分地段处于地震烈度Ⅶ度或Ⅷ度区,其中桥湾—丰乐镇为Ⅶ度,丰乐镇以东皆为Ⅷ度。地震加速度峰值:桥湾—塔湾堡100~150gal,塔湾堡—临泽200gal,临泽—水磨关100~150gal,水磨关以东200gal。从1901年起发生的强震除1927年古浪8级、1954年山丹7.25级地震外,其余一般为≤6级。1900年前强震多为<7级,但在临泽附近发生过两次>7级的地震(图7-3)。

三、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铁路、公路、水库、渠系及防洪水、防泥石流等工程的兴建,减少了洪水诱发泥石流等灾害的条件,有预防或减缓地质灾害的作用。

对地质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滥垦乱伐、河道挖砂等破坏了岩土表层结构,加重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洪水泥沙含量,增大了诱发泥石流的可能性,此外,重要工程的人工防洪设施改变了洪水分布格局,增加了发生灾害的偶然性;二是正在进行的各项重点建设工程,如“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工程”中大量盐碱荒地的开发及数万移民的涌入,必然会对自然地质环境产生影响;三是煤矿开采形成的采空区有诱发地面塌陷的可能。

四、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性等级的分段划分

依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甘肃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性等级划分结果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199km(桥湾—玉门镇、冯良寨—白墩子),中等的434km(红柳河—桥湾、新华乡—东乐乡、白墩子—甘塘),简单的365.2km(玉门镇—新华乡、东乐乡—冯良寨)。

图7-3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甘肃段区域活动构造及强震震中分布图

⑥ 什么项目 要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要求,相关技术要求依据《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通知》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报告应经具有资格的资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审查;对评估成果实行备案制度。
评估成果根据评估级别的不同分别由县级、市级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并按要求抄报部、省、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⑦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是什么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抄就是地质灾害情况向上级报告的一个文档。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2.查明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现状、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调查、分析评估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和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⑧ 地质灾害评估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前 言
一、任务由来
二、评估工作依据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
第一章专 评估工作属概述
第一节 规划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第二节 以往工作程度
第三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第四节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气象、水文
第二节 地形地貌
第三节 地层岩性
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第五节 工程地质条件
第六节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七节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第一节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第二节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第三节 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
第四节 防治措施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⑨ 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指地质灾害危险源危险区范围及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回
地质灾害危险答性评估包括三个方面:
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对建设场地评估区范围内的已有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对拟建工程建设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③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现状评估+危险性预测评估。
编制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图。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